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试论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说课稿范文一、引言杜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豪迈慷慨、刻画深刻、意境优美而为人称道。
在杜甫的众多作品中,有三首诗被誉为“杜甫诗三首”,分别是《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丽人行》。
今天,我们将以这三首诗为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杜甫的创作背景、写作风格、主旨内涵等方面,来加深我们对杜甫诗歌创作的认识。
二、读课1.《登高》《登高》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诗歌之一,它通过诗人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诗歌开篇即以登高为题,展现了诗人豪放爽迈的气质。
接着,诗人又描述了登高的过程,用“遥望”、“长空”、“临深履薄”等词汇表现了登高时的意境。
最后,诗人通过“落花”、“流水”等物象,比喻人生短暂、流逝如水,表达了对光阴的悲叹和对生命的思考。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自己茅屋为主题,反映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苦况。
首先,诗歌的体裁是“词”,这也与诗歌的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
接着,诗人以自己的茅屋为主题,描绘了屋子的“柴扉俱闭,草色新绿,陇头杨柳复黄。
”的景象,表现了自然界的美好。
然而,接下来诗人又写道:“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这句话则表现了诗人自身的生存状态。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精神和对生活的坚强态度。
3.《丽人行》《丽人行》这首诗是杜甫五言律诗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文学形式的女性美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女性形象的敬仰和崇拜。
首先,诗歌开篇即以“玉楼”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女性高贵、美丽的形象。
接着,诗人以“桂魄”、“昆仑”、“神女”等形象描绘了女性的内涵,表达了对女性人格的认同和崇尚。
最后,诗人写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句话则表现了对能够保持自己特质者的敬意和敬仰。
三、说课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要真正理解杜甫的诗歌,就必须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受到了诸多的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杜甫诗三首》的意象分析
《杜甫诗三首》的意象分析作者:梁存周来源:《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0年第11期玉露:“露”因着一“玉”字而境界全出,从色调上讲,玉是白色的冷色调,体现出秋的悲凉,照应了因秋起兴的主旨。
枫树林:虽是红色的暖色调,但一“凋伤”把枫树林的暖色破坏殆尽,遭受动乱的唐朝就像巫山巫峡一样萧索冷落。
风云:在这里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云,也是笼罩在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唐朝的阴云。
动荡不安的局势,唐朝恰似一叶行走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的扁舟。
寒衣:“寒衣”并非实指,而是一种借代,指那些等寒衣穿的人。
“衣”着一“寒”字,表明时间已近深秋,一股浓烈的游子思乡之情充斥其中。
暮砧:风送砧声,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一“急”字又把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寒衣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
“急”字既表明家人的急切,传达出家人对游子的关爱,同时也是游子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急切,更说明时令来得快。
群山万壑:着一“赴”字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昭君的美丽。
杜甫并没有直说而是用衬托的手法来写。
紫台与朔漠、青冢与黄昏:“紫”显出台的华贵,“朔”彰显漠的凄冷,对比鲜明,“青”本为冷色,而黄昏更加重了这种凄清与悲凉。
“一去”写出了昭君孤独地离开京城,与下句中的“独留”相对应,极言王昭君生前与死后同样寂寞孤独,明知此去独行独处,也只能含泪隐忍;这也是诗人之心,杜甫虽然此时已是晚年,但报效国家为国效力的思想并没有改变。
琵琶:本是胡地传入中原的乐器,但在诗中却是昭君从汉宫带入胡地,可见昭君在胡地境遇的凄凉,生活的落寞。
于是下句中的“怨恨”也就能理解了,既是昭君对汉宫的怨恨,也包含了诗人对不能重用人才的唐王朝的怨恨。
鸟:则写其飞舞盘旋,言极低徊,就像居无定所的诗人,只能四处漂泊流浪,这是诗人晚景凄凉的写照。
长江:江水不尽,滚滚而下,诗人内心的感慨只能是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和对死亡的焦虑。
秋:本是思乡之时,一个“悲”字将诗人此时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万里”写其漂泊异乡,“常”言状况之差。
高一下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高一下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充满了深情厚意和社会关怀。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习杜甫的诗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下面将介绍高一下学期中的三首杜甫诗作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第一首:《月夜忆舍弟》此诗以杜甫思念亡兄之情为出发点,通过描绘月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无尽思念和对逝去亲人的思考。
知识点一:抒情描写诗中杜甫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亡兄的思念之情。
例如,诗中的句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夜晚的鼓声和远处的雁声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知识点二:对仗格律《月夜忆舍弟》采用了对仗格律。
这种诗的结构能够增加韵律美,使诗句流畅。
例如,“夜月一帘幕,清风几声竹”中的“幕”和“竹”的对仗,使这两句诗意境深邃,形象生动。
第二首:《登高》这首诗描绘了杜甫早年在巴山登高所见的壮美景色,以及他对江南处境的思考。
知识点三:山水描写一直以来,写景描写是杜甫的创作特点之一。
在《登高》中,他详细描绘了山水的美景,诗句中充满了各种自然景物的形象描写,如“残秋老柏无人管,映日黄鹂向此啼”,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独特感悟。
知识点四:社会关怀杜甫的诗作中常常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关注。
《登高》中一方面描绘了山水美景,另一方面,他也在诗中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例如,“万里烽烟孤城闭,千秋离别此时伤”,通过描绘边塞战争和人们的命运,诗人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第三首:《望岳》这是杜甫的名篇之一,诗人赞美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并以此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知识点五:寓意深远《望岳》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抒发了杜甫艰苦奋斗、追求志向的主题。
诗中的句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烘托出了诗人积极向上、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豪情壮志。
知识点六:以史为鉴杜甫的诗作经常以历史事件和名胜古迹为背景,通过对历史的剖析和总结,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警示。
《望岳》中杜甫虽然赞美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却也暗示着历史的沧桑和宿命。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烽 国破 草木深
火 离别
忧国思家
思乡是游子共同的情感,古人 还有很多人写自己思乡的情感,请 举出思乡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比较两首诗风格的不同
文学常识
•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 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 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 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 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 而有特殊情况。
•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暮 投宿
夜 夜久
住宿
天明 告辞
开端:有吏夜捉人(恐怖) 发展:听妇前致词(凄苦) 高潮:老妇从吏归(被逼) 结局:独与老翁别(悲凉)
分析比较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1、内容: 前两者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2、体裁:《望岳》、《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 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春望》属五言律 诗,《望岳》像律诗,但由于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 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 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 了。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和个人感情等方面,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闻名。
本文将重点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与表现手法,揭示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意象在杜甫诗歌中的运用意象是指通过文字进行具体形象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杜甫巧妙地利用意象塑造自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1.自然意象:杜甫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感慨。
比如《春望》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战乱时期社会状况的关切;《秋兴八首·其七》通过描写秋天树木凋零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衰败的忧伤之情等。
2.社会意象:杜甫关注社会百姓的苦难和冷暖,他通过描写社会现实中的人物和场景,深刻地展现了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比如《登高》中描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场面,唤起了读者对战乱中平民百姓哀叹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描绘的流亡者形象,则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迁下普通人艰难困苦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同情。
3.动态意象:除了表现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外,杜甫诗歌中还充满了丰富多样的动态意象。
通过运用形容词、副词等修辞手法,他能够将静止对象赋予动态感,增强作品的生动性。
比如《兵车行》中描述战争车队行进时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冲击耳膜;《新婚别热剧初平侯脱帽观礼送》将新战胜的诸军官归队时的盛况描绘得热闹而庄重。
表现手法对意象的运用和加强除了使用意象来塑造情感,杜甫还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使意象更加生动有力,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共鸣。
1.对比与衬托: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情感的差异,增强意象的冲突感和张力。
例如《登高》中将自然景色和人类悲愁相互对照,使蕴含其中的苦旅之情更加鲜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流亡者和丰收景象之间的反差呈现冷暖之别,加深对时局变迁下普通百姓境遇的思考。
杜甫诗歌审美意象的新变
杜甫诗歌审美意象的新变首先,论诗歌审美的新变,要先说明杜甫形成新意象的必要性。
一、必要性①求变的文学渴求。
杜甫与其情义流淌,诗性情致清新,唱出时代之痛;②古风洗新拂。
受贯穿经典考量,融入自由创作,保持文学精神;③丰潴妙变酣畅。
对生活内容的再创造,勾勒文字意象,通过象征符号取得思想表现;④新诗形成新意象。
杜甫把实际内容与思想内容巧妙结合,把程序表现出来,从而实现新意象的形成。
二、突出的形象①充满伤感。
杜甫诗歌由明忧暗恸特意烘托,表达出悲凉的情绪;②血气相伴。
由乐观对未来洋洋得意、愤怒对当下毒辣强烈,两种向度不断碰撞;③历史化的意象。
杜甫用历史的实践,以及这个时代的斗争斗痛搅拌起来,强调人们的坚强奋斗;④政法的豪迈。
杜甫的诗歌能够强力把极端的压迫感表达出来,但也有豪迈的斗争曲线。
三、内在特质①剖析性的文学形象。
杜甫的形象把诗歌的内容切割,通过比喻思考诗歌,塑造出别样的意象;②独特的文学概念。
杜甫巧妙地运用诗句叙述和意象释义,街批意境深入,独特政法哲思在其中;③悬疑感的文学构思。
杜甫用象征意象运用悬疑调,这种文学构思使得文学显得神秘而又引人入胜;④深刻的关怀。
杜甫将对生活状态和时代矛盾的深刻关怀贯穿其文,用鵷鸿一瞥的情绪描写社会不安及困境。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审美意象新变,体现出他充满伤感的血气,受经典影响,突出他剖析性的文学形象,把悬疑感的文学构思与深刻的关怀完美结合,反映出他的生活态度和时代观念,这无疑是杜甫为文学史留下重要贡献,也是我们深刻体会其审美新变的一种重要借鉴。
论杜甫诗歌喻象的审美特征
82诗中描写渼陂波涛时,用了一个喻象:“波涛万里堆琉璃”。
“琉璃”在古汉语中有二义:一为天然的各种有光宝石,本名璧琉璃,后省称琉璃、流離;一为以黏土、长石、石青等为原料而烧成之瓦。
此处显然用前一义。
古书记载:“流离青色如玉”。
想象一下,当天地昏暗变色时,眼前万倾的波涛也随着日色而变色时,用琉璃喻写太恰当不过了。
湖水既是清澈如玉,又是变幻万千,据《魏略》:“大秦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琉璃。
”只有在昏暗的日色下,才能见到波涛万倾的五色缤纷似有似无的色彩变化,紧接又用借喻“琉璃汗漫泛舟入”,再次形容一望无际的珍珠般湖水展现在眼前,突显了“事殊兴极”,少有的经历,极高的兴致。
“此时骊龙亦吐珠,冯夷击鼓群龙趋。
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
诗中“骊龙”,黑龙,传说骊龙颌下有珠。
“冯夷”,传说中的水神。
“湘妃”,传说中禹舜的二妃娥皇、女英。
二妃死在江湘之间,被人传说成湘水的女神。
“汉女”,传说中汉水上的二仙女。
“金支”,金枝。
“翠旗”,翠羽装饰的旗。
这四句写月影和船上岸上的灯光,映射在陂中,既象骊龙吐珠,又象金枝翠羽;众船移动象群龙争趋;船上的鼓吹声使人疑为冯夷的号令;在闪烁晃漾的光影里,船上的歌女又恍惚象是湘、汉的水仙成群出游。
这里用了四个典故,运用神话传说造出的幻境,将渼陂的月光下夜景写得既真实而又神奇。
运用喻象摹景状物,杜诗中还有许多名句,如“绝壁过云开锦绣,疏松夹水奏笙簧(《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形容云际间的绝壁如同展开的锦绣一样五彩缤纷,水那边的松涛如同笙簧齐奏一样悦耳动人。
又如:“碧萝长似带,锦石小如钱”(《秋日夔府咏怀》),“月生初学扇,云细不成衣”(《复愁》),“荻岸如秋水,松门似画图”(《反照》),“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可叹》)等,无不是鲜明生动的喻象。
二、新颖传神杜甫关心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济世思想是他赢得后世景仰的主要因素,但是赤裸裸的思想是产生不出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的,杜甫的诗歌是“史”,是一部用诗歌体裁写出来的天宝前后的唐代历史,更是“诗”,是通过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段,把自己的主观情志和客观物象统一起来,创造出完美的诗歌境界。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试论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杜甫作为唐代最为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其中,杜甫的诗歌意象生成方式独特,其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和其审美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1.深厚的思想基础:杜甫的诗歌常常从深邃的思想出发,思想的深入反映了他的意象生成方式。
例如,杜甫《战城南,洛阳女儿行》一诗,从思想上深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困境,使其意象生成富于思想内涵。
2.生动的形象表现:杜甫在意象生成上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使诗歌更加生动活泼。
例如《登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一意象是从生动的自然景象中选取的,具有生动形象和情感共鸣的特点。
3.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杜甫诗歌意象生成方面的表现手法是独特的,如《春望》"使我不得开心颜,春去秋来几度闲"这一手法巧妙地通过对时间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变化的感知,使意象生成更具表现力。
二、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审美价值1.抒发情感:杜甫的诗歌意象经常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
通过诗歌意象生成,他表达了对天地万物、生命生存的深深敬畏之情,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情感。
这种审美价值实现了诗歌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具有积极意义。
2.启迪思考:杜甫的诗歌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对诗歌意象的体验与印象,人们可以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深入思考和领悟,实现思想的交流和传递。
这种审美价值帮助人们获得启迪,提升了文化层次。
3.弘扬文化:杜甫的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深刻传承了中国的文化精髓和历史传统,具有弘扬文化的价值。
杜甫诗歌意象生成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使得这些诗歌具有更加丰满的文化内涵,可以在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历史长河中持续闪耀。
综上,杜甫诗歌意象生成是具有特色的,其审美价值体现在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思想播撒与文化传承。
杜甫诗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杜甫诗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杜甫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唐诗、宋词以及后世文人见证文化历史、传承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
甫诗歌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表现出了他独立思考、勇于抗争、悲天怜人、主持公道、弘扬儒家伦理学说以及倡导“诗情画意”的审美理念。
一方面,杜甫的诗歌充满了激情与主观思考,他的作品批判的是腐朽的帝国政治,对当下的社会情况,杜甫充满了对社会矛盾的深切思考,他看到社会矛盾,并将这些矛盾表达出来,投射到自己的诗歌之中。
他的“归去来兮辞”、“哭父母”、“蝶恋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描写出苍茫宏大的哀愁,深刻
反映了他心中对民族复兴、家国和平的强烈愿望,充满了极
大的鼓舞性。
另一方面,杜甫诗歌的审美价值贯穿始终,他重视诗歌中表达形式与内涵的融合,主张“诗情画意”,他的诗歌中不单融合了文字,而且将文字与画面融合起来,赋予诗歌更多的意象性与艺术性,从而使其更具有更强的艺术魅力。
例如《芙蓉楼送
辛渐》中“闻道黄金点点,历仙下泥龙头”,以非常细腻的绘
画思维,把金钱点点洒落,仙子们捧着彩纸从泥龙头上跃出,把宴会的气氛表现地很有生气,艺术感极强。
总之,杜甫诗歌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表现出其独特的风格与特色,既表达出他强烈的抗争性和激情,又充满对社会的敏感,更具有独到的深度与表达能力,在唐代文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令文人墨客们流连忘返的美学小宇宙。
高一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高一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梳理在高一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很多古代文学作品,其中杜甫的诗歌是我们重点学习的对象之一。
杜甫被誉为"诗史",他的作品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又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的关怀之情。
在以下的文章中,我将对高一期间学习的三首杜甫的诗歌进行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和梳理。
首先是《月夜忆舍弟》这首诗,该诗描写了诗人杜甫在月夜时忆及已故的舍弟,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主题鲜明,节奏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在文章中,杜甫通过描写月亮和家乡的景物,表达了对亲人离去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意境以及作者对生命和亲情的思考,令读者深感震撼。
其次是《登高》这首诗,写了诗人杜甫登上高山的心情和景色的描写。
在文章开头,杜甫运用了一句简短的问句,展示了自己登高的目的和态度。
随后,他通过描绘高山的雄姿、云雾的美丽和人们的忧虑,表达了自己对人事无常的思考。
此诗以“下来肯先到世间”作为诗尾,将人生的沉思融入其中,让读者在登高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生命的深思。
最后是《春夜喜雨》这首诗,该诗以描写春雨的喜庆和恢复大地的景象为主题。
首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直接表达了杜甫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随后,他通过对雨水洗涤大地和滋润农田的描写,展示了大自然的宏伟和恢弘。
整首诗以雨水和大地的关系作为基调,通过对自然生态的赞美,教人感受到宇宙的壮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三首诗的共同之处是:都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来展示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表达了对生命、亲情和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同时,杜甫的诗歌通常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色彩,他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例如,在《月夜忆舍弟》中,他通过描写家乡的困境,抨击了社会的腐败和权贵的作威作福。
在《登高》一诗中,他表达了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和对世间无常的思考。
在《春夜喜雨》一诗中,他竟声讴歌了雨水滋润人间万物的喜悦,却又暗含对社会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期许。
通过学习这三首杜甫的诗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杜甫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能了解到他对社会的关怀和思考。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漫谈杜甫诗歌中的飞鸟意象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
漫谈杜甫诗歌中的“飞鸟〞意象闲来翻捡杜诗,发现描绘飞鸟的诗篇很多,这些种类不一、姿态万千的飞鸟构成了一个瑰丽多姿、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它们或离群落伍,苦苦挣扎于浩茫云天;或展翅奋飞,搏击凡鸟而雄视天下;或一展歌喉,欢呼春天,歌唱自由;或联拳静卧,露宿沙头,安享静谧……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让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
佛说,一花一世界,我说,一鸟一人生。
品读、体味、揣摩、想象这些灵性活现,意趣无穷的“飞鸟〞,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杜甫曲折多难的人生有一个全新的了解。
下面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作中的飞鸟意象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和类析。
〔一〕苍鹰。
杜甫青年时代写过一首诗《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掇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风鸟,毛血洒平芜。
〞诗人通过描绘画鹰来抒发他那疾恶如仇的激情和搏击云霄的壮志。
首联点明画鹰,矫健非凡的苍鹰挟风带霜,虎虎生威,使得洁白如雪的画绢上仿佛突然腾起一片风霜肃杀之气。
颔联、颈联描写苍鹰的神态。
耸身抓兔,侧目传神,光荣照人,气雄万夫,几个简单而逼真的细节活画出苍鹰严阵以待,跃跃欲试的形象。
尾联顺势收笔,抒写心志:何时才能展翅云天,搏击凡鸟?何时才能搏杀平芜,大获全胜呢?诗歌题画赞鹰,借鹰喻人,发乘风思奋之心,抒疾恶如仇之志,气势磅礴,撼人心魄。
〔二〕飞鸟。
《春望》前四句这样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
前两句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丛生,林木苍苍。
画面破败萧索,给人以怵目惊心之感。
后两句写春望所感:国破家亡,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意境凄惨悲哀,读来令人心惊肉跳。
显然,两联四句,前后关涉,诗人意在以山花泣泪,飞鸟惊心来表达自己离乱伤怀,满目凄凄的忧患之感。
《南邻》写朋友山居生活的幽雅情趣。
前四句“锦里先生马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写客人来访,主人素面尘心,热情相接;儿童笑语相迎,天真可爱;小鸟阶除啄食,不惊不乱。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教案:杜甫诗三首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教案:杜甫诗三首本课三首诗都是诗圣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借山川风物表达自己人生感慨的诗作。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化为泡影,国家动荡,半生潦倒,晚境更惨。
悲从中来,《秋兴》抒发了人生之悲、家国之悲;《咏怀古迹》寄寓怀才不遇之悲;《登高》饱含浓得化不开的人生悲叹。
三首诗都是杜诗的代表之作,文质兼美,尤其是《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以含蓄蕴藉为美的中国古典诗歌,对于高一的孩子是一种熟悉的陌生。
程度稍好的孩子可能会模糊感觉到美,但难以言传。
程度稍差的孩子,只能是茫茫然,难知所云。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古诗如浩瀚之洋,实现上述目标,教会学生驭船之法,让他们自己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叶圣陶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
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
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观决定教育观。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
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
让孩子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
学习鉴赏的一般方法是重点,汲取精神是难点。
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流程。
首先我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范文一: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一生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那时正值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河山,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进人民,深入现实。
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他步入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人李林甫和杨国忠,对于他的满腔报负无可实现,还得追随达官贵人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冻受饿,这使得他得以深入人民,了解民众的疾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这十年困守的结果,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这才确定了他文学发展的方向。
杜甫的第三个时期,是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这是安史之乱最激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他本人也历尽艰险。
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
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和焚掠,和人民一起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
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
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也是积极号召,在他的作品中,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另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名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公元759年底他弃官后历尽千辛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间草堂,他爱和人民往来。
在漂泊的这十一年中,他的生活很苦,甚至在去世那年还挨过五天的饿,但可幸的是,无论生活上怎样艰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和人民息息相关,初中教材上选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河南河北》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
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
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
“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
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
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
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
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
杜甫诗三首——感受诗人情怀,探究艺术魅力
二 品 读 意 象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组卷网
?体味特征在《秋兴八首》中是否有所体现。
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三 归 纳 风 格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四 拓 展 阅 读
“风格即人”
?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杜甫会形 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五 推 演 其 人
六 布 置 作 业
?诗人为什么选择王昭君这样一 个女性作为自己抒怀的对象。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五 推 演 其 人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唐玄宗开元年间,杜甫南游吴越,北 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 2、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 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参军的小官。 3、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 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你对这三首诗有什么样的整体印 象,尝试用一个词语概括。
一 初 谈 感 知
《秋兴八首》 《咏怀古迹》 《登高》
登
杜甫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组卷
最新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考试必备)
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2.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4.背诵这三首诗歌。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作品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杜甫名作鉴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杜甫名作鉴赏饮中八仙歌【原文】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赏析】大唐时期可谓是人才辈出,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在诗中杜甫歌咏了,大唐时代最杰出的八位精英。
可以说天下英才聚集于此,豪气冲天,是杜甫诗词中的另类之作。
望岳【题解】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兵车行【题解】见《杜工部集》,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
是年,唐征伐作战,大肆征兵,致使民无宁日。
杜甫有感于此,作《兵车行》以抒其愤忿之意。
【原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春望【题解】唐萧宗至德元年(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只身投奔,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往长安,次年春天才得脱身。
诗人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
诗人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杜甫是唐朝诗坛上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涉及政治、人民生活、历史、哲学等方面,语言深邃、意蕴丰富。
本文将从杜甫诗歌的主题、艺术表现手法和精神内涵三个方面来分析杜甫的诗歌特点。
一、主题杜甫的诗歌主题分为两大类:一是反映社会问题和人民的疾苦,二是探讨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操。
首先,杜甫关心社会问题和人民的疾苦。
他的社会问题主题主要包括反映战争、灾荒和官吏腐败等。
如《兵车行》、《新婚别》、《丽人行》等,这些诗歌描写战争中人民的生活疾苦以及对官吏特权、腐败和污染的愤怒。
另一方面,杜甫关注人民的生活问题,如《归田园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汉》等,这些诗歌描写了人民生活贫困、困顿与流离失所的痛苦。
在这些诗歌中,杜甫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同时也展现出了自己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批判精神。
其次,杜甫探讨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操。
他坚信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享乐和奢华,而在于亲近自然、崇尚道德、具有品德和人格的完善。
他的“诗以达情志,文以载道义”,如《咏怀古迹五首》、《前出塞九首》、《赠卫八处士》等,这些诗歌体现了杜甫对于人生价值感的反思和对道德修养和风范的追求。
他积极地谴责思想僵化、封建狭隘和怯懦妥协,提倡大志向、高尚情操和人格的完善。
二、艺术表现手法杜甫是唐代“新乐府”运动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精通古体诗、近体诗和乐府诗,艺术表现手法十分多样化。
以下是他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一是写实。
杜甫十分注重传达事实真相的价值,他的诗歌给人一种直面现实、坦诚真挚的感觉。
在《兵车行》中,他描写了烽火连天的战争情景;在《新婚别》中,他描写了战乱中无依无靠的人民;在《春望》中,他通过春天的景色描绘了大唐的社会风貌和时代氛围。
二是联想。
杜甫的诗歌联想灵活、自然、随意,可谓是杂糅了词、赋、曲、散文的各种文体。
如《登高》、《春夜喜雨》等,他常常借由自身的感受,引出情怀、生命、自然以及历史等多种联想,使诗歌情感更加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摘要:杜甫诗歌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是与其诗歌意象生成的独特个性密不可分的。
这具体表现在:首先是杜诗选择熔铸着深厚时代情绪的个性化意象,铸就了杜诗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其次杜诗具有意象密集组合特点,丰富了诗歌内蕴,克服了近体诗自身格律的局限,使其呈现出迥异于古诗的审美特征;再次杜诗新奇独特的意象构造方式,产生了陌生化的审美效应,增添了审美趣味。
关键词:杜诗意象个性化密集组合新奇构造沉郁顿挫审美价值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以其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人生,襟怀博大,至性至情,使杜诗在唐代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其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新唐书》本传)“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体大思精,内蕴深广,众体兼善,素有“诗史”之称;其人则被前人赞之为“古今诗人第一”“集大成者”,享有“诗圣”之誉。
杜甫在诗坛的崇高地位固然与其诗内容丰赡、思想深刻、题材广泛等因素密不可分,还与杜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变革创新紧密相联。
可以说杜诗独开生面,“一变前人而前人皆在其中”,创造性地营造丰富的意象,精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意绪,蕴涵着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强烈的美的震撼。
本文拟探讨杜诗意象生成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一、杜诗意象选择的个性化与杜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之关系意象是寓有作家主观情思的艺术形象,是经过诗人情感、想象、思想、美学趣味等重新处理过的感觉,来自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万取一收”的筛选与熔炼。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古今中外的诗人、学者对意象的创造及其审美作用都很看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论及“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形容》明确提出“离形得似”的主张,鼓励诗人“略形貌而取神骨”,追求艺术的神似,《缜密》则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明何景明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主张“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指出意与象的契合与否的艺术效果;钱钟书则强调了诗与意象的相因关系:“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
”(《钱钟书论学文选》第一卷第67页)美国诗人庞德认为意象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而韦勒克、沃伦在《文学原理》里则说成是“各种根本不同观念的联合”。
因此诗人往往善于塑造特定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创造出带有自己民族文化情感的特定意象,比如“鸿雁”“杨柳”“菊花”“月亮”“杜鹃”“梅花”等。
正所谓“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流沙河语)。
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诗人!在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杜甫推陈出新,精研覃思,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意象群。
这些意象群,都浸透着诗人伤时忧国、爱民悯生的情感,带有浓厚的悲壮色彩。
杜甫素怀大志,自许甚高。
他“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立志“窃比稷与契”,要“再使风俗淳”,对自己充满信心,自觉地赋予自己以时代的使命感,流露出自致隆高、凌跨世俗的强烈愿望。
正是这种雄豪的性格、伟大的抱负、高尚的人格、阔大的胸怀,使杜甫在创作倾向上推崇笔力雄强、气象阔大之作,在创作实践上追求阳刚之美。
体现在对意象的独特选择上,就决定了杜诗的物象选择必然会倾向于具有阳刚之美的阔大物象,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追求。
于是体现在杜甫笔下的自然景象,则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极为雄壮阔远的高山巨泽、长空大川等意象选择,表现了诗人广博的襟怀、强大的精神力量及人格魅力。
而体现在杜甫的咏物诗中,则以对凤凰、马、鹰、鹘、雕一类雄强刚猛的动物的歌咏为主。
“凤凰”是杜诗中独具个性的意象。
凤凰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据说凤凰出现则天下太平。
自从七岁咏凤凰以来,杜甫就越来越有意识地以凤凰自况。
这能带来太平祥瑞的凤凰,不就是他伟大抱负的象征,不就是他的图腾吗?《朱凤行》里那只处境艰险,穷愁潦倒,孤无俦侣,却心系百鸟,犹“愿分竹实及蝼蚁”的仁爱善良的朱凤形象,正是诗人自身仁民爱物的象征。
诗人在诗中热切地呼唤它的降临,“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又观打鱼》);甚至愿献出自己的血肉之躯:“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
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凤凰台》)再看诗人笔下的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房兵曹胡马》)这首诗“词语矫健豪纵,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前”(《杜诗镜铨》卷一赵汸语),借马之神清骨峻、昂藏不凡意象,言己之壮志雄心,充分表现了作者一往无前、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主义气概。
在《画鹰》里,诗人以鹰自比,不仅“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更期待着“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而在《王兵马使二角鹰》一诗中,诗人极写角鹰除恶鸟,分枭鸾,表现自己除恶务尽、再造升平的情怀。
诗人这种抱负和情怀,精神和气魄,至老而弥盛,更增一种不妥协之心。
如《瘦马行》《病马》《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等诗无不表现出杜甫虽至暮年而壮心不减,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形象。
到了《义鹘行》里虽则扶弱见刚勇,但诗人前期物象中所体现出的“万里可横行”那种目空一切的精神,因艰难时世,壮志未酬而变为“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州杂诗》),豪迈之中多了一些悲壮底色;而《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里则发为英雄末路的浩叹了。
这些诗都将主体感情注入客体之中,诗人之情志与客观之事物有机契合,使其意象更加鲜明,内蕴更加深广。
正如黄彻所云:“盖其致远壮心,未甘伏枥;疾恶刚肠,尤思排击。
”(《碧溪诗话》卷二)至此,诗人的致远雄心和疾恶刚肠所体现出的忠君爱国,必然升华为对人民命运深切关注的仁民爱物。
前者所体现的英雄情结与后者所体现的人道情怀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由此杜诗还表现出对微小柔弱的或被摧残遗忘的物象的歌咏与关注。
如《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里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亦纷纷。
”这首诗就视觉言,“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就听觉言,“哀多矣而鸣不绝,以更闻其群而呼之者”(蒲起龙《读杜心解》卷三之五)。
战乱频仍,人民漂泊流离,诗人同情悲切之心流露无遗。
全篇皆以审美主体对客体的观照立言,客观物象鲜明地打上诗人主观感情之烙印,构成特色独具的意象,诗歌意蕴内藏,思想容量极大。
他如《鹦鹉》寓失羁栖之感;《鸥》则羡其闲适自得;《猿》则奇其智能全生;《麂》慨乱世之危;《鸡》表殊乡之俗;《黄鱼》悯长大难容;《白小》伤细微不免等,都在对小生命的观照中,形象地展现着作者的精神世界。
爱憎分明,至情至性,真是“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此外,病树、病桔、枯楠、枯棕、古塞、秋云、暮砧、残炬……甚至高江、急峡、危城、孤舟、啼猿、翔鸟、落花、落日、寒月等等;以及那辛苦的织女,堂前扑枣的老妇,重负下呻吟的老农,新婚成别的夫妻;那巧取豪夺的官吏,骄横跋扈的将军,粗暴无理的恶少,长安水边的丽人等,都成为颇能代表杜诗风格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诚如叶燮所说:“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与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
”(《原诗》卷二)总之,杜甫一生不管穷与达、安与危,都始终充满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抱着以自己的生命去殉所热爱所从事的事业的坚定信念,“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其气至大至刚,其情至悲至痛;而其独具个性的诗歌意象,融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寄慨遥深,使真实壮阔的时代生活画面罩上了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感情豪壮悲怆,笔触苍老遒劲,鲜明地形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其意象生成的或“喷薄而出”“壮丽高朗”(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七)的阳刚之美,或“透彻温醇”“情韵缠绵”(同前)的阴柔之美,只不过是其诗歌风格的两个不同侧面而已。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
”(《别林斯基论文学》)杜诗在其独特的诗歌意象中把家愁国恨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这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
二、意象的密集组合及其对近体诗自身格律限制的克服诗歌意象的组合或跳跃,是一种最凝练精粹的意象表达方式。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
这就犹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和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这种高度浓缩的诗句,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句的力度;不仅使诗中的意象群鲜明突出,而且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同李白诗歌意象的“疏宕”不同,杜诗善于把若干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密度大,容量也大,显得凝重老成深厚。
比如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整首诗的意象组织得十分紧密,特别是首联和颈联,意象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用字遣词极为精当,无一虚设。
“万里”一联关合多层意思,且不觉堆砌,历来为人所激赏。
对此罗大经说道:“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鹤林玉露》十一)另有人则云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况当秋风萧瑟四可悲,登台易生悲秋五可悲,亲朋凋零独去登台六可悲,扶病而登七可悲,此病常来八可悲,人生不过百年却在病愁中过却九可悲。
这里万里、悲秋、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诸多意象交错组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序而无时序,交织共时,一目尽收眼底。
诗中秋景已非夔州实录,而是“离形得似”的艺术幻境;诗中悲秋之情也不仅是杜甫个人独有的情绪,而是从个人生活经验中提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经验,真正做到了“写现实而超越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