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儿童道德研究的新动向
学前教育不实习写的论文题目
学前教育不实习写的论文题目1、K地区公立幼儿园督导需求研究2、幼儿园儿歌教学现状研究——以M幼儿园为例3、示范性幼儿园家园社合作共育的现状分析——以C幼儿园为例4、4-6岁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特点研究5、幼儿园大班科学区探究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6、生态学视野下城乡大班幼儿学习品质比较研究7、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8、大班幼儿“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以民间故事绘本为载体9、“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建构与验证10、幼儿园保育员职业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11、啦啦操教学对大班幼儿抗挫能力的影响研究——以保定市X园为例12、3-6岁幼儿隔代教育现状研究——以泸县福集镇玉蟾社区为例13、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游戏教学研究——以成都市某幼儿园为例14、大班幼儿记录的个案研究——以南京市T幼儿园大S班为例15、大班幼儿音乐能力与数学能力的关系研究——以N市XL幼儿园为例16、教师指导中班幼儿记录的行为研究17、G园教师观察记录发展的调查研究18、“大班额”背景下幼儿园区角游戏质量研究19、5-6岁幼儿同伴关系与自我主张的关系研究20、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实效性调查分析——以K区为例21、安徽省中职学校幼儿教师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2、幼儿园新手型和专家型教师情绪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23、大班幼儿幽默感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安庆市某示范性幼儿园为例24、幼儿教师知识获得机制研究——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25、绘本故事可视化的调查及实践研究26、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教育的调查及对策研究27、什么是幸福?——基于大班儿童视角的幸福观研究28、5-6岁幼儿情绪行为适应与早期阅读能力的相关研究29、大班幼儿向教师提问及教师回应行为的研究30、不同诱发方式下大班幼儿故事创编水平的比较研究。
研究生素养课—积极心理与情绪智慧作业答案
研究生素养课—积极心理与情绪智慧作业答案1、小学生既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想被老师惩罚,这种心理现象属于()[单选题] *A 双趋冲突B 双避冲突(正确答案)C 趋避冲突D 双重趋避冲突2、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单选题] *A直观性,形象性B直观性,概括性C间接性,概括性(正确答案)D形象性,间接性3、追求完美,自尊心脆弱,控制欲望强,自视甚高,将不完美等同于不可爱,不值得爱的是()[单选题] *A 自卑者B 自负的人C 完美主义者(正确答案)D偏执者4、在心理治疗中,病人对心理医生产生的情绪依恋被称为()[单选题] *A自由联想B显相联想C阻抗D移情(正确答案)5、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单选题] *A 理性的惧怕B 短暂的惧怕C 非理性的惧怕(正确答案)D 持久性的惧怕6、某女生,7 岁,很喜欢语文老师,并总从他的眼神、表情中读出爱她的信息,独处时她还能看到他的笑容和他对她温情求爱的语声,其余未见异常。
这是()。
[单选题] *偏执性精神障碍(正确答案)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神经症7、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单选题] *A,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正确答案)B,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C,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D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8、nullE、开具休学/退学建议书除了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大学生在学校中还能从哪些途径获得心理支持?()*A、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正确答案)B、参与心理协会的各项活动(正确答案)9、判断一种行为是属于正常还是变态,首先必须考虑以下哪个要素()[单选题] *A 家庭B 职业C 信仰D 文化(正确答案)10、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施予厌恶刺激或剥夺他正在享受的奖励刺激,这种行为矫正模式是()[单选题] *A 正强化B 负强化(正确答案)C 消退D 模仿11、下述关于人格的描述哪一个最为准确?()[单选题] *A 人格稳定性受到性别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B 在整个成人期,人格在整体上会发生系统性改变C 在青春期后,人格保持非常稳定D 成人期人格兼有稳定和变化两重特征(正确答案)12、选择古代哲学家经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青少年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研究
2 1 研 究对 象 . 从 山东省某 市 两所 普通 中学 随机选取 1 2岁 、4 1
岁和 l 三 个 年 龄 组 被 试 , 中 1 组 男 生 4 6岁 其 2岁 1 人, 女生 4 1人 ( 2 0±0 0 1岁 ) 1 组 男 生 3 1. .0 、4岁 2 人, 生 5 女 0人 ( 4 3 1 .7±0 4 9岁 ) 1 组男 生 3 .8 、6岁 7
年期乃 至 成人 期 p 。Ket ae 等 的 研 究 表 明 , rtnur e 随
着青少年在道德信念上 的认知变化 , 其对 自我道德 情绪 的 归 因 和 道 德 判 断 准 确 性 之 间 的 相 关 性 增
高 ; ugty 5 M rar d等对 比了青 少年 和童 年后 期 的个 o 体 之间 的道德情 绪 归 因的 反应 差 异 , 未发 现 两个 并 年龄 组之 间的显 著差 异 , 没有 对 不 同 年龄 的青 少 但
1 问题提 出
化 引;al Se n等针对 青少年 个体在 犯过情 境 中的 内 e
疚 和惭愧情 绪 归 因 的研 究 发 现 ,4岁 和 l 青 少 1 6岁
道德发 展既 包括 道 德认 知 的发 展 , 包 括道 德 也 情感 的发展 , 对于 道德心 理 的研究 , 不仅 要重视 个体 道德认 知 的 发 展 , 应 关 注 个 体 道 德 情 感 的研 究 。 还 关 于道德情感 的研 究 , 有 代表 性 的就 是 道 德情 绪 具 判 断 (u g n f oa e o o ) 其 归 因 ( ti — jdmet rl m t n 及 om i a r u tb t no oa e t n 研究 , i f rl mo o ) o m i 即在 不 同道 德 情境 中个
国外儿童情绪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国外儿童情绪发展研究的新进展一、概述国外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相互影响的、人际交往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一领域。
儿童情绪发展不仅是个体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其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所在。
理解儿童情绪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儿童情绪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从早期的情绪表达和控制,到后期的情绪调节和应对策略,儿童情绪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丰富的变化和挑战。
与此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等社会因素也对儿童情绪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国外研究者开始关注消极情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消极情绪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潜在威胁,也为我们提供了干预和治疗的新思路。
一些研究发现,父母在亲子交往中的消极情绪表达方式会对儿童的情绪应对策略产生负面影响,而积极的情绪表达和应对策略则有助于儿童更好地应对消极情绪。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外儿童情绪发展研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方法。
利用神经影像学技术来探讨儿童情绪发展的神经机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儿童情绪进行精准评估和预测等。
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儿童情绪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国外儿童情绪发展研究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和创新的阶段。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们有望更加全面地揭示儿童情绪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1. 儿童情绪发展的重要性儿童情绪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以及认知能力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情绪作为个体对外部世界的主观体验与反应,不仅影响着儿童的日常生活质量,更是其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形成自我认知的关键所在。
儿童情绪发展对其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作用。
情绪状态良好的儿童往往更加自信、乐观,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押题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押题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20世纪30年代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的心理学家是()A.柯尔伯格B.加涅C.皮亚杰D.布鲁纳【答案】 C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性知识,常常会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相关情境或者设置模拟情境,这主要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 ) 的特点。
A.知、情、意的统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答案】 C3、提问属于()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答案】 B4、下列对于基本卫生保健的含义理解有误的是()A.各级政府组织参与卫生保健的有效形式B.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C.最初级的卫生保健组织,是卫生系统的低级部分D.必不可少、人人都能享有和充分参与E.技术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人民乐于接受【答案】 C5、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作业检查D.成绩评定【答案】 B6、明代以后使科举考试形成固定格式的是()。
A.八股文B.程朱理学C.《四书》和《五经》D.六艺【答案】 A7、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答案】 A8、由于健康管理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客户在购买服务前以及整个交易过程中的焦虑情绪,这种忧虑情绪有时被称作“认知分歧”,健康服务提供者的必要工作是A.缓解客户焦虑情绪B.教育客户对健康管理的认识C.在客户做出购买决定后,立即强化客户的信心D.提供担保E.降价优惠【答案】 A9、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物质文化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C.学校领导者的亚文化D.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答案】 D10、我国界定肥胖的BMI值是()A.26kg/m2≤BMIB.BMI≥28kg/m2C.24kg/m2≤BMI≤28kg/m2D.16kg/m2≤BMI≤18.5kg/m2E.18.5kg/m2≤BMI≤23.9kg/m2【答案】 B1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双基D.品德和审美【答案】 C12、下列关于小学教育目的的作用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道德情绪厌恶愤怒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区分-文档资料
道德情绪厌恶愤怒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区分一、道德判断概述(一)道德判断的定义作为道德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道德判断一直以来就是道德心理的研究重点。
由皮亚杰最早提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科尔伯格在此基础上认为道德判断能力是基于内在的道德原则对哪些是道德的作出决策和判断的能力。
Greene认为,道德判断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觉、自主、自为的心理过程,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
徐平等人认为,道德判断可以定义为对一个人的行为或特性的评价(好或坏),而这种评价是在考虑到一系列由文化或亚文化所限定的美德基础上做出的。
吴磊明认为道德判断是指个人对于行为是否道德的看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道德判断即人们基于自己内在的道德原则,在考虑特定文化背景所规定的美好品质的基础上,对个体的行为或特性做出的一种好坏评价。
(二)道德判断的相关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主要通过对偶故事法,对4-12岁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了研究。
他通过研究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道德他律阶段(约5-8岁)和道德自律自律(约8-12岁)。
在道德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具有刻板和简化等特点。
儿童在过渡到自律阶段后,开始可以根据行为的动机,而不仅仅是行为结果来进行道德判断。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劳伦斯·柯尔伯格在受亚杰的研究带动,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也采用两难故事情境来进行研究,其中包括著名的海因兹偷药,并将道德推理发展至人一生的全部过程。
该理论认为个体一生的道德推理发展可分为三个大的时期,每个水平又分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即前习俗水平的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手段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的人与人之间的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的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3.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Haidi认为情感在道德判断中起有重要作用,而不是像之前研究者所认为的无关紧要。
Damasio等人(1990)所做的研究就支持了这一点。
幼儿园社会领域课题研究题目
幼儿园社会领域课题研究题目
幼儿园生成课程及实施策略研究
幼儿园言语教育整体构想
幼儿园音乐浸润式欣赏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分析和实践探索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现状研究
终身教育与学前教育一体化的建构
综合式美术活动与幼儿的健康成长
论艺术能力及其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
试析幼儿园新教师的角色适应
试论幼儿发展为本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观
语用核心观学前言语教育浅论
赞比亚幼儿教育发展的思考与研究
职前与在职幼儿教师课程观评价研究
自失与重构——入托危机及其策略的研究
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幼儿社会适应行为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传播及本土化初探
当代美、日、中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的比较研究
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郑州市城市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儿童在向社会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
幼儿甲骨象形识字教学可行性研究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幼儿教师角色转变的启示
幼儿探究性活动及其指导策略研究
城市示范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的研究
多球训练对提高少年儿童启蒙训练阶段乒乓球基本技术的分析研究。
儿童的道德发展
吉利根提出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的3水平2时期
❖ 水平1:自我生存定向。自我生存的观念最为重要。 只有当自己的需要之间发生冲突时,道德思考才 会产生。
❖ 水平2:善良即自我牺牲。女性具有照顾者和保护 者的特点。道德判断起源于社会规范和大多数人 的意见。关心他人尤其关心他人的情感,关心冲 突伤害的可能性成为这一水平中人们所关注的中 心。
艾森伯格设计出亲社会道德两难情景 (prosocial moral dilemmas)。
亲社会两难情景的特点是“一个人必须在 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和价值与满足他人 的愿望、需要和价值之间作出选择,助人 者的个人利益和接受帮助者的利益之间存 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亲社会情景中并 不强调法律、惩罚、权威、和正规的责任。
道德发展的概念
• 道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
渐掌握是非判断的标准以及按照该标准 去表现道德行为的历程。
儿童道德发展的概念
指儿童采纳各种原则,这些原则引导他们对特 定行为作出是非判断并依据此原则指导自己的 行动。
儿童道德的发展与人的基本特性——社会性是 密不可分的。人的社会性为道德发展提供可能 性与必要性。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 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主要包括合作、分 享、助人、安慰, 捐赠、谦让等,分为利他 行为和助人行为。 ❖ 利他行为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不指望未来酬赏而且是出于意志 自由的行动,即是出于自愿和自择的助人行 为。
合作行为
分享行为
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体成熟程度:年龄 环境的影响:文化背景、教育、家庭教养方式
儿童在亲社会两难反应中的判断和情绪归因
本科毕业论文(2016届本科毕业生)题目:儿童在亲社会两难反应中的判断和情绪归因学生姓名:张月荣学生学号:12034003学院名称: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名称:应用心理学指导教师:张珊珊二零一六年五月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引言 (1)1文献综述 (2)1.1核心概念界定 (2)1.1.1亲社会行为 (2)1.1.2儿童亲社会行为表现 (2)1.1.3禁止性行为 (2)1.1.4儿童禁止性行为表现 (2)1.1.5儿童道德情绪归因 (2)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1亲社会行为的界定 (2)1.2.2对婴幼儿早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2)1.2.3助人行为的研究 (3)1.2.4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研究 (3)1.3以往研究不足 (4)1.4问题提出 (4)1.4.1研究目的 (4)1.4.2研究假设 (4)1.5研究意义 (4)1.5.1理论意义 (4)1.5.2现实意义 (5)2研究方法 (5)2.1研究对象 (5)2.2研究工具的设计 (5)2.3研究程序 (6)2.3.1量表测量 (6)2.3.2确认基线水平 (7)2.3.3亲社会道德困境故事 (8)2.3.4禁止道德困境 (9)2.4.实验假设 (9)3结果分析 (10)3.1儿童亲社会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 (10)3.2儿童亲社会行为在不同需求水平上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 (10)3.3两样本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11)3.4简单愿望故事对亲社会情境故事的回归分析 (11)3.5简单愿望故事对禁止性故事的回归分析 (12)4讨论与建议 (12)4.1讨论 (12)4.1.1亲社会行为在性别和需求水平上的差异 (12)4.1.2简单愿望故事对亲社会行为和禁止性行为的预测作用 (12)4.1.3建议 (12)4.1.4不足之处 (12)5结论 (14)参考文献 (15)附录一:实验图片 (17)附录二:故事及问题 (19)附录三:数据 (22)致谢 (28)儿童在亲社会两难反应中的判断和情绪归因摘要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儿童在亲社会两难反应中的判断和情绪归因。
“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研究的中西差异
“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研究的中西差异摘要:本文简要阐释了“快乐的损人者”(Happy Victimizer)现象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概况,总结和比较了相关研究后得出中西方对此现象研究结果的几点差异,并试图从社会文化及教育的角度对引起差异的原因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道德情绪判断情绪归因中西差异对“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的了解和研究始自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和道德情绪归因的研究。
由于早期从儿童道德认知角度来研究儿童道德发展不能给道德机能提供完整的解释,人们开始考虑并尝试从道德情绪角度来揭示道德发展规律。
对“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研究旨在探索在不同的道德情景中,儿童对他人的情绪判断并对道德情绪作出归因,研究者并不注重儿童作出哪一水平的道德判断,他们更关注的是儿童作出这种情绪判断的原因,以此找出儿童道德发展的情绪、情感动力[1]。
由于提供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新角度,许多学者对“快乐的损人者”现象进行了探讨,但结果不尽相同。
本文试图在比较中西研究结果基础上,对造成中西差异的原因进行初步探析。
1 “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研究概述1.1 相关概念“快乐的损人者”(Happy Victimiz er)现象是一种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相脱离的现象,即儿童虽然知道损人行为不对,却认为损人者会感到“高兴”。
这种现象是研究者们在研究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时发现的。
道德情绪判断是指儿童对与道德有关的情景或事件的情绪判断[2]。
道德情绪归因是指个体对某种道德情景中主人公可能产生的情绪作出判断后,同时对其作出这种情绪判断的原因进行解释和说明[3]。
1.2 研究概况许多关于“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一现象在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中具有一定普遍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现象有所减弱,转折年龄大致在6~8岁。
研究者对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儿童虽然了解有关道德规范,但只把它当作一种知识,而未将它内化为动机(Nuner-Winkler,1988);另一种解释认为儿童有关情绪归因受到其移情能力的影响,如果儿童注意到受害者的情绪反应,他们判断损人者“高兴”的程度就会下降(Arsenio&Kramer,1992)。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
(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实际填写下表)
表2 不同侵犯程度的故事情境中儿童的情绪归因定向
故事类型
说谎情境
偷拿情境
伤害情境
情绪 年龄
类型
4
6
8
4
6
8
4
6
8
结果定向
道德定向
惩罚定向
移情定向
无效判断
(对上表的数据使用卡方检验统计后进行适当相关讨论)
表2的结果表明,4岁儿童在道德情绪归因中以?定向为主(?%),而年长儿童则以?定向和?定向为主(分别占?%和?%);在归因类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归因定向(的一般变化趋势)逐渐多样化、复杂化?在每种道德情境中,(分别就得到的五种因变量的结果在三种不同年龄水平使用卡方检验做统计决断)分析:各年龄组之间的归因定向类型是否有显著差异;其中?情境中的差异尤为显著;组内分析结果还表明,行为者犯过的程度与儿童的归因定向之间的相互独立性,(若相互独立)亦即无论哪一年龄组的儿童,犯过程度都不影响幼儿的判断及归因。
①道德判断与归因任务:你认为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个好孩子还是坏孩子?为什么?
②情绪判断与归因任务:你认为故事中的主人公会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③观点采择任务:假如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④突出道德信息:你认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应不应该有这种感受?为什么?
⑤你认为故事的最后结果将会怎样?
(二)实验程序
1.编制故事
(1)查阅大量文献,在对文献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故事类型;对幼儿园及小学老师进行访谈,对访谈的结果进行整理,初步编制出符合儿童实际生活的故事。
(2)随机选取几名儿童,对其讲述初步编制成的故事,以确定其是否与实际生活相一致,对不一致的故事做进一步修改。
关于皮亚杰的道德判断研究
关于皮亚杰的道德判断研究作者:丁璐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年第01期【摘要】皮亚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他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和行为的理论独具一格,是他毕生六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对儿童心理研究的伟大成就,并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已引起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有不少心理学工作者从事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和行为理论的研究。
这必将对我国德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皮亚杰儿童教育心理学道德规范【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19-02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其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不仅是日内瓦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欧洲机能主义的重大发展。
它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20世纪30年代,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其基本内容包括: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种明显的“道德实在论”特征,造成儿童“道德实在论”的主要原因是成人的约束;“公正”观念的发展经历一个从服从到平等、从平等到公道的发展过程,造成儿童公正观念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协作等。
这些蕴涵于道德发展理论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为改革我国传统的德育提供多方面的启示,并从变革德育观与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做出具体阐释。
1. 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在皮亚杰看来,只有当儿童意识到有一种义务去遵从这些规则时,规则对儿童来说才能成为他行动的准则,否则的话,它只是一种单纯的规则而已。
皮亚杰明确地指出,我们在分析儿童的行为时,必须善于把只是以规则为满足的行为和包含有义务的意识的行为区分开来。
因此,义务的意识(有时也称之为义务感)是皮亚杰用来标志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研究进展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研究进展1引言道德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儿童如何形成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的观点,如何成为行为举止得体、有道德感的人是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2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率先开始将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量化的研究,他们从构建主义的角度详细地阐释了道德的发生发展过程。
他们认为道德的发展是道德规则和道德判断自我构建的过程。
2.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对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
皮亚杰发现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系,他把儿童道德的发展具体划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四个阶段。
这些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并且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
2.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观点,他强调道德判断在道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先有道德判断上的成熟,随后才是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并不是成人强加给儿童的,儿童道德判断的构建来自社会互动。
科尔伯格通过分析儿童和青少年在假设的两难情境中的判断,提出了一个详细、系统的以三水平六阶段为核心的道德发展理论,即前习俗阶段(服从于惩罚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道德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则取向阶段),后习俗道德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他认为道德发展的顺序是固定的、不可逆的,每一个道德发展的阶段都有质的差异,每一个个体需要经历道德发展的所有阶段,最终才能达到了道德成熟。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都认为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顺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的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关心他人的利益,他们两人都肯定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的基本历程,许多跨文化研究已证实了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从效果论到动机论,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从受外部权威控制到受内部道德原则支配,从他律到自律,从道德实在论到道德主观主义的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而柯尔伯格所描述的阶段比皮亚杰更加具体、细致,反应了一些道德认知的社会内容,因而更具有显示意义(陈琦,2001)。
快乐的损人者_现象研究的中西差异_欧阳云霜
索 在 不 同 的 道 德 情 景 中 ,儿 童 对 他 人 的 情 Yuill(1984)则认为儿童道德情绪判断遵循
绪 判 断 并 对 道 德 情 绪 作 出 归 因 , 研 究 者 并 “ 难 过 — 高 兴 ”规 律 ,道 德 情 绪 归 因 遵 循“ 结
不 注 重 儿 童 作 出 哪 一 水 平 的 道 德 判 断 ,他 果 定 向 — 意 图 定 向 — 道 德 定 向 ”的 发 展 规
学 术 论 坛
科技创新导报 2011 NO.0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研究的中西差异
欧阳云霜 ( 南方医科大学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学系 广州 5 1 0 5 1 5 )
摘 要:本文简要阐释了“快乐的损人者”(Happy Victimizer)现象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概况,总结和比较了相关研究后得出中
增 长 ,这 一 现 象 有 所 减 弱 ,转 折 年 龄 大 致 在 验 到 消 极 的 情 绪 : 以 难 过 、不 安 为 主 , 较 少
6~ 8岁 。研 究 者 对 此 现 象 产 生 的 主 要 原 因 担 心 、害 怕 ;8 岁 以 下 儿 童 的 情 绪 归 因 大 多
归结为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儿童虽然 是结果定向的,大于8岁儿童则以道德定
儿 童 能从他人的观点理解他人的情绪的能 规 范 的 孩 子 会 受 到 批 评 、舆 论 的 谴 责 甚 至
力发展得比西方儿童早,即中国儿童的观点 责 打 , 这 就 使 得 中 国 儿 童 在 损 人 情 景 中
采择能力发展得比西方儿童早。这一结论得 更 多 的 体 验 到 害 怕 , 而 做 情 绪 归 因 时 , 担
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
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介绍在心理学领域,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对儿童的认知和道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征。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并介绍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
观察方法皮亚杰使用了一种结构化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儿童道德发展。
他经常使用故事情境和道德困境来激发儿童的道德思维和判断。
观察的重点是儿童对不同情境中的道德问题的反应和解决方法。
故事情境皮亚杰会给儿童讲述一些具有道德内容的故事情境,如“一个男孩偷了一支笔,然后坦白了”或“两个朋友为了一块巧克力而争执”。
通过观察儿童对这些情境的回答、反应和解释,皮亚杰能够了解他们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
道德困境道德困境是皮亚杰经常使用的研究工具之一。
他会给儿童提供一个有争议的情境,让他们在道德和非道德之间做出选择。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偷药问题”,即一个人的妻子将死亡,他无法承受损失并找一个人偷药救妻子。
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在这些情境中的选择和解释来了解他们的道德观念和判断能力。
阶段理论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以下是他提出的三个主要阶段:先知阶段(4-7岁)在先知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基于外部的惩罚和奖励。
他们会遵循规则是因为害怕惩罚,而不是出于内在的意愿。
儿童在这个阶段往往无法理解别人的观点和感受,缺乏共情能力。
具体运作阶段(7-11岁)在具体运作阶段,儿童开始理解并采纳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他们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和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判断道德问题。
儿童在这个阶段会更加关注公平和正义,并开始考虑他人的立场。
形式运算阶段(11岁及以上)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具有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能够考虑到道德问题更多的因素。
他们能够理解道德规则的灵活性和相对性,并开始自主地做出道德判断。
儿童在这个阶段会将道德观念和个人价值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
儿童道德情绪教育的研究综述
儿童道德情绪教育的研究综述作者:宋江宁来源:《学周刊·下旬刊》2015年第01期摘要:道德情绪不是简单的情绪,更不是天生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道德情绪也会有相应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人们对道德情绪的研究较少,本文将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讲述关于影响道德情绪的一些因素。
关键词:道德情绪儿童教育一、什么是道德情绪(一)道德情绪的涵义著名儿童学家Nancy Eisenberg指出,道德情绪通常都是“自我意识的情绪”,被认为对儿童道德行为有驱动作用。
(二)道德情绪的种类1.谴责别人的情绪(蔑视)。
蔑视的特点之一就是当事人觉得自己比对方优越。
居高临下地厌恶某人或某种行为,觉得自己比别人强(通常是精神上的)。
2.自我意识情绪(羞愧)。
就是每个生命的个体在性格方面或者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自卑、忧郁、厌世等等造成的心理上纠结,痛楚的感受和体验。
3.对他人的不幸产生的情绪(移情)。
移情可以说是一种最典型的道德情绪,是一种完全建立在他人身上,对他人的人生际遇做出的一种反应,而不是立足于自身的境遇的正常的反应。
这种情感往往更多的是强加或者控制,不具备理性,通常很多的自以为是。
4.赞赏他人相关的情绪(感激)。
个体认为对方所言所行对自己有帮助而有好感,对于施恩者怀有热烈友好的感情,促使人去报答恩情。
二、道德情绪的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道德情绪的发展很多时候来自自己的观察和模仿,对父母强烈的依赖心理会让儿童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存有一些父母的体征,包括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势,以及对某些东西的好恶,都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儿童形成和父辈相似的,比较接近的道德观,价值观。
儿童很多的习惯形成都和恐惧被惩罚有关,父母一些不合适的体罚会让儿童害怕、恐慌,久而久之,胆小、懦弱、心虚、纠结,做错了事情不知道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为了逃避惩罚甚至学会撒谎,以此逃避惩罚,时间长了,出现类似情况就会回避、躲避、逃避,然后成为习惯。
简述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
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建立起对于道德规范和情感表达的认知、认同和内化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经历了多个阶段,涵盖了多个方面,是儿童心理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一、道德认知发展儿童在三四岁时开始形成对道德规范的认知,一些基本的道德概念,如公平、正义、诚实等慢慢地被建构出来。
在五六岁时,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社会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并能够按照这些规范行为。
在七八岁时,儿童开始能够运用道德规范来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且在遇到道德困境时,能够有初步的道德理性行为。
二、情感认知发展情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认知了对于自己和他人情感的理解。
在情感的发展中,儿童会逐渐理解并表达出对于爱、信任、孤独、幸福等情感的认知。
在社交交往中,儿童在认知到他人的情感后,也会逐渐形成对他人情感的关怀和理解。
三、道德情感内化在儿童长大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些内心的基本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这种内在的道德和情感认知会影响和主导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和社会的激励压力。
四、内在和外在因素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内在和外在多方面的因素的共同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儿童道德情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发展过程。
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理解和关怀,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社会也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发展环境,让儿童在健康和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五、家庭对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影响家庭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和认识世界的地方,也是塑造孩子性格、价值观念的重要场所。
家庭中的父母、长辈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以及对孩子的情感支持和教育引导,都对孩子的道德情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道德情感发展中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道德认知和情感认知有着直接的影响。
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研究进展
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研究进展*【摘要】该文阐释了道德情绪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近期研究结论及其影响因素。
3~10岁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经历了一个从不高兴到高兴再到不高兴的发展过程,这一进程受到儿童的内在社会认知能力(儿童能否理解愿望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特性、考虑道德因素的能力、观点采择能力,对犯过者人格特质的理解等)及其所处的外在情境因素(所面临情境或者事件的性质、情境的不一致性等)的影响。
最后,作者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向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道德情绪道德情绪判断社会认知能力1 引言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过去一直把重点放在儿童对公正概念的认知发展以及意图和结果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上;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认知发展理论不能给道德机能提供完整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情绪反应是否会介入儿童对个人道德价值的判断,以及儿童是如何评价不同的情绪反应的。
情绪是否可以是道德的?它对高层次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有什么影响?情绪通常被理解为个人化的、偏颇的,具有两极性,因而情绪往往被看作是使人的评价、认知产生偏差,是不理性的,例如我们平时说某人很情绪化,就是这个含义。
Pizarro指出[1],把情绪和道德判断看成对抗性的传统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并提出了情绪性道德判断的理论模型,认为情绪尤其是移情在道德判断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最近一些哲学家提出,情绪可以帮助人们区分特定情境下的道德特征,驱动道德行为,阻断不道德行为[2]。
人们对情绪在道德中作用的认识的这种变化,与现代心理学机能主义情绪理论[3]是一致的:人们对行为的情绪反应的预期,可能会影响到其行为决定。
因此,许多研究者陆续开始从道德情绪判断的角度来考察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发展2.1 道德情绪的界定Eisenberg 指出,道德情绪通常都是“自我意识的情绪”,这些情绪之所以被称作“自我意识的”,是因为个体对自我的理解和评价是这些情绪的主要成分[2]。
人道德情绪的研究看儿童的道德教育
、
道德情绪和道德情感
( ) 一 道德发展是一种更复杂的事情
这 是相对 于 以往对 儿 童道德 发展 的复杂 性一 直没 有
道德情感对 儿童道德 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p l ,这点
被很多人认 同,但 目前针对道德情感 的研 究却很少 ,相 关
看作是儿童 自 身道 德情绪 ( 情感 )的反映 。
综上可以说,将道德情绪作为道德情感发展的一个指
标来探讨儿童道德 发展 的规律是一有效途 径。事实上这一 点 已经为大量的研 究所证 l 。 二 、现行 道德教 育中存在 的问题
新领域 ,同时也给 儿童道德 的培养提供 了一个 新思路 ,但
目前 从 “ 道德情 绪 ( 感 ) 的角度论 述儿童道 德发展 与 情 ”
培养 的却很少 ,因此,该文拟从 目 “ 前 道德情绪 ”的有 关 .
研究成果 出发 ,探 讨一下现行道德教育 中存在 的问题及相 应地教育措施等 ,以期能有所 启示 。
一
从目 前对儿童道德情绪的研究成果”I 以看出现行 ,可
础,具体说主要有 以下几方面 。 首先,相对于道德情感来说 ,道德情绪虽 然是一种 暂 时的、不稳定的感情表现形式 ,但是 ,情 绪是情感形成的
简单 的过程 。
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儿童道德情
绪 的增长是个逐渐 多样 化地 复杂过程 ,如陈少华在对4 、6
岁儿童 的研 究中发 现,随年龄增长 ,儿童在对故事们 的看法也多种多样… :
情绪反应 中看出。
些不仅说明儿童的道德发展受到了外在教育的影响,还反
映 TJ 童成长过 程 中其道 德情绪 的灵活复 杂性 。另外 ,关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儿童道德研究的新动向
更新日期:2010-06-26 点击:陈少华
[摘要]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是儿童道德研究中的一种新动向,该研究从另外一个侧面揭示了儿童道德心理与发展的内部动力和一般趋势。
由于研究者们侧重点不同,因而得出的研究模式也有差异,文章对此进行了较详尽的探讨,并试图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道德情绪判断,情绪归因,研究模式
分类号 59.825
1 前言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
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成份,道德心理及其发展已成为教育发展心理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早在本世纪20年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开创了该领域的实证性研究,此后,这一研究传统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继承和发展。
近20年来,西方道德心理研究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动向,研究者们日益将视角转向了儿童的道德情绪发展,他们力图通过研究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动向,本文将在简明扼要介绍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理论探讨。
2 儿童道德发展的早期研究道
德心理及其发展的早期研究以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影响最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期的研究成果都得益于皮亚杰的开创性工作。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细致的研究,皮亚杰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经由前道德到他律道德再到自律道德的发展里程。
50年代末期,柯尔伯格进一步丰富、充实了皮亚杰的研究成果。
经过他本人三十多年的努力工作,柯尔伯格建构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模式[1]。
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柯尔伯格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扩充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把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划分成前习俗道德、习俗道德及后习俗道德三个基本阶段。
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对于相同文化中的儿童道德发展具有普遍性,而且在不同的文化中也获得了广泛的跨文化研究的支持[2]。
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西方道德心理学家们就一直为揭示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努力。
从这些早期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一,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于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即道德认知方面。
在道德发展理论中,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其二,研究中多采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故事法,从儿童对不同情境的道德推理与判断中揭示道德发展的心理机制。
无论是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还是艾林伯格的亲社会两难情境法[3],实验中所使用的故事材料都直接取自于儿童的实际生活,因此与一般的实验法相比,这种方法更有可能真实地揭示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内部机制。
3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研究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Judgement and Attribution of Moral Emotion)研究兴起于70年代末期,该研究一方面继承了早期道德研究的优点,研究中广泛采用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的道德情景故事,研究者们企图探索在不同的道德情景中,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体验,并对使他人产生情绪体验的情景作出原因推论,即对道德情绪盘作出归因:另一方面,与早期研究不同的是,研究者并不注重儿童作出哪一水平的道德判断,他们关注的是儿童作出这种情绪判断的原因,以此找出儿童道德发展的情绪、情感动力。
按照情绪的功能主义理论观点,情绪是一种重要的内部监导系统,它有评价事物和推动行为的作用,不同的道德事件所
引起的情绪反应不同,而人们对情绪反应的预期则可影响到其行为决定[4],例如,一个人如果预期某行为会使自己感到愧疚,他将放弃这一行为[6]。
因此,从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角度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能够更为有效地揭示儿童道德发展的内部机制,这一点已经为大量的研究所证实[5-15}。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始于“快乐的损人者”(Happy Victimizer)现象。
这一现象表明,年幼儿童对犯过者的情绪体验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情绪判断中逐渐将道德因素考虑在内,因此这一现象随年龄增长有所减弱。
尽管研究结果表明,“快乐的损人者”现象在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然而,不同的研究者对此所揭示的判断与归因模式并不相同,有时甚至相反。
3.1模式一:“高兴—难过”——“结果定向—道德定向”
Barden R等人的研究发现,年幼儿童倾向于推断成功的乏过者会体验到愉快的情绪,失败的犯过者会体验到难过的情绪;而年长儿童则不管犯过者的行为成功与否,认为他们都将体验到难过、羞愧或内疚的情绪,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犯过者的积极行为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5]。
据此,Barden认为,儿童对犯过情景中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是一种由高兴到难过、由积极到消极的二级模式,其道德情绪归因由结果定向向道德定向发展。
这一判断模式后来得到了Nunner-Winkler和Sodian(1988)的实验支持,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最小的被试也了解相应的道德规范,但大多数8岁以下儿童都认为侵害者会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而8岁儿童则把情绪的产生与道德标准联系起来,认为侵害者将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难过[6]。
研究者不仅验证了儿童情绪归因由结果定向向道德定向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考察了突出经验因素、具体获益因素以及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因素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影响。
此后,Arsenio和Kramer从移情角度对“快乐的损人者”现象作了进一步研究。
研究者要求被试对故事中损人者和受害者的情绪都作出判断;然后再对情绪作出五级评定,以考察情绪体验在量上的席位变化[7]。
实验结果表明,8岁儿童中先判断受害者情绪的被试,虽仍认为损人者会高兴,但“高兴”的等级有所降低,而这一效应在4岁儿童中却不明显。
这一结果说明,对受害者的移情能力似乎只影响较大儿童对损人者的情绪判断。
Arsenio据此推断,造成“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的原因是幼儿缺乏与此相关的认知能力,不懂得受害者的不快情绪会对损人者产生影响,使他们也多少产生一些不快情绪。
此外,我国的一些研究者从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上考虑了不同匹配情景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影响,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研究模式[8]。
众所周知,儿童很早就已经具备了某些复杂的道德知识,他们能够区分道德与习俗[9]。
然而,为什么幼儿的认知性道德知识并没有导致相应的情绪性道德产生呢(如期望犯过者感到难过而不是高兴)?“快乐的损人者”是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一种真正普遍现象吗?这一模式将在何种程度上随儿童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呢?最近,Lourenco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考察[10]。
一方面,研究者总结了前人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全面考虑了道德情绪判断中的各种因素;另一方面,研究者对研究过程作了精心设计,在针对故事情景设计的问题最后设置两个探查性问题,以使儿童有可能对犯过者体验到消极或混合的情绪。
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探查性问题出现之前,大多数儿童都认为损人者会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探查性问题出现后,大部分年幼儿童仍认为犯过者会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然而,8岁儿童中则有40%认为犯过者会有消极的情绪体验,20%认为犯过者将体验到混合情绪:②在道德情绪归因方面,4―8岁儿童都以结果定向为主。
随着年龄增长,归因的可变性增多,除结果定向外,还有道德定向、同情定向及外部惩罚定向。
基于此,Lourenco认为,“快乐的损人者”是儿童道德发展中一种较为稳定的现象,幼儿在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中的这种非道德性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儿童认知的制约。
换言之,在道德冲突情境中,幼儿对行为者的情绪判断主要集中于个人利益与
行为后果的关系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