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2016版,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
近因效应: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 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 感知过程
• 观察
选择
组织 解释 反应
•感觉
•环
•味觉
•境
•嗅觉
•刺
•听觉
•激
•视觉
•触觉
PPT文档演模板
•外部因素 •大小 •强度 •对比
•活动程度 •重复程度
•新颖性 •熟悉性
•内部因素 •学习 •刺激 •个性
•对象—背景
•对
•人
•连续性 •封闭性 •接近性
☺ 需要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是客观需求(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反 映。
☺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 指向性
☺ 多样性
☺ 层次性
☺ 潜在性
☺ 可变性
PPT文档演模板
☺ 社会制约性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需要与行动
☺ 动机 原意是引起某种行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 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 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 动机。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在管理中的运用:
员工绩效评估: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往往出现不公平现 象。
印象管理:招聘面试中特别明显。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2章
18
第二章 个性
(二)五大个性特质(FFM、BF)
外向性 情绪稳定性024
自测题
19
第二章 个性
对大五的分析:
大五研究的个性维度跟工作绩效 相关
大五对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意义
1/31/2024
20
第二章 个性
(四)梅耶-布瑞格斯个性类型指标
第二章 个性
第一节 个体行为的概念
一、行为的含义
行为是指人或动物表现的和生理、心理 活动紧密相联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 动。
人的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动作。 所有的行为都是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 行为就是人的活动。
1/31/2024
1
第二章 个性
二、组织行为
1、组织行为定义
组织行为是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不管 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人员)时表现出的行 为。但组织成员的行为并不完全属于组织 行为。组织成员下班后的业余活动不是组 织行为。组织行为必须是组织成员在工作 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因此,准确地说, 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 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1/31/2024
8
第二章 个性
四、任职时间
任职时间(在某项工作持续的时间) 与生产率:正相关
任职时间与缺勤率:负相关 任职时间(在某项工作持续的时间)
与离职率:负相关 任职时间与满意度:正相关
1/31/2024
9
第二章 个性
第三节 个性(Personality)(人格)
一、个性的概念
❖ 个性是一个人在其先天生理素质的基 础上,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 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的总和(决定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共 性和差异性)。
(一)气质论 1、气质内涵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即习得条件反射包括了建构条件刺激与无 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使中性刺激物(条 件刺激物)拥有无条件刺激物的性质。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操作条件反射理论(Operant Conditioning)
操作条件反射是人为了影响环境 而作出的反应,换言之,操作条 件反应是行为(反应)先于刺激产 生的,刺激是行为的结果。
➢自控(Self-monitoring)是指个体 能够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 的能力。
➢自控水平不同的个体差异及其影响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2 能力差异
所谓能力( ability), 是直接影响活动 效果,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般认为能力可包括两大类内容: 科学 智能(physical ability)和情绪智能 (intellectual ability)。
✓ 第二,一般最大性测验都会有时间限制。 ✓ 第三,人们可以进行类似题项的训练, 以期望
在测评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成绩。 • 典型的最大性测验类似高考。 在研究生入
学考试、公务员考试中也是采用的最大性测验。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典型性测验 所谓典型性测验 (type test),
是指在测评中, 让被试尽可能真实 地反应自己的意向, 然后根据反应 结果区到被试类型, 此类测评称为 典型性测验。
➢不同马基雅维里主义者所表现出的人格差异 及其影响。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3)自尊(Self-esteem) •
➢自尊(Self-esteem)指的是人们喜 爱或不喜爱自己的程度。
➢自尊心强、弱程度不同导致的个体差 异及其影响
自考《组织行为学》(2016版)绪论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 • 调查法 • 个案分析法 • 实验法 • 心理测验法 • 情景模拟法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 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 理和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
•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 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 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四、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 1.跨学科性 ✓ 2.系统性 ✓ 3.权变性 ✓ 4.实用性 ✓ 5.科学性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 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研究 领导行为研究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 心理学 ➢ 社会性 ➢ 社会心理学 ➢ 人类学 ➢ 政治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
绪论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专门研究组织行为管理的一
门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与行为科学密切相关。 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应用的一个领域,
是行为科学发展的一个分支,并成为研究组织 环境中的人的行为的独立学科,其重点是研究 企业组织中人的行为及其管理。对于组织行为 学的概念,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 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 • 工业心理学 • 工业社会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 组织心理学 • 组织行为学产生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 第一阶段:封闭的理性模式 • 第二阶段: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 第三阶段:开放的模式 • 第四阶段:开放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 与研究方法一、Fra bibliotek织行为学研究过程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根据已往经验或先入为主印象来判断事物属性。
01
运用:看待别人,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自身又要注意要给工作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02
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个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化为整体行为特征。
03
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及袈裟”
04
启示:对人事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防止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
支配原因稳定性
内在的
外在的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 气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何种意义的解释。因此,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
不同的需要结构产生不同的动机结构: 动机强度的不同,形成优势动机和辅助动机。 优势动机引发行为。 事实上,人的行为受优势动机支配,辅助动机影响。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动机起作用。 行为分为三类: 目标导向行为: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 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 这两者往往由优势动机引发。 间接行为:为将来满足需要做准备的行为。
指人们在同一时刻总对少数刺激知觉得格外清楚(对象),而对其余的刺激知觉得比较模糊(背景)。背景和对象在一定环境下可以转换。
组织行为学第2章个体行为基础
03
知觉与个体行为
知觉过程
知觉选择性
人们只能选择有限的信息进行加工,而忽 略其他信息。
知觉理解性
人们根据已有知识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和 推断。
知觉整体性
人们将知觉对象视为整体,并依据经验对 信息进行整合。
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发生变化时,人们倾向于保持 对它的原有认知。
知觉偏差
01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对后续认知的影 响。
通过分析员工的离职率,评估激励实 践对员工保留的效果。
工作满意度调查
通过工作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对激 励实践的感受和评价。
组织文化氛围评估
通过评估组织文化氛围,了解激励实 践对员工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价值观与个体行为
价值观是指个体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和看法,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 一。
个体的价值观会影响他们的目标设定、决策方式、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等 方面,例如有的人更注重个人成就,有的人更注重团队合作。
管理者的任务之一是了解和尊重员工的价值观,并创造一个符合员工价值 观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
差异性
个体行为因个体差异而异,不同个体在行为方式、 偏好和决策上存在差异。
可塑性
个体行为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可塑 性和适应性。
复杂性
个体行为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心理、 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复杂性。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
个体的生理特征、健 康状况和遗传基因等 生理因素对个体行为
通过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措 施,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向 和努力程度。
工作设计与职业发展 员工参与与授权
通过合理的工作设计和职 业发展规划,满足员工的 内在需求和职业发展期望。
第二章 人格理论 《组织行为学》
第二章人格理论←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需要掌握人格的定义,了解影响人格的因素以及人格与气质、性格的关系;能够解释4中不同的人格特质理论;了解几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关注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第一节人格理论概述←一、人格的含义←人格(personality)是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人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和,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个人的特征。
←依据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个性即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和倾向性四个基本特征。
影响人格的因素人格遗传环境←二、人格、气质与性格←人格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气质、性格和能力方面的差异。
←(一)气质及其类型←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是人格中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气质是由神经系统的先天特征所决定的,因而具有先天的遗传性,但是气质也具有可塑性。
某剧院的演出正式开始了五分钟后,剧院门口来了四个迟到的观众,工作人员按照惯例,禁止他们入场。
先到的A面红耳赤地与守门员争执起来,他争辩说,戏院地时钟块了,打算推开工作人员径直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并说他不会影响任何人,结果与工作人员闹得不可开交。
迟一点到来的B立刻明白,人家是不会让他进入剧场里去的,但楼上还有个检票口,他认为从那里进入或许便当一些,就跑到楼上去了。
差不多同时到达的C看到不让进入正厅,就想:“第一场大概不太精彩,我还是暂且去小卖部转转,到幕间休息时再进去吧。
最后到来的D说:“我真不走运,偶尔来一次戏院,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回家去了。
我来猜一猜:四个人的心里活动都涂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A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容易激动,心境变化剧烈;而B则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注意力容易转移。
他们两人的性格都具有外向性。
C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D则孤僻、自卑、行动迟缓,多愁善感。
《组织行为学》第16版(斯蒂芬·罗宾斯)第2章 组织中的多元化
THANKS
25
• 2.4.3 有效的多元化项目
– 帮助管理者了解平等就业的法律框架 – 多元化劳动者可更好地服务于客户的多元化市场 – 多元化推进劳动者提升个人技术和能力,并强调观点上的差异是可以成为提高绩效的一种方式。
• 多元化经历有利于多方之间彼此适应:
– 多元化的经历减少了人们固有的刻板印象; – 人们有动机且有能力从不同视角看待他人; – 避免自身固有的刻板映像,有助于产生新的想法; – 减少刻板映像后可取得积极成效。
18
学习的三个理论
19
行为塑造
• 管理者通过循序渐进地指导个体的学习,塑造个体的行为。 • 行为校正5个步骤:
20
2.4 多元化管理策略
• 【多元化管理】(diversity management)
– 使每个人对他人的差异和需求都更有意识、更敏感。 – 多元化涉及每个人,且对每个人都有意义。
• 2.4.1 吸引、选择、开发和留住多元化员工
工作范例 会计:计算一系列物品的营业税 工厂管理者:推行企业聘用政策 火灾调查员:鉴别纵火者责任的证据和线索 市场调查员: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某一产品的市场需求量 进行预测 主管:在员工提供的两项不同建议中做出抉择
室内装饰师:对办公室进行重新装修
销售人员:会议顾客的姓名
心理能力
13
智商指数
14
智力能力的4个亚成分
2
• 第三篇 群体
– 第9章 群体行为的基础 – 第10章 理解工作团队 – 第11章 沟通 – 第12章 领导 – 第13章 权利与政治 – 第14章 冲突与谈判
• 第四篇 组织系统
– 第15章 组织结构的基础 – 第16章 组织文化 – 第17章 人力资源政策与实践 – 第18章 组织变革与压力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内控者绩效佳 外控者绩效佳
内控者绩效佳
工作并不需要极大的努力,也没有及时 奖励,通过合同决定小时报酬率
外控者至少和内控者绩效一致
人格特质在管理上的应用
人格是较稳定和难以改变的 组织要注重人员的选拔和工作的分配 不能企图通过培训改变员工的性格
人格与工作匹配
❖ 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的人格-工 作适应性理论(personality-job fit theory),他指出,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 动的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 境的匹配程度。他划分了六种职业兴趣类型。
职业兴趣的类型
机械型
调研型
常规型
艺术型
企业型
社会型
类型
偏好
人格特点
机械型
害羞、真诚、持久、稳定、偏好需要技能、力量、
顺从、实际
协调性的体力活动
调研型
分析、创造、好奇、独立
偏好需要思考、组织和 理论的活动
社会型 常规型
社会、友好、合作、理解
顺从、高效、实际、缺乏 想象力、缺乏灵活性
偏好能够帮助和提高别 人的活动
霍氏六种职业兴趣类型
机械性兴趣(Realistic) 调研性兴趣 (Investigative) 艺术性兴趣 (Artistic) 社会性兴趣 (Social) 企业性兴趣 (Enterprising) 常规性兴趣 (Conventional) 兴趣与人以往经验有关,可以培养
归因
❖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认为我们对 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 种意义。
❖ 归因过程:人们理解他们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 的方式。
知觉者的内部因素:信息、信念、动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课件
研究员工行为、工作满意度、团队合作、领导力等,旨在提供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 理策略。
个体行为
个体行为的定义
个体在组织中展现出的行动和 决策,受到个体心理学和生理 学的影响。
个体的心理学和生理 学影响个体行为
认知、情绪、动机、人格特质、 生理需求等因素对个体行为产 生重要影响。
个体行为的类型和应 用
决策制定
1
决策制定所需的信息
2
决策者需要获取和分析各种信息,包括
内部数据、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的情报。
3
决策制定的基本步骤
问题识别、信息收集、评估选择、方案 实施和后续评估等是决策制定的基本步 骤。
决策制定的评估和修正
为了不断提高决策质量,决策者需要对 决策结果进行评估和修正。
领导与管理
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PPT课件
介绍《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的PPT课件,包括组织行为学的概述、个体行为、 组织与环境、组织模型、决策制定、领导与管理等内容。
组织行为学概述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研究员工个体和集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以及如何影响员工绩效和组织效果的学科。
为什么学习组织行为学?
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原则,能够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促进员工的发展和满意 度。
包括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 工作压力等,用于评估和提高 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幸福感。
组织与环境
1
组织对环境的依赖
组织需要依赖外部环境中的资源、支持和市场机会,才能生存和发展。
2
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组织的战略、结构和绩效。
3
如何优化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00152组织行为学(2016版)第3-5章
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
二、有效沟通
(一)含义:沟通的准确性、实时性和效率。 (二)有效沟通的特征 • 1.信息的准确性 • 2.信息的完整性 • 3.信息沟通的及时性
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
二、有效沟通
(三)有效沟通的技能 • 1.改善沟通环境:包括组织整体状况、组织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组织文化氛围和民主氛围、领导者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四、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方法
• 1.头脑风暴法;2.名义小组法;3.德尔菲法;4.电子会议法
(二)群体决策的优点
• 1.可以集思广益,信息和知识更全面; • 2.决策更加民主化,容易被组织接受。
(三)群体决策的弊端及防止措施 • 1.弊端:成员受到群体压力,不敢提出不同意见;领导有可能压制讨论;消耗时间太多;掩
第一节 群体概述
四、群体发展阶段
(一)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 1.形成阶段 • 2.震荡阶段 • 3.规范化阶段 • 4.执行阶段 • 5.中止阶段
(二)间断——平衡模型(鲍姆加特纳、琼斯提出) • 群体发展中第一次聚会很重要,能营造出群体氛围,也能确定群体的领导; • 随后进入均衡期,群体投入正常运作; • 然后变化突然发生,称之为群体发展阶段的中点; • 之后意识任务必须尽快完成,平衡状态打破,群体各项安排上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 适用于描述临时性工作任务群体的发展变化情况,不适用于长期的工作群体和非任务性的群体。
范俯首帖耳,这时群体规范压力起到来阻碍作用。 5.群体规范的作用 • (1)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 • (2)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 (3)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 • (4)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二、群体结构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讲课讲稿
欲望大。 44. 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意感与流动率成正相关。 45. 大学教授比其他任何职业的人具有更强制自尊。
46. 大多数生产线的工人更喜欢在小群体中工 作,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是生产线工作单 调枯燥。
概念理解 1、客观事物是人的情绪情感产生的客观来源
客观事物
外部现象 机体内的刺激
情绪、情感
2、人的需要及人对自己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关系的认 识,是产生情绪和情感的主观原因。
人的需要 需要 关系 客观事物
情绪、情感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联系
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类对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的反映,都是人内心的主观体验形式,因此, 二者本质相同且相联系
分析自己的认知定势, 了解个人的认知偏好, 跳出这些认知陷阱以 避免知觉偏差的出现
要因人而异,随景而 异,承认并考虑不同员 工对同一组织事件会有 不同的认识,作耐心细 致的、有针对性的工作
以统一认识、统一行动。
实事求是地对员工的在
应该尽量利用知觉原 理待人处事;树立自 己在员工心目中的良 好形象。
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
情绪(emotion): 情感(feelings):
代表着感情性反映 经常被用业描述具
的过程,为人和动 有稳定而深刻社会
物所共有。
含义的高级感情。
1、二者区别:
情 绪(emotion) 情 感(feelings)
较广泛。情绪为人与 窄些。情感为人独
广泛性 动物共有(低级需要 有(高级需要满足)
满足)
组织行为学
第二编 个体行为管理
•知觉和情感原理 •个体差异与管理 •激励理论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6版主编高树军)
绪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①跨学科性②系统性③权变性④实用性⑤科学性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要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心理与行为进行预测、引导和控制,以便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块: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及领导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一)心理学(二)社会学(三)社会心理学(四)人类学(五)政治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工业心理学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书中论述了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等问题。
(三)工业社会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支持“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使建立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真正起步。
(四)管理心理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经过系统研究的著作《管理心理学》,之所以这样命名该书,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引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五)组织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又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
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6版》完整学习笔记
罗宾斯《组织⾏为学:第16版》笔记第Ⅰ篇导论第1章什么是组织⾏为学1.1 ⼈际技能的重要性商学院的教授们逐渐意识到理解⼈们的⾏为对管理者有效性的作⽤,并在很多课程设置中,把⼈际技能作为必修课补充进来。
管理者⼈际技能的开发还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绩效的员⼯。
积极的社会关系往往伴随着较⼩的⼯作压⼒和较低的离职意愿。
那些懂得如何与管理者进⾏有效对话且表现积极主动的员⼯,更容易得到管理者的信任,因此他们的想法经常能被采纳,⼯作满意度也会进⼀步提⾼。
创造令⼈愉悦的⼯作环境似乎还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管理者单凭技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他们还需要良好的⼈际技能。
1.2 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managers)通过他⼈来完成⼯作。
他们通过做决策、分配资源、指导他⼈的活动来实现⼯作⽬标。
管理者在组织(organization)中完成他们的⼯作。
组织是⼀种⼈们有⽬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在⼀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个或⼀系列共同⽬标。
在这个组织中,监督他⼈的活动,并对实现⽬标承担责任的⼈就是管理者。
1.2.1 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达成⼀定的⽬标,所以,必须有⼈来确定这些⽬标,并选择能够达成这些⽬标的⼿段。
管理者就是这样的⼈。
计划(planning)职能包括:确定组织的⽬标;制定达成这些⽬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惊醒整合和协调。
有证据表明,这种职能增加了管理者从低级管理层向⾼级管理层晋升的可能性。
管理者也负责组织结构的设计,我们把这种职能叫做组织(organizing)。
包括: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把任务进⾏分类;谁向谁报告⼯作以及在什么地⽅做出决策额。
每个组织都由⼈组成。
于是,指导和协调这些⼈也是管理者的⼯作,这就是领导(leading)职能。
为了保证各种事项按部就班地进⾏,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的绩效进⾏监控。
组织行为学 第二章 理解组织环境
具体环境
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 要素。 要素。
顾客
组织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 组织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主要包括所有处于直接使用目的而购买以及再 加工或再销售目的而购买本组织产品或服务的个体和组织。 加工或再销售目的而购买本组织产品或服务的个体和组织。
供应商
组织活动所需各类资源和服务的供应者。例如,为企业提供原材料、设备、 组织活动所需各类资源和服务的供应者。例如,为企业提供原材料、设备、 工具、能源及土地和房地产的各类供应商,为企业提供资本金和信贷资金 工具、能源及土地和房地产的各类供应商, 的股东、银行、保险公司、福利基金会, 的股东、银行、保险公司、福利基金会,以及提供人力资源的个体和中介 机构等。 机构等。
政 会 治
社
化
政治
一般环境
在一定时空内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类组织均会面对的环境, 在一定时空内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类组织均会面对的环境, 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自然五个方面。 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自然五个方面。
自然 技术 社会文化 经济 政治法律
政治和法律环境 指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 指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 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制定的有关法令、法规等。 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制定的有关法令、法规等。
法律环境要素 1)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 2)立法的完备与稳定 状 立法的完备与稳定 况 3)对外资的法律态度 对外资的法律态度 4)商贸政策与法规 商贸政策与法规 5)待遇标准 待遇标准 6)工业产权保护 工业产权保护 7)税收协定 税收协定 8)国际商务争端 国际商务争端
根据国际透明组织2008年最新的廉洁排名,中国名列72 根据国际透明组织2008年最新的廉洁排名,中国名列72 2008年最新的廉洁排名
00152组织行为学(2016版)(1)
(一)第一阶段: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 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 •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局限性:1.把员工看成“经济人”;2.强调独裁式管理;3.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
(二)第二阶段: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梅奥、麦格雷戈等。 • 人际关系学说:把人当作“社会人”看待,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的社会、心理需要,以及重视企业组织内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 1.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 2.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 3.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高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 • 1.跨学科性 • 2.系统性 • 3.权变性 • 4.实用性 • 5.科学性
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 问卷法:
• 优点:(1)调查范围广(2)样本量大(3)调查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 缺点:(1)设计问卷费时(2)问卷使用前需要测试(3)填写问卷一般单独进行,缺少沟通,有可能影
响调查质量。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之间的关系、工作的性质、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动机的强弱及同事之间的 相处状态等。 • 5.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相应作出不同的反应。
第一节 人性假设
四、“复杂人”假设
(二)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
• 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 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 • 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组织行为学--课程代码:00152-2016新版--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重点考点)课程代码:00152 版本:2016年新版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一、需要、动机与行为识记:(1)需要与动机的概念;需要就是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动机指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这一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做动机。
)(2)需要的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 3.层次性 4.潜在性 5.可变性 6.社会制约性(3)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
第一,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
第二,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
第三,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
第四,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第五,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
总之,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领会: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需要与动机之间的关系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动机则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是需要并不必然会导致动机的产生。
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需要对象的确定;‘二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当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上时,才可能变成动机并引发行为。
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
第一,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
第二,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
第三,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
第四,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第五,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
总之,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需要、动机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即需要一>心理紧张一>动机一>目标导向行为一>目标行为一>需要满足一>新需要产生。
遵循这样的规律,管理者即能从宏观上掌握下属的心理,并能据此制定相应的较为科学的管理措施,高效实现组织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
一、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与特征 1.内涵:是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 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3.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 恒常性。
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
• 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 团队
• 冲突与冲突管理
第一篇 个体心理与行为
本篇的主要内容包括:
•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需要、动机与行为
二、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三、知觉与行为
四、个性与行为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
5.社会性
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
二、气质与行为
(一)气质:是人们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 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
二、气质与行为
(二)气质的类型
1.胆汁质(兴奋型)。胆汁质的神经过程强,不均衡,不灵活,主要行为特征 是:精力充沛,胆量较大,好猛干,但往往粗枝大叶;兴奋性行为反应敏捷而迅 速,但要把兴奋性行为转变为抑制性行为较不灵活;易表现暴发性情绪;外倾性 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 2.多血质(活泼型):多血质的神经过程强,均衡,灵活。主要行为特征是: 精力充沛,行为反应灵活而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明显;对行为 的改造较容易。 3.粘液质(安静型)。神经过程强,均衡或均衡,不灵活。主要行为特性是: 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迟缓,不灵活,不敏捷;情绪易受抑制,不易表 露,行为的内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容易。 4.抑郁型(抑制型)。神经过程弱,不均衡,不灵活。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 体验深刻、有力、持久,特别敏感多疑,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胆量较小; 行为反应中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带有刻板性;情绪易波动且持久;行为的内 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
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
3.态度影响忍耐力; 4.态度影响相容性。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三、工作满意度
(一)概述:是指人们体验到一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 态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 (二)主要影响因素 1.挑战性的工作; 2.公平的报酬;
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
四、性格与行为
(三)性格的培养 1.建立正确的个性倾向系统。 2.培养坚强的意志。 3.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
五、情绪与行为
(一)情绪的概念: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 态。 (二)情绪的特征: 1.非自发性; 2.短暂性; 3.是一种主观意识体验; 4.会产生生理唤醒。
3.罗特的控制源理论 内控者: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事件的发生。 外控者:认为事件的发生与自己无关,是外部因素造成的。 控制源的影响。
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
五、归因理论与倾向
(二)归因理论 4.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P72) 从成功与失败这两个角度对归因问题进行研究。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与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 原因,他将这四种主要的原因划分为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大维度。
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
三、能力与行为
(一)能力:是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主观方面所必须具备的 心理特征。 (二)分类 一般能力:也称智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 特殊能力:指特殊活动领域发生作用的能力,如节奏感、色彩鉴别能力 等。 (三)能力展的影响因素 1.自然素质 2.社会实践 3.个性因素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又是由需要支配的。
二、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
需要的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3.层次性;4.
潜在性;5.可变性;6.社会制约性。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二)动机
1.定义:是指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2.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形成经过 1.需要的程度在某种水
二、需要与动机
三、动机与行为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图2-1、图2-2)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又是由需要支配的。
二、需要与动机
需要的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3.层次性;4.
潜在性;5.可变性;6.社会制约性。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图2-1、图2-2)
一、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在知觉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
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2.社会知觉的特征: 独特性:社会知觉的对象一般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
系。
双向作用性:社会知觉的主体和客体可以理解个体行为对双方利害关系 的影响,所以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能有意识地操控和利用对方。 信息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社会知觉的认知过程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 息进行分析和分类。
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
五、情绪与行为
(三)情绪的维度 1.情绪各类多样化:有悲伤、愤怒、害怕等,以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 极情绪。六种基本情绪:厌恶、愤怒、悲伤、害怕、惊奇、快乐。 2.情绪强度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在情绪表达的内在能力上存在差异。 3.情绪的频率和持久性:不同的工作岗位,对情绪的频率和持久性的要 求是不同的。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二、态度
(二)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 1.调整功能;
2.自我保护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个体能够借用其所持有的态度来表现自己所推崇的价 值观。
4.知识功能;在个体所能知觉到的外部世界寻求一种稳定的、一致的可
预测的行为倾向。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二、态度
(三)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1.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
(二)属性:
内容属性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否重要; 强度属性界定的是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存在状态的重要程度。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一、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形成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
决定性的影响。价值观既有时代属性和社会属性。
组 织 行 为 学
教材:《组 织 行 为 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组 织 行 为 学 目 录
绪论 第一篇
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三篇 • 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
•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 个体心理与行为
• 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 •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第四篇 • 激励 领导行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篇
• 沟通
群体行为与管理
• 群体行为基础
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
五、情绪与行为
(四)工作中的情绪管理 1.情绪劳动:指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状态。 2.情绪智力 萨罗威和梅伊尔于1990年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情绪智力表现 为: ①自我意识:体会自我情感的能力。 ②自我管理:管理自己情绪和冲动的能力。 ③自我激励:面对挫折的失败坚持不懈的能力。 ④感同身受: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 ⑤社会技能: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2.相似律:有相似性的对象往往容易被知觉为一组;
3.闭锁律:人们能够把分散但是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觉对象的反映综合起 来形成一个整体。
4.连续律:在空间和时间上有联系的对象往往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
(三)知觉环境 1.物理环境:一个事物能否被知觉,取决于它的显著性。
2.社会环境:个体所在的社会环境不同,对相同事物的知觉不同。
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
四、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成见)。首因效应(成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 法。要正确地观察事物,就必须注意使自己不停留在第一个印象上,但 同时又不忽视第一印象。 (二)近因效应 (三)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 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 错觉。 (四)投射效应。投射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将自身想法用于推测 别人的态度。 (五)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的准备状态。 (六)对比效应:指在两个或以上的对象进行知觉时,人们不自觉地进 行比较,而不考虑客观的标准。 (七)刻板效应:指对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具有概 括性的、笼统的印象。
4.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二、态度
(一)态度的概念: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趋向。是 一种带有评价性与感情倾向性的主观感受与意识状态。
态度由三种成分构成,合称态度的ABC模型: 其一,知觉成分,指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和价值评价。 其二,情感成分,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其三,行为意向成分,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态度并 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为内在的心理动力。态度的这三种因素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平以上,才能成为动机并引发活动。2.随着需要不断增强,人们就能明 确知道,是什么事情使自己感到不安,并意识到可通过什么手段满足需
要。人的心理进入愿望阶段后,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才可能成为活动的动
机并导致活动。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三、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三种机能:始发机能;选择机能;强化机能。 (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
一、个性概述
(一)概念:个性是个体拥有的,并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存在于个体的生理素质基础上,在 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包括:个性倾向 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个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