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老师医案
冯世纶教授临证实录(全部20案)
冯世纶教授临证实录(全部20案)展开全文1、冯世纶临证实录:经方治愈反复发烧4年患儿□ 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余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笔者临证喜用经方,但总感不悟经方真谛。
因拜入当代经方大家冯世纶门下,日日侍诊于侧。
老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诊治处方,井然有序。
近治一4岁男孩,反复高烧4年,使用经方4剂而愈,经方的魅力得到淋漓体现。
原案实录,供同道参阅。
案例李某,男,4岁。
2010年3月6日初诊。
患儿自出生10月左右开始反复发热,经多方中、西药物治疗,但一直未能控制高烧。
为了给孩子治病,全家由农村搬到北京居住。
每隔三五天可以没有任何原因就发烧,而且一发病就是高烧,又特别难以控制。
经多家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检查,皆考虑呼吸道炎症性病变。
来诊时诉昨晚无明显诱因,又出现发热,体温38.6℃,服“退热药”汗出热退,今晨体温又上升至39.6℃,遂慕名就诊于冯世纶老师门诊。
刻下症见:发热,鼻塞,流涕,四肢厥冷。
舌尖红,舌苔白,脉浮紧数。
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青龙加薏苡败酱桔梗汤证。
处方:生麻黄18克,桂枝1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6克,桔梗10克,生薏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生石膏4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1剂,水煎服。
嘱当晚先服四分之一量,温服后盖棉被。
见微汗,停后服;无汗,继服四分之一量。
停用其他药物。
2010年3月8日二诊:上方第1次服药后未见汗,但小便增多,体温有所下降(仍然39.4℃)。
继服第二次、第三次皆未见汗,待第4次给患儿服下最后的四分之一,即一剂药服尽,午夜汗出,体温恢复正常。
患儿安睡,次日白天玩耍如常。
至晚上体温又开始上升,达38.8℃,未服退热药。
刻下症见:发热,咽干,口干欲饮水,纳食减少,大便尚调,鼻流浊涕,精神欠佳。
舌质红,口唇红如妆,舌苔白,脉细滑数。
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石膏汤证。
处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6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肾着汤
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肾着汤甘姜苓术汤方证:甘姜苓术汤方: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折现代用量:甘草30,白术30,干姜60,茯苓60。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方解:本方由甘草干姜汤加茯苓、白术而成。
苓、术温中祛寒,故反治小便不利。
甘草干姜汤温中生津液,而起救逆和强壮作用。
故本方治腰以下冷痛之肾着症。
方证要点:本方是里虚寒太阴证,以腰冷重、小便自利为主证,用于腰痛、水肿,以及遗尿、尿床等证均有验。
本方是胡希恕先生常用于腰痛水肿及遗尿、尿频的效方,但前提是当病人出现肾着汤证时才可用,而且每用必效。
冯老指出本方证的辩证要点是“腰冷重,小便自利者”。
这里的“小便自利”并非指小便正常,而是指“尿频”、或“尿失禁”。
其发生机制与小便不利相同,只是临床表现有别而已。
冯老常以本方治腰痛、腰酸而口中和者,也常以本方治疗小便异常而伴见腰酸痛、口中和者。
舌苔白腻者,常以苍术易白术。
临床验案录:1、肾着汤方证:少女尿床案:宋某,女,13岁,2006年11月4日诊。
尿床已达5年,曾用六味丸、肾气丸、缩泉丸无效,又用针灸及西药均无效。
现症见:夜尿频繁,一般5—6次,且多数情况下不知道,大脑对此好像无反应,根本不受控制。
口干不欲饮,饮水后小便频数,质清,大便偏干,3—4日一行,腰部发凉,饮食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辩六经属太阴病证,辩方证为肾着汤方证。
茯苓15,干姜15,苍术15,炙甘草6。
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上方后,症大减,夜尿1—2次,腰部凉感较前减轻,大便仍干。
上方加生白术15,继服7剂,夜尿1—2次,已不尿床,腰部变温,大便调。
嘱再进原方巩固治疗,随访至今,痊愈。
按:本患属阴寒水湿内停而见腰部冷重感。
阳虚温化无力,水饮内停,津不上承,故口干而不欲饮。
水饮内停,寒湿下注则小便频数而遗尿。
津液虚竭,肠道失润故便秘。
故用肾着汤。
读后感悟:本方治遗尿尿频属太阴里虚寒者,疗效极佳。
冯世纶医案集(转载)
冯世纶医案集(转载)发表者:赵东奇一、五苓散加生姜汤治婴儿腹泻案冯世纶教授继承了胡希恕先生的经验,临床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效如桴鼓。
对于表证,常用麻黄、桂枝解表,但对于津液已伤的不用麻黄桂枝,恐更伤津液,而是常用生姜来替代麻黄、桂枝解表,使解表而不伤正。
因为药房多不备生姜,所以冯老每次都淳淳嘱咐病人要自加生姜,用量一般为18g左右。
今年9月份跟师出诊时,治一六个月大小的男婴,患腹泻,大便一日四五行,脉浮,体温38.5℃,冯老辨为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法当发汗解表祛饮,表里同治。
用五苓散加生姜18g,处方如下:桂枝10g 茯苓10g 泽泻10g 猪苓10g 苍术10g 生姜18g 一剂水煎服嘱咐家长熬好中药后,用小勺少量频频喂服,同时用糖盐水喂服小儿。
晚上时家属来电告知大便已变硬,后两日患儿痊愈。
此处辨证秋季腹泻的关键点在于:脉浮属太阳表邪未解,大便一日四五行为太阴里虚寒证,六经辨证属太阳太阴合病。
法当表里同治,解表祛饮,“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但因为大便一日四五行,津液已伤(津液从肠道出,里津液损伤,若再大发汗,则更虚津液,必变证百出),虽有表证,但不可大发汗,故用五苓散温中利水,因五苓散解表力量稍弱,故用生姜温中和胃的同时还可助桂枝微微发汗解表,使表解而津液不伤,达到表里同治。
故辨方证为五苓散加生姜汤证。
(林泉)二、“起则头眩”--- 苓桂术甘汤近治愈眩晕一例,82岁老妪患起则头眩,到某大医院急诊,查CT、B超、心电图等未见异常,而静脉输入丹参等药,同时给服多种中成药、西药,花去二千多元,得到的结果是起则扑地,头破血流,无奈找中医诊治,我仅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判定为苓桂术甘汤方证,给服一剂效,三剂愈。
此事引人深思,深感是有关《伤寒论》的科学内涵值得探讨。
三、“生姜的作用不可小视”笔者曾听冯老讲述治疗一例发热患者,至今印象深刻。
患者凌某,男性,45岁,主诉:发热一周。
患者于一周前由于调摄不甚出现发热、恶寒,自测体温39.2℃。
冯世纶治胃病医案
冯世纶治胃病医案
冯世纶是当代经方大家,尤其在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以下是他治疗胃病的一个医案:
患者女,47岁,反复胃脘疼痛,伴口苦、吐酸、暖气,查体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
曾服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治疗,效果不明显。
冯世纶认为该患者胃痛日久,中气虚弱,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故见胃脘疼痛、暖气;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酸分泌过多,故见吐酸;中气虚弱,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故见口苦。
因此,他采用调和脾胃、疏肝和胃的方法进行治疗。
具体方药为: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黄芩10g,黄连6g,干姜10g,桂枝10g,半夏10g。
水煎服,日一剂。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这仅仅是一个病例的简要描述,每个人的病情和体质都不同,如果需要治疗,还需找医生详细辩证分析。
冯世纶教授桂枝汤加减医案三则
冯世纶教授桂枝汤加减医案三则冯世纶教授临床善用经方,常用经方加减化裁来治疗各种疾病,冯老临床辨证准确,常能收到非常满意的效果。
冯老临床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对于辨证为太阳病,若见有汗出津液损伤表现而属于太阳中风表虚的,辨为桂枝汤证,常用桂枝汤加减化裁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常能收到满意效果。
现摘取三个病例,如下:病例一:头疼申某,女,36岁,头疼,恶风,夜间汗出,口不干,纳可,二便调,乏力,手偶有颤动,手脚不凉。
脉不浮,舌淡苔薄白。
处方如下: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2g 大枣4枚黄芪15g 苍术15g 茯苓12g 甘草6三剂水煎服冯老临床常先辨六经,再辨方证。
此人头疼、恶风、汗出,太阳表证比较明显,口不干,乏力,手偶有颤动,为太阴虚寒里饮证,里饮激动导致气机不利而手颤动。
此例表证明显,但却使人容易忽略兼证,虽然经方强调抓主证,论中亦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古训,但是如果不注意兼证的解决,主证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正如哲学上讲次要矛盾的解决有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一样。
故临床外邪里饮证时单解表而不祛饮则表必不解,单祛饮而不解表则饮必不去。
故大法以解表祛饮。
因汗出导致津液损伤而脉不浮,故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
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加黄芪固表,加苍术、茯苓祛饮健脾生津。
辨证准确故能三剂取效。
病例二:发疹丁某,男,9岁,三天来身发疹子,色淡红,身痒,晨起口干,身不冷,脉浮,舌苔白。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大枣4枚荆芥6g 防风6g 生苡仁18g 败酱草18g赤小豆12g 当归6g 鲜芦根30g 桔梗6g草河车10g 生姜10g 蛇蜕6g七剂水煎服此患者身发疹子,身痒,虽然无恶风、汗出等症状,但是根据《伤寒论》“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故可知表证仍在,脉浮亦为在表。
其人口干,身起疹子为里有蕴热,瘀热郁于机表故发疹。
故辨为太阳阳明合病,表证未解,里有蕴热。
故用桂枝汤加荆芥防风发散表邪,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去附子合当归赤小豆散清利里湿蕴热。
冯世纶验案10例(转)
冯世纶验案10例(转)冯世纶老师验案1痹证案高某男 61岁北京铁路局退休2007年1月23日来诊右侧膝关节内侧疼痛1年余,跛行,难以站起。
曾被诊断为退行性关节炎。
口中和,近两天鼻塞流涕,有口疮,大便可。
面红,舌有裂纹,边有齿痕。
苔白,脉细弦。
既往有高血压病多年,服西药不规则,有饮酒嗜好。
辨证论治老师:无热而关节痛,为表阴证;患者病程长,又见口中和,为里阴证,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治疗上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问:六经辨证为少阴痹证,为何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答:经方辨证的步骤是先辨八纲以定六经,再辨方证。
辨方证一来要读仲景书,二来靠老师传授,三来是临床中摸索,逐渐积累经验。
所以说,辨六经较易而辨具体的方证较难。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都是少阴太阴合病,但具体方证不同,这就要看各人的经验及辨方证的功夫了。
麻黄10g桂枝10g知母10g苍术15g茯苓12g防风己各10g炙甘草6g川附子10g大枣4枚秦艽10g仙灵脾10g+大功劳叶12g生姜12g七剂2007年2月6日二诊汗出后鼻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减,口干,大便可,苔白脉细弦老师:六经辨证属少阴太阴合病,汗出表邪减而津亏,应去麻黄,治疗上改为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桂枝10g苍术15g炙甘草6g川附子12g大枣4枚生姜12g白芍10g茯苓12g防风己各10g秦艽10g仙灵脾12g七剂2007年3月13日三诊鼻不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己基本消失,由坐位站起己不困难,行走利索了,现遗右足跟疼痛,口不干了,口疮消失,大便可,苔白,脉细弦方证同上,仍予上方,增川附子为15g七剂继进师生问答1、问:二诊见口干,是否合并阳明证?答:不是阳明病。
这是汗出而津液更伤了,呈外邪内饮,津不上承之证,应从太阴论诒。
从三诊可看出,去掉麻黄发汗药,增加附子用量,口干反而减轻了。
2、问:-诊时患者疼痛较严重,为何不加止痛药?答:中药中没有所谓的止痛药,都是依据整体的状态而调整。
死执所谓的止痛药而不整体调理,是起不到止痛效果的。
冯世伦教授医案
冯世伦教授医案【病例1】哮喘刘某,男,56 岁,2006 年2月12 日初诊。
咳喘有7、8年,服用大量山茱萸、白果等纳气平喘药未效,常用气雾剂维持。
经诊察,该患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咳也不多,常伴有有少量白痰,发无定时,但汗出较多,口干微苦,且发则双肋及胸胁胀满,四肢无力,苔白根腻,脉沉细。
俗话说“内科不治喘,治喘丢了脸”,意思是说哮喘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因之治疗不易。
按本病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内有痰饮、瘀血,又感外邪而作,迁延反复,难以除根。
所以临床更要见证治证,不可臆测。
该患虽然咳喘,但病邪表现并不在表,所以用麻黄、杏仁等药是不会收到疗效的,中医虽有“纳气归肾”这一理论,但临床需要变通。
而本案取得疗效的关键还是在于辨六经和方证。
此病在半表半里,属阴证。
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柴胡12 克,黄芩10 克,花粉12 克,生龙牡各15 克,桂枝10 克,干姜6 克,当归10 克,白芍10 克,川芎6 克,苍术15 克,泽泻12 克,茯苓12 克,炙甘草6 克。
二诊,服七剂后,喘减,四肢乏力好转,仍有少量白痰,口苦苔白根腻,脉沉细,与上方加补骨脂10克。
三诊,服七剂后,又有些喘,腰酸膝软,口干苦,但可以平卧,喉中痰鸣,苔白脉沉细,上方去补骨脂,加射干10克四诊,服上方七剂,有时喘作,口苦,腰酸,乏力,苔白脉细沉,病位仍在半表半里。
仍用二诊原方。
结果:服用上方14剂,病情得到控制,比较稳定。
备注:冯老根据多年经验,认为辩治哮喘主要还应当以痰饮瘀血为纲,然后区分为几大类别。
临床辨证论治,收效还是比较显著的。
【病例2】喘息性支气管炎张某,男,64岁,2005年6月30日初诊。
素有哮喘病,近日又作,服喘安等未效,来门诊看中医。
证见咳喘,咯吐白痰,喉中痰鸣,且汗出口渴,下肢浮肿,舌苔白,脉弦滑略沉。
咳喘、痰白口干、喉中痰鸣、脉滑,为里热证,该患外邪明显,又夹有里饮,遵照仲圣治法当发汗解表,化痰降饮,还需清里热。
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桂甘龙牡汤
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桂甘龙牡汤展开全文九、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类方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龙骨、牡蛎各二两。
折现代用量:桂枝15,炙甘草30,龙骨、牡蛎各30。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方解:本方是桂枝甘草汤加龙、牡而成。
即用桂枝甘草汤龙、牡以治疗外邪内饮的躁烦惊悸。
而本方以惊悸、烦为主。
《伤寒论》第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解读:太阳表证,应治以汗法,若用火疗治疗,使邪不得外出,且伤损津液。
火疗后如表不解仍应用桂枝汤治疗,但又误用下法更伤津液,使邪热入里而呈太阳阳明合病,致患者烦躁不安,宜桂甘龙牡汤治疗。
此烦躁,既有表不解之烦,又有亡阳即津伤里热上扰致烦躁。
方证要点:本方证是太阳阳明证,其辩证要点是桂枝救逆汤轻者,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寸脉独浮、胸满、兼痰饮、亡阳欲发惊狂之烦躁为主证。
本方常见于神经官能症,出现心悸、烦等,呈现外寒内热证。
冯老的医案提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本方方证。
1、本方是桂枝甘草汤加龙牡而成。
因此,可理解为桂枝甘草汤证与龙、牡证的合方证。
《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辩证要点: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证者。
龙、牡皆敛汗涩精、镇惊安神,故龙、牡证为汗出过多、遗精失精、烦躁、惊悸、惊恐、失眠等。
桂甘龙牡汤证即桂枝甘草汤与龙牡证并见者。
2、本方的组成和证治皆与桂枝救逆汤相似,即都是桂枝甘草汤加龙牡,都治疗外邪内热的躁烦惊悸。
不同的是,救逆汤有蜀漆、姜、枣,因痰饮重而见发狂,而本方证痰饮轻以惊悸烦为主。
3、因本方治外邪内热的烦躁惊悸,若内饮盛,常加苓术,即常有与苓桂术甘汤合用的机会,因苓桂术甘汤也治外邪内饮的虚烦。
若内饮兼血虚而呈血虚血瘀水盛者,冯老常与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合用,泽泻为利小便之捷药,朱丹溪有“泽泻行水之功尤捷,服此未有不小便多者”。
首都国医名师冯世纶验案:尿频、余沥不尽1年,三诊后痊愈
首都国医名师冯世纶验案:尿频、余沥不尽1年,三诊后痊愈患者:叶某,男,42岁,工人。
初诊日期:2011年6月22日病史:患者尿频、余沥不尽1年余。
曾经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经西医治疗,疗效不满意,故慕名而求诊于冯老。
就诊时症见:尿频,白天10余次,夜间1~2次,伴有余沥不尽,口干,汗出,大便2日1行,皮肤有小疹。
舌淡、苔白,脉细。
证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
辨证论治治法:解表化饮、利湿清热排脓。
处方:五苓散合赤小豆当归散。
方药:桂枝、苍术、泽泻、猪苓、当归各10g,茯苓12g,赤小豆15g。
7剂,水煎温服,每日2次。
医嘱:禁酒,忌辛辣刺激之品。
2011年7月2日,复诊:服上药后,尿频明显减少,白天小便6~7次,偶有夜尿,余沥不尽尚有,大便偏溏,口中和,汗出怕风,身痒起小疹伴有刺痛,会阴偶有刺痛。
舌淡、苔白,脉细。
证属太阳、太阴合病,系营卫不和、湿毒瘀阻,桂枝汤合赤小豆当归散加减:桂枝、白芍、荆芥、防风、当归、血余炭各10g,白蒺藜、赤小豆各15g,蛇蜕5g,炙甘草6g。
7剂。
2011年7月11日,三诊:尿频已除,余沥减轻,余症消失。
上方加薏苡仁30g,续服7剂而痊愈。
按语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属中医“精浊”范畴。
冯老治疗本病,先辨八纲、六经,再辨方证。
本例患者初诊症状为尿频、余沥不尽、口干、汗出、皮疹,舌淡、苔白,脉细。
辨六经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属五苓散合赤小豆当归散证,故立解表化饮、利湿清热排脓为法,予五苓散合赤小豆当归散而取效。
本医案摘自:《冯世纶运用经方治疗男科疾病的经验》,作者:谢作钢,刊于《浙江中医杂志》2012年1月第47卷第1期。
温馨提示:文中处方仅针对此案患者,请读者切勿擅自使用。
如有需要请就诊专业医生。
冯世纶教授治疗不眠失眠症医案
冯世纶教授治疗失眠症医案失眠为临床常见症,属于中医不寐范畴,《伤寒杂病论》对不寐论述颇多,记载的多个方证至今为临床常用,如酸枣仁汤证、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证等。
笔者在跟随经方名家冯世纶教授学习中,深刻体会了临床经方辨证的重要性。
今总结一例冯世纶用大青龙汤加味治疗不寐,不拘泥于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之法,而是重在据证处方用药病案如下。
刘某,男,36岁。
2010年11月7日初诊。
失眠半年余,西医诊为失眠、抑郁症,给服多种药物而疗效不显。
求治于他处中医,疗效亦不佳。
现入睡困难,服舒乐安定2片仅睡2~3小时,且睡眠不深,第二天昏昏沉沉,周身乏力,身重,常有头痛,胸闷烦躁,神情郁闷;鼻塞,喉中有痰,鼻塞重则头痛重,身重乏力,舌苔白腻根厚,脉弦滑而左寸浮。
观其既往所服中药,多是枣仁口服液、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汤剂皆是养血安神、补心滋肾再加镇静之品。
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夹湿,辨方证属大青龙汤加桔梗薏苡败酱苍术方证。
处方:麻黄18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15克,生石膏45克,生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桔梗10克,苍术18克。
1剂,水煎服。
嘱其明日上午9时服头煎,午后4点服二煎。
11月9日复诊,药后安眠一宿,详问已无头痛,身体自感有劲,精神好转,因尚有鼻塞及喉中有痰,考虑虽然症减,但证尚未变,故原方减麻黄为10克,续服一周。
三诊时,睡眠基本正常,再据证加减调理半月,诸症消而眠如常。
按: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冯世纶在《伤寒论传真》中认为:“大青龙汤是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
其证表实而不得汗出,内热不能外越,因而烦且躁也,故以麻黄汤与越婢汤合之的本方主之”。
本案患者鼻塞、身重、头痛为太阳表证不解夹湿,胸闷烦躁、入睡难为阳明里热,同时身重、苔白腻根厚、喉中有痰为里饮、痰湿阻滞。
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大青龙加桔梗、薏苡仁、败酱草、苍术汤证,方证相应,故能够效如浮鼓。
冯世纶医案:三、少阳病 ㈡小柴胡汤加味治症瘕二案(肝脾肿大,子宫肌瘤)
冯世纶医案:三、少阳病㈡小柴胡汤加味治症瘕二案(肝脾肿大,子宫肌瘤)㈡小柴胡汤加味治症瘕二案(肝脾肿大,子宫肌瘤)案一、肝脾肿大魏某,男,72岁,2004年9月14日初诊发现肝脾肿大3年。
患者60年代时曾患有胆嚢炎,灰指甲,1969年因灰指甲吃灰黄霉素而损伤肝功,2001年仍因灰指甲严重而吃伊曲康唑几个月,虽然灰指甲好转,但出现肝功异常,血小板下降,诊断爲药物性肝炎,肝脾综合征,经西医治疗无效。
就诊前的西医检查结果:血常规:WBC4.6X 109 / L,RBC3.93 X 1012/L,PLT59 X 109 / L。
B超示:脂肪肝,肝大,脾大(肝肋间厚156mm,脾肋间厚70mm)。
肝功能示:AST45U / L,TP84g/L,ALT76U/L,TBA37Immoj/L.现症见:乏力,早起口干,常胸闷,矢气多,舌苔白根腻,脉弦细。
胸闷爲少阳。
口干爲阳明。
乏力兼合太阴。
以小柴胡加石膏汤加味。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枳实10g,陈皮30g,生姜12g,大枣4枚,炙甘草6g,茵陈15g,丹参15g,天花粉12g,鳖甲10g,五味子10g,生石膏(同煎)45g,7 剂。
问:古时的人参是党参或白晒参、高丽参之属?答:观仲景方中人参应用较多,应该是党参才能满足如此大的需求。
问:一诊用小柴胡汤,日本也每用小柴胡汤治肝炎,是否其对肝炎有特效?答:否,中医治病有其自身体系,并不受西医诊断的影响,日本滥用小柴胡汤治肝炎,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小柴胡汤风波,就是因爲他们不是据证用药,而是根据西医诊断来用药,从正统中医角度来看,这是他们用错了药,是误治,而非小柴胡汤的副作用,这个病例用了这麽久的小柴胡汤,也没有见到所谓的副作用,也可作爲证明,这一点我已发表了多篇文章以正视听。
这是中西医结合医师们所应吸取的教训。
2004年9月21日二诊。
胸闷不明显,仍乏力,矢气多。
上方去生石膏,加陈皮30g。
【名医医案】冯世纶:经方治重度抑郁症一例
【名医医案】冯世纶:经方治重度抑郁症一例【典型验案】卫某,女,56岁,2013年10月10日初诊。
主诉:失眠1月余。
患者在综合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症”,一直服用“三辰”等安眠药,每晚仅能睡2小时左右,夜间惊醒10余次,烘热汗出。
来诊时心情抑郁,精神紧张,恶风寒,左侧偏头痛、牙痛,心烦,口干口苦,心慌,耳鸣,乏力,两小腿发凉,纳差,二便调,舌淡红苔白根腻,脉弦。
3年来体重下降30余斤。
辨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柴胡加龙骨牡蛎去大黄铅丹加花粉远志菖蒲汤证。
方药:柴胡12克,黄芩10克,姜半夏15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天花粉10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7剂,水煎服,日1剂,并嘱停服西药。
10月17日二诊:服上药后失眠明显好转,已停服安眠药,每晚能睡5~6小时,耳鸣减,足凉已,口苦已,但仍心悸,口干,左侧偏头痛,尿频,夜尿1~2次;舌红苔白根腻,脉细。
上方加苍术15克,增姜半夏为30克,7剂,水煎服,日1剂。
10月31日三诊:眠可,心悸减,口干已,夜尿1次,尿频不明显,左侧偏头痛较前减轻,枕骨处自觉鸣响,纳少,舌自感灼热,夜间明显,汗出不多。
舌暗苔白腻脉细。
上方去姜半夏,加清半夏15克,白芍10克,吴茱萸10克,生石膏45克。
7剂,水煎服,日1剂。
后随访,继服前方7剂,诸证已不明显。
【按】:本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初诊根据患者恶风寒、烘热汗出、头痛,此为太阳表证。
耳鸣之辨,或为少阳郁热或为水气上冲;结合纳差,牙痛,心烦,口干口苦,当为半表半里的阳证,即少阳病之小柴胡汤证。
结合乏力、腿凉,心慌可辨为太阳太阴、外邪里饮之苓桂术甘汤证。
失眠、焦虑、抑郁、烘热汗出,此为太阳阳明合病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加花粉清热止渴,针对阳明热;加菖蒲、郁金安神定志解郁,故辨方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去大黄铅丹加花粉远志菖蒲汤证。
嘱停服西药,一则防止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汤药疗效;二者西药安眠药副作用颇多,药物依赖后更难入眠。
冯世纶【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面瘫耳聋验案
冯世纶【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面瘫耳聋验案【病例验案】阎某,男,52岁。
2010年4月9日初诊。
患者因出差劳累后又吹空调,于一天前突发左侧面瘫,左耳疼痛、听力减退。
诊见:左侧面瘫,口向右歪,左眼不能完全闭合,左耳疼痛、蒙堵感,左耳听力减退,口舌干燥,咽干咽痛,口苦口干。
伸舌居中,舌苔白腻,脉弦细。
【中医辨证】六经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生石膏、桔梗汤证。
【处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桔梗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三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混匀,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
上方服一剂,次日见病情平稳,咽痛尚明显。
治疗加重清泻阳明力量,上方加生薏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连服8剂,面瘫完全恢复,咽痛已,无口干口苦,惟余左耳听力减退、蒙堵感,耳微痛。
药后正值冯世纶外出讲学,无法诊治,遂就诊耳鼻喉专科医生,诊为“左耳感音神经性聋”,告知听力恢复难度较大,需治疗三个月至半年以观察疗效。
给予中药治疗,处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其中用到了牛黄、麝香等。
不料服药后腹痛较甚,当晚去医院急诊,查尿常规中潜血阳性,但其余相关检查未见异常,肌注“阿托品”后腹痛止。
遂停服上方。
于2010年4月20日再次请冯世纶诊治。
诊见:面瘫康复,尚有左耳微痛,耳堵,听力欠佳,微咳,口不干,大便先干后溏,舌苔白腻,脉弦细。
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生石膏、桔梗、薏苡仁、败酱草、细辛、夏枯草方证。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细辛10克,夏枯草10克,生薏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3剂,水煎服。
上方服3剂,诸症俱失,左耳听力恢复,痊愈。
【方解】:一般见到面神经麻痹,大多要用全蝎、白僵蚕牵正散类,本案未用此而很快治愈,值得深思。
经方“治人”不“治病”。
『名医经验』冯世纶经方治头痛案
『名医经验』冯世纶经方治头痛案董某,男,47岁,2014年5月24日初诊。
患者主诉头痛10余年,右胁痛2月。
患者自述年轻时因工作劳累,生活不规律,于30岁左右出现偏头痛。
近2月加重,并出现右胁痛,B超检查结果:多发性肝囊肿。
经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效果,遂前来就诊。
刻下症见:偏头痛,多现于左侧,每头痛剧则吐利作,口苦,头晕,大便干1~2日一行。
舌淡紫胖,苔白腻微黄右侧厚,脉沉细弦。
辨六经:患者口苦,头晕,呕吐,胁痛,脉弦为半表半里证,因无明显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症状,非半表半里阴证(即非厥阴病),故为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大便干结1~2日一行,苔腻微黄,脉沉为里阳证,即阳明病。
头痛剧则吐利作,头晕,为太阴水饮上犯。
故辨六经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辨方证当结合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
该患者舌淡紫为瘀血所作;舌胖苔白腻,脉弦为水饮内停之象;头痛剧则吐利作,头晕,为水饮上犯。
故患者瘀血水饮兼而有之。
故辨为少阳阳明太阴水饮挟瘀证,辨方证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以大柴胡解少阳阳明,桂枝茯苓活血化瘀,且方中半夏茯苓亦有除湿化饮之能。
用药: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丹皮10克,枳实10克,茯苓12克,桃仁12克,大黄6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7剂。
二诊:药后右胁痛及头痛皆减,因头痛未作而亦未呕吐,大便可日一行。
仍早起口苦。
舌淡紫胖苔白微黄脉沉细弦。
辨六经同前,仍早起口苦、胁痛为少阳;虽大便调,但苔黄、脉沉为阳明;舌淡胖脉沉细弦为太阴。
辨方证:患者已无阳明之内结,而余热未解,且少阳证仍在,故方选小柴胡加石膏汤;水饮为祛,瘀血仍在,虽头痛未作,但仍有发作之可能,因每头痛剧则吐利作,酷似《伤寒论》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与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与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故选吴茱萸汤,且《本经》记载吴茱萸:“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亦有用其活血化瘀之功。
冯世纶《外台》茯苓饮医案
冯世纶《外台》茯苓饮医案导读:冯世纶教授系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曾先后师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中医大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载,学验俱丰,崇尚方证对应,擅长运用经方,疗效卓著。
现将冯教授应用《外台》茯苓饮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理论基础《外台》茯苓饮组成: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本方载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条文论述了《外台》茯苓饮证的病机、临床特征及其方的功效。
冯教授认为,“心胸”是指胃;“气满”是指胸满、心下痞或腹胀;“不能食”有两层含义,即食欲不振,或畏惧进食诱发或加重呕吐、气满而不敢进食或多进食。
依据条文,胃虚停饮为本证病机,呕吐、气满、不能食为本证特征,健胃利饮为本方功效。
然而,条文对其方证的表述并不完整,应加以充实和完善。
从药物组成而言,本方涵盖枳术汤、橘枳姜汤与橘皮汤,则该三方的方证特征亦归本证所有。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30条:“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6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2条:“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因此,本证尚见心下坚满、胸闷、短气、干呕、呃逆、手足厥冷等临床表现。
从病机角度来讲,本证除胃虚停饮外,还存在气郁、气逆及饮逆的病理因素。
由病机又可引申、扩展出本证的部分特征。
胃虚,可见进食后胃脘不适、神疲乏力等症状。
胃中停饮,体检及辅检可见胃振水音、胃镜下胃内水液潴留等。
水饮上犯、下注,则见头晕、头痛、晕车、清涕、心悸、水肿、大便稀溏、小便不利、白带清稀量多等。
气逆、饮逆,可见恶心、嗳气、反酸等。
从药物作用分析,方中茯苓、白术温中健胃、利水祛饮;人参健胃除痞;枳实行气除满并止痛;陈皮理气,又同生姜一起降逆化饮。
冯世纶老师治疗不育验案
冯世纶老师治疗不育验案丁某男 30岁朝阳区,2007年1月15日一诊。
婚后5年未育,查3次精液常规示:液化不良(60分钟),精子活力a8.772%,b36.84%,a十b<50%。
口干,便干,手足冷,苔白脉细。
老师:口干,便干,手足冷,此寒热错杂之厥阴病,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主之。
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2g生龙牡各15g桂枝10g干姜6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白术30g泽泻15g茯苓12g炙甘草6 七剂2007年1日22日二诊,口干减,大便好点,仍干,手足冷,苔黄润,脉细。
上方加淡苁蓉15g十四剂2007年2月5日三诊,口苦,便干,手足冷,补诉平时常有痤疮发生于下颜面,常为硬结脓点,苔黄润,脉细,上方加柏子仁10g十四剂。
问:方中淡苁蓉、柏子仁用来润肠通便?答:对,配合大剂量白术,养血生津以温通。
2007年2月26日四诊,口苦已,面痤疮稍减,大便较正常了,手足冷,苔白,脉细上方加生槐花10g七剂。
2007年3月5日五诊,痤疮、四逆减,口中和,上方加十大功劳叶12g,七剂。
问:为何用十大功劳叶、生槐花,是起凉血作用吗?答:它们都是清热滋润之药以治上热,十大功劳叶尚有强壮作用。
问:五诊时口中和,为何仍用治疗上热下寒的柴胡桂枝干姜汤?答:痤疮亦提示上部有热。
问:既然痤疮为热象,在临床中如果单纯治痤疮,是否应尽量避免用姜桂以提高疗效?答:他如果还有下寒的-面,有是证用是药,不会有影响的。
2007年3月12日六诊痤疮已大部分消失,四逆减,唇干,大便正常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2g生龙牡各15g桂枝10g干姜6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白术30g泽泻15g茯苓12g炙甘草6 十大功劳叶12g生槐花10g七剂2007年3日19日七诊痤疮已大部分消失,仍有四逆,口中和,苔白脉细老师:热象已消失,现血虚有寒饮,故四逆仍在,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萆6g通草6g细辛6g大枣4枚白蒺藜15g生苡仁18g炒槐花10g生姜12g沙苑子15g车前子(布包)15g七剂之后以此方加减问:七诊中口中和,四逆,为何考虑为表寒而非里寒,为何不用四逆辈?答:沒有吐泻,腹胀腹痛等里证。
冯世纶老师验案8:腰背痛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冯世纶老师验案8:腰背痛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耿某男 24岁大学生
腰背颈痛月余,口干喜饮,手冷,大便软,日-行,小便正常,寐安,常有手淫。
平日稍紧张则手汗多,未行任何西医检查。
苔白厚腻,脉弦细。
老师:口干喜饮,手冷为寒热错杂之象;大便软、苔白厚腻,脉弦细为血虚水盛。
此属厥阴病,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主之。
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2g生龙牡各15g桂枝10g干姜6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苍术12g泽泻10g茯苓12g炙甘草6 七剂
问:当归芍药散是治疗腹痛的,本例未见腹痛亦可用?
答:厥阴病每见有胸腹腰痛,多属上热下寒、血虚水盛。
温下寒,常以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
按:血虚水盛每易引起上寒下热,遇到这种类型的厥阴病,冯老每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
问:太阳病提纲症为“ 头项强痛” ,每多见头痛项强、腰痛,本例腰背颈痛为何不辨证为表证?
答:表证不会有寒热错杂。
腰背痛不专属表证,可见于表、半表半里、里证及合病。
有表证者,麻黄剂或桂枝剂可用,二加龙牡汤亦常用;如寒湿在里,肾着汤多用;而腰背胸在人体中段,在半表半里反较多,如属厥阴病,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多用。
问:厥阴病有何特点?
答:厥阴病属半表半里之阴证,不似表、里证单纯,较为复杂多变,运用胡老理论,用排除法可确定。
其上寒下热,以寒为本,以和法治之。
半表半里方证很多,简单说,当外邪初入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热明显,属少阳,用小柴胡汤,当入半表半里阴证,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或乌梅丸等。
药后腰背颈痛消失,口干减,大便已正常。
上方苍术增为15g继进七剂巩固疗效。
医案连载:冯世纶医案:一、太阳病 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心悸案
医案连载:冯世纶医案:一、太阳病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
裁治心悸案
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心悸案
葛某,女,32岁,2007年2月26日初
心慌7天余。
患者7天前由于劳累出现心慌,并伴有心前区不适,全身乏力,ECG示:偶有室性期前收缩。
近日心慌及早搏明显加重,故前来就诊。
现症见:汗出心慌,全身乏力,口干不欲饮,手心热,无口苦,眠差易醒,食纳差,大便偏干,2~3日一行,小便调,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
虚汗出,手心热,爲营卫不和的太阳病。
患者坐着出汗,现代医学认爲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冯老认爲是一种营卫不和的一种感冒状态。
脉细,舌苔白,舌质淡,口干不欲饮,眠差,全身乏力,爲血虚水盛之太阴病。
心慌,心前区不适,水饮凌心故也。
大便干,2~3日一行,此爲太阴里寒,水饮内停,津伤所致,而非阳明腑实。
综合分析:辨证属太阳太阴合病兼有血虚水盛。
拟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和营卫以调气血,镇动悸而歛心神,又重用定志丸(菖蒲、远志、炒酸枣仁)加强镇静安神之效。
同时用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饮,以除太阴之里寒。
因“大便干,2~3日一行”,此爲太阴里寒,水饮内停,津伤所致,而非阳明腑实。
故方中重用白术,温阳升津液而通便,宜注意。
处方:
桂枝10g,炙甘草6g,生龙骨(同煎)15g,生牡蛎(同煎)15g,茯苓15g,白术18g,当归10g,白芍10g,远志10g,菖蒲10g,酸枣仁15g。
3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3剂后,心慌、期前收缩未再出现,大便、食纳、睡眠均正常,随访至今亦未复发。
按:全方共奏调和营卫、镇静安神、养血利水之效,切合病机,而收效甚捷。
冯世纶医案:五、少阴病 ㈡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附子汤治右膝痛案
冯世纶医案:五、少阴病㈡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附子汤治右膝痛案㈡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附子汤治右膝痛案高某,男,61岁。
2007年1月23日初诊。
右侧膝关节内侧疼痛1年余,跛行,难以站起。
曾被诊断爲退行性关节炎。
口中和,近2天鼻塞流涕,有口疮,大便可。
面红,舌有裂纹,边有齿痕,舌苔白,脉细弦。
既往有高血压病多年,服西药不规则,有饮酒嗜好。
关节痛,表证。
无热,爲表阴证。
患者病程长,又见口中和,爲里阴证。
综合分析:辨证爲少阴太阴合病,治疗上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处方:麻黄10g,桂枝10g,知母10g,苍术15g,茯苓12g,防已10g,防风10g,炙甘草6g,川附子10g,大枣4枚,秦艽10g,淫羊藿10g,十大功劳叶12g,生姜12g。
7剂。
问:六经辨证爲少阴痹证,爲何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答;经方辨证的步骤是先辨八纲以定六经,再辨方证。
辨方证一来要读仲景书,二来靠老师传授,三来是临床中摸索,逐渐积累经验。
所以说,辨六经较易而辨具体的方证较难。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都是少阴太阴合病,但具体方证不同,这就要看各人的经验及辨方证的功夫了。
问:一诊时患者疼痛较严重,爲何不加止痛药?答:中药中没有所谓的止痛药,都是依据整体的状态而调整。
死执所谓的止痛药而不整体调理,是起不到止痛效果的。
问:像延胡索、乳香不是止痛药吗?答:是通过活血祛瘀而起作用,有瘀血证才用。
如胡老对于疼痛偏于一侧的用活血药。
像这例如果用药后症状不缓解,可适当加活血药。
问:淫羊藿在此是什麽作用,是补肾吗?答:太阴药,也就是增强附子的温阳强壮作用以祛邪。
2007年2月6日二诊。
汗出后鼻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减,口干,大便可,舌苔白,脉细弦。
鼻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减,表证减。
口干,津虚。
综合分析:一诊辨证属少阴太阴合病,二诊汗出表邪减而津亏。
少阴病方证分两大型:一种是在太阳伤寒证麻黄汤基础上加附子等强壮药而成,治疗少阴病而无汗者;一种是在太阳中风证桂枝汤基础上加附子等强壮药而成,治疗少阴病而有汗者。
医案连载:冯世纶医案:五、少阴病 (一)麻黄附子甘草汤治感冒偏头痛案
医案连载:冯世纶医案:五、少阴病(一)麻黄附子甘草汤
治感冒偏头痛案
(一)麻黄附子甘草汤治感冒偏头痛案
许某,男性,47岁,1978年5月4日初诊。
右头痛2天,自感无精神,两手逆冷,恶寒无汗,口中和,不思饮,咽红多滤泡增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恶寒,无汗,右头痛,少阴伤寒证。
脉沉细,自感无精神,两手逆冷,口中和,不思饮,少阴病表阴证。
咽红多滤泡增生,西医诊断:咽炎。
综合分析:此属虚寒表证少阴病,治以温阳解表,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
处方:
麻黄10g,炮附子10g,炙甘草6g,川芎10g。
结果:上药服1煎,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2天,精神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世纶老师医案痹证案高某男 61岁已退休2007年1月23日来诊右侧膝关节内侧疼痛1年余,跛行,难以站起。
曾被诊断为退行性关节炎。
口中和,近两天鼻塞流涕,有口疮,大便可。
面红,舌有裂纹,边有齿痕。
苔白,脉细弦。
既往有高血压病多年,服西药不规则,有饮酒嗜好。
辨证论治:无热而关节痛,为表阴证;患者病程长,又见口中和,为里阴证;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治疗上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麻黄10g 桂枝10g 知母10g 苍术15g 茯苓12g 防风己各10g 炙甘草6g 川附子10g 大枣4枚秦艽10g 仙灵脾10g +大功劳叶12g 生姜12g 七剂问:六经辨证为少阴痹证,为何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答:经方辨证的步骤是先辨八纲以定六经,再辨方证。
辨方证一来要读仲景书,二来靠老师传授,三来是临床中摸索,逐渐积累经验。
所以说,辨六经较易而辨具体的方证较难。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都是少阴太阴合病,但具体方证不同,这就要看各人的经验及辨方证的功夫了。
问:-诊时患者疼痛较严重,为何不加止痛药?答:中药中没有所谓的止痛药,都是依据整体的状态而调整。
死执所谓的止痛药而不整体调理,是起不到止痛效果的。
问:像元胡丶乳香不是止痛药吗?答:是通过活血祛瘀而起作用,有瘀血证才用。
如胡老对于疼痛偏于-侧的用活血药。
像这例如果用药后症状不缓解,可适当加活血药。
问:仙灵脾在此是什么作用,是补肾吗?答:太阴药,也就是增强附子的温阳强壮作用以祛邪。
2007年2月6日二诊汗出后鼻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减,口干,大便可,苔白脉细弦问:二诊见口干,是否合并阳明证?答:不是阳明病。
这是汗出而津液更伤了,呈外邪内饮,津不上承之证,应从太阴论诒。
(按:从三诊可看出,去掉麻黄发汗药,增加附子用量,口干反而减轻了。
)老师:六经辨证属少阴太阴合病,汗出表邪减而津亏,应去麻黄,治疗上改为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桂枝10g 苍术15g 炙甘草6g 川附子12g 大枣4枚生姜12g 白芍10g 茯苓12g 防风己各10g 秦艽10g 仙灵脾12g 七剂2007年3月13日三诊鼻不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己基本消失,由坐位站起己不困难,行走利索了,现遗右足跟疼痛,口不干了,口疮消失,大便可,苔白,脉细弦方证同上,仍予上方,增川附子为15g 七剂继进问:一诊用药己取效,俗话说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是否应效不更方,仍用原方?答:一诊后汗出邪去而津已亏。
少阴病方证分两大型:一种是在太阳伤寒证麻黄汤基础上加附子等强壮药而成,治疗少阴病而无汗者,一种是在太阳中风证桂枝汤基础上加附子等强壮药而成,治疗少阴病而有汗者。
本例经温阳发汗,表更虚,故转属笫二种方证,即用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加附子强壮药而成的桂枝加附子汤。
三诊中病情好转,仍有足跟疼痛,寒湿仍在,因继祛寒湿,予前方加减。
问:观方中用附子,不先煎,为何?答:北京地区用附子出事的,多是药不对证,煎服不合理,用量都是30g以上的,一般我用川附子 15g以内的,都不先煎,但煎前要用水泡1小时。
按:本例为慢性老年性关节炎,中医为痹证患者。
因初表证明显辨为少阴太阴合病,而证属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方证,服药后汗出,表证减而津伤,故二诊去麻黄,三诊关节痛止而有足跟痛,故乃以上法而加重祛寒湿治疗。
老年痹证宿疾,以14剂中药取得显效,这不能不归功于经方之药简而力宏及辨方证之精准。
胁痛案左某女 75岁退休2007年3月7日来诊左胁下痛发作连背2天,伴见短气、心下满,嗳气、时吞酸,口干甚、口苦,平日需吃芦荟以通便。
舌暗,苔白腻中剥,脉细弦既往有冠心病史30年及胃溃疡病史辨证论治左胁下痛、嗳气、口干甚、口苦、脉细弦符合少阳七证;心下满,吞酸,苔白腻为饮逆;舌暗、病久见胁痛为瘀血;问:患者有口干甚、平日需吃芦荟以通便,是否合并阳明病?答:也有可能,但患者气短、苔剥、脉细提示里津虚可能性大,不明朗,先观察。
治疗予小柴胡汤合橘枳姜汤、桂枝茯苓丸。
此胁痛连背应是冠心病心绞痛不典型表现。
柴胡12g 黄芩10g 清半夏15g 党参10g 枳实10g 陈皮30g 生姜12g 大枣4枚桂枝10g 茯苓10g 白芍10g 桃仁10g 红花10g 炙甘草6g 七剂2007年3月13日二诊胁下痛发作明显减少,程度亦轻,短气、嗳气、时吞酸,舌暗淡、苔少,仍口干苦,大便日一行,不需再吃芦荟以通便。
此饮瘀去而里津虚亦显上方加白术18g 七剂,药后胁痛消失而有吞酸,继续调理。
师生问答1、问:患者苔白腻,但有微黄,为何不写苔黄腻?答:此苔基本是白的,但上面浮有一层黄,可以认为是白腻浮黄,对辨证意义不大。
2、问:用桂枝茯苓丸为何去丹皮加红花,它与桃核承气汤有何区别?答:沒什么深意,丹皮凉而红花微温而矣,虑其里有虚。
后方所主之瘀实证比前方更甚。
3、问:二诊大便已通,何以仍用白术生津通便?答:二诊中可看到苔腻减而见少苔、舌偏淡、口干,且患者常有大便不畅,此属里虚津亏,予白术以生津利饮4、问:如果知患者素里亏,此次虽沒什么症状,能否先加补药,如参麦饮?答:这不行,违背经方辨证原则。
方证是相对,现有是证则用是药是方,无则不可。
按:此患者为不典型心绞痛,末服西药,只二诊便将病情控制。
非一般所谓中西结合,尚末看病人已想要开参麦饮、血瘀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之流可比。
辨证是中医之魂。
鼻渊、咳嗽、遗精案李某男 26岁2006年11日13日来诊:鼻塞、涕黄,咳吐黄痰,咽痛1周,纳差,大便干,2——3日一行,胸胁苦满,眠差早醒。
婚后一年来早泄,一周遗精二次。
舌薄黄,脉细弦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辨证论治鼻塞、流涕为太阳病;涕黄,咳吐黄痰,咽痛,大便干为阳明病;纳差,胸胁苦满,眠差早醒为少阳病。
虽有早泄、遗精等内在虚损症,但内外合病,里不急则先解表再治里,此为定法。
予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味。
麻黄10g 杏仁10g 炙甘草6g 生石膏45g 柴胡12g 黄芩10g 清半夏15g 大枣4枚生姜12g 桔梗10g 党参10g 白术15g 茯苓12g 七剂问:仲景书中似乎未见有麻黄剂、柴胡剂合用之例?答:对。
但仲景书是为百病立法,示人以规矩而非巨细无遗,只要你掌握其精神,有是症则用是药,灵活辨证用药则可用于百病。
问:此处用白术、茯苓何意?答:此案中一诊虽阳症突出,但有内在虚损,所以便干考虑为里津不足。
白术茯苓以生津利饮则津回而大便通,《金匮要略》之白术附子汤是个例子。
2006年11日20日二诊咽痛已,胸胁苦满减,仍早醒,鼻塞涕黄,大便二日一行,苔白,脉弦细仍有鼻塞、涕黄加强清热排脓之药上方加桂枝10g 生苡仁18g 败酱草18g 七剂问:用生苡仁、败酱草排脓是否从薏苡附子败酱汤出?答:对,是出于薏苡附子败酱汤,原方为阳明太阴合病之方,此处去附子而为阳明方。
仲景方虽只二百多方,但神而明之,可化生无穷。
2006年12日12日三诊鼻塞、涕黄,咳吐黄痰,咽痛,胸胁苦满已缓解,大便干2日一行,眠差,唇舌糜烂疼痛,一周遗精二次。
苔白根腻,脉弦细大便干2日一行,眠差,唇舌糜烂疼痛为实热;遗精为虚寒;证属寒热错杂之厥阴病,甘草泻心汤加味。
炙甘草12g 黄芩10g 黄连6g 清半夏15g 党参10g 干姜6g 大枣4枚白术15g生龙牡各15g 白薇12g 远志10g 石菖蒲10g 枣仁15g七剂问:失精家仲景有明示:用桂枝加龙牡汤,何以用甘草泻心汤加味亦有此捷效?答:失精家用桂枝加龙牡汤是为正治,临床也确实本方多用。
但不能死执一方,因为临床变数很多,如果辨为厥阴病,而用桂枝加龙牡汤,则为误治。
现在很多人名为辨证,其实是依据西医病名而开药,如此,则离中医辨证施治精神远矣。
2006年12月19日四诊唇舌糜烂疼痛已,一周来未遗精,大便一日一行。
因仍有眠差、右少腹不适,续继调理。
2个月后遇之,诉后来未再遗精。
按:此案治疗顺序遵循先表后里,符合仲景大法。
麻黄剂、柴胡剂合用对此例效果显著,说明用经方要理解仲景原意方能灵活加减变化,而不可死于句下。
薏苡附子败酱汤原为阳明太阴合病之方,此处去附子而为阳明方,亦可看出冯老运用经方之灵活。
不明高热案(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请会诊病例)安某女66岁医师2007年2月26日,一诊反复发热2周患者于2月15日中午无明显诱因自感发热,测体温37.5摄氏度。
至晚上出现寒战、发热、无汗,体温39.5摄氏度,就近就诊于中日医院急诊科,除自感发热口干、乏力外,无咽痛、体痛、吐泻、喷嚏、头痛等症,血常规示:wbc:1.5*1012/L,在留观室静滴先锋霉素3天热不退,后又合用清开灵3天,静滴清开灵出现过敏,寒战高热,用激素急救后缓,但热仍不退。
停用清开灵,又用阿奇霉素及先锋霉素静滴3天,症状仍如上,遂收入风湿免疫科治疗。
当时症见:上午有汗,晚上寒战高热无汗,体温最高40.4摄氏度,半夜汗出热退,畏风,如此天天反复,口干,乏力,脉浮,苔白腻各种西医检查除血常规示:wbc:1.2*1012 ,小便常规(镜检):白细胞0—3个,余无异常辨证论治此为“时发热”——属营卫不和,定时而作的太阳病桂枝汤证。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 生姜12g 大枣4枚,需啜粥温覆一剂问:一诊时寒战高热,随后汗出热退,如此天天反复,是否属寒热往来之属,何不用小柴胡汤?答:属寒热往来。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就是指这种热型。
小柴胡汤所治之寒热往来,有心下痞硬、纳差、恶心呕吐等胃虚见证,除了这种,大部分的寒热往来都属桂枝汤证。
惜今人受《伤寒论.伤寒例》“桂枝下咽,阳盛即毙”的影响,皆不敢用桂枝汤来退热,当年胡老收治了很多经温病学派医师治过的顽固发热病人,属桂枝汤证的-用就好。
2007年2月27日二诊服药后汗出多,未再出现寒战。
微热,37.6摄氏度,口干,乏力,脉浮,苔白厚腻患者发热,口干,汗出多为太阳阳明合病,符合麻杏石甘汤。
但屋内暧气太热,考虑口干、汗出多可能与此有关,舌苔厚腻,因此暂予麻杏苡甘汤以发表清热化湿麻黄10g 杏仁10g 苡米30g 炙甘草6g 一剂2007年2月28日三诊服药后汗出淋漓,晚上未再出现寒战发热,但全身湿冷、怕风,难以入睡问:二诊服药后出现大汗出,是什么原因?答:当时考虑得多了点。
考虑口干、汗出多可能与屋内暧气太热有关外,又因其发热较久,体力消耗大,怕其胃虚,不敢用石膏,致清热之力不够,现回过头来想,还是用麻杏石甘汤贴切。
此外,西药用了较久的抗生素及激素,致体虚,这可能也是大汗出的原因。
问:三诊大汗出,怕风,烦躁不得寐,是否与《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相似,诊为少阴病,用桂枝加附子汤会不会更好?答:正因为没有“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津液大亏之症,故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