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代词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的代词

古代汉语的代词
④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蜀道难)
结论:
第一,“者”、“所”既可指施事,也 可指受事; 第二,“所”字结构在先秦表示受事很
严格,中古后才有了例外。
4、“所……者”结构的含义
①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 之,若有所追逐者 。(报刘一丈书) ②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刘一丈书) ③刑法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 (礼记)
总结:
第一,“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 组成的凝固格式;
第二,主要有两种用法:其一,表示的 意义比较具体,可理解为 “……的工具”、 “……的人”等。其二,表达的意义比较 抽象,可理解为“……的方法”、“…… 的原因”。
练习
下列例句中标红的是什么词或词组?可 语译为什么?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之二虫又何知? 3、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 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 送女。” 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 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总结: 第一,“何”的使用范围比较宽 泛,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等;
第二,“胡”、“曷”、“奚” 使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作状语。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
①沛公安在? (史记· 鸿门宴)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 ③ 学恶乎始,恶乎终? (荀子· 劝学) ④ 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史记) ⑤且焉置土石? (列子· 汤问) ⑥姜氏欲之,焉辟害? (郑伯克段于鄢) ⑦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
(捕蛇者说)
说说下列句子中“他”的意思。
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② 又况于他物乎?
(诗经)
(吕氏春秋)

古代汉语 代词

古代汉语  代词
冉有问曰:“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论语·先进)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君其问诸水滨。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左传·僖公四年) (左传·隐公元年)
※羿犹不悛(quān悔改),将归自田,家众杀而烹之,以 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 (左传·襄公四年)
穷门是指国门
12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白玉有瑕疵,还可以磨掉;说话有瑕疵,就没有办法补救了。
(诗·大雅·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6
“若”只作定语, “然”只作谓语, “尔”既可作谓语也可作状语和宾语。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呀!” (论语·宪问)
(诗·大雅·泂酌)
挹:舀,汲取;彼:那个;注:灌;兹:这个。 把液体从一个容器中舀出,倒入另一个容器。引伸为以有余来弥补不足。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论语·微子)
8
(尚书·康诰)
17
P:176
• 敬称:子、君、公、先生、足下、夫子、执事、卿
18
3、第三人称代词:
有“其、之、彼、厥”。
“其、厥、之”单、复数无别, “彼”只表单数。 “彼”可作主语或宾语,极少作定语; “之”一般作宾语,
“其”和“厥”一般作定语,少有例外。例如: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左传·僖公四年)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嫁妆。迁:接走

古代汉语词类表1

古代汉语词类表1

第三人称代词 厥: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其:武王梦帝予其九龄。 之:爱公叔段,欲立之。 渠: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伊: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与 谢裒儿婚。 他:长房曾与人共行,见一书生,黄巾披 製,无鞍骑马,下而叩头。长房曰 长房曰:“ “赦汝死罪。”
代词 一、人称代词 单数: 第一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 第三人 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尔: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 厥:天降丧于殷,殷 卬:越予冲人不卬自恤。 无尔诈,尔无我虞。” 文王受命惟中身 予: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 汝: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 其:武王梦帝予其九 余:(齐侯)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乃:朕心朕德惟乃知。 之:爱公叔段,欲立 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 而:公遽见之,执其手曰:“余知而无罪渠:女婿昨来,必是 朕: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入复而所。” 伊:江家我顾伊,庾 我: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若: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 谢裒儿婚。 吾: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 若果是也,我果非邪? 他:长房曾与人共行 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 製,无鞍骑马, 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谋我, “赦汝死罪。” 故离间也。” 身: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 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 侬:欢愁侬亦惨,郎笑我便喜。 阿侬:吴人之鬼,居住健康„自呼阿侬, 语则阿傍。 侬家:侯印几人封万户,侬家只办买孤峰 复数: 汝: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终鲜兄弟,维予二人。 我: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何哉。” 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事过于 帮域之中央,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而:二年春,齐师伐我北鄙,围龙。顷公之嬖人卢就魁门焉,龙人囚之。齐侯曰:“勿杀!吾与而盟, 尔:凡尔众,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 二、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 此: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尔:帝命率育,无此尔疆界,陈 兹: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衹绥四方。 若:我闻昔者成汤既受命时,则 斯: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而:故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 乃: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 哀„”仲尼曰:“„孟孙特 然:贰心必失诸侯,岂唯鲁然? 远指代词 彼:危而不恃,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依? 其:是故百姓冬不忍寒,夏不忍 伊: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男女之交多矣。 夫: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兹: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

文言文代词及翻译

文言文代词及翻译

一、人称代词1. 我、吾:表示说话人自己。

例:吾闻孔丘善礼,故往见之。

(《论语·述而》)翻译:我听说孔子懂得礼仪,所以去拜访他。

2. 你、尔、汝:表示对话中的对方。

例:尔何不归?(《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翻译:你为什么不回去?3. 他、彼:表示第三人称。

例: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他们兵力枯竭,我们兵力充足,所以打败了他们。

4. 吾、我:古代汉语中,吾与我在古代可以互换使用。

例:吾闻之,有善为师者,五日可成。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听说,有善于当师傅的人,五天就能成功。

二、指示代词1. 此、兹:表示近处。

例:此五霸者,天下之雄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翻译:这五位霸主,是天下的雄豪。

2. 那里、彼处:表示远处。

例:彼处有奇花异草,吾欲往观之。

(《庄子·逍遥游》)翻译:那里有奇花异草,我想去观赏。

3. 那个、彼:表示特指。

例:彼童子之才,何足以论!(《史记·孔子世家》)翻译:那个小孩的才华,怎么足以评论!4. 此、斯:表示近处。

例:此吾所以异于彼也。

(《庄子·逍遥游》)翻译:这就是我和他们不同的地方。

三、疑问代词1. 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例:何谓仁义?(《孟子·梁惠王上》)翻译:什么是仁义?2. 哪里、何处: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例:吾问曰:“何处得此奇遇?”(《庄子·逍遥游》)翻译:我问:“在哪里得到这个奇遇?”3. 哪个、何:表示特指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

例:何者为之?(《庄子·逍遥游》)翻译:哪个是它?四、物主代词1. 我的、吾之:表示所属关系。

例:吾之马,何能胜彼?(《庄子·逍遥游》)翻译:我的马,怎么能胜过它?2. 你的、尔之:表示所属关系。

例:尔之马,何能胜吾?(《庄子·逍遥游》)翻译:你的马,怎么能胜过我?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05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代词

05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代词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古代汉语中的代词代词是指具有称代、指别作用的词。

代词的基本语法特点是它的指代作用,跟它所指代的词语的语法特点大致相同,其句法功能也跟它所指代的词基本相同。

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三种,分别介绍如下:(一)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一般分为下面三类:1.第一人称代词。

常见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朕、余、予、吾、我。

它们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2.第二人称代词。

常见的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女)、尔、而、乃、若。

“汝(女)”、“若”主要作主语、宾语;“而”、“乃”多作定语;“尔”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3.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之、其、厥、彼、夫。

第三人称代词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其中,“之”多作宾语,“其”主要作定语,“厥”作定语,“彼”、“夫”可以作主语。

除以上三种人称代词外,古代汉语中还有两个反身代词“自”、“己”。

这两个代词相当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加“自己”,即“我(们)自己”或“他(们)自己”。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最初既没有性的区别,男性女性通用,也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若表多数,便在代词下加数量词。

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论语·季氏》)后来,逐渐有了类似于表示复数的“侪”、“等”、“曹”、“属”、“辈”、“徒”等,它们黏附在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部分尊称与谦称以及人名之后,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二)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是对人、事、物、处所等表示询问的代词。

1.代人的主要有“谁”、“孰”。

二者都可以作主语,“谁”还可以作宾语、谓语和定语。

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2.代事物的主要有“何”、“胡”、“奚”、“曷”。

古代汉语之代词

古代汉语之代词
“何”本义为动词担负之意,作代词是假借的用法, “什么”“为什么”。
敢问何谓也? 问女何所思?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 “胡” ❖ 本义指兽类脖子下的垂肉: ❖ 狼跋其胡 ❖ 北方的,北方的少数民族: ❖ 胡天八月即飞雪。 ❖ 疑问代词, “什么” 、“为什么” :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 C复指前置宾语

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
❖ ③作很长的 弯路,(文通)称介词,杨树达叫连词,王 力称介词,郭锡良叫代词复指。
A用在定语与中心词中间,相当于“的”。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这是结构助词“之”最基本最普通的用法。既可
❖ 我是靠着辇车行动 。【而】是承接助词
❖ 孤意已决《赤壁之战》 ❖ 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
伐楚》 ❖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 二、尊称:代替第二人称。 ❖ 1、称字 ❖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2、美称:子、吾子、夫子、先生、丈
人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病未及死,吾子忍之。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 丈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而母,婢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 我一杯羹。《史记》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利而家, 先利而国。
谦称和尊称
❖ 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是名词而非代词。 (古代的“礼”的体现:卑己尊人)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尚书·兑 命》) 注意:台读t á i时表星名:三台,后 表示“三公”,后用来对对方的尊 称:兄台,台甫,台启等,这两个 意思都不写作“臺”(舞臺)“颱” (颱風)

古代汉语课件19贰、代词

古代汉语课件19贰、代词

此、斯、兹 是
远指代词

泛指代词

特指代词

尔、若、然
焉、诸
谁、孰
何、胡、曷、奚
安、恶、焉(何、奚)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無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 南征而不复,寡人是問。
(左傳·齊桓公伐楚)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
傳·鄭伯克段於鄢)
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於 齊。(史記·孫臏)
叁、介詞和連詞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 事。 (鞌之戰)
煩大巫嫗爲入報河伯。
(史記·西門豹治鄴)
臏生阿、鄄之間。(史
記·孫臏)
介詞結構作補語
鄭武公娶於申 亟請於武公
介詞結構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語
爲之請制 寡君使群臣爲魯衛請
“與”和“而”一般用來 連接詞或詞組,其中“與” 連接名詞性成分,“而” 連接動詞性成分。“則”、 “雖”和“然”三個連詞 一般用來連接句子,構成 複句關係。
肆、語氣詞和詞頭詞尾
從功能上說,介詞和連詞 都在句子里起連接作用;介 詞一般带上名詞或代詞或名 詞性詞組,構成介詞結構, 放在動詞前面作状語或放在 動詞後面作補語,表示行爲 動作發生的時間、處所、目 的、原因、方式、對象等等。
連詞則用來連接詞、詞組或 句子。
及莊公卽位,爲之請制。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介詞“及”表時間。
生莊公及公叔段。(同上) →連詞,連接詞與詞。
屈完及諸侯盟。(左 傳·齊桓公伐楚)→介詞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史
記·孫臏)→介詞表原因。
虜魏太子申以歸。(同上) →連詞
項梁乃以兵八千人渡江 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指人的。

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

它还可指物、处所。

“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指物的。

有“何、胡、奚、曷”等。

“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指处所。

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

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

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

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类似于“哪里”。

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

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2 、指示代词:(1 )“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

a “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

b “之、兹”泛指,c “之”作定、宾。

(2 )“此、是、斯”近指。

a 表示“这”义。

b 作主、定、宾语。

c “此、是”可作判断谓语。

d此和彼对应。

(3 )“彼、夫”远指。

a 表“那”义。

b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

c “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 )“尔、若、然”,谓词性。

a 表“如此”“象这(那)样”义。

b 在先秦,“尔”作定、宾语。

c “若”只作定语。

d “然”多作谓语。

(5 )“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

a “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

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b 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

古代汉语虚词之代词

古代汉语虚词之代词

第三、谦称
古代汉语中,谦称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用自己的名称自己:“丘也幸,苟有过, 人必知之。” 二是用其他词代替:臣、下臣、走、下走、 牛马走、在下、仆、下官、民、小民、不才、 愚、窃、小人、小生、小可;妾、下妾、婢 女、婢子、儿、儿家、老妇。

第四、傲称
自我谦称的反面就是傲称,常见的有“而 公”、“尔公”、“乃公”、“老子”等。 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 《书》?” 诸曹时白外事,援辄曰:“此丞、掾之任, 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遨游。”
第二、最高统治者的自称之词


从上古至清代,最高统治者都有一定的自称之词。 上古天子自称“余一人”或“予一人”,又自称 “我一人”,有过失灾难时贬称“不榖”。 诸侯则或称“孤”,或称“寡人”。但春秋末年以 后,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谮称“余一人”或“不 榖”的也时常可见。 “朕”从秦代一直到清代,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代 词。 魏晋以后,“孤”和“寡人”也成为许多大人物的 自称之词。
(二)指示代词
的有“此、是、斯、兹”,在句中可以 作主语、宾语、定语或谓语;“之、若”常作定语,“然、尔”常作谓 语,可译为“这、这个、这些、这样”等。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彼一时,此一时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微斯人,吾谁与归?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常见的有“彼、夫、其”,可译为“那个、 那些、那样、那里”等。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人应之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这”和“那”产生于唐代,宋代已经普遍使用。王力认为,“这”源 于“之”,“那”源于“若”或“尔”。 3、旁指代词,常见的有“他、它、佗”,可译为“别的、其他的”。 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 佗邑唯命。

古代汉语之代词

古代汉语之代词
《左傳·隱公三年》
• (3)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戰國
策》
• (4)寡君聞楚為不道,薦伐吳國,滅厥民 人。 《左傳·哀公十五年》 • (5)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論語·雍也》 • (6)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 哉?” 《孟子·滕文公上》
除上述情況外,有時候“之、彼”還可以作定語,“其”還 可以作主語,“之、其、夫”還可以作兼語。其中“其”作 主語的現象出現在魏晉以後。
• (1)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左傳·隱公元年》 • (2)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 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 《史記·張儀列傳》 • (3)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論語·雍也》 • (4)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詩經·魏風·碩鼠》 • (5)君若曰:“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寡人請死, 余何面目以視於天下乎! 《國語·越語上》 • (6)若為傭耕,何富貴也。《史記陳涉世家》
一、人稱代詞
• 用來代替人或事物名稱的詞叫做人稱代詞, 一般包括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三類。
(一)第一人稱代詞
• 古漢語中的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我、吾、 予、余、朕、台(yí)、卬”等 • 我、吾 “我、吾”在古漢語中都很常用, 其中“我”一直沿用到今天。“我”在句 中作主語、賓語、定語的情況都很常見。 “吾”則多用作主語和定語,在魏晉以前 作賓語的情況相對較少,主要出現在否定 句中。
《左傳·襄公十四年》
• (5)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謂己曰:“夫差!而 忘越王之殺而父乎?” 《左傳·定公十四年》 • (6)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 吳國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讒誅我。”《史記﹒越王勾
踐世家》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
或劳心,或劳力。 (孟子?许行)
有时“或”前有先行词,则“或”指代其中一个或一些人。例如: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左传?襄公15年)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吕氏春秋?察今)
有时句中连用几个“或”,构成排比,则既可指人又可指事物。例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劝学)
由于焉字经常放在句尾,逐渐具有了语气词的性质了。在有的句子里,甚至就是纯粹的语气词。例如: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国语?晋语)
分析:这是平行的句法,上句用“矣”,下句用“焉”,显然“焉”不再具有指代的性质。但要注意,不要轻易把“焉”字看成单纯的语气词。
2、特指和泛指:“之”可以表示泛指,用作定语和宾语;“其”可以表示特指,总是作定语。例如: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诗经?邶风?燕燕)
姜氏欲之,焉辟害?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 (左传?襄公25年)
就指示代词而言,教材还作了一些讨论。
1、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略等于现代汉语的“这样”或“那样”。例如:
大者王,小者侯。 (汉书?高帝记)
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 (后汉书?光武纪)
“者”的另外一种用法是放在数词或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例如: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论语?颜渊)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食足食也。 (韩非子?五蠹)
注意:1“者”字只是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者”字结构不论多长,在句中只充当一个成分,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和谓语。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

古汉语词类——代詞代詞是代替名詞以及其他實詞或詞組的詞。

主要作用在於行文時避免重復,以求文章簡潔。

古代漢語的代詞主要有以下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及無定代詞四類。

(一)人稱代詞根據人稱代詞所表示的物件,可以將其分爲三種人稱:1、第一人稱代詞主要代稱說話者本人。

常用的有“我、吾、予、余”等,均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

例: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學而》)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我決起而飛,搶榆枋。

(《莊子·逍遙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述而》)知我者,謂我心憂。

(《詩經·王風·黍離》)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

(《左傳·成公二年》)爾何曾比予于管仲。

(《孟子·公孫醜上》)需要注意的是,“吾”在上古漢語的肯定句中一般不作賓語,在否定句中可以,但應該前置。

例:居則曰:“不吾知也。

”(《論語·先進》)子皮曰:“厚,吾愛之,不吾叛也。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表示第一人稱的代詞還有“卬、朕、某、儂”等。

“朕”先秦可用於所有人,秦始皇以後,只用于皇帝。

例: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離騷》)“卬”的用例不多,主要作主語,不作定語,少作賓語。

例: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詩經·邶風·匏有苦葉》)2、第二人稱代詞主要代稱說話的對方。

常用的有“女、汝、爾、若、而、乃”等。

根據用法可以分爲兩類:“女、汝、爾、若”爲一類,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

例: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詩經·衛風·碩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詩經·衛風·碩鼠》)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列子·湯問》)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左傳·宣公十五年》)今爾出於涯涘,觀于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莊子·秋水》)爾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

古代汉语的代词

古代汉语的代词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含义是:没有谁、没有(什么)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公输》) 群臣莫对。(《战国策·楚策一》)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历山之农者侵畔》)
五、辅助性代词
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代 词。主要有“者”和“所”。
Hale Waihona Puke 代词制作及讲解张先坦
一、古今代词分类的差异
现代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古代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 辅助性代词
二、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
“吾、我”语法作用上的差异 魏晋以前,“吾”很少作宾语,但在否定句中作前
置宾语是可以的。“我”则能够作宾语。如: 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
1、“者”与“所”的指代性
分析 都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可理解为“……的人(或
事物)”。“者”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主动者,即行为
动作的发出者;“所”指代的是行为的对象,即行为动
作的承受者。如:
食者
吃的人
所食
吃的东西
寻声暗问弹者谁。(白居易《琵琶行》)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庖丁解牛》)
2、“者”与“所”的用法分析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 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4、充当谓语的指示代词——然、尔
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荀子·劝学》)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诗》)
5、特殊的指示代词——焉
李陵既生降,推其家声。(《报任安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的代词一古今汉语代词异同的情况1 同:都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大类。

2异;⑴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a无定代词莫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晋国,天下莫强焉。

(孟子〃《梁惠王上》)※现代汉语必须用词组的形式去表现它。

b 辅助性的代词所者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触龙说赵太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记)⑵古代汉语的代词有许多都使用了同现代汉语不同的形式。

a 第一人称: [我] 吾余予朕b 第二人称: [你] 女(汝)尔而乃若c 指示代词: [这、那] 彼夫斯是d 疑问代词: [哪、什么] 安孰胡奚何曷盍⑶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的体例不完备,没有真正的纯粹的第三人称代词二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吾予余朕我: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战国策〃《邹忌》)吾:吾与汝毕力二而平险。

(列子)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师说》予: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朕: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女:居(坐下),吾语女。

(论语)汝: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列子)尔: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乃: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而: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定14)※人称代词形式繁复,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有些至今也没有研究出一个所以然出来,但有两种情况是可以肯定的:1由于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不同的书写习惯,比如:余、予古同音,但在尚书里都用予,在左传里都用余。

又比如:女、汝《尚书》用“汝”,《论语》用“女”。

※书写形式不同,纯粹是各人书写习惯不同罢了,而没有什么语法上或词汇上的讲究的。

2语法特点不同有时候,在同一部书里,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乃至同一个句子中,同一人称却用了不同的形式,就不能认为是习惯使然了,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龙》)今者吾丧我。

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孟子〃《公孙》)※都可以做主语,如1、3句。

※“我”只能做宾语(如2句),“吾”只能作定语(4句)。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单数复数的区别,象“吾、我、尔、汝”等,都是既可以用于单数,也可以用于复数:吾吾与汝毕力而平险。

若若皆罢去(西门豹治邺)我我吾尔诈,尔无我虞有时,要明确地表示复数,可在代词后加一个表示等辈的词,构成一个词组去表示:侪曹辈属等侪吾侪小人食而听事(左〃襄3)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掳。

辈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马中锡《中山狼传》)人称代词的礼貌式(尊称和谦称)《孟子〃尽心下》:“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可见用人称代词称呼平辈和尊辈是没有礼貌的。

因而古人对称呼有一种礼貌式,就是不用代词而用名词。

称人用尊称,自称用谦称。

一自称不用“余”、“我”,而用自己的名或表示不德、卑微的名词。

1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之》)2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3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4 臣从其计(廉〃蔺)5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史〃孝文本纪)6仆非敢如此也(报任安书)二称人以字或表示美德的名词1 今少卿(任安)抱不测之罪(抱任安书)2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论语〃雍也)——《仪礼〃士冠礼》注:子,男子之美称3胜请召而见之于先生(战国策〃赵策)——《战国策〃卫策注》:先生,长者有德之美称4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孟子〃梁惠王上)三称人以爵位或身份1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左〃僖28)2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僖28)3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四以地代人,作为尊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天下。

(史记〃秦史皇本纪)※陛下,台阶,特指宫廷里的台阶。

※后代还有:“阁下”、“殿下”等五以对话人所使用的人代对话人,表尊称。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报任安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襄22)所谓“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在有些情况下是可以翻译为“他、他们”,结果有人以为是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如: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左〃襄2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其实不是,“其”、“之”是指示代词,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情况:1用在名词前,一般指后面的名词。

分别译为“这”或“那”:之二虫,又何之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西门豹治邺)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史〃项羽本纪)2“其”作为人称代词,相当于一个名词加“之”,所以只能作定语,而不能当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生乎吾前者+之)取消独立性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3“之”字作为人称代词时,还可以指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史〃张丞相列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史〃魏公子列传)※以上是第一人称。

也可以代第二人称:通说范阳令徐公曰:“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悯公之将死,故吊之(汉书〃蒯伍江息夫传)三疑问代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许多形式,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指处所三大类(但不是绝然分开的,其中也有交叉之处)。

1指人的疑问代词:有两个:谁、孰“谁”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只是在作宾语的时候要前臵:吾谁欺,欺天乎?(论)“孰”前面没有先行词的时候,主要指人,译为“谁”。

代物时,译为“什么”。

在句中多作主语,其次作宾语。

作宾语时要前臵。

作主语:孰谓汝多知乎?(列子〃汤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微子)是可忍,孰不可忍?(论〃八佾)作宾语:孰继,继子般也。

(公羊传〃闵公元年)——继承谁?继承子般。

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公羊传〃宣15)“孰”前面有先行词,就表示在先行词中进行选择,在同类事物中加以确指。

代人,译为“谁”,代物,译为“哪一个”。

吾与徐公孰美?礼与食孰重?(孟子)两人孰是?(史〃魏其武安侯列传)谁对?凝固结构“孰与”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译为“比起来哪一个〃〃〃〃〃〃”、“比起来怎么样?”吾孰与徐公美?沛公曰:(项伯)孰与君稍长?(史)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廉蔺)2指事的疑问代词常用的有“何”、“胡”、“曷”、“奚”等,其中,“何”用的最多。

何很少用作主语,一般用作宾语、定语、状语。

译为“什么”、“哪里”。

作宾语时,只指事物不指人,且一定要前臵。

动宾大王来何操(什么)动宾牛何之(哪里)介宾何由知吾可也?(哪里)介宾何为不去也?(礼记〃檀弓下)作定语时,可以指人,也可以指时间、地点、有关对象。

是何人也?(《庄子〃养生主》)笑问客从何处来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何”也可以作状语。

表示“为什么”、“怎么”。

但作状语的“何”也有把它当作疑问副词的: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先生坐,何至于此(国策〃魏策)胡、曷、奚的使用范围比较窄,也是不做主语,定语,一般只作状语或介词宾语:胡为至今不服也(战国策〃齐策)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蜀道难)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哪里”这几个代词的作用相仿,经常在句中作状语或宾语宾语沛公安在状语且王攻楚,将恶出兵?焉且焉臵土石四指示代词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形式繁多,大致可分为:1 近指:是此斯兹以是观之(左〃襄13)非此母不能生此子(史记〃酷吏列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子罕)挹彼注兹(诗)这几个指示代词,可以译为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其中,“此”的指示性最强,与远指的“彼”相对。

“斯”有些近似远指的“夫”,“夫”的指示性较“彼”弱些,“斯”的指示性较“此”弱些。

“兹”出现的早些,多用于先秦早期的著作。

“是”常常用于复指先行词,例如:(“是”常常用于复指先行词,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富与贵,是人之所大欲2 远指彼夫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上》)食夫稻,衣夫锦(论〃阳货)“夫”的指示性比“彼”弱的多,语译时不一定要译出来,因为“夫”的指示性较弱,所以,当它用在一句话的开头的时候,也有叫做句首语气词的。

如:夫战,勇气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香甜肥美。

(晁错〃《论贵粟书》)这种句首的“夫”,到底是指示词还是语气词,历来界限不清,侧重于它的指示作用,就叫指示代词;侧重于提起下文,表示要发议论,就叫句首语气词。

3 特殊的指示代词“焉”“焉”通常叫做“兼词”,意思是:⑴在古代汉语的所有代词中,只要“焉”字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在句中做补语。

其作用相当于一个介词结构“于+之”⑵在句末用了“焉”字做补语后,通常就不再用其他的语气词,特别是“也”字。

即“焉”字往往兼起了“也”的作用。

焉相当于“于+之”,而“于”用法广泛,可介绍时地、范围、比较的对象、被动者等等,“之”又是泛指的代词,因而在语译时,必须根据上下文予以灵活的处理:⑴表示时地。

可以译为:“在……”“从……”、“到……”、“其中”。

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

〖在那里〗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海 〖从那里〗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畎quan ,上声,排水沟亩正(韩非子)⑵表示范围。

译为:在这方面,从中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在这方面〗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从中〗⑶表示比较. 译为:比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⑷表被动.译为:被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焉”字相当于一个介词结构,但有时“焉”所指的介词结构在前文已经出现了,就不一定要译出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劝学)有时前面没有介词结构,但译出来比较勉强,也不必译出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它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焉”字除了作指示代词外,还可以作疑问代词。

但作疑问代词的“焉”都是用在句首作状语,而不是在句末作补语:且焉臵土石焉有仁人在位,网民而可为也?五 无定代词⎩⎨⎧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或 可以指一定的人、一定的事物、或一定的地方,分别译为:没有什么人 没有什么事物 没有什么地方或:有的人 有的事物 有的地方例如:人⎩⎨⎧为政)为政(论或谓孔子曰:子奚为不莫我知也发夫(论)· 事物⎩⎨⎧千万许行或相倍蓰或相什佰或相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李斯列传)莫甚于穷困(史故垢莫大于卑贱,而悲·地方⎩⎨⎧日,或否(登泰山记)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非鞅)盐铁论东西南北,莫可奔走(· 有时,“莫”、“或”前面有一个表示范围的先行词,则“莫”、“或”指代在此范围之中的对象:在天者莫明于日月石壁或千许丈,其色彩形容,多所象类(山经注)※莫、无古同音(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十》:“按古音莫与或同”) 或、有古音近(王引之《经传释词》:或之言有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