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论文

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论文

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论文马克思在写作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和论证方式上都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但此时的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黑格尔主义者。

在青年黑格尔派等思想的影响下,他要求将思想学说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通过对博士论文中自由意识的论证,完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形成了实践哲学的雏形。

以下是店铺为打击精心准备的: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相关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全文如下: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提出了自我意识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

马克思博士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马克思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本文立足于文本,具体分析了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究竟在哪些方面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又在哪些层面实现了对黑格尔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自我意识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哲学的提出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评价并不高,称其为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作品,也不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

这种观点的理由在于,虽然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下开始用个别自我意识来冲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闪现了一些零星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比如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是哲学的世界化”来说明哲学的世界批判意义,但是这种尝试仍然是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总的说来这时马克思还是一个彻底的黑格尔主义者。

事实上马克思已经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展开了批判的考察。

所以,与其说《博士论文》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的不成熟著作,不如把他看成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次尝试性突破,这对于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史前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博士论文》开始就讨论了关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三大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定位,在马克思眼中,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一出好的悲剧所不应遇到的结局,即平淡的结局。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首先,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的、矛盾的。

他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的矛盾驱动的,而这种矛盾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对立
的统一。

这种对立的统一是一种新的质量,它推动着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

其次,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超越。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主要
是在意识层面上的,而现实世界中的阶级矛盾才是驱动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矛盾。

因此,
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这种经济基础又
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这个矛盾的统一不是在意识层面上的,而是在经济
基础的变革中实现的。

最后,马克思还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判和修正。

例如,黑格尔
过分重视意识的作用,将人的意识视作现实的主导力量,而忽略了经济基础的作用。

马克
思则认为,经济基础是现实世界的根本,而人的意识和思想只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马克思还认为,黑格尔没有正确地理解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将它们等同起来,而实
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

此外,马克思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是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贡献。


不仅传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而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发展,为人类思想的进步
和科学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性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性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性的批判与超越作者:曾小波来源:《党政研究》2021年第06期〔摘要〕历史性作为事物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的特性,是历史科学中绕不开、避不过的核心范畴和最高原则。

黑格尔从以理性和精神为本质的理论基础出发,把历史理解为精神的作用和外化,从而对历史的发展进行了纯粹逻辑的、抽象的表达。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从现实的路径出发,把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全部历史的基础和出发点,历史性因此具有了客观性、过程性和必然性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对历史性的科学揭示,不仅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而且为我们深入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提供了理论钥匙和重要的方向引领。

〔关键词〕马克思;历史性;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A81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21)05-0071-10只要我們一谈起历史,就无法完全避免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历史是什么?大多数人会安顿于“历史”是“以前曾经发生过的事”,但这一对历史“常识性”的解答显然将历史存在本身遮蔽掉了。

在何种维度上对历史进行认识和理解,是理解历史科学的关键。

黑格尔从理性和精神为本质的理论基础出发,把历史理解成为精神的作用和外化,从而对历史的发展进行了纯粹逻辑的、抽象的表达。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

意识形态本身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

”〔1〕显然,在对历史究竟是什么的诸多讨论和解释中,对历史性的认知和理解不仅成为我们解决自身历史来源的基础和关键,而且对理解和阐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是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继承者,他在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丰富和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原则是“矛盾”,但他不止步于黑格尔,而是将矛盾作为深入剖析现实问题的方法,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认为,辩证法是一种普遍的哲学方法,是研究客观世界的必要方法。

因此,他在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该方法。

首先,马克思进一步丰富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矛盾观。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运动而来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对立面是暂时的,而矛盾的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

马克思以矛盾为核心的辩证法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

黑格尔认为,矛盾的解决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即在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中,过渡阶段是一种消极的否定,但这种否定又包含着一个新事物的积极肯定,从而使得新事物的产生。

马克思发展了黑格尔的观点,将“否定之否定”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中,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通过“否定之否定”方式实现的。

最后,马克思强调了“具体的辩证法”,即指在对矛盾的辩证分析中,要有严格的实证方法和实践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世界的本质。

他的这种强调,有利于防止空洞的抽象辩证法,从而使得辩证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首先,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决定论”思想。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唯一决定性因素”,是世界运动的根本动力。

而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决定论”是唯心主义的,物质才是实际的决定性因素,从而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其次,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把世界的历史发展视为“逻辑上的发展”,而没有作为客观的历史过程来加以分析。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有具体的社会经济基础的,是不断推动和改变历史进程的基本因素。

马克思在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分析中,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从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实践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实践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是现实 的 、 感性 的、 具体 的劳动 , 从 而确立 了历史 唯物 主义 的 逻辑起点 。加之 , 黑格尔诉诸 于在家庭 、 国家 、 市 民社会及其
关系 中来探究人 本质 的视 阈 , 也使 马克思 觉悟 到 , 人不 是栖
本缺陷 ; 其次 , 是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与神秘性 。 可 以这么说 , 德 国古典实践理性 哲学 的发 展是 自成体 系 的、 连贯的 , 从康德 向黑格 尔的发 展过程 中 , 无论是 辩证 法 、 实践观 , 还是其他方 面 的内容 , 始 终局 限在精 神活 动规 定 的 领域中 , 成为 了他们所普遍具有 的不足 。
劳动 只是抽象 的精 神劳 动 , 但 却 揭示 了人 历史 性 生成 之过
程, 终结 了认 为人的思维和行动 的一切 结果具有 最终意义 的
看法 , 这些都深 深地触动 了马克思 的内心世界 。诚如马克思 所言 “ 黑格尔 的《 现象学》 及其最后 成果——作为 推动原则 和
创造 原则 的否定性 的辩证法——伟 大之处 首先在于 , 黑格尔 把人 的 自我产生看 作一 个过程 …… 因而他 抓住 了劳 动的本 质, 把对象性 的人 、 现实 的因而 是真 正的人 理解 为他 自己劳 动 的结果 o " [ 1 ) ( P 1 6 5 ) T是在黑格尔精神辩证法 的启示下 , I 马克 思提 出了唯物辩证 法 , 宣称 劳动不 再是抽 象 的精神 劳作 , 而
马克思对 黑格尔实践哲学 的批判与超越
云净 泽 八 人
( 清华 大学 哲 学系, 北京 1 0 0 0 8 4 )
[ 摘 要 ] 黑格 尔的 实践观深刻地的存在 方式、 人 的历 史性 生成 等方
面的问题 , 这些 思想深深地 影响并成为 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 重要理论 来源 。但是 , 黑格 尔毕竟是 个唯 心主 义 者, 其 实践观 带有浓厚 的思辨 性与神秘 性。正是 通过 对黑格 尔辩证 法、 自我 意识、 精神 劳动 、 异 化观等 问题批 判性分析 的基础 上 , 马克思对 其进行 了继承 与超越 , 创立 了科学的 实践观 。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者之一。

他深受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但同时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一定的继承与超越。

本文将从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评价、马克思辩证法的继承与马克思辩证法的超越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积极评价。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黑格尔对现实世界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认为黑格尔辩证法揭示了社会世界的内在运动规律,对于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同黑格尔对事物的历史脉络的关注,他认为历史是一种具有发展规律的过程,黑格尔关注历史脉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一定的继承。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理性的表象,是对社会现实的主观精神的理论化。

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并认为黑格尔忽略了社会现实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他认为辩证法的根本特征是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将对事物发展的理解建立在对物质基础的分析上。

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辩证法的理论。

马克思在超越黑格尔辩证法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相关的理论。

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驱动的。

他还提出了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矛盾。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黑格尔的主观理性辩证法,更好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本质与运动规律。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是黑格尔哲学的重要批评者,但是他也承认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性,并建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自己的思考,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继承和超越。

继承方面,马克思与黑格尔一样,认为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运动和变化的本质,是认识世界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

但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标志——绝对精神进行了批判,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客观世界,而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特征,即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推动,在这一点上他是与黑格尔的观点不同的。

超越方面,马克思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辩证法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它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分析,从而达到揭示和解决客观世界问题的目的。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类实践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实践是辩证法的本质,但不同于黑格尔强调的精神实践,马克思视之为现实实践。

总的来说,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超越,在理论层面上构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辩证法观,它既保留了黑格尔辩证法“矛盾共存,革命性转化”的特征,又将辩证法与人类实践相联系,有益于进行社会实践的创造和改进。

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四重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四重超越

作者: 王聚芹;屈朝霞
作者机构: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出版物刊名: 理论探讨
页码: 45-48页
主题词: 黑格尔;世界历史;欧洲中心论;超越;多样性
摘要: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实现了四重超越:一是在世界历史主体资格问题上,以"现实的人"超越了黑格尔"绝对精神",奠定了世界历史的唯物主义基座;二是在参与世界历史的国家资格问题上,以落后国家和民族的"跨越"发展超越了黑格尔的落后民族不在场的缺陷,指出了落后国家世界历史化的特殊路径;三是在世界历史发展道路问题上,以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超越了黑格尔抽象的、唯一的西方化道路,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真相;四是在世界历史演进格局问题上,以"并行"图示彻底放逐了黑格尔的"欧洲中心论",成就了特色化和真正多样性发展的理论雏形.经过这四大超越,马克思奉献给人类的不仅是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而且交给了东方社会以特色化方式走向共产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为东方社会搭建了通往共产主义的理论桥梁.。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1. 引言1.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作为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超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思想遗产,是黑格尔在哲学领域的伟大贡献。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继承和超越的过程中,不仅承认了黑格尔的思想产生的重要性和深刻性,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批判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问题在于其虽然揭示了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但却将这种矛盾和发展过程理解为思维的自我运动,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淖之中。

马克思试图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将其从唯心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能够真正揭示社会现实、指导社会实践的哲学工具。

马克思不仅在思想上对黑格尔进行了转折,而且在实践中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了灌输、承继、发扬、发展。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旨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认同与批判,马克思展示了其对黑格尔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2. 正文2.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认同与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认同与批判涉及了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批判。

在认同方面,马克思赞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认为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

他高度评价黑格尔关于矛盾、运动、否定之否定等辩证法的理论,认为这些理论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借鉴了黑格尔的思想,将其运用到社会历史的研究中,强调了社会发展的辩证性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也进行了批判和修正。

他指出黑格尔过于理想主义,忽视了社会现实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站在头脑的观念和思维高度上,而不是从社会实践和现实经验出发的。

马克思试图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诠释辩证法,将其扎根于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矛盾之中,从而使辩证法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革命性。

浅谈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与超越

浅谈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与超越

浅谈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与超越黑格尔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较大,从马克思的博士论又于一一《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就可以略见一斑,他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方式论证了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与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不同之处。

在他的论证下,伊壁鸿鲁不仅不是德漠克利特思想的抄袭者,而且还赋予了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以新的意义和光辉。

这是马克思的成功之处,但也因此这篇文章被打上了唯心主义的标签,作为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思想被搁置起来,导致国内对此研究较少。

实际上,早年的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对黑格尔的瞻仰和膜拜上,而是试图超越黑格尔。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出发,简要分析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继承黑格尔的思想又如何超越黑格尔的思想。

一、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思想的继承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他从哲学史的视角引入了大量的史料,对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和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做了细致入微的对照,指出了这两者之间的一般差别和具体差别。

他在一般差别中指出,德漠克利特是一个怀疑主义的、实证的、用必然性分析问题的科学家式的哲学家。

而伊壁鸿鲁是一个独断主义的、经验的、用偶然性分析问题的体悟式的哲学家。

在第二部分具体差别的论述中,马克思将自我意识概念作为重点,采用了黑格尔辩证式的分析方法,在矛盾中寻找对立面,彻底抬高了伊壁鸿鲁自然哲学的地位,使那些怀疑和低毁伊壁鸿鲁哲学的人的谬论不攻自破。

(一)分析方式的相似性矛盾对立法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完成了对文章目的的论证。

得出的结论是,德漠克利特使用的是自然科学的方法,他苦苦求索作为结果的唯一因。

因此,他在用必然性分析事物时,只能看到构成事物的质,只能感受到事物的存在。

而伊壁鸿鲁用经验式的体悟来分析问题,从多维度考察事物,重视理性也重视感性。

因此,他和德漠克利特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原子除了会做直线运动和排斥运动外,还会发生偏斜。

正是由于原子的偏斜运动,产生了原子间的聚合,才形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恤伊壁鸿鲁的原子偏斜说就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结构,因为通过偏斜,形式规定显现出来了,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矛盾也实现了。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超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于1844年5月移居巴黎后完成的,又称《巴黎手稿》。

在这部著作中的第三部分——“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深刻批判,既肯定了黑格尔辩证法积极的一面,又否定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超越。

马克思曾在《手稿》序言中写到:“本著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当代批判的神学家不仅没有完成这样的工作,甚至还没有认识到它的必要性。

”因此,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不彻底性促使马克思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完成这一使命。

一、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毋庸置疑,黑格尔哲学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处于统治地位,因此对于渴望实现理论突破的哲学家们来说,把批判的目标对准黑格尔哲学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在对批判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诸多哲学家中,甚少有人能够超越黑格尔哲学。

首先,以鲍威尔和施特劳斯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批判的方法上都未能超越黑格尔哲学。

他们虽然以批判黑格尔自居,但他们的批判“完全拘泥于所批判的材料,以致对批判的方法采取完全非批判的态度”,“甚至在语言上都同黑格尔的观点毫无区别,而毋宁说是在逐字逐句重述黑格尔的观点。

”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根本就没有离开黑格尔哲学的基地,他们只是站在黑格尔哲学的立场上来反对黑格尔哲学中的某些观点,这就注定了他们的批判必将是非批判的。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主要有三个要素:实体、自我意识以及实体和自我意识的统一即绝对精神。

施特劳斯抓住了黑格尔的实体思想、鲍威尔则抓住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前者走向了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则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但二者终究都没能跳出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只是部分地抓住黑格尔的某个观点来反对别的观点,这样就瓦解了黑格尔哲学的整体性。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234现代交际·2019年11期作者简介:王宝月,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王宝月(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8)摘要:马克思在扬弃和超越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既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明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之间的关系,领悟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超越,对于发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黑格尔辩证法 扬弃 超越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234-02对于黑格尔辩证法而言,马克思并没有完全对其进行“颠覆”性的转化,而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马克思并不是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完全翻转和抽离出来,而是达成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马克思的辩证法并没有完全颠覆黑格尔的辩证法,它并不是完全独立于黑格尔辩证法之外的新事物。

简单来讲,马克思辩证法的内容当中其实内蕴了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有关内容。

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性体现在本体论的层面上。

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是逻辑学的主要内容,而逻辑学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所以辩证法即是本体论,又是认识论。

黑格尔说:“辩证法存在于这个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指导现实世界实践中所有运动、所有生命和所有事业的原则。

”①黑格尔对存在的辩证法解释,是本体论的重要内容,辩证法就是本体论的结论也就显现出来了。

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提到:“辩证法是整个世界中的全部科学知识所必须具备的灵魂”②。

这样看来,辩证法就是认识论的结论在黑格尔那里也是毋庸置疑的。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超越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超越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超越作者:高蕊来源:《学理论·下》2020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黑格尔思辨哲学进行批判,摆脱了近代以来抽象思辨哲学的困境,并开始创建以实践为核心、以现实生活为根基的新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本文试对黑格尔思辨哲学及其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实内涵及其可行性进行阐释。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思辨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总以一种思辨的形式存在。

从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划分开始,经芝诺、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对辩证法的探讨,就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试图脱离现实生活世界、脱离实践和经验的思辨方法去掌握真理。

而黑格尔将思辨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作为近代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其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哲学而形成的,它从根本上超越了黑格尔哲学,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黑格尔将哲学的主体视为理念和绝对精神,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则是现实的个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进行研究,就有必要首先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进行分析与阐释。

一、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及其困境1.黑格尔的思辨哲学。

把近代以来思辨哲学体系推向极致是黑格尔在哲学领域最突出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最宏大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

他的重要著作——《哲学全书》,以逻辑学和纯思辨的思想开端,以绝对知识和超人的抽象精神结束,其思辨主义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逻辑学中。

他认为思辨是思维方法中的最高环节,并将思辨作为其整个方法论的标志。

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是从抽象的原则、概念出发,去回答具有具体规定性的原则与概念,即从“概念”到“概念”,现实的生活只是抽象概念中的一个环节,即概念的展现方式,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只停留于“思维的抽象”,并只能通过“虚构”的方式来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是世界著名的社会科学家和革命理论家,他的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在其社会批判理论中,深刻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又对其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本文将对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进行分析和探讨。

我们来看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

黑格尔是德国哲学的先驱之一,他提出的辩证法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黑格尔的辩证法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否定、否定之否定和合一。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过程实现的,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部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而实现的。

马克思深受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启发,认为社会的发展也是由于内部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而实现的。

他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社会历史的演进中。

我们来看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超越。

虽然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他也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是对现实的抽象化和理想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没有真正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倒立的”辩证法,即黑格尔只是将宗教、哲学和道德等观念颠倒过来,而没有揭示社会真正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同时也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超越。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精神的辩证法,而他则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认为,唯有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才能揭示其真正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提出了自己的辩证法体系,即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

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中,他认为社会的历史发展是由于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实现的。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实现的,这是社会历史演进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他认为,只有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历史,才能揭示其真正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才能找到改变社会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与黑格尔都是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于辩证法的研究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继承与超越,使其更加贴近现实世界和阶级斗争的实践。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继承。

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现象背后的本质关系。

马克思同样认为,事物具有内在的矛盾性和运动性,只有通过揭示矛盾和运动的规律,才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趋势。

马克思认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认识和思维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透彻地理解世界的本质。

马克思并不满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抽象形式和理性主义倾向,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在继承黑格尔的基础上进行了超越。

马克思认为,辩证法应该是一种能够指导实践的思想方法,而不仅仅是一种纯理论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更加关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性和运动性。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物质生活方式的体现。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通过揭示矛盾和运动的规律,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验证辩证法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辩证法不是一种纯粹的理论形式,而是一种能够指导实践的思维方式。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继承与超越。

他认同黑格尔辩证法揭示事物矛盾和运动的规律,但不满足于黑格尔的抽象形式和理性主义倾向,强调辩证法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关注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运动,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辩证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得到验证和发展。

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更加贴近现实世界和阶级斗争的实践,有助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超越——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超越——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

2020·07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直接关涉马克思的思想进程。

在对劳动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黑格尔是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立场上的;扬弃私有财产的理论主题,决定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辩证法批判为突破口展开;而辩证法批判就是对黑格尔整个哲学的批判,亦即对实证主义与超验哲学的批判。

这一批判为马克思进一步深入人的现实的自我生产史提供了方法论前提,从而直接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劳动作者简介:朱正平,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北京100871)DOI :10.19865/ki.xxdj.2020.14.029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20)07-0089-05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曾对黑格尔哲学展开批判。

对此部分的解读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关系,更关系到对《手稿》的整体把握与理论定位。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普遍将重点放在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性质的批判,认为马克思对其进行“头足倒置”的“颠倒”,即不是思维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思维,如此则停留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抽象对立,没有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具体化。

同时,学者们将马克思的论断“黑格尔是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立场上的”[1](P264),解读为黑格尔哲学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合理化论证的形而上学,没有揭示其背后的思想路径。

如果不能揭示出马克思具体的思想进程,则不能将马克思与同样进行黑格尔哲学批判的费尔巴哈相区别。

另外,从文献解读方法上来看,以往的研究存在着将黑格尔哲学批判的部分独立出来的倾向,没有关注这部分与前后文本之间的思想联系。

因此,《手稿》中还有一些问题尚未得到澄清,比如马克思为什么在批判国民经济学时突然插入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为何以辩证法为突破口展开,而辩证法批判又为何关系到对黑格尔整个哲学的批判?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在首先介绍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性。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探讨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超越。

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强调了物质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突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

而在超越黑格尔辩证法的过程中,马克思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提出了以无产阶级革命为推动力的新社会形态。

最后在探讨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在哲学理论和社会实践中的深远意义,指出了这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不仅对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在现实社会变革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继承、超越、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是黑格尔哲学的重要继承者和批判者,他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马克思承袭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一些思想,如对矛盾的理解、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等,但同时又对黑格尔的理论进行了超越和批判,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辩证法虽然揭示了世界的一般发展规律,但是把辩证法仅仅局限于思维的范畴,而没有深入到现实世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中。

马克思努力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辩证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理念的辩证法,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更加强调实践和社会变革,将其应用于实际社会生活中。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不仅是对于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更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2. 正文2.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体现在他对辩证法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继承上。

马克思在借鉴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类实践为核心的辩证法思想,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

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与扬弃

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与扬弃

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与扬弃作者:张晓昕张秀荣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14期【摘要】在对市民社会的考察中,马克思关注到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从而促使其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共同促进的动力下,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哲学(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哲学,创立了新唯物主义。

因此以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标志,马克思的思想得到了逐步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超越黑格尔哲学起始点对“苦恼的疑问”的追索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第一次“倒戈”体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中。

这一“倒戈”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表明马克思试图走出黑格尔哲学的牢笼,开始了关于社会历史、关于人本身等的理论思考和建构。

正如1858年马克思所说:“这是我科学研究黄金时代15年的成果”①,表明1843年是马克思科学研究的开始时期。

为什么会有这次“倒戈”,这是从《莱茵报》时期所引起的“苦恼的疑问”开始的。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从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出发,认为真正的国家是普遍利益的代表,国家和法是正义、理性的代表。

但是在现实的普鲁士国家,一切国家机关都成了占有者的守护神,国家权威变成占有者的奴仆和工具。

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马克思更真切地看到,一旦国家和法的原则同物质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总是物质利益战胜国家和法的原则,并且国家和法律沦为物质利益的工具。

马克思此时充分发挥了具有批判意识的理性来对现实进行批判,然而批判风格的尖锐和泼辣却与对问题解决的疲软无力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后来被马克思自己称为“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即“苦恼的疑问”。

对此,马克思展开了对“苦恼的疑问”的追索。

那么,马克思是如何突破这一疑问的困惑,而完成对自我疑问的解决和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呢?《莱茵报》被查封之后,马克思从现实退回到书斋,1843年5月到10月,马克思从科隆移居到莱茵省的小镇克罗茨纳赫,开始了大量的历史著作研究,涉猎欧洲、美洲诸多国家,特别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做了5本读书札记,并在此过程中创作了未完成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5-01基金项目:重庆科技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CK2010Z02)作者简介:邓龙奎(1974—),男,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讲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2011年7月第38卷第4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ly ,2011Vol.38No.4马克思早期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邓龙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摘要:马克思早期在参加现实生活的斗争中,汲取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有利因素,从历史发展的逻辑起点、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等三个方面实现了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

阐释清楚马克思早期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与黑格尔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历史观;超越中图分类号:A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57(2011)04-0016-04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它规定着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可以说,对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关系的认识历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

这一变革是马克思在继承以前思想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

在马克思的早期阶段,黑格尔、费尔巴哈和其他青年黑格尔主义者都对马克思思想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两个重大发现之一,厘清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与黑格尔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弘扬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逻辑起点的超越:从“绝对精神”到“现实的个人”在人类思想史上,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所主张的哲学形态、哲学观点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但是,每个哲学家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总有一个逻辑出发点。

在哲学史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原子和虚空,他们以原子为逻辑的出发点构建了原子论哲学。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事物的规定,要认识现象世界,必须先认识理念世界。

他们以理念作为逻辑出发点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

可以说,在对自然的认识上,思想家们要么从物质出发,对自然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要么从思维(精神)出发,对自然作出唯心主义的解释。

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观上,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都是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历史进行阐释的。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精神、理性、自由和理念,它们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负有责任,历史不外是精神的外化和扬弃外化的历史。

正如马克思指出,“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全部消除,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

”[1]203可见,黑格尔的历史观是以绝对精神作为自己的逻辑出发点,在精神自身的生成和外化中去实现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历史不是丰功伟绩和大灾大难的杂集,而是世界精神在自我意识方面时而渐进、时而突发的进展。

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逻辑出发点去诠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早期深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

但是,马克思早期在现实生活的斗争中逐渐意识到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缺陷,从历史观的逻辑起点上逐步实现了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从而为创立唯物史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41年,马克思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阐述了原子偏斜运动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原子运动的“偏斜却表达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即抽象个别性的概念”[2]35。

在这里,马克思在阐—61—述自然哲学时透露出对人的研究的兴趣,赋予原子以个体的意义,原子偏斜运动也被赋予个体解放的价值。

而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历史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是理性运动的一种逻辑展现,作为历史运动中的人,是受理性制约的,是被动的个体。

虽然马克思的思想和黑格尔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看,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仍然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把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和主宰。

正如列宁所说:“1841年大学毕业时提交了一篇论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

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3]3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到《莱茵报》工作,在此期间,他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议论的难事。

马克思发现国家并不像黑格尔所说的“是道德和自由的体现”,不过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在《莱茵报》时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使马克思认识到黑格尔国家观的缺陷,物质利益问题已经动摇了他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

1843年3月,马克思退出《莱茵报》后,在克罗茨纳赫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在文中指出,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基础,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这表明马克思在现实生活斗争中遇到的难题促使他对黑格尔思想进行反思,并从理论上迈出了清算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第一步。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1]17马克思明确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作用,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同时,他越来越感到黑格尔式的精神理性在现实面前是那样的软弱无力,竟没有办法去扬弃那些“精神异化物”,他认为,只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才可能是走向真理的唯一通道。

所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1]196在这里,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外化的思想,认为世界历史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生成的。

但是,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人”还带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痕迹。

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

”[1]519可见,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克服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影响,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起点确定为“现实的个人”。

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马克思开始受黑格尔的影响,从理性出发来分析社会,但在现实斗争中,现实与理性往往发生冲突,并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议论的难事。

因此,马克思从经济学入手,摒弃了黑格尔历史观的唯心主义的立场,扬弃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观点,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出发点,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双重超越。

二、历史发展动力的超越:从理性到物质生产活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始终是历史哲学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以前,许多思想家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索,但真正在这一问题上提出有价值的思想的是近代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爱尔维修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而环境又主要是由法律和政治制度决定的。

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取决于人的理性,而人的理性则是教育的结果,教育能帮助人民克服错误的意见。

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这些错误意见是道德腐败和政治腐败的真正原因,从而得出了意见支配世界的结论。

因此,法国唯物主义者不可能找出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之所在。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并力求揭示推动人类社会历史有规律运动的原因。

黑格尔通过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考察,力图用财产关系去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他认为“市民社会”,即社会制度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

但是,黑格尔不能正确说明市民社会的起源,认为市民社会决定于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而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是绝对精神外化的一个环节。

这样,黑格尔就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归结于绝对精神。

同时,他除了认为绝对精神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外,也充分肯定了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

这里有双重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4]291。

黑格尔虽然把恶劣的情欲看成历史发展的动力,但他同时也—71—看到把这些恶劣的情欲激发起来的热情不能不受到理性的制约。

在《小逻辑》中,黑格尔指出,“这种理性的活动一方面让事物按照它们自己的本性,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预其过程,但同时却正好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5]394。

可见,在黑格尔那里,只有理性才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看来,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在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时,虽然提出了某些有见地的思想,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从总体上都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没能找到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马克思对这些思想家的历史动力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地分析,在现实的历史活动中找到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莱茵报》时期,现实生活中的斗争使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产生怀疑。

为了弄清楚这一问题,马克思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得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

接着,马克思转向经济学研究,其早期研究成果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其中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186。

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时指出,历史的诞生地不是天上的云兴雾聚之处,而是地上的粗糙的物质生产。

可见,马克思早期把全部历史理解为人的活动的历史,而粗糙的物质世界才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直观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为唯物史观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505而人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活动,离开了人的生产活动,就没有社会和社会的发展。

在这里,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思想。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论述了物质生产劳动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他们指出:“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