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迎寸口对比诊断法临证应用

合集下载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一种,主要是通过观察人体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它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人迎寸口诊法的相关内容。

人迎、寸口,指的是脉搏的两个部位。

人迎脉指的是人中下,寸口脉指的是手腕处。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通过触诊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根据变化的情况,医生可以判断病人是属于实证还是虚证,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观察面色在中医诊断中,观察面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人的面色可以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通过观察面色,医生可以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判断病人属于实证还是虚证。

面色红润、气色鲜明的人,往往是体内有热,阳气过盛,属于实证;而面色苍白、气色晦暗的人,则可能是气血不足,阳气不足,属于虚证。

观察舌苔舌苔是人体的生理反应之一,也可以反映出疾病的情况。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度等情况,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

舌苔白腻、湿润的人,往往是体内有湿热,消化功能减弱,属于湿热证;而舌苔淡白、干燥的人,则可能是气血不足,阴液亏虚,属于虚证。

观察脉象脉象也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观察脉象的速度、强弱、有无等情况,可以判断出病人的病情。

脉象沉细数而弦的人,往往是气血不足,阳气亏虚,属于虚证;而脉象弦数而滑的人,则可能是肝郁气滞,阴寒证等。

人迎寸口诊法是一种全面细致的诊断方法,在观察人迎、寸口、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都需要非常仔细地观察和分析。

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准确性高:由于人迎寸口诊法多方面综合分析,因此在诊断准确性上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病人的病情。

灵活性强:人迎寸口诊法不局限于一种疾病,而是适用于各种疾病类型,因此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病情。

适用范围广:人迎寸口诊法可以用于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包括感冒、发烧、胃肠炎、慢性病等,适用范围广泛。

【诊断】人迎寸口脉诊法演变与应用探析

【诊断】人迎寸口脉诊法演变与应用探析

【诊断】人迎寸口脉诊法演变与应用探析人迎寸口脉诊法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诊脉方法之一,包含理论依据、临床指导等。

该脉法可通过寸口脉与人迎脉的脉象相互对比,指导经脉辨证及针灸临床治疗。

但由于历代医家对于人迎脉所在的诊脉位置见解不一,使得对该脉法的应用造成障碍。

故笔者着眼于古典文献,从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探析人迎寸口脉诊法,以验于临床。

1诊脉位置在应用人迎寸口脉诊法前应首先对其历史源流进行梳理。

后世医家对人迎寸口脉法的诊脉位置有2种认知:一种观点认为人迎脉诊脉位置位于颈部喉结旁的动脉处,气口即寸口;另一种观点源自《脉经》,以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脉诊脉位置,右手关前一分为寸口脉诊脉位置,由于该脉法诊脉位置的不确定,导致了历代医家对人迎脉诊脉位置各抒己见,使该脉法应用混乱。

1人迎脉诊脉于颈部《灵枢·本输》曰:“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灵枢·寒热病》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1]。

《内经》已经指出人迎为颈部动脉,位于足阳明胃经。

故后世医家多认为此脉法中的人迎脉位于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而寸口脉位于双手的肺经寸口脉。

但是,人迎脉诊脉位置若位于颈旁动脉则会给临床操作带来诸多不便。

人迎脉位于颈部动脉,则左右皆有人迎脉、寸口脉。

虽然《灵枢·动输》中记载:“阴阳上下,其动一也。

”但在实际临床中,由于病情的多变复杂,很可能会出现左右人迎寸口大小相反,甚至出现左右寸口脉相差非常大的情况,这时该如何诊脉,则无法确定。

历史上认同人迎位于颈旁动脉的学者也未能对此做出较为合理的解答。

2诊脉位置位于左右手首次将人迎寸口脉法赋予新的含义的是《脉经》,王叔和于《脉经·卷第一·两手六部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云:“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2]分析其内容可知,其中关于人迎、气口的定位应为关前一分。

后世医家孙思邈、陈无择等也认同“左人迎,右寸口”的观点,临床上很多医生以此作为依据也取得了显著疗效,说明也有其理论以及临床意义。

人迎脉口双诊法之内容与凭脉正诊治原则

人迎脉口双诊法之内容与凭脉正诊治原则

人迎脉口双诊法之内容与凭脉正诊治原则一、人迎脉口阴阳双诊古法脉诊的概念人迎、脉口阴阳双诊古法源于《黄帝内经·灵枢·玉机真藏篇》。

武当山祝华英道长认为通过诊察患者人迎、脉口寸关尺部脉搏之大小、强弱和正负脉搏运行情况,可以体察出患者的不平之处或独异之处,即是病灶之所在(阴阳、表里、脏腑、经络),用于指导中医中药、针灸按摩,使之达于平衡合理。

二、侯人迎脉口寸关尺,明阴阳双诊之病位。

(一)、左右脉口寸关尺侯五脏之气。

左侧寸关尺侯心肝肾;右侧寸关尺侯肺脾胃命门。

(二)、左右人迎侯六腑之气。

左侧寸关尺侯小肠、胆、膀胱;右侧寸关尺侯大肠、胃、膀胱。

三、侯人迎脉口,明“脉应四时”“平与不平”。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篇》“终始者,经脉为纪。

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

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

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

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

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为常,脉与“时”“节”相应为常;脉与“时”“节”不符,“太过”“不足”皆为变。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日浮,反此者病。

内经人迎寸口脉诊法在推拿临床中的应用举隅及思考

内经人迎寸口脉诊法在推拿临床中的应用举隅及思考
Ab s t r a c t By c a s e s a n a l y s i s ,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p u l s e ・ t a k i ng o f Re n y ng i a n d Cu n k o u i n c l i n i c a l ma s s a g e p r a c t i c e , a n d t hi n k a b o u t i t s e f -
曾行 封 闭 治疗 , 疼痛有所缓解 ; 半 月 前 曾因 哮 喘 进
操作 , 点揉 右侧 肩 髑穴 , 均 以轻 柔手 法 , 力度 限定 在
皮部至经筋浅 中层之 间; 由远及近, 较重手法分理
手 太 阴 上肢 部 分 ; 由近 及 远 按揉 足 阳 明经 膝 关节 以 下部 分 ; 由近 及 远 按 揉 膝 关 节 以下太 阴经 部 分 ; 按
迎。
治疗 予 循左 肩 臂 三 阳经 , 由远 及近 行 分 筋理 筋
手法 , 寻得三间、 液 门、 外关 、 肩 髑 穴疼 痛敏 感 , 重 点
1 项肩部酸紧、 双肩关节疼痛活动欠利案 2 0 1 5 年 7月 3 1日门诊 患 者 , 李某, 女, 6 1 岁, 某
医院妇产科退休职工, 主诉为“ 项 肩 部 紧 束 不 适 数 周, 双肩 关 节 痛 活动 欠 利近 一 年 ” 。除此 之 外 , 尚有 C C 4  ̄ 、 C C ~ , 椎 间盘 突 出, L , L —L ~ S 椎 间盘 膨隆, 支气 管哮喘 , 甲状 腺 功 能 减 退 等 诸 多病 史 。 双 肩 关 节 于 外 院 诊 断 为肩 周 炎 , 左侧肩关节较重 ,

初学把脉|张仲景把脉的四个部位:寸口、人迎、趺阳、太溪

初学把脉|张仲景把脉的四个部位:寸口、人迎、趺阳、太溪

初学把脉|张仲景把脉的四个部位:寸口、人迎、趺阳、太溪中医给病人看诊搜集信息主要有三个要素:舌、脉、证。

❍舌,看舌苔、舌质。

❍脉,主要有几个部位来检查,第一是寸口(左上图),在手腕处平时中医把脉的位置,就是挠骨的桡动脉。

第二是人迎(右上图),在脖子,俗称颈动脉;第三是趺阳(左下图),在足背动脉;还有一个位置叫太溪脉(右下图),也就是肾脉,在太溪的位置。

寸口和人迎这两个部位,是我们检查疾病特别重要的位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从左到右分别为寸口,人迎,趺阳,太溪。

❍第三个要素是证。

中医的辩证,是很多个症状比如口苦、咽干、腹泻、腹痛、腰痛等一系列的症状结合起来,得出一个诊断的结论,这就叫做辩证的证。

可以理解为证是一系列症状的集合。

脉分阴阳首先来看脉这个要素里边的两个部位,一是人迎,一是寸口。

在《灵枢经》里,反复探讨人迎和寸口之间的关系。

从人体解剖结构的角度来看,这两个位置也极其重要。

医圣张仲景把脉主要有四部,寸口、人迎、趺阳、太溪。

《黄帝内经》篇篇都是经典,仲景当年著书的时候就反复参考了内经的文章。

概括起来仲景借鉴的就是四个字,「阴阳」与「五行」。

阴阳极为重要,仲景用阴阳转换出了三阴三阳。

内经里边不断地讲人迎与寸口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讲阴与阳的关系。

我们左手和右手的寸口是不一样的,它的阴阳属性完全不同。

左手的阴阳属性为阳,右手为阴,即左手为阳手,右手为阴手。

观察心脏的血管布局,就能够判断出来为什么左手是阳手,右手是阴手。

人体的结构本身就是天地的设计。

左手主要是看人体的阳气。

比如说见到一个患者,他得的是热症,那通过左手就可以判断这个热,出自哪一个部分,出自于哪一个脏腑等等。

寸、关、尺❍传统上「寸口脉」分寸脉、关脉和尺脉。

寸脉离手掌近,尺脉离手掌最远。

左寸对应心,心为火,它的阳气是很足的,因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心脏始终在跳动的。

肠道有蠕动,胃也有蠕动。

而很少能感受到肝脏的动态,比如说肝脏有抽动、蠕动等等,身体会特别不舒服,那是生病了才会有的现象。

灵枢经第九篇终始之三人迎脉和寸口脉比较断病

灵枢经第九篇终始之三人迎脉和寸口脉比较断病

灵枢经第九篇终始之三人迎脉和寸口脉比较断病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经书讲,人迎部位的脉搏跳动的大小,是寸口脉搏动的二倍,病在足少阳胆经,如果人迎脉搏的大小,是寸口脉搏跳动的二倍的同时,病人又有躁动的表现,那病就在手少阳三焦经了。

人迎脉搏的大小是寸口脉象的三倍,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如果同时病人有躁动的症状,那病位就在手太阳小肠了。

人迎脉搏的大小是寸口脉搏大小的四倍,疾病在足阳明经,如果病人再有躁动症状的,病就在手阳明大肠经了。

人迎脉搏动的大小是寸口脉搏动大小的五倍,而且脉象博动既大又快,那是六阳经的脉气旺盛至极端状态,流溢在外的表现。

病名叫溢阳,溢阳的情况下,阳气旺盛到极端,就会隔绝阴气的运行,阴气无法外达而使阴阳交合,这种情况就称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

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

关格者,与之短期。

经书讲,寸口脉搏的大小,比人迎脉搏的大小大一倍,病在足厥阴肝经,同时病人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心主,也就是手厥阴心包经。

寸口脉搏动大小是人迎脉搏动大小的三倍时,病在足少阴肾经,同时病人有躁动症状时病在手少阴心经。

寸口脉搏动的大小,是人迎脉搏动大小的四倍时,病在足太阴脾经,如果病人有躁动症状,病在手太阴肺经。

寸口脉象大小是人迎脉象大小的五倍时,而且又大又快,这就是溢阴。

溢阴是内部阻滞的现象,称内关。

内关不通的情况下,人就会死亡。

如果人迎脉与寸口脉象都大于平常脉象的四倍,那就说明阴阳两气都旺盛至极,从而产生了阴阳互格斗的现象,病名是关格。

病人如果有关格的脉象,那就距离死亡不远了。

《灵枢针灸》学习:人迎寸口脈诊

《灵枢针灸》学习:人迎寸口脈诊

本帖最后由成哥于2013-7-30 22:19 编辑阴阳脉-人迎寸口脉《灵枢终始第九》:“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藏为纪﹐阴阳定矣。

终始者﹐经脉为纪。

持其脉口人迎(1)﹐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相司守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为平人”。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2)﹐知阴者知阳。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3)﹐所谓一也”。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灵枢禁服第四十八》:“寸口主中﹐人迎主外(4)﹐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5)”。

【注释】﹕(1)脉口人迎﹕脉口﹐指寸口脉。

又称气口。

人迎﹐指人迎脉。

(2)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指了解经脉阴阳表里关系。

头﹕指人迎脉。

(3)三阳在头﹐三阴在手﹕三阳﹐指阳明太阳少阳﹔三阴指太阴少阴厥阴。

头指人迎脉﹐手指寸口脉。

全句指阴阳经象反映在人迎寸口二脉。

(4)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中﹐内也﹐指阴经﹔外﹐阳也﹐指阳经。

(5)平﹕指常人。

【按语】﹕本篇论述了人迎寸口脉的候诊部位以及正常人迎寸口脉的状况。

寸口脉反映阴经﹐人迎脉反映阳经﹐此即“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气口候阴﹐人迎候阳”。

临床上通过比较人迎寸口两脉的强弱﹐了解经脉阴阳平衡与否。

这即是《灵枢终始》中“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所以﹐人迎寸口脉亦可称为阴阳脉。

有关人迎寸口脉的具体检查方法﹐参考本篇附篇。

关于正常的人迎寸口脉﹐本篇论及了两个方面﹕第一﹐必须是“脉口人迎应四时也”。

即寸口人迎脉随四时而有相应的变化﹐具体就是“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第二﹐必须是“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

即人迎寸口两处指下的感觉如同按在同一条拉紧的绳索上。

这里指出检查人迎寸口脉时﹐不是注意其脉的大小快慢浮沉﹐而是需要揣摩两脉指下应指力度﹐以确定两脉的强弱。

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

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

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内经》经文①《素问·六节藏象论》:“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②《素问·脉要精微论》:“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③《灵枢·终始篇第九》:“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⑷《灵枢·经脉篇第十》:“肺手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脉诊要领之人迎气口诊法

脉诊要领之人迎气口诊法

脉诊要领之人迎气口诊法人迎气口诊法与《黄帝内经》的喉手相应诊法不同,此法源于《脉经·脉法赞》,其中记载:“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日人迎,右日气口”。

是以寸口脉的关前一分之处分别为人迎与气口。

并仿《黄帝内经》“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之意,以左之人迎诊外感之脉变,以右之气口诊内伤之脉变。

此法自东垣侣用之后大行于世,对脉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随之带来了许多争议。

关于“关前一分”究竟在什么部位的争议,这里就不详加分析了。

此法的要点,可以认为是左右对比法,以左主诊候外感,右主诊候内伤。

如李东垣日:“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内伤饮食及劳役不节,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

对此,有许多医家持反对意见。

如张景岳即连称不妥。

其日:“以左手脉辨外感,右脉辨内伤,岂左无内伤、右无外感乎?谬甚!谬甚!”而近世何希时亦日:“关前一分,如何能诊得,又何以别于关脉,无实用意义。

”并批评王叔和“以左手寸口为人迎,右手寸口为气口,关日关上,两手尺中日神门,多立名目甚无用也。

”,博粹堂中医介绍。

且不谈这些争议的曲直。

然而,仅从实用意义来看,虽然不可绝对地以左右手区别外感与内伤,但此法也绝非毫无用处。

临诊时,常可见到,左右两脉出现大小强弱不等的情况,这无疑是传达了身体内部病变的信息,对此认真进行体察与分析,对于疾病的诊断会有相当的帮助。

如《王氏医存》中,就有关于“左右强弱主病”之论述。

王氏指出:“凡左脉弱,右脉强,主汗多,遗精,肝郁等证;右脉弱,左脉强,主易怒,腹痛及误服补火丸散,必生肝热、滑精诸证。

右脉盛,左手无脉,主痰结,气虚。

左脉盛,右手无脉,主食滞,肝郁。

”这是临诊心得之总结,千万不可忽视。

而清人医案中,这种左右对比诊法的运用,更比比皆是,其心得体会充溢于字里行间。

近人萧通吾运用人迎气口诊法、颇有心得,他认为:“人迎脉多见有浮、紧、虚、细、洪、数、滑这七种脉象”。

而气口脉则常见“濡、涩、结、紧、沉、动、滑大、虚大等八脉脉象”。

关前一分,左为人迎,右为寸口。左人迎,右寸口

关前一分,左为人迎,右为寸口。左人迎,右寸口

关前一分,左为人迎,右为寸口。

左人迎,右寸口
人迎寸口脉法,关前一分,左为人迎,右为寸口。

通过比较人迎寸口脉的大小,来确定是人体阳病还是阴病。

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病在阳。

若寸口脉大于人迎脉,病在阴。

确定了阴阳之后。

再比较关前一分和关的大小判断是一盛二盛三盛,这样可以判断是哪一脏或者经络病变。

举例说明:偌候得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可以确定是阳病,再通过关前一分脉和关的脉大小做比较,如果关前一分和关大小相仿,则是足膀胱经盛,足少阴肾经虚。

如果关前一分和关前一分比较为一盛,则为足少阳胆经盛,足厥阴肝经虚。

若关前一分和关比较三盛,则为足阳明胃经盛,而足太阴脾经虚。

然后通过针灸,就可以调整两经及脏腑的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

带你认识:“人迎寸口脉法”

带你认识:“人迎寸口脉法”

带你认识:“人迎寸口脉法”
脉诊一直被很多人视为中医里面难掌握的部分,若是拿捏不准,指下难明,临证势必有尴尬。

但中医脉学就是神秘又富有玄机,三指下的微妙,几人能言明?秘而不宣的“人迎寸口脉法”,也是个性鲜明的脉法之一,带大家来认识“人迎寸口脉法”,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

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

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

以太阴为五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也。

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府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


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人迎(颈总动脉)主要反映体表情况,这二处脉象是相应的,来去大小亦相一致。

按照《内经》的认识,在正常情况下,春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二倍、三倍时,疾病由表入里,并说明表邪盛为主,如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者名为'外格’,大而数者是危重的证候。

反之,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二倍、三倍时,为寒邪在里,或内脏阳虚,寸口脉四倍于人迎脉者名为'内关’,大而数者亦为危重征象。

人迎寸口诊法是用二部相互参照来进行诊断,其实就是阴阳对比,体现了中医阴阳平衡的理念。

人迎脉(喉结外侧颈动脉搏动处)和寸口脉(手寸关尺三部脉中,取其最大者)的大小对比来指导临床,人迎和寸口脉大小相一致的,说明阴阳平调。

人迎达于寸口一倍的,说明少阳之气太过,从少阳论治。

人迎大于寸口两倍的,说明太阳之气太过,从太阳论治。

人迎大于寸口三倍的,说明阳明之气太过,从阳明论治。

(刘泉鹏)。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治疗方法,具有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知识。

该方法通过观察人体的迎穴和寸口的变化,以及对相关症状的分析来诊断和治疗疾病,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人迎寸口诊法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人体的迎穴和寸口反映了人体的生命力和脏腑功能的运转情况。

当患者某一部位或器官出现问题时,相应的迎穴和寸口往往会出现特殊的变化,通过对这些变化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快速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从而制定出恰当的治疗方案。

其次,人迎寸口诊法可以辅助其他治疗方法。

许多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而人迎寸口诊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病症的位置和性质,从而增强其他治疗方法的针对性和疗效。

比如在针灸疗法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迎穴和寸口变化来选取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手法,从而增强针灸治疗的效果。

另外,人迎寸口诊法也有助于预防疾病和提高身体免疫力。

通过长期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了解不同人群患不同疾病的概率和风险,从而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关注重点。

同时,针对不同的疾病,医生也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方法来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降低患病的风险。

最后,人迎寸口诊法也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治疗方法。

相比于其他治疗方法,如手术、化疗等,人迎寸口诊法无需用药或进行切除手术,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和后遗症,使患者能够更加安心和放心地接受治疗。

总之,人迎寸口诊法是一种古老而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广泛的适用性。

随着中国传统医学的普及和发展,相信这种方法会在未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人迎脉口—疾病诊断与治疗

人迎脉口—疾病诊断与治疗
《素问·指至真要大论》中阐述了健康人的脉象:
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
小大齐等,命曰平。
即健康人的脉象,应当是人迎和寸口脉大小相齐相应。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涉及人迎寸口诊脉的经文如下: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
到病人家里去诊脉;二来,医者一天也只能看一两个病人,
不太现实.特别是诊所出现以后,都是病人来看医生,
很难做到平旦诊脉。
其实诊脉是中医诊疗的最后一个环节。
我们通常说望闻问切,
切就是切脉,即诊脉或号脉,是医者通过望闻问
先有了基本判断,最后通过诊脉来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望闻问切常被称为医者的“四圣”:望而知之谓之神,
再者是要正确地诊脉。
马莳在注释这段文字时,不无感慨,特别添加了一段按语:
“此即人迎脉口以知虚实,遂泻阴补阳,泻阳补阴,
乃诊治至妙之法也,岂特用针为然?奈何后世不讲,
而脉既不明,治亦无法,致人夭札者多,痛哉!”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人迎脉口诊脉法和阴阳补泻法
是疾病诊断治疗的至真至妙的方法;
第二,后世不讲这样的方法,因此诊脉和治疗都无章可循,
《灵枢·始终》篇详细介绍了通过人迎和脉口
来判断经络问题的简单方法。
关于人迎和脉口的具体位置,《黄帝内经》中没有明确说明,
而各个医学大家在诸多经典中的注释存在不同的观点。
马莳在《黄帝内经灵枢注症发微》中的注释为:
“右手寸部曰脉口,左手寸部曰人迎。”
而马莳在《素问·病能论》中,对“人迎者,胃脉也,
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的注释和上面的有存在矛盾,其注释为:“人迎者,胃经穴名。”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也论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舌头、脉搏、脉象等来确定病症的方法,也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之一。

人迎寸口诊法在中医医学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从人迎寸口诊法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临床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迎寸口诊法的基本原理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原理是以舌诊、脉诊为主要手段,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苔质等来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变情况;通过触诊脉搏、脉象来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变情况。

通过舌脉的观察和触诊来了解病人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的变化,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之一,也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的原理是以气、血、脏腑、经络为依据,通过舌诊、脉诊获取病人的生理、病理信息,进而为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提供了重要依据。

舌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依据。

人迎寸口诊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适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它可以用于内、外、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个专科的诊断和治疗,也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比如在内科方面,可以通过观察舌头状况和脉搏来诊断各种脏腑疾病,如心脏病、肺病、肾病等;在外科方面,可以通过脉搏观察和舌头观察来诊断骨折、关节疾病等;在妇科方面,可以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和脉搏的变化来诊断各种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等;在儿科方面,可以通过观察舌头、脉搏的变化来诊断各种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感冒、发热等。

人迎寸口诊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适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可以为中医医师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从而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

人迎寸口诊法作为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它可以帮助中医医师及时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变情况,为后续的治疗和调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人迎气口脉诊法

人迎气口脉诊法

•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 内关不通,死不治。
•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 与之短期。

------ 灵枢 终始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
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壳、神, 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 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 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 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 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 针入病愈。
•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抓主证 重视口苦便溏
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刘老在其 《伤寒论十四讲》中明确指出,本方“治 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 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 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 等证。” 刘老应用本方,则以口苦便溏为 主证。既然是少阳兼太阴之证,当然应该 有一个少阳主证,作为病在少阳的证据, 又有一个太阴主证,作为病在太阴的证据, 方能放胆使用本方。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 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 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 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
刘渡舟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
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 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 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人迎寸口脉针法,是《黄帝内经》中高层次针刺方法之一,其法度严密,疗效非凡,是内经针法中解决人体大环境问题的“道”层次的针法,而非针对某病某症进行治疗的医术。

一、人迎寸口脉相针法关经文《灵枢·禁服第四十八》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

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

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

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曰灸刺,脉急则引,脉代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

《灵枢·终始第九》“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

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

敬之者昌,慢之者亡。

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人迎气口脉诊的实用价值

人迎气口脉诊的实用价值

人迎气口脉诊的实用价值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中医切诊中的人迎气口脉诊的实用价值,供中医爱好者们学习讨论。

根据人迎脉与气口脉所在部位的特点,其在脉诊上的实用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人迎位在结喉两旁,迎面正当人的视线,因面颈侧脉动外露,明显易见。

根据这一特点,既可作为望诊观察,又可便于用手切按,所以这里的动脉及其穴位,有“人迎”之称。

人迎是足阳明胃脉(颈动脉),胃为六腑之源,故人迎候阳,主表(外),可测知六腑之气。

气口在两手掌后高骨经渠之分(桡动脉),属手太阴肺经,肺为五脏之长,故气口候阴,主里(中),可测知五脏之气。

脉以胃气为本,肺为百脉之宗,所以切人迎气口脉,是古人作为一种相互比较的诊脉辨证方法:衡量二脉脉象协调与否,用以测定人体阴与阳,脏与腑,表与里相对而又统一的动态变化情况,来诊断疾病。

人迎在头,气口在手,虽然部位不同,但全身脉道属于一个系统,所以二脉搏动的节律、脉率,起伏往来,步调一致,《灵枢·禁服篇》有:“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若两者脉气有所盛衰,即为病态反映。

故《索问·六节脏象论》有一盛、二盛、三盛,《灵枢·五色篇》有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等之记载。

然此仅医者之指感,未有定量比较,但说明人体阴阳偏盛偏衰之病情。

所谓四盛,出现“格阳”或“关阴”之坏脉,是阴阳偏亢至极,均为精气竭绝之象,预后多凶。

人迎寸口对比诊断法临证应用

人迎寸口对比诊断法临证应用

人迎寸口对比诊断法临证应用
熊大昌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09(16)10
【摘要】@@ <内经>中脉诊法有3种,即寸口脉诊法、寸口人迎对比脉诊法及三部九候脉诊法.如今寸口脉诊法广泛应用于中医教学和临床中.其中三部九候脉诊法由于过于繁琐及许多部位的不方便(如鼠鼷部的触诊),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目前临床较少应用,而寸口人迎对比诊脉法虽然应用起来比较方便,但却为从医者所忽略,临床应用也较少.笔者临床观察发现,该法对众多疾病的的辨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熊大昌
【作者单位】积水潭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
【相关文献】
1.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2.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3.人迎、寸口、趺阳脉的牛顿射血力分析
4.人迎、寸口、趺阳脉的牛顿射血力分析
5.人迎寸口脉法指导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迎气口脉法在妇科盆腔炎性疾病中的应用

人迎气口脉法在妇科盆腔炎性疾病中的应用

人迎气口脉法在妇科盆腔炎性疾病中的应用摘要:人迎气口脉法首见于《灵枢》,是《黄帝内经》中记载最多的诊脉法,同时这套脉法能明确具体病变的部位,为临床带来了极大便利。

导师经过大量临床后出,以左右手关前一分初步判断定病性,即定疾病的阴阳属性,以同手关前一分与关脉比照来定病位,即先定病性,再定病位,这样为临床诊病提供了简捷、实用,又易于掌握的一个技巧。

同时将人迎气口脉法应用于妇科盆腔炎性疾病后显著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

关键词:人迎气口脉法;脉法应用;妇科;盆腔炎性疾病人迎气口脉法是《黄帝内经》中记载最多的诊脉法,在《素问》、《灵枢》中多篇均有记载。

以《灵枢》中《禁服》、《始终》、《经脉》三篇记载最详细。

古人著述言简意赅,大量的论述足可见其重要性。

但是由于诊脉位置的不统一,使历代医家对于该诊脉法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其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源自《内经》,另一种源自《脉经》。

1.1.《内经》中的人迎气口脉法《内经》中已经明确给出人迎、气口脉的候诊部位。

人迎脉在颈动脉搏动处,气口脉的位置在挠骨茎突内侧的挠动脉搏动处。

《灵枢·寒热病》[1]曰:“颈侧之动脉,人迎。

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灵枢·本输》:曰“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

《灵枢·经筋》曰:“手太阴之筋,结于后,行寸口外侧。

”《灵枢·经脉》曰“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循鱼际”。

《灵枢·本输》日:“肺出于少商,……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也,动而不居。

”1.2.《脉经》中的人迎气口脉法《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3]篇中:“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脉经·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篇中:“心实,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厥阴经也。

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苦胃胀。

刺三里。

心虚,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厥阴经也。

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迎寸口对比诊断法临证应用【关键词】脉诊部位;人迎诊法;寸口诊法;针灸疗法;偏头痛《内经》中脉诊法有3种,即寸口脉诊法、寸口人迎对比脉诊法及三部九候脉诊法。

如今寸口脉诊法广泛应用于中医教学和临床中。

其中三部九候脉诊法由于过于繁琐及许多部位的不方便(如鼠鼷部的触诊),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目前临床较少应用,而寸口人迎对比诊脉法虽然应用起来比较方便,但却为从医者所忽略,临床应用也较少。

笔者临床观察发现,该法对众多疾病的的辨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 理论溯源
寸口脉象主要反映躯体内部脏腑中气血的盛衰。

《素问·五脏别论》云:“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与胃,变见于气口。

”据此可以认定,五脏六腑之气血虽然均从胃中所化生,但五脏六腑气血盛衰变化却可以通过手太阴肺脉的寸口处而显现出来。

至于人迎脉象,《灵枢·禁服》云:“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说明“寸口”反映了人体“中”的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而位于颈部的人迎脉则反映了人体“头面身形肢节”等“外”的气血变化,《灵枢·五色》还特别举例予以说明“人迎盛坚者伤于寒”。

外感寒邪侵袭,邪气留于肌表,阳气卫外为固,与外邪交争于肌表,故而发生人迎脉“盛坚”的实大有力脉象。

2 应用说明
一般来说,人迎与寸口的搏动力度以及大小浮沉是一致的。

所谓“阴阳上下,其动一也”(《灵枢·动输》),但常人脉象搏动情况会随节气的变更而有微小的变化,春夏季节人体阳气浮越于表,所以,人迎脉会有轻微的浮大;而秋冬季节阳气内收于体里,此时寸口脉会显得微大一些,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

如果没有明显的疾病表现,虽然在春夏人迎微大那是人体正常的阳气浮于表的反映,不属于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大小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灵枢·五色》)。

如果人体已经发生疾病,体内阴阳二气必然已经发生不平衡,此时寸口与人迎脉大小应该有所不同,人迎与寸口应该有或大或小的变化与差别,但如果此时人迎与寸口脉象搏动力量和浮沉相等,反而说明人体元气大虚,体内阴阳气血或均虚弱无力抗邪,或体内外邪气均旺盛,此时患者已经有死症,这时疾病反而更难以治疗和恢复了。

如《灵枢·终始》云:“人迎与寸口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

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

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

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邪气侵犯人体内外,或气血均已严重不足,此时患者身体情况不良,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至于患者的预后,如“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泄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
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所谓勿刺者,有死症也”(《灵枢·热病》),此时寸口静说明风热邪气尚未侵入内腑,仍然在表,而反映体“外”的人迎脉躁动,说明邪气仍在体表三阳之脉,所以应该“取诸阳脉,五十九刺”,使之汗出,风热去而发热之病好转;同时需要注意“实其阴”,因外泄而导致的不足,但一定要引起注意的是:身体高热而人迎与寸口二脉却非常平静无躁动现象,此时身体元气大亏,阴阳二气已经不能出外抗邪,是非常危险的情况,此时不宜进行针灸治疗了。

当属于身形外在的头面、肢节等发生气血逆乱病变,但还没有内侵及脏腑的时候,经常会在寸口脉无所反应,笔者经常遇到头晕失眠患者,寸口细弱无甚起伏,但是人迎脉却浮大有力,显示出阳热有余,甚至上入头脑之象,所以笔者认为寸口与人迎对比结合来进行病位判断,对疾病的在表在里及是否表里同病以及疾病虚实的判断则显得简单而容易了许多,并且避免了单纯诊断寸口脉象的不足。

综合看来,人迎的脉象也可反映身体内部“阳”气的变化,寸口的脉象可以反映体内脏腑“阴”气的情况,即“气口候阴,人迎候阳”(《素问·阴阳别论》)。

在《灵枢》与《素问》中多处提到了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如“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

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灵枢·四时气第十九》)。

此时,医家已经通过人迎与寸口脉象的对比变化来进行病位及病情发展趋势和预后的判断。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5岁,几内亚籍,2006年1月9日初诊。

患者5年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