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方言语法特点

合集下载

徐州的风土人情介绍

徐州的风土人情介绍

徐州的风土人情介绍徐州,这座位于中国江苏省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徐州地处南北方的交界处,其独特的位置和历史背景赋予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篇文章将向您详细介绍徐州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以及旅游景点,希望能让您对徐州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地理环境徐州位于江苏省北部,黄河下游南岸,紧邻山东省。

这里的地势平坦,河流密布,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城市。

徐州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质的土壤,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同时,徐州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煤炭、电力、化工等产业发达。

二、历史沿革徐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徐州属于宋国领土,后为楚、齐、魏等国相继统治。

秦统一六国后,徐州隶属泗水郡。

汉朝时期,徐州改为楚国,是汉朝的重要藩国之一。

此后,徐州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迭,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

三、风土人情1. 饮食文化:徐州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以淮扬菜系为主,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里的美食以鲜、咸、微辣为主,如徐州油条、徐州锅贴、徐州蒸饺等,都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此外,徐州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蜜三刀、麻花等,深受游客喜爱。

2. 方言文化:徐州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徐州方言的发音与普通话存在较大差异,语调独特,韵律感强。

当地人热情好客,善于言谈,喜欢用方言交流,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3. 民俗文化:徐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其中,汉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

汉代时期,徐州是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汉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此外,徐州的剪纸、泥人、糖人等民间艺术也独具特色,深受游客喜爱。

4. 节庆习俗:徐州的节庆习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农历正月十五是徐州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

此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在徐州也有着独特的习俗和传统文化。

徐州方言多重重叠研究

徐州方言多重重叠研究

A p r .2023V o l .43N o .2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4月第43卷第2期[作者简介]闫郁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㊂徐州方言多重重叠研究ʻ闫郁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 徐州方言中部分名词和副词可在句法层面进行三叠及五叠式的多重重叠,语音上有着独特的连读变调规律㊂一般名词多叠式强调物量达到极小,句法上作宾语或定语;时间名词多叠式强调事件发生频率极高,句法上常作状语;方位名词多叠式表示方位指向上程度达到极致,句法上充当宾语;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重叠后基式语义在程度上凸显加强,句法上充当状语㊂徐州方言的多重重叠是一种表达主观量的语法手段,在 调量 意义的基础上,还具有表达说话人主观态度㊁情感㊁评价以及话语情景性的语用功能,在认知动因上符合数量象似性原则㊂[关键词] 徐州方言; 多重重叠; 连读变调; 主观量; 象似性[中图分类号]H 1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2-0055-07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3.02.008一㊁引 言重叠是汉语里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作为语言学界长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相关文献及取得成就不胜枚举㊂朱德熙先生将重叠分为音节的重叠㊁语素的重叠和词的重叠三种类型[1]㊂从重叠的性质看,可大致区分为构词法层面的重叠和构形法㊁句法层面的重叠㊂前者基式为一个音节或一个语素,如 妈妈 猩猩 ,重叠前后的语义和句法功能基本相同;后者基式为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如 看看 个个 ,重叠前后的语义和句法功能区别较大㊂汉语方言中,不同词类重叠形式多样㊁用法丰富,与普通话里的重叠现象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如动词不论单音节还是双音节的重叠,可能有种种不同限制,重叠后的意义也会不同;形容词重叠的格式最多㊁意义最复杂,就重叠次数看,许多方言只有二叠式,闽方言则存在三叠式及五叠式[2]㊂重叠这一分布广泛的语法手段,在方言研究中被给予高度重视,所取成就斐然,如刘丹青(1986),徐烈炯㊁邵敬敏(1997),施其生(1997),涂光禄(2000),王红梅(2009),林华勇(2011),陈泽平(2020),等等㊂从已有研究看,动词和形容词的重叠现象比其他词类重叠更常见㊂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㊁鲁㊁豫㊁皖四省接壤区㊂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3],徐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徐淮片㊂关于徐州方言,前人已有诸多研究:辞书成果如李申‘徐州方言志“(1985)㊁李荣等‘徐州方言词典“(1996);论文成果主要见于语音和词汇方面,如李申㊁吴继光分别发表在‘方言“上的研究徐州方言词汇的系列文章,苏晓青等从语音㊁词汇变化等角度考察 徐州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 系列文章;近十年多为考察徐州方言特色性词汇的零散成果㊂叠前和叠后语法功能明显不同,尤其是叠后附加了语法意义的重叠形式,宜看作句55法重叠现象[4]㊂徐州方言中,存在一些句法层面上单音节词多重重叠的特殊现象(三叠式及五叠式),从词类看集中于部分名词和副词㊂关于方言多重重叠的研究成果不多,如苏俊波考察丹江方言名词㊁动词㊁量词㊁代词㊁副词的多重重叠[5],田家隆(2015)考察淄博方言A A A式名词重叠现象[6],任今梦研究邳州方言重叠式的硕士学位论文涉及A A A 式副词重叠[7]㊂而针对徐州市区方言的多重重叠,仅有少量提及,如‘徐州方言词典“A A A式多见于时地词,有强调的意味 [8],缺乏专门㊁系统的考察㊂本文以徐州市区方言为研究对象,以方言调查为基础方法,拟从语音㊁语义㊁句法功能等角度描写徐州方言名词和副词的多重重叠式,并分析其包含的语用功能和认知动因㊂二、多重重叠的类型和语音特征笔者参照李申㊁苏晓青等学者的研究,并根据合作人发音情况①及本地人普遍听感,采用五度标调法,将徐州方言调值拟定如下:阴平读作213㊁阳平读作55㊁上声读作24㊁去声读作52㊂ 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音节的高低升降往往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连读变调 ㊂ [9]本文考察的三叠式和五叠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存在连读变调的情况㊂重叠变调跟语音条件相同的语音变调不同,是一种音义变调[10]㊂徐州方言可多重重叠的词语主要包含以下几类:(1)一般名词 点 丁 等;(2)时间名词 天 等;(3)方位名词 边 跟 角 头 顶 底 等;(4)时间副词 将 刚 尽 等;(5)语气副词 偏 等㊂其中(1)㊁(2)可直接受数词修饰,带有量词性质,其重叠式在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相对常见,后三类的重叠式较具特色㊂以上词语三叠为A A A式的连读变调规则如下:(1)无论A为何调,A2均读成高平调55或轻声;(2)当基式调类为阴平时,A1变为短降调21,A3保持不变;(3)当基式调类为阳平时,A1和A3读法不变即高平调55;(4)当基式调类为上声时,A1保持不变, A3读成降升调213㊂该重叠式基式调类没有去声的情况㊂详见表1㊂基式通常读作儿化的,重叠后的每个音节都要儿化,即A儿A儿A儿㊂下文用 / 标识两读情况㊂表1三叠式连读变调规则调类基式调值A1调值A2调值A3调值举例阴平2132155/0213边儿边儿边儿㊁刚刚刚阳平555555/055头头头上声242455/0213点儿点儿点儿㊁尽尽尽下面列出基式和三叠式具体读音:点儿[t iɐr24] 点儿点儿点儿[t iɐr24 t iɐr55/0t iɐr213]丁[t iŋ213] 丁丁丁[t iŋ21t iŋ55/0t iŋ213]天[t h iæ~n213] 天天天[t h iæ~n21t h iæ~n55/0 t h iæ~n213]边儿[p iɐr213] 边儿边儿边儿[p iɐr21 p iɐr55/0p iɐr213]跟儿[kər213] 跟儿跟儿跟儿[kər21 kər55/0kər213]角儿[tɕyər213] 角儿角儿角儿[tɕyər21tɕyər55/0tɕyər213]头[t h o u55] 头头头[t h o u55t h o u55/0 t h o u55]顶[t iŋ24] 顶顶顶[t iŋ24t iŋ55/0t iŋ213]底[t i24] 底底底[t i24t i55/0t i213]将[tɕi aŋ213] 将将将[tɕi aŋ21tɕi aŋ55/0 tɕi aŋ213]刚[k aŋ213] 刚刚刚[k aŋ21k aŋ55/0 k aŋ213]尽[tɕiən24] 尽尽尽[tɕiən24tɕiən55/0 tɕiən213]偏[p h iæ~n213] 偏偏偏[p h iæ~n21 p h iæ~n55/0p h iæ~n213]值得注意的是,这种A A A式重叠的变调格式与一般三字组词或短语的变调格式不同㊂在徐州方言中,三个阴平相连的变调格式有[2424213]和[2124213]两种,前者包65括 前二后一 结构字组,如 三八节[s æ~n 24pɑ24t ɕi ə213] , 前一后二 结构字组,如 黑书包[x e 24ʂu 24pɔ213] 两类;后者仅含 前一后二 结构字组,如 开飞机[k h ɛ21f i 24t ɕi213] [11]㊂三个阳平相连和三个上声相连,不发生连读变调㊂基式A 可以单独使用,可两叠㊁三叠,一般最多五叠,但由于连读变调最后一字读平声的习惯,没有四叠式㊂当五叠为A A A A A 式时,变调规则同三叠式对比如下:(1)前两字调值同三叠式A 1㊁A 2,(2)A 3 ㊁A 4调值分别重复A 1㊁A 2,(3)末字A 5调值同三叠式末字A 3㊂详见表2㊂表2 五叠式连读变调规则调类基式调值A 1调值A 2调值A 3 调值A 4调值A 5调值举例阴平2132155/02155/0213丁丁丁丁丁㊁将将将将将阳平555555/05555/055头头头头头上声242455/02455/0213顶顶顶顶顶㊁底底底底底五叠式各例具体读音不再赘述㊂三㊁多重重叠的意义和句法功能②已有研究通常认为,现代汉语的名词除少数有量词性质的名词以外,一般不能重叠[12],徐州方言中可实现句法重叠的一般名词和时间名词即为这里说的 有量词性质的名词 ㊂但在徐州方言中,出现数量更多的方位名词重叠式,以及上述各类名词的多重重叠式,应视作特色显著的重叠现象,普通话里几乎没有相似的语法手段㊂(一)一般名词多重重叠的一般名词本身表示少量事物㊁物体边缘或很少的一部分㊂多次重叠后强调事物的量达到极小,前面常加数词 一 或 这一 那一 ㊂句法位置上,该重叠式常充当宾语和定语㊂例如:(1)你就吃那一点儿点儿点儿/丁丁丁就饱了(2)你再Ѳ[t ʂa ŋ55](放)③一点儿点儿点儿/丁丁丁盐就管(行)了㊂(3)这么大张纸,你就挤在那一点儿点儿点儿/丁丁丁地方写字㊂例(1) 一点儿点儿点儿/丁丁丁 夸张地强调饭量非常小,表现言者对听者吃饭太少的诧异,一定语境下可表示责备㊂例(2) 一点儿点儿点儿/丁丁丁盐 是指极少量的盐,如此表达意在提醒听者千万不要放多㊂例(3)和前两例稍有不同,重叠式表示原本物体很少的一部分, 一点儿点儿点儿/丁丁丁地方 指占据了纸张极少的位置,与前述 这么大 形成对比,凸显听话人用于书写的空间非常之小㊂从句法功能看,例(1)和例(2)㊁(3)中的 点儿点儿点儿/丁丁丁 连同前面的修饰语,分别充当了句子的宾语和定语成分㊂(二)时间名词徐州方言的时间名词中,有多重重叠用法的主要是 天 ,相关时间词 年 月 周 等无此用法㊂赵元任先生将重叠式 天天 归类为 遍称式重叠 ,指出量词重叠表示 每个 [13]㊂但这里 天 的多重重叠是泛指的用法,不表示 每一天 ,而更符合 总是 一直 的意味,强调相同事件发生频率极高㊁重复不止㊂重叠式在句法功能上常作状语㊂例如:(4)她天天天嘟囔个没完㊂(5)这个人天天天除了吃就是睡,一点儿正事不干㊂(6)我天天天强调,你都不往脑子里记㊂例(4)至(6)可分别理解为:总是没完没了地唠叨;一直懒散颓废,无所作为;经常性地反复强调㊂三个例句均含有抱怨义,表现了说话人强烈的负面情绪, 天天天 均充当了句子状语成分㊂(三)方位名词这类名词本身表示边缘㊁邻近㊁角落㊁端点等方位含义,多重重叠后表示在方位指向上程度加深,使基式语义达到极致㊂该类A A A 式在句法功能上常作宾语,或作为充当75宾语的定中短语的中心语㊂例如:(7)她老是把玻璃杯搁在桌子边儿边儿边儿,都摔了好几个了㊂(8)路上车多,你一定要靠路边儿边儿边儿走㊂边儿边儿边儿 指某物体最边缘的地方㊂例(7)强调了 她 摔碎过好几个玻璃杯的原因,即总是放在桌子边缘处㊂例(8) 靠路边儿边儿边儿走 指尽量地靠近㊁贴着路边走,体现了言者对听者的竭力叮嘱㊂ 边儿边儿边儿 在句法上分别充当了 搁在 靠 的宾语中心语㊂(9)他把车停在墙跟儿跟儿跟儿了㊂(10)都到考试跟儿跟儿跟儿了,你才想起来学习㊂跟儿 是跟前㊁邻近的意思, 跟儿跟儿跟儿 强调位置上非常靠近某物体或时间上非常接近某日期㊂例(9)表示车几乎紧贴着墙面停放,有种唯恐剐蹭到墙的意味㊂例(10)则属于后一种用法,强调马上就要考试了,表现对听者临时抱佛脚的指责㊂ 跟儿跟儿跟儿 在句法上分别充当 停在 到 的宾语中心语㊂(11)哎,你蹲个墙角儿角儿角儿干嘛呢?(12)看那小孩儿皮的,骑个桌子角儿角儿角儿㊂角儿角儿角儿 指某物体的最角落处或边角处㊂例句中 墙角儿角儿角儿 桌子角儿角儿角儿 分别表示上述两个意思,体现了说话人对言谈对象身处位置的主观强调㊂ 角儿角儿角儿 在句法上分别充当 蹲 骑 后面宾语的中心语㊂(13)往前走,厕所搁头头头了㊂(14)看见没?他站过道头头头了㊂头头头 指长条状物体或空间的最顶端或末端的位置㊂例(13)指厕所在路的最尽头,(14)指站在走廊末尾㊂该重叠式在句法上直接充当宾语成分或宾语中心语㊂(15)那本书搁柜子顶顶顶了,你帮我够(拿)一下㊂(16)他太有劲儿了,一直爬到山顶顶顶才休息㊂顶顶顶 指某物体的最顶端㊁最高处㊂例(15)通过着重陈述当前困难(书在柜子最上面),以使请求言语行为(帮我把书拿下来)更容易实现㊂例(16)强调 他 一直爬到山巅,对前述评价话语 太有劲了 进行了佐证性说明㊂ 顶顶顶 分别充当 搁 爬到 的宾语中心语㊂(17)你盛汤时候往底底底捞,底下都是稠的㊂(18)弄半天那条裤子塞箱子底底底了,我整个儿翻一遍才找着㊂底底底 指某物体的最底端㊁最低处㊂例(17) 往底底底捞 意在提醒听话人 盛汤时候 舀最下面的㊂例(18)强调裤子塞在其他衣物底下㊁处于箱子底端,照应下文 整个儿翻一遍 ,凸显了找裤子的费力不便㊂句法功能方面, 底底底 分别充当介宾短语 往底底底 中的宾语和 塞 的宾语中心语㊂(四)时间副词张谊生指出,在表达过程中副词的重叠形式比基础形式的语义更重一些,体现在程度更深㊁情态更切等方面[14]㊂时间副词 将 刚 尽 多重重叠后表示本身语义在程度上加重加强,句法功能上充当状语成分㊂例如:(19) 老张在吗?他将将将/刚刚刚走㊂(20)我将将将/刚刚刚教过你,你就忘了将 和 刚 基本同义,指事件发生在不久以前,多叠式强调发生在极短的时间之前㊂例(19)体现了来得不巧㊁刚好错过的意味㊂例(20)强调对方刚学过的东西转眼就忘,表达出对听者态度不认真㊁学习不用心的指责㊂(21)他尽尽尽讲个不停,都快两个小时了㊂(22)你沿这条路尽尽尽走就看见了㊂尽 是 连续不停地㊁长时间地 的意思,重叠式加强了该语义㊂例(21)体现了说话人对 他 讲话滔滔不绝的烦躁不满㊂例(22) 尽尽尽走 指一直走下去,不要换路㊂两例85中多叠式均作状语㊂(五)语气副词基式 偏 和A A式 偏偏 表示行为故意跟客观要求或现实情况相反,或事件的发生与主观愿望或预期相反,多叠式使得语义加重㊁程度凸显,在句法上主要作状语㊂如:(23)叫你往东,你偏偏偏往西㊂(24)本来就要迟到了,偏偏偏又堵车,急人包(语气词)!(25)这两天白天事儿多得很,偏偏偏夜来(夜里)又睡不好㊂例(23)形容听者的故意逆反和对抗行为㊂例(24)㊁(25)强调在既有事态不顺利的情况下,当前事件的发生碰巧又违背了主观意愿,正如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㊂多叠式的用法凸显了事不遂人愿的愤懑和焦虑㊂副词重叠研究与汉语重叠式其他词类的研究相比相对薄弱,从普方古的角度看,普通话的研究成果较多,其次是古代汉语,方言的副词重叠研究接近空白[15]㊂徐州方言里部分副词多重重叠的现象,能够为方言副词重叠研究填补一定语言事实㊂四、多重重叠的语用功能和认知动因(一)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李宇明指出,词语重叠是一种表达量变化的语法手段,其最基本的语法意义是 调量 ,具体来说包含在物量㊁数量㊁动量㊁度量四个次范畴上加大或减小两种量变维度[16]㊂根据该文定义及阐释,徐州方言可多重重叠的词语中,一般名词和方位名词表达空间性的量,即物量,重叠后空间收缩,物量减小;时间名词表达数量范畴,重叠后数量向加大的维度变化;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性状,反映度量范畴,重叠后表程度加强的意义㊂除了具有 调量 这一基本语法意义,多重重叠式的特殊性还在于它具有表达说话人主观态度或评价的语用功能㊂ 主观性 指话语中总是含有说话人 自我 表现成分的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多多少少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表明自己对话语的立场㊁态度和感情[17]㊂语言的主观性体现在量范畴上形成了 主观量 的概念,即人类认知上带有主观感受㊁态度和评价,使客观量附加一定的主观性[18]㊂本文认为,徐州方言在形态上的多重重叠明显带有说话人的情感倾向,是一种表达主观量的语法手段㊂以方位名词重叠为例,张敏认为,方位本身无数量义和维量义,只有抽象的程度义,方位重叠引入的是一个抽象的量维向,具体表现为极量义㊁再到极端义,是由数量域到维向域的转换[19]㊂数量域是客观存在的,属于客观域,维向域是性质特征,属于主观域,因此重叠式是从客观域到主观域的引申[18]㊂说话人对量的大小主观评价为 大 称为 主观大量 ,主观评价为 小 称为 主观小量 [20]㊂徐州方言一般名词的多重重叠表示主观小量㊂如 丁丁丁 相比基式 丁 强调物量极小, 丁 既可作为主观量也可作为客观量,而 丁丁丁 就在量的表达上带入了说话人的主观认识㊂例如 放了一丁丁丁辣椒就把你辣成那样 , 一丁丁丁辣椒 是说话人主观上对辣椒量的评价,很有可能是说话人觉得量非常少,听话人却根本不这么认为,而说话人正是采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来强调对方 不能吃辣 ㊂时间名词㊁方位名词和时间副词㊁语气副词在多重重叠后都是使基式语义在程度上加强加重㊁达到极致,属于说话人主观上言量之多,表达一种主观大量㊂例如 照相时候我就站她跟儿跟儿跟儿 雨尽尽尽下个不停 照相时 我 和 她 的距离究竟有多近算近,以及下雨持续的时间究竟有多久算 下个不停 ,都是客观上难以衡量的,说话人采用多叠式表明了个人的主观情绪和感受,并希望向听者强调 距离非常之接近 下雨时间相当之持久 ㊂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方位名词和时间副词重叠后表示的空间更狭小㊁时间更短暂,如 边儿边儿边儿 和 将将将 ,从语义上看似乎量在减小,但实际上这与主观大量的说法并不矛盾: 边儿边儿边儿 表95示说话人认为方位指向上达到了极边缘的程度, 将将将 表示说话人强调事件发生时间距离参照时间的短暂性达到了极致的程度, 边缘 和 短暂 的程度加深,仍然是主观上量的增加㊂这也体现出主观量的大小与客观量的大小不一定是一致的㊂董为光认为,重叠说法大多源自对事物情状的顺序观察或反复观察,这种感知方式使事物所在的时空因素得到凸显,形成了重叠说法的情景性[21]㊂由上文各例可以看出,多重重叠式描摹了话语所包含的情景语境,展现出鲜明生动的地道口语色彩,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㊂(二)认知动因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象似性(i c o n i c i t y)㊂象似性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符号学家P e i r c e提出,指 某一语言表达式在形式㊁长度㊁复杂性以及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㊁经验和交际策略 [22]㊂H a i m a n在对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分类中提出数量象似性,即更多形式表达更多意义㊂语言重叠式可视作数量象似性的一种体现:形式元素的重叠以图样的方式反映了意义元素的复现[22]㊂当徐州方言使用者主观上越强调语义之强或程度之深,就越会选择重叠次数更高的形式来构建话语㊂同时从听话人角度,语言符号数量一多,就更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心智加工也较为复杂[23],概念领域的复叠被认知后,包含了言者情感和态度的更丰富的信息就自然得到了传递㊂五、结语徐州方言中,有部分单音节名词和副词,可在句法层面上产生三叠及五叠式的多重重叠,主要类型包括:一般名词 点 丁 ,时间名词 天 ,方位名词 边 跟 角 头 顶 底 ,时间副词 将 刚 尽 ,语气副词 偏 等㊂后三类尤应视作特色显著的重叠现象㊂语音方面,该类多叠式存在连读变调情况,且与一般三字或五字组变调规则不同㊂语义方面,一般名词多叠式强调物量达到极小;时间名词多叠式强调相同事件发生频率极高㊁重复不止;方位名词多叠式表示在方位指向上程度加深,基式语义达到极致;副词多叠式表示基式语义加重㊁程度凸显㊂句法功能上,时间名词和副词多重重叠后主要充当状语,方位名词多叠式常作宾语或宾语中心语,一般名词多叠式则充当宾语和定语㊂徐州方言的多重重叠式除了包含在物量㊁数量㊁度量三个范畴上 调量 的基本语法意义,其特殊性还在于具有表达说话人主观态度㊁情感和评价的语用功能,是一种表达主观量的语法手段㊂其中一般名词多重重叠表主观小量,时间名词㊁方位名词和副词多重重叠后均为说话人主观上言量之多,表达主观大量,也反映出主观量的大小与客观量的大小不一定一致㊂多重重叠还凸显了话语的情景性和表现力㊂徐州方言多叠式在认知动因上符合数量象似性的运作规律㊂希望本文能在语言事实和分析思路上为方言重叠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多重重叠相关现象值得更加系统㊁深入的考察和探究㊂ʌ注释ɔ①本文语料为笔者同发音合作人商讨共拟,发音合作人基本信息:男,52岁,本科学历,教师,祖孙三代世居本地,未有长期在外地生活的经历㊂②三叠式与五叠式的使用语境和句法功能基本相同,为节约篇幅本文例句均以三叠式为代表㊂③例句中括号内为前一个词语的释义,后文同㊂ʌ参考文献ɔ[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6.[2]李如龙.汉语方言调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44.[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李泉.汉语重叠的连续统现象 兼谈单音形容词重叠的性质[M]//‘汉语教学学刊“编委会.汉语教学学刊: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苏俊波.丹江方言的多重重叠[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06会科学版),2008(6).[6]田家隆.淄博方言 A A A 式名词重叠用法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任今梦.邳州方言重叠式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 2018.[8]苏晓青,吕永卫.‘徐州方言词典“引论[J].方言,1994 (3).[9]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184.[10]李小凡.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层级和类型[J].方言, 2004(1).[11]苏晓青.徐州方言的连读变调[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5(1).[12]储泽祥.汉语构词重叠与构形重叠的互补分布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2018(2).[13]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07.[14]张谊生.副词的重叠形式与基础形式[J].世界汉语教学,1997(4).[15]周孟战,张永发.汉语副词重叠研究述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6]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 (1).[17]沈家煊.语言的 主观性 和 主观化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18]李善熙.汉语 主观量 的表达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19]张敏.汉语方言重叠式语义模式的研究[J].中国语文研究,2001(1).[20]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 兼谈副词 就 ㊁ 才 ㊁ 都 [J].世界汉语教学,1994(4).[21]董为光.汉语重叠式概说[J].语言研究,2011(2).[22]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2).[2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S t u d y o n t h eM u l t i p l eR e d u p l i c a t i o no fX u z h o uD i a l e c tY a nY u w e n(S c h o o l o fL i b e r a lA r t s,R e n m i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n a,B e i j i n g,100872)A b s t r a c t:S o m e n o u n s a n d a d v e r b s i nX u z h o u d i a l e c t c a n p e r f o r mt r i p l e a n d q u i n t u p l e r e d u p l i c a t i o n s a t t h e s y n t a c t i c l e v e l,w h i c hh a v e u n i q u e p a t t e r n s o f t o n e s a n d h i i n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T h em u l t i p l e r e d u p l i c a t i o n o f g e n e r a l n o u n s e m p h a s i z e s t h e a m o u n t o f t h i n g s r e a c h i n g t h em i n i m u m,a n ds e r v e s a s t h eo b j e c t o r a t-t r i b u t e i n s y n t a x.T h em u l t i p l e r e d u p l i c a t i o no f t e m p o r a l n o u n s e m p h a s i z e s t h a t t h e f r e q u e n c y o f e v e n t s i s e x t r e m e l y h i g h,w h i c hi so f t e nu s e da st h ea d v e r b i a l i ns y n t a x.T h e m u l t i p l er e d u p l i c a t i o no f l o c a t i v e n o u n s i n d i c a t e s t h e u l t i m a t e d e g r e e o f o r i e n t a t i o n,a n d s e r v e s a s t h e o b j e c t s y n t a c t i c a l l y.T h e t e m p o r a l a d-v e r b s a n dm o d a l a d v e r b s s e m a n t i cm e a n i n g c a nb e h i g h l i g h t e d a n d i n t e n s i f i e d i n t h e r a n g e o f d e g r e e s a f t e r r e d u p l i c a t i o n,a n d t h e i rm u l t i p l e r e d u p l i c a t i o n sw o r ka s t h e a d v e r b i a l s y n t a c t i c a l l y.T h em u l t i p l e r e d u p l i-c a t i o no fX u z h o ud i a l e c t i sa g r a mm a t i c a lm e a n so fe x p r e s s i n g s u b j e c t i v e q u a n t i t y.O nt h eb a s i so f t h e m e a n i n g o f c h a n g i n g t h e q u a n t i t y,i t a l s oh a s p r a g m a t i c f u n c t i o n s a s e x p r e s s i n g t h e s p e a k e r s s u b j e c t i v e a t t i t u d e,e m o t i o n,e v a l u a t i o n a n d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a l i t y o f u t t e r a n c e,a n d c o n f o r m s t o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f q u a n t i t a-t i v e i c o n i c i t y i nc o g n i t i v em o t i v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X u z h o ud i a l e c t; m u l t i p l e r e d u p l i c a t i o n;t o n e s a n d h i;s u b j e c t i v e q u a n t i t y;i c o n i c i t y16。

徐州方言大全

徐州方言大全
• 开展徐州方言文化活动,增进人们对徐州方言的了解和兴趣
CREATE TOGETHER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DOCS
02
徐州方言的语音特点
徐州方言的声母特点
徐州方言的声母种类较多
• 一共有25个声母,包括p、p'、m、f、t、t'、n、l、k、k'、x、q、q'、γ、zh、ch、sh、
r、z、c、s等
• 与普通话相比,多了p'、q'、γ等声母
徐州方言的声母特点
• 平翘舌音不分,如:zh、ch、sh与z、c、s发音相同
• 与普通话相比,多了ia、ua、uo、iao、iou、u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n、uen、iong等韵母
徐州方言的韵母特点
• 鼻音韵尾较为丰富,如:an、en、in、un、ün、ang、eng、ing、ong等
• 儿化韵较为常见,如:树枝儿、小兔儿等
• 四声韵较为丰富,如:a、ā、á、à等
徐州方言的声调特点
徐州方言的声调种类较少
徐州方言的语法例句
徐州方言的语法例句较为丰富
徐州方言的语法例句特点
• 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句来说明徐州方言的语法特点
• 许多语法例句与普通话相似,但用法有所不同
• 如:他吃了饭就去上学了。、**我昨天买了一本书。**等
• 许多语法例句具有地方特色,如:我还没吃饭呢。、**
他天天打游戏,学习都荒废了。**等
轻一代对徐州方言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逐渐降低
发展
• 徐州方言的保护和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
• 如何通过教育和传播,提高年轻一代对徐州方言的了解
和掌握程度
徐州方言保护的政策与措施

【1985】徐州方言志

【1985】徐州方言志

【1985】徐州方言志徐州,这座位于江苏省西北部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方言。

1985年,一部名为《徐州方言志》的书籍出版,详细记录了徐州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用等方面的特点,为研究徐州方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一、语音特点徐州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调、声母、韵母等方面。

与普通话相比,徐州方言的声调更加丰富,有五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

声母方面,徐州方言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声母,如“p”、“t”、“k”等,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声母,如“f”、“h”等。

韵母方面,徐州方言的韵母数量较多,有四十多个,其中包括一些在普通话中不存在的韵母,如“ie”、“uo”等。

二、词汇特点徐州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构成和用法上。

徐州方言的词汇构成丰富多样,包括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等。

其中,单音节词是徐州方言词汇的基础,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则是在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徐州方言的词汇用法灵活多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三、语法特点徐州方言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句子的构成和表达方式上。

徐州方言的句子结构较为简单,一般由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构成。

在表达方式上,徐州方言注重语气的表达,通过声调、语气词等手段来传达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四、语用特点徐州方言的语用特点主要体现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交际功能上。

徐州方言作为徐州地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同时,徐州方言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如用于称呼、问候、致谢等场合,体现了徐州地区人们的礼仪和习俗。

《1985徐州方言志》是一部全面记录徐州方言的著作,对于研究徐州方言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徐州方言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为保护和传承徐州方言做出贡献。

【1985】徐州方言志一、语音特点徐州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调、声母、韵母等方面。

与普通话相比,徐州方言的声调更加丰富,有五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

徐州方言大全

徐州方言大全

徐州方言大全徐州方言,是指在江苏省徐州地区所使用的方言。

徐州方言属于江淮官话的徐蚌片,与南京话、淮安话、宿迁话等方言有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徐州方言的语音特点、词汇特色以及语法特点。

一、语音特点。

1. 声调。

徐州方言的声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般只有平声、上声、去声三个声调。

而且在实际使用中,有些词语的声调会有所变化,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2. 入声。

徐州方言中的入声较为明显,很多汉字的入声韵母在徐州方言中得到了保留,如“粒(liap)”、“热(niap)”等。

3. 韵母。

徐州方言的韵母相对较多,除了普通的a、o、e、i、u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韵母,如“-uo”、“-iang”、“-iong”等。

二、词汇特色。

1. 人称代词。

在徐州方言中,人称代词有着独特的变化形式,如“我(wa)”、“你(n ɪ)”、“他(tɔ)”等,读音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2. 数词。

徐州方言中的数词读音也有一些特色,如“一(yɪ)”、“二(ʦɚ)”、“三(sɑŋ)”等,需要注意与普通话的区别。

3. 助词。

徐州方言中的助词也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哩(lɪ)”、“啦(lɑ)”、“咯(kɔ)”等,这些助词在口语中使用频繁。

三、语法特点。

1. 语序。

徐州方言的语序与普通话基本一致,都是主谓宾的结构,但在实际使用中会有一些灵活的变化,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2. 时态。

徐州方言中的时态表达相对简单,一般通过助词或者上下文来表示,如“我去市场(wa laɪʂɪʦɑŋ)”、“我明天去市场(wa mɪŋ tɪŋ laɪʂɪʦɑŋ)”。

3. 疑问句。

徐州方言中的疑问句一般通过语气或者助词来表示,如“你是谁啦(nɪ sɪʂɪ l ɑ)”、“你要去哪啦(nɪɪɔʦɔ nɑ lɑ)”。

综上所述,徐州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虽然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日常交流中仍然能够清晰地表达意思。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徐州方言,促进方言的传承和交流。

徐州方言——精选推荐

徐州方言——精选推荐

徐州方言徐州位于江苏北部,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所管辖地域也就是现在的苏鲁豫皖交界地区。

这种地域的划分,造成了苏鲁豫皖交界地区语言的共通。

汪伪时期,包括苏、浙、皖等省大部,沪、宁两市和鄂、湘、赣、鲁、豫等省小部分区域划分。

一九四四年二月一日将“苏淮特别行政区”改为“淮海省”。

徐州则是所谓“淮海省”的“省会”。

这种划分也不无道理,徐州话跟山东枣庄、滕州、微山,安徽宿州,淮北,淮南,蚌埠等方言最为接近,甚至有些发音完全相同,确实是有共性的独特区域。

目录1徐州地理2谱系关系3发音特点▪徐州话速成秘笈▪规律解密4特色词汇▪语言特色形成▪观点之争5历史因素6区域划分1徐州地理坐标徐州又称彭城,市中心零公里坐标位于北纬34°15′、东经117°11′一句话可以概括为“四省交界,五省通衢,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又有中原要冲“第一要津,两水汇通,连通三沟,四方都会,五省通衢”的称法。

古代运输枢纽、文明发源地京杭大运河和黄河故道穿城而过,南北融通对徐州方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徐州自古就是重徐州风光徐州风光要的交通枢纽和“兵家必争之地”、商贾繁荣之地,因而被喻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

按照当今行政区域划分,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北邻山东省,西接安徽省、河南省,东连连云港市,南邻宿迁市。

地理上处于南北方过渡地带,江淮区域,有道是“不南不北,不东不西、不干不湿”。

如果以淮安的南北分界标志为分界,徐州应属北方城市。

了解徐州的地理区位是认识徐州方言的第一步。

第二步则应对我国方言划分有所了解。

在此仅附上链接,请自行查阅:北方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等。

2谱系关系按照北方方言中四大次方言的归类,徐州方言属于华北、东北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

在汉语徐州方言词典徐州方言词典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徐州方言中的特殊程度副词及用法分析

徐州方言中的特殊程度副词及用法分析
明 的 一 个 人 , 明一 切 都 心 知 肚 明 , 笔 下 却 一 点 都 不 明 而 慷慨 。 其 实 , 母 女 之 间 的 矛 盾 在 两 位 作 家 心 里 是 已 经 解
中 特 殊 的 程 度 副 词 及 其 用 法 进 行 分 析 ,这 里 的 “ 殊 ” ( 特 主 并 与 普 通 话 相 比较 , 要 包 含 两 种 情 形 : 通 话 中 没 有 的 主 普 而 徐 州 方 言 中 存 在 的 ; 通 话 和 徐 州 方 言 中 都 存 在 , 在 普 但 另 . “ + + 容词” 搭配 , 思与“ + 容词” 有 挺 不 形 的 意 挺 形 基 本相 同 。如 : 挺 不 湿 = 潮 挺
挺 不硬 = 硬 挺
“ ” 搭配 能 力不 强 , 使 用 范 围广 , 率 高 。 挺 的 但 频
( ) 二 稀
徐 州 方 言 中 表 现 不 同 的 涵 义 。 ) 图 揭 示 其 特 点 , 好 的 力 更
认 识徐 州 方言 。

徐 州方 言 中“ ” 用 相 当广 泛 , 贬词 语 都 能 修饰 , 稀 使 褒
次 蕊 秋 看 完 蕊 秋 看 了 一 部 电 影 ,里 面 的 一 个 饭 店 女 侍 .
“ 时 候 二 婶 为 我 花 了那 么 些 钱 , 一 直 心 里 过 意 不 那 我
去 , 是 我 还 二婶 的 。” 这 “ 不 要 ,蕊秋 坚决 的说 。 我 ” “ 算 我 不 过 是 个 待 你 好 的 人 ,你 也 不 必 对 我 这 样 , 就 ‘ 毒 不 食 儿 … 说 完 就 坐 着 拭 泪 。 秋 以 为 她 还 钱 是 要 跟 虎 蕊
她 断 绝关 系。
为 了子 女奋 斗 , 己开 了饭 馆 , 果 女 儿 不 孝 , 抢 她 母 自 结 还 亲 的 情 人 。“ 看 了 哭 得 不 得 了 。” 想 她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我 我 是 有 同感 的 。这 就 显 得 张 爱 玲 更 加 “ 滑 ” . 这 么 聪 圆 了 她

用五句徐州话串成一段话

用五句徐州话串成一段话

用五句徐州话串成一段话一、徐州话是江苏省徐州市及周边地区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一种变体。

徐州话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下面列举了一些典型的徐州话词汇和表达方式。

1. “霸气”:指某人言谈或举止非常自信、有威严。

2. “扎手”:形容某样东西触摸起来有质感、手感好。

3. “瞅瞅”:用于表示看一看,类似于普通话中的“看看”。

4. “真麻烦”:表示某事情很麻烦,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性格特点。

5. “吃食”:用于表示吃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吃饭”。

6. “咋样”: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怎么样”,用于询问某人的情况或者看法。

7. “悠着点”:用于提醒某人要小心或者慢慢做某事。

8. “瞎搞”:形容某人做事情不认真、不负责任。

9. “跑堂”:用于形容某人搞笑或者闹事,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闹腾”。

10. “有面子”:用于形容某人在人前得到了一定的尊重或者赞扬。

二、徐州话的语法特点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下面列举了一些典型的徐州话语法结构。

1. “在哪儿”:用于询问某人或某物的位置,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在哪里”。

2. “吗啊”:用于问句的结尾,表示疑问或征求对方的意见。

3. “谁呢”:用于询问某人的身份或者某事的原因,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是谁”。

4. “哪位”:用于询问陌生人的身份,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请问您是哪位”。

5. “不过来”:用于表示某人没有来到或者没有去某个地方。

6. “看看去”:用于表示某人去某个地方看看或者询问对方是否有时间去某个地方。

三、徐州话的发音特点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下面列举了一些典型的徐州话发音特点。

1. “儿化音”:徐州话中的很多字词在末尾加上一个儿音,比如“这儿”、“那儿”。

2. “舌尖音”:徐州话中的一些字词在发音时舌尖接触到上齿,比如“家”、“车”。

3. “轻声音”:徐州话中的一些字词在发音时弱化,比如“吃”、“看”。

四、徐州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列举了一些典型的场景和用法。

1. 在家庭聚会上,人们常常用徐州话进行交流,增加亲切感和归属感。

徐州方言

徐州方言

徐州方言徐州位于江苏北部,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所管辖地域也就是现在的苏鲁豫皖交界地区。

这种地域的划分,造成了苏鲁豫皖交界地区语言的共通。

汪伪时期,包括苏、浙、皖等省大部,沪、宁两市和鄂、湘、赣、鲁、豫等省小部分区域划分。

一九四四年二月一日将“苏淮特别行政区”改为“淮海省”。

徐州则是所谓“淮海省”的“省会”。

这种划分也不无道理,徐州话跟山东枣庄、滕州、微山,安徽宿州,淮北,淮南,蚌埠等方言最为接近,甚至有些发音完全相同,确实是有共性的独特区域。

目录1徐州地理2谱系关系3发音特点▪徐州话速成秘笈▪规律解密4特色词汇▪语言特色形成▪观点之争5历史因素6区域划分1徐州地理坐标徐州又称彭城,市中心零公里坐标位于北纬34°15′、东经117°11′一句话可以概括为“四省交界,五省通衢,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又有中原要冲“第一要津,两水汇通,连通三沟,四方都会,五省通衢”的称法。

古代运输枢纽、文明发源地京杭大运河和黄河故道穿城而过,南北融通对徐州方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徐州自古就是重徐州风光徐州风光要的交通枢纽和“兵家必争之地”、商贾繁荣之地,因而被喻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

按照当今行政区域划分,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北邻山东省,西接安徽省、河南省,东连连云港市,南邻宿迁市。

地理上处于南北方过渡地带,江淮区域,有道是“不南不北,不东不西、不干不湿”。

如果以淮安的南北分界标志为分界,徐州应属北方城市。

了解徐州的地理区位是认识徐州方言的第一步。

第二步则应对我国方言划分有所了解。

在此仅附上链接,请自行查阅:北方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等。

2谱系关系按照北方方言中四大次方言的归类,徐州方言属于华北、东北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

在汉语徐州方言词典徐州方言词典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徐州方言的声韵调规律

徐州方言的声韵调规律

徐州方言的声韵调规律一、徐州方言的声母1.声母共有二十三个,包括零声母在内。

如下:细音前的鼻辅音声母为舌面音,如:泥聂念娘。

2.部分古疑母字、日母字在北京话中读为声母,徐州老派读为零声母。

如疑母字:倪霓逆,日母字:润闰。

新派则归入与普通话相同或相近的声类。

倪霓逆声母为,润闰声母为。

3.徐州方言古微、影、云、以四母合口字以及部分疑母合口字今读[v]声母,从面前来看,徐州东南部几个县份普遍有[v] 声母,西北部县份则不明显,徐州市区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一些老年人“微、薇、未、味、帷、维、唯”等字读[vi],但是中青年已经读作[ue]。

(2)“危、伪、萎、为、委、巍、魏、威、违、伟、苇、畏、慰、胃、谓、位”等字,老派发音人认为过去曾有人读为[ve],但现在包括老派发音人本人在内都读[ue]。

(3)其他古微母字,如文韵的“文、纹、蚊、闻、吻、问”,阳韵的“亡、芒、忘”,元韵的“晚、挽、万”现在几乎听不到[v]声母的读法,老派发音人也不认为这是徐州旧来的音。

4.知庄章组的声母较为有特色。

(1)古精组字(洪音)今韵母为。

古知、庄、章三组字,今声母分化为和。

古知组二等字、庄组字、章组止摄开口字读[ts]组声母,跟古精组字同音。

如:支=资;齿=此;事=四;罩=皂;抄=操;稍=臊。

其他情况下的古知、庄、章组字,今读组声母,和古精组字今读组声母不同音。

如:(2)庄组在徐州话中读声母的那部分多数为合口呼。

u是后高元音,发音部位靠后,与声母拼合时可能导致声母发音的后移,使其由舌尖前ts组变为舌尖后组声母,当与知章合流后便停留在这一阶段,以后的发展将随着知章走;“谁”读se不读sue可以算是一个反证。

(3)徐州话口语中不出现的或不常出现的字,往往按照普通话的声母读,如臻、榛、汕、讪、潺、忏。

(4)普通话的音节字在徐州话中应当注意,凡是来自中古入声的一律读,来自平上声的,不管是庄组的生母还是章组的船书禅母都读s,去声蟹摄读,止摄读,可见声调、韵母对声母的变化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此外,知组读的全是二等字,章组读的多为止摄字,也是旁证。

试论徐州方言中的特殊词缀

试论徐州方言中的特殊词缀

州之一,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独特的地理历史对徐州方
(1)二
言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徐州位于江淮地区,但是从语言种
在徐州方言中,“二”有“痴傻”、“不理性”、“不入流”
类上来划分,还是属于华北、东北方言。徐州话起源于本土, 的意思,但作前缀时,一般是词本身就具有贬义色彩,加上
受到江淮方言和山东方言的影响,形成今天独具地方特色 “二”后强化了这种色彩,“二”本身就没有了实义,只起到
风雨的洗礼,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流传至今也向世人昭示着徐 脸 :脸皮厚的人 / 二流子 :痞子混子一样的人 / 二愣子 :傻
州这一古城的人文历史演变。本文将对徐州方言中特殊词缀 里傻气的人
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和描写,从而对徐州方言词缀的全貌有
在徐州方言中还有一种情况,“二”打头的词语与“两”、
更好的了解,对现代汉语词缀的理论有更深入地认识。
文化长廊
试论徐州方言中的特殊词缀
赵晗 江苏师范大学
摘 要 :徐州方言隶属北方方言,虽然接近于普通话, 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地分析。本文将以丰富的语料为
但是亦有一些其自身的特色。本课题将对徐州方言中的特殊 基础、运用较好的词缀研究理论模式对徐州方言中与普通话
词缀进行调查研究,从而了解徐州方言词缀的整体面貌,进 相异的特殊词缀进行一个系统地描写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
杜娟(2004)的《徐州方言动词形态变化考察》考察了“娄、不、 实义,且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心里,使形容词中“洋”的实义
乎、魂、由、似”6 个动词后缀及其重叠形式。张在凡(2008) 并没有被替代。例如洋垃圾 / 洋人 / 洋娃娃 / 别净玩洋等,
《江苏徐州方言动词后缀小考》列举了徐州方言的 15 个后缀。 以上的“洋”都不属于词缀。

徐州方言与普通话

徐州方言与普通话

徐州方言与普通话——徐州人学习普通话应注意的几点问题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李永成徐州方言的总体特点就是表达过于生硬。

不过在徐州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相对来说,与其他地区和普通话之间存在的差异要小的多,特别是在语法特点上几乎和普通话一样,没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现就徐州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简要作一分析,以利于徐州地区的人们在学习普通话时能够掌握一些规律,更快更好地学好普通话。

首先是在单音节字、词上徐州方言和普通话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不过人们在这方面学习的时候也不必一个字一个字去死记,可以运用类推的方式一批一批地去掌握。

因为徐州话和普通话之间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这就是语言对应。

有效记忆标准字音,可以拿自己的方音跟普通话语音作对应比较,在比较中找出规律。

一、徐州方言与普通话在声母发音上,往往把某些平舌音说成翘舌音。

例如:“争取”的“争”、“桌子”的“桌”、“车站”的“站”、“重视”的“重”、“爪子”的“爪”在普通话中,这些字的声母应为“zh”,而在徐州方言中往往读为“z”;“吹灯”的“吹”、“检查”的“查”、“柴油”的“柴”、“产品”的“产”、“虫子”的“虫”、“机床”的“床”在普通话中,这些字的声母应为“ch”,而在徐州方言中往往读为“c”;“杀鸡”的“杀”、“沙子”的“沙”、“睡觉”的“睡”等在普通话中这些字的声母应为“sh”,而在徐州方言中往往读为“s”。

除此之外,在徐州某些地区的语言发音上“f、h”分不清。

f是唇齿音,h是舌根音,普通话里分得很清楚。

但在徐州的某些方言中却有相混现象。

如:“荒唐”说成“方糖”、“开花”说成“开发”等现象。

上述这些情况在徐州方言中也只是个别现象,只要在学习普通话时稍加注意就可以了。

二、徐州方言和普通话在声韵配合关系的对应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配合关系往往是以声母的发音部位和韵母的“四呼”为依据的。

下面就徐州人学习普通话音节存在的问题举例说明:1、普通话唇音拼o不拼e徐州方言中有很多唇音拼e的现象。

江苏徐州方言动词后缀小考

江苏徐州方言动词后缀小考

江苏徐州方言动词后缀小考徐州方言动词形态变化丰富,尤其是动词后缀,形式特殊,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

本文对徐州方言中15个构词能力很强、出现频率很高的动词后缀进行了讨论,涉及到这些词缀的性质认定、附加色彩、读音变化等问题,进而探讨动词后缀语法化的过程。

标签:徐州方言动词后缀语法化汉语已较多地从单纯词向合成词演变。

其结果是汉语词汇双音节化,附加式构词法和复合词逐渐增多。

词缀作为汉语形态变化的一种标记,有名词带缀、形容词带缀、动词带缀。

在普通话中,名词、形容词带缀较多,动词带缀较少。

徐州方言动词带缀较多,且多为动词后缀。

提到后缀,又不能不谈到准后缀和真后缀。

所谓准后缀是介于真后缀和词根之间,用于引伸义的义项的定位不成词语素。

其意义在词典中不是第一项,也不是第二项,义项符号总是较靠后的。

且仍有较实的意义。

例如:师③【1】掌握某种专门学术或技术的人。

裁剪师、机械师、麻醉师、设计师。

总③概括全部的,为首的,领导的。

总工会、总医院、总指挥。

迷③沉迷于某一事物的人。

戏迷、歌迷、球迷、网迷。

关于“迷”,我们不同意钱乃荣《酷语》中提到的把“~迷”看作是真后缀的说法,认为定义为准后缀好些。

所谓真词缀指的是严格意义上的词缀,是构词的语法成分。

意义是虚化了的。

一、徐州方言中的动词后缀多为真后缀。

例如:挖哧、蹦达、摆乎、提娄、晃由、凑巴等。

事实上,其中一些后缀不乏是跨类词后缀。

例如:巴:(1)名词后缀:泥巴、嘴巴(2)形容词后缀:死巴、紧巴、皱巴(3)动词后缀:晃巴、切巴、剁巴、撕巴本文的目的是探索动词后缀现象,因此对于特殊之处不作细考了。

(一)之所以把徐州方言中的动词后缀认定为真后缀,主要理由如下:1.它们前面的音节都能表示一定意义,已经是一个语素,因而整个词不是单纯词而是合成词。

《马庆株自选集》中提到“要判断一个词是否是构成词,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个词是合成词。

”2.这些语素表示的意义都比较虚,整个动词的理性意义主要是由前边那个语素承载的。

[worddoc]徐州方言与普通话间的主要差异及其对策

[worddoc]徐州方言与普通话间的主要差异及其对策

[word doc]徐州方言与普通话间的主要差异及其对策徐州方言与普通话间的主要差异及其对策科技信息人文社科徐州方言与普通话间昀主要差异及其对策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机电工程分院苏荧[摘要]文章分析了徐州在方言区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徐州人说普通,声调三个方面指出了徐州方话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声母,韵母言和普通话之间的主要差异,从语音学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普通话语音问题对策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共辖六县五区,即丰县,沛县,铜山,邳州,睢宁,新沂六县市,云龙,鼓楼,泉山,九里,贾汪五区.徐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华北,东北次方言?,在语音,语汇上与普通话差异较明显,语法差异相对较小.徐州方言内部还存在着地理差异,徐州市区,西北县份(丰,沛,铜山),东南县市(新沂,邳州,睢宁)之间的差异比较突出[21. 随着普通话的广泛推广,徐州人(特别是年轻人)说普通话虽然已在一定程度上离开了方言,但还是可以明显听出方音的痕迹;虽然已接近普通话,但还不够标准,自然,地道.下面主要从语音方面谈一谈徐州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如何纠正.一,声母方面(一)存在zh,ch,sh和Z,c?S不分的现象.问题:发翘舌音zh,ch,sh时,发音部位偏前,舌位接近齿龈处.来自沛县的人在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对策:平翘舌两组声母的发音方法是一致的,区别在于发音部位.要发好翘舌音必须找准发音部位,即舌尖与硬腭前部接触.如果是翘舌音发不准,可以先练习舌尖与硬腭前部的接触动作,然后逐渐加上发音,直到熟练准确为止.平舌音的发音部位是舌尖与上齿背接触,发音时气流不要过强.发准翘舌音只是第一步,接着还要弄清在普通话里哪些字的声母是翘舌音.下面几种办法可以帮助学习者辨别和记忆.1.记少不记多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Z,c,s声母字大大少于zh,ch,sh声母字,如sen音节的字只有一个,而shen音节的字有40个,常用的也有2O多个.我们只须记住”森”是平舌音,”伸,沈”等皆可推知为翘舌音.2.根据声韵配合规律类推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拼合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辨记字音.如I1n,ufti,ILl?nq三个韵母不与z,C,S相拼,所以”抓,刷,揣,拽,摔,庄,窗,双”等肯定是翘舌音;又如普通话里sh不能与Oiqq相拼,所以”松,耸,送”等肯定是平舌音;另外,Z,c,s和en相拼的字极少, 只有”怎,参(…参差?的?参?),岑,森”,其他五十多个”en”韵母的字都读翘舌音,如”珍,枕,衬,趁,身,神”等.3.偏旁类推形声字在汉字里占有很大比例,一般来说,声旁能代表字音,因而我们可以利用声旁类推出很多字的读音.如”曾”是平舌音,由此推知“增,憎,缯,赠”等都是平舌音;”周”是翘舌音,”偶,稠,绸”等也是翘舌音.但要注意,这个规律也有例外.有的字声旁是翘舌音却读为平舌音,如”钻,暂,渐,脏,赃,昨,咋,作(乍zha—一问),睢(隹zhui)”;有的字声旁是平舌音却读为翘舌音,如”铡,债,肘,豺,柴,崇,瘦,创,诗,峙, 衬”.(二)发舌面音j,q,X时普遍存在”类尖音”问题.问题:发音时没有舌面上贴的动作,而是把舌尖直接平伸至上下齿之间,有的甚至直接平伸至上齿背,形成了”尖音”(普通话里没有尖音).这一问题在声母…X?里表现更明显,在女性的发音里表现更为普遍.这一方面是受徐州方言的影响,也与”港台腔”的盛行有关.例如: 积极,起码,喜欢等.对策:防止尖音主要是要注意i,q,X的舌面前摩擦部位,不要让舌尖接触齿背,正确的发音部位是舌面前部与硬腭前部相接触.二,韵母方面(一)存在n的发音开口度普遍偏小,舌位的高度降得不够低的问题.n是舌面元音单韵母,舌位处在口腔中央,低的位置,是不圆唇元音.发音时口腔应自然张大,舌位居中,自然平放,唇形不圆.例如:沙发,马达.(二)存在把韵腹e发成e的情况.含韵母ie,ne的音节在普通话发音中不够规范,如”雪,学,界,姐”等.6不能与任何辅音声母直接相拼,主要用途是与i,f】分别构成复韵母ie,fje,自成音节时,只有一个汉字”欺”.徐州人经常错把e发成e. 6是舌面元音单韵母,舌位处在口腔前部,半低的位置,是不圆唇元音,而e虽然也是舌面元音单韵母,不圆唇元音,但舌位处在口腔后部,半高的位置,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发e时口半开,舌位半低,舌尖微触下齿背,舌面前部隆起,唇形不圆,嘴角稍向两边展开.(三)鼻韵母归音不到位.后鼻韵母的归音中舌根没有顶住软腭,前鼻韵母的发音中舌尖没有归到齿龈的位置,前后鼻音的区别不明显,含混不清,这与平时方言的发音中鼻韵母动程较小有关.睢宁,新沂,邳州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较集中.对策:发前鼻韵母时,一要注意舌尖往前靠,去顶住上齿背;二要注意口型要小些.发后鼻韵母时,则舌根向软腭部位靠拢,口型要大些.在仔细揣摩舌头运动的方向之后,再练习合音.练习时,先拉长声音念n, 不要中断,以便舌头从容向前伸,去抵住上齿背,舌尖不要离开齿龈,让声音延长下去,发nn;同样,拉长声音念n,以便舌根从容向后抬高,去抵住软腭,舌根不要离开软腭,让声音延长下去,发nnq.睢宁,新沂,邳州地区还存在鼻韵母onq和enq混淆的情况,如把”更正”读成”公众”,”政治”读成”众志”,”空洞”读成”坑邓”等.OFIg和enq都属于后鼻韵母,但韵腹一个是圆唇元音,一个是不圆唇元音, 发onq时一定要有意识的将嘴唇拢圆,然后舌头向后缩,舌根向上抵住软腭,气流从鼻腔通过,整个发音结束才可以除阻.(四)丢失tl韵头现象.问题:普通话里一些有U韵头的字,例如:”吞,村,孙,对,岁”,睢宁地区的人在发这些音时往往将U韵头丢失.对策:对于有u韵头的字,在拼读时要有意识地把嘴唇拢圆,让口张得慢一些,把韵头引出来.另外一些音节的韵母常出现误读.如把”您”读成”nen”,把”药”读成”yue”,把”跃”读成”yao”,把”翁”读得近似”ong”,把”笔”读成”he把”费,飞,非,肥”读成”“等.三,声调方面问题:徐州话和普通话在声调的实际读法上存在着明娃的对应关系.——例字光明磊落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普通话凋值553521451徐州话调值2l34552451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徐州话的声调,除了去声和普通话的去声一致外,其余的三个声调和普通话都不相同.尽管同属降调,但普通话为全降,徐州降调的声音稍短促.阴平的调值起音不够高,阳平的音值过短,上扬过于急促.在单音节的朗读中,上声的发音存在的问题最为普遍.1.上声读得过长并伴有末尾拖音的现象.如”好”.2.音值过短只降不升的情况.如”有”.还有一些音节常被误读声调,如”猫,皆”的声调读成”35”.”一,不”的变调掌握还不够准确,熟练,存在不遵循普通话变调规律或一律不变调的问题.对策:1.读普通话阴平调时,起调要高,并将这一音高保持不变,直至音止.要防止受方言影响,发出低平调值,或在结尾处出现多余的升降.2.读普通话阳平调时,起音要适中,并上扬.要防止受方言影响,声带绷不到最紧状态,未至高音处就停止或拐了弯.3.读普通话上声调时,开始声带略松,音次低,然后立即松到底,发出低音来,最后由稍长松弛状态的低音即刻绷到较紧状态,至次高音结束,读音较长.要防止受方言影响,升得高度不够,或在上升的最后阶段改变调势,拐小弯.4.读普通话去声调时,起调要高,呈落势,至低音结束.全调最短,渎得干脆利落.要防止受方言影响,一是起音不够,二是降不到底,成了半降.汉语方面的分歧突出地表现在语音方面,不但各大方言区之间的语音系统差别大,就是一个地区,一种方言内部也常在语音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学习普通话的关键是学习以北京语音为准的标准音.方音同普通话语音的差异不是毫无规律的,了解了方音和普通话语音的对应规律,就不必一个字音一个字音地死记,而可以一批一批地去记. 在正音的基础上,还要通过朗读,会话练习,逐步运用到实际口头语言中去.参考文献[1]《现代汉语知识》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苏晓青,吕永卫.《徐州方言词典》。

徐州方言特殊句型及普通话学习策略

徐州方言特殊句型及普通话学习策略

徐州方言特殊句型及普通话学习策略作者:周梅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第03期内容摘要:徐州方言近几十年虽深受普通话影响,仍存在着若干不同于普通话的特殊句型。

本文将提出这些特殊句型与大家讨论,并就此提出徐州方言使用者在语法方面学习普通话的策略。

关键词:徐州方言句型普通话学习策略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属于华北北部方言区和东北亚方言区,位于交通要道,人流很多。

为了交流的顺畅,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开始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并尝试采取和普通话相似的表达方式。

但徐州话的句型种类,更具有北方话的特征,这正是徐州方言使用者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部分。

一.徐州方言特殊句型分析(一)比较句徐州方言比较句的肯定、否定、疑问三种形式。

1.肯定比较句徐州方言比较句的肯定形式,具有地方特色的是,用“赶上、跟上、给、般”等词语构成比较句的结构。

1.1 A 赶上/跟上 B + 形容词(A和B一样)1)他整天没熊事儿,赶上/跟上退休的人闲了。

(他整天没事儿干,和退休的人一样有空)2)她做的烙馍赶上/跟上奶奶做的漂亮了。

(她做烙馍馍和奶奶做的一样漂亮。

)3)她一个人带三个孩子,赶上/跟上个市长累了。

(她一个人带三个孩子,跟市长一样累)需要注意,在使用具有数量意义的形容词时,常用“俊、快、长、宽、胖、重”等具有积极意义的形容词,不用“丑、慢、短、窄、薄、轻”等,因为“追赶/跟上”的本义总是关联积极意义有关。

4)她赶上/跟上她大姐俊了。

(她有她大姐漂亮了。

)5)妈妈的快递赶上/跟上百货店多了。

(妈妈买的快递有百货店那么多。

)6)妹妹跳绳赶上/跟上哥哥快了。

(妹妹跳绳有哥哥跳得那么快。

)*她赶上/跟上她大姐丑了。

*妈妈的快递赶上/跟上百货店少了。

*妹妹跳绳赶上/跟上哥哥慢了。

在语义明确时,形容词可以省略。

7)他修车的技术赶上/跟上他师傅了。

(他修车有他师傅修得好。

)8)儿子赶上/跟上老子了。

(儿子有老子强。

)9)咱的日子都快赶上/跟上国外了。

江苏徐州方言副词“般”字的语法与语用分析

江苏徐州方言副词“般”字的语法与语用分析

江苏徐州方言副词“般”字的语法与语用分析徐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华北东北次方言,它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

笔者考察了徐州方言副词“般”的使用情况,得出以下结论:“般”一般修饰单音节“大类”形容词,可用于比较语境,所搭配的词语语义模糊,“般+形容词”可在句中充当宾语、定语、补语、谓语成分。

标签:副词“般” 构词能力比较语境语义模糊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徐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华北东北次方言。

它与北语音系统与北京话相近,词汇和语法也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有一些特殊的现象。

如徐州方言中“般”就是一个颇具特点的程度副词,“般”后所接的形容词,系统不是开放的,并且数量是有限的,它们有三个特点:第一,“它一般用在有指‘大’的意味的形容词,如‘长、宽、高、重、大’等之前”;第二,这些形容词具有可衡量或估量的性质,如“长、宽”等,是可以计算出来的;第三,只能是单音节形容词。

这些形容词有:高、长、宽、远、大、重、齐、多、粗、胖、厚、平。

“般+形容词”形成偏正关系的形容词性短语,在句中可充当宾语、谓语、补语、定语成分。

笔者主要针对“般”字具体的使用情况,从语法及语用方面予以分析。

一、“般”字语法分析徐州方言副词“般”字的使用体现了一些特殊语法规律。

(一)构词方面的不对称性(1)这两根绳子般长包? *这两根绳子般短包?(2)两个小孩般大包? *两个小孩般小包?在徐州方言中,人们使用“般长、般大”等词语,而没有“般短、般小”的说法。

李申先生在《徐州方言志》中提到“徐州方言中的一些程度副词有的专往大处说而不往小处说,有的则专往小处说而不往大处说,有的专门用于好的方面不用在坏的方面,有的则专门用在坏的方面不能用于好的方面”。

“般长、般大”等就是专往大处说的。

这体现了人总是看重和追求好的一面,而摒弃坏的一面的心理。

正符合沈家煊先生在《不对称和标记论》中介绍的“Boucher & Osgood(1969)通过心理试验证明这一规律,并称之为‘乐观假说’(Pollyanna Hypthesi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 动词后缀“-拉”和“-登”
1、“-拉”
徐州方言中有一些带后缀“-拉”的动词。如:扯拉/划拉/漓拉/扒拉/刮拉/拉拉/踏拉
这些动词一般都带有动作反复进行和随便、不经意、不认真去做的附加意义。例如“扒拉”是反复搅动、拨动、“你也让我扒拉两口饭!”都有胡乱进行的意思,“拉拉”、“踏拉”形容很随便地拖动。“扯拉、“刮拉”也是随意的拉扯、牵扯。“漓拉”是不经意地洒落、抛撒。例如:“让他洗个碗,他把水给你漓拉一地!”“划拉”是挥动、划动,亦多用以指人随便地写、画。例如:“他让你写,你孬好给他划拉两下不就完了吗?”这是劝人不必那样认真的干,应付了事就可以了。
三语末助词“起来的”
“起来的(35、35)”,在徐州话中使用相当频繁,类似一种口头语,用于短语或句子末尾,表达较强烈的不满或厌恶。例如:
这个小东西起来的!/这孩子起来的!/这个娘们儿起来的!
最多的是跟在骂语之后,其愤恨情绪更加明显:
妈拉个巴子起来的!/小鬼孙羔子起来的!/这个狗日的起来的!/这个老不死的起来的!/你个小舅起来的!/你个不要脸的东西起来的!/这个千刀万剐、万人揍的起来的!
“折登”“踢登”“倒登”“掀登”之“登”,系来自于动词“腾”。徐州方言此一音节轻读,构词能力有所扩展,当已词缀化。以上两个后缀是拙文《徐州方言的词缀》没有收录的,特补记如上。
七 特殊的独词句
现代汉语的独词句一般都是有实词构成的。例如“飞机!”“对!”“喂”等等。徐州方言中有两个由虚词构成的独词句比较特殊:
3、“连V自V”式
连说自说/连跑自跑/连走自走/连看自看/连检查自检查/连交待自交待
此种格式表示某种动作进行的时间比较短暂,含有“V着V着(很快)就……”、“V着之间(很快)就……”的意义。在句中作状语,例如:“(那地方)就在前面不远,连说自说就到了。”意即两人边走边说,说着说着很快就到地方了。
圈1、明知怎么(41)干不行,领导非要怎么干,那就干不来!
圈2、叫咱走,咱就走不利啊!
(2)“不”表示限止,犹“罢了”、“而已”;“来”表示不满的语气。例如:
圈1、哪恁么(41)容易办到的,听他说不来!
圈2、他报亩产一万斤,瞎吹不来!
“说不来”即说说而已。“瞎吹不来”即胡吹罢了。“来”,普通话中无应对的词语,表达因怀疑、不信服而产生的不满情绪。
3、噫唏(41)
(1)表示惋惜。例如:
噫唏,这么好的东西你咋不要?/噫唏,多好的机会你错过了!/噫唏,你(这样做)真傻!
以上各例,“噫唏”均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惋惜态度。
(2)表示不满和恳求。例如:
噫唏,再给点儿!/噫唏,再等会儿,急什么!
以上两例中,“噫唏”表示不满意或不满足,并向对方提出恳求。如果连用,则显得更为急切和强烈。例如:噫唏,噫唏,太少了!/噫唏,噫唏,走什么的!
2、“-登”
徐州方言中有一些带后缀“-登”的动词。如:折登/踢登/倒登/咕登/掀登/翻登/扑登/叨登/拾登/闹登
这类动词一般也有动作反复和随意进行的附加意义。上举例词几乎都可以受副词“胡”、“瞎”及其连用的“瞎胡”的修饰,说成胡折登、瞎折登、瞎胡折登、胡踢登、瞎踢登、瞎胡踢登等等,使其附加之意更为显豁。
四、语气词连用
句子语气比较复杂时,句末有时不止一个语气词。徐州话常见的有以下两组:
1、“吧哈”
徐州祈使句末尾经常用“吧”,表示命令、催促等语气。例如:吃你的吧!/睡你的吧!/去你的吧!/滚你的吧!/咱拉倒吧!/了了吧!
以上各句“吧”后均可再加上一个语气词“哈”说成:吃你的吧哈!/睡你的吧哈!/去你的吧哈!/滚你的吧哈!/咱拉倒吧哈!/了了吧哈!
“没有AB”和“无A拉B”虽同用于否定某种状况的存在,但后者是更为强调的说法,并且含有表示不满意和不希望这种状况出现的感情色彩。
从上举例句可以看出,“无A拉B”式在句中作谓语和状语。有时也用作定语,如“无条拉道儿的个孩子”。
2、“连V1带(加)V2”式
连带拉扯/连说带骂/连说带劝/连吃带喝/连吃带拿/连骂带打/连讹带诈/连吹带捧/连说带比划/连讽刺带打击
以上格式中的“无”都可以用“没”替换,说成“没颜拉色”、“没条拉道儿”、“没轻拉重”等等。但“没鼻子拉眼”(形容说话不留情面。例如:“这人太不像话,将才(刚刚)叫我逮着没鼻子拉眼地训了一顿。”)习惯上不说成“无鼻子拉眼”。进入此种格式的AB或是一个名词,如“颜色”喻指表情、光彩,“条道儿”指教养、规矩,“滋味”,“鼻子眼”代指脸面,引申为情面。相当于一个名词等,或是一对反义形容词,如“大小”、“轻重”等。
V也可以是双音节动词。例如:“他晕倒在家,等发现送到医院,连检查自检查人就不行了。”意即正在检查之中人已经不行了。
同一个动词在格式里出现两次,表示这个动作不是一次性的,从动作发生到其中只有一个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相对短暂罢了。
二、双音节叹词
1、呦耶(35、35)
呦耶!怎么(这么)厉害!/呦耶!你说得来!/呦耶!咋的你了!/呦耶!谁怕谁!
这个“哈”含有明显的厌烦、不满的语气。连用“吧哈”,语气不仅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加了强度。语气的重点是落在后一个语气词上的。
2“不来”
又有两种情况:
(1)主要用在一些动词及其AA重叠式后面。如:干不来/做不来/去不来/走不来/看看不来/说说不来/试试不来
“不”,实际应作“罢”(由于语音弱化而音如“不”字),表示同意;“来”表示无可奈何的语气。也就是说这种同意是勉强的、被动的。例如:
助词“的”儿化后也可以单独成句。询问人、物在何处时,如果目标在可视范围之内,常用一个“的儿!?”回答。意思是“这(或“那”)不是的!?”发出声音的同时多用手指向某处或使嘴巴向某个方向努起。
把一句话凝缩禁句末最后一个单音虚词里,这的确是一种十分凝炼的特殊表达方式。
“不来”的语气是(1)还是(2),要看具体的语境。例如:
圈1 领导非叫咱说,那就说不来。
圈2 他有恁么大的本事?说不来!
前一句表达的是虽同意而无奈的语气,后一句是限止和不满的语气。两个“来”都是轻声,但调值有高低,前者是4,后者是1。
五 程度副词“甚”
“甚”作为程度副词,在普通话和徐州话中意义和色彩均有不同。普通话用以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很”、“非常”。例如“反映甚佳”、“来宾甚多”。徐州话的“甚(41)却相当于“太”,表示因过头儿,过分而失当。例如:
徐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中原官话。从语法方面看,虽然总的说与普通话差别不是很大,但细加探究,仍有许多能反映其特色的现象值得注意。
一、几种特定格式
1、“无(没)A拉B”式
无颜拉色/无条拉道儿/无滋拉味儿/无日拉夜/无大拉小/无轻拉重
这种格式表示“没有(或不分、不管)AB”的意义。“无滋拉味儿”即没有滋味儿。例如:“感冒多天了,嘴里无滋拉味儿的。”“发高烧,吃什么都无滋拉味儿的。”“无大拉小”即不分大小,多用以批评对年长者不尊重的人。例如:“这孩子说话无大拉小的,一点儿礼貌都没有!”“无日拉夜”(也说“无黑拉夜”),意即不管白天黑夜,多用来说人工作或玩耍时间无节制。例如:“为了赶完这批活儿,一家人无日拉夜地干了好几天。”
此叹词表示强烈不满,并带有故作惊奇的语气,多用于否定对方所说的话。若单用“呦”则惊奇多于不满,程度也较轻。
2、呦好(41)
呦好!你怎Leabharlann 来了?/呦好!你翅膀硬了!/呦好!胆子还不小来!/呦好!我小瞧你了!/呦好!他家里还怪阔气来!
“呦好”表示出乎意料之外。以上各例也可单用“呦”,但用“呦好”比单用“呦”语气强烈,并隐含着对下面所说情况的不满情绪。例如上举“你怎么来了”一例,如用“呦”,一般仅表单纯的惊奇,对某人突然出现并无反感;如用“呦好”,除表示以外,还带有不悦的感情色彩。
普通话也有这种格式,《现代汉语八百词》“连”条指出此一格式“表示两种动作同时发生,不分先后,跟两个单音节动词组合,这两个动词性质相近”,举得两个例子是“他连说带唱地表演了一段,孩子们连蹦带跳地跑了进来”。但徐州话与之有些不同:
(1)表示强调不仅有V1,而且还有V2发生。例如“连吃带拿”,强调不仅“吃”了。而且还“拿”了。(2)V2一般都重于V1。上面列举的例子中,“骂”比“说”重;“打”比“骂”重;“讽刺”比“打击”重。或者说后一动作较前有所进展。例如用手“比划”比只用嘴“说”又进了一步。(3)“带”均可以换成“加”。(4)与之组合的可以是双音节动词。例如徐州一句歇后语:“鸡窝里放屁——连风刺带打鸡”,V1V2都是双音节。(5)两种动作可以同时,也可以分先后。例如“连骂带打”,可以是边骂边打,也可以是先骂后打。“连吃带拿”则“拿”一定在“吃”之后。
价钱别甚贵,甚贵了就卖不出去。/人老实点好,但甚老实就要受欺负。/题目不能出甚难,甚难了都做不出来,会影响考试成绩。
以上“甚”均表示超出正常情况和所能允许的范围。句中常出现与之相应的否定词“别”、“不”、“不能”等,亦可说明“甚”的失当。
普通话用“甚多”,带有书面语色彩,口语不大说“甚佳”、“甚多”、“甚好”。但表示过头儿的“甚”,在徐州话中完全是口语色彩,使用也较多。
1、“吗儿?!”(41)
疑问语气词“吗”儿化后可以单独成句。专用于与小儿逗乐。玩时一个人躲藏起来然后突然出现,或用手等物遮脸又猛然露面,同时发出“吗儿?!”的喊声,以引起小儿注意,使之惊喜,这种动作往往反复进行多次。“吗儿?!”的意思是“我不在这儿吗?!”或“这不我吗?!”
2、“的儿!?”(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