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人新闻精神论文
论著名报人彭子冈的新闻职业道德
论著名报人彭子冈的新闻职业道德作者:陈丽珠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4期摘 ; 要:民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幻和动荡,在这一时期催生了一批敢为他人之先摇旗呐喊的女报人,她们对职业的追求,使她们在新闻史上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业绩,文章以“三剑客”之一的彭子冈为中心,浅谈中国近代报人的新闻职业道德。
关键词:女报人;彭子冈;新闻职业道德中图分类号:G219.29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1-0261-01彭子冈,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大公报》驻北平记者,特写《毛泽东先生到重庆》曾轰动大后方,通篇思忽与文风至今仍不失为新闻写作的范例。
“①在彭子冈晚年的病榻中,仍笔耕不辍,在儿子的帮助下,写出了《记者六题》总结其从事新闻事业的经验。
1988年,彭子冈病逝。
作为民国时期早期著名的女记者,彭子冈一生的成就,与她在新闻实践中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道真实,客观公正彭子冈的新闻作品中多使用白描的手法,这正贴合新闻写作和报道对真实性的要求。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毛泽东出乎全国所有人意料的应蒋介石之邀前往重庆,进行谈判。
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发表了彭子冈的作品《毛泽东先生到重庆》,这篇篇幅短小、白描式的客观报道,刊出后便在大后方各阶层读者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篇作品发表在1945年,但在1938年彭子冈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做为一个人党已经七年的秘密党员,第一次在国统区见到自己的主席,其激动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②但作为国共两党之外的《大公报》记者,她首先有责任报道毛泽东来重庆的诚意并宣传我们党的方针。
但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和国民党统治区读者思想的复杂性。
当记者问及毛泽东关于党派会议与联合政府时,毛泽东回答“这一切包括在民主政治里了,还要看蒋先生的意思怎么样。
”③在这个重要的问题上,记者并未因为自己的立场而添加任何议论,另外在这篇报道中对于毛泽东的一个细节描述,“毛先生敞了外衣,又露出里面的簇新白绸衬衫。
中国近代报人新闻精神研究——由《独立评论》看胡适自由思想
《 独立评论》于1 9 3 2  ̄5 月2 2 日 在 北 平 创 刊 , 当 时 随 最 大努 力 向国 民呐 喊传 播 。 “九 一 八 ”事 变 后 的 战 火 打 破 了 胡 适 期 望 通 过 治 着 日寇 侵华 步伐 步 步 紧逼 , 国难 当头 的危 机 意 识 和 忧 国 不做 乱 世 的饭 桶 ” ,而 “ 为 国 忧 民的 救 国 理 想 使 得 一批 知 识分 子踏 上 舆 论 平 台 。 《 独 学 而 救 国 的理 想 ,决 定 “
为 自 由 知 识 分 子 对 思 想 自 由和 言 论 自 由 总 的 概 括 。 胡 适 关 于 新 闻 自 由的 追 求 ,在 实 践和 理念 的相 互 演 化 中被 论
自由 的 人 ,就 不 配 争 自由 , 不 配 谈 自 由 ” 。可 以说 , 《 独 立 评 论 》 时 期 , 以胡 适 为首 的 自由知 识 分 子 们 已然
闻 舆 论 阵 地 中 ,与 报 刊 为 伍 。 胡 适 的新 闻 自由 思想 ,是 将 言 论 自由当作 宪 政 民主 的首 要 标 志 。
一
、
言论独立的 自由— — “ 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
胡 适 所 处 的 时 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环 境 充 满 了 “开 风 气 ” 的 启 蒙 精
证 , 他 不仅 把 报 刊 作 为表 达 自由 、追 求 自由 的工 具 , 同 神 ,东 西 、古 今 思 想碰 撞 交会 出火 花 ,作 为 五 四 文 学革 命 中的 “ 举 首 义 旗 者 ”, 对 人权 和 自由 的呼 吁 是 胡适 的 时 , 其 关 于 新 闻 自 由的 理 念 又反 过来 影 响对 报 刊 的指 导
中国近代报人的新闻职业道德
中国近代报人的新闻职业道德作者:刘聪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3期摘要:清末明初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报人通过手中的那支笔揭露黑暗,为民请命。
被普遍认为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职业记者的黄远生,他提出的关于记者职业身份的自省“四能说”以及他对于新闻通讯文体的开创和贡献,表现了他对于新闻职业道德的践行。
作为中国近代举足轻重的报人,对于黄远生新闻职业道德的研究某种程度上可以颇见近代报人的新闻职业道德。
关键词:近代报人黄远生新闻职业道德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8-0145-01一、研究背景及选题缘由1885—1915年(光绪十一年到民国四年),黄远生的生活轨迹只有短短的30年,1909年黄远生从日本学成回国后,从参加远东通讯社的工作开始进入新闻业到他被刺杀,也只有短短的5、6年时间,但他在从业过程中的新闻实践活动及作品表现出了职业新闻工作者的原则和态度,学界普遍认为黄远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职业记者、中国通讯奠基人,作为中国近代举足轻重的报人,对于黄远生新闻职业道德的研究某种程度上可以颇见近代报人的新闻职业道德,因此以黄远生为中心对中国近代报人的新闻职业道德研究是具有代表性的。
总的来说,对黄远生的研究不在少数,但是系统的对黄远生的新闻职业道德作专门研究的几乎没有,因此本文以黄远生为中心,透过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他的新闻职业道德进行研究是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
二、从黄远生的新闻活动反观其职业道德践行黄远生作为近代第一个职业记者,他对于新闻职业的主要贡献为他提出的“四能说”以及对通讯文体的开创,他的职业道德恪守主要表现为他对于官僚阶层关系的处理中,下面将从黄远生的新闻思想以“四能说”为例和新闻实践以通讯作品为例具体来看他的职业道德践行。
(一)从黄远生的新闻思想看其职业道德践行一记者的“四能说”黄远生认为记者应当是一个独立的神圣的职业,在《忏悔录》中他提出了记者的“四能说”可以看作是他关于记者职业规范的自省,即“脑经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报人”徐铸成新闻思想研究综述
“报人”徐铸成新闻思想研究综述刘茜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是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记者、编辑、评论家、爱国报人。
他一生致力于新闻事业,从1927年步入报界到1957年被化为右派被迫停笔,30年的报业生涯中,他“一直在《大公报》、《文汇报》这两个报里兜来兜去”1,历任《大公报》记者、编辑、总编辑,《文汇报》总主笔、社长、总编辑。
此后,徐铸成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迫害。
之后,他被调至上海市出版局工作,参加了《辞海》、《汉语大辞典》的编纂。
1980年错划右派得以改正,徐铸成届时已经70 高龄,他将主要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撰写回忆录,先后写成并出版《报海旧闻》、《旧闻杂忆》、《风雨故人》、《报人张季鸾先生传》、《哈同外传》、《徐铸成回忆录》、《新闻艺术》、《新闻丛谈》等19部著作,三百余万字。
他还担任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五所大学新闻系的兼职教授,亲自带研究生。
1991 年12 月23 日,徐铸成在上海去世。
徐铸成曾说过,我国新闻史上,曾出现过不少记者与有名的新闻工作者,也有不少办报有成就的新闻事业家,但未必都能成为报人。
对于“报人”,他自己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对人民负责也应对历史负责,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不颠倒是非、不哗众取宠,这就是我国史家传统的特色。
成为报人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品德和特点。
”2观徐铸成先生的一生,他自己就是一个真正的“报人”。
然而,关于这位著名报人新闻思想的学术研究却显寂寥。
一、资料概述笔者找到的有关徐铸成的资料,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徐铸成本人的著作,大多数写于平反之后。
徐铸成平反后,立下“三不主义”为今后立身行事的准则——“不计较过去、不服老、不自量力”。
以“三不”精神投入到新生活中去的徐铸成,在十多年里,高龄著书,笔耕不辍,写了三百多万字,出版了十几本专著或文集,记录他过去几十年经历的许多人和事,总结他30年新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按照徐铸成先生自己的说法,可以分为:1、以回忆个人经历为主。
近代报人黄天鹏的新闻精神
NEWS WORLD新闻史话黄天鹏(1905-1982),广东普宁人,曾任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创办我国第一个新闻学刊,是我国现代新闻学的拓荒人。
黄天鹏的新闻从业经历非常丰富:他在求学期间就曾兼任报馆的通讯员;1928年他在《申报》主编要闻,留学日本回国后担任《时事新报》通信部主任和编辑,并对《时事新报》进行改革;抗战期间,他负责主持战时重庆各报的联合版……本文从为公共利益奋斗、追求新闻自由、勇敢无畏的责任感和专业主义精神等四个方面探讨黄天鹏的新闻精神。
一、以新闻为主的专业主义精神近代中国新闻界的发展一直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文人论政”,报纸被看做是政治家、名人等发表意见的场所,而黄天鹏受到西方新闻理论的影响,对这种传统做了批判,认为新闻纸最重要的功能是供给新闻:“其职务颇繁,言其重要者有六,即供给新闻,代表舆论,创造舆论,输灌智识,提倡道德,振兴实业是也。
此六者之中,以供给新闻为最要,能全尽六种职务而无愧者,固为极完备之新闻纸。
但能供给新闻,虽未兼备其他职务者,仍不失为新闻纸也。
”在黄天鹏看来,新闻纸的第一要务便是“供给新闻”,而不是“论政”,这也体现了黄天鹏强调以新闻为主的专业主义精神。
在西方新闻界,虽然也有一段时期报纸是为“政党报刊”,但是随着大众化报纸面向市场以来,便越来越强调报纸报道消息的功能,并且强调消息的中立、客观,形成了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黄天鹏恰恰有着这种意识,并引导报纸朝这方向发展。
黄天鹏自日本回国后,受邀担任《时事新报》通信部主任,在这期间,他对《时事新报》进行了一些改革。
他将《时事新报》的第一版改为国内和地方的要闻版,突出新闻的重要性,使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本地和国内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
在他担任《时事新报》编辑时,保证报纸版面和内容不受广告的影响,每天把固定的版面用来刊登要闻。
可见,他将新闻放在新闻纸的首要位置,将“供给新闻”当做报纸第一职能,以新闻为主的专业主义意识浓厚。
中国近代报人新闻精神研究——以裘毓芳为中心
CHU^HBO LI LUN YU CHUANBOSHl
中国近代报人新 闻精神研究裘毓 芳揭 开 了中国新 闻史上妇女从 事新 闻事业的序幕 ,作为近代 最早 的女 报人 , 一 她在推 动 中国近代
报 纸 改 革 ,传 播 新 思 潮 、新 思 想 与进 行 爱 国救 亡 民主 运 动 ,促 进 妇 女 解放 等 方 面 的 贡 献 不 可 磨 灭 。她 “ 扩张报 务 ” 开 民智 ,把报 纸 作 为 民主 于妇 女 解 放 运 动 的舆 论 武 器 ;白话 办报 、报 纸 通 俗 化 等 新 闻精 神 以及 办报 思想 、新
纪末 才 陆续有 妇 女投 身其 中 。由于封 建礼 教和 旧的思想 意 判 ,进 而 催 生 出话 语伦 理 ,形 成 公 众 舆 论 所遵 从 的基 本
识 的束缚 ,妇 女办 报活 动一 直在 摸索 中前 进 。裘毓 芳揭 开 演 说 规 范 和 论 证 规 则 。而 话 语 伦 理 形 态 很 大程 度上 取 决 了中 国新 闻史 上 妇 女 从 事 新 闻 事 业 的序 幕 ,作 为 近 代 最 于 报 人 的意 识 与 理 念 ,在 近 代 新 闻事 业 中报人 作 为传 播 早 的女报 人 ,她 在 推动 中 国近代 报纸 改革 ,传 播新 思潮 、 者 占有 绝 对 的 主动 性优 势 。 因此 ,报 人 一 方面 接 受 时代 新 思想 与进 行 爱 国救 亡 民主 运动 ,促 进妇 女解 放等 方面 的 先 进 思 潮 , 另 一方 面 又利 用 报 刊 媒 体进 行 意识 形态 的主 贡献 不可 磨 灭 。她 “ 扩 张 报 务 ” 开 民智 ,把 报 纸 作 为 民 动 性 言 说 ,影 响着 思潮 的演 变 。在 维 新 变 法前 后 ,裘 毓 主 于 妇 女解 放 运 动 的舆 论 武 器 ; 白话 办 报 、报 纸 通 俗 化 芳 认 为 通 俗 的 白 话 报 刊 能 传 播 新 知 , 开 启 民智 , 是 开 等 新 闻精 神 以及 办 报 思 想 、 新 闻采 写方 面 的诸 多 独 到 见 通 社 会 风 气 、 宣 传 变 法 最 好 的舆 论 工 具 。1 8 9 8 年5 月1 1 解 ,对今 天 的新 闻事业 仍 具 有重 要 意义 与研 究 价值 。
近代中国著名人物研究报告议论文
近代中国著名人物研究报告议论文李鸿章作为一个影响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汉族官僚。
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人物。
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的人。
最后却落得被时人、后人唾骂的卖国贼。
今天,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丈夫只手把吴钩,义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晚清只要搞懂三个人,就可以把晚清历史的枢纽、着眼点找到。
这三个人是:慈禧,李鸿章,赫德。
慈禧代表清王朝满族贵族的最高统治者,太平天国后,清朝权力中心下移,地方汉族大员崛起。
湘系,淮系,北洋。
当中时间最长,做事最多的就是李鸿章。
赫德代表洋人和西方势力。
这足见李鸿章的分量。
关于如何评价李鸿章,我想先从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入手,甲午战争使他一生事业名声扫地,他也承认自己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没想到甲午一战,把我这个纸糊的灯笼给捅破了。
现在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首先,李鸿章并非出生于大地主大官僚家庭,他的祖先一直到他的祖父才有了两倾地。
李鸿章24岁就中了进士。
过去有种说法,叫五十少进士,二十老明经。
就是说五十岁能中进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像小说范进中举的人层出不穷。
可以说李鸿章是很刻苦,而且理学修养很高。
在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横扫中国江南地区,清朝的“八旗”,“绿营”不堪一击。
是靠汉族大员的团练才将其平定。
其中就包括李鸿章的淮军。
过去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被称为是他的一项“罪证”。
我认为这是因为受过去得意识形态影响,凡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就是反动势力,尤其在文化的革命时期。
凡是不“革命”的就是反动的顽固派,而在那个时期“革命”其实是被理解成“造反”,只有造反才是对的,所谓“造反有理”。
历史作者梅毅(赫连勃勃大王)在他的新书《极乐诱惑———太平天国的兴亡》中评价太平天国是世间的“祸胎”,没有任何先进的东西可言。
虽然很多起义者追随太平天国,认为可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国。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摘要:在中国近代传播思想史上,梁启超是一个异常响亮的名字,堪称“报界巨子”,为近代中国报业界第一人,执舆论界之牛耳。
本文将以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为研究课题,从其思想演变、思想内涵、时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对其新闻传播思想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梁启超集政治家、学者、作家于一身,以激情澎湃、大开风气的文章,为转折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
据统计,他留下共1400余万字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社会经济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
在新闻传播学方面,毫无疑问,梁启超是当时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与领军人物。
作为去塞求通、开风气的时代主角,梁启超为中国办报思想的推进、新闻传播思想的定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的演变笔者认为,人的思想必与其人生阅历、见闻息息相关,而且,思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外界环境等改变而发生变化。
梁启超的思想亦是如此,他的新闻传播思想围绕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为中心,以政治立场为风向,发生了一系列转变。
梁启超是第一个以政治家身份办报的人,是一位为国家复兴而奔走呼号、为民族振兴而鞠躬尽瘁的知识分子。
根据梁启超思想上的转变,可将其传播思想分为大致三个阶段:(一)萌芽期: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在幼年时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其父给他灌输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舍生忘死、顽强不屈的坚韧品格。
在师从康有为后,梁启超通过在万木草堂的学习,成为了康有为的左膀右臂,并称“康梁”,为改良主义摇旗呐喊,同时为一生的政治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木草堂在当时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济国利民的人才,立大志,明辨是非黑白,这为梁启超今后的传播思想指明了方向。
(二)成熟期:戊戌变法失败至辛亥革命时期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革命的风暴已不可逆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登上历史舞台,近代中国出现第二次办报高潮。
学年论文__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学生:施妍学号:2010221109120006专业:新闻学指导老师:杨翠芳【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声名远播的学者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
他的新闻传播思想主要是通过报刊传播,在办报过程中梁启超形成了他自己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
他提出了‚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且有办报的四原则,并提出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
最后还提出了党报的观念。
【关键词】去塞求通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办报四原则舆论党报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报人,梁启超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其新闻思想‚是半个世纪国人探索新闻传播规律的最高成就,因其标志着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萌芽期的结束‛。
一、梁启超及其办报活动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人称‚梁任公‛。
广东新会县茶坑存人。
生于1873年2月23日,殁于1929年1月19日,终年57岁。
他从小熟读经、史,"八岁(1880)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梁启超《三十自述》,1902年)。
12岁考中秀才。
15岁进广州学海堂就学。
17岁考中举人。
次年入京会试,但未考中。
南归途中,经过上海,‚够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见《三十自述》),并见到上海制造局译出的若干中西书。
梁启超接触西学自此始。
回到广州后,由同学陈通甫的介绍,得见康有为,并拜康氏为师。
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当时的梁启超异常倾倒,他在《三十自述》中回忆说:‚先生乃以大海潮音,做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
自辰入见,及戌始退。
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竟夕不能寐。
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
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
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
近代史人物传记论文
近代史人物传记论文近代史风云人物之百年宋教仁——我最欣赏的政治家序言:百年时光斗转而殁,一百年前的上海闸北火车站里,了不起的政治先驱宋教仁被一颗子弹打中,新生的中华民国因此爆冷,中国第一轮民主宪政的尝试和课堂教学失利。
一、生平简介1882年4月5日,宋教仁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一户的传家传世之家。
宋教仁字遁初,号渔父,6岁入私塾,17岁入桃源漳江书院,受到县教谕黄寿彝和书院山长瞿方梅等人影响,萌发抗清思想。
宋教仁就是了不起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提倡内阁制的政治家。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设人。
1913年被刺杀于上海,终年三十一岁。
二、华兴会初崭头角1902年,考上武昌普通中学堂。
翌年入学,参予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跑抗清革命之路。
1903年8月,满清统治者下的崩盘倒计时第八个年头的某一天,一个名为黄兴的年轻人从日本游学回国,走进了“九省通衢”的武汉。
在这里,他结识了正在武昌文普通中学堂读书的宋教仁。
虽然年纪差距了8岁,两人却一见如故,欢若平生。
1904年二月,创立华兴会,黄兴任会长,宋为副会长。
该会的宗旨就是:“铲除鞑虏,恢复正常中华”。
就是年7月,宋教仁在武昌发动建立“科学补习班所”,以此为炮火,在新军和学校中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就是年,华兴会策划在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在长沙、岳州、衡阳、宝庆、常德分后五路同时武装起义。
宋教仁负责管理常德一路的非政府发动工作。
9月,宋教仁回去常德,在城内五省客栈设立“湘西联络总站”。
10月初,在常德笔架城举办的会党集会上被举为龙头,并订立:武装起义时,会众扮成朝五雷山的香客,至笔架城边的文庙子集,请旨统一指挥。
11月5日,为筹划经费,宋教仁至长沙,辨认出武装起义事泄,湖南巡抚陆元鼎命令抓捕。
就是年底,宋教仁经武汉、上海登轮潜赴日本。
其实在当时这一幕历史大戏中,年仅22岁的华兴会副会长宋教仁的刚刚踏上历史舞台,还显稚嫩。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19实际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全国。
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其中,尤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挥了主力作用。
对于梁启超,人们常了解的大多是他的变法维新思想,殊不知,梁启超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笔名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40余个。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小熟读经史,17岁中举人,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遂于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报刊。
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于1985年和康有为一起晋京会试,其间参与了“公车上书”,之后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后《中外纪闻》被迫停刊,他的衣服、用具、书籍均被没收,“流浪于萧寺中数月”而“办报之心益切”。
不久,受黄遵宪之邀南下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
1897年10月,又接受湖南时务学堂的邀请,赴湖南长沙就认时务学堂总教习,并参与《湘报》的筹办事宜。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积极参与各项新政活动。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后又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后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1929年病逝北京。
回顾梁启超的一生,其办报生涯自1895年在北京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其办报实践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亦有深远影响。
民初杰出报人新闻思想对当前记者职业道德的启示
77910 伦理道德论文民初杰出报人新闻思想对当前记者职业道德的启示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迅速发展,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队伍也日益壮大。
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在新闻事业的媒介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媒介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虚假新闻层出不穷、恶俗新闻频遭病诟、有偿新闻勒令不止,这些不断出现的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使得考察并研究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突出任务。
民国初期是中国职业记者群体开始形成的一个时期。
这些名记者的新闻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还总结和创立了系统的新闻理论,担负起了为整个社会去塞求通、对大众进行思想启蒙的作用和责任。
因此,本文选择邵飘萍、黄远生以及胡政之三位民初记者为代表,研究其新闻思想,对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借鉴。
二、民初杰出报人新闻思想对当前记者职业道德的启示(一)新闻记者应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黄远生把新闻区分为政治新闻和社会新闻,更把社会新闻的表现范围扩大到市井和街巷之间,只要是“有益于人生”的东西,他认为都可以成为新闻表现的对象,这就使得真正把新闻当作民众的耳目喉舌成为可能。
邵飘萍认为报纸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之代表”,可见他与黄远生都十分重视新闻媒介为谁服务、代表什么人讲话的问题,他们一致认为媒介具有公共属性,媒介的基本构成人员新闻记者必然应该做到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服务,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为人民服务。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下的新闻事业,不仅要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同时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在新闻报道中,就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如果没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来做新闻,那必然会导致新闻业偏离为国家公共利益服务的方向,也必然导致新闻事业在人民心中公信力的丧失。
(二)新闻记者应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只有真实、准确的新闻报道,才能令受众对整个社会形成正确的认识。
浅析中国近代报人成舍我的新闻精神
浅析中国近代报人成舍我的新闻精神作者:纪笑雨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3期摘要:成舍我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位业绩卓著、影响深远的著名报人。
他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所创造的多项纪录迄今无法超越,拥有着他人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本文着重探讨他的新闻精神,这对我们现代新闻从业者以及现代传媒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近代报人;新闻精神;成舍我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5-5312(2016)08-0143-01一、成舍我其人成舍我1898年生于南京,1991逝世,享年93岁。
他是中国著名报人,在中国新闻史上享有很高声望与影响。
成舍我原名成勋,后名成平,舍我为其笔名。
成舍我一生从事新闻业近77年,一生参与创办媒体、刊物近20家,直接创办12家,遭遇挫折无数。
他也是著名的新闻教育家。
成舍我不仅办报刊、开公司、办学校,还擅长新闻采访、言论写作、报纸编辑、报馆管理等多重业务,他是中国新闻史上少有的一位“新闻全才”。
成舍我这一生的经历和成就足以称之为一个传奇,而这些传奇也与成舍我的成长经历、个人性格、社会环境以及机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他从事这一生的新闻事业中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报理念和新闻精神,下文着重来探讨。
二、成舍我的新闻精神浅析(一)爱国办报理想与终身从事新闻事业一部百年激荡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艰难困苦的血泪屈辱史。
这使得中国许多有良知的近现代知识分子和无数仁人志士都把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当做自己终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
在这段历史的不同时段都有一群人怀抱着救国志向,学用西洋传媒,办报办刊办社。
成舍我也正是这个办报群体中的一员,强烈炽热的爱国主义一直是支撑成舍我先生一辈子办报并且终生无悔的深层持久的动机。
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在他《我们这一代的报人》、《立报发刊辞》和《中国报纸的将来》等文章中都有具体的论述。
成舍我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许多的战乱与政局的变换,但却终身只从事新闻事业,几乎没有做过其他行业。
浅谈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夫妇报人
徐盈和彭子冈夫妇被称为《大公报》的“双子星座”,他们二人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徐盈1936年到上海《大公报》工作。抗战期间,徐盈曾赴西北战场采访,抗战胜利后,任天津《大公报》驻北平办事处主任。彭子冈1936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后,进入新闻界,任上海《妇女生活》记者,不久转入《大公报》,成为抗战时期新闻界最活跃的记者之一。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时期,彭子冈奔波活动于山城重庆的各种政治势力间,以尖锐泼辣的文笔,采写了大量的政治新闻和社会新闻。《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以毛泽东在机场受欢迎的场面向全国报告了这个“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喜讯”。国民党反动宣传总是把中共领导人描绘得野蛮横暴如洪水猛兽,彭子冈的特写显示了毛泽东伟大而质朴、亲切而平易的风格。她采写的反映陪都重庆黑暗、抨击时弊的报道,也是一针见血,讽喻巧妙。例如,她写的“洋狗飞机事件”与浦熙修写的“孔夫人爱犬飞渝”反映国民党的腐败、荒唐,轰动全国。
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杰出夫妇报人有《新民报》的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大公报》的彭子冈、徐盈夫妇。陈铭德1929年在南京创办《新民报》,任社长。邓季惺1933年与陈铭德结为伉俪之后,为《新民报》的壮大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使该报发展为5个分社,出版日、晚刊8版,成了旧中国4大报系之一。1935年邓季惺在做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期间负责《新民报》的“法律问答”栏目,1937年任《新民报》副经理,抗战期间,《新民报》内迁重庆,邓任经理,1943年《新民报》成都版创刊,她任成都版经理,抗战胜利后,兼任南京、上海两地《新民报》经理,1949年到1952年任北京《新民报》经理。她与《新民报》的发展休戚与共,以自己的远见、果断、精明、强干使《新民报》走上企业化道路,最后发展成为旧中国最大的民间报系。后人称赞她有“法律家的眼光,理财家的手腕,报人的见识,还有一种女人才有的坚韧持久的工作耐力和一般女人没有的遇事果断的魄力”。邓季惺有一套独特的报业经营管理之道。她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为《新民报》走上企业化道路打下基础,她以企业家的远见为《新民报》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她主张的利义兼顾,见义忘利成了《新民报》在困境中发展、壮大的依靠,她的踏实苦干、敏锐灵活是抗战胜利后《新民报》迅速复刊与创刊,发展成为有五社八版的民间大报的关键。邓季惺为《新民报》在抗战胜利后的发展立下了奇功,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光彩的一页。她本人的能力与作为在当时属凤毛麟角,这种情况在今天也不多见。当时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董显光称赞邓季惺“多年以来,能够踏踏实实,肩负重担,没有怯懦,没有衰退,这不仅在中国新闻界是少有的,在中国妇女中也是少有的人物”!高度称赞邓季惺对《新民报》的崛起所作的不可抹杀的贡献。
论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蜚声中外的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政论家和新闻工作者。
他从1895年 22岁创办《中外纪闻》,到1920年47岁正式脱离报馆工作, 先后达25年之久,他一生所从事的政治、学术活动皆与“办报”两字紧密相连。
作为一名爱国报人,被人誉为“舆论骄子”的梁启超在长期办报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体系。
首先,梁启超认为报刊主要有两大功能:1.“去塞求通”。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
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取决于信息通塞与否,中国社会的症结之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和言论不通畅。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依靠办报“去塞求通”。
所以他说国之有报纸,犹人之有耳目喉舌,要维持政治,扶持国体,首先得创办报纸,“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
2.“党报”理论与报纸的“政治功能”。
梁启超对报纸寄予了太多的希望,他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报纸的社会政治作用,把报纸当做救国的手段。
对他来说,报刊是唤起舆论,制造舆论,揭露社会现实问题,批评朝廷,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武器。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梁启超在现实的政治争斗中,往往通过“报纸”制造“舆论”,以期达到广大民众尤其是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支持。
梁启超开创了中国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他的理念也深深影响着在这之后的中国知识分子。
自梁启超后,从资产阶级革命到五四时期的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再到社会主义革命家等中国近现代的多个政治人物十分注重“报刊舆论”的影响,以手中的“笔杆”为武器,以“报刊”为阵地,呼吁改革,把“办报”当做参与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另外,1898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到了日本,解读了更多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使他的思想体系飞跃而形成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体系。
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报馆两大天职说和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原则。
论维新派报人新闻通俗化思想
本刊特稿
旺 8 孺 W 8 A阮e
论 维 新 派 报 人 新 闻通 俗化 思想
口 徐新平 伍丹 阳
【 要 】维新 派报人 既是 中国近代报业的 开创 者,也是 中国新闻通俗化的最早 实践者和推动者 。虽然他 们 当 摘
中对报 纸语 言通俗 化 问题存 在不 同的看 法,但 是 ,大多数 报人认 为 ,报纸要 达到开 民智的 目的 ,必须走通俗 化道
的观点 ,并非一 开始 就是一致 的。关 于 乡僻之不学 ,此于文界 ,乃 所谓陵迟 ,
“ 中之人好古 而忽今 ,西之人力今 以胜 犯了 “ 好古忽今 ”的毛病 。 不 过 ,在 维 新 派报 人 中 ,持 严 复
报 章语言 的特点 ,早期维新人士郑 观应 非革命也 。且不佞之所从 事者 ,学理邃 古 。” 在新 闻语言观方面 ,他 自己恰好
若 把 地 图来 参 详 , 中国并 不 在 中 上 点儿 白话 ,我 不 敢偷 闲躲懒 , 以后
人 的一 片苦心 。
进 。因为他们知道 ,当时 国民的文化程 央 。地球 本 是 浑 圆 物 ,谁 是 中 央谁 四 得 了功 夫 ,就写 几 句 ,这 是我 们 开 导 度 低 ,识 字的不 多 ,报纸要达 到开民智 旁 …… 。维新 派新 闻通俗 化思想 ,过去常常被认为是 中国 “ 闻大众化 ”的开端。这种 看法有一定的道理 ,却没有 注意 新
浅述中国近代报人所具备素质与条件
浅述中国近代报人所具备素质与条件【摘要】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伴随着政治风云,开始了它风霜雪雨的近代化征程。
在这伟大的征程中,产生了许多着名的近代报人,他们不断创造性地探索和改革办报业务、丰富新闻理论,在为民族救亡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这期间一些著名报人的办报实践,浅述中国近代办报人所具备的素质与条件。
【关键词】近代报刊,近代传媒人,中国近代报人报人素质从1815年8月5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正式创刊,到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近代报刊从无到有,从初步发展到报刊大繁荣,期间涌现出众多在历史长卷中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报人。
他们作为中国近代觉悟最早、思想最新、最具有世界眼光和近代意识的先进知识分子,同时又是命运最坎坷、事业最为艰难的群体,他们不屈不饶的办报精神和办报实践,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作为一个优秀报人应具备的精神品质和媒介素养。
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作为一名传媒人的基本业务素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应是必不可少的。
不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乃至今天发展迅猛的网络媒体,媒体新闻内容的载体首先应是以语言表述为主的文本新闻,因此,驾驭文字的能力和语言处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则成为具备这些能力的先决条件。
纵观中国近代新闻史,优秀报人大多是具有深厚国学学识的文人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被誉为“中国新闻记者之父的王韬自4岁起由母亲口授字义,9岁随父亲攻读四书五经,12岁能诗,14岁能文,以后“毕读群经,旁涉诸史”,“于诗文无所师承,喜即为之,下笔辄不能自休”,17岁第一次参加乡试便考中秀才。
因此王韬的政论文章可以做到挥洒自如。
无独有偶,将王韬政论体发扬光大的梁启超从小就熟读经、史,“八岁为文,九岁能缀千言” 12岁考中秀才,17岁中得举人,可以说是受过良好的国学教育的,连黄遵宪也称赞他的文章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报人新闻精神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有不少记者抵不住金钱的诱惑或是昧着良心报道新闻。
这样不仅损害了媒介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还将威胁着传媒业的持续发展。
从总体来看,新闻界也存在着新闻精神缺失的状况。
因此追求健康、积极向上的新闻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涨,新闻精神也越来越备受学者和业界的关注。
本论文中史量才的新闻精神有颇高的现实意义。
引言:
“新闻精神”是国内外新闻学者关注的重点。
但是鲜有学者将新闻精神与民国时期的报人相结合进行深入地探讨。
这不失为一大缺憾。
史量才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人,他办报过程中坚持务实的科学精神、正直的人文精神、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
研究他的新闻精神可以给如今新闻从业者精神的指导,引导他们深思和反省新闻从业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因此研究他的职业精神显得及有必要。
一、新闻精神的内涵
新闻精神是指“新闻活动者(主要是职业新闻活动者)对待闻传播业的态度、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理念以及通过新闻传播所要实现的追求和理想。
”关于新闻精神的具体构成要素,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人大教授杨保军在《新闻精神论》一书中认为,求实为本的科学精神、正义至上的人文精神、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构成了新闻精神的主要内容。
目前学界对于新闻精神内容的概括,基本上是以杨保军先生的概括作为参照。
二、史量才的新闻精神内核
《申报》是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的一份爱国性质的大报。
一部《申报》史,就是大半部近代史。
非凡业绩的背后,总有非凡人物的身影。
《申报》之所以能执全国报业之牛耳,成为全国最著名报纸,与杰出报人史量才的努力直接有关。
《申报》最辉煌时期,是史量才办报的22年间。
22年期间也是史量才方面新闻精神塑造完善时期,笔者认为史量才身上体现和凝聚着以下新闻精神:
1、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1931年一·二八事变期间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危亡的边缘,灭国的危机对史量才的心理造成强烈的冲击震荡,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他从“追求政治独立”的局外人逐渐变为关心时政、关心民族生存的人。
他从多方面对《申报》进行改革。
使报纸站在舆论抗战的前线,深得群众的喜爱。
除了改革报纸,他还积极筹集善款,作为大后方支援前线抗敌的十九路军。
2、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
史量才自接手《申报》开始,一直坚持经济独立和政治独立。
进而做到言论独立。
经济独立方面:史量才认为,经济独立是保持新闻独立的前提。
史量才自接手《申报》始,视采编与经营为报纸的两翼,双驾马车齐头并进。
1重视新闻报道。
在报纸中大量采用电讯。
2、注重报业经营,视广告为报纸的生命线。
聘请善于经营的张竹平为经理,增设广告科,
积极开展广告业务活动,使《申报》的广告客户大为增加,广告业务蒸蒸日上,赢利大幅提升,取得了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保证了《申报》的经济独立。
政治独立方面:史量才认为政治独立是捍卫新闻独立的内在保障。
史量才时期的《申报》推崇报纸独立的地位和不偏不倚的政治立场。
在新闻独立精神的指导下《申报》无论“政潮澎湃”,始终能坚守独立之精神,“不受政治潮流之浸润。
3、追求真实的理性精神
史量才追求报纸报道真实,不仅要求真实地报道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还要求报人坚持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办报。
“以报为史”的精神在《最近之五十年》这本纪念刊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最近之五十年》可以看成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书,全书详细、真实地记载了50年来中国和世界及新闻界发展演变的情况,内容涵盖文学、艺术、科学、政治等。
史量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编辑出版《最近之五十年》,目的之一就是要保存较为完整的史料,为后世留下真实、可信的社会记录。
从这里可以看出史量才追求真实的新闻精神。
4、维护社会正义的精神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大量不分青分皂白地屠杀共产党人,许多报纸畏惧国民党的权威,报道事实时,颠倒黑白。
史量才及其主持的《申报》却本着维护社会正义的精神,不仅报道而且猛烈抨击了这种残忍行径。
对于国民党当局滥杀共产党人与爱国进步青年的罪行,史量才及其主持的《申报》多次发文予以揭露与谴责。
1932年元旦,《申报》发表陶行知撰写的杂文《新年三问三答》。
满含悲愤地痛斥道:“这些年来,青年人是像萝卜头样一篓一篓的砍……从今以后,不可再许政府杀人,尤其是杀青年人。
”
三、总结和反思
史量才在创办《申报》和新闻实践活动中体现和凝聚着他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所特有的新闻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
追求真实的理性精神、维护社会正义的精神、人文关怀的精神。
正是这种新闻精神指引和支配着史量才的的新闻实践活动,使他成为新闻界的骄子、巨人或者泰斗。
当今社会,有不少记者抵不住金钱的诱惑或是昧着良心报道新闻。
这样不仅损害了媒介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还将威胁着传媒业的持续发展。
从总体来看,新闻界也存在着新闻精神缺失的状况。
因此追求健康、积极向上的新闻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涨,新闻精神也越来越备受学者和业界的关注。
本论文中史量才的新闻精神有颇高的现实意义。
通过分析史量才的新闻精神,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了解近代其他报人的新闻精神。
分析他们并且向他们学习,不仅可以传承他们的新闻精神的内核,而且可以通过这些新闻精神指导当今社会新闻工作者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傅德华,庞荣棣,杨继光主编.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杨保军著.新闻精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庞荣棣著.申报魂.中国报业泰斗史量才图文珍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