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史论文

合集下载

从个体角度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三次办报高潮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从个体角度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三次办报高潮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新闻史学习阶段成果姓名:***学号:**********班级:广电三班指导教师:刘聪老师2013 .12.14从个体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上新闻事业的三个高潮对自身发展的影响霍南南(广电3班1211340301 )【摘要】历史的人的历史,本文从康梁、上海帮、北大的角度去阐释中国新闻近代史上的三次高潮,从一个较小的切角看一段特殊的历史,从一个实体中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期从中发现一点有益之处。

【摘要】历史的人的历史,本文从康梁、上海帮、北大的角度去阐释中国新闻近代史上的三次高潮,从一个较小的切角看一段特殊的历史,从一个实体中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期从中发现一点有益之处。

Summary:History is human history, this article from Kang and Liang, Shanghai Gang, Peking perspective to expla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 - Three climax modern history, from a smaller Cutaway watch a special history, seen from a history and physical relation to reality, in order to benefit from the Department found that.【关键词】中国新闻史,康有为梁启超,上海报业,北大,Key word :Chinese journalism history, Kang Liang, Shanghai newspaper, Peking University,正文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高潮阶段,国内新闻界将其分为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笔者以为该分法侧重于宏观叙事,但须知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单位如,组织、个人构成的,所以,本文以个体和组织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从史观上讲有点类似英雄史观,但范畴明显更大一点——希望能发现个体对历史的影响。

外国新闻事业史的思政元素

外国新闻事业史的思政元素

外国新闻事业史的思政元素外国新闻事业历史悠久,其发展与社会政治变迁密不可分。

新闻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监督权力的重要工具,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承载着不同的思想政治元素。

从早期的政府宣传到现代的新闻自由和公民参与,外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中,思想政治因素始终贯穿其间。

新闻在早期历史阶段常被用作政府宣传工具,为统治者服务,强化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

这种情况在各个国家的封建时代尤为显著,新闻机构由政府直接控制,报道内容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

新闻以宣传国家政策、推动社会稳定为主要目标,呈现出明显的政治取向。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民主思想的兴起,新闻逐渐走向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追求。

19世纪的新闻业开始发展起来,新闻业者开始通过独立的新闻机构和报纸来传递信息,逐渐摆脱政府宣传的枷锁。

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开始扮演起舆论监督和社会反映的角色,成为民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第四权力。

20世纪以来,新闻业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广泛的多样化和商业化发展。

新闻从单一的政治性宣传机构演变为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全方位报道。

随着商业化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如何在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全球新闻业的共同难题。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闻事业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一方面,新兴的数字化媒体为信息传播和新闻消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虚假信息和言论管制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引发了关于言论自由和新闻可信度的广泛讨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元素在新闻事业中的作用显得更加复杂和关键。

在现代新闻事业中,思想政治元素的角色和影响不断演变和深化。

从传统媒体到数字化时代,从政府宣传到公民参与,思想政治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和作用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

思想政治元素在新闻事业中的早期阶段主要体现为政府和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宣传。

历史上的宣传机构和官方媒体通常由政府直接控制,其报道内容往往强调国家政策的正确性和领导人的英明决策,旨在加强社会的统一性和政治稳定。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以新闻的眼光看时代作文

以新闻的眼光看时代作文

以新闻的眼光看时代作文
从新闻角度看时代变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的价值也越发凸显。

新闻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它记录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事件,新闻都能第一时间将其传递给大众,让人们了解到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通过新闻,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可以看到各种问题和挑战。

在当今社会,新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影响着政治和经济的走向。

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

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监督者,新闻媒体应该客观、公正、准确地报道事实,不偏不倚地呈现各方观点,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传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虚假新闻、党、信息过载等问题层出不穷,给人们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带来了困难。

在这个背景下,新闻媒体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公信力和专业性,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新闻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我们应该关注新闻,了解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应该关注新闻媒体的发展和变革,为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探索与曲折发展的总结 -回复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探索与曲折发展的总结 -回复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探索与曲折发展的总结
-回复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探索与曲折发展的总结: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探索与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曲折和挑战。

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探索着如何建立一种适合自身国情的新闻体制;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各种影响和阻碍。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新闻事业通常被视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稳定。

在早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媒体资源主要由国家掌控,媒体机构也以党的宣传部门为核心。

这种集中控制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意志的传递,但也面临着信息的单一和公众参与的限制。

随着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发展,新闻事业也逐渐面对着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的挑战。

媒体的商业化和私有化趋势,使新闻产业逐渐向市场机制倾斜。

在探索中,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多元化新闻体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新闻质量和多样性。

这一进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产业、职业和道德等方面的深化问题。

另外,社会主义国家在推动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包括政府对新闻内容的严格控制、言论自由的受限、反腐败报道的阻碍等。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新闻事业的自由发展,也影响了公众对新闻的信任度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探索与曲折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
样化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寻求新闻事业与市场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平衡。

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管
机制,保障媒体的独立性和多样性,提高新闻质量和公众参与度,以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马工程中国新闻事业史

马工程中国新闻事业史

马工程中国新闻事业史马工程中国新闻事业史马工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新闻教育家,他的生平充满着坎坷和辉煌。

他所创立的新闻理论、编辑、出版和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新闻事业和传媒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是中国新闻事业的泰斗之一。

本文将对马工程的生平和他在中国新闻史上的贡献进行阐述。

马工程之生平马工程,原名马兆铭,1902年8月18日出生在山东省的临清县一个医生家庭。

他是家中第三个孩子,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马工程小时候患过发烧病,从此成了十分虚弱的孩子。

父亲马福源看到儿子虚弱的身体,便决定让他读书,培养他的内心力量。

马工程也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开始拼命地学习,进步十分迅速。

19岁时,马工程高中毕业,考取了沈阳东北大学的预科班,开始成为一名学生。

1924年,马工程进入北京大学新闻系学习,成为同时期中国著名新闻教育家聚集的场所之一。

同时期的教室里,坐着郑履瑞、王云五、龚励之等知名学者,成就了“北大四大”。

1927年,马工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前往英国留学。

他主修新闻学和传媒研究,并广泛涉猎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在英国学习期间,他接触到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深深地被这些思想所吸引。

1929年,他回到中国,在青岛成立了《新民报》社,成为了该报的主编。

马工程之新闻教育思想马工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著名教育家之一,他的新闻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新闻事业和传媒教育发展,深受学界和业界的好评。

马工程的新闻教育思想在中国新闻学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新闻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科学,不仅应该关注新闻的制作和传播过程,还要注意新闻的价值和人类生存的和谐问题。

同时,他主张新闻教育应该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观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

马工程之新闻事业马工程活跃于20世纪的中国新闻事业,他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新闻报道方式,使新闻报道更加迅速、客观、公正和真实。

1920年代,马工程在北京大学新闻系就读期间,他积极参加了学校报纸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对新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成为业内的一名精英。

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范例(共3篇)

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范例(共3篇)

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范例(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随着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也在不断的进步。

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新闻人用如椽之笔谱写了一曲曲壮美诗篇。

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中国新闻传播史现代化手段教学漫议一、中国新闻传播史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必要性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开始于唐代,而人类的传播活动几乎是与人类同时出现的。

人类早期的传播方式之一——岩画,距今已有几万年。

岩画是什么样子?都传播了什么信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唐代的进奏院状)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被认为是报纸?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近代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又是什么样子?《大公报》——中国唯一超过百年的报纸,它的创刊号是什么样子?所有这些问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讲解清楚。

而采用多媒体课件,把相关的图片一一播放出来,就可以一目了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激荡,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

其中,新闻人的呐喊弥足珍贵。

从清末的沈荩、康有为、梁启超,到“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李大钊、邵飘萍、林白水,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朱惺公,无数新闻人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奔走呼号,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新闻人的职业使命。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再配以视频资料,展示他们的照片和他们所办的报刊、播放他们从事报刊活动和生平事迹的视频,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直观、更生动,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并留下深刻印象。

(二)可行性首先,可以利用数码相机随时随地拍摄文献、报纸、纪念地外景等照片,不放过任何机会。

比如,外出学习、参观旅游,都可以拍到有用的照片。

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访学期间,就拍了近万张照片。

中国新闻事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新闻事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新闻事业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新闻事业论文选题参考1、互联网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2、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当前意义——访丁淦林教授3、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史事编年(六)4、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一面旗帜——略论穆青对中国新闻事业的杰出贡献5、洪仁玕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认识与设想6、邹韬奋的新闻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启迪7、论穆青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8、如何想象,怎样激活?——1949年以来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现状、路径及内容9、罗文达的近代中国新闻事业研究10、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史编年(八)11、书写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改革发展辉煌史(序)12、灾难与改造:抗战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变化——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13、厦大新闻学茶座(3) 曹立新博士谈苏联新闻模式与20世纪中国新闻事业14、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嬗变15、中国新闻事业研究论集16、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改革研究17、丰富而有趣的书——简评《中国新闻事业图史》18、邹韬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19、论近代以来中国新闻事业主角色的发展演变20、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改革与发展30年大事记二、中国新闻事业论文题目大全1、试析同志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2、改革开放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3、中国新闻事业首次对外译介--从《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看汪英宾的中西比较新闻观4、古代至近代中国新闻事业断层之探究5、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6、研讨中国新闻事业改革的两部力作7、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应以新闻人为核心8、中国新闻事业史百题问答9、中国新闻事业50年成就展览10月在京举办10、为和平与正义而歌——战争与二十世纪中国新闻事业11、坚持导向坚守责任为中国新闻事业做出更大贡献12、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在新中国新闻事业60年发展与变革13、中国新闻事业十年来的十大变化14、专门史课程教学探析——以《中国新闻事业史》为例15、论传教士报刊对近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传播示范16、近代留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17、中国新闻事业的巍巍丰碑——何微同志新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18、上海市一九八八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修科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19、电话在早期中国新闻事业中的应用20、中国新闻事业图史三、热门中国新闻事业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浅谈中国新闻事业的新闻自由2、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报业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3、中国新闻事业的一部“通史”——简评《中国新闻通史纲要》(修订本)4、中国近代留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5、《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改革初探6、浅析近代留美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7、清末民初留日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8、与新中国新闻事业——专访新闻史研究者成一9、1994年中国新闻事业研究10、士人传统与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走向11、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幻灯片12、中国新闻事业史13、长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14、新闻本位:辛亥革命后中国新闻事业的新趋向15、中国新闻事业史16、新中国新闻事业从这里走来: 西戌的红色记忆17、中国新闻事业的法制化进程初探18、与新中国新闻事业19、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源头──延安清凉山追忆20、追寻父辈为新中国新闻事业奠基的历史足迹四、关于中国新闻事业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新闻事业2、中国新闻事业3、中国新闻事业史4、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5、论中国新闻事业的三种角色定位6、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7、中国新闻事业史稿8、中国新闻事业发展阶段新论9、教会报刊与近代中国新闻事业10、十四大以来的中国新闻事业11、美查时期《申报》与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12、论民初名记者群与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性13、新中国新闻事业50年概述14、中国新闻事业简史15、简明中国新闻事业史16、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公元724年--1995年)17、历经风雨高歌挺进——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60年回眸——新中国60年:当代中国传媒事业的特色与启示18、中国新闻事业史19、洪仁圩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认识与设想20、中国新闻事业之透析五、比较好写的中国新闻事业论文题目1、探讨社会主义中国新闻事业特色应注意的八个问题2、社会主义中国新闻事业十大特色3、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七章辅导)4、从汶川地震报道看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5、论《美国新闻史》中的包容性——比较《美国新闻史》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6、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高等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基础课程教材)7、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BZ)8、“新中国新闻事业50年”座谈会暨征文颁奖会在京举行9、对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材编写工作的思考10、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个起跑点——浙江新闻事业发展轨迹简介之一11、汤修慧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12、中国新闻事业的珍贵遗产——重读韬奋的海外通讯13、铁肩辣手——中国新闻事业的先驱者邵飘萍14、中国新闻事业百年回眸15、辉煌的历程——《中国新闻事业50年成就》巡礼16、中国新闻事业角色认识的历史变化及评价17、中国新闻事业史18、陕北《红色中华》报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19、CiNii 図書 - 中国新闻事业史20、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指导(上)。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尽管外报本身就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一种表现,但客观上也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如:一、带来了近代报刊,体现了民主观念。

它由私人或团体主办,有独立的撰稿人,记者、编辑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

二、介绍西方文化,开拓读者视野。

三、促进中国人自办报刊,推动了中国报刊的发展。

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带到中国,使中国认识到近代报刊的社会作用,还培养和锻炼了中国人,为以后自办报刊打下了基础。

四、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1、林则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报刊的先声。

2、洪仁玕的新闻思想:一、“设新闻馆”;二、准卖新闻篇;三、“兴新闻官”有相对独立性;四“只需实写”主张新闻必须真实。

3、王韬:专论如《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

提出:一、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二、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言论自由,准许民间办报。

四、强调记者的素质和文风。

王韬的这些新闻观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后的康梁等人影响很大。

4、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有篇名为《日报》的论文,提出报纸可以“通民隐”、“达民情”,是新闻法制思想的萌芽。

5、林则徐、洪仁玕江、王韬、郑观应,对为什么要办报和如何办报等问题分别作了阐述,他们的报刊观点冲破了历史上民不议政的传统的封建观念,表现出要求政治改革、言论出版自由和实行民主政治的思想,同时也反映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们是近代中国新闻理论的奠基人。

国人早期自办的报刊:6、近代国人最早进行办报活动的:林则徐。

将重要的信息和言论译成中文,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抄报朝廷,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

这种翻译材料后来汇集成册,称为《澳门新闻纸》,是我国最早的译报。

相当于现在的《参考消息》。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导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动力。

通过对这些历史阶段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文章。

一、鸦片战争后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阶段1. 在这一阶段,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蓬勃发展,受到了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

2. 近代报纸的出现:洋务派的倡导者们开始引进西方的印刷技术和新闻观念,鼓励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

3. 主要特点: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大量的民族资本家和政治家开始办报刊,积极宣传民族独立和自力更生的思想。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尊心的觉醒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转型发展阶段1. 新闻事业的成熟阶段:民国时期,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由蓬勃发展到成熟发展的转型阶段,新闻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2. 政治局势的变动: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新闻事业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极大影响,新闻观念和新闻监管制度出现了较大变化。

3. 新闻事业的多元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传媒,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等,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进一步扩大了舆论自由的空间,推动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开放,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现代化发展阶段1. 对外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出了封闭和落后的局面,新闻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 新闻业态的多元化: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进一步多元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存,如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与新兴的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等,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中国新闻事业史-历史人物论文-邹韬奋

中国新闻事业史-历史人物论文-邹韬奋

你是永不熄灭的火炬——学习邹韬奋有感第一次接触邹韬奋这个名字,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的课本上,去图书馆查阅了相关资料,拜读了他的第一部自传《经历》之后,惭愧于自己的孤弱寡闻之余,亦被这位前辈的生平事迹所深深打动。

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

他毕生战斗在新闻出版战线上,为民族解放、民主政治和进步文化事业奋斗不息。

他主编过《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全民抗战》等有名的报刊,其中《生活》更是创下了当时杂志发行的全国最高纪录:155000份。

他在政治迫害中坐过牢、流过亡,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毫不退却,化笔为剑,先后共出版了3部自传。

直到他因为癌症不得不卧病在床的时候,还提笔呼吁坚持团结抗战。

甚至在遗嘱中仍然心怀祖国,并写道:“骨灰尽可能带往延安,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

阅毕资料,我越发感到邹韬奋前辈就像是一柄熊熊燃烧的火炬,他的明亮和炙热无不震撼和吸引着我。

下面,我就三个方面叙述前辈带给我的感触和启发。

一、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前辈的工作思想和经验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的时候一无资金、二无人员,可谓是“白手起家”,但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周刊的销售量从刚接办时的两千分,递增至全国当时全国的最高纪录十五万五千分。

我在现在想来,依然觉得很不可思议。

对邹韬奋办报的思想和经验总结为五点:一是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他在1941年时说过:“一个报纸对社会能起引导的作用,绝对不是由于它要怎样便怎样,必须由于它能够灵敏的意识到社会大众的真正的要求,代表着社会大众的真正的利益,在这个立场上,教育大众,指导大众”;二是办报刊要有个性,就是只要有创新,风格鲜明,独树一帜,趣味和价值并存;三是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事实、平凡的真理、活泼的形式、健康的趣味,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四是提高新闻工作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五是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他曾对此总结为十六字箴言: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

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应以新闻人为核心

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应以新闻人为核心

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应以新闻人为核心摘要: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新闻学专业的主干课,一直以来在教学方面却显得繁杂枯燥,基本上流于对历史新闻事件的客观陈述,缺乏凸显本课程真正价值的适当的教学模式。

本论文就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模式作改革探索,认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应该以新闻人为核心,新闻人在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中起着提纲挈领的核心作用。

关键词: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改革;新闻人中图分类号: g2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71-01新闻学由新闻史学、新闻理论学和新闻业务三部分组成,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新闻学专业基础课,也是主干课。

该课程主要讲述中国报刊、广播、电视、新闻网络发展演变的历史,与新闻理论学课程相比,不讲究新闻学理研究的深入,与新闻业务课程相比,不强调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的教学似乎既缺乏理论研究的深刻性,又失去了实践能力的具体培养性,教学内容基本上流于历史新闻事件的陈述、新闻人物的简介、老报刊的名号等等,整体教学内容显得繁杂、浅显、枯燥。

所以,《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应该是给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注入灵魂,令其生动、鲜活。

实际上,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是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两方面的现实结合,所有的新闻事件、新闻报刊无一不是新闻人思想性与实践性的直接体现,再加上我国近代如火如荼的启蒙、救亡的民族大背景,新闻事业起着至关重要推波助澜的实践作用,而这所有一切的核心都是新闻人。

所以,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必须以新闻人为核心,新闻人是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的灵魂。

一、名记者新闻人中首要的是名记者,他们往往也是最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例如中国近代著名的王韬、林白水、黄远生、邵飘萍、范长江等人,在他们身上体现着深刻卓异的新闻理论思想和杰出超凡的新闻实践能力,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中国近代社会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起着不可估量的引领、推动作用。

四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四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四十年。

这一发展历程充满了辉煌与挑战,堪称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客观而全面的图景。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 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新闻传播体制经历了根本性的改革。

在政策层面上,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新闻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建立和完善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法规制度。

2. 传媒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传媒机构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许多新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相继建立,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三、新媒体时代的来临1. 互联网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媒体成为新的传播评台,改变了传统传媒的发展模式。

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行业的重要趋势。

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全球信息站、博博、信信等新媒体评台,通过多渠道传播信息。

四、新闻传播技术的进步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2. 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传媒机构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精准推送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五、新闻传播行业的挑战与机遇1.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广告收入下降、发行量减少等问题成为传统媒体的困扰。

2.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快速、多元化、互动性强等优势,发展迅猛,成为新的市场主导力量。

六、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前景展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论文

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论文

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论文新闻事业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密切相连。

本文将从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出发,探讨新闻行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与挑战。

新闻事业的发展可追溯至古代的情报传递和时事宣传。

在古代社会,消息传递主要通过口头传播和书写文字的方式进行。

然而,新闻的概念与现代意义不同,更多地是与政治宣传、军事行动相关。

直到16世纪的欧洲,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印刷术的普及使新闻得以大规模生产和传播,报纸开始出现。

这标志着新闻事业进入了现代发展的初级阶段,新闻传播开始进入了民众生活。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报纸逐渐成为主流的新闻传播媒体,报纸业的兴起也推动了新闻事业规模的扩大。

新闻业开始走向专业化发展,新闻媒体被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以及文化传承,成为了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的主要力量。

20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广播和电视等新媒体的兴起给新闻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文字报道到图像、声音和视频的多媒体新闻报道。

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新闻事业的全球化,新闻报道开始跨越国界,为世界范围内的新闻传播提供了可能。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新闻媒体受到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为新闻事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新闻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新闻生产的门槛降低,传播渠道得到了多元化发展。

互联网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也促使传统媒体进行转型和创新。

当前,新闻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变革期。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如何应对新的形势,推动新闻事业向高质量、深度和创新发展,成为了当前新闻事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总的来说,新闻事业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从口头传播到印刷媒体时代,再到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多次变革。

每一次的变革都推动着新闻事业的进步,催生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作为信息传达与社会引导的重要力量,新闻事业必须不断适应变革,推动自身的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

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

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

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引言新闻是指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传播的关于社会事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信息。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揭示其中的规律。

一、新闻事业的产生新闻事业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

在古代,人们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获取信息。

随着文字的出现,人们通过文字记录和传播信息。

古代的新闻通常以政府的命令、官方公告和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

由于交通和通信不发达,新闻的传播相对有限。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大众教育的兴起,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印刷术的出现让新闻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同时也降低了新闻的成本。

通过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印刷媒体,新闻在社会中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二、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事业的发展在工业革命以后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交通和通信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蒸汽机车的出现使得新闻可以更快地传播到全国各地,电报和电话的发明更进一步加速了新闻传播的速度。

20世纪的发展使新闻传媒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让新闻更加及时和多样化。

广播和电视让新闻可以通过声音和图像来传播,增加了信息传递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互联网的普及使新闻变得更加便捷和开放,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新闻网站获取和传播新闻。

三、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新闻事业的发展虽然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但其中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趋势。

首先,新闻事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闻事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催生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新的新闻媒体。

其次,新闻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密切相关。

经济发达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新闻机构和更先进的新闻技术,同时也有更多的新闻内容产生。

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新闻事业相对薄弱,新闻内容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新闻业发展历程

新闻业发展历程

浅析我国近十年的新闻业发展历程新闻事业是伴随着新闻的产生而不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事业,新闻事业不是墨守陈规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变迁,为适应人民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要重视新闻事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就是新闻事业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有效监督社会环境、维护人民利益需求的。

新闻事业由于没有强制性的作用,只能在精神层面和意识性态的范畴上发挥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发展新闻事业,发挥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监督和促进作用也是重要原因。

为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起到通达社情民意、传递人文关怀、凝聚百姓意愿的作用。

密切党群关系,倾听群众呼声,体察国情民意,反映现实生活,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环境,新闻的社会作用尤为重要。

当然,新闻事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必须是在牢牢把握党性原则的基础下,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市场化的原则。

在新闻事业的发展中,离不开新闻从业人员的努力,离不开新闻媒介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和思想的支持;离不开科学和技术发展。

本文主要以近十年新闻事业发展为研究方向,探析新闻事业发展。

2正文2.1新闻业概况2.1.1含义新闻业是社会各种新闻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传播利用的行业。

它具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手段,拥有以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员,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新闻事业的发展是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行业,是需要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2.1.2当今新闻事业的发展模式和形成原因在我国当前新闻事业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情况下,需要值得重视的就是我国的新闻事业一贯坚持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有效的新闻传播,主要具备两大发展特点:首先,是旗帜鲜明、党性思想明确。

在我国任何新闻传播事业都是紧紧依靠着党性原则来进行发展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

这个根本原则是由于新闻的马克思主义观决定的,是与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其次,我国新闻事业具有思想的高度统一性,坚持马列主义基本新闻观,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高度统一的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今天新闻明天历史论文

今天新闻明天历史论文

今天的新闻与明天的历史摘要新闻和历史是一对同胞兄弟。

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而历史则是昨天的新闻。

古人认为当时是“新闻”的,今天已成为历史资料;今人认为是现在“新闻”的,明天也将成为历史。

新闻学与历史学是紧密的联系的两门学科。

关键词新闻历史真实记录新闻和历史是一对同胞兄弟。

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而历史则是昨天的新闻。

古人认为当时是“新闻”的,今天已成为历史资料;今人认为是现在“新闻”的,明天也将成为历史。

这就是新闻与历史的辩证,今天的史学家研究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考证、辨别、分析、综合当时的“新闻”;而今天的记者撰写当下的新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后人书写历史。

一、为什么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是未来的历史,现在的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历史的片断,历史是新闻的累积。

所以新闻学与历史学是紧密的联系、非常接近的两门学科。

求真求实的态度也必然因此成为了新闻记者与历史学家们都共同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1923年,李大钊在《报与史》一文中也从报纸与史料的关系中,得出新闻与历史具有密切关系的结论:“报的性质,与记录的历史,尤其接近,由或言之,亦可以说‘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

”“报与史有密切亲近的关系”和“类似的性质”,而“作史的要义,与作报的要义,亦当有”,“今日新闻记者所整理所记述的材料,即为他日历史研究者所当搜集的一种重要史料”。

新闻史家方汉奇认为:“报纸与历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历史所记述的,往往就是当时报纸上的新闻。

报纸上的新闻,过了一段时期以后,又会衍变为被后人记述的历史。

”报纸为现代史记。

史记之精神鉴既往,示未来,报纸之精神亦然。

故天下之新理论、新主义介绍于国民,使之习熟而不骇异,然后人之知识程度乃达于进步”。

(宋军:《申报的兴衰》)报业巨子史良才的这个评论,表明了新闻形式之一的报纸与历史文献之间的关系。

过去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历史中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某种可靠的史学依据;同样,从未来的眼光看,现时的新闻报道将沉淀为未来人们研究当今社会生活的某种可靠的历史依据。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一、本文概述《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从诞生到逐渐成熟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在社会变革、政治动荡和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发展轨迹,以及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信息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背景进行概述,揭示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条件。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主要探讨报纸、期刊等新闻媒介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关注新闻业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以及新闻法制建设的初步尝试;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分析战争时期新闻事业如何成为舆论战的重要武器,以及新闻业在推动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这三个历史阶段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规律,为今天的新闻事业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从业者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第一阶段: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崭露头角,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主要以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为主,同时也有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发展态势。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租界,并在租界内创办了大量的报刊。

这些报刊以传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以《申报》《字林西报》等为代表的报刊,以其丰富的新闻内容、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先进的印刷技术,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成为了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和落后状态下,新闻事业一度被限制和受到压制。

然而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逐渐开始兴起。

本文将探讨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之路。

1. 中国传媒业的起步20世纪初,中国的新闻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和通讯社。

报纸的发行非常有限,少数知识分子才能获得阅读报纸的机会。

杂志则广泛阅读,即使低收入家庭也能够买得起。

通讯社则起到了连接中国国内各地和海外的桥梁作用。

然而在那个时代,新闻媒体被政治和压制控制,新闻事件的报道十分有限。

直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新闻媒体得到了一定的开放,传媒业的发展也开始蓬勃起来。

2. 报纸的开放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报纸成为当时主要的宣传媒体。

1949年,中国《人民日报》正式创刊,这标志着报纸的真正兴起。

《人民日报》的创刊号发行量仅为3000份,而现在《人民日报》已经成为全国最为权威,覆盖最广泛的报纸之一。

在50年代中期,全国新闻机构开始对所报道的内容进行控制。

这导致大部分报纸的报道都变得单调而缺乏深度。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新闻事业得到了解禁和开放,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新媒体的发展机会也随之增长。

3. 新闻机构的扩张与转型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媒体组织也开始逐渐扩张和转型。

新的新闻机构如电视台、广播和互联网媒体相继出现,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而互联网媒体也成为新闻业最主要的一个分支之一。

与此同时,近些年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开始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中国的新媒体在国际上的感知和影响也逐渐扩大。

4. 中国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未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政府也在主动推进媒体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快了传媒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新闻史论文 邹韬奋

中国新闻史论文 邹韬奋

中国新闻史期末作业民主先锋一代新闻人的萍踪忆语副题:邹韬奋——肩着秃笔用全部人格和真诚来写言论的新闻人(我眼中的邹韬奋)姓名:王雅琪学号:1022040 年级班2010级 1 班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新闻传播学2011年12月20日在众多新闻界人物的书籍刊物里,总结韬奋先生的内容大多包括这些:邹韬奋是我国现代一位杰出的报刊主编,主编的《生活》、《大众生活》、《全民抗战》等周刊以及《生活日报》等曾经风行海内外,开创了中国“杂志界新纪元”,对中华民族的解放、对民主政治的实现和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这样的带有丰富标签的评价自然是让人望文生敬,但我觉得总归是不能真正解读韬奋先生的一生。

在花了近一个半月搜索韬奋先生的资料,细读他的文章以及别人为他立的传记以后,我更愿意借七堇年的一句话来解读我眼中的邹韬奋:一个拥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也始终乐此不疲在新闻生涯和爱国道路中驰骋的人。

青少年时代新闻职业的准备韬奋先生,原名邹恩润,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后曹一个盐务局官员家里。

他的父亲名叫邹国珍,虽然是个官员,但一生清贫。

母亲是一个“大家闺秀”,在他十二岁时即因病去世,给韬奋先生留下了悲伤的记忆。

韬奋先生五岁起开始读书,由于他的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做一个以实业救国的工程师,所以从小便把他送进南洋公学——当时国内数一数二的工程学校,它有自己的小学、中学、大学。

然而韬奋先生的天性在于文史,对理科却极不感兴趣,{每遇着上算学课,简直好像上断头台!}1在父亲的期望下,他一路坚持到大学二年级,学了一年半电机工程,终于不能坚持下去了,决定放弃这个不属于他的工程师的前程。

由于当时家里经济十分困难,因此,具有较厚文史底子的他直接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两年后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

可见,韬奋先生是一个受了充分的现代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他的特点是知识面宽,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常识,他都具有较好的功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宋代小报产生及盛行的原因
[摘要]:自唐朝出现我国最早的报纸以来,政府越来越重视信息的传播。

然而,当时的报纸大多是朝廷办报。

到了北宋初年,小报则以民报的身份出现,它首次打破了官方控制报纸及信息传播的封锁,并逐渐被市民所接受。

因此,它在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史中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本文将要探讨的就是在宋代积贫积弱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小报能够突破官方封锁而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宋代小报古代报纸
我国的古代的官方报纸产生于唐朝。

到了宋代,官方报纸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代的官报体系也进一步得到改革和完善。

朝廷将唐代由各藩镇自置的进奏院归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传报组织系统,通过“进奏院状”、“邸报”的两级形式进行传播,传报范围到达州县。

但也在这个时期,作为与之相对的非官方报纸——“小报”开始在民间出现。

所谓“小报”,是当时民众对这类与封建官报有较大差异的民间报纸的习惯称谓,它是指一种未经审查,以刊载时事政治信息为主的不定期、非官方的,甚至是非法的报纸。

因为官方报纸——邸报所反映的完全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所报道的内容严格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控制,在如此严密的舆论控制之下,普通民众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反映民众心声、民众要求、民众意志的报纸,于是,小报诞生了。

它的产生和盛行,标志着我国民营商业性报纸开始萌芽,第一次突破了朝廷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且有了自己的传播系统,带有了商业的性质,是我国古代新闻传播史上一个全新的现象。

然而,为什么在宋代这样一个战乱不定、积贫积弱的朝代,小报能够突破朝廷的封锁控制进而走向繁荣呢?通过对宋朝社会历史背景的了解,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产生进而繁荣的原因。

一.政治原因:宋朝内忧外患的政治背景,官方报纸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时事的了解。

宋朝自公元960年至1279年这320年间,周边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交流中,逐渐加强了民族意识和政权意识,巩固政权建设。

而宋代边疆有事时,每派宦官建军,多方牵制,使得将帅不能灵活应变。

斥资养兵,却不得其用,被动挨打,屡战不胜。

南宋时期更是积贫积弱,“冗兵”、“冗官”、“冗费”。

致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阶级矛盾突出,农民起义不断。

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改革派和守旧派的斗争更
是长期存在。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新旧党矛盾在整个宋朝贯穿始终,各种政治势的活跃,因此对需要一定的舆论配合。

其次,社会各层人物都有了解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 各级官吏也需要及时了解朝廷政事动态, 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而维护其既得利益。

但是严格的官方新闻管制制度不能使人们能够准时了解政事动态,于是小报的编写者们突破限制,开始私下经营小报。

朱传誉就曾在其《先秦唐宋明清传播事业论集》论述到:宋代因官场竞争激烈,遂起政党之争,执政和在野党,都注意朝廷的动静,尤其是人事变动的消息。

当时机密消息的主要来源是皇帝,越接近皇帝的人,消息越灵通。

于是最接近皇帝的内侍消息特别灵通。

所以说,“小报”在这个特殊的朝代诞生,是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

二.经济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提供了买报纸的经济能力,同时也能带来一定的商业利益。

一方面,宋朝时期,城市繁荣,商业发达,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念书的经济条件,宋朝普建州学,并置学田,普通的市民也可以看一些自己想看的资料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从而造就了市井文化,为小报的出现和传阅提供了文化背景。

另一方面,社会上一些人“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以小报的名义“传播街市”,“坐获不赀之利”,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开始投资小报事业。

例如,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到南宋临安各类商店的时候,涉及到有一种“供朝报”的店家,显然这类店铺是以出售朝报为业的,而且是面向市民的。

这种“利”的驱使,使得某些有消息来源、有资本的人对办报产生了兴趣。

三.受众群体原因:“士”阶层的扩大,为小报提供了主要的受众群体。

自魏晋以来的严格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给下层的人们以更大的空间,他们可以通过读书入仕为官,使得读书人的命运开始与国家的前途息息相关。

这样,士大夫阶层就敢直言不讳的针砭朝政,更关心国家战事时局的变化。

而小报较之官报消息更加灵通而且更具有时效性,发行速度也比官报更加快速,内容比官报更加详实、丰富,因而小报更受到这些时刻关心国家的士族的普遍欢迎。

有书记载,“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时誊播”, “每遇批旨差除,朝殿未退已传播”,由此可见,官报的时效性实在不能和小报相提并论,小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四.科技原因:雕版印刷的普及,为小报的大规模发行提供了技术支持。

随着小报读者范围的扩大,小报的发行量的随之不断增加,传统的手工抄写发行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同时,雕版印刷技术在宋朝得到普及,私家刻书大量出现,小报的
发行者通过掌握雕版印刷技术,实现了大规模印刷小报的可能,以缓解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五.宋朝官报系统中的进奏官,是小报最初的信息来源和发行人,增强了小报信息的准确性。

自唐朝开始实施进奏院状制度,由此产生的进奏官,就成为了小报最早的发行人。

进奏官的职责是执掌发布消息,不但向中央反映地方消息同时也向地方反映中央消息,他们所经手的所有新闻都能成为他们提供给“小报”的新闻来源,不需要求他们另外去寻找新闻来源。

有资料记载: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发布的一道御旨: “诏如闻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三司开封府在京诸司亦有探报,妄传除改,至感中外。

自今听人告勘罪决停,者量与酬赏。

”这里明确地说这种小报出自“诸路近奏官”之手,在“京诸司”中的一些官员充当“探报”,这种非法报纸称为“单状”。

可以推测,小报的产生及盛行和朝廷的进奏官有很大的关系。

综上所述,小报出现在宋代并不是历史的巧合,是在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综合作用下孕育而出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黄卓明,《中国古代报纸探源》,人民日报出版社。

[3] 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4] 倪延年,《中国古代报刊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