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成绩评价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汾一中目标任务管理
班级学生成绩、教师教学成绩有效评价
实施方案
(试行)
考试成绩的分析与评价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宏观、微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只有对考试数据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评价才能确保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一般对考试成绩的分析与评价,通常采用总分排序,根据目标任务数确定总分分数线,对班级教学成绩进行评价与管理,这样有利于目标任务的落实。对于学生单科成绩评价如果仅采用“平均分”、“及格率”来评价,则会出现单科成绩评价与目标任务关系不明确甚至不相关的现象。要弥补这一缺陷,可以采用有效分数对教师教学成绩、班级学生成绩进行有效评价,以达到目标任务管理的目的。
目标任务管理的基本思路为:明确各级目标任务,围绕目标任务制定管理办法、教学策略以及针对学生个体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让任课教师明确自己所任学科对班级目标任务完成的影响,变关注学生的平均分为关注所完成的目标任务数,让任课教师为个别学生成绩影响学科平均分的苦恼变为受目标任务的驱动而有明确目标进行教学。
有效评价是通过总分“有效分”、单科“有效分”对班级学生总成绩、单科成绩进行分析比较,根据目标任务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师的教学成绩做出具体的分析判断,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减少盲目性;同时,也为学生准确判断强科、弱科及纠正偏科现象,有效地防止出现、形成“拉腿”学科提供可靠依据。从另一个层面上讲,通过有效分数对班级学生成绩、教师教学成绩进行有效评价,也为教师了解学情,调整教学行为并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一、有效分数的确定及有效人数的统计。
通过对考试成绩分析、计算确定有效分,按年级目标任务数进行分类统计,为目标任务评价提供数据信息。
1.总分有效分数的确定及总分有效人数:
将各学科的总分分数由高到低排序,目标任务数所对应名次的分数则为总分分数线,总分分数线的分数(以下称分数线)即为总分有效分。分数线以上的人数即为总分有效人数。
总分有效人数的多少则反应对目标任务的贡献大小。
2.单科有效分数的确定及单科有效人数:
将总分有效分(分数线)分解到各个单科,每科的分数则为该科的有效分。显然各单科有效分之和等于分数线的分数。单科有效分数以上的人数即为该科有效人数。
单科有效分的含义:如果某学生单科成绩恰好为该科有效分时,该科成绩相对于他自己的总成绩来说,既没有向上“提分”、也没有向下“拉分”。单科有效人数的多少反应了对目标任务的贡献大小。
确定单科有效分的思路:
(1)如果一个学生某几个学科都刚好达到相应学科的平均分,一般我们认为该同学这几个学科的水平相当,其判定的依据是“分数达到了各科的平均水平”而不是分数的高低。单科有效分是以各自平均分为参考点(基准点),跨学科有一定的可比性。
(2)如果分数线恰为总分平均分,则每一单科的平均分即为单科有效分,各科平均分以上的人数为有效人数,但这仅仅是一种特殊情况。那么,当分数线与总分平均分之间有差值时(偏高或偏低),如何确定各科的有效分数呢?按照上面所确定的思路我们应当明确:当分数线高于总分平均时,各科有效分均高于各科平均分;当分数线低于总分平均分时,各科有效分均低于各科平均分。换句话说,这时各科有效分与各自的平均分之间有差值,且这些差值的总和等于分数线与总分平均分之间的差值。看来,将分数线与总分平均分二者之间的数值之差合理的分解(不是平均)到各个学科是计算单科有效分的关键,那么,如何将分数线与总分平均之间的差值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学科?考虑到各学科试题的难度、区分度的差异,不能平均地将这个差值分解到各个学科,也不能由学科满分的多寡或平均分的高低按同一个比例分解到各个学科。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是要解决每一单科分数距离各自平均分的差值的平均大小。
根据统计学原理:一个数据集的标准差(也称均方差)能反映数据集的离散程度。标准差是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分的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通过计算每一学科的标准差,用单科标准差在所有学科标准差总和中所占的比例,将分数线与总分平均分二者之间的数值之差分解到各个学科,所分解的差值与单科平均分之和即为该科有效分。其计算公式如下:(以语文学科为例)
=+
⨯语文学科标准差
语文学科有效分数语文学科平均分数(总分分数线-总分平均分)
所有学科标准差之和
(说明:上述公式计算后,四舍五入取整数;统计计算时,总分为0分的学生不参与计算)
这一计算方法,是以平均分为参考点、以标准差来配“差”, 虽然各学科试题满分、难度及区分度、不同,但由于各科都是以各自的平均分为参考点,有相同的起点和“单位”,能够实现跨学科对比。在计算中,若分数线高于总分平均分,则每一学科有效分数将高于学科平均分;若分数线低于总分平均分,则每一学科有效分数将低于学科平均分。
3.数据统计:
1.学校下达一、二级目标任务,年级部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班级。(分配方案由年级具体制定)
2.参与统计(评价)对象:学籍在本校的学生(不含特长生)。
3.统计项目:分实验班、普通班及文理科,以班级为单位统计总分、单科有效分线以上的人数。统计得到如下报表。(见统计报表)
4.考号的编排:为便于统计评价,并适应网上阅卷系统运行,考号采用10位编排。
1、2位代表届别:入学年号后两位,如2009年入学为“09”。
第3位代表类别:
高一:本校学籍0;特长生6;借读及其它7。
高二、三:文科1;理科5;特长生6;借读及其它7。
第4~6位代表班次。
第7~10位为流水号。
二、班级学生成绩、教师教学成绩评价指标。
年级部根据学校所下达的一、二级目标任务数,结合教学实际制定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将目标任务数分解到各个班级,做为班级应完成的目标任务(所定任务数)。分解目标任务时,高二、三年级侧重目标任务的结果管理与评价;高一年级侧重目标任务的过程管理与评价。
1.班级总分有效人数评价指标:总分达标差。
成绩统计得到的班内总分有效人数与班内所定目标任务数的差值。
计算方法:(班内总分有效人数)-(班内所定目标任务人数)
按总分达标差排序,确定班级完成目标任务的名次。
2.单科有效人数评价指标:单科达标差。
班内单科有效人数与班内总分有效人数的差值(考试成绩统计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