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制度废除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2)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以致近代中国无力抵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如: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近代科技的落后,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起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③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核心。
④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
⑤影响:简化了行政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①背景: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动荡;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②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后,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③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皇帝政务负担繁重。
(2)明成祖创立内阁制度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太祖仍亲自主持政务。
②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汉宣帝的改革废除丞相制度
汉宣帝的改革废除丞相制度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在位)是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废除了丞相制度。
这一举措对汉朝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一、丞相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在汉朝建立初期,丞相制度被正式确立。
丞相作为总理国务的官职,有权执掌朝政,领导重要决策并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丞相既是君主的重要助手,又是权力中心的代表,在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丞相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丞相权力过于集中,使得政治腐败、暴政等问题逐渐浮现出来;另一方面,丞相与皇帝之间的矛盾和纷争也逐渐增多,造成了政治局势的不稳定。
因此,废除丞相制度成为了当时政治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1. 政治腐败:随着丞相集权的增加,贪污、受贿、权力滥用等问题逐渐增多,使得朝政陷入腐败状态,严重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2. 矛盾纷争:丞相与皇帝之间的矛盾和纷争日益增多,导致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3. 机构僵化:丞相制度的存在使得政府机构僵化,政策难以灵活调整和改革,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三、改革废除丞相制度的过程汉宣帝即位后,决心进行政治改革并废除丞相制度。
他先后任用了几位有才干的大臣来辅佐自己,逐渐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同时,他推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如设立中书省、尚书省等新的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度,进一步分散了丞相的权力。
汉宣帝还着手整顿中央和地方官府,优化了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增加了监察机构的力量,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以避免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问题。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政府运行更加高效,减少了腐败现象,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和行政能力。
四、改革废除丞相制度的影响1. 政治权力重新分配:废除丞相制度后,汉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皇帝的权力得到了加强,政府的决策效率得到了提高,政治局势趋于稳定。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1840年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考点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1368~1644年)1.中央(1)丞相制度废除:废丞相,由亲自掌管六部。
皇帝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2)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3)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2.地方行省(1)地方废,设。
三司地方上设(2),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提刑按察使司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定夺,皇权受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限制。
南书房.康熙时期:设2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参与机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1.明代官僚制度的改革(1)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皇权,把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政皆独断”的君主极权政治。
①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扩充监察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经过改革,明代官制的突出特点是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
这一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看,这种高度的君主极权政治及与之相应的各种极端手段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3)地方: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掌管刑法;又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
三者合称三司,长官为封疆之吏。
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三者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
后来,地方上临时派遣的巡抚成为地方最高长官,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2.影响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因素(1)经济因素:古代都城一般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物产较为富饶的地区,以利于都城的物资供应,这是影响古代都城选址的主要因素。
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的举措带来了一些利弊得失,具体表现如下:利:1.提升中央集权:废除丞相一职,使皇帝在政治层面上具有更大的权力和决策权。
朱元璋的强化皇权有助于加强对地方行政、军事和财务事务的集中管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优化决策效率:废除丞相一职,减少了朝廷内部的政治权力争斗,减少了政治决策的阻滞和延误,提高了政府的决策效率。
这让朱元璋能够更迅速地采取行动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3.加强皇帝威望:强化皇权有助于加强皇帝的威望和权威,巩固统治地位。
废除丞相后,皇帝能够更直接地接触下属官员和民众,加强了皇帝与百姓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稳固了朱元璋的统治地位。
弊:1.缺乏制约和平衡:废除丞相后,朱元璋拥有了更集中的权力,缺乏相应的制约和平衡机制。
这可能导致权力滥用、独断专行,以及主观决策带来的风险。
一旦皇帝犯错或出现不良决策,将缺少相应的内部约束与平衡机制。
2.建立个人威权:强化皇权可能导致皇帝个人威权的建立,使朝廷政治更加依赖于皇帝的个人才能和决策能力。
这可能对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政治体制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一人的能力和品质。
3.削弱官僚体系:废除丞相后,原本有较大独立权力的官僚体系被削弱。
一些得失衡权力的官员可能会感到不满或失去积极性,对于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政策推动可能出现一定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的举措带来了一些利弊得失。
其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提升决策效率和加强皇帝威望等方面带来了一定好处,但也存在权力滥用、缺乏制约和平衡、建立个人威权以及削弱官僚体系等负面影响。
一、明朝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万历皇帝后期的内阁首辅叶向高说的 话:“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 原非宰相!” •内阁 不是国家的正式部门,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
秘书班子。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
无行政权力,无决策权。无属官。
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 宦官参政专权, 导致明代政治黑暗。
过程:土司制度的形成——元代; 开始改土归流——明代永乐年间; 大规模改土归流——雍正
四、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阅读) 1.背景:中西方历史的逆转
近代化: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起步 ;
东方: 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主导 。 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 ,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 近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它主要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 经济上的工业化、 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
英国国会
清朝军机处
2.清末政治改良:
①原因及目的: 清政府为了摆脱政治上的被动局面,
也为了迎合西方列强的要求。
②改良表现:
设外务部;设巡警部和学部;改巡警部为民政部等; 增设邮传部;筹备设立海军部;设资政院。
③评价:
(1)客观上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 中国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 (2)改良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并未从根本上
触动专制主义皇权
本课小结
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军机处,密折制
基本原则; 理藩院; 重视边疆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改土归流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空前强化
专制主义强化的弊端: 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后逐步扩大到其他事务。
雍正帝
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14课明朝的统治(原卷版+解析)
七下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1.(2023·天津中考)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2.(2023·湖北宜昌中考)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此观点重在说明八股取士的()A.原因B.形式C.目的D.危害3.(2023·广东深圳中考)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
《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降一级。
此措施体现了()A.追求法律平等B.加强思想禁锢C.维护官员利益D.强化君主专制4.(2023·山东滨州中考)明朝时,松江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苏州是著名的丝织印染中心,蜚声中外;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这说明当时()A.手工业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不断加强C.农村自然经济受到猛烈冲击D.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充分发展5.(2023·山东济宁中考)封建王朝或盛或衰,与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有密切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破例拔擢狱吏出身的公孙弘为丞相,是让儒士广泛参政的标志。
公孙弘四十岁才学《春秋》,竟能拜相封侯,使士人和一般官吏看到要被任用和升迁,必须学习儒经。
汉武帝此举,意在树立榜样,使天下“群士仰慕”。
——据张诚《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简论》(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拔擢公孙弘反映的治国思想。
材料二(2)材料三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设科取士……规定以入股文取士,以“四书”、“五经”为题,行文必须根据古人的思想来阐释,不许有自己的见解。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3)根据材料,指出朱元璋统治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统治者变革选官制度的共同目的。
6.(2023·江苏扬州中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代丞相制度的变迁
历代丞相制度的变迁中国历史上,宰相是官署的一种,具有极高的权威和地位,是最高层的政治家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之一。
自古以来,丞相制度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和变迁,这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
丞相制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和晋国的权威代表。
到了秦汉时期,丞相制度成为统治者重要的权力机构之一,其职责是辅佐皇帝掌握国家大事。
并且由于丞相身居中枢,所以任职期间都有极高的声望和权力。
同时,丞相所管理的机构也成为了国家最高决策机构。
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到了唐代,丞相制度也随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唐代的丞相多为皇帝的亲信,也是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重要决策者。
他们不仅要执掌权力,还要主掌朝廷官吏的选拔和管理。
宋代是中国宰相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宰相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机构。
宰相在宋代的职责包括制定政策、管理国家、推动改革、监察部门、评定官员、考试科举、搜证状帖、以及代表皇上和中央政府以行使行政职权。
在政策制定方面,宰相要经过校阅及会诸卿等环节,通过公论最终提交给朝廷,再由皇上作出决策。
宋代宰相制度的完善和健全,为中国历史上宰相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代时,丞相制度逐渐演化为宰相制度,职权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管理各地行政机构,并且充当皇帝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桥梁和协调者。
明代时期,宰相的权力有所削弱,主要是由于皇权的垂直管理模式得到完善,同时官僚机构繁复,实权逐渐向丞相以外的部门转移,导致宰相制度逐渐式微。
到了清代,丞相制度基本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内阁制度,内阁成为了国家最高统治机构辅以清廷的行朝统治。
内阁的官员凭借着自身的才干和政绩,来获得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实际上也是代表皇帝来掌控整个政府。
总的来说,从春秋战国到清朝废除宰相制度,丞相制度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变迁,职能和权力逐渐向皇权和地方官绅转移。
历代丞相制度的发展演变,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历史政治制度变迁中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另一方面,也突显出历代政治家在逐步完善和改进制度上的不懈努力。
丞相制度的废除
丞相制度的废除丞相制度的废除丞相制度,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丞相是国家的第一号重要官职,负责统领国家政务,参与决策,具有较大的权力。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丞相制度逐渐暴露出了他的种种弊端,导致了废除的需求。
首先,丞相制度存在权力过大的问题。
由于丞相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他拥有极高的权力,几乎决定着国家的一切,这就很容易导致权力过大、滥用职权的问题。
有些历史上的丞相,由于过于专横和残暴,甚至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他们追求个人权力和利益,而忽视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给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其次,丞相制度存在选拔难度大的问题。
由于丞相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需要具备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才能。
然而,丞相的选拔往往依赖于皇帝个人的喜好和意志,而不是真正的才干和能力。
这就导致了选拔不公平、容易出现猜忌、阴谋和内讧等问题。
有时候,即使一个丞相在才干上不如其他候选人,但因为跟皇帝的关系较好,仍然有可能被任命为丞相,这对国家政治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再次,丞相制度存在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丞相制度下,国家政务和决策需要经过丞相的批准和处理,这就导致了政务繁琐、决策迟缓等问题。
丞相需要处理大量的庶务琐事和官员们的奏章,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思考和研究重要的决策。
而且,由于丞相是一个人负责统领国家政务,他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很难兼顾到每一个细节和问题,这就很容易出现疏漏和错误,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丞相制度存在权力传承问题。
在丞相制度下,丞相的继任由皇帝一家决定,这通常意味着权力的传承往往是由血缘关系所决定的,缺乏公正、公平和竞争的机会。
这不仅不利于优秀的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也容易导致亲族集团的势力滋生和腐败现象的出现。
综上所述,丞相制度有诸多弊端,包括权力过大、选拔难度大、行政效率低下和权力传承问题等。
作为一种旧有的制度,丞相制度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废除。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异化的例子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异化的例子
中枢权力异化是指的明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
在明朝初年,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继承元朝在洪武13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了胡惟庸,撤销了中书省废除了丞相。
秦汉以来实行了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从此废除,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朱元璋吸取前朝经验教训,废丞相、分天下事物于六部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
从马上夺得天下以后,朱元璋开始了治国理政的路程。
他充分吸收了前朝三省六部制的经验,对于拥有宰相职权的机构非常忌惮。
在沿用这一制度的唐宋时期,皆有宰相职权盖过皇权的案例。
因此朱元璋在任用宰相之初,便存有戒心。
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朱元璋设立了新的机构来掌管中央职权,通过这方式削弱了丞相职权。
朱元璋开国之初通过新的机构设立,让皇权直接统御中央政府。
但是无可避免的是,随着国家的日益稳固,相权有了发展的空间。
当初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的臣子胡惟庸担任了丞相。
随着天下的安宁,野心勃勃的胡惟庸开始有了染指皇权的想法。
这是朱元璋最不能容忍的,胡惟庸的飞扬跋扈也引起了其他人的反感。
在时机成熟以后,朱元璋下令彻查胡惟庸越权一案。
吸收了元朝丞相权利过大、威胁皇权的教训,在面对着丞相职位空缺的问题,这就使得朱元璋下定决心废除丞相。
1368年,朱元璋在解决了胡惟庸以后下令废除丞相,此后不许再立。
至此,中国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废除。
废除丞相制度的朝代
废除丞相制度的朝代废除丞相制度的朝代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丞相制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丞相作为朝廷的第一重臣,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决定朝政,他的地位和职权通常超过其他官员。
然而,也有一朝废除了丞相制度,那就是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央政权的分裂和统一势力的衰落,导致朝廷内部势力的分散化和削弱。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丞相制度的存在已经无法发挥其正常的职能,反而成为纷争和混乱的源头。
因此,南北朝时期的一些王朝选择废除丞相制度,试图找到一种更加适应形势的政治模式。
首先,可以说南北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方面,南北朝时期朝廷内部势力割据,各地诸侯割据成为了常态,中央政权的统一性大受损害。
丞相作为中央政权的首屈一指的大臣,难以在这种背景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不少王朝频繁更迭,中央政权的地位不再如以往那样稳固。
因此,国家需要一种更加强硬和有效的政治体制来应对这些挑战,丞相制度的废除成为了当务之急。
南北朝时期废除丞相制度的王朝有多个,以宋、齐、梁三个朝代为例,他们都是废除丞相制度的典型代表。
在刘宋时期,朝廷内部大臣的地位普遍弱化。
一方面,由于天子地位的相对上升,刘宋明确规定,地位低于尚书的其他官员都不得称为丞相。
另一方面,刘宋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君主直接掌握大政治权力的吏部令、中书令和尚书令等重要职务。
通过强化君主的权力,刘宋试图减弱地方割据势力对朝廷的干扰,加强中央集权。
随着刘宋的灭亡,梁朝建立,废除丞相制度成为梁朝的政治改革要点。
梁武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尚书省,直接领导和管理朝廷的政务。
梁武帝还取消了丞相的决策权,将重要的政治决策交由尚书省集体决策。
这种集体决策的方式,一方面增强了朝廷内部各个部门的协作效率,另一方面减少了一人独揽权力的可能性,有利于避免丞相职位的滥权问题。
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个主要国家——南朝齐也废除了丞相制度。
齐武帝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其中包括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三省九寺制。
丞相废除
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
秦朝的宰相仍沿袭统一前的叫法,称“丞相”。
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
秦代以后,为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
到西汉初期称为相国,后来又改称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西汉末年,改称大司徒,东汉末年复称丞相。
封建时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宰相的地位。
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挠政为名,杀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
废除宰相制后,相权被分于六部,国柄则集于皇帝一身。
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
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宰相制度自秦朝开始建立,到明朝废除,试分析宰相制度"立"与"废"各有何利弊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因而形成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皇帝独操权柄,固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是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稷的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古代篡夺皇位的人,基本是当朝的权臣,重臣,如王莽,司马炎,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杨坚,朱温,赵匡胤等人.鉴于这些历史教训,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对功臣和权臣狠下毒手.在废相问题上有两次重要的行动,一次是诛杀胡惟庸案,另一次是诛杀李善长案.胡惟庸案:朱元璋称帝后,先后任命过四员丞相.其中胡惟庸在中书省主政时间最长,权最重.再加上他和当时被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密相往来,朝廷政治首脑和军事贵族结合在一起,使朱元璋有所警觉.而胡惟庸由于权势日盛,骄横跋扈,不知节制,这正好给朱元璋以把柄.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杀了胡惟庸,趁机取消了中书省,并立下法度,以后不许再设丞相一职.朱元璋还利用胡案,将凡是心怀积怨,行为跋扈,对皇家统治有危险的文武官员,大族地主,都陆续列为胡党,处死抄家.其中最为惨烈的就是洪武二十三年,处死已经退休多年,77岁高龄的太师,韩国公李善长及其家七十余人.因胡案被诛死或已死被追夺封爵的功臣共计有21侯,株连而死者共达3万余人.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原因:从秦朝开始就已经无数次发生相权愚弄皇权的例子,赵高的指鹿为马是最为驰名的,后来还有曹操、高欢等等,因此历代皇帝都晓得相权太高,在新皇即位,地位不稳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叛乱,故此很多皇帝都在尝试废止丞相,比如汉武帝设立内朝,用内朝大夫分掉丞相的实权,朱元璋自然要以历史为前车之鉴了。
废除中书和丞相制度
1、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 读课本第29-30页,归纳明太祖朱元璋 2、设立殿阁大学士和内阁制度 采取了哪些加强君权的措施?
3、加强对地方控制 4、设立厂卫制度 5、注重整顿吏治
元朝的中央政府:
皇帝
枢密院
(军事)
中书省
(行政)
御史台
(监察)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 书
( 决 政 )
朱元璋,汉族,原名重 八。安徽凤阳县人,少 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 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 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 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 郭部。 1368年,在基本 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 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 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 统一的封建政权。
一 . 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调整中央与地方官制
明 朝 皇 权 的 加 强
中央:
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内阁制度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锦衣卫(明太祖) 设厂卫特务机构 东厂(明成祖) 西厂(明宪宗)
整顿吏治
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明朝八股取士 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这种考 试制度曾经为隋唐等朝代选拔了不少有识 之士,辅佐皇帝执掌朝政,不仅成功地加 强了中央集权,而且还出现了大治的局面。 但是到了明朝,统治者为了从思想上控制 知识分子,强化君权,规定科举考试只能 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人员不能发 挥个人见解,它要求文章必须分成死板的 八个部分,故称“八股文”。
2、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思考:明朝初年朱元璋采取“休养生 原因: 息”经济政策的原因是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朝初年社会经济衰落
凋敝,出现大量抛荒土地的局面。 (2)、朱元璋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知道官逼民反的 道理以及农民起义的力量。 (3)、朱元璋出身农民,知道下层农民的疾苦。
丞相制度的废除范文
丞相制度的废除范文丞相制度的废除,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变革。
丞相制度起源于秦朝,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对中国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国家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丞相制度逐渐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弊端和问题,最终被废除。
本文将阐述丞相制度的废除原因和影响。
首先,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因为其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专权和腐败。
丞相作为皇帝的首席助手,拥有极大的权力和资源。
然而,这种权力的集中往往容易导致不负责任的决策和滥用职权的现象。
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奸臣和专权者,就是丞相制度中权力过于集中所导致的结果。
这些人通过丞相的职位牟取私利,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因此,废除丞相制度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其次,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因为其权力冲突和斗争频繁。
丞相作为皇帝的首席助手,代表着各种利益集团和权力集团的利益。
然而,这些利益的冲突和斗争往往导致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和权力的争夺。
丞相之间为了争夺政权,经常进行明争暗斗,甚至导致内战和动荡。
对于一个政治体制来说,这种内部冲突和斗争无疑是不可持续的,会削弱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因此,废除丞相制度可以有效消除这种权力冲突和斗争。
再次,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因为其效率低下和制度僵化。
丞相制度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复杂繁琐的官僚机构和程序。
这些机构和程序往往效率低下,决策缓慢。
由于政策制定和执行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和程序,导致政府反应迟钝,难以应对外部变化和内部需求。
此外,丞相制度的废除还可以避免官僚体制的僵化,使政府能够更加灵活和高效地运作。
最后,丞相制度的废除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丞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和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
随着丞相制度的废除,皇帝重新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和决策自由。
这为中国政治体制的集权化和君主专制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同时,废除丞相制度也为后来的政治体制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在后来的历史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经历了一系列的和变革,最终形成了现代化的政治制度。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1.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首相制度,建立了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府事务;明成祖在位时,翰林院官员被选为殿阁大学士,在宫中的文渊阁值班,为皇帝服务,并开始参与秘密事务的决定。
宰相制度的频繁变化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中国为代表的君主专制政治源于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分散保守、封建地主阶级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和法家提供的集权理论。
2.在地方:(1)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除省份,设立三个部门。
在地方政府部门,宣布政府部门、刑事检查部门和指挥部门,分别负责民政、司法和军事部门,共同称为三个部门。
三个部门是独立的,不相互隶属,各自服从朝廷,以加强皇权对地方政府的直接控制。
(2)明朝中朝,为了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
巡抚是一名具有监督性质的临时派遣,后者是地方军政,也有相对固定的治所,因此成为一级地方官员。
总督因军事需要成为一级地方官员,但巡抚和总督都属于中央制度。
从根本上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基于集和分权为中心的物质利益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组织。
历史证明,权力过于集中或分散,无助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要实现权力的有效平衡,最重要的是合理配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形成权力明确、权责统一、协调制衡的新模式,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废除的是宰相制度,而不是宰相制度,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最根本的原因是加强中央集权。
宰相和宰相是一样的,丞相是正式的官职,而宰相只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像丞相、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都可称宰相。
丞相制度的由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改革官制,在中央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其中,丞相掌管行政大权,为百官之首,太尉掌军,而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形成了三权分立的局面。
秦朝也是丞相制度的开始,自秦以后,皆以丞相为百官之首,掌管行政。
但是丞相这一职位权力太大,稍有不慎便会超出皇帝控制。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明朝成立之初,丞相制度的运作并不理想。
明朝初建,重臣们对朝廷尚有所疑虑,且朝廷内部权力分布不均,经常出现党争和权力斗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丞相职位被设立,作为朝廷内的权力平衡者。
然而,丞相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往往因为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引发专权和腐败现象。
其次,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也与后期明朝实行的内阁制度有关。
明朝中期以后,内阁制度逐渐取代了丞相制度。
明末清初,内阁成为朝廷决策的核心机构,以abinet﹑consultation﹑togroup案等形式,吏部﹑纲部﹑都察院等机构的差官参与决策。
内阁制度的实施,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丞相变成了一个虚位。
另外,在中国古代,丞相一职的权力往往比皇帝还大,有时甚至能够干预皇帝的决策。
此种现象在明朝中叶尤为明显,丞相如冯保、吴世春等在职期间多次出现过干涉皇帝决策甚至篡位的情况。
因此,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也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保障皇帝的权威。
在废除丞相制度之后,明朝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明朝中叶以后,宦官集团的势力逐渐壮大,帝王对丞相的依赖度也逐渐减少,护军制度逐渐取代了丞相的权力。
护军制度强化了皇帝的直接统治权,由护军负责军事事务,使得朝廷内的权力进一步集中。
另外,明朝中期以后,丞相职位变得名存实亡。
丞相职务通常授予地位显赫的亲王和王子,但他们多数只是虚衔,未真正担任实务。
丞相的功能已经被内阁和护军所取代。
总体来说,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丞相职位带来的专权和腐败问题,进一步加强皇帝的权力,强化政府的决策效率。
当然,废除丞相制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削弱了重臣们的权力,以后明朝政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内阁把持政权、宦官专权等,这些问题也是明朝政治衰败的深层原因之一。
废除丞相制度
废除丞相制度丞相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源自于秦朝的丞相,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最后在清朝被废除。
废除丞相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丞相制度不符合现代行政管理的需要。
丞相制度的产生是因为古代中国的国家行政管理十分庞大,需要由一人来统筹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然而,随着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国家行政机构逐渐建立起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专业化的部门,不再需要一个人来兼任多个职务,而应该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具体的事务管理。
废除丞相制度可以使国家行政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其次,丞相制度容易导致权力过于集中。
由于丞相拥有极大的权力,一人独揽国家大事,容易导致其滥用权力,忽视各个部门之间的平衡和协作。
过于集中的权力不仅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独断,也不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废除丞相制度可以更好地实现权力分立,避免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再次,丞相制度在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
丞相制度要求丞相具备高度的能力和经验,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做到。
丞相在任命过程中往往是由皇帝自行决定,容易出现任人唯亲、权力任性等问题。
而且,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丞相往往需要依赖于皇帝的支持和资助,容易造成权力和金钱的勾结。
废除丞相制度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实现公正、公平的行政管理。
最后,废除丞相制度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丞相制度是由皇帝任命的,并且丞相的权力极大,缺乏问责和制衡。
这与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原则背道而驰。
废除丞相制度可以使国家行政管理更加贴近民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总而言之,丞相制度作为古代中国特有的行政管理制度,在现代已经不再适用。
废除丞相制度有助于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避免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解决丞相制度实施中的各种问题,促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梳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迁
梳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迁
1.废除宰相制度
1378年,朱元璋下令“命奏事毋关白中书省”,也就是各部大臣的奏章可以绕过中书省到达皇帝这里,实际上已经架空了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随后乘机也废除了中书省,丞相自然也被废除了。
明朝废除宰相的根本原因是宰相权力过大,威胁到了专制皇权。
历史原因是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内乱频仍的教训。
直接原因是执掌宰相职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积极影响是:使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防止权臣专政,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消极影响是: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加剧君主独裁专制。
另外,废除丞相后,由于没有法定辅臣,客观有利于宦官乱政。
2.设立内阁
内阁制度是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后,在中央设立的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
嘉靖皇帝将内阁首辅称为“元辅”、“首臣”、“首相”等,显示其地位之重。
到了万历皇帝时期,内阁首辅的权力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天启年间,宦官势力再次崛起,内阁成为了宦官专权的一个工具,从此,内阁制度就走向衰落了。
到了清朝建立,内阁进一步衰
退为了名存实亡的机构,也是虚职了。
内阁制度的出现,是皇权加强的结果,对明清时期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宦官专权
明英宗继位后,重用宦官王振以打击内阁大臣,开启了明朝宦官专权的先河。
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三司二府 废除丞相制度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初沿袭元制,设丞相和中书省 1、背景 2、时间 1380年,洪武十三年
诛杀现任丞相胡惟庸
3、做法
裁撤中书省,直接掌管六部 规定以后不得再立丞相
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 中国最后一个丞相 ——胡惟庸 ② 曲谨 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③, 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④,必先取阅,害己者 ,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⑤及功臣武夫失职者, 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自是,势益炽。其定远旧宅井中,忽 生石笋,出水数尺,谀者争引符瑞⑦,又言其祖父三 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 矣。 ──[清]张廷玉《明史》卷三〇八《胡惟庸传》
怎么翻译划红线的这句话?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2、时间 3、做法
4、原因
直接:胡惟庸跋扈 揽权,激化矛盾
根本:皇权与相权 的根本矛盾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2、时间 3、做法 4、原因
5、影响
加强皇权
洪武十三年之后,朱元璋曾经作了一首诗: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①,并不曾设立丞 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②而亡。汉、唐、宋因 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 、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③,不 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 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 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④,全家处死。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拥被。
他为什么不能好好睡觉?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2、时间 3、做法 4、原因
5、影响
加强皇权
政务繁忙
胡惟庸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如何?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2、时间 3、做法 4、原因
直接:胡惟庸跋扈 揽权,激化矛盾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初沿袭元制,丞相权势过重 1、背景 2、时间中书省,直接掌管六部 规定以后不得再立丞相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 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座 处,一坐群站……到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 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吴晗《朱元璋》)
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了什么?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皇权VS相权
(1)汉 (2)唐 (3)宋 (4)明
中央VS地方
1、发展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2、历朝限制相权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