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之宰相制度的废除剖析讲解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清初的制度:
(1)仿照明朝内阁、六部制 (2)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制
——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3)康熙帝设南书房
——皇权得到了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雍正帝设军机处 ——完全集中于皇
权 a.设置目的
军机处的 设立
b.职能 跪受笔录,承旨传达
人员简单
c.特点:简、速、密
办事效率高 地处内廷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二、内阁的设立: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的制度: 2.雍正帝设军机处(目的、职能、特点、影响)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二、内阁的设立: 三、军机处的设立
2.消极影响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 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 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 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巩固训练
(2019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汉唐时期,律 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 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 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 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 上说明
A.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 B.监察制度由此建立 C.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 D.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巩固训练
(2019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第四次模拟)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 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 上刻有“绳愆纠缪”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 加印密封来报告。这说明当时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之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之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之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总结第一目:宰相制度的废除(1)过程:(课件展示朱元璋像)①明初承袭元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丞相管辖六部;②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

三司分别隶属中央有关部门③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2)影响: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3)特点:官员互相牵制、互相制约,最后都听命于皇帝第二目:内阁的创立(1)原因:明太祖政务繁多,深感“不可无辅臣”。

(2)确立:①明太祖后来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选翰林院官员入主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3)发展:①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②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部权尽归内阁”(4) 评价: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第三目: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1)清中央机构的演变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它是与君权抗衡的机构。

②雍正皇帝开始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乾隆皇帝撤消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③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实质上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④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2)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实质: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常见考点考法在各类考试中明太祖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内阁制度的形成、职能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形成过程、军机大臣的职责,军机处的影响都是考查的内容。

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高考考查较少,一般采用综合的形式,联系各个朝代,要求考生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

将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与明清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联系起来,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要求考生认识明清时期中国衰落的原因。

浅议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浅议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浅议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明朝宰相制度在明朝历史上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宰相制度刚刚初创的时候,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时代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宰相制度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废除宰相制度的想法也逐渐成为现实。

本篇文章就浅谈一下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缘由和影响。

一、宰相制度的优越性与时代性宰相制度是明朝的一项伟大创举。

由于明朝时期由君主手中转移到宰相手中,因此明朝宰相得以发挥大量的权力。

宰相可以透过朝廷的经济、军事、教育和文化等等方面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例如,宰相可以主持经济事务,并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国家的经济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

同时,宰相还可以负责招聘官员、分配官职,使国家职位的分配更加合理。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吸纳有才干的人才,而且可以避免国家出现权力斗争和官员的腐败。

其次,宰相制度在明朝时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明朝是一个讲究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时代,民众对于能力和学问具有很高的评价标准,而宰相制度刚好满足了这一方面的要求。

明朝时期普遍认为,官员应该是有学问和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有贵族身份的人。

因此,明朝派出宰相的条件不仅仅是他们的出身,还包括他们的才干和学问。

二、宰相制度的问题渐显然而,时间的推移让宰相制度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和问题。

首先,宰相制度的过于强调学问和能力,忽视了官员的品德和性格。

虽然宰相确实具备许多才干和学识,但是他们在处理国家事务方面可能缺少责任心和忠诚度。

同时,宰相制度会让政治权力过于集中在宰相手中,许多权力的滥用和腐败行为也就随之出现。

此外,宰相制度在处理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宰相们在处理政治斗争时,往往存在看法上的差异,彼此间的进行权力的争夺,而这些会导致朝政不一致,内部混乱。

三、废除宰相制度的缘由废除宰相制度虽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明朝社会的变化逐渐使得废除这一制度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具体来说,废除宰相制度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明朝时期的官员分为两种,一个是由国家推荐的人民官员,另一个是由皇帝任命的私人官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3备课讲稿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3备课讲稿
经济文化交流。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2)发展过程: 明太祖: 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 明成祖: 选拔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内阁出现 】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拥有票拟权
宰相
宰相制度赋 权力来源 予的 职 责 一级决策者
内阁
皇帝个人的信任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Βιβλιοθήκη 要经皇帝及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大臣商议
对皇权影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但是一直默默无闻,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惟庸的管越做越 大,最后官至右丞相,而这一做就是十年.随着权势的不 多扩大,日益嚣张跋扈,擅自决定官员的升降,而且呈给 皇帝的奏章要经过他的审查,凡对他不利,一律不予上呈。 他得知徐达对他不满之后,就收买徐达的家奴对他进行陷 害,幸,家奴举报才没有得逞。
朱元璋废宰相加强皇权后, 事情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康熙帝: 亲政后,为扩大皇权, 设立南书房。
【起草谕旨】
雍正帝: 雍正七年,设军需处 1732年,更名为军机处 每日接受皇帝的召见, 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 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处内景 隆宗门内军机处
军机处的位置
军机处的设 (君主专制的中立央集权到达顶峰)
南书房 (牵制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的出现
宰相制度的废除 (相权的废除)
中国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封建社会晚期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西方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 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
如何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一谈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有哪些积极作用?
材料一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 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 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 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版】【定稿】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版】【定稿】

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分析 【材料二】朱元璋:昔秦皇…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 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 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 及于君国者。 ——《皇明祖训》
根本原因: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材料三】上(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 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 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利过大,威胁到了皇权 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 自恣。……” ──《明太祖实录》卷59
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
时 期 名 称 职 权 特 点 明太祖 设立殿阁 仅备皇帝顾问 级别较低,很 兼协理奏章 少参与决策 时期 大学士 地位日益,有 参与军国大 专门的衙署和 明成祖 设立 事的商讨 时期 内阁 属官 明宣宗 内阁大 以后 学士 “票拟权” 地位变得更 (起草批答奏 加重要; 章)
阅读史料和课本第17页第一段大字: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 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 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 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思考: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职 责
宰相制度赋予
一级决策者
皇帝个人信任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二、内阁的出现
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出处理
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票拟成为内阁最 重要的职掌。 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由太监用红笔抄出, 交付施行,叫批红。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

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
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
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提示:①皇帝决策②官场风气③官僚机构
积极影响
政治上: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2、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经济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
中书省
秦以来实行 了1600年的 宰相制度宣 告废除
吏户 礼 兵刑 工 部部 部 部部 部
宰相制度的废除之问题三:
明太祖废除宰相 制度有何影响?
明朝废除丞相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宦官问题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拥被。
“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明太祖实录》
消极影响
1、造成皇帝个人专断,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展; 2、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3、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课堂思考:
有人说,中国到目前为止,一共失去了三次 追赶世界的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明清时期, 我们第一次被西方落下;第二次是19世纪末,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以改革和革命 的失败而错失良机;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 中国的内乱和封闭,使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远……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在抓住第四次机遇。 所以21世纪的100年,能否赶上世界?对中国 来说,很重要。 设问:中国在明清的时候为什么失去了第一次 赶超世界潮流的机会?
——李天佑《明代的内阁》
明神宗时期
内阁首辅
“大柄悉以委居正……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 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 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明史》
“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

高中历史-0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高中历史-0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0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基础回顾】1.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过程:①明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②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1)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需要辅臣帮助处理国家事务。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③明中后期,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内阁地位提高但职能基本没变化。

(3)特点:①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认识: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限制的作用。

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3.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1)原因: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①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②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a特点: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品级不高,跪受笔录。

B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技能方法】1、对内阁的作用全面认识:内阁帮助皇帝处理繁忙的政务,享有票拟权(就是可以帮助皇帝起草文书,批答奏章,但是必须皇帝批红才生效)。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决策机构,它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它的出现使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的内容

宰相制度的废除的内容

宰相制度的废除的内容宰相制度的废除的内容宰相制度的废除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明初沿袭元朝制度。

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

(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有利于防止权原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二使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皇权专制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宰相制度“立”与“废”的利弊:(1)积极: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

(2)消极: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

(分析: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因而形成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

皇帝独操权柄,固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是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稷的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宰相制度的兴废及其原因: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

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

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部,皇权和相权一直是一对基本矛盾。

为加强皇权专制,统治者往往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

到明太祖,最终废除丞相权力分给六部,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丞相的设立,是建立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而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必然结果。

宰相制度的废除

宰相制度的废除

宰相制度的废除宰相制度的废除是指将国家政权中的宰相职位废除,不再设置宰相一职。

宰相制度起源于古代中国战国时期,它是由秦始皇设立的,主要是为了集中国家权力,便于统一各地的政权。

在秦始皇之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延续了宰相制度,宰相成为国家政务的最高决策者,具有重要的权力和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制度的变革,宰相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使得废除宰相制度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首先,宰相制度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宰相作为国家政务的最高决策者,其权威和权力极大。

然而,在权力过于集中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宰相滥用职权,对政策进行个人化操作,以满足自己的利益。

这种现象不仅容易导致政策的不公正和失效,也容易导致腐败行为的滋生和扩散。

因此,废除宰相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宰相权力的过度集中,从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其次,宰相制度存在体制僵化的问题。

在宰相制度下,宰相的职位是终身制,这就导致了一些老糊涂官员长期占据宰相职位,难以适应时代的变革和加强国家的治理能力。

此外,宰相制度中的传承性也存在一些弊端,即由于宰相职位的世袭性,可能导致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存在,这是对公平、公正和反腐败的直接威胁。

因此,废除宰相制度可以有效地推动政府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适应力。

再次,宰相制度存在政策的低效和不连续性问题。

在宰相制度下,宰相的上任和下台完全是依赖于个人的权力和地位,而不是依赖于政策的执行和效果。

这样一来,即使政策存在问题,宰相也没有动力或机会来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

这种现象容易导致政策的低效和不连续性,给国家的发展和稳定造成障碍。

因此,废除宰相制度可以建立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决策机制,从而提高政策的执行效果和连续性。

综上所述,废除宰相制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改革举措。

它可以实现国家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加强政府的管理能力和适应力,推动政府的改革和现代化。

当然,废除宰相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它需要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讨论,制定出科学的政策和具体的实施措施,以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历史必修一4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历史必修一4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根本:朱院长认为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直接:宰相胡惟庸专权,威胁皇权
2、废除: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结果:秦汉以来沿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皇帝集君权,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导致太监乱政,力不从心
二.内阁出现
1、原因:宰相制度废除后,皇帝政务负担过重
2、过程:(1)萌芽: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很少参决政事
(2)形成:明成祖设文渊阁→可参与决策讨论
(3)发展:明宣宗,内阁有票拟权→可提出决策意见
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明世宗,内阁地位显赫→首辅权压六卿
(4)鼎盛:明神宗,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内阁成为政府运转中枢,首
辅与宰相无异
3、特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1、目的:加强皇权,削弱并取消议政王大臣权力
2、过程:康熙时,为加强皇权,在宫中设南书房
雍正时,为应对西北战事,在宫内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机构固定为常设机构-军机处
乾隆时,强化军机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同虚设
3、职能: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决定,上传下达
4、特点: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品级不高,都由钦定,保密性强
5、影响: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明清政治

明清政治

钓鱼岛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 (日本称其为“尖阁列岛”),位于中国东海大 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中国台 湾的大陆性岛屿。钓鱼列岛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1972年美 国将琉球主权移交日本时,一并将钓鱼台列屿的 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该岛实际由日本控制, 被划为冲绳县石垣市。针对日美再三挑衅我钓鱼 岛主权行径,自1970年代开始,华人组织的民间 团体曾多次展开宣示主权的“保钓运动”。
“改土归流”的原因:元朝开始实行的 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 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 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 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 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 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意义: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 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 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 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 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 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 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 随从在侧。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 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 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 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 不称衙署,仅称“值房”。
C 1、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表明( ) 、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表明( A.皇权与相权矛盾加深 B.皇帝与丞相分权 皇权与相权矛盾加深 皇帝与丞相分权 C.皇权日益加强 D.中央行政制度的完善 皇权日益加强 中央行政制度的完善 2、关于明朝时期内阁权限,理解正确的是 B 、关于明朝时期内阁权限, A.明太祖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太祖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B.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 张居正任首辅时, 张居正任首辅时 下属机构 C.明太祖时内阁开始拥有票拟权 明太祖时内阁开始拥有票拟权 D.内阁是法定的决策机构 内阁是法定的决策机构

宰相制度的废除趋势

宰相制度的废除趋势

宰相制度的废除趋势
宰相制度的废除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1. 历史发展:随着国家治理体制的演进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国家逐渐废除宰相制度。

这是因为宰相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封建时期的统治方式,而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已不再适用。

2. 司法独立:宰相制度常常具有较高的权力集中程度,可能对司法独立造成威胁。

随着社会意识的觉醒和法治理念的普及,国家普遍倾向于建立独立的司法体系,以保证司法公正和法制运行。

3. 行政效率:宰相制度下,首相通常具有较高的行政权力,但也常常受制于政治局势、派利益和人事任命等因素。

而现代国家普遍追求高效的政府治理,倾向于建立更为灵活和高效的行政体制。

4. 民主化趋势:许多国家逐渐转向民主政体,实行议会制、总统制等形式。

在这些体制中,对宰相制度的需求逐渐降低,而更多强调政治平衡、权力制约和民主监督的机制。

5. 结构改革:宰相制度往往与单一政执政结构相伴。

然而,随着政体系多元化和政治力量的复杂化,政府改革和权力分立成为必要的政治现实。

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废除宰相制度,以适应新的政治格局和治理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有废除宰相制度的趋势,但具体国家的情况可能存在差异。

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下,宰相制度的废除可能会有不同的进程和方式。

《明朝的统治》教学资源: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的统治》教学资源: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的统治》教学资源:宰相制度的废除材料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①,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②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③,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注释】①“三公论道,六卿分职”:此语出自《尚书》。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辅佐天子调理阴阳,安邦定国,没有专门的职任。

六卿为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冠、司空,他们各有专门的职守,领导下属,管理国家具体事务。

②旋踵:掉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

③颉颃(xié háng):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

【解读】宰相制度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发展到衰亡的过程。

朱元璋在开国时设立了左右宰相,他认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和相权的矛盾都无法得到解决。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杀掉了胡惟庸等人,并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制,分中书省及丞相的权力于六部,提高六部职权和地位,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朱元璋要求他的子孙也永远不准设立宰相。

1/ 1。

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摘要:中国宰相辅助制度起源于夏朝、商朝,终止于明朝。

封建最高统治者既要手握大权又要享受做皇帝的乐趣是丞相制度存在的必然依据; 处理国政,不可能没有辅政机构,辅政机构也不可无人主持,也就是说相职不可废除,但相权要受到限制。

然而来自元朝末年的朱元璋为了使自己及其后代能永远独揽大权,从而废除了沿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

本文对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宰相制度的特点和明朝宰相制度被废除的原因做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宰相制度;演变过程;废除原因中国的宰相制度起源于商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宰相只是一个通称,宰相的具体名称,各朝大都不同,有“丞相”、“太尉”、“司徒”、“司空”、“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等等。

历代中,除辽代没有以宰相作为正式官名而仅作为通称外,其他朝代具体名称则因时而异。

宰相的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和参谋决定国家大事,所以有“百官之首”之称。

处理国政,不可能没有辅政机构,辅政机构也不可无人主持,也就是说相职不可废除,但相权要受到限制。

削减相权,使相权不能掌握在一二人之手,同时还要使他们既受到制约又受到监督。

宰相机构参议辅政制就是应此而出现,而且不断完善。

一、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丞相之名始于秦”。

[1]秦朝正式建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则成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

秦王嬴政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同为宰相之职位。

刘邦建立西汉后,仿照了秦朝的制度,发号施令的最高机关由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所构成。

到了汉武帝时,为了防止权臣专政就将政务从三公府移入内廷,由尚书协助皇帝裁决国家大事,尚书台便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文帝以后,太尉并不常置,而至武帝时起,丞相地位虽高,权力则逐渐缩小,皇帝常常通过内廷保管文书的尚书署亲自裁决庶政,有时更给宦官以‘中书令’的称号(宦者为中人),也使他们与闻政务”。

[2] “从昭帝时起,在皇帝年幼不能处理国政时,每用重臣、外戚,加上‘大司马’、‘大将军’或别的头衔来领尚书事。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 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
•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 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 ,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 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政治上: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2、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经济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
消极影响
封建社会后期
政治上:1、造成皇帝个人专断,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展;
2、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思想上:思想专制,严重妨碍了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第4 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
根本原因: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导 火 线:胡惟庸案
废行省
设“三司”
地方权力 过大 军政
行中书省(平章政挥司
三司
地方权力集 中到中央
君主专制加强的必然结果 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 矛 盾
宰相权力膨胀
皇权日益强化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 2、宰相制度的废除 3、宰相制度废除的影响
①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二、内阁的出现 1、内阁制创立的原因
“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二、内阁的出现 2、内阁的形成和发展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 朝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 商讨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 高权力机关。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 很大的决策权,它决策的 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

原创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原创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此外雍正时期,军机
处进一步取代了内阁在政治上的地位,故C项错误,D项正确;以武立
国并不能直接导致内阁权力下降,故A项错误;明代行政权也由六部分
掌,因此权分六部并不能解释清代内阁实权较明代减弱的现象,故B项
错误。
19 19 of 22
小积累 明清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张图学透 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内阁的设立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三组题讲透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目录
1 1 of 22
一张图学透
宰相制度的废除
1
背景
影响
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 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 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第(4)题
解析:根据“议大政,谳(审)大狱”可知军机大臣参与议政,再结合 所学可知,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因此A项 的“专管军务”和D项的“专理刑狱”与史实和题干均不符,故A、D 项错误;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并无官衙;此外“设有官衙” 的表述在题干中也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
第(5)题
解析:题干中“亲臣重臣”“设在皇宫内”都体现了A项所述的保密;题 干中“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体现了B项的便于宣召; C项中的“按才德”并没有在题干中体现;题干中“行走”二字体现了D项 临时差遣的含义,故C项正确。
14 14 of 22
小积累 军机处的特点
密 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机密性较强,决策封闭 性特征明显(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l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l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央地方 分封制 宗法制 互为表里
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两汉: 两汉:汉承秦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隋唐: 宋: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分割相权、 元:实行行省制 明:废丞相、设三司、内阁制度 废丞相、设三司、 清: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设立军机处, 中央地方
• •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 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 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 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 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 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 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 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 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 亦鳃鳃然日惟筐箧之是虞, 亦鳃鳃然日惟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 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 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 所谓非法之法也。 所谓非法之法也。 ——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原法》 黄宗羲著《 黄宗羲著 明夷待访录·原法》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政制: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1.清初政制: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初政制 南书房。 南书房。 2.军机处的设立 2.军机处的设立 特点: 特点:简、速、密 影响: 影响:皇权加强到顶峰
夏商 早期的政 治制度 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制 度 制 度 顶峰 中 发展 制 形成 西周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约作用。
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 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 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 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 大臣” 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 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 逃众议。 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钱穆《国史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人:杨玲玲
朱元璋之烦恼一
• 各个省的钱粮、兵甲、军 国重事,都是各省长官掌 管,权利太大,万一造反 怎么办?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分给布政司、都司、按察司
明 朝 君 主 专
加 强 中 央 集
改革行 政机构
制权
的措
加施

在地方废除 行中书省, 设三司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 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 《明史·胡惟庸传》
朱元璋之烦恼二
• 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 权重,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 成一个势力集团。因是百官之 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经 常与朕发生口角,真是气死了!
•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 诀,
•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 一日。 ——《稗史汇编》
如果你是明朝的一位官员、读 书人,甚至是皇帝,你生源自的 幸福指数高吗?请说出你的理 由
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2015年11月1日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胡惟庸案”

朝 君 主 专
加 强 中 央 集
制权
的措
加施

改革行 政机构
在地方废除行中 书省,设三司
在中央,废除 丞相,撤中书 省,权分六部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 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 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 16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 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 计有3391件事,即朱元璋平 均一天要处理奏章207件、 411件事,以致“星存而出, 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 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 可无人”。
朱元璋之烦恼三
• 每天批阅奏章200多件,处 理国事400多件,忙死朕了
皇帝
皇帝
丞相
吏 户礼兵 邢 工 部 部部部 部 部
吏户 礼兵邢 工 部部 部部部 部
宋濂请客
•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 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 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 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 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 “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 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 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 冷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