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

合集下载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政治制度的变化:(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度。

(2)内阁制度的建立。

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设立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性质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职责权限日常工作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3)宦官专权。

①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②表现: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2.沿海危机:(1)东南沿海的“倭患”。

①原因:明朝前期,朝廷严禁海外贸易,走私活动猖獗,倭寇盛行。

②结果:明廷派戚继光等人平倭,连续重创倭寇。

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2)欧洲殖民扩张与争夺。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边疆治理:区域措施蒙古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②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英宗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西藏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东北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清朝建立:(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2)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3)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4)明末农民起义中,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编)学习目标重点关注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2、了解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的史实。

3、掌握和理解内阁制的演变及其特点和影响。

4、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5、了解明朝时我国东南沿海的形势。

6、掌握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相关举措及历史意义。

7、了解清朝崛起及明朝灭亡的史实。

内阁、票拟、批红、宦官专权、郑和下西洋、倭寇、朝贡贸易。

首先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一目: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同学们阅读课文,讲一讲,明朝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史料实证】明朝政治体制的独特性,看下面的材料,说出独特性的表现【史料】: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

-----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思考1 :明代废除宰相的原因宰相与明朝内阁的比较(完成表格后面的内容)比较项宰相明朝内阁性质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教师拓展】1明朝内阁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西方近代的内阁制是政治民主制度,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史料实证2、【史料实证】内阁的权力史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

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根据上述材料,谈一下内阁的权力如何?【教师解读】:材料显示阁臣拟旨,皇帝审定,直至符合帝意。

参考答案:(1)(2)(3)(4)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第二个内容: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首先关注学习聚焦,,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思考郑和下西洋后来未能持续的原因。

(1)(2)(3)(4 )【史料实证】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史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仰大明。

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庭,朝仁圣。

2014zl第4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解析

2014zl第4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解析

吏户礼兵刑 工
(2007·宁夏文综·2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 共同之处是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小结2中枢行政机构的演变过程
朝代 演变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朝 建立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两汉 发展 中朝到尚书台 郡国并行——州郡县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州县—— 道州县三级
如身之使臂, 臂之使指, 莫不制从。诸侯之君
不敢有异心, 辐凑并进, 而归命天子。
——《汉书·贾谊传》
贾谊
文帝时期贾谊提出什么主张? 特点? 有没有被采用?
主张: 削弱诸侯;温和性远见性。没有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 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晁错: 《削藩策》
【读一读】 汉景帝刘启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削吴王刘濞的会稽 和豫章封地后果? 结果如何?
北宋 加强 二府三司制
路州县二级制
元朝 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朝 高峰 清朝 顶峰
内阁 军机处
三司 再设行省制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大致经历了 以下两个阶段: 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初步得到加强
——从景帝平叛到汉武帝集权
二、中央对地方控制的进一步强化 ——从藩镇割据到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西汉前期形势图——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一、明清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思考:秦到隋中枢权力演变?
秦: 三公九卿制 西汉: 内(中)外朝
内(中)外朝: 皇帝亲 信侍从组成决策班子。
东汉: 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三省萌芽
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 九卿组成, 渐成执行机 构。
隋唐中枢权力

制度』行政:明朝“内阁”权力的演变过程?[明]

制度』行政:明朝“内阁”权力的演变过程?[明]

制度』行政:明朝“内阁”权力的演变过程?[明]内阁在明代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很微妙。

一方面,它处于皇帝与中央部、院之间,发挥着协调的作用。

明朝后期的嘉靖皇帝在严嵩垮台后,对内阁曾有一番评语,认为内阁“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隆庆年间的首辅大学士高拱也说,内阁“虽无宰相之名,有其实矣”。

但是另一方面,内阁大学士却又觉得办起事来缩手缩脚。

万历末年的内阁大学士叶向高就说:“阁臣无相之实,而虚被相之名。

”有人说阁臣是“有名无实”的宰相,也有人说阁臣是“有实无名”的宰相。

到底该如何理解?这需要从明朝内阁的由来说起。

洪武十三年(1380 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及中书省丞相。

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两千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

这意味着所有的中枢政务都要集中到皇帝一个人的身上。

有人统计,从洪武十七年(1384 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中,内外诸司的奏疏共有一千六百六十道,涉及的事情达三千三百九十一件。

平均计算,朱元璋每天要阅读二百零七份奏章,处理四百二十三桩政事。

因此,废除宰相制度带来了两个问题。

首先,谁来协助皇帝治理国家;其次,六部、都察院等机构并列所带来的支离破碎的中央权力,由谁来进行协调。

废中书省后不久,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从翰林院中选择儒臣为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向皇帝提供咨政议政的服务。

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对当时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

但是从翰林院儒臣中遴选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的做法,为内阁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形制上的基础,可以视为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到永乐初年,内阁制度初现端倪。

朱棣即位不到一个月,即命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等七人入翰林院,“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朱棣命令入阁的七位阁臣,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为皇帝起草诏令,一是与皇帝商议机务。

纵观永乐一朝,内阁诸臣的品级虽然很低,官止五品,但赏赐却往往是按照六部尚书的标准进行的。

洪熙朝及宣德初年,内阁诸臣的地位和品秩迅速上升。

内阁学士备顾问,最初多半是靠着与皇帝面对面的交谈来实现的。

2019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人民版必修1

2019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人民版必修1

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习目标]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背景:废丞相,权分六部(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过程: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3)影响: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皇权对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2.内阁的设立(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导致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特点: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4)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但宦官参政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易混易错]内阁制不同于丞相制。

丞相制下,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很高。

但内阁仅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二、军机处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实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3.特点(1)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3)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4.影响(1)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深度点拨]军机处是清朝政治体制中作用和影响最大的一个机构,但它始终不是正式的政府机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的个人意志来决定。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1.积极性: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客观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它有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消极性(1)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从而在根本上埋下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2)从对政府的影响看,绝对君主专制又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还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

(3)从长远的影响看,它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完整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精选全文

(完整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精选全文

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完整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精选全文,可以编辑修改文字!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

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A.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B.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直接控制C.保证了统治秩序稳定D.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3.《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可见,荀子旨在A.强调以法治国的必要性B.否认法治与权势的重要C.论证法治是人治的补充D.说明人治比法治更重要4.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铁器出土地点总件数生产工具件数生产工具所占百分比铁农具件数铁农具所占百分比(约)辽宁抚顺80余7796.2%6888.3%山西长治36余3186.1%2167.7%湖南长沙70余2130%1780.9%广西平乐181余17093%9153.3%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A.铁器工具在北方被广泛使用B.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世界C.铁农具已出现并运用于生产D.铁制品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5.中国传统年画是一部风俗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时期鲜明的文化个性。

对下面年画《男耕女织》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图中生活以“井田制”为前提B.该场景最早出现于秦朝时期C.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D.反映了古代丰衣足食的生活6.孔子形象在历史典籍中有诸多介绍。

《庄子·外物》记载孔子“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汉代《春秋纬》颂:“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但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拥有。

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特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微点拓展】明代内阁的特点参与决策但没有最终决策权,虽有票拟之权,但须“批红”才能实施;当内阁参与决策得到皇帝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体现了阁臣能利用皇权的效能;内阁制未改变皇权专制的本质,根本上体现了皇权的至上;内阁阁臣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有时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充当皇帝的替罪羊。

3.军机处的设立(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参与机要事务,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①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②职责: 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③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教材补遗】密折制度密折是将奏章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

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

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考点一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高中历史明朝内阁选择题

高中历史明朝内阁选择题

高中历史明朝内阁选择题高中历史明朝内阁选择题(考试总分:12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30 小题,共计 120 分)1、(4分)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

这反映出“内阁”()A.是皇权执行机构B.其阁员位卑权重C.有助于合理决策D.是中枢决议机构2、(4分)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

这主要由于明代()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B.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D.政治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3、(4分)明太祖设置股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加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官中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明宣宗时,内阁开始有了票拟权。

上述材料说明()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C.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4、(4分)《明史》载:“张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5、(4分)曾任首辅大臣的叶向高感慨地写道:“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据此可见在明代()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B.内阁拥有票拟权后位高丞相之上C.阁权与君权容易发生权力冲突D.内阁专权本质上缘于专制皇权体制6、(4分)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单选题1.明洪武年间,基层实行里甲制,设里长、甲首,负责田粮丁数、催办钱粮等。

里长、甲首实行轮换制,如按照富裕程度,排在前十的人家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任期一年,十年为轮。

这一举措()A.使乡村富户成为税收基本来源B.客观上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发展C.一定程度抑制地方豪民一家独大D.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2.朱元璋于1382年仿照宋朝的制度建立了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秩五品,备顾问,却又无与机要,命令“不得平章军国事”,“帝方自操柄,学士鲜所参决”。

这一举措说明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中枢决策发生异变C.制衡机制得到完善D.内阁决策权被削弱3.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

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这一变化表明A.内阁逐渐具有决定权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内阁是法定中枢机构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4.朱棣即位不到一个月,即命江西吉水人解缙、江西泰和人杨士奇等七人入翰林院,“直文渊阁,参与机务”。

由此表明内阁制度()A.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B.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C.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D.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5.下图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

这一情况()A.表明明朝官僚机构的膨胀B.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C.说明内阁的辅助作用不大D.促进了官僚制度的年轻化6.“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诗中赞誉的人物是()A.郑和B.郑成功C.康熙帝D.乾隆帝7.明代与蒙古抗衡,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

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

可见,明代A.理顺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B.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的状态C.面临着严重的边患问题D.采用灵活方式处理民族关系8.“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期末材料题专项练习—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解析)

期末材料题专项练习—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解析)
——摘编自魏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不仅使文官失去了宰相作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还使所有文武官员的地位和生命、尊严的价值都变得渺小,使绝大多数时期任何一个官员在皇帝面前都显得“人微言轻”……总的来讲,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最高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衡或扭曲的状态。舞台上的依靠皇帝暂时亲信而拥有治官权力的人物忠奸贤愚美丑反复变换,严重损害了明代治官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典章制度越来越形同虚设。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浩繁,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数千年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据有很重要的位置。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级。阶级使社会群体重新划分,群体的价值意识也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整合。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9页《历史纵横》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实施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近代史
1、列强的侵略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摘编自陈宏茂《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
材料三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司、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夹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文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1)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1)

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纲清单]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皇权不稳.②明初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丞相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3)影响①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②皇帝集决策权和行政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歌诀记史丞相的发展史秦朝设丞相,汉朝布衣相,隋唐三丞相,元朝为独相,明朝废丞相. 2.内阁的设立(1)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2)过程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③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内阁地位日益提高。

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图示解史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秦汉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坐着奏事站着奏事跪着奏事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而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建立(1)时间:雍正帝时。

(2)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3)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2.影响(1)提高了行政效率.(2)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知识拓展军机处的特点1.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对皇权丝毫不起制约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丝毫不起制约作用”的结论太绝对。

明代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考点03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03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03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备考策略】对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考点的复习备考,应注意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本讲内容进行必要的综合归纳,总结规律。

重点复习明清时期的历史概念,如内阁、军机处等,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并逐步发展到顶峰的具体表现及封建社会发展到晚期的特征。

【重要考向】一、废宰相设内阁二、军机处的设立三、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废宰相设内阁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废除丞相制度后,明太祖政务繁多,深感力不从心过程1380年,借胡惟庸案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责。

(1)奠基: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很少参与决策)。

(2)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3)发展: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取得票拟权。

(4)全盛:明神宗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导致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无独立决策权、行政权,完全依附于皇帝;内阁大学士随时因皇帝个人爱憎而升降;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作用。

相比较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图示巧记】丞相与内阁首辅【典例】1.(2021·山东临沂市·高三二模)明初进行官制改革,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

这一改革A.有利于政令畅通政权稳定B.削弱了长期以来士族阶层统治C.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活力D.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答案】A【解析】明初进行官制改革,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令畅通政权稳定,故选A;材料信息与削弱士族阶层的势力无关,排除B;明初进行官制改革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利于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排除C;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排除D。

赵匡胤和他的宰相们

赵匡胤和他的宰相们

赵匡胤和他的宰相们
佚名
【期刊名称】《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年(卷),期】2004(000)010
【摘要】赵匡胤和赵普赵普为滁州判官时,太祖两次与他谈话,对他的才智大为惊奇。

当时官府捕获了一百多个盗贼,准备把他们全部杀掉。

赵普认为其中必有冤枉,启禀
太祖重新审讯,结果十之七八得以活命。

宋太祖得天下后,诛灭了李筠、李重进。


召见赵普问道: "天下自从唐末以来,数十年之间,帝王易姓的就有十个,长期战
【总页数】1页(P)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
2.“宰相”、“述略”及其他——《洛阳历代宰相述略》编后
3.天台何来九宰相——就《南宋天台九宰相》一文与丁式贤先生商榷
4.《宰相刘罗锅》好看好听又好玩——上海作家协会、北京市文化局联合举办京剧《宰相刘罗锅》研讨会纪要
5.唐初
三省长官皆宰相──《论唐代宰相中书门下二省制》读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测试题剖析

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测试题剖析

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一、选择题1.(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

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城建筑布局体现了极大的对称性,皇宫建筑处在中轴线上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中央集权。

2.(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

”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设立军机处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本题选C项。

3.(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部分)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原辖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D.明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A错误因为秦亡的原因是暴政;B错误因为郡国并行制使得西汉初期中央集权遭到威胁;C错误因为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故D正确。

4.(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15题)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考点手册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考点手册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明的行政管理048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制的确立(★★选择,简答)1.朱元璋以左丞相胡惟庸被告谋逆为突破口,开始实行蓄谋已久的罢相。

2.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制设置内阁大学士,挑选文官担任内阁大学士,这从组织体制上标志着明朝内阁制度的萌芽。

永乐年间,内阁结构基本稳定下来。

3.正统初年,因英宗年幼,太皇太后委政内阁,让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提出处理意见,然后交由皇帝裁决,开创了明朝内阁的票拟制度。

只有首辅才有票拟权。

4.内阁制度和宰相制度有根本的不同。

从职务设置上看,历朝宰相皆定员定制,明朝大学士却无定员定制。

从地位上看,宰相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及其他职能机构是其法定的下属机构,明朝内阁却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其首脑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也不是其法定的直接下属,有些阁臣品秩还低于六部尚书。

从职权上看,历朝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决策参与权和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而明朝大学士包括首辅在内仅充任皇帝个人的顾问和助手,仅有决策参与权,而不具备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即只尊旨草拟诏旨,而不参与施行,且其权力受制于皇权,随皇帝信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作用和权力忽大忽小,十分不稳定。

5.在明朝中央机构中,有两个和内阁关系密切的机构,即翰林院和通政司。

翰林院主管修史、图书等文化事务。

通政司负责收纳奏章,实际是内阁的文书收发机构。

049司礼监、六部、五军都督府、诸寺(★★选择,名词解释)1.【司礼监】在宦官中的二十四衙门中居于首位。

是宫中掌内外章奏及批红大权的机构。

在宫中还设有职能和外廷通政司相应的机构——文书房。

2.六部是明朝重要的职能机构,其地位和权力因中书省的废除而较前代空前提高,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3.六部职掌虽无大的变化,但户、刑两部之下实行按地区划分辖区的制度。

4.洪武初年,大都督府被一分为五,设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分管所属在外都司和在京卫所。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7从明朝到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7从明朝到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含答案解析

考点7从明朝到清朝前中期的统治一、选择题1.洪武十三年(1380年),宰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

朱元璋采取上述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A.震慑官员B.整治朝纲C.罢黜宰相D.强化君权,但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君主的统治,故A项错误;朱元璋采取的这些措施都属于整治朝纲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根本目的,故B项错误;罢黜宰相是这些措施的其中一项,故C项错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编撰一系列皇谕钦训,其根本目的是加强君权,巩固统治,故D项正确。

2.史书记载:“(内阁)地居近密。

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据此可知,明朝内阁()A.与唐朝宰辅具有相同权力B.具有最高决策权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偃然汉唐宰辅”说明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但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不享有决策权,不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明朝的文官荫子武职制度构建于景泰年间,嘉靖以后,由于边事频仍,阁臣、枢臣等各级文臣多有得荫锦衣卫武职者,该制度使部分缙绅子弟成为世袭武官。

明朝的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改变了科举制的选拔方式C.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D.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由于边事频仍,阁臣、枢臣等各级文臣多有得荫锦衣卫武职者,该制度使部分缙绅子弟成为世袭武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阶层流动指的是个人或群体社会地位的变化,即从某一社会阶层到另一社会阶层的变化,题干材料反映了明朝文官子弟逐渐变为武官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仍然实行科举制,排除B项;“各级文臣多有得荫锦衣卫武职者”并不能说明明朝的文官荫子武职制度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排除C项;“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与中央集权有关,排除D项。

踏上一个台阶 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赣榆沿海地区污染情况的调查研究活动反思

踏上一个台阶  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赣榆沿海地区污染情况的调查研究活动反思
国最大的紫菜养殖加工基地 、河蟹育苗基地和对虾养 殖基地 。“ 四城 同创 ”创建省级卫生城 市 、 , 园林 城市 、 文
摆脱 了教材 的束缚 , 减轻 了考 试的压力 , 那么他们 的 自 觉行为就会增多 , 对社会 和生活关心 的程度就会提 高 ,
学 习 的 积极 性 就会 增 强 。走 出教 室 的学 生 , 变 了 以往 改
根据综合实践课程的本质特征结合本土的特色资源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的大力支持下2010月课题赣榆沿海地区污染情况的调查研究以学校的地理科技兴趣小组为组织和实施单位本着对家乡家乡的海的满腔热爱之情以县城老城区东部黄海沿岸北部沙汪河南部朱稽付河为实地调查对象以一种特别关切的视角对赣榆沿海污染情况的现状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定位
【 专题研讨 】
踏 一个 台阶 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
— —
赣榆 沿海地 区污染情况 的调查研 究活动反思
王 静 ( 江苏省赣榆县外 国语学校( 南校区 )江苏 ,
赣榆
22 0 ) 2 10
摘要 : 综合实践 活动是以贴近 学生现 实的生活实践 、 会实践 、 学实践的主题 为课程 的基本 内容 , 学生的 社 科 以
现状进行 了重新 的审视和定位 。一 次次 的调查 、 实验 、 探究 , 越来越让我们深刻地 认识到 : 环境 的保护 需要大 家 的共同努力 ! 手抄报 、 画 、 绘 黑板报 、 小论文 、 广播稿 ,
如在 《 赣榆 县北部 沙汪河污染情况调查》 的活动
巾,有的学生通过上 网或到 图书馆查 阅有关环境污染
教师传授 、 学生被动接受 的僵化学 习过程 , 开始接触大 自然 , 接触社会 , 接触生活 , 寻求第一 手资料 , 探索科学
的奥秘。

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体会明太祖与黄宗羲两人对废宰相做法的不同理解。

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明太祖朱棣与黄宗羲对废除宰相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明太祖在废除宰相的过程中,主要出于以下几个理由:1.强调个人统治:明太祖认为宰相过于强大,有可能形成独裁和贪腐的现象,对皇帝的权威和统治构成威胁。

2.实行朝廷集体决策:明太祖认为朝廷应该实行集体决策,让重要事务由皇帝和多位大臣共同商议,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于宰相一个人手中。

黄宗羲则从不同的角度批评废除宰相的做法:1.坚持宰相制度:黄宗羲认为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实现君主与大臣的分工合作,维护政治的稳定和礼制的正常运行。

2.强调宰相责任:黄宗羲指出,废宰相只是解决了问题的表面,真正应该解决的是宰相职责和能力的问题,要通过选拔优秀的宰相来确保良好的政治运作。

3.反对皇帝过度集权:黄宗羲担心废宰相的做法可能导致皇帝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对皇帝权力的制衡,可能导致独裁和专制。

对于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是否充分,有不同的观点。

明太祖强调了减低宰相权威对皇帝统治的威胁和实行朝廷集体决策的重要性,这些理由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他个人的统治需要和政治理念。

然而,一些批评者认为明太祖的理由过于强调个人统治和控制权力,忽略了宰相制度在实际政治运作中的重要作用。

黄宗羲从维护宰相制度、均衡君臣权力和加强宰相责任等角度批评废除宰相的做法,他认为问题在于废除宰相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而应该寻求宰相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推动君臣合作和政治制度的健全。

因此,对于明太祖废除宰相的理由,不同人有不同的评价和看法。

无论如何,这两位历史人物在对待宰相制度的观点上,对于政治权力的分配和政治体制的运作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思考,为后世政治学和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无宰相之名 实有赞襄之责——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
的确立
作者:李子龙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1
刊名:
教育教学论坛
英文刊名: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年,卷(期):2011(28)
1.逄淑玲以杨士奇为中心分析明朝内阁政治功能[期刊论文]-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6)
2.朱恩林由张居正看明朝内阁制度[期刊论文]-新校园(中旬版)2010(5)
3.张涛探析明朝内阁的演变过程[期刊论文]-群文天地2009(5)
4.焕力明代相权不予内阁[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8(5)
5.赵云明太祖废相的考释与评价[学位论文]2010
6.李佳晔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期刊论文]-活力2011(3)
7.吴建军明代内阁与中央政权体制演变的互动关系[期刊论文]-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3)本文链接:/Periodical_jyjxlt201128148.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