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2022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同步学案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有答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社会开展的影响。
知识点一宰相制度的废除【历史表达】1.背景(1)明初在中央设________,由____________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2)明太祖认为________权势过重,阻碍________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乱。
2.措施(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_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________负责。
(3)下令以后不许再立________。
3.影响(1)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2)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助解助学】[关键点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及开展趋势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到被废除。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使君主专制到达了新的高度。
[思维点拨]明朝废除丞相,虽然相权对皇权的威胁解除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是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加速了明朝政治的和明朝的衰亡。
[深度点拨]宰相制下,宰相的地位是“百官之首〞;内阁制下,阁臣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者,本身并无决策权。
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而非制度设置的。
【史料实证】探究点宰相制度的废除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材料二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思考(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2)谈谈你对材料二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
知识点二内阁的出现【历史表达】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2.过程(1)奠基: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____作为侍从参谋,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洪武十三年(1380 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及中书省丞相。
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两千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
虽然没有了中书省,但是,中枢政务的存在却是客观事实。
没有丞相,意味着所有的中枢政务都要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就是皇帝。
一切决策,都将要由朱元璋一个人来面对,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及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行政机构的行为,只对皇帝一个人负责。
废除宰相制度,固然保证了皇帝的高度集权,但也加重了皇帝处理政事的难度。
有人统计,从洪武十七年(1384 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中,内外诸司的奏疏共有一千六百六十道,涉及的事情达三千三百九十一件。
平均计算,朱元璋每天要阅读二百零七份奏章,处理四百二十三桩政事。
因此,废除宰相制度带来了两个问题。
首先,谁来协助皇帝治理国家?其次,六部、都察院等机构并列所带来的支离破碎的中央权力,由谁来进行协调?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废中书省后不久,朱元璋开始设置“四辅官”。
他从民间征召了几位老儒,让他们每月按旬轮值,辅导自己行政。
四辅官品级很高,是从一品的高官。
两年后,四辅官因为没能在实际政治中发挥作用,被朱元璋废除。
紧接着,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从翰林院中选择儒臣为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向皇帝提供咨政议政的服务。
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对当时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
但是,从翰林院儒臣中遴选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的做法,为内阁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形制上的基础,可以视为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到永乐初年,内阁制度初现端倪。
朱棣即位不到一个月,即命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等七人入翰林院,“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文渊阁位于午门内,地处内廷,故称内阁。
明初,文渊阁是皇家藏书之所。
杨士奇等人曾据阁中藏书编纂过《文渊阁书目》。
彭时在《彭文宪公笔记》中说:“文渊阁在午门内之东,文华殿南,面砖城,凡十间,皆覆以黄瓦。
西五间,中揭‘文渊阁’三大字牌匾。
”文渊阁共十间,西边五间,放置红柜,用来储藏历朝《实录》,东边五间,“前后皆列书柜”。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思考:根据教材P17学思之窗及所学知识,回 答废除宰相制度有何利弊?
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 录;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 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③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影响: ①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 ②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
• 4、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 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 你认为其中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①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 ②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 ③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 ④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 5. 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 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 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 使军政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 度
主要 原因
相权
矛 盾
中国法制史自考-32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中国法制史自考-32(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单项选择题1.中国历史上实行两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______•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2答案:C[解析] 明初统治者重典治国,以维护皇权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
朱元璋以“谋反”罪名大量杀戮官员,在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先后杀戮近三万人,并废除在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
2.明初在各乡设申明亭,其主要作用是______• A.征发徭役• B.征收丁银• C.主持调解民间轻微纠纷• D.考察基层官吏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2答案:C[解析] 明初洪武五年下令在全国城乡设申明亭,在申明亭里不仅定期张贴朝廷文告,公布本地犯罪或犯错人员的姓名及其罪错内容;而且推举本地德高望重之人,在申明亭主持调解民间轻微纠纷。
3.《大明律》共有______•**篇•**篇•**篇**篇SSS_SIMPLE_SIN分值: 2答案:B[解析] 《大明律》的编纂体例不同于前代律典,包括《名例律》及其以下的《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共7篇,30卷,460条。
4.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法典是______• A.《大明令》• B.《大梁新定格律令》• C.《泰和令》• D.《吴删定格令》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2答案:A[解析] 吴元年(1367)朱元璋下令制定律令,令完成于明朝建立以后,称为《大明令》,是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法典,是惟一一部完整保存到今天的古代令典。
5.明初作为特别刑事法规的大诰共有______• A.二编• B.三编• C.四编• D.五编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2答案:C[解析] 《大诰》包括《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编》、《御制大诰三编》、《大诰武臣》等共四编。
浅议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浅议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明朝宰相制度在明朝历史上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宰相制度刚刚初创的时候,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时代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宰相制度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废除宰相制度的想法也逐渐成为现实。
本篇文章就浅谈一下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缘由和影响。
一、宰相制度的优越性与时代性宰相制度是明朝的一项伟大创举。
由于明朝时期由君主手中转移到宰相手中,因此明朝宰相得以发挥大量的权力。
宰相可以透过朝廷的经济、军事、教育和文化等等方面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例如,宰相可以主持经济事务,并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国家的经济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
同时,宰相还可以负责招聘官员、分配官职,使国家职位的分配更加合理。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吸纳有才干的人才,而且可以避免国家出现权力斗争和官员的腐败。
其次,宰相制度在明朝时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明朝是一个讲究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时代,民众对于能力和学问具有很高的评价标准,而宰相制度刚好满足了这一方面的要求。
明朝时期普遍认为,官员应该是有学问和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有贵族身份的人。
因此,明朝派出宰相的条件不仅仅是他们的出身,还包括他们的才干和学问。
二、宰相制度的问题渐显然而,时间的推移让宰相制度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和问题。
首先,宰相制度的过于强调学问和能力,忽视了官员的品德和性格。
虽然宰相确实具备许多才干和学识,但是他们在处理国家事务方面可能缺少责任心和忠诚度。
同时,宰相制度会让政治权力过于集中在宰相手中,许多权力的滥用和腐败行为也就随之出现。
此外,宰相制度在处理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宰相们在处理政治斗争时,往往存在看法上的差异,彼此间的进行权力的争夺,而这些会导致朝政不一致,内部混乱。
三、废除宰相制度的缘由废除宰相制度虽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明朝社会的变化逐渐使得废除这一制度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具体来说,废除宰相制度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明朝时期的官员分为两种,一个是由国家推荐的人民官员,另一个是由皇帝任命的私人官员。
专题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口袋书】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专题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阶段特征】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1、政治上:君主集权空前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2、经济上:发展与迟滞。
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承古萌新。
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项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4、对外上:实行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识点01】明清时的政治制度(专制集权的空前强化)【重点】明清专制集权的强化【难点】明清专制集权强化的特点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这一举措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并严令不得重新设立?影响有哪些?原因:吸取前朝教训;朱元璋认为元代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政局动荡。
影响(1)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2)皇帝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3)皇帝压力倍增,行政效率降低;(4)导致宦官专权(5)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内阁制的建立(1)背景: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设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高中历史宰相制度的废除
高中历史宰相制度的废除(考试总分:17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30 小题,共计 120 分)1、(4分)“宰相制度既然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那么,它一旦能够找到其他替代制度,且这一制度能够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相制度”。
由此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A.加强君主专制B.提高六部地位C.限制中书权力D.给予内阁实权2、(4分)明朝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一直是一级行政区最高长官。
尽管自宣德年间开始出现总督或者巡抚等职,但明朝总督与巡抚一般仅为军事长官且为临时性,一般不能干涉布政使与按察使的工作。
可见,三司制度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得以实现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D.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3、(4分)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
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A.中央权力逐步加强B.国家机构设置合理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中央官制日渐完善4、(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的学习研讨,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史实基本相符的是()A.B.C.D.5、(4分)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
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B.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C.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D.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6、(4分)《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A.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B.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C.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D.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7、(4分)明初规定“诸王临国中,无得至京”;清初命令“亲王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1)
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纲清单]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皇权不稳.②明初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丞相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3)影响①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②皇帝集决策权和行政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歌诀记史丞相的发展史秦朝设丞相,汉朝布衣相,隋唐三丞相,元朝为独相,明朝废丞相. 2.内阁的设立(1)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2)过程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③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内阁地位日益提高。
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图示解史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秦汉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坐着奏事站着奏事跪着奏事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而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建立(1)时间:雍正帝时。
(2)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3)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2.影响(1)提高了行政效率.(2)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知识拓展军机处的特点1.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对皇权丝毫不起制约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丝毫不起制约作用”的结论太绝对。
明代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训练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厂卫机构的设立、八股取士这些举措从本质上反映了()A.封建统治的腐朽B.思想控制的加强C.皇权统治的加强D.文化专制的加强2.洪武(明太祖)时期所有奏章的处理都是皇帝一人亲批,而永乐(明成祖)、洪熙(明仁宗)时期则出现了皇帝与内阁阁臣共议的局面,虽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但所批答之意见已经包含了皇帝与阁臣“造膝密议”的内容,这说明()A.君主权力受到内阁制约B.阁臣意见影响皇帝决策C.权力运行带有民主色彩D.宰相制度减少决策失误3.仔细观察下图,我们能从中得到的有效信息是()A.秦朝确立皇帝绝对最高权威B.元朝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C.明朝废除丞相不断强化皇权D.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4.在中央机构设置中,秦朝设“三公”,唐朝设三省六部,宋代则设置多重机构,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这种演变反映()A.丞相权力不断增大B.皇权逐步强化C.中央集权不断削弱D.地方权力不断削弱5.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明清出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主要原因是A.锦衣卫的设立B.丞相制度的废除C.军机处的设立D.削弱地方的权力6.明朝时期,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卷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格式。
此举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B.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人才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7.宋代书法在风格上充分展现了当时时代的特点,自由潇洒,颇多趣味。
但令人遗憾宋代书风那般充满趣味。
而到明代中期之后,文人志士则使得宋代书风再现于世。
这些变化()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B.体现古代士大夫多元的艺术追求C.深受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D.使古代的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8.秦朝设“三公”,汉代在“外朝”之外设“中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并在门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书门下之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设立内阁,这种演变反映()A.地方权力的一步步压缩B.丞相逐步位高权重C.中央集权的一步步加强D.皇权专制步步强化9.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上,数量较以往明显减少,频率明显降低。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权力 来源 职责 任免 对皇权 影响
宰相 宰相制度赋予 的 一级决策者 要经皇帝及 大臣商议 制约皇权
内阁 皇帝个人的信任 侍从咨询为主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 制约作用。
明武宗 明世宗 明神宗 明熹宗
宦官刘瑾专权 严嵩父子专权 张居正权倾朝野 魏忠贤专权
积极作用: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 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 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 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积极作用: ①皇帝个人专权,政治十分腐败;独断 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 ②思想专制,严重妨碍了文化的进步与 发展; ③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 官场黑暗; ④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社会 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思考:废除宰相制度有何利弊呢?
资料回放 P16 废除宰相制度15年之后,明太祖得 意地总结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 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 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 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宰相,设 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 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 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 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 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 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 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 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明 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影响: (1)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 一步加强; (2)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3)内阁制应运而生;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
一.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一)废除宰相制度1.原因(1)现实原因:明初地方废除行省、设置三司分权地方集权于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2)历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的教训(3)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恣意妄为,向皇权提出了极大挑战(4)根本原因:宰相制度威胁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2.丞相制度的废除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丞相,撤中书省,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并下令不再设丞相3.影响(1)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全国重大政务都由皇帝决断,负担加重,难免偏颇;(3)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缺少法定辅臣,宦官专政;(二)内阁制度的确立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确立及发展(1)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2)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3)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时期(4)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时期3.内阁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4.评价内阁没有行政权;权力来自皇权;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二.清初君主专制的强化1.背景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皇权受到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商讨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权力机关。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很大的决策权,它决策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强化的措施(1)康熙:在宫内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物,起草谕旨中枢权力遂一分为三(2)雍正:设立军机处①时间:1729年(雍正七年)②成员:皇帝直接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谨慎可靠的亲信任军机大臣。
③演变:由一个暂设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常设政务机构。
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④目的 A.直接目的:办理西北军务B.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⑤特点A.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品级不高,都由钦定;办公场所简单;B.速办事效率高:皇帝有旨随时承办,今日事今日毕;廷寄制度;C.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⑥职能跪受笔录,承旨传达⑦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探究思考: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宰相制之丧钟为谁敲响——明代官僚君主制分析
Vol.33No.7Jul.2012第33卷第7期2012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无疑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明代中央政制改革的一个开端。
朱元璋建立政权之初,沿用了元代的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丞相。
元中书省权大,明初中书省“综理机务”,诸司奏事,必“先关白中书省”,皇帝诏旨亦须由中书省下达。
至洪武十三年,突然间废掉中书省,将千余年来行之已久的宰相制度断然抛弃了。
史称左丞相胡惟庸“宠遇日盛,独享数岁。
”宰相作为秦始皇统一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
明太祖废止这一制度,除了要有超人的胆识、魄力和威信外,还需要下巨大的决心,进行周密的考虑,而绝非一个模棱两可的胡惟庸案所能解释。
表面上看宰相制度的废除解除了皇权的一大的威胁,能够使皇权得到空前加强,各种权利集皇帝于一身。
其实不然,明代的决策机制是以皇权为中心,多种因素构成的一种复杂的决策机制。
有明一代,各种制度设计趋于完善,过分强调皇权的强大未必合乎明朝的实际。
明代的特点与其说是集权,不如说分权,是中央决策群体的扩大、行政权的进一步增大和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
皇帝几十年不见大臣,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而在明代却成为一个现实。
在日常政务处理中,皇帝似乎可以不必亲自出面,似乎是形成了一个可以没有皇帝的政务运行系统。
其原因就在于六部行政权的增大和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
除了制度变革、长官任免和一些重大情况需要皇帝当面决断,许多事务均可按一定的程式处理[1]。
二、独特的官僚机构的确立作为数代沿用不移的一种重要制度,宰相制度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即在君临天下的皇帝和百官庶僚之间,需要有一个转承过渡的中枢机构,协调百司运作,处理日常政务。
宰相制度的废除,使得寻找一种新的辅政机制势在必行。
浅谈明朝朱元璋宰相制度的废除论文
浅谈明朝朱元璋宰相制度的废除论文中国的宰相制度起源于商代,但是到了明朝宰相制度被废除了。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论文篇1:《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摘要:中国宰相辅助制度起源于夏朝、商朝,终止于明朝。
封建最高统治者既要手握大权又要享受做皇帝的乐趣是丞相制度存在的必然依据; 处理国政,不可能没有辅政机构,辅政机构也不可无人主持,也就是说相职不可废除,但相权要受到限制。
然而来自元朝末年的朱元璋为了使自己及其后代能永远独揽大权,从而废除了沿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
本文对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宰相制度的特点和明朝宰相制度被废除的原因做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宰相制度;演变过程;废除原因中国的宰相制度起源于商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宰相只是一个通称,宰相的具体名称,各朝大都不同,有“丞相”、“太尉”、“司徒”、“司空”、“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等等。
历代中,除辽代没有以宰相作为正式官名而仅作为通称外,其他朝代具体名称则因时而异。
宰相的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和参谋决定国家大事,所以有“百官之首”之称。
处理国政,不可能没有辅政机构,辅政机构也不可无人主持,也就是说相职不可废除,但相权要受到限制。
削减相权,使相权不能掌握在一二人之手,同时还要使他们既受到制约又受到监督。
宰相机构参议辅政制就是应此而出现,而且不断完善。
一、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丞相之名始于秦”。
[1]秦朝正式建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则成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
秦王嬴政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同为宰相之职位。
刘邦建立西汉后,仿照了秦朝的制度,发号施令的最高机关由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所构成。
到了汉武帝时,为了防止权臣专政就将政务从三公府移入内廷,由尚书协助皇帝裁决国家大事,尚书台便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文帝以后,太尉并不常置,而至武帝时起,丞相地位虽高,权力则逐渐缩小,皇帝常常通过内廷保管文书的尚书署亲自裁决庶政,有时更给宦官以‘中书令’的称号(宦者为中人),也使他们与闻政务”。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脉络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脉络一、明朝政治制度变化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同年攻占大都,灭元。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废除宰相制度①目的:加强皇权。
②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设立内阁制度①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②设立:明成祖时。
③权力: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3)宦官专权的出现①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②表现:获得协助皇帝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二、郑和下西洋1.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评价(1)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2)消极: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三、戚继光抗倭1.背景:日本海盗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2.结果:在抗倭斗争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四、西方的侵扰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表现(1)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2)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五、边疆治理1.明蒙关系(1)元亡后,草原上蒙古人逐渐形成了鞑靼和瓦剌,为防御蒙古人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2)瓦剌还曾俘获了明英宗。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直接影响
•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 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 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
a.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 b. 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2、深远影响 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 (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 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 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 材料三:清朝军机处内景(图略) (1)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军机大臣的职能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 概括军机处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职能:跪受笔录,承旨下达 特点:简、速、密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由丞相统领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削弱了皇权;
后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
3、雍正时军机处的设置
(1)原 因: 办理西北军务
跪受笔录,承旨下达(皇帝挑选亲信充任,皇帝 (2)职 责: 每天召见,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按皇帝的 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 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3) 特 点:简、速、密
(4)影 响: 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 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3)皇帝利用太监牵制内阁,造成了太监专权乱政。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1.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首相制度,建立了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府事务;明成祖在位时,翰林院官员被选为殿阁大学士,在宫中的文渊阁值班,为皇帝服务,并开始参与秘密事务的决定。
宰相制度的频繁变化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中国为代表的君主专制政治源于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分散保守、封建地主阶级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和法家提供的集权理论。
2.在地方:(1)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除省份,设立三个部门。
在地方政府部门,宣布政府部门、刑事检查部门和指挥部门,分别负责民政、司法和军事部门,共同称为三个部门。
三个部门是独立的,不相互隶属,各自服从朝廷,以加强皇权对地方政府的直接控制。
(2)明朝中朝,为了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
巡抚是一名具有监督性质的临时派遣,后者是地方军政,也有相对固定的治所,因此成为一级地方官员。
总督因军事需要成为一级地方官员,但巡抚和总督都属于中央制度。
从根本上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基于集和分权为中心的物质利益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组织。
历史证明,权力过于集中或分散,无助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要实现权力的有效平衡,最重要的是合理配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形成权力明确、权责统一、协调制衡的新模式,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废除的是宰相制度,而不是宰相制度,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最根本的原因是加强中央集权。
宰相和宰相是一样的,丞相是正式的官职,而宰相只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像丞相、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都可称宰相。
丞相制度的由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改革官制,在中央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其中,丞相掌管行政大权,为百官之首,太尉掌军,而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形成了三权分立的局面。
秦朝也是丞相制度的开始,自秦以后,皆以丞相为百官之首,掌管行政。
但是丞相这一职位权力太大,稍有不慎便会超出皇帝控制。
明代的三种废除措施
明代的三种废除措施
一、宰相制度废除
朱元璋出身贫寒,同普通百姓一般艰难长大,所以在即位之后所作所为大都是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为了百姓谋福利的。
朱元璋为了能够早日实现小国寡民的愿景,进行一番彻头彻尾的改革。
决定想办法废除束手束脚的宰相制,避免皇权被相权瓜分,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实施决策。
于是朱元璋便建立了锦衣卫,专门负责在暗中搜集胡惟庸的罪证,以罢免他的宰相之位。
二、言官体系缺失废除
言官在封建社会时期一直都处于重要的地位,言官的言行也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比如宋朝宋仁宗时期,言官敢于进谏直言不讳,因为他们遇到了好的君王。
三、缺乏言官制度废除
明朝的言官虽然敢于说话,但当时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言官制度,只有监察官员负责监督百官的言行,维护皇权。
明朝对皇帝的监督作用较为薄弱,使得大多数皇帝都没有受到制度的约束。
梳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迁
梳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迁
1.废除宰相制度
1378年,朱元璋下令“命奏事毋关白中书省”,也就是各部大臣的奏章可以绕过中书省到达皇帝这里,实际上已经架空了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随后乘机也废除了中书省,丞相自然也被废除了。
明朝废除宰相的根本原因是宰相权力过大,威胁到了专制皇权。
历史原因是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内乱频仍的教训。
直接原因是执掌宰相职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积极影响是:使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防止权臣专政,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消极影响是: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加剧君主独裁专制。
另外,废除丞相后,由于没有法定辅臣,客观有利于宦官乱政。
2.设立内阁
内阁制度是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后,在中央设立的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
嘉靖皇帝将内阁首辅称为“元辅”、“首臣”、“首相”等,显示其地位之重。
到了万历皇帝时期,内阁首辅的权力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天启年间,宦官势力再次崛起,内阁成为了宦官专权的一个工具,从此,内阁制度就走向衰落了。
到了清朝建立,内阁进一步衰
退为了名存实亡的机构,也是虚职了。
内阁制度的出现,是皇权加强的结果,对明清时期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宦官专权
明英宗继位后,重用宦官王振以打击内阁大臣,开启了明朝宦官专权的先河。
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职位?
胡惟庸案
直接原因
• 明初胡惟庸做宰相后,专横跋扈,权倾朝 野,毒死明太祖器重的谋士刘基,肆意妄 为,对皇权提出了巨大挑战,最终被杀, 宰相制度终被废除。
2、宰相制度的废除:
(1)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2)废除宰相制度
3、影响:
(1)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影响行政效率; (3)内阁制应运而生。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新课导入)
明初有个官员名叫钱宰,他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在 回家的路上吟诗道: “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 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心里默念 定是被皇上手下的特务监视了,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
• 4、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 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 你认为其中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①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 ②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 ③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 ④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 5. 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 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 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 使军政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 度
• 2、皇帝对丞相的礼仪:由赐座、探病到站 着奏事,由站着奏事到必须跪着奏事,实 质可以反映出 • A.皇帝对大臣要求提高 B.皇帝与大臣隔 阂不断加深 • C.朝廷礼仪的完善 D.皇权的加强,大 臣地位的不断下降
• 3、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姿。”为此, 他对中央机构做出的重大调整是() A.设立内阁B.废除丞相制度C.实行行省制度D.设立枢密院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 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③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影响: ①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 ②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
③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盛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 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 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 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 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 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 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
•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直接原因)
②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
③中央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统辖六部;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使,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 (具体原因) ④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根本原因)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 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 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 座。 到了宋朝,这种情形发生了变化。据说,有一 天,宰相范质等人坐着向宋太祖奏事,宋太祖借口 眼睛昏花看不清,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 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从此,宰相 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 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 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
主要 原因
相权
矛 盾
皇权
• 1、以下是中国古代皇帝对丞相的看法: •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 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 其故在擅专威福…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 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 也。” • 这样的言论只能产生于 ( ) A.隋唐时期 B.宋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中国近代
思考:根据教材P17学思之窗及所学知识,回 答废除宰相制度有何利弊?
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