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反递句式》
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 邢福义
2.研究植根于泥土,理论生发于事实
福义先生治学,最重语言事实。用敏锐的目 光去充分地观察事实,用入微的工笔去细腻 地描写事实,在对事实充分观察、细腻描写 的基础上,发掘出有价值的令人信服的语法 规律。 福义先生的语法研究路向是“上行路向”, 即从事实中发掘规律,再进一步升华为理论。 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向,根基深厚,活力充沛, 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五、研究特点
1.重视把逻辑分析方法引入语法研究领域,重视语法 事实的深入发掘,重视隐蔽规律的揭示与刻画
逻辑学家李先焜《论语言学与逻辑学的结合》中: “我特别推崇邢福义同志的语言研究工作。……他善于 运用逻辑方法去分析语言现象。邢福义同志是专门研 究过逻辑学并写过逻辑学著作的,因此他对语言现象 的分析过程有意或无形中就使用了逻辑办法。……可以 说他一定程度上也在进行逻辑语言学的探索。” 吕叔湘在《语法问题探讨集》的序中:“福义同志的 长处就在于能在一般人认为没什么可注意的地方发掘 规律性的东西,并且巧作安排,写成文章,令人信 服。”
三、科研经历分期
(一)积累期(1956年至1978年) (二)求索期(1979年至1989年) (三)造型期(1990年至今)
(一)积累期(1956年至1978年)
主要特点:在文革前,《中国语文》上发表过7 篇文章,文革期间,《中国语文》停刊,但是 他没有放弃钻研,主要特点是:培养研究习惯、 积累研究经验、铸造敏锐视力。
专著 教材
《语法问题探讨集》 《语法问题发掘集》 《邢福义自选集》 《语法问题思索集》 《汉语语法学》 《文化语言学》增订本(主编) 《汉语复句研究》 《邢福义选集》 《汉语语法三百问》 《词类辨难》修订本 《语法问题追踪集》(2008) 《语法问题献疑集》(2009)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专题》(主编) 《现代汉语》(主编)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读书报告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读书报告——记《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此书收录了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说的”,“句法结构”,“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等六篇文章,都是研究汉语语法的经典之作。
薄薄的一本书,却蕴含了深厚的语法知识,而且,讲述条理、清晰,更有助于理解。
下面我将就《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这一小节谈几点看法。
在此节中,朱德熙先生提出了几个公式,来表达歧义现象:①“D² +的+是+M”是多义的,但是又不一定。
例如:“反对的是少数”,“反对的”可以指反对者(施事),也可以指被反对者(受事);“关心的是她的母亲”,“关心的”可以理解为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受事。
而“发明是是一个年轻工人”,“发明的”只能理解为施事;“关心的是分数”,“关心的”只能理解为受事。
这些便不是多义句,这是因为组成这些句子的词意义上的互相制约,消除了句式本身具有的产生歧义的可能性。
(问题:“他一天不吃发也不行”教材都认为有两个意思,一、他一天也不能饿着;二、他天天都得吃米饭。
第一个很好理解,可是第二种理解为什么说饭就一定会是米饭呢?像在北方这边,正常的生活中,饭的概念是很广的,在此一定要把它理解为米饭会不会太牵强呢?)②“M1+的+M2”例如:“小白兔的书”,可以理解为关于小白兔的书或者是属于小白兔的书“小熊猫的杯子”,可以理解为画着小熊猫图案的杯子或者属于小熊猫的杯子。
而“木头的房子”,“书的封面”就没有歧义,也同样可以理解为组成这些句子的词意义上的互相制约,消除了句式本身具有的产生歧义的可能性。
因此可见,词汇上的多义与语法的多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上讲不妨举个例子,“张三借李四一本书”,“借”有“借入”“借出”的意思,是属于词义的多义。
从区别上讲,多义词是个别现象,各自为政,彼此间无必然联系,例如:“锯”,可以表示工具也可以做动词,表示动作。
然而,无法据此推断出“铲”、“锄”、“刀”是否也有此义。
另外,朱德熙先生还指出多义句式分化的四点依据:1、组成成分的此类2、层次的构造3、显性语法关系4、隐形语法关系。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方法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北语之声论坛专业精华转贴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这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在下面,希望能对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涵:一. 中心词分析法:分析要点: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 >标注补语。
作用: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
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我们║五个人一组。
(2)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1.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层次性不强;2.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如:我们不走。
≠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
≠思想清除。
3. 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 层次分析:含义: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笔记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笔记
第一章现代汉语句式的研究。
1.引言。
现代汉语句式的研究是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语素、句子和句式等内容,是汉语语法系统形成的基础。
2.句子。
(1)句子的定义。
句子是由一个或多个语素组成的独立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它表达一定的认知信息,泛指短语、综合句和复合句等。
(2)句子的种类。
句子分为简单句、综合句和复合句等三种类型,其主要区别在于句子的结构复杂程度不同。
简单句:简单句由一个主要成分和一个或多个次要成分组成,它们之间不存在结构上的关系。
综合句:综合句是一个特殊的简单句,由一个成分和多个子句组成,它们之间存在结构上的相互往来。
复合句:复合句由两个或多个主要成分和一个或多个次要成分组成,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层级结构。
关于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的探讨
关于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的探讨2019-09-19摘要:对现代汉语反问句主要是通过各种修辞⼿法和它的句法语法来进⾏研究,⽅法多样⽽不单⼀,相⽐于这个,传统的语法研究就很单⼀。
然⽽,殷树林⽼师的⼀本书分析得很是到位,就是《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书,他结合了多⽅⾯多视⾓,从语法、语⽤平⾯切⼊等⾓度,结合运⽤了变换分析、语义分析、话语分析和语篇分析等等多种分析⽅法,对反问语句做了很详细的解析。
这就说明,反问句研究已经得到了更深⼊的发展,达到了更深刻的研究探讨层次。
因此反问句的研究应该从语义、功能特点做更进⼀步的探讨考察。
关键词: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探讨引⾔对于传统的反问句的研究主要就是通过修辞⾓度和句法来研究审视的。
修辞⾓度的研究主要就是将它作为辞格,从这⼀⽅⾯来探讨它的修辞作⽤。
句法⾓度的反问句⼀般是抓着⼀种类型的反问句,从这种类型来谈谈反问句在这⼀类型下的形式特征,反问句⾥的语义基本都是被忽略的,就好像不曾存在过⼀样。
所以,句法⾓度下的结构主义总是⼀股独⼤,众多的学术著论就会不⾃觉地进⼊⼀种思维定式:⼀提到反问句就⾸先想到的是“难道”“哪⾥”和“怎么呢”等句⼦;⼀提到反问句的特点,⼤家⾸先想到的是肯定的形式⽤否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反问句语法的语⽤研究误区20世纪80年代,很多西⽅的学术思想传⼊,各种语法逐渐成为我国的学术家的关注对象,反问句的探究也逐渐进⼊⼀个让⼈欣喜的佳境。
⼀⽅⾯,对于反问句的研究已经深⼊到语⽤平⾯及语义平⾯,⼤⼤地开拓了反问句研究的视野。
另⼀⽅⾯,多种理论⽅法的尝试,尤其是功能主义理论的研究,现代的汉语反问句探讨等还存在着各种遗憾。
⽐如我们的学者主要倾向语句句法⽅⾯的研究,反⽽对语义语⽤⽅⾯的关注⽐较少,现在⼤部分研究还缺少⼀系列系统的秩序性,解释很少,描述也是不太全⾯。
对此,我们深深感觉到,反问句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却是极其复杂的⼀种语句研究,⼀种不能⼩看的语⾔现象。
(⼀)反问句定义研究1.修辞⾓度的定义反问是通过⽤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种修辞⽅式,⽽反问句⼜是经常被使⽤的⼀种句式,也是⼀种修辞⽅式,⼀般都是只问不答的,只要⼀句话的意思全包含在这句话⾥就可以了,这种在20世纪80-90年代是常见,也是很多学术专家研究得⽐较完整的。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参考书目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
语法答问,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
语法丛稿,朱德熙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袁晖、戴耀晶编,语文出版社1998年
三国平面的语法观,范晓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78年
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释,武柏索等著,商务印书馆,
1988年8月
当代中国语法学,申小龙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沈阳主编,语文出版社,
语法问题思索集,邢福义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
汉语语法学,邢福义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汉语如是观,史有为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萧国政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词汇语法理论与汉语句法研究,郑定欧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三个平面:
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陆俭明、马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汉语语法研究,张斌、胡裕树著,商务印书馆,1989年
语法研究入门,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2000年
汉语语法三百问,邢福义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陆俭明著,商务印书馆,1993年
动词和动词性结构,马庆株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语素,徐枢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单句复句划界研究,陈信春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 邢福义
(二)求索期(1979年至1989年)
主要特点:以复句为“据点”开展对语法问 题的研究,重视把逻辑分析方法引入语法研 究领域,重视语法事实的深入发掘,重视隐 蔽规律的揭示与刻画。
代表作:《论定名结构充当分句》 (《中国语文》,1979年第1期); 《词类辨难》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三、科研经历分期
(一)积累期(1956年至1978年) (二)求索期(1979年至1989年) (三)造型期(1990年至今)
(一)积累期(1956年至1978年)
主要特点:在文革前,《中国语文》上发表过7 篇文章,文革期间,《中国语文》停刊,但是 他没有放弃钻研,主要特点是:培养研究习惯、 积累研究经验、铸造敏锐视力。
专著 教材
《语法问题探讨集》 《语法问题发掘集》 《邢福义自选集》 《语法问题思索集》 《汉语语法学》 《文化语言学》增订本(主编) 《汉语复句研究》 《邢福义选集》 《汉语语法三百问》 《词类辨难》修订本 《语法问题追踪集》(2008) 《语法问题献疑集》(2009)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专题》(主编) 《现代汉语》(主编)
四、研究领域
词:《关于副词修饰名词》 《形容词AABB的反义叠结》 《“最”义基层的多个体涵量》
语句:《“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 复句:《论定名结构充当分句》
《反递句式》 《“越X,越Y”句式》 《“但”类词和“无论p,都q”句式》 方言:《说“兄弟”和“弟兄”》 《“有没有VP”疑问句式》 通论:《小句中枢说》 《语法研究中 “两个三角”的验证》
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 邢福义
一、生平
☆1935年,出生在海南省乐东县黄流乡(闽方言)。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邢福义开始上学,从小学到大学, 整个在学校读书的时间只有十年。 ☆ 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中文专修科,留 系任助教。 ☆当了22年助教的邢福义在文革刚刚结束的1978年,由 助教越级晋升副教授。 ☆ 1983年,晋升教授。 ☆ 1988年4月起,担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所长。 ☆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现代汉语专业博 士生导师。 ☆ 1995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文献
著作部分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年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语文出版社 1995年陈爱文《汉语词类研究和分类试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语文出版社1986年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方经民《汉语语法变换研究——理论、原则、方法》(日本)白帝社1998年范晓(主编)《汉语的句子类型》书海出版社1998年傅雨贤周小兵《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傅雨贤《现代汉语语法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高更生王红旗等《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 1996年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 1995年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 1997年郭志良《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年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年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年李子云《汉语句法规则》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年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3年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商务印书馆 2000年吕淑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1979年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1984年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孟琮、郑怀德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9年缪锦安《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年饶长溶《汉语层次分析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年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邵敬敏《中国理论语言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邵敬敏《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王国璋吴淑春等《现代汉语重叠形容词用法例释》商务印书馆 1996年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年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 1992年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年徐枢《宾语和补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年杨成凯《汉语语法理论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年俞如珍金顺德《当代西方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于思《句法的逻辑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9年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1994年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淑湘译)商务印书馆 1979年郑怀德孟庆海《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 1991年中国语文杂志社编《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周国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年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0年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1985年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1982年论文部分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数词、量词虚词重叠短语句法成分句法分析句型句类复句句群一、词类刘丹青《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陆俭明《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马庆株《影响词类划分的因素和汉语词类定义的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文炼《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文炼《与分类有关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3年第3期邢福义《词类问题的思考》《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徐枢《兼类和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杨成凯《词类的划分原则和谓词“名物化”》《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尹斌庸《汉语词类的定量研究》《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张连生《词性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朱林清《论词类的语法功能及词性的确定》《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4期TOP二、名词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分界限的考察》《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廖秋忠《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考点》《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邵敬敏《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汉语学习》2001年第6期邢福义等《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袁毓林《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4期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其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TOP三、动词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语法研究和探索》(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范晓《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分及其再分类》《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三)商务印书馆1988年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语言研究》1988年第1期马希文《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某些句式》《中国语文》1987年第6期马希文《关于动词“了”的弱化形式/lou/》《中国语言学报》(一)商务印书馆1983年王希杰华玉明《论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性及其语用制约性》《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吴为章《“成为”类复合动词探讨》《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吴为章《动词研究述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尹世超《试论粘着动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1979年第2期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5期TOP四、形容词、区别词崔永华《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语义问题》《语言学论丛》(九)商务印书馆1982年齐沪扬《区别词的语法性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石毓智《现代汉语的肯定形容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谭景春《双向和多指形容词及相关的句法关系》《中国语文》1992年第2期张国宪《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吕淑湘、饶长溶《试论非谓形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TOP五、副词白梅丽《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聂仁发《否定次“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沈开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中国语文》1984年TOP六、数词、量词方梅《宾语和动量词的词序问题》《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郭继懋《也谈量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汉语学习》1999年第4期马庆株《数词、量词的语义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项选择》《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宋玉柱《关于数词“—”和量词相结合的重叠问题》《现代汉语语法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张万起《试论现代汉语复合量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4期TOP七、虚词陈刚《试论“着”的用法及其与英语进行式的比较》《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六)商务印书馆 1980年黄国营《“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陆俭明《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马学良史有为《说“哪儿上的”及其“的”》《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倪宝元《也谈“的、地、得”的分合》《汉语学习》1983年第6期沈开木《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张炼强《人称代词的变换》《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周刚《连词的范围和分类之再认识》《中国语学》(246号)日本中国语学会 1999年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回顾》《现代中国语研究论集》日本中国书店1999年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的“的”字》《语法丛稿》商务印书馆朱德熙《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TOP八、词语的重叠卞觉非《AABB重叠式的语义、语法、修辞和语用功能》《语法研究和探索》(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2期TOP九、短语范继淹《论介词短语“在+处所”》《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马庆株《词组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齐沪扬、王爱红《形容词性短语与形容词的功能比较》《汉语学习》2001年第2期TOP十、句法成分陈平《试沦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配位原则》《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储泽祥《“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汉语学习》1996年第4期范继淹《形名组合间“的”字的语法作用》《中国语文》1958年第5期郭熙《“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金立鑫《成分的定位和状语的顺序》《汉语学习》1988年第1期李英哲《汉语语义单位的排列词序》(陆俭明译)《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3期廖秋忠《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刘月华《状语的分类和多项状语的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刘月华《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顺序》《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陆丙甫《定语的外延性、内涵性和称谓性及其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陆丙甫《汉语定语的分类及其顺序》《华文世界》1989年第4期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马庆株《动词后面时量成分与名词的先后词序》《语言学论丛》(13)商务印书馆 1984年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中国语言学报》1991年第4期马庆株《多重定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类别和词序》《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孟庆海《动词+处所宾语》《中国语文》1986年第4期屈承喜《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语言研究》1984年第1期屈承喜《汉语词序与词序变迁中的问题》《语言学论集:理论、应用及汉语语法》台北艾鹤出版有限公司 1986年邵敬敏《从语序的三个方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史有为《施事的分化与理解》《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王光金《动词直接做定语时的位置》《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项开喜《体词谓语句的功能透视》《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徐枢《从语法、语义和语用角度谈“名受十名施+动”句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杨成凯《广义谓词性宾语的类型研究》《中国语文》1992年第1期俞咏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余志鸿《补语在句中的语义联系》《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中国社会科学》张伯江《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张伯江《动趋式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郑怀德《“住了三年”和“住了三年厂”》《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句法结构》《中国语文》1962年8月—9月号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TOP十一、句法分析方经民《哈里斯的变换理论》《语言学通讯》1989年第1—2期李临定《试谈汉语语法分析方法——从〈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一文说起》《中国语文》1992年第5期陆俭明《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管见》《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2期陆俭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1991年第1期陆俭明《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嬗变》《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吕冀平《两个平面,两种性质:词组和句子的分析》《学习和探索》1979年第4期马庆株《层次、语法单位和分布特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维贤《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语文研究》1991年第4期吴为章《运用变换理论的先驱——〈中国文法要略〉学习札记之二》《汉语学习》1994年第5期徐枢《十多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述评》《语法研究与探索》(七)商务印书馆 1995年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TOP十二、句型陈建民《如何整理与归纳口语句型》《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范芳莲《存在句》《中国语文》1963年第5期范继淹《多项NP句》《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范继淹《无定NP主语句》《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范晓《动谓句的定型问题》《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VP主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施事宾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兼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胡裕树《如何确定句型》《中文自修》1984年第4期李临定《谈谈句型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吕文华《“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的变换关系》(《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马庆株《现代汉语的双宾构造》《语言学论从》(十)商务印书馆1983年施关淦《动词谓语句型简论》《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商务印书馆1996年宋玉柱《经历体存在句》《汉语学习》1991年第5期宋玉柱《谈谈特殊句式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还《英语和汉语的被字句》《中国语文》1983年第6期王维贤《说“省略”》《中国语文》1985年第6期文炼《句子的理解策略》《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易绵竹《汉语把子句和被字句探析》《求是学刊》1992年第4期殷志平《“被”字句研究综述》《中国语文天地》1990年第1期詹开第《有字句》《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周小兵《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邢福义《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TOP十三、句类: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6期胡炳忠《有关“呢”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黄国营《吗字用法研究》《语言研究》1985年第2期黄正德《汉语正反问句的模组语法》《中国语文》1988年第4期李宇明《NP呢句式的理解》《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李子凡《也谈“反复问句”》《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林裕文《谈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刘月华《语调是非问句》《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陆俭明《由“非疑问形式+呢”造成的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吕淑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邵敬敏《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 1999年邵敬敏《语气词“呢”在疑问举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沈开木《反问语气怎样起否定作用》《汉语学习》1992年第5期徐杰、张林林《疑问程度与疑问句式》《江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于根元《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中国语文》1984年第6期袁毓林《祈使句式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朱德熙《关于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TOP十四、复句:范晓《补重复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龚千炎《现代汉语的假设让步句》《语言文字探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年梅立崇《现代汉语的“即使”假言句》《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1期邢福义《“越X,越Y”句式》《中国语文》1985年第3期邢福义《复句的分类》《句型与动词》语文出版社 1987年邢福义《现代汉语的“要么P,要么Q”句式》《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第2期邢福义《反递句式》《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邢福义《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邢福义《现代汉语复句与单句的对立和纠结》《世界汉语教学》1993年第1期徐杰《“即使A,也B”句的语法逻辑问题》《汉语描写语法十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年王维贤《论转折句》《中国语言学报》(4)商务印书馆 1991年周换琴《“不但……而且……”的语用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TOP十五、句群:田小琳《句群的修辞》《修辞学新探》论文集(香港)1995年吴为章《句群研究兴起的原因》《汉语学习》1988年第3期吴为章《解证句群的类型和作用》《学语文》1989年第6期吴为章《汉语句群研究的价值》《中国语言学报》(6)商务印书馆 1996年邢福义《选择问的句群形式》《汉语学习》1993年第6期。
现代汉语正反问句及其问点、答句句式和形式化的研究
规则等。 • 附录D:本书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和结果 • 实验设计:本书所使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和流程,包括实验目标、实验步骤等。 • 实验结果:展示部分实验结果和分析,包括不同句式在不同条件下的准确率和召回率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附录
• 附录A:本书使用的符号和术语说明 • 符号:本书使用的符号和标记,包括用于表示不同句式的符号、用于表示不同词类的符号等。 • 术语:本书使用的术语和词汇,包括用于描述句子结构的术语、用于描述词类特征的术语等。 • 附录B:现代汉语正反问句的语料库 • 语料来源:语料库中语料的来源和收集方法。 • 语料处理:语料库中语料的基本处理方法和流程,包括对语料的清洗、标注等。 • 语料展示:展示部分语料,包括正反问句的示例、对应的问点和答句等。 • 附录C:本书所使用的形式化方法 • 形式化语言:本书所使用的形式化语言和记号,包括用于表示句子结构的记号、用于表示词类特征的记号
研究不足之处
理论框架不完善
现有的理论框架无法完全解释所有正反问句 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
技术应用需加强
虽然已经有一些成果,但这些技术在具体应用中仍 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准确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等 。
跨学科合作不足
需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融合不同领域 的知识和方法,以推动正反问句的研究和应 用。
对于语言处理和自然语言对话系统的 发展,现代汉语正反问句的形式化研 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与答句句式的对比分析,可以更 好地理解正反问句的语用功能和交际 作用,为语言学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 参考。
02
文献综述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笔记整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言、语法、语法单位语法和语音、语义三组重要的概念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1.1 句法结构的层次性和层次分析1.2 “他所写的文章”该怎么切分1.3 “像X似的”该怎么切分总结:“像X似的”的切分问题1.4 “父亲的父亲的父亲”该怎么切分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造成的偏正结构内部的规则:1.5 关于层次分析(总结)2.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2.2 关于“NPL+V+着+NP”句式2.3 关于“NPS+V+NP1+给+NP2”句式2.4 关于“NPS+在+NPC+发现+NP”句式2.5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2.6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2.7 变换分析的作用和局限3.1 背景: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3.2 再说“NPS+V+NP1+给+NP2”句式3.3 关于“A(一)点儿!”祈使句式3.4 关于语义特征和语义特征分析4.1 怎样解释“反对的是他”的歧义?4.2 配价分析法4.3用配价理论来看“反对的是他”歧义句4.4 关于“VP+的”4.5 朱德熙先生创立的“VP的”歧义指数公式4.6 “喝啤酒的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什么区别?4.7 介词结构“对……”所修饰的形容词5.1 怎么分析解释“砍坏了”的歧义现象5.2 “只吃了一个面包”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为什么省略情况不同?5.3 “究竟”移位所引起的问题5.4 关于语义指向分析5.5 语义指向分析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5.6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与局限6.1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以及所谓“乔姆斯基革命”6.2 论元结构分析理论6.3 轻动词分析理论6.4 关于“中心词”理论7.1 语用和语用分析7.2 关于“按说”——“我敢肯定按说不会下雨”错在哪里?7.3 关于“把”字句习题7.4 “你有钱吗?”传递的信息7.5 与动词“给”相关的一个句式7.6 关于“VP+去”和“去+VP”8.1 关于认知语法分析8.2 为什么可以说“热粥、热饭、热馒头”,却不说“热鱼、热肉、热烤鸭”?8.3 “我送一本书给他”和“我送给他一本书”区别在哪里?8.4 “下岗”和“下乡”区别在哪里?8.5 隐喻与转喻8.6 关于构成语法理论9.1 什么叫“词语间语义制约”?为什么叫“词语间语义制约分析”?9.2 “VA3”述补结构所呈现的奇妙现象9.3 关于“NPS+NP+’都+V+了”结构绪论·求知上:勤字当头、锲而不舍、脸皮要厚语法:是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
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入门》
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入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入门》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撰写的一本经典著作,面向汉语语法研究学者及教师,并被誉为汉语语法研究领域“藏书林宝典”。
该书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
语言学家、教师和学者的欢迎,它是中国语文教育中汉语语法研究的入门书籍之一,是汉语语言学家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为汉语的系统研究和实用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与方法。
首先,第一章分析了汉语现代语法研究的基本理论,提出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根本性问题。
作者认为,汉语语法研究应从现代汉语语言现象出发,同时结合实际应用,依据汉语本身的规律进行研究,强调外部和内部之间某种程度的平衡。
接着,第二章分析了汉语句法的基本概念。
首先,该章介绍了汉语句子在分析结构上的基本原理,并具体介绍了四部分的语法排列结构。
然后,该章还介绍了句子的变异形式,比如倒装、否定句等,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语法。
第三章介绍了汉语词类,内容涵盖了名词、形容词、动词、介词等词类的结构、形式、习惯用法及其在句中的功能。
本章还深入讨论了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的使用规则,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汉语语言中的词类互动。
第四章探讨了汉语句子的构成形式,介绍了汉语句子的句式特征,并分析了不同句式的偏好性,使读者明白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选择高效的表达方式。
最后,本书的最后一章总结了汉语语言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学习方法,指出了语言研究的具体流程,使读者明白如何从实践中发展自己的汉语语法研究能力。
总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入门》是一本经典著作,内容充实、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汉语语法研究学者及教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增强了汉语教学的理论指导性。
【精品文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综述
运用语义特征解释歧义现象:
(1)倒了一杯水。 A:倒掉。 B:倒上。 (2)烧了一车炭。 A:烧掉。 B:烧得。 歧义原因即动词具有两义:[+去掉义]; [+获得义]。
(1)烧了一张纸。 “烧掉”,具有[+可燃性]。 (2)烧了一壶水。 “烧得”,具有[-可燃性]。
可以用删除法证明指向哪个部分,指向 的成分不能删除:
①→我没干什么,只玩儿了。 ② →我没吃什么,只吃了个面包。 →我没吃什么,只面包而已。 ③ →面包我吃得不多,只吃了一个。 →面包我吃得不多,只一个
4.如果是指向名词性成分,那么是指向施 事、受事、工具,还是别的什么语义角 色? ①小红懒洋洋地干着活儿。 ②那水手被湿淋淋地扔在甲板上。 ③那支笔用秃了。 ④房子就这样马马虎虎地分给了他们。
台上演着黄梅戏———台上正在演黄梅戏 门外敲着锣鼓————门外正在敲锣鼓 外面下着大雨————外面正在下大雨 大厅里跳着舞————大厅里正在跳舞 教室里上着课————教室里正在上课
①他在地上写字。
他把字写在地上。
他在地上,他把字写在地上。 ②他在墙上写字。 他把字写在墙上。
*他在墙上,他把字写在墙上。 ③山上架着炮。 炮架在山上。
2、状语的语义指向: 第一,后指中心语。 血压急剧下降。 第二,前指主语。 祥子青筋蹦跳地坐下。 第三,后指宾语。 花也很多,圆圆地排成一个圈,不 很精神,倒也整齐。 第四,前指借此“把” 的宾语。 我把王群满意地打发走了。
3、定语的语义指向: 第一,后指中心语。 他昨天买了件羊皮大衣。 第二,前指主语。 我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 第三,前指述语。 我不该喝了那三杯猛酒。
由朱德熙先生的《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说开去
由朱德熙先生的《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说开去_ 分化一、引言大多歧义现象容易引起误解,导致不必要的麻烦出现,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把歧义看成是与费解堆砌等并列的重要语病之一。
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一直想方设法找出各种方法消除歧义这种语病。
为了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将歧义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消除歧义的方法逐步增多起来。
朱德熙先生《的字结构和判断句》(1978)对的字结构判断句的歧义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并提出了歧义指数概念。
朱德熙先生较早接受了结构主义语法理论,他的《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1980)比较有代表性,奠定了语法歧义研究的基础。
二、简评《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1.1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论著《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选了八篇论文,主要探索一种新的切合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来分别揭示现代汉语中种种语法事实或规律。
其中《汉语句法歧义现象》(1980)一文从语言事实出发,对歧义这种典型的汉语语法现象进行了科学精细的分析,总结出了富有创建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给后辈学人以启迪。
1.2在这一文里,朱先生并不满足于对个别多义句的一般分析,而是着重探索语言歧义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朱先生首先将语言中的多义句分两种,一种是词汇上的多义句,另一种是语法上的多义句。
词汇上的多义句是由句子里有某些词是多义引起的。
例如他一天不吃饭也不行。
歧义点在饭,或指米饭,或指每天吃的饭食。
与此相应,这个句子一种意思是说天天都要吃米饭,另一种意思是说他一天也不能饿着。
(170页)朱先生指出这种多义句不牵涉句子结构,是词汇范围里的事,与语法无关。
另一种语法上的多义句朱先生认为是多义句式的体现,这种句子不仅反映了它们所代表的句式的结构,同时也反映了这种句式的多义性。
(171页)这类属于语法范围内的多义句常带有很强的规律性。
因此,朱先生把重点放在语法上的多义句,特别是多义句式方面来探究歧义问题,在文中列举了一些多义句式,比如M1+的+M2D2+的+是+M等。
2018年自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及答案(二)
2018年自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及答案(二)一、填空题1.词法研究的是词的内部构造,以语素作为基本单位。
2.汉语不像印欧语那样有丰富的形态,因此给汉语的词分类只能依据语法功能.3.凡受“很”修饰而不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形容词.4.我们把“进行”“给予”“加以”这一类动词叫做准谓语动词。
5.在现代汉语里谓词性成分转化为体词性成分的主要手段是在谓词性成分后加上助词“的”.6.性质形容词单独做谓语含有比较或对照的意思,而由状态形容词充任谓语的句子则无此特点。
7.总的说来,修饰语的语法意义在于限制和描写中心语。
8.纯粹的介词只能用在连谓结构里,不能单独做谓语。
9.疑问句有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三类,我们可以把这三类问句都看成是由陈述句转换出来的句式。
10.反复问句用作反问句,形式上肯定和否定并列,实际上的意思则是肯定的.二、单项选择题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根据能不能单独成句来确定汉语的词是有困难的。
B“月亮”是由两个自由语素组成的合成词。
C单纯根据语言成分活动能力的强弱来确定词的界限也是有困难的。
D“理发”的“理”是自由语素,“发”则是粘着语素。
12.下面的连谓结构中,“前一个动词性结构表示方式”的是(B)A下了课开班会B挑着担子飞快地跑C不会做去问老师D去车站接人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重叠式名词主要是亲属称谓B重叠式量词就是单音节量词的重叠C蝈蝈、蛐蛐、猩猩是语素的重叠D重叠式量词不能做宾语14.下列属于主谓式复合词的是(A)A例如B到底C自私D特殊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虚词不能充任主语B虚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C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固定的D虚词是开放类,实词是封闭类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数量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名词B数量词修饰名词一般不带“的”C数量词是体词,所以不能作谓语D临时量词原来是名词,所以可以受形容词或名词修饰17.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A唱一个歌给我听B炒一个菜给我吃C倒一杯茶给我喝D拿一支笔给我用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能、能够、可以”表示主观能力做得到做不到B“会、能、可能”表示客观可能性C“能、能够、得、可以“表示环境或情理上许可D”不得了“中的”得“是助动词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代词本身的语法功能和它所替代的词的语法功能一定一致B代词本身的语法功能和它所替代的词的语法功能不一定一致C人称代词和名词的区别是名词前边可以有修饰语,人称代词前边一般不能有修饰语D汉语的人称代词一般没有性的区别20.下列结构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个是(D)A在旅馆里住着B在水面漂着C在墙上贴标语D在河里游泳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述补结构职位及物的或不及物的跟充任述语的动词及物不及物没有必然的联系B趋向补语是读轻声C大部分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都不能转换为可能补语D由“来、去”充任的述补结构后边只能带一般宾语,不能带处所宾语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粘合式偏正结构的功能相当于一个单个的名词B粘合式能以粘合式为成分,也能以组合式为成分C组合式可以以粘合式为成分,也可以以组合式为成分D组合式只能替换组合式里的名词,不能替换粘合式里的名词23.“过”作动词的句子是(C)A他去过杭州三次B功与过自有后人评说C翻过雪山就到了D我从来没说过这种话24.不属于动词的语法特点的是(D)A能做谓语B绝大多数能带宾语C一般能受“不”修饰D能用“很”修饰2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A祈使句的谓语只能是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动词或动词结构B祈使句的主语往往是第二人称代词,不能用听话人的名字来作祈使句的主语C第一人称代词“咱们”不能作祈使句的主语D祈使句不能连用两个否定形式26.一般能受“不”修饰的是(B)A名词介词B动词形容词C动词数词D形容词名词27.在下列短语中“没”作副词用的是(C)A没钱借给你B一个学生也没了C没钱借给他D没关系28.下来词组中不属于补充词组的是(B)A看清楚B买一份C读一遍D干得痛快29.下来句子中属于复句的是(B)A无论什么,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B一阵大风,下雨了C作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了一个农民D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以改变咱们的计划30.“你们再同领导交换一下意见。
自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精要
自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精要1、联合结构与偏正、述宾、述补、主谓结构的主要区别在哪里?联合结构是指几个地位平行的成分并列在一起,例如:苹果、香蕉、橙子。
偏正、述宾、述补、主谓结构与联合结构的方根区别在于:前四种结构都是由两部分组成,而联合结构包含的并列成分可以不止两项。
偏正结构的前一部分修饰或者限制后一部分,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意义上的联系并不完全相同;述宾结构包含述语和宾语两部分;配方案补结构包含述语和补语前后两部分;主谓结构由主语和谓语前后两部分构成。
2、如何区分复合词和句法结构?(1)复合词的组成成分可能是粘着语素,也可能是自由语素。
一般地说,组成成分里有粘着语素的格式,都是复合词,不是句法结构:如果组成成分都是自由语素,整个格式可能是句法结构(我去买票),也可能是复合词(白菜小米)(2)最后一个音节是轻声的格式是复合词,如果读轻声的音节是定位语素,整个格式也有可能是句法结构(走吧我的)(3)不能扩展的是复合词,能扩展的是句法结构。
(4)句法结构的意义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意义的综合,复合词的意义却不一定能从组成部分的意义看出来。
如:“大方”不是“大大方方”,有些熟语性的句法结构有特殊性的词汇意义,光凭组成成分也是推断不出来的。
如:半瓶酒。
3、并立式复合词和复合词中的联合结构在性质上有何不同?答:并立式复合词的结构很象联合结构,实际上性质完全不同。
1)联合结构的项数没有限制可以扩展;并立式复合词限于两项,不能扩展。
2)联合结构的语法功能跟它的组成部分的语法功能基本一致;并立式复合词的语法功能跟它的组成部分的语法功能不一定一致。
比如:“你呀我的”虽然是由人称代词“你”“我”构成的,但它的语法功能跟“你”“我”大不相同:“你”“我”不能作谓语,也不作状语,“你呀我的”既能作谓语,又能作状语,如“你别再你呀我的了”3)从意义上说,联合结构的每一项都是实指的,而且各有其独立的意义,整个联合结构的意义等于各项意义的总和;并立式复合词的每一项的意义不是实指的,而是比况性的,整个结构的意义不是各项组成成分的意义的机械的总和。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1 语言的的定义及其理解:(把这部分和语言学导论结合起来)语言是人类赖以思维和相互交际的工具,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分别从语言的本体、功用和表现形式上掌握。
(在此不详谈)2 汉语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从汉语和印欧语系的区别上答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回答:语音、词汇、语法和对自己掌握较好的一门外语之间进行比较归纳。
其中,语法部分要详细作答,考试内容偏重语法。
最好添加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让老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3在语言系统内部,语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一)语音对语法的影响:A 音节数对语法的影响和制约。
比如,花的名字如果是是双音节的,“花”字可带可不带;如果是单音节的名字,“花”字一定要带上。
如“牡丹花”可以简说成“牡丹”;而“荷花”就不能单说成“荷”。
这是因为,词汇的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系统的演化趋势。
B 轻重音对语法的影响和制约。
重音放在不同的词上,会有不同的语法含义。
比如,“出租汽车”,如果重音在前,即在“出租”上,是定中短语;如果在后,即在“汽车”上,那么就变成述宾短语了。
C 停顿对语法的影响。
停顿对语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停顿造成不同的结构层次。
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如果在“了”后停顿,是述宾结构;如果在“的”字之后停顿,就成了偏正结构了。
(二)语义对语法的影响和制约:A 词义的褒贬对语法产生一定的影响。
“v+得+太+adj+了”只用于有褒贬意义色彩的形容词。
“洗得太干净了”;“写得太差了”可以;“做好了”就不符合原意了。
“v+adj+了”同样是用来表示感叹,但它适用的范围更广,不但可以用于具有褒贬义色彩的词,还可以用于中性义的形容词。
比如“走得太早了”;“来完了”都可以使用。
B 词语褒贬义色彩的对立对语法有影响。
“还”作为程度副词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更”可以适用于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如“他比我还高。
”;“他比我还优秀”;“他考的比我还差”这三种情况都可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一,p用了否定形式,q绝对不能再用否定形式。 • 第二,p所用的否定形式是“V不V”,不V实际上是V的 重复辞,从属于V。 (2)q也可以是否定形式,有很明显的特点。 不但没有挣到新衣裳,反而连回家的车票钱也不够了。 • 第一,q用了否定形式,p要求用肯定形式,而不能用 “V不V”的否定形式。 • 第二,q里的否定形式由“连-也”把情况推向极端,从 而强调出q与p在说话人心理上感觉上的极度对立。 • 第三,没用“连-也”的,可以添加或改造成含有“连也”的形式。 他不但不感激,反而不以为然。(反而连……也不以为 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故,“不但不p,反而q”有反递关系
(二)反递句式四要素 1.预递词“不但”之类(不仅、不光、不单、非但等) 在递进句中,“不但”类为预递词,“而且”类为承递词。 出现一个即可保证递进句的成立。都不出现不叫递进句。 反递句式属于递进句式,其递进关系是由预递词显示和标 明的。“不但不p,反而q”变成“不p,反而q”就不是反 递句式了。 2.反转词“反而”之类 (1)反词(反而、反、倒、反倒、倒反、相反、反过来等) (2)转词(却) (3)悖语词(表以外语气的副词:偏偏、竟然、居然等)
二、具体论述 (一)反递关系(不但不p,反而q) 1.p和q之间的关系(对p来说,q是反中有递) 反:pq是对立概念,从p到q关系相逆,具有反转性,充当 pq的词语有时是明显的反义词,有时有临时的对立意义。 他不但不哭,反而笑了。 他不但不哭,反而表演得更认真了。 递:pq不是矛盾概念,p被否定并不就成为q,从p到q包含 推移过程,有层递性。p与q之间有一个非p非q(递距) 的状态。
2.不p和q之间的关系(递中含反)
(1)不p和q没有对立,从不p到q具有顺性递进关系。把不p 改为肯定表达即可。 你看他贴得不但不正(歪),反而歪的特别厉害。 (2)不p和q有明显的反转关系。且将不p转为肯定表达后, 反转便消失,“反而”需变为“而且” 你看他贴得不但歪,反而歪的特别厉害。(?) 你看他贴得不但歪,而且歪的特别厉害。(!)
“而且”可以改写为“反而”不仅不等于它们可以同位 替换,而且并不等于它们的作用完全相同。 不但不p,而且Ø q。不但不p,Ø 反而q。 (2)不使用承递连词的不但不p,Ø 反而q A.q项用“还……” B.q项用“连-也” C.q项用什么关系词语都不用 可以添加承递连词,也可直接添加“反而”使之成为显 反式。既可以添上“而且”又可以添加“反而”,可记 作:不但不p,Ø Ø q。 不仅不能成为建设“红色根据地”的力量,很可能成为 贫下中农身上的负担。
(三)显反式和隐反式 1.显反式和隐反式的区别(有无反转词“反而”之类来标示) 他不但没有说清楚,最近更加趾高气昂了。 2.隐反式的类型 (1)使用承递连词的 • 最常见的是“而且” 两个孩子不仅没有再得到一个父亲,而且又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 有时可以使用 “甚至”,但可以改用“而且” 不但未必能成为英雄,甚至还有可能成为罪人。 “而且”可以改写成“反而”,不能改写的与反递句式无关, 因为一个是连词,一个是副词,是分放主语前后的。 不仅防风林不会长,而且橡胶树很可能都要死去。 不仅防风林不会长,橡胶树反而很可能都要死去。
否定词前边有时出现别的语言成分。 水位不但一点没降,反而老在上升。 有时包含着“不、没”之类的单位不能直接分析成为“状 语+谓词性肯定形式”只能记作p,但其实是不p的变化形式 不但开不出玩笑,竟然冻住了。 他不但没有了观众,倒常常成了大家讥讽的对象。 4.对立概念p和q pq一般都采取肯定形式,两个肯定形式嵌入“不但不……, 反而……”的框架里,这是反递句式的典型模式。 (1)p是否定形式,受到严格的控制。 他不但没有避开不谈,反而一有机会就大讲特讲。
(3)显反式和隐反式的使用 A.反递句在同上句意义逆承的时候,多用显反式。上句和反递 句之间用“但”类词,或者可以添加。有时也加入“不料、 谁料、没想到”之类,既表转折,又强调意外。 艾蒿在我和柴禾走后,孤掌难鸣……然而,他不但不肯揭发 我的罪行,反倒为我鸣冤叫屈,留党察看仍不改口。 B.反递句在同上句意义顺承的时候,多用隐反式。 第一种情况,同上句连环相接。不p重复上句意思,又通过 “不但……而且……”引出进一层意思。 只有一个人不笑。不但不笑,而且流露出不满的神色。 第二种情况,同上句因果关系。上句为因,本句为果,可以 添加“因此”之类。 他要在各方面造成顾堃的坚定情绪。(因此)不仅不能让任 何悲观的阴影侵袭他,而且要在他周围造成一个乐观的环境 影响。
(1)pq可以求中。公式是 A.既不(没)p,也不(没)q。 B.虽然不(没)p,也不(没)q。 他既没哭,也没笑。 他虽然没哭,但也没笑。 (2)不能求中的pq不应进入“不但不……,反而……”的句式。 我不想死,我想活! 我不但不想死,反而想活!(?) 想进入这样的句式,要拉开pq之间的距离。 我不但不想死,反而想活得比谁都好! (3)递距有大有小。 修饰成分,连带成分等的运用都可以扩大递距。 例“更加”加入q中。
总结一下反转词: • 在反递句式里,反转词的作用是显示和标明反转关系。 • 三类反转词通常可以互换 使用。反词重在标明情况相反, 转词重在强调情况异变,悖语词重在加强悖逆语气。 • “反而”不是承递词,跟递进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3)否定词“不、没”之类(没、没有、未) “不、没”之类是状语,它们和p结合形成了否定语义单 位,预递词“不但”标示了不p和q之间的递进关系;“不、 没”之类又和反转词“反而”相照应,表示了p和q之间的 反转关系。 否定词可多次使用,分别引出不同的p。 他不但不哭,不吵,不闹,反而变得温顺起来了。
《反递句式》
(《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
整体感知文章
反递关系
反递句式四要素 显反式和隐反式 总结 反递句式 特点
具体细化文章
一、提出论点:介绍反递句式的所指及本文的基本结构
1.定义:反转性递进句式,指前后分句之间既有递 进关系又有反转关系的一种复句句式。 2.代表形式:不但不p,反而q。 3.基本结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