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浮士德
【赏析】歌德《浮士德》
【赏析】歌德《浮士德》歌德:《浮士德》作品内容《浮士德》是一部诗剧,取材于德国中世纪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民间故事。
诗剧以天帝和魔鬼靡非斯特关于人的争论、赌赛为开端,引出作为赌赛对象的浮士德博士,并进而引发了浮士德与魔鬼的赌赛。
年过半百的学者浮士德沉湎于中世纪的书斋,脱离了现实生活,为烦琐、僵死的知识所困,苦闷到企图自杀,直到复活节的钟声响起,他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在与学生瓦格纳的郊游中,他看到了充满活力的生活,同时也遇到了靡非斯特变的黑狗。
回到书斋后,浮士德与靡非斯特订立了赌约:魔鬼甘愿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到天地间寻求各种满足,解除他的苦闷,而浮士德一旦发出流连忘返的赞叹,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
于是,浮士德离开了书斋。
他喝下了魔汤,恢复了青春,爱上了少女葛丽卿。
深陷爱中的葛丽卿却因此家破人亡,虔诚于宗教的她在狱中等待上帝的裁判。
浮士德经历了瓦卜吉斯之夜群魔会,赶来解救葛丽卿,却遭其拒绝,内心感到了极大的痛苦。
此后,浮士德继续得到靡非斯特的帮助,从个人的小世界投身社会的大世界:开始他接触政治生活,希求功名,向皇帝倡议大量发行钞票,解救了财政危机,却被昏庸的皇帝视作浅陋的魔法师。
于是,他又在瓦格纳的“人造人”帮助下,穿越时空,追求古希腊的美女海伦,并与海伦结婚生子,儿子欧福良无限制的追求高飞,却坠地身亡,海伦也悲痛离去。
回到现实后,浮士德帮助国王平息了叛乱,得到一块赏地,他决定筑堤拦海,改造自然,却间接害死了无辜百姓。
在这过程中,他双目失明了,听到为他掘墓的声音,却以为是大堤将成的信号,激动的他由衷盼望时间为之停留,随即颓然倒地。
按照赌约,他的灵魂将归魔鬼所有,但天使及时到来拯救了他,他进入天国见到了圣母与葛丽卿。
作品解读中国“五四”之前已开始对《浮士德》进行介绍。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写道:“欧洲近世之文学中,所以推格代(歌德)之《法斯德》(《浮士德》)为第一者,以其描写博士法斯德之苦痛,及其解脱之途径,最为精切故也。
试分析《浮士德》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及浮士德这一形象的内涵
试分析《浮士德》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及浮士德这一形象的
内涵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个深居学术象牙塔中,终至垂垂老矣的人物。
面对即将朽坏的身躯,浮士德有非常多的懊丧,他觉得他的人生彷佛还没有开始就要结束了,他花了一生的时间研究学问,却对人生体验品尝太浅,却对知识有说不出的厌倦。
烦恼之余,魔鬼适时出现,引逗他出卖灵魂,交换条件就是让他的人生重新开始,给他机会去品尝所有过去为了知性而放弃的体验。
浮士德在那时,其实是胸怀大志的,他说:「我要投入时间的急流里,我要投入事件的进展中....快乐对我而言并不重要,因此我若在某瞬间说:「我满足了,请时间停下!我就输了。
....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东西,我要遍尝全人类的悲哀与幸福。
」这种心情,像不像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德烈?就这样,浮士德被魔鬼变换了身躯,人生重新来过一般,变的年轻有劲。
他开展他生命的体验之旅。
魔鬼一直想让浮士德心中出现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或让他变的庸俗不堪,但浮士德却不是这样的人,对他而言,体验,是追求知识一生后,对生命重新燃起的理想与热情,在他内心深处,绝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也不可能步向享乐主义。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一)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或人类的代表浮士德是一个先进的人生理想探求者形象。
浮士德在探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即:他具有坚忍不拔、执着努力的毅力和品格,具有永不满足、知错必改、不断向上向善的美德和精神。
但浮士德形象还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他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精神发展的某一个重要时期;他对人生理想探索的全过程,则总结了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历程。
而且,歌德与启蒙运动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把本阶级看作全体人民的代表。
在“天上序曲”中,天帝与靡非斯特关于人类前途的争论,就是以浮士德为例来进行的。
这样,浮士德对人生理想的不断探求便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发展历程。
(二)浮士德形象的两面性浮士德在对人生理想的探求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他的思想矛盾和两面性。
这种思想矛盾和两面性,首先表现在他作为“开明君主”的象征上。
作为一个“开明君主”,他所要建设的国家,不外乎资产阶级理想化的“自由王国”。
它既不可能实现,当然更说不上永恒。
他的封地,是靠着帮助皇帝镇压叛乱得来的赏赐;他的建国,需要用“快乐和威吓”、“金钱、诱惑”甚至“迫害”来奴役人民。
在以新换旧的过程中,他回避革命暴力,虽不作专制的朋友,却让“蛮横”把老人吓死,把旅客杀死,让火焚烧他们仅有的礼拜堂和菩提树。
他的海外贸易,离不开靡非斯特的海上强权,杀人越货。
他的宏伟筹划,总要伴着“不知流多少血”和“鬼哭神号”。
这虽然引起他的“忧愁”,也给他带来喜悦。
因此可以说,在他的“最高享受”中,包藏着资产阶级的掠夺本性。
其次,歌德赋予浮士德以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此来表现出一种“辩证精神”。
浮士德在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时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浮士德》的主题解读
《浮士德》的主题解读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家歌德的代表作品之一,一部描写人类对知识和欲望的追求,以及面对人性的自我反省的作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解读其主题。
一、知识的博取浮士德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有着无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最初的追求是在有限的知识空间之内,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但是他并没有停止追求,他对无限的知识渴求让他走向刻意违背道德的行为,盲目地追求着。
在得到了更多的知识之后,他对生活的感悟却是更为贫乏的,从而暴露出他的知识追求是一种空洞和孤独的过程。
二、欲望的驱动浮士德的知识追求并非出于纯学术兴趣,而是处于对生命的欲望冲动。
在他追求知识和权力的过程中,他期待获得更多的荣誉和财富,满足他的虚荣心。
但是,当他到达了顶峰,他意识到这些东西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而是更多的空虚和疲惫感。
他最终认识到真正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人性的贪婪和虚荣心让人类无法停止求索。
三、人性的自我剖析人性一直是浮士德关注的焦点。
在他探求知识和欲望的过程中,他不断反思自己、痛苦和失败,这让他发现了自己人性中的潜在弱点。
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反省自己很弱小,很无助,他对生命的尊重变得特别重视。
浮士德的投身行动,旨在不断解脱自己身上的劣根性,他最后的痛苦,都凸显了他对知识和欲望的追求都是出于人性中的弱点的驱动,并在不断的追求和反思中对自己付出了代价。
四、灵魂的救赎浮士德的知识追求始终是不断寻找一条灵魂得到救赎的道路。
他最终意识到,唯一的救赎之路是通过孕育真实的爱情和同情,去关注人民和世界的需要,从而转移对自身欲望和烦恼的关注。
这样的愿景不仅要求他对于人类品德的大力发扬,而且他必须面对对自己沉淀了许多年的人生历程和内在的弱点进行调和和协调。
综上,浮士德的主题是关于知识和欲望的追求,以及对人性进行反思和自我剖析。
这些探索使得浮士德在其找寻自我和内心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他最终的自我救赎不仅是对自身的一个重大背叛,更是一种性格的深刻变化和自我境界的转变。
《浮士德》:求知与权力的诱惑与挣扎
《浮士德》:求知与权力的诱惑与挣扎简介《浮士德》是德国著名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戏剧,分为《浮士德第一部》和《浮士德第二部》两卷。
该剧以主人公浮士德的命运为线索,探讨了求知与权力对于个体的诱惑和挣扎。
浮士德的人物形象浮士德是一个充满欲望和追求无尽知识的学者。
他通过契约与魔鬼梅菲斯特费勒达成了交易,换取了无穷的智慧和寿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对世界上所有知识的渴望。
求知的诱惑在《浮士德第一部》中,我们看到了浮士德不断地追寻知识、探寻真理的过程。
他沉迷于各种技能、科学和哲学领域,并试图通过强大的理性来解释世界万物。
这种求知的诱惑使他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并且无法满足。
权力的诱惑与求知相伴随的是权力的诱惑。
浮士德渴望通过知识和权力来改变世界并实现自己的愿望。
他利用魔鬼的能力,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满足感。
相反,权力使他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中。
挣扎与迷失浮士德在求知与权力中经历了一系列挣扎和迷失。
尽管他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强大的力量,但他始终感到空虚和不满足。
他试图通过纵欲、享乐以及对爱情与美好事物的追求来填补心灵上的空缺,却发现这些都不能让他从内心得到真正的满足。
克服挣扎与获得救赎在《浮士德第二部》中,浮士德最终意识到只有通过善行与奉献自己服务于社会,才能找到内心深处的平静与救赎。
他放弃了权力的诱惑,回归到自己人性的本质,并最终在哲学和艺术中找到了心灵的安宁。
总结《浮士德》通过主人公浮士德的命运,生动地表现出了求知与权力对于个体的诱惑与挣扎。
从浮士德不断追寻知识和探索真理,到被追求权力所困扰,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挣扎、陷入痛苦与迷失,最终通过善行与奉献来克服内心的空虚及获得救赎。
这一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永恒的追求和思考。
此文档总字数:387字。
为达到3500字要求,请填充以下相关内容进行补充。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家歌德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写成的一本小说,主要描写了浮士德这个主角在对世界的失望和对自己的不满中走上了与魔鬼缔结契约的道路。
本文主要讲述《浮士德》这一经典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一、浮士德浮士德是本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既有智慧又有才干的学者,但他对现实的失望和对自己的不满让他迷上了求知的单调生活。
浮士德渴望超越人类极限,寻求超越死亡的永生。
他与魔鬼缔结的契约使他拥有了无限的欲望和力量,但这也导致了他的灭亡。
浮士德的形象象征了对人性和世界的探索和追求,他的失败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并避免被欲望所驱使。
二、门菲斯托费勒门菲斯托费勒是魔鬼,是浮士德与魔鬼缔结契约的对象。
他通晓天下,可以任意操纵现实,这使得他能够满足浮士德的所有愿望。
门菲斯托费勒的形象象征了诱惑和欺骗,他既是浮士德实现愿望的阻碍,也是带领浮士德探索人性和世界的向导。
三、格雷没有格雷没有是浮士德的助手,他是一个天才的小孩,在浮士德的帮助下拥有了超乎寻常的知识。
格雷没有的形象象征了年轻和希望,在浮士德渴望超越人类极限的同时,格雷没有对正常生活的向往提醒着浮士德要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四、费丽斯(Gretchen)费丽斯是浮士德爱上的女孩,她美丽善良,深受浮士德的喜爱。
但他们的关系在魔鬼的干预和浮士德渴望超越世界的冲动下走向了悲剧的结束。
费丽斯的形象象征了浪漫和纯洁,她的命运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欲望的追求所带来的后果。
总之,《浮士德》这本小说通过描述这些人物形象,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人性和生命的复杂性。
浮士德无法摆脱自己的欲望,也无法避免自己的悲剧结局,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类行为的局限性和错误性。
但费丽斯的形象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真正美好,追求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平静。
《浮士德》:人性的欲望与道德的冲突
浮士德:人性的欲望与道德的冲突1. 引言《浮士德》是由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探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与对道德和伦理规范的冲突,引发了人们对自身存在意义以及道德与欲望之间关系的思考。
2. 主要角色2.1 浮士德浮士德是本剧的主要角色,他是一个贪婪、虚荣而充满欲望的知识分子。
浮士德在追求知识和满足自己的欲望之间陷入了痛苦而复杂的抉择中。
2.2 梅菲斯特费勒梅菲斯特费勒是魔鬼形象,他代表着欲望、诱惑和堕落。
梅菲斯特费勒在剧中扮演着引诱浮士德追求无尽愿望和功利权力的角色。
2.3 格雷特格雷特是一位纯洁善良的农民女孩,她代表着道德和真爱。
格雷特与浮士德的关系体现出对欲望与道德冲突的描绘。
3. 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冲突《浮士德》这部作品通过浮士德的故事展示了人性内心深处存在的欲望与道德之间的不可调和冲突。
浮士德追求知识和权力,并通过与梅菲斯特费勒签订魔鬼契约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最终他付出了沉重代价。
4. 欲望和满足的无尽追求浮士德在剧中一次又一次地追求欲望和满足,永不满足。
无论是对知识、力量还是对美丽女性的渴望,他都试图通过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来实现内心对满足的追求。
然而,每一次追求只会带给他更深层次的空虚和痛苦。
5. 道德与伦理规范的挑战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浮士德不断挑战和践踏道德与伦理规范。
他将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并社会的福祉之上,甚至不惜背叛自己所应坚持的原则。
这种道德冲突无疑让人们深思:对抗欲望是一个永恒的挑战,人类是否能够保持道德底线?6. 真爱与欲望的对比格雷特作为农民女孩,代表着纯洁、真实和无私的爱。
她与浮士德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欲望与真爱之间的对比。
虽然浮士德通过诱惑和引诱试图占有格雷特,但她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善良和纯洁。
7. 结论《浮士德》这部作品透过浮士德角色以及其他主要角色来揭示人性内心深处存在的欲望与道德之间永恒且激烈冲突。
它引发了读者或观众对自身存在意义以及道德与欲望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浮士德赏析
浮士德赏析《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歌德创作而成。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人类的欲望和精神上的冲突。
整部作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于1808年发表,第二部分于1832年发表。
其内容描写了一个智慧和热情充沛的博士——浮士德,在他僻静的庄园里,试图找寻真正的意义和目的。
本文将从主题、人物、结构和文学价值四个方面来解析《浮士德》这部作品。
主题:《浮士德》的主题是关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和迷失的探究。
通过浮士德的经历,他的思想和行动逐渐成熟起来,探索了灵魂自由和人类命运的基本问题。
作品中探讨的主题包括追求知识和经验、爱情和人际关系、自由意志和命运等,揭示了浮士德尝试找到心灵的平静和满足的心路历程。
人物:《浮士德》的主人公浮士德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对知识和经验充满好奇和热情,但同时他也在苦苦寻找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其他重要的人物包括浮士德的爱人格丽特、恶鬼墨费斯托以及花神女妖。
结构:《浮士德》的结构是复杂的,分为两部分,十分独特。
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浮士德的求索和探究,其中包括浮士德的博学和对格丽特的追求。
第二部分则关注浮士德面临的人生困境,还涉及到墨费斯托对浮士德心灵的腐蚀和绑架。
整个结构将索引通过一个易于理解的线性故事情节和歌德独特的诗艺形式相结合,使整个作品兼具情节的吸引力和理论上的深度。
文学价值:《浮士德》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作品。
从问题的深度、表现形式和文学技巧等多方面具备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它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斗争,探讨了人类心灵的黑暗和迷失,是德语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作品。
综上,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意义深远的作品。
它通过描述主人公浮士德的奋斗和反思,揭示了人类思想和精神内在的深刻挣扎和对自省的渴望。
它使我们看到思想的脆弱和追求自由的勇气,也使我们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是一部值得推崇的文学佳作。
简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简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
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
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
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
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
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
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
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
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
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意义: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浮士德》人物赏析
《浮士德》人物赏析《浮士德》人物赏析《浮士德》是一部德国古典主义巨著,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这部作品是歌德根据一个在德国流传很久的民间传说创作而成,它分上下两部,全剧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发展变化为脉络,主要描写浮士德这一生为探求人生真理的痛苦经历。
首尾没有情节呼应,并且还以诗剧的形式呈现在读者眼前。
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发展变化贯穿着整部作品,同时他自己本身也带有歌德的部分特征,加上作品创作的时代,使得《浮士德》无论是戏剧情节还是人物本身都与当时社会背景及创作者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对浮士德个人形象的分析的理论研究已有很多,下面我想谈谈我对浮士德这个人物的看法。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整部作品(上、下部)的脉络,我认为作品中的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他一生所经历的五个阶段其实是歌德对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资产阶级进步人士不断探索人类真理以及他自身个人经历的一个总结,带有一定的象征性。
作品分别从学者、情生活、宫廷生活、艺术生活和劳动生活等五方面诠释浮士德形象。
在《浮士德》第一部作品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浮士德毕生都在不断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然而到最后却发现他的这些学问离现实已经太远。
为了寻求新的人生真理,他不惜以灵魂做抵押,与魔鬼梅非斯特订下契约,仅仅是为了想去体验他以往生命中所没有感受过的东西。
当他看到那些大学生们只是单纯地追求物质和肉体上地享乐,他认为这并不是"美",可是当他自己沉迷在与葛丽卿的爱情生活中时,却发生了一连串的悲剧,使得饱受良心谴责的他不得不抛弃葛丽卿,继续去探索新的.人生。
这时开始了《浮士德》第二部的作品描述。
当他从过去的爱情失败的痛苦中苏醒过来时,又因为自己脚下的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激起一股事业热情,可他看到罗马帝国里的皇帝昏庸无能,荒淫无度,臣子更加愚蠢、腐败,结果导致民不聊生,而自己却像个小丑似的伺候这些君臣,甚至还要把古希腊美女海伦拘来给皇帝欣赏,除了这些,任何有意义的事情他都不能做,他对政治现实感到失望,他放弃了宫廷生活,再一次开始他的探索,这一次的探索他锁定为古希腊美女海伦。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一)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或人类的代表浮士德是一个先进的人生理想探求者形象。
浮士德在探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即:他具有坚忍不拔、执着努力的毅力和品格,具有永不满足、知错必改、不断向上向善的美德和精神。
但浮士德形象还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他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精神发展的某一个重要时期;他对人生理想探索的全过程,则总结了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历程。
而且,歌德与启蒙运动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把本阶级看作全体人民的代表。
在“天上序曲”中,天帝与靡非斯特关于人类前途的争论,就是以浮士德为例来进行的。
这样,浮士德对人生理想的不断探求便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发展历程。
(二)浮士德形象的两面性浮士德在对人生理想的探求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他的思想矛盾和两面性。
这种思想矛盾和两面性,首先表现在他作为“开明君主”的象征上。
作为一个“开明君主”,他所要建设的国家,不外乎资产阶级理想化的“自由王国”。
它既不可能实现,当然更说不上永恒。
他的封地,是靠着帮助皇帝镇压叛乱得来的赏赐;他的建国,需要用“快乐和威吓”、“金钱、诱惑”甚至“迫害”来奴役人民。
在以新换旧的过程中,他回避革命暴力,虽不作专制的朋友,却让“蛮横”把老人吓死,把旅客杀死,让火焚烧他们仅有的礼拜堂和菩提树。
他的海外贸易,离不开靡非斯特的海上强权,杀人越货。
他的宏伟筹划,总要伴着“不知流多少血”和“鬼哭神号”。
这虽然引起他的“忧愁”,也给他带来喜悦。
因此可以说,在他的“最高享受”中,包藏着资产阶级的掠夺本性。
其次,歌德赋予浮士德以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此来表现出一种“辩证精神”。
浮士德在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时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浮士德形象分析
浮士德形象分析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所著的一部长诗《浮士德》中的主人公,以其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和自由的人生追求而闻名。
浮士德形象丰满而复杂,他既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雄心壮志的学者,也是一位不安分、迷茫不解的病态灵魂。
通过对歌德长诗《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形象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人物特征和意义。
第一,浮士德是一位博学多才、雄心勃勃的学者。
他有着惊人的学识和思想深度,但他的学识和思想求索却不仅仅限于学术领域。
他炽热的激情和执着的理想把他推向更为广阔和危险的领域。
正是这种精神动力让他尝试从文学、科学和魔法中汲取知识,从而描绘出一个具有鲜明特点和强烈情感的人物形象。
浮士德的浪漫主义态度和对宇宙和人类的最终真相的追求激励了许多人放弃安逸、勇敢探索未知领域。
第二,浮士德是一位一眼看穿现实、对社会现状深表不满的人。
浮士德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性和历史的虚无。
他对现代社会的剥削、不公和警察国家的锐利批判,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清醒认识和对自由、平等的无止境追求,面对这个问题,浮士德也寻求着答案。
他试图用人类的力量和智慧解决这个问题,但在他的探索中,他却陷入了一个个问题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三,浮士德是一位复杂、痛苦的灵魂。
浮士德的人格极其复杂,他是一个不可抑制的情感、理性和欲望交织在一起的人。
他同时追求自由和真理,但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却生生不息地烦扰着他的灵魂,使得他感到无法获得真正的平静与安宁,而选择将自己的灵魂奉献给魔鬼,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力量和解脱。
但事实上,浮士德并没有从中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反而堕落成了一个堕落丧失理智的人。
总的来说,浮士德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和复杂精神的文学形象,他代表着对真理和自由的无止境探索和追求,同时也代表着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通过对浮士德形象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歌德的思想和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和意义。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赏析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赏析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赏析浮士德博士是文艺复兴期意大利的著名剧作家,他的悲剧《古墓》、《灰姑娘》和《尤里卡》令人印象深刻。
他以其精湛的文学技巧、高超的寓言能力、深刻的人性洞察和慷慨勇敢的性格等方面被赞誉为象征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最高成果。
下面,我们将对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作品进行赏析。
一、多元包容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作品往往具有多元包容性,他不仅生动描绘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也展示了复杂的社会环境。
例如,《古墓》中,主人公新妇阿隆佐的出身有三重,他是一个波斯人的儿子,一个重视礼仪的地中海人,也是一个征服了整个欧洲的意大利人。
他的性格也是如此复杂,既有争斗精神,又拥有坚韧的意志。
在法国和德国的人物描写中,浮士德也有着独特的视角,他以不同的文化视角塑造了多种政教不分的人物形象,这种多元包容性也是他悲剧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主角角色塑造浮士德博士在悲剧中极其关注主角的塑造,他将传统的拉丁文思路应用到剧本制作中,提出了新的角色塑造理论:主角的行为表现就是历史的发展,并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形成联系。
例如,《灰姑娘》中,女主角伊芙琳形象是一种抵抗苦难和坚强勇敢的反抗者,由于自身困境,她试图用新的思维来推动社会的变革,改变自己的命运。
浮士德博士用这种方式将角色和叙事联系在一起,而这也是他悲剧成功的要素。
三、道德审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作品将道德审视和典故结合,他以典故的方式洞察人们的性格问题,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例如,《尤里卡》中,他反映了尤里卡和利玛窦的感情之间的战斗,不仅暗示了当时的道德观念,也展示了人的感情的伟大,对其他的学科知识也具有深刻的体会。
浮士德的道德思想和复杂深刻的社会刻画,也是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取得启发的重要素材。
四、文学手法最后,浮士德博士在文学手法方面也是非常出色的,他善于利用媒介手段,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帮助读者更明确地看到作者的思考。
例如,《古墓》中,浮士德博士着重描写朗读,突出了情节发展中的矛盾,同时也让人倍受感动。
《浮士德》:欲望与灵魂的博弈
浮士德:欲望与灵魂的博弈1. 简介《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家歌德于18世纪末创作的一部戏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个戏剧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故事展开,深入探索了欲望与灵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浮士德这个经典角色所经历的欲望与灵魂之间的博弈。
2. 欲望的驱动力浮士德作为一个才华横溢、渴望无尽知识和体验的学者,他被无限可能性吸引着。
他追求幸福、权力、享乐等各种欲望成为了他前进的动力。
a. 知识和权力欲望浮士德追求知识和权力带来了巨大诱惑。
对于他来说,只有拥有无限知识和掌握全能力量,他才能真正满足自己内心深处渴求。
然而,这种欲望逐渐使浮士德迷失自我。
b. 享乐和情感欲望浮士德拥有世俗的成就,但他始终感到内心的空虚。
他渴望通过追求享乐和情感来填补生命的不足。
然而,这种欲望并没有带给他真正的满足感,反而导致了更深层次的痛苦与苦恼。
3. 灵魂的挣扎在浮士德追求欲望的过程中,他的灵魂也遭受着巨大折磨。
他面临着道德与责任、激情与理性之间的冲突,并试图找到平衡点。
a. 道德和责任浮士德在追求欲望时逾越了道德底线,并为此付出了代价。
他意识到自己背离了正义和良知,在灵魂中形成了强烈的道德挣扎。
b. 激情与理性浮士德内心存在着两股力量:激情与理性。
激情驱使他追求欲望,而理性则告诫他欲望的危险性。
他在这两股力量之间徘徊,难以决断。
4. 博弈的结局浮士德经历了长时间的欲望与灵魂的博弈后,最终得出了一个痛苦且自责的结局。
a. 欲望无止境尽管浮士德一直在追求欲望,但他从来没有满足过。
欲望带给他无穷无尽的渴望,而慢慢地把他推向了深渊。
b. 灵魂救赎在自我反省和思考中,浮士德意识到自己犯下了错误,并选择道歉和原谅。
这种自我反省成为他灵魂重新寻找平衡和救赎的契机。
结论《浮士德》这部戏剧通过描绘主人公追求欲望与内心挣扎的故事,引发了对人类本质、道德观念和幸福概念等问题的思考。
它警示我们要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真正驱使我们行动的动力,并时刻保持对灵魂的关注与呵护。
浮士德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1、浮士德的形象浮士德是欧洲近代人的典型,集魔性和神性、原欲和理性于一身的人物;①浮士德是一个在自然欲望推动下不断寻求新的生活体验,不断追求自我生命价值的原欲型的人物形象;②浮士德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在他身上体现了欧洲近代人人格的一个侧面——张扬自我和个性解放;③浮士德是一个在理性的牵引和制约下不断追求自身价值的人;2、靡菲斯特①恶的体现者,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而存在②他从反面对善起推动作用,是浮士德精神中善和恶、肯定和否定的消极面的体现者,是浮士德不断追求道路上的动力的一部分,常想使坏,反成就善行;③是社会现实的批判者;哈姆莱特形象分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新旧交替时代中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具有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才情,同时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形象;其性格上最突出的特征是忧郁,敏感,勤于思考,善于剖析,易于冲动;其思想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快乐的王子”在威登堡大学时代——“忧郁的王子”以“启幕”开始——“延宕的王子”“戏中戏”前后——“行动的王子”“复仇的王子”,宫廷比剑前后的曲折复杂的过程;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加上地位至尊,哈姆莱特成了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正是这种乐观思想,使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父亲是理想的化身,母亲是爱的象征,父亲和母亲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能使这种结合得以实现和存在的世界是“美好的花园”,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的王子”;但是,正当哈姆莱特快乐度日之时,冷酷的现实给了他一连串的打击: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朋友背叛,恋人被敌人利用,这一些使世界变得“颠倒混乱”;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在昔日的理想被击碎的情况下,他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生活于其间的人;严酷的现实,已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或延宕,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延宕使他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最后,延宕也使哈姆莱特行动上由主动变成了被动,在孤军反抗中和敌人同归于尽,虽然达到了复仇的目的,但却没有担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留下一个悲剧的结局;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他的悲剧结局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根源在于那个混乱颠倒的时代;在资产阶级文学史上,哈姆莱特是表现个人与社会冲突,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杰出的艺术典型,是新兴资产阶级先进人物的代表,是坚持社会改造,坚持进步的英雄形象;他的“重整乾坤”的斗争确实失败了,但是,他对人生意义“生存”与“毁灭”的探索后继有人;他那改革社会的伟大事业还在继续;通过“悲”所引起的“快感”,将永远激发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哈姆莱特一类人物远离人群,孤军奋斗的弱点,也能启迪人们从中吸取教训;悲惨世界内容梗概编辑1802年,因偷取一块面包并数次企图越狱而被判处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让结束了法国南部土伦苦役场的苦难生活;获释后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惫困顿的冉·阿让推开了当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卞福汝的大门;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冉·阿让过夜,却不想被冉·阿让偷走银器潜逃;主教大人善意的谎言让冉·阿让幸免再次被捕;感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让化名马德兰来到蒙特勒小城,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后,凭借一手办起的玻璃首饰生产工厂,冉·阿让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冉·阿让的相貌和救助平民的举动引起了警长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役场看守的儿子,曾经看见过冉·阿让;在处理芳汀的问题上,冉·阿让和沙威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淳朴善良的芳汀因受人 1 欺骗而生下私生女珂赛特;如今,芳汀生命危在旦夕,唯一的愿望就是想看一眼寄养在孟费郡客店老板德纳第家的女儿珂赛特;在市长办公室里,听沙威说有一个名叫商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审,冉·阿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还是选择了投案自首;冉·阿让回到小城又去看望芳汀,被前来抓捕的沙威挑明苦役犯的身份;芳汀因病绝望地死去;冉·阿让又一次入狱,成为终身苦役;一次,他冒险救下一名水手,趁机跳入水中逃跑,并让人们以为他死了;冉·阿让来到德纳第客店,重金赎回珂赛特,带着珂赛特连夜赶往巴黎;珂赛特以冉·阿让女儿的名义进入贝内迪克修道院后,冉·阿让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当上了一名园丁;五年的园丁生活过去了;平静的生活因为贵族青年马吕斯看上了貌美如花的珂赛特而再起波澜;1830年,共和派青年马吕斯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反对波旁王朝的人民起义中后,冉·阿让和此时靠在巴黎街头招摇撞骗为生的德纳第狭路相逢;德纳第设计陷害冉·阿让的阴谋正好被马吕斯听到,在调任巴黎就职的沙威带人来抓捕时,无赖之辈德纳第被捕入狱,而冉·阿让却在混乱中趁机逃走;2尽管此后冉·阿让几次搬家,但在深爱着马吕斯的艾潘妮的帮助下,马吕斯最终找到了珂赛特;看着一对相爱的恋人,冉·阿让成全了两个年轻人美好姻缘;然而,当冉·阿让讲明珂赛特和自己的身世后,马吕斯却对冉·阿让拒而不见;虽然马吕斯夫妇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跪在冉·阿让的床前忏悔,但冉·阿让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只是让那对小夫妻吻着他的手,走向了天国;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把作者的思想、见解更巧妙地熔铸到作品中去,广阔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现实主义:冉阿让被迫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滑铁卢战役等;浪漫主义: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2、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在情节的安排和细节的描写上;如人物关系和情节充满奇遇和巧合;冉阿让、沙威、德那第和后来的马吕斯等各个人物的命运随着故事情节经常纠缠在一起,如冉阿让带着珂赛特逃离修道院时正好遇到了他过去曾经救助过的割风老人,再如冉阿让在巴黎下水道救马吕斯出来时碰到的人正好是德那第等情节;悲惨世界的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悲惨世界是雨果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标志性作品;作品的基础是浪漫主义,但同时洋溢着现实主义的光辉;“非凡”的人物:雨果笔下的一些人物不同寻常,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珂赛特痛苦的童年,以及滑铁卢战役等,都写得比较真实,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非凡”的事件: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出现了不少“非凡”的事件等,都是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2政论性雨果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不时地站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3语言极富特色小说的语言高昂、激烈、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小说的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浮士德》:力量与贪婪的代价
浮士德:力量与贪婪的代价介绍《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戏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虚构的角色浮士德,他为了追求知识和力量而与魔鬼签订契约,结果却不断陷入道德边缘和内心的挣扎。
这个主题探索了力量与贪婪的代价以及人性中潜藏的复杂心理。
浮士德的贪欲之路浮士德是一个非常聪明而又好学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在他几乎无法满足的渴望下,他寻求拥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和能力。
在达到某种程度后,他开始变得贪婪并对自己所拥有的不满足。
这种渴望无止境地推动着他进一步探索并通过牺牲其他方面来获得更多权力。
契约与魔鬼为了实现自己对权力和知识的渴望,浮士德与魔鬼缔结了一个契约。
在这个契约中,浮士德可以永远拥有青春、力量和知识,但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这个契约成为了他永恒的内心矛盾源泉,他对于权力的欲望让他更加贪婪,并导致了自我的堕落。
无止境的欲望引发的内心挣扎随着浮士德追求权力和满足欲望的道路不断深入,他开始感到内心的压力和愧疚。
他意识到自己所做的牺牲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并逐渐陷入痛苦和后悔之中。
这种内心挣扎表现出人性中复杂而多面性格特征,同时也揭示了贪婪带来的消极影响。
力量与贪婪带来的结果尽管浮士德通过与魔鬼缔结契约获得了巨大的权力和知识,但最终结果却并非如他所愿。
他失去了那份真正属于人类精神的自由和幸福。
他的追求使他孤独而寂寞,同时也导致了他的羁绊和内心的痛苦。
总结《浮士德》通过描绘主人公浮士德对权力和知识的无止境渴望以及贪婪带来的代价,探讨了人性中复杂而深刻的冲突。
力量与贪婪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故事中引发了许多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思考。
这部作品提醒着人们权衡利益与道德之间的平衡,并警示我们欲望无止境时所带来的可能后果。
浮士德的形象分析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的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道路,他是一个理想的探求者,他从中世纪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了低级的官能享乐和迷离的情欲,否定了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妥协道路,也否定了向古代艺术美去寻求出路的幻想,然后追求更高的理想——以自由劳动开拓人人幸福的乐园。
浮士德的形象成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艺术概括。
浮士德在探求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
从他在书斋中领悟到“泰初有为”,到他终生探索的最后结论“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天上序幕》中,天帝曾指出,“一个善人只要他努力向上就不会迷失正途”,到全诗的结尾部分,一位天使把他接上天堂是又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来我辈均能救”,前后呼应,有意突出浮士德积极行动的精神。
同时,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矛盾,浮士德曾解剖自己的内心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他自身的主观思想与客观社会现实之间发生矛盾碰撞,这使他精神上也具有两重性。
浮士德作为一个凡人,他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人性的弱点,但是他不断克服掉自身的弱点,不断探索。
这一点,在《天上序幕》中早有交代。
天帝一方面对人的努力抱有坚定的信念,认为“一个善人在他摸索之中不会迷失正途”,最后总会成功。
另一方面,天帝又认为人们的精神总易松弛,贪爱绝对的安静,所以他才造出恶魔,“以激发人们努力为能”。
在浮士德探索的道路上,魔鬼梅菲斯特总是企图把他引向堕落,但梅菲斯特恰好帮助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地前进。
浮士德的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真善美,他一生的探索以找到理想为终结,然而他并没有真正实现他的理想,他的一生仍然是一个理想探索者的悲剧。
《浮士德》中的另一个形象——魔鬼梅菲斯特也具有重要意义。
梅菲斯特主观是作恶的,他自称是“作恶造善力之一体”,然而客观上他却是行善的,在《浮士德》第一部“书斋”一场中,梅菲斯特说:“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我是那种力量的一体,它常常想的是恶而常常做的是善。
浮士德 赏析
《浮士德》赏析浮士德是德国传说中的一位著名人物,可能是占星师可能是巫师,具体无可考证。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是个老迈的平民形象,为了寻求新的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以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当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满足的那一刻,他的灵魂即为魔鬼所有。
因为有了这个约定,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最终是在浮士德滞留微弱的理智下,天使先魔鬼一步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整个故事奇特而匪夷所思,所有的情节危情不断而又在千钧一发之际得到解决。
在魔鬼的带领下,浮士德实现自己的诸多想法,一面受到牵制和引诱,一面靠着自身的顽强自立避免走向堕落,获得解脱。
然而,始终是个悲剧,太多起初美好无暇到最后只是泡影一场。
追求知识,他满腹经纶,却于事无补;追求爱情,爱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礼法扼杀;政治追求,为封建王朝服务,却因爱上海伦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也以幻灭告终;社会理想追求,围海造地,建造人间乐园,却在呐喊中倒地而死。
这就是作者创作的本意所在!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在当时都有现实根据和意义,它们高度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浮士德只是作为一个象征性艺术形象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折射大众,从而更彻底直白的宣传启蒙时代人文主义思想----------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蕾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
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浮士德经典句子
《浮士德》是一部世界文学巨著,歌德倾其毕生的心血之作。
歌德25岁动笔,直到82岁才完成,一共花了60年时间。
可能是西方文学史上创作经历作品最长的,写成的第二年歌德去世。
《浮士德》讲述了主人公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靡非斯陀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
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
于是靡非斯陀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自主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
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这学期有幸接触到了这部文学巨著,通过老师讲解,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到很多富有哲理的话,不断的引起我的思考。
选取其中的几句话简单的谈谈我的想法。
…Was heute nicht geschieht, ist morgen nicht getan,
Und keinen Tag soll man verpassen,
Das Mögliche soll der Entschluß
Beherzt sogleich biem Schopfe, fassen,
Er will es dann nicht fahren lassen
Und wirket weiter, weil er muß.“
这段话出自舞台序曲经理所说。
大意是今天没做的,明天也不会做。
人们不应该浪费任何一天,只要有可能就要牢牢的抓住,不让它白白流失。
要不断做下去,因为必须要这样。
在舞台序曲中,剧作家并不愿意写那些粗制滥造的剧本。
剧作家认为嘈杂的人群会逼退他创作的灵感。
《歌德谈话录》里也说到过:“才能较低的人对艺术并不感到乐趣,他们在工作中除掉完工后能挣得多少报酬以外,什么也不想。
有了这种世俗的目标和倾向,就决不能产生什么伟大的作品。
”如果按经理这么做,就创作不出能传于后世的真品。
而经理则不以为然,催促剧作家写出观众想看的剧本。
虽然这段话语境不太对,是用来催促剧作家,但是不阻碍我对这段话的肯定。
一件事,能今天做就不要放到明天去。
每一天都很宝贵。
在学校里的时候,平常有作业什么的,我都是拖到最后一天,弄得自己手忙脚乱。
而且还不能很好的完成,通常只能草草了事。
不仅作业没有达到目标,连时间也是浪费掉了。
如果从一布置下来就认真准备完成,我想就不需要浪费之后那么多时间。
每一天都很珍贵,今天过去了,人生可以支配的时间就少了一天。
平常生活也是,做一件事总不能及时的完成。
现在我好好反思了一下,的确是挺后悔的,为什么第一次有那么多时间没有好好准备好好写。
…Was glänzt, ist fur den Augenblick geboren,
Das Echte bleibt der Nachwelt unverloren.“
这句话的意思是光彩夺目的东西只能留存于片刻,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会在后世永存。
这句话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
现在流行的好多都是突然爆红,一段时间后便被人们所淡忘。
当年的老鼠爱大米,红遍大街小巷,现在却无人爱听。
反观迈克尔杰克逊,虽然他已经去世,但是他的作品依然被奉为经典,不停的被大家学习。
诸如此类的多不胜数。
虽然当时光彩夺目,但是新鲜尽头一过,没有内涵的东西也会被抛弃。
我喜欢看网络小说,很多看的时候觉得非常好看,但是看完了过一阵子便忘记了。
因为这种小说不需要思考,没有内涵不值得品鉴。
像以前高中度过的四大名著,还有像《边城》,《朝花惜拾》等,虽然长时间不接触,可是内容我依然记得很清楚。
就是经典的力量,只有经典才能传诸后世。
不会被遗忘在时间的长流中。
《浮士德》本身就是一部经典名著,更值得我好好学习思考,不断体悟。
…Es irrt der Mensch, solang er strebt.“
...
…Ein guter Mensch, in seinem dunklen Drange,
Ist sich des rechten Weges wohl bewußt.“
这是摘自天堂序曲里上帝对魔鬼说的的话。
第一句意思是人在努力追求时总是难免迷误。
第二句意思是一个善人即使在黑暗中也会领悟正确的道路。
在这里,上帝和魔鬼靡非斯陀打了一个赌,上帝坚信浮士德这样的人类的代表,在追求中难免有失误,但在理性和智慧的引导下,最终会找到有为的道路。
墨菲斯托不同意上帝的看法,他自信能将浮士德引向邪路,让他堕落,并为这事他提出敢同上帝打赌。
上帝一口答应了并将浮士德交给他。
人在努力追求的时候,总难免会迷茫。
记得以前历史课本上说道过王阳明,它是儒家心学流派最重要的的大师。
但早期他在追求儒学时曾读便朱熹的著作,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没有什么发现确因此而病倒。
后来成了宋明时期心学的集大成者。
在一个人不断追求的道路上,总会迷茫,总会犯错。
但是只要心中存有对真理和智慧的坚持和善良,那么会比较容易找到正确的道路。
我也要向他们学习这一点。
这学期《浮士德》才学了十分之一。
说实话之前对《浮士德》其实不是很感兴趣。
我觉得是因为并没有认真读完这本书。
这几次重写过程中,对《浮士德》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并且对此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尤其是后面浮士德4次追求的过程更是让我感到震撼。
在经历巨大的失败后,浮士德依然没有放弃希望。
感谢老师的严格,让我能够正视这本巨著。
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也要自己时常翻阅学习。
还有很多地方不太明白,但我想随着自己成长,见识阅历变广以后会体悟到其中的意思。
希望《浮士德》能够伴我一生,我将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