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无为而治”

合集下载

上善若水无为而治意思

上善若水无为而治意思

上善若水无为而治意思
“上善若水无为而治”是一句古语,其意思是像最高善的水一样,无所作为而治理。

在这句话中,“上善”是指最高善,即不战而胜、不争而胜的善。

而“若水”则是形容上善的方式和态度,就像水一样自然流动,不会卡住或挡住,也不会强求或抵抗,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地达到目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最高境界的治理并不需要过分强调个人意志和行动,而是要像水一样,顺应大势,自然而然地行动。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常常被引用来表达一种务实的管理理念,即不要过度干预员工的工作流程,让他们自由发挥,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个人生活中,也可以将其应用于人际关系管理上,让自己心态平和,不要强求,保持自然,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友谊和支持。

总之,“上善若水无为而治”教导我们,无需过度干预,只要跟随自然的规律,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管理的最高境界

管理的最高境界

1.去除管理——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经营者如果不能对自己及各级下属的职权进行正确定位,是难以真正管好一个企业的。

特别是总裁的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把自己等同于部门经理或销售人员,则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来制定应对市场竞争的策略,研究企业发展规则,最终把企业的前途葬送在自己手中。

那么,企业管理到底应如何运作呢?清华紫光集团总裁张本正主张‚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去除管理‛。

去除管理并非不要管理,不要管理制度,而是让员工感受不到管理的存在,管理制度不会成为员工精神上的限制和束缚。

具体说来,企业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才可望达到‚去除管理‛的境界:一是树立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这是人本管理的基础工程。

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员工确立一种具有群体心理定势的指导意识,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围,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及由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等,能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

用优秀的企业文化统一员工意志,比再严厉的管理制度都要管用百倍。

二是确立具有亲和力的层级关系。

企业上下级关系应当体现平等、团结、友爱、活泼的原则,主要管理者应当统揽而不包揽、敢断而不武断、放手而不撒手、大度而不失度,其他各级各类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也都要有各自明确的职责分工,相互之间进行协调、配合、沟通,立足自己的岗位把工作创造性地做好。

这种具有亲和力的层级关系起着维系人心、增进团结、实现目标的粘合作用。

三是建立具有活力的成长环境。

企业要为每个员工(包括各类各级管理者)架构施展才华的舞台,提供创造价值的机会。

使人人都能与企业共同成长。

这类激励举措包括加薪、晋级、配送股权期权,当然还包括送员工培训深造等精神激励办法。

在这种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中,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与企业目标自觉等高,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也同时为员工创造价值,实现‚双赢‛。

‚去除管理‛所应达到的效果是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一个‚流‛,生产经营诸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最优组合,以最少的人力、最小的消耗、最省的时间、最短的流程、最简的动作来完成最大的工作量。

管理者的境界:最高处在于“无为而治”

管理者的境界:最高处在于“无为而治”

管理者的境界:最高处在于“无为而治”做最高明的领导,让部下感觉不到你的存在,无论你是在企业还是不在企业,员工都能积极、主动、自发地工作,这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管理一家企业,如果能达到“太上,不知有之”的“虚无”境界,不仅是企业领导者孜孜以求的,更是企业员工所渴望的!这种“不知有之”的管理境界,就是“无为而治”,要实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企业领导者的领导素质,二是授权艺术,三是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企业领导者本人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管理基础。

古人说“内圣而外王”,只有企业领导者内心的精神力量非常强大,才可以统帅王者之师,行王者风范。

如前面老子所言,“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领导者必须以自身的诚信赢得部下的信任和拥戴,不下就会乐于听命于你,即使不发号施令,员工也乐意追随你做事。

也就是说,企业领导者要提升并善于运用“非权力性的影响力”。

其次,学会授权是企业的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因为你无力控制所有事情,也无法制定全部决策。

当你试图控制所有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做得既效率低下,又造成混乱。

因此,你最好能让自己的下属去执行,因为他们可能比你更加了解情况。

诸葛亮可谓是一代英杰,身在茅庐之中,就已经看到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并且制定了辅助皇叔刘备匡复汉室的宏伟计划。

然而他却日理万机,事事躬亲,乃至“自校簿书”,终因操劳过度而英年早逝,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诸葛亮虽然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蜀汉仍最先灭亡。

其个中原因与诸葛亮的不善授权不无关系。

试想如果诸葛亮将众多琐碎之事合理授权于下属处理,而只专心致力于军机大事、治国之方,三国时代的历史也许将会改写。

正确而且有效的授权不但不会削弱领导者的权力和地位,还能够使下属创造出更科学、更出色的解决办法。

通常,导致人们无法正确授权的因素主要有:对下属不信任、害怕削弱自己的职权、害怕失去荣誉、过高估计自己的重要性等等。

管理的最高境界

管理的最高境界

管理的最高境界有一位朋友,他管理员工一向以严苛著称。

他性格孤傲,脾气暴躁,对待工作极其严格。

手下员工如果在工作上达不到他的预期,甚至会被骂得体无完肤,无论男女。

前几年,正是凭着严苛的管理制度,从点滴积累中追求利润的实现;通过几年的努力,企业做到了近500人,拥有多个营销部门,初具规模。

他的公司,也以严苛的管理制度而闻名。

甚至许多管理严苛到近乎不近人情,一切按制度办事,任何人员没有例外。

老实说,他的成功,与他严苛的管理制度不无关系。

在公司,他只关心业绩,任务成果至上。

他对员工提出的见解从不感兴趣、甚至疏远员工、与员工保持距离、对员工的生活漠不关心。

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他陷入了深思。

01严苛的制度公司越管越乱事情是这样的:在他的公司,一直实行严格的考勤打卡制度,从老板到员工,无一例外。

即使他本人忘记打卡,也要罚款。

他甚至给人事部门下达了扣罚指标,一年的扣罚额度不低于5万元。

小王是他们公司的老员工,一毕业就进了公司,人很踏实,也很勤劳。

最近因为业务经常加班,有次加班5个多小时,因下班忘记打卡被罚了100元。

当他去找老板申请豁免时,老板对他说:“你来公司是干什么来了?以后这种事不要再来找我,我不想希望有下次,你不要挑战我的底线。

”言外之意,你来公司上班不打卡,违反公司制度,就是你的责任!小王心里愤愤不平,对老板说:按公司制度,我确实忘记打卡,这次罚款我心服口服。

但管理公司,赏罚分明是应该的吧?这段时间,为了公司的业务,我天天加班,周六日都没有休息,这又该怎么算?按照劳动法规定,加班要支付工资150%的薪酬,我几乎天天加班却没见到1分钱的加班费。

如果公司做不到赏罚分明,只罚不赏。

这样的管理制度合法吗?能让人心服口服吗?他怎么也没想到,平时看上去很老实的小王,居然会顶撞他。

平时习惯了居高临下的他,突然被手下员工顶撞,感觉自己在公司的权威受到挑战,当即就对小王一顿臭骂。

第二天,小王就辞职了。

很多老员工也觉得公司的管理制度不仅过分严苛,还不公平;于是纷纷提出了辞职,很多优秀的人才都走了。

“无为而治”:学校管理艺术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学校管理艺术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学校管理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牛合喜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8年第12期一所学校再小,也有上百名师生,每天都要有好多事务性的工作。

如果仅凭校长一个人去处理、去协调,纵然他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

在笔者看来,校长与其自己忙死忙活,倒不如运用“无为而治”的管理艺术,学会放权,给自己“减负”,给自己“减压”。

首先,“无为而治”可为校长做“大事”挤出时间。

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校长每天都会面对大量信息的干扰。

如果校长事必躬亲,由于受个人精力、时间、阅历等方面的制约,往往会落入“事事欲有为,事事不可为”的泥潭。

但如果能在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基础上,授予下属一定的权利,把一些具体性的、事务性的工作交给他们去处理,则往往会把自己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去做一些“大事”。

在这方面,当代知名的教育家、“全国新学校行动计划”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督学李希贵在任山东高密一中校长时,下放了自己的财务签字权,把深入课堂听评课作为自己的自留地、责任田,结果使学校的教学成绩突飞猛进,在短短的几年内闻名全国。

其次,“无为而治”为下属施展才华、挖掘潜力搭建了平台。

学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十分繁杂,但校长又不可能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会的全才;即便是全才,也往往会在某些事情处理上出现失误、失策的地方。

但校长如果能把一些自己感到具体而又琐碎的工作或某些事情的决策权交给下属时,他们往往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领导对自己所认同、所赏识的一面。

在这种积极因素的暗示、驱动下,他们会爆发出巨大的动力和工作热情。

在竭尽全力做好校长交办任务的同时,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为自己今后成为校长离不开的“左右手”夯实了基础。

笔者有一位在基层学校任教的同学,在教科研方面成绩突出,2005年被评为全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从去年开始,被校长委以重任,作为学校承担的省级教研课题的牵头人,负责该课题的研究和组织实施等工作。

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一、班主任工作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面对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家庭教育背景的几十号人,面对学习、思想表现,吃喝拉撒睡等各个方面,班主任往往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哪里有问题,就得往哪里冲,天天“严防死守”,拼时间,耗精力,一刻都不敢松懈。

但往往是按下葫芦,又浮起了瓢,你永远无法预料那令人心惊肉跳的电话铃声会在什么时候响起,让人疲于应付。

许多教师视班主任工作为猛虎,避之不及,而现任班主任则经常发出当一年班主任,少活三年的类似感叹。

如何增强教育的效果及持续性?如何让班级管理工作更轻松、更常态化?班级管理的基本规律在哪里?这是近几年我在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中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老子》中有一句话“无为而无不为”,字面意思是表面上不做,暗地里却什么都来,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实际上这只是说如果能顺其自然,便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它是针对违反自然规律的措施而提出来的。

二、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探索及实践方法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应该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各尽所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不要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的约束,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要实现无为而治,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我从以下三方面作出了努力:(一)努力增强并充分发挥班主任个人的人格魅力。

班主任在班级特质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引领者和动力源的角色:他是指导学生前进方向的方向标;他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他是为学生提供精神营养的思想宝库。

班主任的个人气质对班级特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对老师产生敬佩、信任的情感后,教师的教育引导就容易被接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达到最佳状态时无需说教,教师举手投足皆可对学生产生影响,即所谓“执大象,天下往”。

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认为应做到:1、班主任首先应摆正自己的心态。

教师工作压力大,待遇低,生活枯燥,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让人心态失衡,失衡的心态会影响我们正常的思考和判断,改变既有的节奏和行为方式,结果造成生活中更多的东西出现失衡。

小学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小学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小学管理中的“无为而治”薛荣岗(山东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摘要]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

什么是“无为而治”?就是让学校各个方面能够实现自主化管理。

要想实现“无为而治”并非易事,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关键词]小学管理;“无为而治”;有效对策学校管理工作事无巨细,由于需要管理的事很多,多数校长都有无法抽身之感。

有人说:“有为而治”,将每一件事都做好、做细,就可以管理好学校;有人说:“无为而治”,将所有的管理问题、任务进行科学、合理分派,包括其他中层、教师,以及学生自己,让他们都参与到任务中,共同解决问题。

借于此,从校长视角来探讨“无为而治”的策略,旨在为提升学校管理工作做一些尝试和总结。

一、引入优秀文化,渗透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为而治”具有丰富的内涵。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其深邃的管理文化、哲学智慧,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简单来看,“无为而治”似乎是以最少的管理手段来获得最大的管理效益。

事实上,“无为而治”的重点应在于渗透优秀文化,通过营造人本文化氛围,让管理对象能够自主履行职责。

我们常说,教职工、学生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串联,就是一盘散珠。

优秀的校园文化就像是一根“线”,实现了教职工、学生的统合贯穿。

校园优秀文化包含多个方面。

如校园静态文化中的建筑文化、环境文化、墙壁文化;动态文化有各类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养成教育等;教学文化有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等。

只有发挥优秀文化的凝聚力,才能让广大师生团结起来、目标一致,协同发展。

以人为本是“无为而治”管理的基本思想,将教职工作为管理者,依靠教职工来管理学生;将学生作为管理者,依靠学生来实现自我管理。

如在制度建设上,打破过去定规矩、定约束的模式,鼓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讨论,民主制定相关制度,这样一来,制度的执行就更平等、更容易,进而保证所有制度都落实到位。

论老子的管理哲学

论老子的管理哲学
圣人 无 常 心 , 以 百姓 心 为心 。 D 3 。
圣人 和众 人 不 一 样 的地 方 在 于 , 众 人享 受 大 宴, 如 登春 台 , 而“ 我” 却 淡薄 宁静 , 如 婴儿一 样 没有 长大 ; 众人 昭 昭 ( 聪明) , 而“ 我” 却 昏昏( 暗昧) 。俗 人察 察 ( 严刻) , 而“ 我” 独 闷闷( 淳朴 ) 。“ 我” 似 乎 和 众人 总是 不一 样 , 这恰是“ 我” 之独立, “ 我” 之 自我 意识 的表 现 , “ 我” 没 有 流于世 俗 , “ 我” 也常 常 孤独 。 而孤 独实 际上 是一 种精 神上 的思 考 , 一 种 对于 存在 价值 的探 索 , 本 质 上 孤 独 也 是 一 种 自 由, 它 表 明存 在 主体与 宇 宙 体 系 的 割 裂 , 它 也 表 明 了 人 存 在 的
关键词 : 自然 ; 上善若水 ; 无 为 而 治 中 图分 类 号 : B 2 2 3 . 1 0 5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一 O l 8 X( 2 O 1 3 ) O 1 — 0 0 4 8 — 0 5
文 不足 。故 令 有 所属 , 见素抱朴, 少私 寡
孝慈; 绝巧弃利 , 盗贼无有。此三者 , 以为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2 5
作者简介 : 宁新 昌 ( 1 9 5 6 一 ) , 男, 陕 西 合 阳人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 博士 。
第 1期
宁新 昌: 论老 子 的管理 哲 学
4 9
“ 圣( 人) ” 为例 , 他说 :
在 的条件 。但是 , 在 现 实 的社 会 中 , 这些 东 西 往 往
“ 自然 ” 概念 和卢梭 的 自由范 畴 内容 不一 样 , 但 其 中

老子四个境界的管理层级思想

老子四个境界的管理层级思想

老子“四个境界”的管理层级思想理想的领导者的境界就在于,要让下属感觉不到他的重要性,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的状态。

文=王贵国在古今中外的管理史实资料中,能够将管理的行为与一个人思想境界及这个人的境界层次联系起来分析的人,最早也是思路最清晰的人,非老子莫属了。

在老子的管理思想中,他将人的管理行为的表象折射为管理思想的四个不同层级的境界。

在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老子是这样划分管理的四个层级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太上,是指最好的意思,不知有之,就是人民根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也就是说在一个企业里,最高境界的管理是有老板在和没有老板在都一样运作,员工们感觉不到老板的存在,因为这种状况一般都出现在企业的有序治理下,各级的授权、授力、授心做得很好,责权利非常清晰,各级主管以及每一个员工都能自主管理,人人都是领导,这时就不用管理。

老板可以去云游,也可以去垂钓,也可以去交友谈天,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这也就是《易经》乾卦的第七爻,上九,见群龙无首,吉。

在一般的常识里,群龙无首是不好的事,但是,在《易经》的帝王学中,群龙无首是管理学中最高的领导艺术境界。

其实,这种境界在韦尔奇的管理思想中也有描述,韦尔奇主张的是要领导而不要管理。

只是韦尔奇未将这一思想阐述得像《易经》那么深刻和富有哲学境界。

韦尔奇说,一个高效的企业应该没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韦尔奇的意思也就是说整个公司里的管理者都是龙。

将每个人都提升为龙,这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一样,每个人都是有理想有觉悟的人。

在群龙阶段的企业里,每个人都懂得自己做自己的事,老板在与老板不在企业的氛围与运作状况不会有两个样,而是一切照旧。

因为,群龙阶段企业已是一个有文化,有个性,享有高度自治的团体,在这个团体里面,人人都自觉是领袖,做领袖的人不以领袖自居,做士兵的不会觉到自己是士兵而被动劳动,每个人都在尽伦尽职,就像天与地,日月与星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然的运动旋转,春夏秋冬,冬去春来,一切井然有序,不需要谁的命令推动,地球自然就在那样转动,这就到了无我忘我的境界,整个公司忘记了领导人是谁,也不知道领导人是谁的时候,这个企业家的领导艺术、管理艺术也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这时的企业也算是达到了最高的企业层级。

论语中的管理之道

论语中的管理之道

读《论语》的管理思想之无为而治在组织中,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既是管理者,也是管理的接受者。

判断组织中人的价值,并由此决定对人怎么管理,如何进行有效合理的资源配置是十分重要的。

《论语》一书是中国哲学的颠峰之作,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其中的管理哲学和方法多不胜数。

然而,历来《论语》中的管理学都是被用来治天下了,并没有被企业界所广泛研究和利用。

所以研究《论语》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是一条寻找中国企业管理方法的理想门径。

在《论语》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水平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

”管理者即领导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孔子所说的“君子”。

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从道德修养的高度,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

所以,对管理者而言,要达到“无为而治”,应“修己”,才能“身正”。

管理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不仅是取得威信的重要条件,更是做好决策的必要条件。

管理者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对业务信手拈来。

才可能使下属信服,才能树立威信。

在做决策时,丰富的知识储备更是不可缺少。

只有拥有全面的知识体系,才能使做出的决策兼顾全局,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认为管理者应“无为而治”,不能做管理助手或管理对象所做的事。

管理者要达到“大受”,仅靠“修己”、“身正”是不够的,还要懂得科学的驭人之术,以充分发挥每个下属的最大能量,来达到总体规划的目标,从而实现“无为而治”。

首先,选拔人才时要注重德才兼备。

孔子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因为将德才兼备的贤人放在关键岗位上,不仅能使这些岗位的工作被做好,还能使相邻岗位的人有所效法,更加努力工作,更重要的是会使其他贤人受到激励而毛遂自荐,同样贤人再荐贤人,这种“滚雪球”的方式会使人才倍增。

其次,使用人才时要做到“器之”。

即对待人才像对器具一样,什么样的器具派什么样的用场。

无为而治--精细化管理的终极目标

无为而治--精细化管理的终极目标

无为而治--精细化管理持续改善的终极目标今天,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已经被中国企业界广泛接受,成为中国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意识。

相对于国人大而化之的传统观念,倡导重视细节,从而为企业节约成本,减少浪费和内耗,增加利润,这是一个阶段。

但这是远远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讲精细化管理持续改善,就要搞清楚为什么要改善,改善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是在追求从“管”到“理”的转变。

“管”是靠人来监督,“理”则是靠规则来自动运行。

中国的管理者,往往过于重视“管”,而忽视了“理”,导致企业过于依赖管理者的个人权威和个人手段,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规则,一旦脱离管理者控制,企业就变成一盘散沙,即使在管理者的有效控制下,也经常因为决策和管理的随意性而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

一些成功的企业,如国外的苹果、丰田、GE,国内的联想、万科、华为等,即使其文化和制度的创立者已经不在或者已经不在管理岗位上,照样可以运行的很好,比如说乔布斯已经过世了,比如说万科的王石经常登山,找小女友等,但人家的公司照样正常运转。

可以不管而能实现高效管理,这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精细化管理就是通过精细化手段、工具、方法,不断持续改善,从而建立并落实一套精细完备而符合规律的规则,用他来替代管理者的主观意志,从人治向法治转化。

要真的做好精细化管理,要认真理解和认清以下几个本质和事实:一、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工作过程质量控制和持续改善“技术”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保证现有工作质量不下降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团队和员工个人的工作质量,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

精细化管理的精髓在于复制成功经验和先进工作方式并不断改进和提高。

企业的竞争力不是靠一朝一夕的变化来获取的,企业要做的是为自己的团队找到一条持续化改善的道路,唯有如此,企业才能持续发展。

事实证明,要想得到产品和服务持续改善的良性循环,重视管理技术的研发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持续改善的管理起点,是西方的科学管理原理,是以泰勒以时间和动作研究为主体的科学管理。

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那就是指一个高级主管每天在工作期间内没什么事做,而企业一切都能正常运转。

这并不是说不去努力解决工作中发生的异常问题,而是要预先去消除可能有的异常问题。

要事先就设立一整套规则,使得企业的一切业务活动完全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运作,使生产和业务没有异常情况发生。

要在管理活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规则和程序的作用,使整个企业像一台巨大的机器,只要操作员一按电门开关,机器就正常运转,操作员什么事都不要做,只是盯在那里就可以了。

如果操作员每天忙忙碌碌,一会儿维修设备,一会儿检查故障,一会儿更换零件,那就说明一个问题,这台机器存在严重的问题,操作员严重失职。

只要操作员每天什么事情都不用做,闲得无聊,才说明这台机器在正常运转且质量良好,才说明操作员尽职尽责。

所以,“无为而治”就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而一个主管或总经理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则是愚蠢和无能的表现。

在日本,凡是管理规范的企业,主管干部上班时都无所事事、闲得发慌,而凡是管理落后的企业,主管干部上班时都忙忙碌碌、十分辛苦。

日本老兵判断一个干部十分沉重的标志就是他的工作繁忙程度和下班时间,工作越繁忙越是晚下班,就表明他越不称职,工作越清闲越是准时下班,就表明他越称职。

一个成功的经理人只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是规则的建立和维护,第二是建立一支具有高度协作精神的企业团队。

总经理千万不要一天到晚陷入到那些中下层主管们干的工作中。

总经理千万不要去争抢中下层经理的权力,这样做有两个危害性:第一,使中下层经理丧失工作主动性,所以的事情都要向总经理请示;第二,使总经理陷入日常琐碎事务中,没有时间考虑企业长远的重大问题。

下面是一个日本管理者的话:我很不喜欢中国人经常说的“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句话,按照我们日本企业的管理观念,“制度是死的,人也必须是死的”,如果一个制度可以随便改变的话,那么,我们制定制度和规则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人不能高于制度,否则,就根本没必要去制定制度。

管理的三重境界

管理的三重境界

第二重境界 : 管理的成功秘诀 是持之以恒
当 下 ,国 内一 些 企 业 掀 起学 习 日 本 丰 田 的 “ 益 生 产 ( P ) 模 式 精 T S”
期的奋 斗才能见 效 。
第三重境 界 : 管理的最高境界 是无为而治
老 子 在 ( 德 经 中提 出,“ ” ( 道 道
要 效 法 自然 ,让 事 物 按 照 自身 的必 然
性 发展 ,使其 处于符 合道 的 自然状态 ,
不 对 它横 加 干 涉 ,不 以有为 去 影 响事
第一重境界 : 管理的基础工作 是制度建设
无 以规 矩 , 不成方 圆 。这个 “ 矩” 规
物 的 自然 进 程 。从 现 代 管 理 角 度 讲 , 就 是说 在 制 度 建设 的基 础 上 ,各个 层
了一根 少 林棍 作为 纪 念 。 出关 时被 海
关 人 员拦 住 ,说 棍 棒 是 危 险物 品,按 规 定 不能 带 上 飞机 。 外 国友 人说 喜欢 中国功 夫 ,想 作 为 留念 。说 完就 在 现 场 表演 了一 套棍 术 ,海 关 人 员于 是 放 行 了。后 来 ,这 位外 国友 人 却说 中 国
就 是 指 制度 建 设 。具 体说 ,就 是 指法
律 法规 、制度 规则 、流程 程序 。“ 依法 治 国” 和 “ 法治 企 ” 的理 论 ,都 是 依 说 制度建设 是管理 活动 的基 础性工 作 。 有 一 则 小 故 事 ,一 位 喜 欢 中 国功 夫 的外 国友 人 来 中 国旅 游 , 回去 时带
以有所管有所 不管 ,都有其重点 管理 领
域。基层对其 岗位的具体操作 工作分配
精力 最多 ,对企业 战略考虑最少 ; 而高 层 管理者可能要花 费更多精力和 时间规 划企 业战略 发展 事宜 ,具体执行 工作则

“无为而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作者:————————————————————————————————日期:“无为而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一、什么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并崇尚的一个著名的治国安邦的方针政策。

《老子·三十七章》中写到:“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很多人以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听从命运的摆布,是一种消极的处世观,实则不然。

世界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无为”的真正含意应该是“避免反自然的行为”。

也就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同时,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忘我的-----------------------------------------------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思想观念,无私无欲,利于他人。

“无为”是一种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当我们按照万事万物自身的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发展,万物自能“各复归其根”、“天长地久”、“没身不殆”,这样就达到了“无不为”的境界。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便是黄老“无为”思想治国安邦的一次成功实践。

改造自然如此,治国安邦如此,对班级的管理同样如此。

班主任必须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遵从于教育管理的原则,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采用科学正确的管理手段,才能使学生达到“民自化”、“民自正”的境地。

二、怎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1、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以不去”。

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身教重于言教的方法。

无为而治管理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管理的最高境界

无为是人生观的至高境界,也是管理的最高层次。

师法自然、顺应客观的管理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相应的整体素质。

无为而治的实质是大有为而小无为、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而长远有为的一种企业管理与经营的策略。

一、无为并非不为顺应客观,无为而治,并非是听天由命、任人摆布,而是在顺应客观的同时,主动地、策略地、乐观地、自觉地去驾驭在现实环境中所遇到的矛盾,并制定合理的方针、策略。

有时候,人在许多场合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现,只要默默无言,就足以使对方慑服了。

就像诸葛亮布下空城计,看上去空空荡荡,反而给敌人一种受到包围的不祥预感,只得夹着尾巴溜走了。

“欲擒故纵”、“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其意思是遇事不慌,镇定自若,挥洒自如。

这是在个人为人处世和经营管理中可以运用的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无为而治”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大治和大发展。

“无为”表明的是管理者不必事必躬亲。

如果事必躬亲,管理者自身就会陷入细末琐事,就有可能忽略了“大政方针”的筹划和把握,从而员工的创造性也极大地受到抑制。

因此,“无为而治”的根本内容则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得以“解放”各自不同的智慧能量。

索尼公司在这方面就堪称为一个典范。

索尼公司对全体职员的献计献策活动实行奖励制度。

现在的索尼,平均每个职员一年间提出的改革方案达13件,其中大部分都是使生产操作简单化、工程信誉高度化、生产流程效率化等方面的内容。

盛田昭夫经常劝告职员,对上司之言千万不可囫囵吞枣。

他对企业领导人的要求是:把发挥部下的能力和独创精神看得高于一切。

他经常告诉他的职员:“只要你认为是正确的,就大胆地去干;即使失败,也一定要从中学到一点什么东西,使自己绝不再犯第二次同样的错误!”二、实现“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无为”是手段,是“末”;“有为”是目的,是“本”。

一味地放任,不讲原则、制度、纪律,这样的无为肯定会造成胡为、乱为、无所作为。

从放到收,实现“无为”向“有为”转化,才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无为而治—管理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管理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管理的最高境界
管理做为一种实践,既然能用来评价一个企业的好坏,我想它一定是有最高境界的。

每个人根据自已的工作有决策的权力,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最有效的方式。

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所揭示管理的趋势和最高境界就是—企业中每个人都能自我管理,如同老子用“无为而治”来表达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一样,治国和治企其实是一样的,无为而治也应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中国的历史曾经有过的几次盛世,其实都是运用“外用儒术,内示黄老”,而取得国家的兴盛。

这里有二个方面原因:
一是和企业存在目的有关。

企业做为社会的一种器官,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外界提供有效的服务。

“组织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是发生在组织外部”。

管理只不过是为了更好的整合内部资源,从而实现这种为社会服务的目的而实施的一种手段。

但是当随着企业越来越大,内部的种种事务也变得越来越多,占据着管理者大量的精力、兴趣和能力。

企业在管理上消耗大量的资源,但是往往忘记了管理本身不是目的,为了管理而管理是一种本末倒置。

二是和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人”有关。

在社会中工作的每个人,最大的渴望可能都是自由,现在的管理在很多方面是剥夺了人的这种自由权力的。

不剥夺人的自由就管理不好企业吗?企业的活力、企业的团队精神只有建立在每个人失去自由的基础之上吗?
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没有被验证过,但每个人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已却是验证过的。

所以,企业的无为而治与个人的自我管理结合起来,最大程度激发人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才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来源!“无为而治”,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认识到这一点,企业才会走在正确管理道路上。

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

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

中、 高级 职 称 的晋 升 ,实 验技 术 人 员的职 称 构成 已明显提 高。 如何不失时 机地将 实验室 人 员的 追求 引导到更高 的境界 ,这是 管理者 的战 略 思 考 。其 次 ,实验 室 队 伍 的业 务 水 平 、文 化 素质 已明显改善 。大批具 有 多年 实验室 丰富 经验的 ,由实验室 最底 层扎 起的现 已是 中、高 级职 称的 实验人 员与年轻 的硕士相结 合 ,形成 了历史上 最佳的 实验室队伍 。 这种改善 不仅增 强 了人们 对实验 室发展方 向的敏 感性 ,而 且还 增强 了对具 体 问题 的洞 察力 。人们 看问题 、想 问题 已 越来越现实、科学 、独立 。因此 ,对管理 者的 管理水平 的要求也越 来越 高。 二是如 今的 实验 室管理手段 还比较 僵化 ,这在 一定程 度上 抹杀 了基层 实验 人 员的 自主性 积 极性和 创造 性 。例如过分 强调工作而忽略 目 标管理 ,强调纪 律性 而忽略 人性 化等 。长 期如此就 会使教 学 员 工内部思想 上的 “ 隐性冲突”不断增加 ,由于管 理 不 善 而造 成 的 压 力也 不 断加 大 。具 公 布的 20 0 5年中国教师职业 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 显示, 8 2 2. %的 教师感觉压 力大 ,调查结 果 表 明 ,造 成中国 教师生存状 况不佳 的主要 原因 可以 划分 为 :薪 酬 与回报 ( 括工 作得 不到客 包 观 、公正的 回报 ;工作缺乏成就 感;经济负担 管 理制度与体系( 包括规章 、制度与要求存在很 多不合理的地方 ;被动地适应单位各种改革 ;工 作得不到领 导的理解与支持) ;绩效管理( 包括过 多僵化的考核与评 比 ;负担过 重) 等等_ ,而 实 1 I 验室的教辅 人 员除上述 压力更甚 之外 ,更有 环 境 因素 ( 同单位 同职称 相比 ,社会地位不高 ) 的 压力。面对这样的现实 ,人们 自然 向往那种 “ 没 有管 理的管理” 即 “ 为而 治”的境界 。 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我国先贤共同追求的理想。

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天子应该无为于上,以期贤相有为于下。

依孔子的观点,管理既为“修己安人的历程”,管理者所需要努力的,即在“修身以正人”。

他认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肯定“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不敢不用情。

”管理者只要以身作则,以道诲人,便可以“无为而治”。

]道家老子居于自然之道,把归根复命的原理应用到管理上,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

他认为“贤明的管理者是不发号施令的;发好施令的管理者似乎并不贤明”,宣导管理者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务,实行“不言”的教导。

因为贤明的管理,旨在净化同仁的心思,满足同仁的安饱,减损同仁的心志,增强同仁的体魄。

常使同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

用这种“无为”的态度来管理,相信任何机构没有不上轨道的。

老子肯定“清静为天下正”,因而用“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妙语来形容清静的无为而治。

庄子“只听过世人希望安然自在,没有听说过要管制天下”。

他认为“管理者最好依据自得的德,来成全于自然。

就像远古的君主治理天下那般,出于无为,一切顺其自然”。

因为“即使用尽天下的力量,也不足以奖赏善举;即使用尽天下的力量,也不足以惩罚罪恶。

天下之大,既然不足以处理奖赏惩罚,而三代以后,却喧嚣着要以奖赏惩罚为能事,当然弄得没有空闲来安定性命之情”。

管理者如果“有为”,便不能为治;所以“莫若无为”,使大家安定性命的真情。

法家“无为而治”的理想,与道家相似。

而所采取的途径,则颇不相同。

老子以清静致无为,申韩则以专制致无为。

法家的观点,是借重明法饬令,重刑壹教的手段,来达成“明君无为于上,羣巨竦惧乎下”的境界。

管理者有势,又善用术,依法行使刑赏,便可以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也是墨家和名家的理想目标,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名家宣导循名责实,都是达到“无为”目标的“有为”手段。

中国人特别爱好自由自在。

我们不是不了解“天”的威权,能降临祸福。

但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却使我们在“天定胜人”,顺天者得福,逆天者不免得祸之外,更开拓出“人定胜天”的力量,肯定祸福由人自召。

孔子“尽人事以听天命”的主张,早已把中国人从迷信鬼神的领域中拉了出来。

中庸开宗明义,便指出“天命之谓性”。

命是命令,天命即是天的命令。

依据科学研究,万物运行的方式、万物变化的方法、万物运动的顺序,以及万物运行的目标,都是先天规定的,决非万物自己规定的。

因为各种物类,其先天还没有存在。

“命”是秩序的来由,天命是人一生所应走的路。

不过人为万物之灵,就是灵在人自己也可以发出命令,来决定自己是不是服从天的命令。

物听命属于必然;人则不同,我们的服从天命,是自由的,全凭自己作主。

所以人类可以相亲相爱,也可能自私作恶,祇是无论如何,都必须负起“自由”所带来的责任,承受“自由”所产生的后果。

这种自作自受的规律,也是天命的一部份。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一直是中国人向往的境界,我们普遍不喜欢受管,总觉得自己可以管好自己。

孔子说他“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实在描画出中国人理想的目标。

“人性不喜欢接受他人的管治,却应该自我修养,把自己管治好”,大概是“无为而治”的基本原理。

每一个人都修己,也都尽量求能安人,当然可以无为而治。

由于时代的变迁,“无为而治”有其不同的意义与功能,我们现在分成(一)无为而治的传统意义及功能;(二)无为而治的近代意义及功能;(三)无为而治的现代化意义及功能,说明如后。

(一)无为而治的传统意义及功能孔子重视正名,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他认为有君的名,就应该尽君的权责;不过孔子固然明君臣之别,却与唐太宗所谓“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大不相同,而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即君必须以礼待臣,然后臣才会以忠报君。

孔子不以为臣应该无条件地听命于君,这是管理上最可靠的制衡作用。

因为君有威权,臣多半会畏惧而顺从。

万一君的决策错误,而臣又唯唯诺诺,岂非火上加油?后果必定[被屏蔽广告] 不堪设想。

孔子肯定每事从君之命,不得谓忠,他说:“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盲目服从,根本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孟子更进一步指出:事亲要顺,但有其限度。

而事君的义,则为“不要顺”。

孟子论为人臣者的人格,分为四级,以容悦于君者为最低级。

因为专图容悦的人,只配做梁惠王上篇所说“不足使令于前与”的便嬖,不足为辅佐之臣。

他认为“为大臣为能格君心之非”,如此重大的任务,绝非一味顺从所能达成。

君有志于道的,也有志于非道的,更有志于道而误以非道为道的,所以臣不可以唯顺是赖。

但是不要顺的结果,或则遭贬,或则革职,甚至惨死,历史上所见多有。

于是,君主无为,成为比较有效的方式。

天子无为于上,使贤相有为于下,就是无为而治的原则。

在我国传统君主政体之下,天子的位置几乎是世袭的。

由于天子之子未必皆贤,必须依赖宰相传贤来辅助。

同时宰相的位置不安定,正好藉天子传子来补足。

那时政府之内分设两种机构,其一传子,地位确定;其它传贤,得以随时更换。

政府既能新陈代谢,而中枢又不至发生动摇。

天子地位确定,无论贤或不肖都不方便更换。

宰相地位不确定,如果不贤,随时可以撤换。

为了让宰相得以充分发挥潜力起见,我国先哲提出“无为而治”的构想,使天子就位之初,不待他人规劝,即能自动采取“无为”的立场。

否则以天子的权威,难保宰相不敢有所为,以免多做多错,甚至性命不保。

事实上,天子要确保地位,最好的办法,也就是无为。

自愿居位于无为的位置,才肯尽力礼聘贤相,而又让其施展才能。

贤相殊不易得,所以君主必须礼贤下士,贤人才会闻风而来。

同时,天子无为,才能保持客观的立场,做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从老百姓的具体反应来做公正的评鉴。

“无为而治”的功能,我们可以从易经的干卦来体会。

干卦干下干上,干与天相通。

干卦所追求的是一个与天同德而又与人同情的政治领袖。

他必须能为天地立心,亦能为生民之命。

他必须具备文言中所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条件。

他是天的化身,但绝非天的产物,因为它的德业都是从修为历练中得来,所以初爻教他潜修,二爻教他展现,三爻教他惕厉,四爻教他试跃,五爻教他得民,上爻戒他骄亢。

如图3-8-1。

我国通称君王为“九五之尊”,并没有人赞扬“上九之尊”。

圣君的位置,只在九五,不可以高高在上,把自己视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亦即不能居于上九,这就是“无为之治”的奥妙之处。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龙代表君德,天代表君位。

飞龙在天,正好在九五的位置,不可以再往上升了。

这时具有君德而又居于君位的人,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利见大人”礼聘贤才,来辅助自己得民安民。

干卦的二、五两爻,都有“利见大人”的警语。

二爻见龙在田,即龙出现在地面。

见龙是潜龙的动,当潜修的时候,就得实时采取行动,所以君子不可以非时而动,也不可坐失良机,当行动的时机成熟时,君子就当在社会上有所表现,有如龙之出现于地上。

但是此时的利见大人,与五爻的意思,刚好相反。

依据宋朝胡瑗的意见,认为二爻但有君德,而无君位,所以是见龙在田。

此时的利见大人,系指有君德而无君位的君子,必须利见有大才大得之君,然后可以行己之道。

好象舜遇到尧、禹遇到舜、伊尹遇到成汤、傅说遇到高宗、吕尚遇到周文王一般,才有展现的可能。

至于五爻已得天位,为什么也要利见大人呢?那是因为“有是君,必须有是臣,然后万务可举,天民可治”。

有如尧得舜、舜得禹、成汤得伊尹、文王得吕尚。

得天位的君王,必利见大才大德的臣,才能够成天下之治。

二、五两爻的利见大人,一指圣君,一指贤相。

两者相辅相成,而天下大治。

圣君居于五的位置,放手让贤相有所施为,便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具体做法。

如果君王自视甚高,他可能站在上九这一爻。

于是亢龙有悔。

亢者穷高也,穷高就是高到了极点。

九五之尊已是高位,若再凭其高位,刚愎自用,唯我所欲为,即是穷高。

君王表现出穷高的态度,必至脱离羣众,失却民心,因而导致懊悔。

当然,儒家宣导“仁治”,法家提倡“法治”,名家主张循名责实,墨家强调兼爱非攻,都以“有为”来达成“无为”。

老庄则鉴于君王过度作伪,满怀成见,极易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而引起无谓的纷争。

他们毅然主张自然无为,亦即着重在个性的自由发展,一切顺性而不可妄为。

但是,老庄究竟不同于自由放任或无政府主义。

庄子以天道与人道来区别君与臣的运作,结果还是导出“君无为而臣有为”的分工,只是希望大家共同秉持“为而不有”的信念,俾能“功成弗居”,而减少纷争。

无为而治的构想,确实是封建及专制时期的良好制衡,一则可以避免独裁,再则可以让真正有才能的人,得到发挥的机会。

最大的好处,应该是圣君贤相的最佳搭配,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最好保障传统及近代管理,以大众所说“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即“家庭管理”、“行政管理”及“教化管理”为主。

现代特别重视职业生活,将以往的成家立业分开为“齐家”、“立业”,所以多了一项“企业管理”,而且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所谓“现代”,不但是一个时间观念,而且是一个内容观念。

时间方面,系指近代之后的当代。

内容方面,则是现代化必须实现某一些内容。

换句话说,“现代化”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观念,还应该具有评价性的涵义。

现代化既然是可欲的,现代化管理也就成为合乎人性管理的一种追求。

管理必须合乎人性,否则大家痛苦。

只有利润,只有绩效,一切讲责任,一切讲效率,而人人不得其安。

请问对于增进人类幸福,有何实际帮助?管理要合乎人性,首须顺乎人性的要求,以达成“安人”为最终目的。

人都是不喜欢人家管他的,所以梁启超先生把“无为”解释为俗语所说的“别要管他”。

他说:“俗语『别要管他』,文言即是『无为』。

”不要管他,那还谈什么管理?我们不要忘记:管理有两个字,不要管他,却不能不理他。

“理”是什么?便是孟子当年所说的“敬”,孟子要我们“有礼者敬人”,公孙丑下篇明载“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万章下篇说明“用上敬下,谓之尊贤”,离娄上篇提示“礼人不答反其敬”,都是居于“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的人性基础,希望所有管理者,首先要“看得起”(敬)部属。

管理以看得起部属为出发点,主管便不应该只重自己的权威,一心想满足自己的成就欲。

这实在上者“无为”,成为最合理的“看得起部属”的人性表现。

无为绝对不是“一事不做”,什么事情都不做,哪里能够“无不为”?再说,人是天生要动的,做事才合乎人性,主管什么事情都不做,基本上已经违背了自己的人性,如果真要一事不做,那就是造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