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合集下载

禅宗文化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禅宗文化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禅宗文化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禅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分支,它起源于6世纪的印度,然后于7世纪传入中国。

禅宗的特色在于强调静思和内省,认为通过冥想和禅修可以达到内心平和和解脱。

禅宗在中国文化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对佛教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影响了文学、艺术和音乐等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禅宗文化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禅宗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禅宗在唐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此期间涌现了大量的禅宗诗人和文学家,例如玄奘、慧能、道宣等等。

这些人不仅是杰出的禅师,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禅宗文学的特色在于注重意境和内涵,追求思想的深度和境界的广阔。

禅宗文学的风格禅宗文学的风格独特,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和内心的反映。

禅宗文学的一大特点是“言外之意”,就是在语言之外,寓意和感情的流露,体现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如《赋得古莲》中的:“瓣中藏剑影,尘外见玉珂,色在浮名里,香来浸世多”。

这首诗的主题是抒发人生之悲、把人类生命与自然画作一幅崇高的图画。

在这首诗里面,修辞广泛应用,比喻手法别致,既全面细致,又浩瀚博阔,以极具视觉、听觉、嗅觉等多层面的宏观形象,来烘托出人类的悲、欣、苦、怨、幸福多样的情感境界。

当代文学与禅宗文化的关系当代文学与禅宗文化不同专题的关系开始逐渐呈现。

当代文学不仅吸收了禅宗文化在意识、哲思和文学等方面的精神内涵,同时在存在意义上也不断地进行着交互。

有些当代作家也是禅僧出身,如南怀瑾就是兼具文学天赋和佛学修行的杰出人物。

结论禅宗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禅宗文化重视“悟”和“顿”,代表了达摩与佛的要旨。

禅宗文化依靠其内在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风格,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当代文学对禅宗文化的关注和理解,不仅是源于对禅宗内涵的认识,也是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的思辨和总结,这种关注对于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禅宗,作为佛家思想的一个分支,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中国的文化和思想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文学中,禅宗思想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

本文将就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略谈,以期为读者们展示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卓越影响。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联系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关系。

禅宗思想自六祖慧能开创以来,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自然地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文学之中。

禅宗思想所倡导的超脱世俗、直面内心、寻求真理的精神,与中国古代文学所追求的超然境界、内心世界的表达不谋而合。

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能体现禅宗思想的作品莫过于唐代的《山水诗》和宋代的《诗词》。

山水诗将自然景色与人心境结合,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禅宗思想中对于大自然的崇敬和超然境界的追求。

宋代的诗词则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通过对于人生境遇的反思与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体现了禅宗思想对于内心世界的关注和表达。

这些作品中禅宗思想的影响无处不在,可谓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除了诗歌之外,禅宗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其他形式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

例如在戏剧和小说中,禅宗思想往往以一种隐晦而深刻的方式体现出来。

比如元杂剧中常见的对于人生意义的探讨,就隐含着禅宗思想对于修心养性的呼吁。

而在小说中,华丽的叙事背后也往往蕴含着对禅宗思想的探索和表达。

这些作品中禅宗思想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蕴,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在精神世界上的丰富与深邃。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的创作中,也反映在文学家与禅宗大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中。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崇尚禅宗思想的人士。

他与禅宗大师慧能、道一等人有过多次交流,从中汲取了许多禅宗思想的精华,并将其融入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

苏东坡的诗词中常常表现出对禅宗思想的探索与品味,这也成为了他作品的一大特色。

请从儒道禅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学术观念作简要分析

请从儒道禅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学术观念作简要分析

请从儒道禅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学术观念作简要分析一、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孟子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诗歌接受主张,曾提出著名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对后世文论有着探远影响。

孟子的“大丈夫”,“养气说”的提出为一切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所当学习和崇敬的做人的道德目标。

它提示人们应当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摒弃私心,让至大至公的“浩然之气”扎根心田。

后世文论中的“文气”说、“气盛言宜”说等,即受孟子“养气”说的影响。

二、释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首先,佛教传入后,影响在唐代开始扩大。

唐代是我国佛教的全盛时期,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还有宋以来,许多怡情山水、隐逸田园的诗人,其诗作都部分受到些许禅境的浸润。

禅宗对文论的影响首先是以禅喻诗。

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中沧浪主张“妙悟”,注重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禅宗中注重“顿悟”及妙造自然相切合。

严羽在中论诗就将禅语及禅理运用其中,成为中国诗话史上的一大典型特色。

其次,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谓之“六境”加上“六根”、“六识”叫做“十八界”,统称为“境界”。

佛教又认为,境界的形成并非五根中的一根对事物的反映,而是五根获得信息后通过意根而形成的“感觉的复合”。

这种“境界”理论与文学中的情景关系有某种相似之处,佛教中的“识”“境”互为因缘的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境界说”的发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魏晋时期,“佛性论”成为佛学讨论的热点,“境界”一词也频繁出现于当时的汉译佛典中。

魏晋时期以来,佛学中的“境界”说便逐渐渗透、转移到诗学领域。

到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中,更经常使用源出于佛门的“境”、“境思”、“缘境”、“取境”等概念来阐述诗学主张,后经司空图、严羽、王士祯等人的发展,形成了关注“意”“境”、“心”“物”之关系的诗学理论。

但是,始终没有人在诗学本体论的意义上使用过“境界”一词。

三、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道家集大成者是老庄二人,老子也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家更多是从有关审美和对文学创作特殊规律的认识来影响文学理论。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分支,它最早源于印度的禅那(Dhyana)宗,于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又称为禅宗佛教。

禅宗思想是走向内心的寻找,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境界,是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回归和升华。

禅宗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一、对于文人墨客的启示禅宗的思想在中国唐代达到鼎盛,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禅宗宗师,如法眼、慧能、六祖慧能等。

这些禅宗宗师鼓励人们寻找真理和自我认知,让人们从物质的追求中解脱出来,在心灵的自由与平静中感受生活的真谛。

这种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唐代的文人墨客,让他们从作品中表现出返璞归真的意味,注重内心感受以及眼前自然的诗意。

二、对于美学的启示禅宗宗师注重个体内心的实践和思考,而其对于自然和人的关系。

禅宗思想认为人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不需要被语言包装,通过身体力行去体会感受自然,这对于审美体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美学中的“情感体验美”、“自然美”等观点就与禅宗有着极为相似的思想。

真正的美感来源于内心的静谧和沉淀,这是禅宗的“禅境”理念和美学上的“心灵的美感”所共同表现出来的。

三、对于人际关系和治理规范的影响禅宗思想强调“现世”,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禅宗宗师认为,人之所以不能彻底摆脱纷扰,正是因为我们缺乏自我认知。

我们面对的一切困境,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根源。

禅宗思想倡导的“平等心”和“后天学习”,超越阶层和地位的差异,反对权力和私欲,强调“人、心、和、理”的统一。

禅宗思想要求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从自身做起,然后改变社会。

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学习禅宗思想,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这对于治理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禅宗思想注重的是人的内心和超越个人的意义。

禅宗通过日常训练和锻炼人的内心,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平静、内心的力量和清晰,这种体验会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变得更加淡泊、从容、理性和克制。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摘要】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有着深厚的联系,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还启示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新思路。

禅宗禅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使得中国文学更加富有内涵和智慧。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美学的影响,使得中国文学作品更加富有禅意和深度。

在中国诗词中,禅宗思想的体现更是深刻而独特。

结合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交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传承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关键词】禅宗思想,中国文学,影响,启示,融合,美学,诗词,交融,文化,传承,重要意义。

1. 引言1.1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是一个深远而复杂的话题。

禅宗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

禅宗思想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我觉察,追求内心的清净与空明,注重当下的体验与感知。

这些思想与文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了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情感表达,也改变了文学创作的方式与风格。

通过对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以及禅宗思想在文学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2. 正文2.1 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自唐宋以来,禅宗思想逐渐渗透到中国文学创作中,并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思想的超然境界和内心寂静的理念,为文学作品注入了一种超越尘世凡尘的境界。

在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文学体裁中,都可以看到禅宗思想的痕迹,作品中常常体现出一种清新淡泊的意境,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派别,兴起于唐代。

禅宗主张“观心”、“修行”、“证悟”,强调要摆脱执着和束缚,达到心无挂碍、自由自在的境界。

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深远,既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文学内涵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从禅宗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入手,探讨禅宗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一、禅宗思想对文学的影响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式特点的影响禅宗思想倡导“一念清净”,注重身心合一,对于文学创作形式的影响不可小觑。

禅宗文学追求意境的抒发,主张崇尚自然、淡泊名利、不拘一格。

例如,唐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一篇典型的禅宗式隐逸文学,他通过描述一个小村落中的自然景色和村民生活,表达了自己对人间繁华和政治纷争的厌倦和追求宁静的心境。

2. 内容主题的影响禅宗的核心思想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它主张将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虚幻、空灵的,追求无自我、超越自我,带有强烈的超验主义色彩。

因此,禅宗在文学中主张追求心灵的纯净和超越,关注人的灵魂和内心深处的感悟。

例如,唐代王维的《相思》,就是一首充满禅意、探究人性的诗歌,他通过描绘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思维交流,表达了人类深层的情感和渴望。

3. 艺术手法的影响禅宗主张无为而治,不强求功利,这在文学中也表现为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节奏、形式和人物设置,都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就以自然、淡泊的语言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意境与意义的高度统一。

元曲《牡丹亭》也是一部受到禅宗思想影响的作品,它的结构、人物设定和情节转折都呈现出一种比较内敛而又清新自然的风格。

二、禅宗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禅宗与中国文学的关系非常紧密,因为禅宗思想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中国文学也是禅宗思想的一种表述和载体。

禅宗和中国文学共同探索心境和人性,都关注超越自我、达到灵魂的纯净和自由,因此,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学历史上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作品。

从几个术语看禅学对宋代诗话的影响

从几个术语看禅学对宋代诗话的影响

从几个术语看禅学对宋代诗话的影响李茂略北宋中叶以后,随着禅悦之风的盛行,宋代士大夫的审美心态大为改变,传统的主要受儒家、道家影响的文论话语已不能完全传达他们的审美观念。

同时,由于宋诗创作中佛教的思想资源、语言材料及表达方式的不断渗入,特别是宋人受参禅启示而对诗歌文本的重新认识,使得很多传统文论话语在解释新的文学现象时,都未免显得方枘圆凿。

宋代诗学极需要与“法眼”相对应的一套新的文论话语,来填补传统文论话语的不足。

于是,大量的禅宗术语被引进诗学,形成了宋诗学“以禅喻诗”的鲜明特色。

下面就以几个宋代诗话中常见的术语来看禅学对其影响:一.反常合道惠洪《冷斋夜话》卷五《柳诗有奇趣》条引东坡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其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这是评价柳宗元的《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去掉结尾两句,这首诗的“奇趣”在哪里呢?试为解释之:烟消日出本当为渔父形象出现之时,却曰“不见人”,此乃“反常”;然而,青山绿水中传来欸乃摇橹之声,暗示渔翁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此乃“合道”。

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另可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反常合道”这一术语在诗论中的首次出现。

《易•屯》象曰:“十年乃字,反常。

”谓女子十年乃孕违反常道。

《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

”“经”即“常”之义。

又《易•系辞下》:“巽以行权。

”韩康伯注:“权,反经而合道。

”古人认为道之至当不变者为经,反经合道为权。

尽管“反常合道”的思想出现很早,但作为固定的语言搭配或术语,却常常见于禅宗的语录中。

如《古尊宿语录》卷二十三《汝州叶县广教省禅师语录》:“问:‘如何是论顿不留朕迹?’师云:‘日午打三更,石人侧耳听。

’云:‘如何是语渐返常而合道?’师云:‘问处分明,觌面相呈。

’”又卷二十六《舒州法华山举和尚语要》:“上堂云:‘语渐也,返常合道;论顿也,不留朕迹。

禅宗对中国古代文人其作品影响论文

禅宗对中国古代文人其作品影响论文

论禅宗对中国古代文人及其作品的影响摘要:禅宗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文学与宗教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而又有趣的课题。

本文从两个方面即禅宗对中国古代文人思想状况、生存状态及创作的影响对这一问题做了逐层剖析,得出禅宗先是影响其心态及生存状态,进而影响其思想,最终使其作品深刻而丰富这一结论。

关键词:禅宗;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生存状态;作品中图分类号:i2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12-02文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是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课题,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具有很大特色,而禅宗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非常特殊而又有趣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种影响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大体上是首先对文学创作的主体也即作家发生影响,继而使其作品在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呈现出异常丰富新颖的面貌。

本文试从禅宗对中国古代文人及其作品的影响的角度作一初步探讨。

一、禅宗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及生存状态的影响提及佛教和禅宗,可能有人会认为它们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是消极的。

当然,确实也存在这一方面,但也不尽然,许多文人不是在逆境时遁入空门,而是从禅宗中受到启发,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前进了一步,自己的心态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进而改变了一生的生存状态。

禅宗在原始佛教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儒家的心性论以及道家的本无观,促成了佛教扎根于中国土壤的相容基因的形成。

唐代惠能大师提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开始了佛教精神由出世转向入世。

宋代的禅宗,更强调“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成了完全的入世说教。

正是由于禅宗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这种相亲相容性,它既可满足中国古代文人追求超脱,寻找高雅玄妙情趣的需要,又与他们原来信奉的儒道思想没有太大的相悖之处,故此,禅宗才从诞生起就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特别青睐。

尤其在一些特定历史时期里许多文人士大夫从禅宗中找到了一条在乱世中逃避现实、摆脱郁闷愁苦的捷径。

很多文人士大夫因避乱躲入佛寺,从而与佛教接触,与禅产生了共鸣,在禅意的时空中得到了解脱与慰籍,与禅结下了不解之缘。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禅宗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禅宗思想常常被用来表现作家的思想和情感,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中,禅宗思想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要了解中国文学,必须了解禅宗思想。

禅宗思想发源于印度禅宗,后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主要宗派。

禅宗思想的核心理念是“禅”,即“禅定”或“禅悟”。

禅定是指通过修行和冥想,达到身心的安稳平静,消除烦恼和困扰,达到心灵的平和与清净,使人获得内心的解脱和自由。

禅悟则是指通过禅定,使人觉悟到自己和万物之间的真实关系,以及人生的真谛。

禅宗思想强调直接体验,强调心灵的净化和自我觉悟,追求心灵与宇宙的完全融合。

禅宗思想的这些核心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作家通过禅宗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宇宙和自然的深刻体验,他的一些诗作中,流露出对禅宗思想的思考和领悟。

又如,唐代诗人贾岛的诗作,表现出对人生的解脱和超然的追求,这些思想与禅宗思想的理念是相通的。

宋代文学中的一些文学家,也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禅宗思想的精神,体现出对禅定、禅悟的追求和对生命真谛的探索。

这些作家的作品,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禅宗思想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禅宗思想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新文学运动时期,一些文学家受到禅宗思想的启发,创作了一些充满禅宗思想色彩的作品,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来表达人生的疑惑和探索,具有强烈的禅宗思想气息。

即使在当代文学中,禅宗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也不乏融入禅宗思想的元素,表达对真理和精神解脱的追求。

禅宗思想一直以来都在中国文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融合,既是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表现,也是中国文学在接纳和发展禅宗思想的过程。

浅谈佛教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佛教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佛教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作者:杜双双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2期摘要:佛教的禅宗,自菩提达摩东传以来,于六祖慧能始盛,中晚唐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要代表之一。

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核心思想对后世的修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其空灵洒脱、不拘一格、平淡朴实、清凉智慧的宗风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禅宗的传入不仅为文学词汇增添了新的内容也创造出独特的文体,并在思想内容和审美趣味上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活力。

关键词:禅宗;思想;影响;中国文学;审美趣味一、禅宗及其思想(一)简述禅宗禅宗禅法由菩提达摩东传,而禅宗一名是在中国创立的。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通过收摄心念,平息妄念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禅宗在世界上大致分为“大乘禅”与“小乘禅”,两者修习目的不同。

中国的禅宗,是“大乘禅”。

“大乘禅”是以艺术化的生活为目的。

(二)禅宗的主要思想1、自力修持——独立洒脱,不拘一格佛教宗派之中的修持方法,大致分为主要靠自力与主要靠他力。

而禅宗修行主张以“自力”为主。

而“自耕自种,自食其力”更是禅僧所倡导的修行与生活方式,所以禅宗高僧大德,自古以来在行住坐卧之间都流露出自信自尊又洒脱不拘的气派。

2、即心即佛,是心作佛——内观自省,坦荡磊落禅宗强调佛圆净土在自己心中,不必向外寻求,而人与佛在本质上无有差别,佛是觉悟人,人是未来佛。

“佛”在自己心中,向内反观自省即见未来面目。

这不仅蕴含着慈悲平等的基本佛教思想,也把修禅者的人格修养推到一个新高度。

3、万法皆空,空有不二——出世入世浑一体禅宗参学目的之一,旨在彻悟“万法皆空”之理。

此处的“空”,绝非一般人所理解之虚空,而是从因缘的角度看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发现一切都不实在,都在无常变动,缘聚则成,缘散则灭。

这种无常谓之空。

《维摩诘经》充分阐释了“空”与“有”的关系,两者并不对立,所以也论述了出世与入世的统一问题。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禅宗思想源于印度,兴起于中国,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禅宗思想以其独特的禅修方法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创作,使之在内涵和表现形式上都有了独特的风貌。

本文将从禅宗思想的基本内涵、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其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略谈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关系。

一、禅宗思想的基本内涵禅宗思想最早起源于印度的佛教禅定观念,经过中国的传入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禅宗。

禅宗强调通过冥想、打坐来领悟佛性,强调“顿悟”的境界。

它特别注重个人的体验和领悟,强调“心即是佛”,倡导通过静坐来体悟内心的智慧和力量。

禅宗思想摒弃了经书的研读和宗教仪式的束缚,提倡直接体验本心的方法,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觉悟。

从中可以看出,禅宗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超脱和解脱,是对人生和世界的一种超越性的思考和追求。

二、禅宗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禅宗思想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土地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派和禅宗文化。

在历史上,禅宗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简朴禅、唐代的早期禅宗、五代至宋代的繁荣时期以及明清两代的发展变化。

唐代是中国禅宗的鼎盛时期,禅宗大师鱼著、慧能、神秀等相继兴起,禅宗的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禅宗的发展不仅在宗教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化、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禅宗倡导禅修的方法,通过冥想、打坐等实践的方式,使人们更能够深入地探寻自己内心的密码。

这种内省精神促成了中国文学在表现手法和内涵上的转变与发展。

三、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影响了文学创作的形式和题材,还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家的心灵境界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创作的形式上,禅宗思想强调语言的简约和意境的凝练,使得古代的诗歌、散文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凝练、含蓄。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作就充分体现了禅宗思想的内在精神,他的诗歌含蓄深远,如《山居秋暝》中的“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正是运用了禅宗中“顿悟”的思想,抒发了内心深处的平和与超然。

禅宗思想对唐诗的影响与表现形式

禅宗思想对唐诗的影响与表现形式

禅宗思想对唐诗的影响与表现形式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唐代,对唐代的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禅宗思想对唐诗尤其具有独特而深远的影响,并在唐诗中体现出多种表现形式。

本文将探讨禅宗思想对唐诗的影响以及其在唐诗中的表现方式。

1. 禅宗思想对唐诗创作理念的影响禅宗思想鼓励人们超越尘俗之执着,追求内心真实自我。

这种精神内化为唐代文人创作理念的一部分,使得他们在写作时更注重内省、超脱和自我觉察。

这种内省和超脱意味着他们试图通过平静的心态来达到对世界和生活更深层次的洞察,并将这种洞察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

2. 禅宗思想对唐诗情感表达方式的影响禅宗强调直接体验与感知,追求超越语言和逻辑的直观体验。

在唐诗中,禅宗思想对情感表达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

许多唐诗以细腻的笔墨描绘自然景物或日常琐事,通过这些微小而富有意义的细节来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

这种直接、简明的表达方式正是禅宗强调的“言物不二”的表现。

3. 禅宗思想对唐诗修辞手法的影响禅宗注重用意象和隐喻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哲理。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在很多唐诗中找到。

比如,许多诗人运用太极图、山水画等图像来隐喻生命、空灵和无为等禅宗核心概念。

同时,他们也借鉴了禅宗教语中使用的比喻、对偶和反讽等修辞手法,使得他们的诗作兼具丰富性与隽永性。

4. 禅宗思想对唐诗审美观念的影响禅宗启发了唐代文人对审美理念更高层次的思考。

禅宗注重“寂静无为”与“以物喻道”的观念,使得唐代文人追求到了一种雅致、简约而超凡脱俗的审美境界。

这在唐诗中表现为对于形式、音乐与情感等方面的高度把握,让读者在品味唐诗时能够沉浸其中并获得灵性上的愉悦。

综上所述,禅宗思想对唐诗产生了深远和持久的影响,并通过影响创作理念、情感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在唐诗中体现出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这些禅宗思想的独特贡献使得唐诗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和哲学的体验。

禅宗与古代文学作品的融合

禅宗与古代文学作品的融合

禅宗与古代文学作品的融合禅宗与古代文学作品的融合源远流长,两者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禅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心灵的宁静与超脱,而古代文学作品则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智慧。

本文将探讨禅宗与古代文学作品的融合之美,以及二者相互交融所带来的文化价值。

禅宗是中国独有的佛教宗派之一,强调顿悟、悟道,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解脱。

禅宗注重禅修、打坐,通过冥想与参悟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禅宗的核心理念是“无我”、“无相”、“无念”,主张超越物我之别,超脱生死轮回,达到心灵的解脱境界。

禅宗强调直指人心,摒弃繁琐的礼仪与文字,追求直截了当的心灵体悟。

禅宗的禅语、公案、和尚法语等都是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富有哲理性与启发性。

古代文学作品则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智慧。

古代文学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观念。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如《红楼梦》、《西游记》、《诗经》等,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影响深远,流传至今。

禅宗与古代文学作品的融合,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对禅宗思想的借鉴与表达。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融入禅宗的思想内涵,通过作品展现禅意境界,引导读者超脱尘世,追求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比如在唐代诗歌中,不少诗人受到禅宗思想的启发,创作了大量具有禅意的诗作,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深刻思考。

这些诗作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境界的向往与追求,给人以启迪与感悟。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禅宗元素也体现在作品的意境与情感表达上。

禅宗注重心灵的宁静与超脱,古代文学作品也常常通过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来体现这种禅意。

比如在《红楼梦》中,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禅宗所倡导的超脱尘世的境界。

作品中的诗词歌赋、对联对话等形式,也常常融入禅宗的意境,给作品增添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气息。

唐诗中的禅宗思想影响

唐诗中的禅宗思想影响

唐诗中的禅宗思想影响简介禅宗是佛教中一支重要的宗派,起源于中国的唐代。

在唐诗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融合了禅宗思想的作品。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禅宗思想的影响,并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禅宗思想概述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追求通过内心体验来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

其核心理念包括定、静、虚无等,提倡寂静与思考的结合。

禅宗对唐诗创作的影响1.境界表达:禅宗注重直观的境界体验,而唐诗中常常以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状态,并通过细腻、典雅的语言传达出禅意。

2.淡泊情感:禅宗主张超脱尘世欲望,并追求内心平静,这种情感也在一些唐诗中得到体现,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淡泊意境。

3.空灵意象:禅宗思想强调无形无相,唐诗中常用虚幻的意象来表达禅宗的观念,如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银河欲落九天羞,飞度中庭云影稠”的描写。

影响的主要作品1.王之涣《登鹳雀楼》:该诗以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现了对浩瀚世界的超越和淡泊情怀。

2.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描绘寂静而祥和的秋夜,展现了禅宗强调的人与自然、心与妙境的统一。

禅宗对唐诗创作风格的影响:1.言简意赅:禅宗注重直指人心,唐诗中常以简洁而富有内涵的文字表达思想感情。

2.抒发内心体验:禅宗倡导直接属于个人内心体验,并通过唐诗展示出了内在体验的思想。

总结禅宗思想对唐诗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通过境界表达、淡泊情感、空灵意象等方面,禅宗思想为唐诗注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唐诗中融入了禅宗思想的作品不仅有着高度的艺术价值,更展现出人类追求内心升华和超越的精神追求。

感谢您阅读本文!。

佛教禅宗与唐诗的启示与影响

佛教禅宗与唐诗的启示与影响

佛教禅宗与唐诗的启示与影响简介佛教禅宗和唐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修行方式,深受中国文人的追捧;而唐诗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探讨佛教禅宗对唐诗的启示以及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

1. 佛教禅宗对唐诗创作的启示1.1 心境与情感体验禅宗注重内心与自我觉察,强调静坐冥想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清明。

这种超越常人世俗的心境和情感体验也影响了许多唐代诗人。

他们在写作时常常追求内心深处真实的感悟和审视自我,表现出独特而深邃的情感体验。

1.2 自然意象与修辞手法禅宗注重观察身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通性,通过直接而纯净的形式来表达意境。

类似地,唐诗中出现了许多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借此来抒发思想情感。

禅宗对唐诗的启示使得诗人们更加注重运用具象的自然意象和独特的修辞手法来塑造诗歌形象。

1.3 莲花与空灵在佛教禅宗中,莲花被视为纯洁而超越尘俗的象征。

唐代诗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来表达内心追求净化与解脱的愿望。

这种寓意丰富且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唐诗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主题。

2. 唐诗对佛教禅宗的影响2.1 禅院文化唐代出现了许多以佛教禅宗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禅院。

这些寺庙不仅是佛教信仰之地,也是学问交流和文化盛会之所。

许多文人墨客亦常在其中修行、创作、笔耕不辍,并将其修养经验融入到作品中,进一步推动着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

2.2 思想交流与影响唐代的文人士大夫对佛教禅宗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他们将禅宗的修行理念与自己的文学创作紧密结合,使得唐诗表现出一种更加内省、超脱世俗的审美倾向。

2.3 语言与艺术表达唐代诗歌以其简练、高度凝炼的形式而闻名。

禅宗对于追求虚静和意象纤细之道有着深刻见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唐诗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达手法。

唐诗中那些抽象、充满意境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是禅宗思想对诗歌造成影响的直接体现。

结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与唐诗之间存在着相互启示和影响。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摘要】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创作风格和表现形式,同时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火花。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有着共通之处,都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省。

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得到了传承,成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灵感源泉。

通过对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涵。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使文学作品更具深度和内在的思想力量。

【关键词】禅宗思想、中国文学、影响、体现、共通之处、思想火花、传承、重要性。

1. 引言1.1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概述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禅宗的精神内核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创作与发展。

禅宗思想追求超越言语的直接体验,强调静默、直觉和超越日常意识的境界。

在中国文学中,禅宗思想不仅影响了文学作品的主题、意境和表现形式,也影响了文学家的创作态度和思想境界。

本文将从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共通之处、禅宗思想为中国文学注入的思想火花以及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的重要性。

通过对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行略谈,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也有助于拓展禅宗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2. 正文2.1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禅宗思想的超越世俗和解脱心灵的理念对中国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强调超越生死、忘却烦扰、远离尘世,这种超凡脱俗的精神与文学作品中常常反映出的超然情怀、超脱境界相呼应,使文学作品更具哲理性和内涵。

禅宗思想的平等心态和超越自我意识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禅宗主张一切众生平等,反对妄自尊大和执著,这种心境使文学作品更加包容多元、博大深厚,同时也培养了文学人的谦虚谨慎、超脱名利的品质。

禅宗思想的专注和当下意识对文学情节和文学表达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文学中的禅宗思想

古代文学中的禅宗思想

古代文学中的禅宗思想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它强调直接体验、觉悟和内心的平静。

禅宗的思想深刻地渗透到了古代文学中,为文学作品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以古代文学中的禅宗思想为主题,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影响。

在古代文学中,禅宗思想常常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出现。

例如,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以登高望远的景象来表达对禅宗的领悟。

诗中描述了登上高楼,俯瞰四周的美景,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

这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与禅宗强调觉察当下的思想相契合,传达出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

禅宗思想还在古代文学中体现为对自然的崇拜和与自然的融合。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以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对禅宗的理解。

诗中描绘了秋夜的凉爽和月色的明亮,通过对自然的感知,诗人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这种与自然的融合,使诗人能够超越尘世的纷扰,达到内心的安宁。

禅宗思想还在古代文学中表现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死的思索。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中,他以描绘历史上的一场战争为背景,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死的思索,表达了对禅宗的体悟。

赋中,苏轼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生的无常,通过对生死的思考,他认识到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只有超越名利和欲望,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禅宗思想还在古代文学中体现为对人性的观察和对心灵的疗愈。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他以幽默讽刺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矛盾。

通过对人性的观察,冯梦龙试图唤醒人们对内心的觉察和觉悟。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己内心的观察和反思,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在古代文学中,禅宗思想不仅影响了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境,还影响了文学的创作方式和风格。

禅宗强调直接体验和觉悟,这种体验和觉悟常常通过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来表达。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符号和隐喻,都是禅宗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

禅宗的内心平静和觉悟也影响了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句法,使其更加简练、深邃和富有内涵。

古代中国文学中的自然意象与禅宗思想

古代中国文学中的自然意象与禅宗思想

古代中国文学中的自然意象与禅宗思想古代中国文学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领域,其中自然意象和禅宗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然意象在古代中国文学中被广泛运用,并与禅宗思想相互融合,呈现出独特而深刻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文学中自然意象与禅宗思想之间的关系,并展示其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

1. 自然意象在古代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文学中,自然被视为诗人、文人墨客灵感的源泉。

诗歌、词曲、绘画等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对自然界物象和景观的描绘。

通过对花草树木、山水云雾等元素的描写,使得作品更加生动质朴,增加了情感表达的深度。

2. 禅宗思想对古代中国文学的影响禅宗是一种具有特殊哲学观念和修行方法的佛教流派,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

禅宗思想强调内观心性、追求超越言语与概念的直接体验。

这种思想影响了古代中国文学中对自然的描写方式和表达技巧。

3. 自然意象与禅宗思想的融合在古代中国文学中,自然意象和禅宗思想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诗人表达了对于生命、人性、命运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同时,禅宗修行方法也为文人提供了实践与体验的途径,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贴近自然并从中汲取灵感。

4. 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意象与禅宗思想许多经典的古代中国文学作品都展示了自然意象和禅宗思想的融合。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运用到了大自然景色来寄托诗人内心情感;宋代苏轼的《赤壁怀古》以山水为背景,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来反映内心境遇;元稹的《登飞来峰》中通过对山水的描写,传达了他对禅宗追求心灵自由的思考。

5. 总结古代中国文学中的自然意象与禅宗思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自然意象为文学作品带来了生动和情感的力量,禅宗思想则启发了文人对于人生哲理和内心意识的深入探索。

这种融合使得古代中国文学作品在表现和艺术上更加丰富多样,并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禅宗与中国文学

禅宗与中国文学

禅宗与中国文学禅宗与中国文学(转文)禅宗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比如《梵体诗》: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四达竟何遣,方殊安可尘,胡生但高枕,寂寞谁与怜,战胜不谋食,理齐甘负薪,子若未始异,讵论疏与亲,浮空徒漫漫,泛有定悠悠,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讵舍贫病域,不疲生死流,无烦君喻马,任以我为牛,植福祠迦叶,求仁笑孔丘,何津不鼓棹,何路不摧(),念此闻思者,胡为多阻修,空虚花聚散,烦恼树稀稠,灭想成无记,生心坐有求,降吴复归蜀,不到莫相尤。

又如白居易:《自解》:房传往世为禅客(世传房太尉前生为禅僧,与娄师德友善,慕其为人,故今生有娄之遗风云),王道前生应画师(王右元诗:宿世是词客,前身应画师),我亦定中观宿命,多生债负是歌诗,不然何故狂吟咏,病后多于未病时。

《读禅经》,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感兴二首》: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虽异匏瓜难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鱼能深入宁忧钓,鸟解高飞空触罗,熟处先争炙手去,悔时其奈噬脐何,尊前诱得猩猩血,幕上偷安燕燕窠,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唐代方外高僧如寒山子的诗,他的意境的高处,进入不可思议的禅境,但平易近人的优点,比之香山居士自居易,更有甚者,他完全含有于平民化的趣味。

对于寒山子的诗,大概大家都耳熟能详,所以想在下面少提一首,其他如唐代诗僧们的诗,确有许多很好的作品,如诗僧灵一:《雨后欲寻天目山,问元骆二公溪路》:昨夜云生天井东,春山一雨一回风,林花解逐溪流下,欲上龙池通不通。

《题僧院》: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校挂薛萝,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归岑山过惟审上人别业》:禅客无心忆薛萝,自然行径同山多,知君欲问人间事,始与浮云共一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曰龙潜巨浸势 龙潜巨浸势
三曰龙行虎步势 其体势,如龙行虎步。
四曰狮(子返)掷势 狮子返掷势
五曰寒松病枝势 其势中断,亦须如寒松病枝。
六曰风动势 (其势中断,亦须如)风摆半折。
七曰惊鸿背飞势 势有通塞者,如惊鸿背飞。
拾人涕唾得来者。
他系统的用禅来讲诗。用禅家的派别来比拟、衡量历代诗歌的高下,文说:
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
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
历(唐代年号)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一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
用温飞卿、韦端己、冯正中三人词中描写女子情态的句子来代表三人的词品,这就是一
种意象批评。
意象批评起源很早。魏晋之际,书法艺术趋于成熟,开始脱离实际应用,走向审美。由
于书法艺术的抽象性特征,意象批评法开始萌芽。从东晋到中唐,意象批评逐渐发展到
词如奎壁腾辉。商政叔之词如朝霞散彩。范子安之词如碧海珊瑚。李致远之词如佩玉鸣
鸾。刘庭信之词如摩云老鹘。吴锡逸之词如空谷流泉。秦竹村之词如孤云野鹤。
如前所述,在"言"和"意"的关系上,禅宗常以具象显示抽象,这个"具象"亦即"意象
",贵在活、灵、空、透,因此,禅师特别喜欢诸如"白云"、"明月"、"寒潭"、"花影"等
僧。他们都深受禅宗的影响。
最早给"势"安上名目的齐己,他本人就是一位禅师。《宋高僧传》卷三十《梁江陵
府龙兴寺齐己传》载:"幼而捐俗于大沩山寺。……客自德山来,述其理趣,己不觉神游
寥廓之场,乃躬往礼讯。既发解悟……凡百禅林,孰不参请。"(《大藏经》第五十册,
页八九七) 。他对禅宗各派门风,都有吸收。
一套理来论述诗的创作、欣赏和评论" ,影响深远。自此,以禅喻诗成为风气,其具体
做法,有深有浅:
浅的是在创作上以禅论诗。就是"用禅家参禅的特别颖慧的悟性来说明为诗之道" 。
例如:
韩驹在《赠赵伯鱼》的诗里说: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通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鲸吞巨海势",也像是袭自禅宗"毛吞巨海"的话头。《五灯会元》卷八《黄龙海机禅师
》下载僧语:"毛吞巨海,芥纳须弥"。此外,"丹凤衔珠势"之于"龙衔海珠"(《五灯会
元》卷六《洛浦元安禅师》);"龙凤交吟势"之于"枯木龙吟"(同上,卷十四《芙蓉道
楷禅师》) ,等等,都不难看出齐己《风骚旨格》中各种各样的"势"受禅宗影响的痕迹
圣安禅,自能奇逸。"《复斋漫录》载张舜民评诗云:"王介甫之诗,如空中之音,相中
之色,人皆闻见,难可捉摸。" 这类意象是以前所没有的。
二为自然,不过与过去的自然不同,"这个'自然'较之以前更显得剔透空灵,应该算作一
个特点" 。如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
贯酸斋之词如天马脱羁。邓玉宾之词如幽谷芳兰。藤玉霄之词如碧汉闲云。鲜于去矜之
各个文艺领域,它一步步的走向了成熟。其间,出现了钟嵘的《诗品》、袁昂的《古今
书评》等代表性著作。晚唐以后,迅速兴起的禅宗为意象批评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对
它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禅宗之所以会对意象批评法发生影响是与它自身的思维特点密切相关的。首先,禅宗最
根本的理论就是要人们认识"自性",但"自性"又是不可言说的,这就需要借助可以感觉
学诗浑似学参禅,语可安排意莫传。会意即超声世界,不须炼石补青天。
学诗浑似学参禅,几许搜肠觅句联。欲识少陵奇绝处,初无言语与人传。
而深的,则是在评论上以禅比诗。即"用禅家有关宗派区别的说法来品评诗派和作品"
应用这一方法最著名的是严羽,他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曾说:
以禅喻诗,莫此亲切,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

皎然是晚唐时的另一位高僧,他少年出家,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宋高僧传
》卷二十九《皎然传》) 。《诗式》是他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品。
《诗式》开章明义即为"明势"节,其中"诗有四深"节中说:"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
在这部作品中,皎然"强调'风流自然'的诗歌美学风格,标举'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的
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东坡集》卷二十三) 其中,"纤秾"与"简古
","至味"与"淡泊",为对立概念。而"端庄"之于"流丽","刚健"之于"婀娜"是相反相成
。"新意"与"法度","妙理"与"豪放"也属于不同类概念。苏轼将它们结合起来,也就是
不住一边、不滞一端的意思,显然这是受到了禅宗的影响。
历代禅宗信徒称为六祖(菩提达摩为初祖),然而实际上,慧能才真正是我们现在所说
的禅宗的创始人。
佛教是一种印度的宗教,但是自从它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处在一种与中国文化融合和
相互作用的状态之中。由于佛教,尤其是禅宗,与道家在玄理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相似
--佛家讲空,道家讲无,两者又都以出尘脱俗为得道;行动的合流--二者都追求山林净
的意象来喻示那不可言说的"自性"。其次,"二道相因"(一) 是禅宗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它是一种讲"无所不乘,亦无所乘"(《少室六门· 悟性论》),不从一个方面肯定或
否定事物的思维方式。禅师接引人常常是不凝滞于一端,而是先立一义,再破此义,横
说竖说,反说正说,变化万端。而立义本身,往往就是用立象设喻的方法。
。这种影响表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对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
方面。
禅宗语言在文学批评中作为一种表述体系,一种方法论,是禅宗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影
响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尤其表现在对诗论、词论的影响中。这种文学批评最为直接的形
式就是
以禅喻诗:
"把作诗和禅境禅悟拉在一起,大概始于北宋" 。宋代,"一些诗僧和文人纷纷以禅家的
八曰离合势
九曰孤鸿出塞势
十曰虎纵出群势 猛虎投涧势
不难看出,《诗格》是融合了《诗式》和齐己《风骚旨格》的内容。禅宗对"势"论的影
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二、意象批评
意象批评是一种"以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理念,以揭示作者的风格所在" 的文学批评
禅宗思维的这两个特点,影响了宋代以后的意象批评。禅宗思维方式给意象批评带来的
新特点,大略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意象本身的变化。
以往的意象往往有两类:一是人物,如袁昂《古今书评》:"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
,"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等;二是自然,如钟嵘《诗品》:"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
禅宗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缘起:
禅,即禅定,也称止或止观,本意是指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在佛教传入初期作为一种
道术传入中土,并逐渐流行起来。到南北朝时,这种修持方法已成为北方僧人的修习主
项,并产生了大量在这方面有成就的名僧。
公元六世纪初,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来到中土,创立以《楞伽经》和"渐悟说"为基础的
齐己《风骚旨格》中所列的"十势"( "狮子返掷势"、"猛虎踞林势"、"丹凤衔珠势"、"
毒龙顾尾势"、"孤雁失群势"、"洪河侧掌势"、"龙凤交吟势"、"猛虎投涧势"、"龙潜巨
浸势"和"鲸吞巨海势")中,第一势"狮子返掷势"就来自于禅宗话头。《五灯会元》卷十
四《太阳警玄禅师》记其语:"一句道得师子频呻,二句道得师子返掷" 。又如,齐己的
诗歌表现原则。" ,与禅宗的"明同工之妙。
这方面其他的代表著作还有僧文彧的《诗格》,其中也提到"诗有十势"。以下是文彧《
诗格》、皎然《诗式》和齐己《风骚旨格》的部分内容对照表:
《诗格》 ("诗有十势") 《诗式》 《风骚旨格》
一曰芙蓉映水势 其华艳,如百叶芙蓉,菡萏照水。
吴可有《学诗》诗三首,文为: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
龚相和吴可亦作了《学诗》诗三首:
学诗浑似学参禅,悟了才知岁是年。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意象。这一类自然意象在意象批评中也是在宋以后才逐渐多起来的,这与禅宗的影响不
能说没有关系。
其二,"禅学的博喻"批评。"博喻"就是运用以数个意象喻示的复合意象批评。也就是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