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业经营策略的变革及其动因分析(1)
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的特征和动因分析
同年l 】 月德国德意志银行斥资11 0亿美元兼劳美国 走镶 第8 行信孚锻行, 总资产高达8 o亿美元, .0 2 成为当时全球最大 的银行; 0 月1 日. 如0年9 3 美国大通银行与 .摩根合并戏立 j. P 为工 摩根太通, P 资产值达6邡O . 亿美元。 当今世界全球金融 体化进程日 益加快, 际银行并贿重组之风愈演愈烈、 国 席 卷全球, 成为当今匿际银 并己 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本文将试
2混业趋势加剧 、
・
芷剩生事能力的积累或金融危机崩 行业的快速发
随着世界金融一体化的进一步加裸 金融髋业经营
展导致 业务生产能力的过剩降低了经营效率, 并鞠整台
维普资讯
成为银行业达到效率边界的 必要手 另外, 段。 金融危机的发
互补 例如美洲银行的业务主要 集中于西海岸, 而国民银行
趋势 。
从英国《 银行家》 杂志垒球1 0 家大银行排名可 发 .0 0 现. 据国际银行业霸主地位的正是那些历经并购洗礼、 占 善 于资本市场运作的超级银行集团。 据该杂志20年7 o 1 月公布 的2o年世界银行业总资产2强排名 01 5 几经聚台的日本瑞 穗集团( i o啄日 Mmh; 本兴业、 第一劝业和富士银行组成
-
1,9亿美元的巨量获得第一,领先第二名花旗银 竹 255 (,2亿美元), o ̄ 902 35  ̄美元。 o 此外. 全球银i业总资产2妊 r 5
占到lO0 , 强总资产的3. . 0 8 豫 这一数值高于去年的3 8 2 %. 以及2世纪9年代3% O 0 O 的平均占有率
一
国际银{业的跨界有两层含义: 一是业务踌界. 即银行
} 嗡中涉及与证券业、 保险业等的融合 9眸 花旗银行 如l9 与 旅畸者公司的台并,使得新成立的 花旗集团同时拥有商
国际投资学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11998年4月6日,在全球金融界享有盛誉的花旗银行宣布同专长与保险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旅行者集团合并,合并涉及的资本总额高达820亿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合并案。
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后,将新公司定名为花旗集团,但沿用旅行者集团的商标,因为这是美国保险服务行业最有信誉的商标之一。
用花旗之名,用旅行者之商标,这样的结构安排体现出两大公司的合并是平等的合并。
合并后的花旗集团的总资产为7100亿美元,年净收入为500亿美元,年营业收入为750亿美元,股东权益为440亿美元,股票市值超过1400亿美元。
其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达到10000万个以上,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服务领域最广的全能金融集团。
这次合并并未受到美国司法、法院和国会的反对,这对美国银行业务范围的进一步拓展,开展实质性的混业经营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
试根据以上案例分析近年来跨国银行购并趋势的背景和动因。
案例分析2IBM,西门子和东芝公司在1992年为在20世纪末开发256兆位芯片而结成战略技术联盟。
来自3个公司的200位工程师在IBM高级半导体技术中心共同工作,并向东芝的管理人员汇报,所有开发芯片所需的基本投入先由IBM公司投资,然后把发票寄给西门子和东芝,账单和支出由每一公司安排在其他两家公司的雇员控制。
这3家公司共同研制新产品的机构包括IBM技术中心和西门子,东芝在美国的总部。
试结合所学国际投资学的知识,对此案例作简要分析。
案例分析3斯洛文尼亚的经验:斯洛文尼亚在1991年独立后的两年中,没有颁布对外直接投资具体政策。
1993年政府开始对国际资本移动包括对外直接投资,严加监管,因为正在进行的市场改革和自由化引起人们对国际资本移动不加控制的潜在不稳定影响的关注。
另外,野蛮私有化不规范地将公有公司的生产能力转移到以私营为目的而组建的私有公司手中,使得人们怀疑此类公司是资本抽逃的根源。
有鉴于此,政府于1993年10月修订了对外贸易法,这些修改赋予斯洛文尼亚财政部逐案审查对外直接投资,并决定是否批准的权力,未来投资者需满足两个条件:对政府没有明显的未偿税收债务,在预备对外直接投资的前一年有确定的收益。
大萧条时期美国货币政策无效的主要原因探讨——基于商业银行的视角
大萧条时期美国货币政策无效的主要原因探讨——基于商业银行的视角题目:1. 美国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概述2. 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中的角色3. “信用紧缩”政策导致人们存款减少4. 青睐黄金标准的政策限制了货币增发5. 存款失业循环导致政策无助于经济恢复美国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无效的主要原因探讨——基于商业银行的视角1. 美国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概述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让美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境中。
政府采取了多种货币政策来应对危机,然而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大萧条时期的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9年至1932年,政府采取了较为保守的货币政策,试图避免金融危机导致的通货膨胀。
第二阶段是1933年至1941年,罗斯福政府上台后,政府采取了更为激进的货币政策,试图刺激经济复苏。
然而整个时期的货币政策都未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危机。
2. 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中的角色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其中所涉及的贷款规模、利率和流动性都会对经济产生显著的影响。
在大萧条时期,商业银行由于长期持续的风险暴露,增加了降低贷款风险的动力,导致银行不再借出资金。
大量储户感到损失,失去信心,不再相信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和财务能力。
这导致了储户们拿出他们的存款,并且导致了储户的恐慌性赎回。
3. “信用紧缩”政策导致人们存款减少在萧条期间,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采用了一种名为“信用紧缩”的政策,旨在使商业银行保留更多现金以避免金融系统的崩溃。
但这种政策大大限制了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导致储户们拿出存款,而银行却没有足够的资本来满足这些提取现金的需求。
因此,储户们只能将其储蓄分散到更安全的金融机构中,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衰退。
4. 青睐黄金标准的政策限制了货币增发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采取了“黄金标准”政策,将货币按比例换算成黄金。
这个政策不仅稳定了货币供应,还防止了政府印钞票增加通货膨胀的风险。
然而,这个政策也限制了政府货币增发的能力,无法推动经济复苏。
美国的金融危机与金融改革
美国的金融危机与金融改革摘要: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然而,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带来了各种风险。
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它既是一部危机史,也是一部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史。
本文以美国为例,主要探讨美国1907年、1929-1933年、2008年这三场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及其之后金融改革,并总结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以便更好地把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向,给我国的金融改革提供相关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借鉴。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金融改革一、1907年美国金融危机1907年的金融危机是美国在国民银行时期(1864-1913年)经历的最后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它在美国金融史上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正是这场危机直接促成了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
<1>发生原因:1.休克前的经济繁荣与缺乏监管的信托机构: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迅速上升时期,经济的大繁荣让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如饥似渴,也促使美国机构与个人投资者过度举债。
这一时期,很多个人企业转变为股份公司,发行掺水股票,从中谋取暴利。
大量欧洲资本通过提供短期信贷来资助创业投机。
信托公司享有许多商业银行不能经营的投资业务却极其缺乏政府监管,导致信托公司可以没有限制地过度吸纳社会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和股市。
1906年,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信托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
2.金融机构第一个倒下:1907年10月中旬,美国第大三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对联合铜业公司(United Copper)收购计划失败。
市场传言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即将破产,第二天这家信托公司遭到“挤兑”。
尼克伯克与现在的雷曼兄弟一样,成为倒下的多米诺第一张骨牌。
3.银行“惜贷”利率冲天:尼克伯克倒闭后,银行对于信托业产生强烈不信任感,银行要求信托公司立即还贷,收到两面催款的信托公司只好向股票市场借钱,借款利息一下冲到150%的天价。
美国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及其启示
美国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及其启示1. 介绍美国银行是全球知名的金融机构之一,其成功之处在于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本文将探讨美国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并且给出一些启示,以供其他企业参考。
2. 美国银行的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美国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2.1 客户需求的理解美国银行重视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通过调研分析、客户反馈等方式,不断改进和创新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2.2 注重服务体验美国银行注重提供出色的服务体验,通过优化业务流程、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等手段,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2.3 个性化服务美国银行注重个性化服务,根据客户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并与客户建立紧密的关系,提高客户黏性和忠诚度。
2.4 创新技术的应用美国银行积极应用创新技术,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移动支付等,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3. 启示3.1 理解客户需求其他企业可以借鉴美国银行的做法,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和客户反馈等方式,不断优化和改进产品与服务,满足客户的期望。
3.2 重视服务体验企业应注重提供出色的服务体验,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3 推行个性化服务企业可以通过个性化服务,根据客户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与客户建立紧密的关系,增强客户黏性和忠诚度。
3.4 应用创新技术企业应积极应用创新技术,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更便捷和高效的产品与服务。
4. 结论美国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其他企业可以借鉴美国银行的做法,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注重服务体验,推行个性化服务,并应用创新技术,以提升竞争力并赢得客户的忠诚与支持。
通过对美国银行的经营理念及其启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努力打造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美国历史上曾实施严格的利率管制,此举有效化 解了当时的经济金融危机,也体现了战后国家 干预经济的政策思想。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由直接融资体系和影子银行体 系的快速发展所引发,也与其时美国政府追求市场配 置资源和提升社会生产率的政策导向相适应。
当时,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启动环境和进程并不理 想,存款保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混业监管体系的确 立,为利率市场化成功完成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次,银行机构经营困难,难以应对证券市场的 挑战,金融体系出现不稳定。僵化的利率管制不能适 应当时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势。高通胀导致的负市场利 率环境下,银行存款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急剧下降。同 时,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国际化、投资多样化 又导致银行存款大量流向证券市场或转移至货币市 场。传统银行业务急剧萎缩,一些存款性金融机构如 美国储蓄和贷款协会出现了生存危机。
同时,各州的《高利贷法令》则规定银行放款的 最高利率限制。至此,美国进入了利率管制时代。
二、20 世纪 60 年代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显现
60 年代以后,以“Q 条例”为代表的利率管制乃 至金融管制措施越来越不适应经济金融的发展,其弊 端逐渐显现。
首先,僵化的资金价格不能使资金向优质银行配 置,经营能力强的银行其规模难以扩展,难以通过正 常的市场竞争实现银行体系内的优胜劣汰。
商业银行经营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举例:1、美国次贷危机当美国经济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和2001年“9·11"事件的双重打击下呈现衰退危险时,美国政府为挽救经济采取低利率和减税等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使大量资金涌入沉寂10年的房地产市场.随着资金的不断涌入,房地产价格一路攀升。
不少投资人通过贷款购买第二套甚至第三套房产,同时大批没有偿还能力的贷款者和有不良还款记录者也向银行申请次级按揭贷款以购买房产.房价的高涨使银行对发放贷款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创新”包括:购房无须提供首付,可从银行获得全部资金;贷款的前几年只偿还利息,不用偿还本金;对借款人不做信用审核;利率浮动。
当银行手中持有大量未来可能违约的按揭贷款时,银行则将这些不良按揭贷款打包出售,再由华尔街投行将其证券化,包括设计成诱人的金融衍生品出售给全球投资者。
然而从2006年年底开始,由于美国房产价格下跌,很多借款人无力偿还债务,致使次贷危机爆发。
试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2、案例: 某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分析资料:利率敏感性分析表单位:百万元根据以上某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分析资料:(1)计算期间缺口。
(2)在未来一年中,市场利率如何变化对该行有利?(3)如果预测未来利率将出现相反变化,该行应如何避险?(1)0~1月:3169-3701。
3=—532。
31~3月:952.6—1211=-258.43~6月:1317。
3—1270.2=47。
16~12月:1596。
3—1992.4=—396.1(2)1~3月内,利率下跌。
3~6月内,利率上涨。
6~12月内,利率下跌(3)在1~3月内,营造正缺口;3~6月内,营造负缺口;6~12月内,营造正缺口。
3、案例:美国的货币中心银行增资以抵御坏债带来的风险1982年,世界经济的衰退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猛烈下降,进而致使其偿债发生困难.美国银行持有的第三世界的债务超过了1000亿美元,债务国大多数是拉丁美洲国家,特别是巴西和墨西哥。
美国混业经营制度的产生与中国金融制度的发展
改革 的步伐渐渐放慢 ,由于其 间出现 了两次经济过热的现象 , 导致宏观经 济和金融 发展被迫进行治理 , 专业银行 的业 务范围
被收拢 , 金融制度的市场化进程减慢 。19 年底和 19 91 92年底 ,
深圳证 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 易所 分别 成立 , 后的金融市 为今
场发展奠定了基础 。19 9 2年的金融过热 , 导致金融秩序比较混 乱 ,9 3 ,我国明确提出分业经营和管理的原则 。1 9 19 年 9 5年以 后 ,我国陆续通过 并颁布 了 《 商业银行法 》 《 券法 》 《 险 、证 、保 法》 为我国实现 分业经营提供了法律依据 。 9 2 , 19 年成立的证 监
进行两人捕鹿博弈 , 只有 “ 假设 合作” “ 和 不合作 ” 两种策略 。银
行有两个战略 : 战略 1 合作 ) ( 倾向于在金融系统中的合作 , 战略 2 不合作 ) ( 则是相对独立 的。同样地 , 证券公 司也有两个 战略 : 战略 1合作 ) ( 表示与 银行建立合作 关系 , 战略 2 不合作 ) 是 ( 则 表示与银行不建立合作关系。银行和证券公司 由于金融资产专 用性很低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存在 , 具有进行合作 的基础
分业经营 , 但在长期内实施混业经营将是必然选择 。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 革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也经历了渐进 式的系统演进过 程。17- 18 年是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起 步 99 9 4 阶段 。这一阶段我 国金融机构从一元化 向多元化转 变 , 国家 设 立 了农业银行 、 中国银行 、 中国建设银 行和中 国工 商银行 四家
和动 因, 而各自向对方 的业 务进 行渗 透 。如果银行和证券公 进 司合作 , 可能违规蒙受损失 , 但也可能获得更大 的收 益 , 而不进 行合作虽然不违规 , 但可能收益较低。金融系统竞争 、 合作模式 的 自发演化依赖于合作和 不合作的相对收益 , 若两种模式给金
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动机: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
英 国境外的 F DI( +) J母 国的 市场规模 ( .距离 { ) +) + .外 贸联系 ( ) +
(9 6 19 )
Br ae a e ly nd
3 7个母 国和 8 个 东道 国之间的海外 ( ) 2 + ,进 口 ( ) + .出 口 ( ) +. 9 2年 .n l 3 = 9 7母国和东道 母国 F K p n (9 6 机构 :1 9 al i 19) a s DI( +)
3美国国内严格的管制如q条例迫使美国银行或者为了给国内业务跨国银行数量f个8分行数量个131子公司数量个2跨国银行国外资产百万美元35跨国银行国外资产占美国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1资料来源banksmultinaionalseditedgeoffreyjonesp253162151899860417314融资或者为了开拓市场而到海外寻求发展
类 指 标 。现 将 相 关 研 究 择 要 摘 录 如 表 1
所示 :
有关跨 国银行产生原 因的实证研究
6 0
维普资讯
I 圃
转 探 型 索
从 表 1 归纳 中可 以看 到 ,这 八 类 的 因 素对 跨 国 经 营 的影 响 是 不 同 的 : 1 投 资 。海 外投 资 的 增 长 , 高 了 提
美国银行在 2 2个 国家的 资产与机构数 出口 ( ,人 口 () +) -,人均 J h s n(9 0 量 o no 19 ) GD () P - ,管制放松 ( ) + ,国 内存款数量 () ・ ,汇率 变动 () ・ B d ek 1 9 )外 国银 行在 美国的资产 ,1 7 -9 9 uz i 9 1 a( 9 318 S g r 1 9) a ai 2 (9
体上它对跨国银行的影响是正向的。 4 国 内金 融 资 源 的 富 裕 程 度 。当经 济 发展 到 一 定 程 度 , 资本 外 流 必 然发 生 ,
国际投资学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11998年4月6日,在全球金融界享有盛誉的花旗银行宣布同专长与保险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旅行者集团合并,合并涉及的资本总额高达820亿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合并案。
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后,将新公司定名为花旗集团,但沿用旅行者集团的商标,因为这是美国保险服务行业最有信誉的商标之一。
用花旗之名,用旅行者之商标,这样的结构安排体现出两大公司的合并是平等的合并。
合并后的花旗集团的总资产为7100亿美元,年净收入为500亿美元,年营业收入为750亿美元,股东权益为440亿美元,股票市值超过1400亿美元。
其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达到10000万个以上,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服务领域最广的全能金融集团。
这次合并并未受到美国司法、法院和国会的反对,这对美国银行业务范围的进一步拓展,开展实质性的混业经营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
试根据以上案例分析近年来跨国银行购并趋势的背景和动因。
案例分析2IBM,西门子和东芝公司在1992年为在20世纪末开发256兆位芯片而结成战略技术联盟。
来自3个公司的200位工程师在IBM高级半导体技术中心共同工作,并向东芝的管理人员汇报,所有开发芯片所需的基本投入先由IBM公司投资,然后把发票寄给西门子和东芝,账单和支出由每一公司安排在其他两家公司的雇员控制。
这3家公司共同研制新产品的机构包括IBM技术中心和西门子,东芝在美国的总部。
试结合所学国际投资学的知识,对此案例作简要分析。
案例分析3斯洛文尼亚的经验:斯洛文尼亚在1991年独立后的两年中,没有颁布对外直接投资具体政策。
1993年政府开始对国际资本移动包括对外直接投资,严加监管,因为正在进行的市场改革和自由化引起人们对国际资本移动不加控制的潜在不稳定影响的关注。
另外,野蛮私有化不规范地将公有公司的生产能力转移到以私营为目的而组建的私有公司手中,使得人们怀疑此类公司是资本抽逃的根源。
有鉴于此,政府于1993年10月修订了对外贸易法,这些修改赋予斯洛文尼亚财政部逐案审查对外直接投资,并决定是否批准的权力,未来投资者需满足两个条件:对政府没有明显的未偿税收债务,在预备对外直接投资的前一年有确定的收益。
浅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与经验
浅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与经验摘要:近些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货币市场和几乎所有债权市场上的利率都已经放开。
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时期,有必要梳理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以便吸取经验和教训,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
本文以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为例,介绍了美国从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完成的过程、步骤以及相关经验。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经验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历史上,为了建立稳定的金融秩序,实现政府低成本筹借战争资金以及实现战后经济恢复,美国曾施行过严格的利率管制。
20世纪60年代,利率管制政策日益显现弊端。
从1970年6月美国开始逐步解除利率管制,直至1986年4月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这一过程历时16余年。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的改革。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的环境和进程并不是十分理想,为了保证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同时,美联储也不断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引导利率水平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
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涉及到利率决定理论、利率传导理论以及剖析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金融发展理论。
(一)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决定理论内容丰富,是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各个理论可知,平均利润率、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率、央行的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等都会对一国利率水平的高低产生影响。
(二)利率传导理论。
利率市场化要求利率传导机制实现市场化,从而真正发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缩短货币政策时滞,使得宏观经济平稳发展。
(三)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自身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
美国分业与混业的变迁
案例3:美国银行业的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变迁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国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很少给以限制,商业银行可以经营多种业务。
美国也是实行混业经营的。
但是,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共有一万多家金融机构宣布破产,信用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银行、证券的混业经营是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认定商业银行只适宜经营短期的商业性贷款。
为了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对金融系统造成更大范围的破坏,美国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帝格尔法》,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离。
规定任何以吸收存款业务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不得同时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性资产业务;任何经营证券业务的银行即投资银行,不得经营吸收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
商业银行不准经营代理证券发行、包销、零售、经纪等业务,不得设立从事证券业务的分支机构。
其后,美国政府又先后颁布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以及《1968年威廉斯法》等一系列法案。
进一步加强了对银行业和证券业分业经营的管制。
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纷纷效仿。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期,是美国金融业的逐步融合阶段。
随着金融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外资银行大举进入美国的金融市场,一些发达国家的所谓综合性商业银行以先进的技术手段、良好的经营信誉、优质的金融服务以及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对美国金融市场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为了保护本国银行业的利益,确保金融市场不出现大的动荡,美国政府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通过了《取消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和《高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等有关法律;放开了存款货币银行的利率上限,从法律上允许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适当融合。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金融业开始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混业经营时期。
经过80年代金融改革,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经济基础逐步消失,分业经营的制度也已经不断被现实所突破。
美国银行业发展史
美国银行业发展的历史一.土地银行17世纪早期,英格兰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了第一批殖民地,然而殖民者来到新大陆时随身携带的铸币很少,大多数移民如契约劳工仆人,他们来到北美大陆时身无分文。
在殖民地造企业没有发现金矿或银矿所以无法铸造自己的金银铸币。
可以说殖民地时期严重缺少铸币。
当时采取的方法是:1.使用贝壳等自定一般等价物。
2.商品货币,如知名作物。
3.从英格兰输入官方货币。
通货短缺推动纸质货币的产生,比较典型的是信用券,其中主要是以地产为担保的银行券,发行机构就是殖民地第一批银行——土地银行。
这些银行非常的原始,只是发行短期信用券,与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相距甚远。
然而有些殖民地尝试建立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如马萨诸塞土地银行。
同时存在的还有宾夕法尼亚土地银行,这是一家公共银行,主要业务也是发行银行券。
但是由于几个殖民地过度发行纸币后出现了失控的通货膨胀,到1764年法偿纸币的发行被英国议会叫停。
二.第一合众国银行及同时期的私人银行1776年美国正式独立。
根据国会的指示,1790年《关于设立国家银行的报告》被提交,作者汉密尔顿建议效仿英格兰银行成立合众国银行。
1791年国会同意了这个设想,给予合众国银行20年的牌照,定义其为一家公司合办的银行。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具有中央银行性质的国家银行。
作为中央银行,他可以印发纸币,可以兑换铸币,可代理国库收税,可吸收本国、外国存款发放贷款。
但是银行的牌照禁止它从事投资等活动。
第一合众国银行有几个特点:1.合众国银行很谨慎的运用其公共地位,与州银行相比它的红利不高。
2.第一合众国银行通过在全国设分支扩张其经营范围。
3.合众国银行在经营期内也履行了一定的中央银行职能。
从整体上看,第一合众国银行是一个成功、稳健而负责任的机构,管理谨慎保守。
在第一合众国银行开始经营的五年里,美国具有了高信用级别而且可靠的货币供给,推动了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繁荣。
但也有人批评其外国股东数量过多。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原因和路径选择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原因和路径选择国际上银行业的经营范围曾存在两种模式。
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综合性银行模式。
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分业经营模式。
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各种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加剧,银行业又由过去的分业经营逐渐向全能银行演变。
1999 年11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关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限制,它标志历时66 年由美国首先建造的金融“防火墙”被拆除了,同时意味着全球主要西方国家已全部进入了银行全能化经营时代。
一. 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原因(一)内在动因金融资产的专用性是全能银行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因。
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对已经投入生产过程的资产进行再配置的难易程度。
按照经济学理论,要素存量(资产存量)的重新配置必然涉及一定的费用。
随着资产专用性增强,改变旧资产的转换成本和时滞成本会提高。
对于金融业,可从资本(可分为现实资本和人力资本)、信息和人员素质这三个方面分析其资产专用性。
其中,现实资本在银行业与证券业中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货币,而现金和存款等货币的转换成本几乎为零。
至于人力资本、金融信息与人员素质,由于银行业和证券业的服务对象、宏观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高度业务相关等因素,它们的专用性也很低。
在西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目前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使得各个金融市场日益一体化,促进了金融业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从而使金融资产的专用性更趋减弱,银行全能化也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发展起来。
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资产专用性很低,造成它们之间进入或退出对方行业并不需要提供高的额外成本,这种很强的要素替代性和通用性,加上金融业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然垄断性,金融各分支行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避免向金融业外行业支付过高扩张成本,此时全能银行成为最优选择。
(二)外在动因银行全能化除了有其特有的内在动因外,还有许多外在动因:1. 竞争压力加大。
银行经营方式的变迁研究
最初 规 定对 活 期存 款 不支 付利 息 , 即零 利率 , 来提 高 了利率 上 限 , 许 支 付 少 量 利 息 ; 三 , 法 案规 后 允 其 该
定 政 府对 银 行 存款 给 予保 险 , 并据 此成 立 了联邦 存 款 保 险公 司( D C 以及 实 行 最后 贷 款 人 制 度 。从 此 F I) 开始 了美 国银 行分 业经 营 的历 史 , 并随后 被 其他 国家 所效 仿 。 但 是对 于 银行 业应 该 实行 分 业 经 营还 是 混 业 经 营 的 争 论 却 没 有 因为 该 法 案 的 确 立 而 停 止 。 17 90 年代 美 国经 济 学 家 、 坦福 大 学教 授罗 纳德 ・ 金农 ( J M kn o ) 爱 德 华 ・ E・ ・h w 系 统 地 提 斯 麦 R・ ・ c i n 和 n 肖( S S a ) 出了金 融 压制 与金 融 深化 的理 论后 , 融深 化 的理论 在 世 界各 国得 到 不 断发 展 并 成 为 八 十 年 代 放 松 金 金 融管 制 和金 融 自由化 的理 论动 因 。19 9 0年代 美 国麻 省 理工 学 院 斯 隆管 理 学 院教 授 、 名金 融 学 家 罗伯 著 特・ 默顿 (9 7年诺 贝 尔经 济学 奖 获得 者 ) 滋 维 ・ 迪 于 提 出的 基 于 功 能观 点 的 金 融 体 系 改 革 理 论 进 19 和 博
— —
44
— —
维普资讯
一
步 推 动 了全球 金 融深 化 , 混业 经 营成 为各 国最 终 的追 求模 式 。 19 99年 I , 国 国会 正 式 通过 ( 融 1月 美 金
现代化法案>争论 了几十年 的金融业是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的问题在美国划 了句号。其实 , , 美国的
美国八九十年代银行危机_成因_处置方法及启示_三_
美国八九十年代银行危机:成因、处置方法及启示(三)徐诺金三、危机所引发的监管问题及启示1 危机引发的监管问题美国八九十年代金融危机引发的监管问题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存款保险的作用、大银行的处置、宽容政策的运用、金融监管的效力。
(1)存款保险的作用。
存款保险涉及到银行稳定性与道德风险的权衡问题。
一方面,存款保险通过向存款人提供保护以避免其存款遭受损失,消除银行被挤兑的危险;另一方面,通过承担应由存款人负担的损失,使存款人不再有管理银行风险的动机而听任银行承担过度的风险。
存款保险的存在,使银行产生了把资产投向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高风险项目的动机,从而造成了资源的错误配置和银行的破产。
这一政策在维护美国银行业的稳定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但这种稳定是有代价的。
1980~199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处置破产银行的费用达363亿美元,政府为保障存款支付共动用纳税人税赋1321亿美元。
1986 ~1991年,对未保险人的保护率达83%。
1992年后,美国立法当局改变了这一做法,更倾向于加强市场约束,采取了三条对策:一是对银行实行按风险级别收取差别保费率;二是严禁用纳税人的钱处置风险;三是未保险人要承担银行破产损失和分担处置成本。
(2)大银行的处置。
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在20世纪80年代初处置银行危机时往往注重稳定而忽视市场规则,这一点在大银行的处置中十分明显。
美国金融监管当局通常认为,好的公共政策应使银行免于市场力量的影响并使大银行的未保险存款人受到保护。
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在处理第一宾夕法尼亚州银行危机时,采取的是营业银行援助方式,其理由是该银行为所在城市的最大银行,它的破产有可能引发地区甚至全国性的连锁反应。
对第一宾夕法尼亚州银行的处置方法后来成为处置大银行的模式,并最终发展为大银行不会倒!的理论。
这种处置方法引出两个最突出的问题:一是道德风险,二是公平性。
1997年出台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良法#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它严格了对大银行的救助条件,规定在大银行倒闭确实会引发系统风险的情况下,可以突破最低成本处置法则,但要求联邦储备银行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三分之二的委员提出建议,交由财政部长与总统协商后最终决定是否救助,而由此产生的救助成本要由所有受益金融机构分担。
关于美国银行重组新趋势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银行重组新趋势对我们的启示引言近年来,全球金融行业发生了巨大变革,美国银行作为全球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断调整自身结构,迎接新的挑战。
通过研究美国银行重组的新趋势,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从而指导我们在当前金融市场中适应变革,提高竞争力。
1. 多元化经营美国银行在重组中注重多元化经营,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扩大业务范围。
这种做法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分散风险,降低单一业务带来的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对我们来说,应该在经营中寻找多元化的机会,降低单一业务带来的风险,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 数字化转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
美国银行通过引进新技术、优化现有流程,实现数字化转型,并将其作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客户体验。
3. 技术创新为了与新兴科技企业竞争,美国银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这些创新包括移动支付、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
我们应该关注技术创新,积极拥抱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我们的业务中,以提高竞争力。
4. 客户体验的重视美国银行在重组中注重提升客户体验,通过优化流程、改进服务,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客户体验的提升可以带来客户满意度的提高,进而增加客户黏性和忠诚度。
我们应该注重客户体验,并通过不断优化自身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5.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美国银行在重组过程中,高度重视风险管理。
银行业务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合理的风险管理可以降低风险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降低风险对我们业务的影响。
6. 人才培养重组过程对银行内部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银行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业务的发展。
对于我们而言,培养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美国银行业发展史
美国银行业发展的历史一.土地银行17世纪早期,英格兰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了第一批殖民地,然而殖民者来到新大陆时随身携带的铸币很少,大多数移民如契约劳工仆人,他们来到北美大陆时身无分文。
在殖民地造企业没有发现金矿或银矿所以无法铸造自己的金银铸币。
可以说殖民地时期严重缺少铸币。
当时采取的方法是:1.使用贝壳等自定一般等价物。
2.商品货币,如知名作物。
3.从英格兰输入官方货币。
通货短缺推动纸质货币的产生,比较典型的是信用券,其中主要是以地产为担保的银行券,发行机构就是殖民地第一批银行——土地银行。
这些银行非常的原始,只是发行短期信用券,与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相距甚远。
然而有些殖民地尝试建立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如马萨诸塞土地银行。
同时存在的还有宾夕法尼亚土地银行,这是一家公共银行,主要业务也是发行银行券。
但是由于几个殖民地过度发行纸币后出现了失控的通货膨胀,到1764年法偿纸币的发行被英国议会叫停。
二.第一合众国银行及同时期的私人银行1776年美国正式独立。
根据国会的指示,1790年《关于设立国家银行的报告》被提交,作者汉密尔顿建议效仿英格兰银行成立合众国银行。
1791年国会同意了这个设想,给予合众国银行20年的牌照,定义其为一家公司合办的银行。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具有中央银行性质的国家银行。
作为中央银行,他可以印发纸币,可以兑换铸币,可代理国库收税,可吸收本国、外国存款发放贷款。
但是银行的牌照禁止它从事投资等活动。
第一合众国银行有几个特点:1.合众国银行很谨慎的运用其公共地位,与州银行相比它的红利不高。
2.第一合众国银行通过在全国设分支扩张其经营范围。
3.合众国银行在经营期内也履行了一定的中央银行职能。
从整体上看,第一合众国银行是一个成功、稳健而负责任的机构,管理谨慎保守。
在第一合众国银行开始经营的五年里,美国具有了高信用级别而且可靠的货币供给,推动了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繁荣。
但也有人批评其外国股东数量过多。
美国银行证券营销策略
美国银行证券营销策略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是全球最大的银行之一,其证券营销策略不断演进和改进。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证券营销策略:1. 客户分析:美国银行通过深入的客户分析,掌握客户的需求、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
通过了解客户的投资目标和个人情况,银行可以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投资建议和产品。
2. 多元化的投资产品:美国银行提供一系列的投资产品,包括股票、债券、衍生品和共同基金等。
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资金实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
3. 专业的投资顾问团队:美国银行拥有一支庞大的投资顾问团队,他们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专业知识。
这些顾问可以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投资建议,并帮助客户优化自己的投资组合。
4. 教育和培训:美国银行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帮助客户提高投资知识和技能。
这些活动包括投资研讨会、在线课程和投资知识库等。
通过提供这些教育资源,银行希望客户能够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5. 技术创新:美国银行积极采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来改善其证券营销策略。
例如,它开发了一系列的移动应用程序和在线投资平台,使客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易和查看投资组合。
6. 客户关系管理:美国银行注重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它通过定期与客户保持联系,提供市场和投资更新,并及时回应客户的查询和问题。
通过积极的客户关系管理,银行希望能够增强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总的来说,美国银行的证券营销策略是基于深入的客户分析,提供多元化的投资产品和专业的投资顾问团队,同时通过教育和培训、技术创新以及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来增加客户价值和满意度。
这些策略的综合应用使得美国银行在证券营销领域具有竞争优势。
试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银行危机的原因_温荣刚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试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银行危机的原因温荣刚,郭 爽(渤海大学历史系,辽宁锦州 121000)[摘 要]20世纪30年代美国银行发生的危机,不仅是始于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反应,更是其自产生以来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的总爆发。
[关键词]美国;银行危机;原因[中图分类号]K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9)03-0081-04[收稿日期]2008-11-01[作者简介]温荣刚(1975-),男,吉林靖宇人,渤海大学历史系讲师,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美国史。
/(大萧条期间)5000家银行倒闭,900万存款荡然无存0,[1](P19)至1933年银行危机全面爆发。
目前史学界多将此次银行危机看作是这次大萧条的原因,却少有对其进一步分析。
文章认为,美国的银行业在此时爆发危机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既有外在的诱因使然,又有其内在不可避免的缺欠相互作用而成。
一、美元单方向流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债务流动和国际贸易角度分析,美国银行一直存在隐患,这是诱发20世纪30年代银行危机的直接原因。
一战后美国的金融业飞速发展。
1919年至1929年间银行总资本增长近一倍,人寿保险公司及建筑和贷款协会的资本增长10倍多,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银行家。
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也孕育着金融和外贸的危机。
战争对欧洲的破坏是巨大的,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经济中心。
/1914年美国公民的海外投资约35亿美元,但仍欠欧洲人近40亿美元的净债,但5年后,欧洲欠美国私人净债近30亿美元,欧洲国家政府欠美国政府债务为100亿美元。
0[2](P354)一战后,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美元代替英镑成为国际汇兑的主要手段,美国银行家开始向海外大量输出资本。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贸易来看,美国虽然处于出超地位,为许多国家提供原料和制成品,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它自身也需要进口皮革、香蕉、咖啡等商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银行业经营策略的变革及其动因分析
随着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如国际一体化、法律与监管制度、信息与网络化技术发展,美国银行业不断变革和自己的经营与策略,以适应环境,提高自身
的竞争力。
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将美国银行业经济策略的变革特征归纳为如下五点:
一是20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银行业经营目标是提高财务效益,只注重资产收益率,经营策略主要是扩大传统的信贷业务规模,由于分业经营限制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扩张主要依赖自我扩张。
但因为只注重规模的扩张放松了风险控制,导致不良资产比例高,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资产的经济效益差;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1988年巴塞尔协议实施前,美国放松了对银行业的管制,金融市场化程度也不断提高,银行业逐步进入了兼并高潮,同时银行业也参与和助推了企业间的并构活动(如LBO),出现了大量的恶意收购事件。
该阶段银行业只注重资产收益率(R),而忽视资本收益率(ROE),管理模式粗放。
经营策略的重点是通过兼并手段来扩大不占用或少占用资本的中间业务规模,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超过20%,ROA提高,但ROE 下降;三是80年代后期,尤其是1988年巴塞尔协议实施依赖,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受到资本限制,银行业开始重视资本收益率(ROE)的提高。
银行业务按照行业而不按地区来管理,银行采取保守性经营策略,注重资产质量和流动性的提高。
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在该时期迅速发展,以解决银行资产流动性差的问题。
结果资本收益率(ROE)上升,银行规模扩张速度下降;四是9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并对银行业的经营策略产生重要
影响,推动了银行和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银行业务的国际化程度较快提高,同时伴随产品模型、定价模型、风险管理模型的广泛应用,现金流管理(自下而上)日益受到重视,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五是9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重新崛起,1999年11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实施后对银行业的管理进一步放松,推动了银行业进入兼并高潮,银行业通过兼并收购迅速扩大了银行、和证券业务规模。
2004年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增长到45%,像银行等一些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超过了总收入50%。
另外,电子银行业务迅速发展,银行业国际化程度和多元化整合能力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
银行业总体经营策略变革的同时,分行的经营策略也在发生变化,分行面临来自众多方面的挑战,如经营分行业务变得的日渐昂贵、分行雇员中缺乏销售和服务的文化、单一分行难以获得客户的充分信息、技术经常衰老和过时、基于产品和的 (分行)会导致扭曲的行为、总分行信息系统之间存在隔阂、分行的业务处理过度依赖人工和纸质文件等。
面对挑战,分行努力提高客户吸引力和业务量,主动管理和提高客户忠诚度,促进零售业务文化、管理区域市场,提高自助业务量等。
二、美国银行业经营策略变革的动因分析
(一)法律和监管环境不断放松,推动了美国银行业经营自由化的进程
1933年美国法案有四节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被称为“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进而形成了分业经营的模式。
1980年代以后美国银行业监管的放松,尤其是1999年11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生效后,促使美国大商业银行通过收购兼并加速发展投资银行、保险、基金等多元化业务,
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大幅提高了非利息收入的比重。
在1988年7月实施《巴塞尔协议》之后,银行加强了内部风险管理,与此同时也更加注重无须大量资本金的表外业务的发展,如为企业提供,投资决策,为各类投资者提供各种金融品种的投资组合,并为个人和企业的投资理财提供个性化服务,商业银行的经营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2004年国际清算银行颁布了《新巴塞尔协议》最终版本,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已经开始对银行业的产生影响。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银行变革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美国银行业管理模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革,导致性业务流程的重组,进而提高了银行的效率,可以更加主动地响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传统的银行经营管理一般按照区域、产品、业务来划分,内部的客户、报价、关系、风险、处理等管理环节之间相互交错,管理效率低。
考虑到信息网络技术、产品创新和政府监管因素,将银行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重组,整合成不同的业务管理流程,形成有效率的银行业务流程管理结构,每种业务流程管理的工作流包括客户、关系和风险管理三个核心部分(见下图)。
(三)网上银行发展带来银行业经营策略的重大变
网络技术和新的通讯手段的创新推动了美国电子/网络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目前美国传统银行都把网上银行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各银行纷纷开始筹备或已开展网上银行业务。
据有关机构分析,美国85%的银行已经或正准备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美国1998年开始使用电子支票,1998年84%的税务支付通过网络进行;1999年80%的社会通过网络发放,2005年网上银行
业务量会占到传统银行业务量的50%~60%。
中小型金融机构采用的电子/网络技术一般采用的方式,例如美国的Digital Insight是美国电子/网络银行技术最大的ASP公司,提供一整套先进的网上银行技术。
对于大型的金融公司,他们一般会采用许可证方式购买专业网上银行应用系统,技术服务提供商会根据这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需求将应用系统整合到客户的总体IT系统上。
有些IT技术势力强的大型金融机构也会自主开发相关的网上银行应用系统。
美国网上银行的发展水平较高,业务除了查询、转账、结算外,还涉及贷款、抵押、证券股票、理财以及其他银行业务,面较广,有的还提供个性化服务,如美洲银行的“建立客户自己的银行”,利润更多来自中间业务。
有一些新的个人特色强的金融产品,形成全方位的网络金融服务。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网络银行在便捷性、安全性、速度、等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优势。
电子/网络银行实现了业务和IT技术有机结合,目前电子/网络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务上,商业性业务也在部分地采用电子/网络银行方式来进行。
网上银行让银行与外界的联络更加方便,银行及银行内分支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更容易,银行同客户间的关系更紧密。
网上银行的发展对美国银行业务受其影响日益增强,这将逐步影响银行业务的调整和发展。
近年来每个重点发展的金融服务有:网上证券交易、使用多种方便的支付方法、开展多方面的金融信息服务、推广在线银行、在线贸易服务、提供在线投资、在线保险和在线理财服务、完善税务在线服务和在线消费和购物服务、提供IT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鼓励创新活动等。
金融业对信息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美国银行业经营策略变革的启示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几点启示
第一,重视市场定位与经营目标的确定。
美国商业银行不管大小,从开业的那天起,就已明确自己的经营理想(vision)、经营使命(mission)和企业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从而注意的塑造、培育与传播。
市场定位与奋斗目标的明确,有利于全行朝着统一的目标前进,全行员工也有了统一的行动指针。
第二,重视业务的不断创新。
美国商业银行业务种类和金融工具(含货币市场工具、资本市场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繁多。
根据市场与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是美国商业银行的一大特点。
目前,美国商业银行开展得比较多的新业务品种有:租赁型业务、客账购理业务、贷款买卖证券化业务、锁箱收账业务等。
事实上,推动美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原动力简称为4S,即COST(成本)、CUSTOMER(客户)、CONVENIENCE(方便性)、COMPUTER(计算机);第三,重视客户需求的变化,进行理论创新。
美国商业银行十分重视客户需求的变化,银行的营销理论也相应地发展创新。
20世纪50—80年代营销理论的基本原则为4P,即PRODUCT(好产品)、PRICE(合理价格)、POSTION(适合的营销地点)、PROMOTION(特色营销措施);第四,重视 ()。
传统以产品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和现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是
有很大差别的。
现代的客户关系管理十分重视不同渠道客户信息的整合和客户信息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挖掘客户信息的潜在价值,做到不移动客户,只在组织内部移动客户信息,让客户信息在组织内部得到共享;第五,重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银行业的现代化管理和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和润滑剂,先进的信息技术是美国商业银行业
务增长与效益增长的基石。
(二)美国银行业经营策略发展趋势
第一,区域性和全国性银行业的全球化趋势正在加快,美国区域性银行和全国性银行都在加快其国际一体化,通过并构、战略联盟、开设独立分支机构等手段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第二,银行业越来越重视如何快速提供优质服务/产品。
银行产品/业务创新周期不断缩短,市场需求加快,能否为客户提供及时和高品质服务成为银行业经营成败的关键;第三,通过应用改进的业务流程、更好的和强大的传送技术、准确产品定位能力来提高客户服务能力;第四,在日益受到政府规制和技术变革的冲击下,美国银行业通过不断创新,改善管理和业务流程,以及不断调整其区域性、全球性战略来主动应对挑战;第五,银行业的扩张除了并购方式外,更加重视内生式增长战略,重视零售银行业务;第六,通过有效控制其分行的经营成本来提高整个银行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