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础知识
太极拳基础知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被誉为“太极拳大成拳”。
它不仅是一种优雅的艺术表演,更是一种身心修炼的绝佳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太极拳,我们有必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
一、太极拳起源与发展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
传说中的太极拳创始人是明代张三丰道士,在修炼道家内丹术的同时,汲取了拳法的精髓,将其融合创造了太极拳。
太极拳初期主要在张村(今属河北省保定市)一带盛行,后来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
二、太极拳的特点与原则太极拳拳法讲究以柔克刚,动作缓慢、流畅,注重呼吸、运气和意念的调节。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圆为主:太极拳强调身体的圆滑与连贯,既体现在手臂、腿部的动作,也体现在身体相对于空间的连续运动。
2. 以松为主:太极拳要求肌肉保持松散状态,通过松臂、松腰、松肩等动作,使身体更加灵活。
3. 以静为主:太极拳倡导“以静制动”,动作中保持内心平静,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4. 以阴阳互补为主:太极拳运动中追求阴阳的平衡,一方面强调柔和的阴性,另一方面也注重刚猛的阳性。
太极拳的拳式与套路是指太极拳的各种招式和动作组合。
太极拳的拳式套路较多,常见的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等。
1.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流派之一,历史悠久。
它注重动作的变化与流动,有缓慢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2. 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始于杨露禅。
杨式太极拳动作简洁、明快,注重用意念引导气流的流动。
3. 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是吴全佑所创,特点是动作大而宽松,力道活泼,手势连续而富有变化。
四、太极拳的健身效益太极拳是一种低强度的全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着广泛的好处。
1. 增强心肺功能:太极拳要求呼吸与动作相配合,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肺活量。
2. 锻炼肌肉和关节:太极拳动作缓慢而流畅,能够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和关节,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3. 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的动作通过身体的伸展和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供应,对心脑血管有益。
太极拳期中考知识点归纳
太极拳期中考知识点归纳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武术,也是一种健身方式,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
本次期中考试的知识点归纳将从太极拳的起源、基本理论、动作特点、练习方法以及健康效益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所创,后经过杨露禅、武禹襄、孙禄堂等历代大师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多个流派,如陈式、杨式、武式、孙式等。
基本理论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儒家的中庸之道。
太极拳强调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追求内外兼修,以达到身心和谐。
动作特点太极拳的动作以圆滑、连贯、缓慢、均匀为特点。
动作中包含有“掤、捋、挤、按”等基本手法,以及“进、退、顾、盼、定”等基本步法。
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身体各部分协调一致,动作与呼吸相结合。
练习方法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包括基本功、套路练习、推手等。
基本功是太极拳的基础,包括站桩、走圈等;套路练习是太极拳的主体,通过练习不同的套路来熟悉太极拳的动作和节奏;推手则是太极拳实战应用的一种形式,通过推手练习可以提高太极拳的实战能力。
健康效益太极拳作为一种温和的有氧运动,对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协调性、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
长期练习太极拳有助于缓解压力、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结束语太极拳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我们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培养意志,提升精神境界。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太极拳,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将太极拳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太极拳的知识
太极拳的知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种自然规律形成于客观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武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太极拳的知识。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知识一、如何做到太极拳势子间的连贯性太极拳练习时无论是单一的动作,还是一个套路,都应该是连贯的,不能有明显的停顿,特别是劲不能断,意不能断。
这种连贯性的要求,是建立在对动作熟练的基础上的。
动作熟了之后,就细细体会做动作时的劲、意状态,将它们连贯起来。
这当中,要重点解决的是每个动作之间转换的衔接,前一个动作还没结束就要在脑子里运行下一个动作的形态,过渡自然,甚至把前一个动作的后半段和后一个动作的前半段看做是一个动作来处理,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太极拳的弧形运动、折叠翻转为连贯性提供了便利,如果是直来直去,必然会有明显的劲力转换方向,太极拳的劲力转换不着痕迹,体会到了这一点,连贯性就实现了。
太极拳的知识二、太极拳中的“六合”“六合”是太极拳养生中的基本要求,是内外完整一气的整体感。
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这些相合的地方都应经常保持成一种常态。
往往也称之为太极拳的内外三合。
许多人开始练习时觉得同时要做到“六合”难度很大,手脚忙乱,顾上顾不得下,甚至手足无措,产生畏难思想。
其实,六合的要求是逐步达到的,不要希望一下子就完全实现。
另外,对六合要深入理解,它的实质就是身体内外的整体性要求,外形不散、不僵、内气不乱、不溢,内外完整如一。
有时你把每一式的要领做对了,自然就达到六合的要求了。
外三合就是周身相合,内三合就是意气浑元。
“六合”是中国武术内家拳的共同要领,形意拳、八卦掌也有这样的要求。
太极拳的知识三、太极拳和导引导引是中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它最早的形态起源于战国以前。
后来发展成多种分支。
太极拳就是一种导引。
导引有几个要素,要有丰富的动作变化,引气运行:要配合呼吸,有时配合得很紧密;有象形成分,叫做“熊经鸟申”;要结合意念,还要动静相生。
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
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初学太极拳须知1、练拳为什么面向南?——按现代气功理论,面向南练功能与地球的磁力线方向一致,利于内气的顺行。
2、练拳前能吃东西吗?——练拳前不要过饥、过饱,早起必须排清二便,憋尿不利于气沉丹田。
练完不可即坐或即卧,也不宜立即大量进食,须步行片刻,以调和气血,天凉时及时穿上外衣。
3、练太极拳是否一定要配合呼吸?——不是的。
练太极拳呼吸是有讲究的。
起吸落呼、蓄吸发呼,但要拳炼到纯熟时,呼吸自然配合动作,初学者要以“自然”二字为最高原则。
4、每天练拳的时间多长为好?——按各人的时间和体质条件而定。
老拳师有这么一说:“一遍不忘、二遍熟、三遍四遍长功夫”。
弱者每天练三遍,能长期坚持必有效果,若练二遍或三遍最好中间不要打顿,以利于内气的连续运行。
一日功一日练、一日不练十日空、十日不练百日空、百日不练一场空。
对于以武功为目的者,要求就更严了,最好每天连续练三小时,坚持三至五年,便能沉住些功夫。
5、为什么在昏暗中练拳不稳?——是因为人们在做平衡动作时,两眼能随时测定自身与周围的距离,并把得到的信息,通过神经传送给大脑,这对前庭器官掌握好身体的平衡动作非常重要,而昏暗环境中“双目测距”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就会影响身体平衡,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种现象可以消失。
就会影响身体平衡,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种现象可以消失。
6、练拳是否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形似是练太极拳的姿势,初学者必须要姿势正确,若姿势不正确、要领不掌握,神似无从说起。
有人外形练得很像,但没有追求内在的东西,仍然无异于太极操,要达到形神兼备。
总而言之,想把太极拳练好,就得要“循规蹈矩”地习练,要做到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左转不缺,右转不陷,从而达到无内无外,无物无我,这就是太极。
董英杰老师谈怎样学太极拳?1、明确“太极”是什么?董先生说:“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
”所以他认为练太极拳的人,“举手投足,务必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
太极拳基础知识问答
太极拳基础知识问答问题1: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起源于中国清朝陈氏家族。
它通过缓慢的、流畅的动作,结合呼吸控制和心理集中,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问题2: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太极拳最早源于中国陈氏家族,后来经过多代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太极拳流派,如杨式、吴式、武式等。
太极拳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健身运动。
问题3:练习太极拳有哪些好处?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肌肉的柔韧性和力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力,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同时也能缓解压力,增强免疫系统。
问题4: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包括“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上下相连接”、“内外呼应”等。
这些原则旨在让练习者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和流畅,并发挥身体的最大效能。
问题5:太极拳的基本动作有哪些?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包括“起势”、“搂膝抱拳”、“白鹤亮翅”、“单鞭”等等。
这些动作旨在锻炼身体柔韧性和力量,以及提高身体的平衡感和协调性。
问题6:太极拳适合哪些人群练习?太极拳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包括老年人、儿童、办公室白领等。
因为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流畅,不会给身体造成过大负担,适合长期坚持练习。
问题7:练习太极拳需要注意什么?在练习太极拳时,需要注意保持呼吸平稳,身体放松,不要用力过猛,尽量保持动作的流畅和舒适。
同时,注意调整情绪,保持专注,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结语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着显著的健身养生效果。
通过持续的练习,可以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体验太极拳的魅力,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六十四式太极拳 知识
六十四式太极拳知识
六十四式太极拳也称太极拳六十四式,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它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属于内家拳,以柔和、缓慢、连贯的动作为主要特点。
六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包括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肘底看捶、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撇身捶、白蛇吐信、退步搬拦捶、扇通背、转身搬拦捶、上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右分脚、左分脚、转身蹬脚、左右搂膝拗步、进步栽捶、翻身撇身捶、白蛇吐信、进步搬拦捶、上步右蹬脚、左蹬脚、左右野马分鬃、海底针、闪通臂、转身白蛇吐信、搬拦捶、指裆捶、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身摆莲、弯弓射虎、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六十四式太极拳是一种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练习的健身运动,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身心,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如果您想学习六十四式太极拳,建议寻找专业的太极拳教练进行指导。
1。
太极拳基本功教学知识介绍
太极拳基本功教学知识介绍太极拳秘境,是基本功与气功并存的,有些人认为太极拳不需要根基,这是对太极拳的错误了解,练好太极拳基本功,才能熟能生巧,巧能生变化。
以下是搜索的太极拳基本功教学知识介绍,一起来看看。
第一、练好基本功(1)采气:1、捧气通身;2、拉气进身;3、合气沉丹田;4、提气上丹田(2)站桩、转丹田、静坐(3)基本缠丝功法:1、正面缠丝;2、穿掌缠丝;3、侧面缠丝;4、横开步;5、前进步;6、倒步;7、独立步;8、小缠丝。
第二、套路练好了基本功就好比盖大楼打好了地基,地基以上的部分就按照地基的框架去建造就是了。
当吃透了套路中的劲路,真正体现出轻灵圆活时,就可以加大套路练习的遍数,练习器械、抖大杆和推手乃至散手。
第三、基本缠丝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基本缠丝功指的是太极拳的单式练习,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之一。
太极拳的基本功包括:采气、站桩和一整套基本缠丝功法。
陈氏太极拳的传统练法是一个单式,一个单式地练,这个单式练不好就不能练下一个单式,最后才练套路。
今天正宗的陈式太极拳还是以站桩和一个单式的训练为基础的,只要这个单式里面的问题解决好了,套路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当今社会上练太极拳的人很少有人练习单式,或只是把单式作为发劲动作来练习,很少有人练习基本功,只练套路;甚至有不少人不知道太极拳还有基本功。
然而世界的上任何事物都是由初级到高级逐级发展的,没有任何事物和任何人可以逾越的,基础的东西就是最根本的东西,无论任何事物、任何武术拳种都不能例外。
太极拳的懂劲过程细致入微,拳架和推手练习都少不了,但首先是练好基本功。
必须吃透“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以及顺逆缠丝劲的运动规律;脚要有蹬地的感觉、身上要有节节贯串,螺旋走弧线的感觉,内劲催动的感觉,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传递,一丝一毫都不能含糊。
俗话说:“腰裆膝,发动机。
”你能感觉到吗?就是采气、站桩,看似简单,要想站好也不容易。
基本功与套路的关系就好比制造一辆高级轿车,高级轿车的特点是速度快、噪音低、乘坐舒适。
太极拳基础知识问答
太极拳基础知识问答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一个重要拳种,它起源于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武当山,由道士张三丰所创。
太极拳分为武当、少林两大派系,前者也被称为内家拳,特点是动作走弧线(圆),连绵不断(连),以慢为主,强调内练精气神和以柔克刚的原则。
后者则是外家拳,动作走直线,每招劲断而不连,重视外练筋骨皮。
太极拳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先,学习者必须从“百日筑基功”开始,这是太极拳基本功的第一步。
在初学阶段,学者需要静心定意,化僵求活,并逐步通过练习掌握每一个动作的要领。
身体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配合深长的呼吸来完成,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身心合一。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者会逐渐理解到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它还融合了中医、哲学等多种学问,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功夫。
此外,太极推手是太极拳中的一种特殊的双人对练活动。
它依靠皮肤和体内的感觉能力进行,不使用任何护具,只按照规则进行。
这种练习方法既可以增强攻防能力,也是一种健身方法,深受许多人的喜爱。
总的来说,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太极拳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身、养性的过程。
太极拳的基础知识,很全面,值得收藏!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有:掤、捋、挤、按、采、捌、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进步、退步、侧行步等步法,无极、开合、升降、虚步等桩法,这些方法构成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
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能使太极拳技术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提高动作规格的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太极套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本技术(一)手型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1.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
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 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术之一,也是一种内家拳。
它以阴阳哲学为理论基础,通过练习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法,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太极拳的基本知识。
一、起源与发展太极拳起源于明朝末年,由张三丰创建。
张三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授给了陈王庭,从而形成了陈式太极拳。
后来,太极拳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五大家派别,分别是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和吴式太极拳。
二、太极拳的特点1. 内外兼修: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强调内力的培养和运用,同时也重视外形的柔和和流畅。
2. 动静结合:太极拳练习中,动作要求缓慢、柔和,注重身体的协调和平衡,同时也有一些快速的动作,以增强身体的爆发力。
3. 阴阳互动: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哲学,追求阴阳平衡,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调和身心的阴阳之气。
4. 意念导引:太极拳强调意念的引导,通过意念的指引,使身体的动作更加灵活、自然。
三、太极拳的基本动作1. 起势: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屈,两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内。
2. 云手:以双手为轴心,身体左右旋转,左右手交替推进。
3. 玉女穿梭:左脚前进,同时双手从下往上划弧线,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
4. 单鞭:右脚向右边迈出一步,同时右手以掌心向下的姿势放下,左手以掌心向上的姿势提起。
5. 白鹤亮翅:左脚向前迈一步,同时双手向前伸展,仿佛展翅欲飞的白鹤。
四、太极拳的益处太极拳练习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多益处,包括:1. 锻炼身体:太极拳的动作能够锻炼全身的肌肉,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2. 提高心肺功能:太极拳的呼吸方法能够增加肺活量,提高心肺功能。
3. 改善身体姿势:太极拳练习能够调整身体的姿势,改善驼背等不良姿势。
4. 缓解压力: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通过调整呼吸和放松身心,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
5. 提高集中力:太极拳的练习需要注意力的集中和调动,可以提高大脑的集中力和反应能力。
养生之道,太极拳成为了越来越多人选择的健身方式。
新编28式太极拳教学详细讲解第一课
新编28式太极拳教学详细讲解第一课今天我们来讲解新编28式太极拳的第一课。
在学习太极拳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和姿势要领。
一、基本要领1.姿势端正:太极拳注重整体的平衡,所以身体需要保持端正的姿势,整个身体要轻松自然。
2.呼吸自然:呼吸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让身体更放松,更加自然。
3.注重内在:太极拳的内在功夫是重中之重,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理上的锻炼。
需要保持精神专注。
二、基本术语1.起势:太极拳的动作以起势开始,首先需要将双脚并拢,将重心移至右脚,在双脚分开时,同时将两臂由身侧向外开放,手掌向上。
2.方位:太极拳的方位分为左右、高低、前后等,这些方位是太极拳技巧的基础,需要时刻保持意识。
3.过肘:太极拳中有不少过肘技巧,它是一种将手肘向内翻转的动作,并且弯曲手肘进行挥打,因此又称之为“过肘”。
三、关于太极拳第一课的详细讲解在太极拳的第一课中,包括“起势”、“左右搂膝拗步”、“左右掌托天理三合”、“手挥琵琶”、“转身搬拦捶”五个动作。
1.起势首先需要将双脚并拢,两臂自然下垂,然后将左脚向左迈一步,同时将两臂向外开放,手掌向上,双臂呈“大圆”形。
2.左右搂膝拗步向左侧步之后,再向右转,将左脚向右迈一步,与右脚成为“函字步”,同时右臂向前伸展、左臂向外张开,在两只手臂成“大圆”后,将手臂从中心线上转动为左臂向前,右臂向后,同时右脚向右侧步。
3.左右掌托天理三合左右肩合拢,右拳向前伸,右脚步迈,右腿屈膝,左手手指向上托住右拳,右拳上翻,左脚踏开,右腿伸直,右手手掌向下推出。
4.手挥琵琶右脚向六点转,同时右臂左弯右顺,右掌向外翻,右手转身下垂到右臀上,左手保持上托三合的姿势,虚步右脚坐实。
5.转身搬拦捶右脚贴地向左转,随之左手提起,两臂成圆形,向左侧腰部方向做一个转身,与此同时,右手下移进行搬拦捶技巧,并同时向前踏一步,步法为“弓虚势”。
练习时,初始的动作需尤其细心,注意呼吸、身体轻松、意念专注;后期注重各个动作之间的连接,不要断开,力求流畅自然。
太极拳知识问答
太极拳知识问答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起源于明朝,由张三丰创立。
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动作缓慢而圆润,具有很高的健身和技击价值。
下面是一些太极拳的知识问答,供大家参考:1. 太极拳有哪些特点?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柔和、圆润,以放松和呼吸为主要目的。
它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利用杠杆原理和身体的重心移动来调整力量。
太极拳还有很好的健身效果,能够帮助人们调节身体机能,增强体质。
2. 太极拳的健身效果有哪些?太极拳能够帮助人们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柔韧性和协调性。
它还能够帮助人们调节呼吸、缓解压力和焦虑,改善睡眠质量。
太极拳还可以帮助人们预防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关节炎等。
3. 如何学习太极拳?学习太极拳需要耐心和毅力。
首先要找到一位合适的老师,跟随老师学习基本动作和要领。
其次要经常练习,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技能。
此外,还要注意在练习中保持放松和呼吸的节奏避免用力过猛导致身体受伤。
4. 太极拳的流派有哪些?太极拳的流派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和武式等。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太极拳流派。
5. 如何欣赏太极拳?欣赏太极拳需要注意动作的缓慢、柔和、圆润和协调性。
同时还要注意太极拳的节奏感和呼吸的配合,以及太极拳所传递的意境和哲学思想。
欣赏太极拳需要耐心和静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太极拳的美。
总结起来,太极拳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击价值,还有很好的健身效果和丰富的哲学思想。
学习太极拳需要耐心和毅力,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收获很多。
健身太极拳24式入门知识
健身太极拳24式入门知识健身太极拳是一种以身体的平衡和协调为主要目标的运动形式,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力量、耐力、平衡和协调能力。
以下是健身太极拳24式入门知识:1. 摆手式:此招以柔和的手臂摆动动作为主要特征,通过手臂的摆动来锻炼肩部和腕部力量。
2. 左右野马分鬃:此招以身体左右旋转为主要特征,能够训练腰部和臀部的柔韧性和力量。
3. 画圈式:此招主要针对臂部和手部,通过手臂的画圆动作来锻炼力量和柔韧性。
4. 单鞭式:此招主要针对腰部和下肢,通过扭转腰部和弯曲膝盖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5. 高探马式:此招主要针对腿部和臀部,通过提脚和弯曲腿部来锻炼腿部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
6. 左右搂膝拗步:此招主要针对腿部肌肉和身体平衡性,通过交换脚步和上下时的动作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7. 左右云手:此招主要是上下肢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的训练,通过手臂的摆动和转身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8. 单鞭扭身捶:此招主要是强化腰部和手臂的力量和柔韧性,通过扭转身体和左臂的向上挥打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力量。
9. 白鹤亮翅:此招主要是强化腿部的力量和柔韧性,通过提脚和平衡身体的动作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10. 左右搂膝盖:此招主要是强化腿部和脚掌的力量和柔韧性,通过交换脚步和弯曲膝盖的动作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11. 独立式:此招主要是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柔韧性,通过将一个腿抬起来保持身体的平衡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12. 左右踢腿:此招主要是强化腿部力量和柔韧性,通过踢腿和保持身体稳定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腿部肌肉力量。
13. 手挥琵琶:此招主要是强化手臂力量和柔韧性,通过手臂的往返挥动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14. 倒卷肱:此招主要是强化手臂和肩膀的力量和柔韧性,通过手臂回收和向前伸展的动作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肱二头肌的力量。
15. 掩手肱:此招主要是强化手臂肱三头肌的力量和柔韧性,通过手臂的向后伸展和向前打出的动作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手臂肌肉的力量。
太极拳基础知识
太极拳基础知识太极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拳术之一,在我国广为流传。
随着武术在世界范围的推广,太极拳以它独特的运动风格和显著的健身效果闻名于世。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委组织有关专家,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原有的套路而创编的。
它不仅简单易练,而且保留了杨式太极拳的技术精华,具有极佳的健身功能和丰富的技击招法。
一、概述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它采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
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
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
太极图是我国古代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产生了太极拳术。
关于太极拳的缘起,据考证是于明末清初逐渐形成的。
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
陈王廷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并参照戚继光的《拳经》创编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三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武术家、抗倭名将,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取了其中三十二势编成拳法套路。
陈王廷吸收了其中二十九势编入太极拳套路,甚至陈氏的《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照戚氏《拳经》,可见其影响之深。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都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五式:①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兼;②杨氏太极拳:匀缓柔和,舒展大方;③吴氏太极拳:柔和紧凑,大小适中;④武氏太极拳:动作灵活,步法轻捷;⑤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风格相近,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一、太极拳的保健作用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我国广为流传。
数百年的实践证明,它是健身与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
当今,它以独特的运动风格与显著的健身效果闻名于世。
太极拳采用了意识和运动相结合的锻炼方法,所以它不仅是肢体运动,而且更强调用意。
打太极拳时,要求以意导体,精神集中,意念始终集中在动作上,这样就能排除大脑其它杂念的干扰,专注于指挥与调节全身的活动变化,使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自我意识控制能力得到加强,传递信息的速度与准确性得到提高,从而改善了神经系统的功能。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调节与支配下完成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能使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增强,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
太极拳的保健价值就在于此。
打太极拳时,太脑皮层运动中枢和第二信息系统建立了兴奋中心,而大脑皮层其它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这时慢性病患者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大脑的充分休息,能抑制皮层的病理兴奋灶与病灶部分的恶性反馈联系,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使内脏器官的病患得到修复与改善,病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所以经常打太极拳,能收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效果。
太极拳的特殊锻炼价值,还在于它能起到调节心理机能的作用。
练拳时,要求消除杂念、心静,能缓解精神紧张的不良刺激。
练拳时,周身舒适,内心畅快,给人以特殊的美感,人体会因精神得到优化而产生一系列良性生理反应。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长期受不良精神因素影响,能降低人的健康水平,甚至患病,现代有80%的疾病都与不良的精神因素有关。
因此,通过打太极拳,调节人的情绪,对提高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太极拳是一种轻松柔和、连绵不断的匀速运动,这种运动属于有氧运动,长期打太极拳能使心跳缓慢而有力,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心肌营养,促进血液循环,对防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有明显作用。
打太极拳要求“虚胸实腹”。
“虚胸”能给心脏活动以充分余地,使心肌放松,容量增大,排血量增多;“实腹”有助于下腔静脉血液流回心及,减少淤血,减轻心脏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基本知识太极拳基本知识1. 陈式太极拳2.杨式太极拳3.武式太极拳4.吴式太极拳5.孙式太极拳6.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7.国家套路二、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简介1.杨露禅杨露禅(1799-1872?),名福魁,字露禅(禄禅)。
祖籍广府永年县闫门寨,后移居广府南关。
家贫,性和善,幼失怙恃。
喜拳脚,遍访名师,虚心求教,精通洪拳,擅技击。
偶见太和堂药行(此药行乃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之业)掌柜举手间将一地痞击出门外, 甚喜,欲学之。
经掌柜陈德瑚推荐,赴陈家沟从学于陈长兴。
陈师嘉勤学,益指导之,杨心领神悟,期间三往,十有余年,专心致志,备极精巧。
返乡后,潜心苦炼,并示诸同好,乡绅武禹襄亦常来比较。
所演拳术,永年人称之为“粘拳”或“绵拳”,现称之为“太极拳”。
40余岁时,经刑部四川司员外郎的同里武汝清引荐,进京教拳。
多有不服者前来较技,均被击败,人称“杨无敌”。
许多达官显贵、富室子弟前来延请。
太极拳遂风摩京城,并形成气派大、形象美、浑厚朴实、舒展大方、轻沉兼备、刚柔内含的走架风格,后被称作“杨式太极拳”。
杨禄禅被尊为卒后葬于闫门寨。
教拳于民,晚年返乡,杨式太极拳创始人。
.有三子:凤侯、班侯、健侯, 皆承父艺, 并各有建树。
2.杨班侯杨班侯(1837-1892),名钰,字班侯,杨露禅次子。
生于道光十七年,自幼随父习太极拳术,终日孜孜苦练,不间寒暑。
但是露禅课督严厉,不使少息,经常受体罚,几乎想逃跑。
根据河北永年县志记载:杨班侯像貌清瘦,富有臂力,幼承严父真传,学武悟性极高,腾挪跳跃,象猿猴一样,尤其擅长太极大杆技术,掌握了太极拳的奥秘。
继承了乃父衣钵,武功卓绝。
班侯性情刚躁,好打不平,善用散手,数折强梁,年尚未满二十,已经是名满京华。
尤其是拳击雄县刘武师和北京西四牌楼比武教技两件轶事,至今人们尚津津乐道。
3.杨健侯杨健侯(1839 -1917),名鉴,字健侯,号镜湖,广府南关人,杨禄禅第三子。
自幼从父亲学习太极拳,后跟随父亲杨禄禅长期居住在北京,并且以教拳为生。
拳术方面,刚柔相济,特别善于使技巧。
对刀、剑、枪等也极高的造诣。
杨健侯性格温和,门生众多。
在比武时,无论面对任何人都从不轻视,此其制胜之源。
有《十三势行功心诀》,其中的“三言四句”中:“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影响后世,尤为深远。
有子三人:少侯,兆元,兆清(澄甫),除二子兆元早逝外,少侯,兆清及侄兆林均承其艺。
杨澄甫4.杨澄甫(1883 -1936),名兆清,字澄甫。
光绪九年六月初八日( 1883年7月11日)生于永年广府南关。
幼承家学,早悟太极之理。
杨澄甫体形魁伟,专研太极拳,练就外柔内刚,“绵里裹铁”之纯正太极拳功夫。
年轻时即在北京走上职业教拳之路。
得父杨健侯刻意栽培,并常亲自指导澄甫的弟子。
1917年,父去世时,杨澄甫已名闻京城,虽一身布衣,却有众多上层社会名人拜于门下。
1919年,应邀南下上海,担任第二届国术比赛裁判工作。
1925年,弟子陈微明征得杨澄甫同意,公开出版《太极拳术》。
该书图文并茂,发表了杨澄甫太极拳动作照片,这是太极拳史上第一套太极拳动作照片,对于世人认识大极拳和太极拳在社会上的普及产生了巨大的影向。
书中还发表了古典拳论数篇和杨澄甫的“太极拳术十要”。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国术馆,杨澄甫应馆长张之江之邀赴中央国术馆担任太极拳教练,当时杨澄甫众弟子也相继南下,太极拳随之向南方传播开来。
1929年,杨澄甫又应浙江省省长兼浙江国术馆馆长张静江之邀,转赴杭州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
在杭州摄影家依其所演示的拳式每个“定式”,拍摄成一组太极拳动作照片。
1931年初经弟子董英杰协助整理,著《太极拳使用法》一书,内收录于杭州所拍之照片,为内部发行,并为日后杨氏同门之凭证。
1932年正月,杨澄甫夫人侯助清得病,多方求治,后得郑曼青妙手回春,深得杨家感谢,而郑曼青也久仰杨氏拳.艺,愿列门墙,后被杨澄甫收为弟子。
1934年初上海大东书局公开出版杨澄甫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
该书是从《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作为基础。
同年底,开设致柔拳社广州分社的陈微明,受广州军政界委托,邀师南下授拳。
杨澄甫携傅钟文来到广州,考察后返沪,次年再下广州,开始于此授艺。
时广东法学院院长曾如柏请陈济棠在其总部门杨澄甫谋一谘议职务, 为使其能安心教拳, 又按传统礼仪正式向杨澄甫拜师。
杨澄甫于1936年3月3日(民国二十五年农历二月初十)病逝于上海,终年53岁。
5.傅钟文傅钟文(1903 -1994)永年广府南街人。
9岁随杨兆鹏习拳。
随后又从杨澄甫习拳。
1917年只身赴上海谋生,在盛和花号做学徒。
1925年参加上海精武体育会,义务教授太极拳。
1928年杨澄甫南下授拳于南京中央国术馆,傅钟文经常赴南京随师学拳。
1930年杨澄甫教拳于上海,傅钟文向盛和花号老板范桂馥先后借租上海楼房,免费供杨澄甫居住,此间常得恩师指导。
杨澄甫于杭州国术馆授拳时,傅钟文经常赴杭州,并于室内得师传授推手枝术。
1934年杨澄甫应邀去广州授拳时并携傅钟文同行,教拳时多由傅钟文演示、辅导,每有比武者皆由傅钟文当之。
杨澄甫还将《太极拳体用全书》等一集铜板交与傅钟文保管。
1936年杨澄甫在上海逝世。
范大洋给傅钟文,由500桂馥十分敬仰杨澄甫人品拳艺,资助.傅钟文出面负责料理一切治丧事宜,最后与杨澄甫外甥郭子荣及弟傅宗元及杨家族人护送杨澄甫灵柩回永年闫门寨杨家祖墓安葬。
1944年后期,傅钟文在上海创立“永年大极拳社”,以:“勤、恒、礼、诚”为社训。
新中国成立,永年大极拳社增开班次,扩大招生并坚持义务教拳。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傅钟文组织本社队员为抗美援朝募捐而进行多次专场表演。
1953年上海市武术联谊会召开代表大会,傅钟文当选为执行委员兼福利委员会主任。
1954年永年太极拳社成立十周年时,拳社学员达千余人,教练有数十人。
1956年全国十二省市武术比赛在北京举行,傅钟文应邀担任裁判,受到贺龙接见。
1958年上海武术队成立,傅钟文受聘为第一任教练。
从50年代末至60年代,全国武木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
1959年与1963年出版《太极刀》及《杨式太极拳》书。
1984年,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国际太极拳(剑)观摩表演会,被评为“全国太极十三名家”之一。
1988年国家体委授予傅钟文“中国国际武术贡献奖”。
1990年傅钟文积极参与整建杨禄禅故居的工作,1991年和1993年傅氏先后带队回永年参加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
1992年国际奥委会上授予傅钟文奥林匹克奖章,名列中华武林百杰。
半世纪以来,傅钟文义务授拳数十万人以上。
在他倡导下国内外20多处相继成立了“永日逝世于25月9年1994。
年太极拳社”及“太极拳研究会”上海,并安葬于故乡永年广府。
三、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拳架舒展大方、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柔和缓慢、虚实分明、圆活连贯、速度均匀、上下相随、精神贯注、呼吸自然。
四、杨式太极拳的基本锻炼要领静: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精神内敛,呼吸自然。
松:全身放松,经络畅通,由松入柔,运柔成刚。
正: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松腰敛臀。
慢: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缓如抽丝,迈步猫行。
匀:速度均匀,上下相随,圆活连贯,慢慢不断。
稳:以腰为轴,虚实分明,轻而不浮,稳而不僵。
五、太极拳术十要1.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之意,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含,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
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转动,故日:“命意源头在腰隙”。
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4.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
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拳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
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
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
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经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
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
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
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劲也。
外家之力,最易引动,故不足尚也。
7.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
如是方可谓上下相随。
有一不动,即散乱矣。
8.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躯使”。
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
架子不外虚实开合。
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
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9.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易为人所乘。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拳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动中求静10.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
故练架子愈慢愈好。
慢则呼极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
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
七、练拳是否一定要动作配合呼吸此事为许多人所误解,太极拳之呼吸,确有讲究,起吸落呼,蓄吸发呼,合吸发呼(有人以蓄为开,发为合,则成开吸合呼),但要注意一种说法是,合吸开呼与空气的呼吸不是一个概念,另一种说法是,练拳纯热时,呼吸自然配合动作,稍觉不适,即采取自然呼吸,还有人认为动作基本不可能配合呼吸,总而言之,无论内气也罢,呼吸空气也罢,均以“自然”二字为最高原则,不必有意去引导,拳论云:“意不在沉,在气则滞”,呼吸的极意是忘掉呼吸,绝不强求动作配合呼吸,练拳时,若要领正确,呼吸自能缓,均,深,细,虽汗漓而呼吸不喘,这才是我们希望的,也可作标准。
若强求动作配合呼吸,必然造成“闭气”之病,影响放松,此乃练拳之大忌也,杨澄甫先师把“口腹不可闭气”和“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作为练拳时的两条关键要领,并说“此二句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一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痛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有的拳家,以为动作配合呼吸就是气劲,并将杨氏套路的每动几而每一开合的间隙绝非均匀,皆与指明,此吸彼呼,呼几吸,个人的肺活量又不同,如此做法,岂非画蛇添足,助长闭气,贻害学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