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义务教育产业化之我见
关于教育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摘要】“教育产业化”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个问题再次被人们所关注。
文章试图从教育产业化的提出,通过探讨关于教育产业化争论,以及国外教育产业化的运营模式两个方面,提出应该理性看待我国教育产业化。
【关键词】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教育产业化是按照市场机制来配置教育资源,即教育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学校像企业一样发展。
教育的营利化和学校的企业化,其实质是把教育变成一种由市场规则调节的教育的收费和受教育者的就学花费。
一、“教育产业”的提出对教育产业化的讨论是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而产生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深化。
1988年,邓小平同志从高科技发展的角度,前瞻性的指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指出,教育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行业”,教育作为“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而被列入第三产业。
1999年6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及其决定中,第一次由党中央、国务院确认了教育的经济作用地位,明确了“扩大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两者的基本关系及由此形成的教育改革基本思路及方向,确立了“教育是一个全局性、先导性、战略性基础知识产业”的本质。
教育产业化的提法最早是在一九九八年。
当时,刚刚结束亚洲金融危机,靠外贸拉动中国经济的效果受到了挑战,而采取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汽车消费、刺激住房等措施作用不大。
于是有经济学者献策:以教育产业拉动内需,以教育收费促进国民消费。
教育产业化在我国应运而生。
二、教育产业化的争论理论界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长达十多年,支持者强调教育所具有的产业性质,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产业的发展是无可争辩的基本事实。
反对者从教育的公益性出发,在价值层面质疑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的主张。
关于“教育是不是产业,教育能不能产业化”的问题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产业。
教育产业话之我见
教育产业化之我见教育的产业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
在经济学上,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
教育的产业化,对于中国一个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有诸多优点和弊端。
一、中国人口众多,产业化的投入,可以推动经济的同时增加国民接受教育的概率,提高国民的片面素质。
而庞大的人口群体又可以方向促进教育产业化推动,是教育具有市场经济性质和属性。
国家强调科教兴国,但是人口众多,对于国家财政是个很大的挑战。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后备动力,资本的原始积累。
相对于教育而言,广大的人口好比一个储藏丰富的矿藏。
开发这个矿藏的企业是国家,教育是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国民获得知识或者相应的财富是经济框架产生的附加值。
在开发的过程中也有相应的弊端。
资源开发不均衡,资产投放不均衡。
在广袤的国土上,有很多穷人,这个是对资源的开发不怎么均衡的一个主要原因。
国土面积大,导致偏远资产投入偏少。
二、产业化过程中的公平教育产业化过程进行的目的是让更多人得到教育同时产业得以发展。
这样就建立了一个公平的大环境,比如学校变大了,老师变多了,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了。
但是一些分支和教育体制导致了某些小范围的不公平,导致出现了贵族学校之类的产品。
期间也导致教育的歧视。
一个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人民的幸福度和素质程度……三、教育性质与核心价值体现不明显,甚至偏离产业化过程中,过分强调产业的发展或者眼前的利益,个人或者区域的得失,强调经济的或者资金的数量化体现。
过分强调市场,导致教育的性质发生改变,一些私立学校出现,他们的目的是盈利,但是他们的教学质量太低,导致市场乱象,这样就导致教育的鱼龙混杂。
过分的讲究业绩或者升学率,高中,初中,他们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让孩子受教育—让孩子出人头地。
浅析教育产业化
浅析教育产业化一、目前我国“教育产业化”状况自从教育产业化这个名词兴起后,中国各级教育机关和机构无不把“教育产业化”当作灵丹妙药顶礼膜拜。
在“教育产业化”的推动下,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断提高。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在90年的2.7%増至2004年的19%。
19%说明了我国提前跨入了“大众化”教育的行列。
但是依我国目前的国情,“大众化”教育带给我们的后果似乎不那么尽如人意,学生素质的降低,毕业即失业的社会现象已经越来越凸现。
另一方面,近来“,教育产业化”已经成为一写地方、一些学校“推进改革”的理由和方向。
在所谓的“教育产业化”的旗号下,择校费、赞助费花样百出,甚至连学校经营权拍卖、公立学校“转制”等都迫不及待地粉墨登场。
2004年教育部明确表示:各级政府制定教育和经济政策应避免采用教育产业化的概念,不能以“教育产业化”思想来指导教育发展。
虽然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基本到此告一段落,但本文认为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教育产业化”,既不能盲目发展,也不能因噎废食。
二、教育产业化的合理内涵要真正理解教育产业化,端正人们对教育产业化的态度,有必要对教育产业化的内涵进行合理梳理:1、教育产业化的目标是扩大教育资源总量、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增进教育运行的效率。
在教育领域的突出矛盾是,政府有限的教育投资与人们日益增大的受教育需求的矛盾。
政府加大教育投资的良好愿望实践起来总是存在太多的障碍,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建立能够缓解这一困难,优化资金在不同教育层面上的投入,以增进教育运行的效率。
2、教育产业化发展具有层次性。
教育本身是具有层次性的,它包括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
因此,教育产业化应有合理的边界,按照市场的原则推进教育产业化发展,重点是非义务教育领域。
对于接受非义务教育者承担部分教育成本,但并不等于所有的教育产品都要按等价交换原则收费。
3、教育产业化不等于自由化,相反,国家对教育宏观调控和监管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谈教育产业化问题
我谈教育产业化问题洣崽先生提出了教育产业化这个触霉头的问题,说明其人颇有胆识。
中国的学术问题喜欢一边倒,YES OR NO,不准许讨论,否则就扣帽子,动辄态度问题,立场问题。
这是很不正常的。
我也认为教育部盲目否定教育产业化问题是轻率的。
现在许多人把教育的诸多问题都归咎于“产业化”,这是有失公允的。
因为教育腐败的主问题是滥用公权,利用国家公共教育资源敛财,尤其是官场腐败造成。
与教育产业化根本不沾边。
让我们心平气和地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当作纯学术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教育是不是一种服务事业。
现在还有相当多的教师,领导都否定教育是服务事业。
前不久,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
就言辞激烈地否定了“教育是服务”的观点。
这种观点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计划经济思维有关。
这种思维顽固地认为教育是“行政”。
由于政府一方面要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另一方面有否定教育产业化。
这就使教育成了两难的问题了。
其实教育是一种公共服务事业是世界的共识。
如过我们承认教育是公共服务事业的话,那就等于承认了它是一项产业——第三产业。
它具备了产业的基本要素——供需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产业化”的概念呢?所谓教育产业化就是指在严格的标准和规则下,按照社会需求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由消费者、国家负担相应合理费用并由法律确保付有所值。
我们现在把“教育产业化”与乱收费,高收费乱收费等同起来。
这是很大的误会。
我们国家的高收费恰恰是没有产业化体系的标准和规则下的毫无制约的随心所欲的高收费、乱收费,是靠行政命令支持的高收费、乱收费。
这是一种严重的混乱局面,导致了学校之间、教师之间严重的分配不公!我们的社会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国家目前给予教育的投资目标是占GDP的4%。
按这个比率,只能维持中等以下水平的教育运作,要普遍地向民众提供优质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
换句话说,我国目前还没有能力把教育全部包下来。
对教育产业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理念, 理应受到更多的赞扬, 而不是不信任。
一 四、教师应该是自由职业者 今日 社会中每个人或靠体力劳动 ,或靠脑力劳
卜 , 0 口
动, 或靠投资来生存。 世上三百六十行都有其存在的 价值, 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我们不可能给教师戴上 桂冠,而要求他们降低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 也没必 要指责教师对自己物质生活改善的渴望。对于绝大多 数的 教师来讲, 教书不过是获得物质生活的手段, 也 就是讲是他的产业。否定教育的产业性, 也就模糊了 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 将权力、责任、利益完全混淆 在一起, 使一个人在社会中丧失了自 立性, 也失去了 自 尊, 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长期以来每个知识分子都是属于某个 “ 单位” 的,而这个 “ 单位”又是某个上级 “ 单位”的下属。 干好任何事情, “ 人”是第一位的, 而要发挥人的积 极主动性, 必须尊重个人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也就是 讲应该是 “ 社会”人, 而不是 “ 单位”人。这应是国 企和事业单位需要改革的最终和最重要的目 标。 过去 “ 生老病死有依靠”这句话可以说是深人人 心。长久的 “ 大锅饭”制度, 不合理的工资、劳保、 住房、 人事等制度,造成很难划清国家和个人之间的 各自 权益。一个人独立出 “ 单位” 关系到这个人的 ,
二、 关于收费和乱收费 多年来学校都是由政府部门来管理,强调是 “ 事 业” ,而不重视它的产业性质, 不重视教育成本。这 种现象造成教育成本混沌不清,办学效益明显低下。 在只有政府一家投资的情况下, 也造成了教育资金投 人的严重不足。首先感到难以 维系的是高等教育, 大 量学子上不了学,大学教育资金捉襟见肘, 所以在高 校首先实行了收费。高中阶段是个微妙的阶段, 也逐 步开始了收费。至于职业教育问题就更多了, 何去何
教育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量标准,以满足市场需求。
教育产业化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
03
一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较好,能够承担高昂的教育费用,而一
些家庭则无法承担,这会加剧社会不平等。
教育产业化与其他产业的比较
与其他产业相比,教育产业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小,因为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不能 完全市场化。
与其他产业相比,教育产业的投资回报期较长,因为教育是一种长期投资,需要经 过较长时间才能获得回报。
案例一:大学教育产业化
建立学费制度
大学教育通过建立学费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合 理配置。
多元化办学
大学教育应积极拓展多元化办学模式,如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 等,提高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际交流与合作
大学教育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提高教 育的国际竞争力。
案例二:职业教育产业化
效利用。
教育产业化的意义
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满足社会和个人教育需求
通过市场机制和利益驱动,教育产业化能 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 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教育产业化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社会和个人教 育需求。
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育产业化能够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 业,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推动教育体制 的改革和创新。
教育产业化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 高教育服务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02
教育产业化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
01
02
03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目前,教育资源主要集中 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 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对教育产业化的重新思考
对教育产业化的重新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产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资。
许多人倡导将教育产业化,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经济产业,以赢利为导向,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教育质量。
然而,在教育产业化的道路上,我们要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产业化所追求的目标。
教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公民。
这种目标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关注,而不是简单的通关升级。
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它过于强调短期利益的追求,缺乏对长期发展的关注。
这不仅无法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基本需求,也不利于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其次,教育的本身特性决定了它不具有普通商品的属性。
教育是一种非物质的服务,不能简单地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质量。
教育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创造出适合不同群体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
而教育产业化过程中,为了赢利,很多教育机构和企业往往靠简化教育过程来提高效率和赢得利润,实际上这种简化会对教育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教育产业化的路径与公共教育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
教育是公共事业,是国家的责任,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矛盾。
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过度追求市场化、市场化导向、产权化的结果可能是私有化和市场垄断,公共教育对于弱势群体的照顾不足,教育公平性受到威胁。
这会对社会造成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另一方面会削弱国家的公共资源,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因此,教育产业化需要重新思考。
首先,应该更加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公共性。
政府应该加强对公共教育的管理和投资,确保公共教育机构的发展,为全体公民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同时,也应该保护和鼓励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发展,以便更好地照顾社会上不同层次的需求。
其次,应该构建教育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如果教育产业仅仅追求短期的效益和利润,必然会对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造成负面的影响。
应该尊重教育的本质和特点,注重学生和教师的体验和感受,改进教育评价机制,建立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促进教育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产业化的新思考
教育产业化的新思考作者:张利春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21期教育产业化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经济增长点。
我国教育产业化之路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需要从若干方面完善促进。
一、教育产业化概念探讨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教育产业化包含两层意思:(1)把教育事业作为产业来经营;(2)教育产业化表示一种动态,就是说教育要走向产业经营的道路。
笔者认为,教育产业化可以定义为:教育产业化是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活动效率为目标,在明确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教育类型的基础上,运用市场经营机制,在教育领域内部建立起投入与效益良性循环机制,按产业运作模式来提供教育服务的活动。
教育产业化的实质是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
二、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关于教育产业化,很多人提出了异议,主要理由是不符合教育公益性,办教育是政府的职责。
笔者赞同教育产业化,理由如下:(一)教育产业化打破教育垄断,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将市场机制移植到传统教育中来,使传统教育向企业化模式转变的教育产业化战略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将产生重大影响。
教育服务产业化经营,在传统教育中引入竞争机制,大量的私立中小学校与民办大学的出现,有利于打破我国存在已久的教育垄断,各种类型的教育服务的供给者在生存的压力下势必设法改善教育硬软设施、加强教育量化管理、降低教师的道德失范风险、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以获取家长、企业和社会的肯定;实施教育产业化,降低了接受教育服务的门槛,无论是私立中小学校、民办大学还是普通高校扩招都增加了教育服务的有效供给,扩大了教育服务的覆盖面,更容易满足教育服务。
(二)教育产业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大力发展教育产业化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实践上,所有新学校的举办,常常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一所名校的举办,一所名校的附近,其房地产业也随之攀升;大学扩招,大大激发起国民教育需求的热情,推动了整个教育的发展,同時还有力地拉动了社会的消费几改变了国民消费结构,教育产业化的影响越来越显现。
浅谈教育产业化
浅谈教育产业化【摘要】教育产业化是当今社会教育领域的一种重要趋势。
本文从教育产业化的定义和意义入手,探讨了其发展历程、影响、特点、挑战以及发展趋势。
教育产业化的重要性在于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和市场化,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未来,教育产业化将进一步深化,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模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产业化的目标,需要不断探索建设方向,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教育产业化的未来令人期待,将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教育产业化、定义、意义、发展历程、影响、特点、挑战、发展趋势、重要性、未来发展、建设方向1. 引言1.1 教育产业化的定义教育产业化的核心是将教育看作一种经济活动,注重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强调教育的市场化运作,提倡以市场为导向来决定教育的供给和需求。
教育产业化的本质在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教育产业化,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提升教育服务的质量,增强教育产业的竞争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教育产业化不仅对于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2 教育产业化的意义教育产业化的意义在于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产业化的手段,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教育产业化还可以促进教育与产业的融合,推动科技创新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提升教育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教育产业化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的教育产业生态系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通过教育产业化,可以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教育产业化对于实现教育现代化、民族复兴和社会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产业化问题探讨
教育产业化问题探讨近年来,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一股热潮,蔓延到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
那么,究竟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热潮?本节我们就将对教育产业化的有关问题进行阐述和说明。
一、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要点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在讨论教育产业化问题时,既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
从现有的文献和研究资料统计来看,对教育产业化问题的态度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认为教育可以产业化。
理由是教育属于第三产业,它本身具有产业的经济属性。
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影响教育的整体发展,因而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教育的产业化以推动经济和教育的协调发展。
同时,教育产业化是现代教育的特征,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趋势。
实施教育产业化有助于把握市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树立效益观念和规范市场秩序。
第二种是认为教育不能产业化。
理由是教育产业化就是主张将教育部门的产品作为商品投入到劳动力市场进行销售,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而教育是公益事业,学校是非营利性机构,教育是不能被当作商品来进行买卖的,教育不应该以营利性为目的。
如果教育产业化,将会使得各级各类学校的入学标准、收费标准、教学组织等产生短期行为并呈现畸形发展,这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政治制度相背离的。
第三种是认为教育可以实现部分产业化。
理由是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对于教育产业化应该分清哪些可以产业化哪些则不可以产业化。
义务教育是制度安排使其成为公共产品,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宜实行产业化运作。
而对于非义务教育,则可以尝试进行产业化运作。
这样的好处是不仅可以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内需、延缓社会就业压力。
那么,教育究竟是不是一项产业?能不能进行产业化?针对中国具体实际,我们的教育产业化路在何方?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对教育产业化问题进行实质性分析,然后再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综合加以评价。
二、教育产业化的源起及表现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及党的十四大奠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
对教育产业化的反思
对教育产业化的反思【摘要】教育产业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议题,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反思。
教育产业化背景下,教育已经变成了一个盈利导向的行业,这对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分配都带来了挑战。
虽然教育产业化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和效益,但也存在许多弊端,比如商业化对教育价值观的侵蚀,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和资源分配不公。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产业化,思考其改革方向,追求均衡发展和效益的平衡,以确保教育不只是为了盈利,更是为了培养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
【关键词】教育产业化、影响、利与弊、教育质量、盈利导向、教育公平、资源分配、审视、改革方向、均衡发展、效益平衡1. 引言1.1 教育产业化背景教育产业化背景是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被商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趋势渗透和影响。
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市场化的推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被视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
教育资源的商业化和竞争化是教育产业化的重要标志。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教育资源得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传播。
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方式的出现,也为教育产业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因此教育产业化应运而生。
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许多国家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教育产业化的发展,以推动教育现代化和提高教育质量。
这些政策的实施也为教育产业化提供了政策环境和政策支持。
1.2 教育产业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产业化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和方式,也对教育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产业化加速了教育的商业化过程,使得教育更加趋向于商品化,学生被视为消费者,教育被视为商品。
这一影响导致教育机构和教育者更加注重盈利和市场竞争,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使命。
教育产业化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优质资源被集中到一线城市和名校,而农村地区和普通学校的资源匮乏,导致教育质量的差距不断扩大。
对教育产业化的反思
对教育产业化的反思【摘要】教育产业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现状,但其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随着教育变成商品的趋势,教育产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教育应该回归本质,避免被市场化导向。
教育市场化也对师生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影响教育质量。
应该重视教育的本质价值,明确教育产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促进教育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以保障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教育产业化、教育变成商品、负面影响、回归本质、市场化、师生关系、教育质量、本质价值、现代化、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教育产业化的现状教育产业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教育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教育逐渐转变为商品交易的关系。
教育机构纷纷以营利为目的,将教育服务进行商业化运营,使教育资源在市场经济中流通。
各种培训机构、学区域的学校竞争激烈,教育产业链愈加完善。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产业化在线教育、智能教育等新兴形式也在不断涌现。
教育产业如同一座繁华的市场,吸引着资本的投入和关注。
在教育产业化浪潮的推动下,教育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是与利益、效益、竞争密切相关。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教育机构的运作模式,也对师生、家长以及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育产业化的现状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和思考,以便更好地引领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1.2 教育产业化的问题教育产业化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随着教育市场化的不断深化,教育产业化问题愈发凸显出来。
教育产业化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地区和学校,而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学校缺乏足够资源,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现象。
教育产业化使得教育逐渐变成了利润导向的商品,学校和教育机构越来越注重盈利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使命,这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和教育价值观的扭曲。
教育产业化也容易导致学生过度焦虑和竞争,追求分数和排名,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教育产业化所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共同努力去解决。
关于教育产业化问题的经济思考
关于教育产业化问题的经济思考引言教育产业化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教育越来越被看作是一项具有商业价值的产业。
然而,教育产业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本文将从经济角度对教育产业化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教育产业化的背景教育产业化的背景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教育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
教育产业化的出现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商机。
教育产业化的潜在优势教育产业化可以带来一系列的潜在优势。
首先,教育产业化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商业化运作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励教育机构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其次,教育产业化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有限的教育资源可以得到更合理地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教育产业化可以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
商业化运作可以激发教育机构的创新活力,带来更多的教育创新和教育技术的应用。
教育产业化的挑战和问题然而,教育产业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市场机制的引入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因为教育是一项基本的公共服务,而市场机制往往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可能会导致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富裕地区,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
其次,商业化运作可能导致教育服务的商业化倾向,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这可能导致教育服务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照。
再次,教育产业化可能加剧教育的社会分化。
商业化运作使得教育收费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经济负担,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面临无法接受良好教育的困境。
如何解决教育产业化问题为了解决教育产业化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首先,政府应该发挥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引导教育机构合理开展商业化运作,保障教育公平和质量。
其次,教育机构应该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注重教育服务的社会价值,而不仅仅是经济利益。
再次,加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财政扶贫和移动教育等手段,减小教育资源分配的差距,保障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对教育产业和产业教育的深思论文
1对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的反思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行,大学生已远不像当年那样紧缺。
一方面,大学生的加入给劳动力大军带来了一定的知识装备;另一方面,这些知识装备却面临着如同“屠龙绝技暠的尴尬,功夫在身,世上却无龙可屠———更多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很难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虽然简历递了几十上百份,却只能沦为低等劳动力。
这样的状况不断重演,使得学生与家长普遍产生了对教育本身的质疑。
在高等教育成本不断提升,就业回报远未达到预期的情况下,“读书无用论暠似乎变得十分合理[3]。
反思上述问题则需要从其根源入手,即高等教育发展了多年产业化,到底带来了什么?1.1扩招是政策化还是产业化高校扩招,其初衷是一种精英教学的推动,还是产业人才的扩容?答案显然是后者[4]。
但是如今看来,高校更像一个大工厂,不断规模化地生产着大学生,由于这些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皆是“规模化暠的产物,自然出“厂暠后便注定是共性的,既突出不了其个性和自我才能,也难以体现其在行业中的领先性。
因此,虽然高校有三六九等,但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出身名校的声望较高,总体差距却并不大。
这些学子一旦走向社会,通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就业市场人才供给庞大、专业水平同化、议价能力低下、供求关系信息不对称,等等。
而当大学生面对艰难的就业形势,所获的起薪点以及在较长一段时间工薪都与低端劳动力水平接近的情况下,似乎在宣告着教育投资的失败。
由于我国公办高校在高等教育总体比例上占有绝对地位,因此,与其说扩招是教育产业化,不如说是教育政策化。
因为扩招并不是因应社会的人才需求而由高校自发自主的行为,而更像一种政策驱动,放宽招生仅仅是让高校在政策上获许吸纳更多生源而已。
但问题是究竟高校需要什么类型的学生。
我国高校自身并无一种专业化的衡量机制,其招生标准仅仅依据志愿和高考成绩。
换言之,高校对适于专业学习的人才选拔并没有更为积极和有效的办法,面对学生也缺乏有的放矢的招生主动性。
因此,高校扩招在本质上体现不了产业化的特质。
对教育产业化的反思-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对教育产业化的反思关于教育产业化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
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教育能否市场化、产业化等问题的争论几乎从未停止过。
近几年,随着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以及与国外院校合作的深入,笔者对教育产业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一、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生的先后顺序,一般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1984年,我国第一次对产业进行划分时,将教育划分为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即属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按照国家XX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教育属于第三产业的P教育大类。
因此,教育具有产业性,这是教育的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
但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教育具有多重社会功能。
从社会有机体构成要素的角度,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经济功能方面,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劳动力适合社会生产的需要,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还可以改变生产的技术层次,最终改变生产的技术结构和社会的经济结构。
此外,教育还可以帮助劳动者形成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观点、态度、行业习惯等。
政治功能方面,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从而使一定的社会政治秩序得以稳固。
同时,教育通过选拔、培养国家管理人才,可以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与发展。
此外,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可以产生直接影响。
文化功能方面,教育具有延续、选择、整理和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无论是以物还是以人为载体的文化延续,都离不开人对文化的掌握,离不开教育。
而进入教育的文化材料都是经过了教育的选择、加工、整理的。
文化的创新离不开掌握较高文化生产技能的人,这种人也是教育的产物。
鉴于此,教育产业不能像一般的产业那样以营利为目的,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否则就会使教育违背其自身的特点及规律,偏离其社会分工和定位,从而掩盖其本质属性。
对教育产业化的几点认识
对教育产业化的几点认识作者:赵风利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0年第12期摘要:在我国面临教育投入不足、经费短缺、教育资源有限、教育需求空前扩大等一系列矛盾的时候,如何有效发展教育,尽快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实现“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平衡,引发人们对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索,“教育产业化”问题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问题。
关键词:教育;产业化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153-001一、教育是不是产业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2年又在《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教育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
因此教育就是产业,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教育产业又不同一般的产业,教育生产是一种服务产品,它的产品是由人形成而非某种物化形态的东西;它的社会收益率和个体收益率都是难以准确量化的。
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决定了其经济效益的长效性,教育目的的多样性及受教育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回报的丰富多元性,即不能以单一的经济收益来衡量教育的价值。
教育产业既有市场调节的一面,又有市场无法调节的一面,办教育既有盈利的一面,又有无法盈利的一面。
二、实施教育产业化必要性1.实际上早在1992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教育就被明确列为第三产业,而且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
教育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构成教育市场,交换的商品是教育服务,这与传统意义上服务企业的性质完全一样。
尽管由于教育服务产品的受益具有社会性和私人性,但这种复杂关系并不影响教育的产业性质。
因此从产业分类学上把教育看作产业是不成问题的。
2.从需求方来看,社会和家庭居民有强烈的教育消费需求愿望,教育产业化呼之欲出。
我们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到2020年将达到16亿,这就决定了教育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和拓展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义务教育产业化之我见
一、非义务教育产业化的意义
在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转变教育投资作为消费性投资的观念,要切实把发展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性投资。
”因此,我认为非义务教育产业化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非义务教育产业化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措施。
没有教育的优先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后劲,就不可能持续快速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育作为基础产业来办。
非义务教育的产业化,有助于非义务教育学校按教育规律,以追求教育质量和效益为目的,充分地利用现有的人财物,实现学校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科教兴国,让教育优先发展,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将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措施。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明确将教育作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为我们进一步把非义务教育实现产业化提供了政策性支持。
(二)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Q现在我国在教育方面的需求很大,父母们都舍得在教育上多投入。
据国家权威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意向排在第一位的是教育。
非义务教育产业化会拉动居民在教育上的消费。
特别是在当前国有企业单位大量人员下岗,这些人下岗后需要一个“再充电”过程,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可以带动教育消费,进而带动教育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带动社区服务等教育配套行业的发展,以使非义务教育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上的消费需求。
教育消费形式必然附带教师学生和相关人员这样一个庞大群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需求,这无疑会大大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非义务教育的产业化对其他行业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符合扩大内需的要求。
(三)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可以减少国家财政投入负担。
原有的教育体制教育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列支。
现有的教育经费在中国众多人口、学校数量很大的条件下,可谓杯水车薪,捉襟见肘。
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也只能解燃眉之急。
如果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将使学校利用现有条件筹措更多教育经费,这样就可以减轻国家财政投入的负担,进一步加大学校自主办学的力度。
(四)非义务教育的产业化,扩大整个教育规模,从而使非义务教育产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有助于缓解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
从宏观经济运行来看,我国目前传统消费的供过于求,需要消费领域的拓展和创新,而教育是第三产业中一个重要部门。
教育产业的发展将拓展居民的消费空间,可以对经济增长持续贡献。
非义务教育作为产业来发展,一方面可以容纳大量的教职工,另一方面又可以接纳大量的本该进入劳动队伍的青年进校学习,推迟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
这样可以减少劳动力同一时期供给的压力,从而缓解我国目前的就业矛
盾,为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一个分流劳动力的宽松环境。
二、非义务教育产业化的可行性
目前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以及教育产业化的市场分析来看,非义务教育产业化是可行的。
(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教育作为知识创造和传播的一个主要领域,其本身成为一门新兴产业的条件日趋成熟。
原来传统的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物质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的增长/但许多发展中国家想尽办法增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不但没有赶上发达国家,而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扩大。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这种差异扩大的关键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人力资本拥有的重大差异上,人力资本才是解释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所以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在人力资本投资上花大气力。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和企业经营机制转变过程中,指望大量投资教育,短时期内可能性不大,因此非义务教育产业化特别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可以带动整个社会人力资本投资高潮,可以缓解教育经费不足,而且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供给资源市场没有充分发挥,为非义务教育产业化提供可能。
教育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非义务教育产业化所需要的供给方。
就大学教育资源讲,大批出国留学人员回国,自己培养了大量的硕士和博士,这些人很多在高等学校工作,教师资源较充足。
近些年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还从有限的预算经费中拿出一部分来进行学校硬件建设,学校规模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这些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配置和利用,学校办学效益不高。
如果实行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可以使教育资源按产业的方式重新合理的配置,使其市场供给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教育需求潜力巨大,为非义务教育产业化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市场需求。
我国人口规模很大,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对教育投资的需要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所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绝大多数家庭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
同时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的渴望更加强烈。
与如此强大的教育需要相比,受教育经费投入严重制约的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出现了供求不均衡的尖锐矛盾。
我国目前在高等教育上实行的配额方式就是通过高考分数排序来均衡供求,这也是目前非业务教育产业化前唯一公平合理的解决方式。
因此,从社会教育需求来看,实现教育产业化是解决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否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将严重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将严重影响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