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遗”产业化的发展途径——以蒲草编织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非遗”产业化的发展途径——以

蒲草编织为例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然而,随着时代

的深刻变革以及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更迭,许多“非遗”项目处于失传的尴尬

状态,蒲草编织亦是如此。对“非遗”项目进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是最

有效的方式之一。本文从发展途径的角度,聚焦白云湖“非遗”蒲编,对“非遗”项目的产业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非遗、产业化、规划、保护、发展

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工作的方针是“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抢救第一,谨慎利用”。目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主

要有两种:分别是施救式保护和开发式保护。前者以保护“非遗”现状为主要目标,后者以保护和开发并重。前者适合于那些濒临消亡的“非遗”项目,后者适

合于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的“非遗”项目。前者属于消极式保护,后者属于

积极式保护和利用。所以,要实现“非遗”的产业化,可以从以下几个发展途径

做起:

一、精心研制“非遗”蒲编产业化发展规划

首先,深入一线对本地“非遗”项目进行调研,重点调研既有地域独特性又

有市场靠发潜力的项目,即蒲草编织行业,考察其实行市场开发的可行性。调研

结束后,要对白云湖的蒲编相目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视“非遗”项目规

模集群化效应,规避零散、分散布局以及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关于创作、制作、

生产、营销等一系列经营环节,文化产业都有很高的要求。因其特殊性,其运作

必须遵照从创作生产到市场营销的产业链的客观规律。这就要要求操作者,对

“非遗”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资源整合,努力营造经营、发展“非遗”项目产业

化的平台。要敢想敢干,要把有市场潜力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作为重点

规划目标,建设一批“非遗”项目产业发展基地。

二、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好的地方往往都在偏远、落后地区。随着时代的深刻

变革,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更迭,许多手工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处于失传的

尴尬状态。文化部门作为“非遗”保护的具体实施者,力量和资源毕竟有限,尤

其是产业化保护就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单靠各级主管部门下拨的一点保护经费,“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几乎没有可能,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扶持。因此,

政府应在规划、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对“非遗”这种弱势文化形态的扶持,制定有利于实施“非遗”项目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把“非遗”项目产业作

为地方经济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政府要每年拿出一定资金,设立“非遗”产业的包装开发专项资金。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和基金,用于“非遗”产业的包装开发项目的发展,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产业的包装开发

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投资、参股等方式参与“非遗”产业建设,

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浓烈的捐资兴建“非遗”产业项目的良好氛围。如白云湖政府,为扶持第五代“非遗”蒲编传承人发展,帮扶其建立蒲编民宿博物馆。在政府的

帮助下,白云湖形成了以“蒲编非遗传承人”为中心的非遗文化传播矩阵。

三、利用现代科技,提升“非遗”蒲编产业化水平

在“非遗”蒲编产业化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的传承形式,又要用现代科学

技术创新文化形式,以更新更多的样式展现“非遗”项目本身的魅力,不断开拓“非遗”项目文化市场,增强“非遗”项目市场竞争力。蒲编梦圆项目组以编织

技法创新、改性浸泡液的应用以及大机器的应用为核心,使其经济价值得到最大

限度的开发。此外,蒲编梦圆将“非遗”项目和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通过申请

专利,开展高层次、大范围、多频率的知识产权交易。保留传统文化的原有神韵,把全国各地文化的精髓与国际时尚元素和现代感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是创意设计

的核心。这就要求设计师不但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审美特质,还要掌握

流行元素和国际时尚,才能保证“非遗”项目在产业化过程中,不至于改变原有

的特质。

四、努力打造“非遗”蒲编产业化经营的服务平台

“非遗”产业化的管理部门是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但市场主体是文化企业。为了确保“非遗”产业化的合理经营,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督办“非遗”企业

进行改革。通过改革,使企业走向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

市场化轨道。要大力扶持文化吸引力、能够深刻挖掘“非遗”内涵、增强的项目。通过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完成对“非遗”的保护和开发,从根本上推动

“非遗”的可持续发展。要为“非遗”资源开发提供公共技术、人才培训、产品

评估咨询、对外宣传、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服务。要从国家、省、市、县四个层面

编制“非遗”保护名录,强化对它们的管理、“非遗”企业要积极构建产学研知

识产权联盟,促进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与“非遗”企业创新活动有机结合,提升

“非遗”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总之,“非遗”文化产业与传统的商业营销有区别,其不能以单纯的盈利为目,还更要兼顾“非遗”文化价值。“非遗”中包含着着所属地域的文化基因与

精神特质,其科学认识价值和历史传承价值才是当地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气

质情感等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当其转化为文化产品,必然能促进相关产业的

发展,最终走向“以文养文、以文兴文”的良性循环。因而,创办‘非遗“文化

产业,不能心血来潮,要经过认真、科学地调查研究和论证后,才能走向市场化。具体操作中,要注意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努力打造“非遗”产业化经营的服务平台,最后,通过市场规律运作的经济形式,达到资

源整合、规模相当、规格统一、产生利润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玉.乡村振兴背景下齐鲁民间手工艺非遗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N].山东:济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21.

[2]张伟,李灵明.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下的山东乡村文创产业发展探析

[A].山东文化发展报告(2019年)[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