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晚清政治_吕坚

合集下载

浅析曾国藩与清政府关系

浅析曾国藩与清政府关系

浅析曾国藩与清政府关系曾国藩,原名子城,字居武,后改名国藩,字涤生。

按照他的解释,“涤”即“涤其旧染之污”,“生”即“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这无疑表示曾国藩要涤除旧习,焕然新生,做一个藩屏封建国家的忠臣,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成为国家栋梁,期望清政府出现“中兴”局面。

可以把曾国藩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四个时期来说明。

第一阶段:曾国藩于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至1852年,在京师为宦十二载。

他广泛涉猎各种思想,尤其致于经世思想,立志要成为地主阶级的一代圣贤,要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要将平生所学付诸实践,以挽回封建统治阶级日趋衰落的形势。

他曾写道“书生之血诚,徒供胥吏唾弃之具,每念及兹,可为愤懑”,在1851年5月他上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其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结果咸丰批阅未毕即“怒摔其折于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后因别人为他求情而免于受罪。

从此他不敢在奏折中批评皇帝及对其施政方针表示不满之语,这使曾国藩对京宦生活深感乏味,并发出“补天倘无术,不如且荷锄”。

第二阶段:镇压太平天国时期,这是曾国藩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他与清政府之间“忠君”与“猜忌”表现最明显的时期。

曾国藩出于对清廷的忠心,为尽快恢复封建统治秩序,于1853年办团练并开始为期十年之久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湘军出师不久,因战役失利,他两次企图自杀,以身“殉国”,可见其忠心不贰。

在1854年秋,曾国藩攻陷武昌不但未获得封疆大权,且不时受到清廷责难。

与此同时,清廷又在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周围组成江南、江北大营,其目的是以“湘军出力,江南、江北大营收功”,使其六、七年内一直处于客军虚悬的地位。

曾国藩进一步看透了清政府对他的猜忌心理,时怀警惧,处处谨慎,有时甚至感到悲观和伤心。

因此奏请在家守制三年,咸丰觉得太平天国势力日趋衰落有无曾国藩无关紧要,遂批准他的请求,使其陷入难言之苦。

直到江南大营覆灭后,举国之武装惟有湘军可恃,清廷才授予曾国藩两江总督实权并以钦差大臣身份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中曾国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经历了鸦片战争,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掀起了洋务运动,是创建中国近代海军第一人,倡导和推进了近代中国武器装备的变革,对绿营兵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改造旧式水师的编制体制,倡导建立新式轮船水师,派遣幼童赴美国留学,开启了近代中国军事教育变革的先河。

他对近代中国军事变革和军事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他对近代中国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洋务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下面我就通过曾国藩来解读一下洋务运动。

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的原因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接受这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则又有其自身的原因。

首先,他不仅是个学者,还是个政治家。

他学习一切学问的目的,都是为了用以解决统治阶段所面临的政治问题。

所以,他借以建功立业的学问主要并不是理学,而是经世致用之学。

经世致用之学又称经世济用之学,简称经济之学,但并非今天的经济学。

它在孔学属于政事之科,潜心治学的学者亦往往把它视为做官术。

今天看来它应属于政治学的范畴,但却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曾国藩曾把它归纳为十四大项,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一个以政治学为主的社会综合学科。

自鸦片战争以来,如何看待和处理西方列强入侵的问题,一直是中国各阶级、集团及政治派别所面临的头等重要的政治问题,也就不能不成为经世致用之学的首要内容。

曾国藩既以封建社会“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自居,就不能不严肃考虑、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对策,振作精神,大干一场。

不过,曾国藩所处的政治环境与魏源略有不同,国内矛盾尖锐、突出起来,故“师夷之长技”首先用以“制民”,而将“制夷”之事推之于遥远的将来。

只要洋人不打算推翻清政府,就决不同洋人开仗,妥协再妥协,忍让再忍让,直到军事技术装备与经济发达程度超过洋人,再报昔日一箭之仇。

超星曾国藩试题答案

超星曾国藩试题答案

超星曾国藩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曾国藩的主要政治成就是哪个?A. 创立湘军B. 推行洋务运动C. 签订《天津条约》D. 镇压太平天国答案:D2. 曾国藩提出的“勤王”口号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中?A. 甲午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百日维新D. 辛亥革命答案:B3. 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主张的是什么?A. 完全排斥西方文化B. 只学习西方的科技C. 全面接受西方文化D. 改革政治制度答案:B4. 曾国藩的家训中强调的个人品德是什么?A. 忠诚B. 勤奋C. 节俭D. 谦逊答案:C5. 曾国藩在哪次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A. 宝山战役B. 湖口战役C. 安庆战役D. 天京战役答案:D二、填空题1. 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他出生于________省。

答案:湖南2.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提出了“________”的战术原则。

答案:先为不可胜3. 曾国藩的《________》是其家训的代表作,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答案:家书4. 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机器制造厂,名为________。

答案:安庆内军械所5. 曾国藩主张的“________”思想,对晚清的政治和军事有着重要影响。

答案:自强三、简答题1. 请简述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的作用和影响。

答: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创建了湘军,并以严格的纪律和有效的战术训练部队。

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使得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军。

他的战术原则“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体现了其稳健的军事策略。

曾国藩的军事行动不仅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也为清朝的稳定和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曾国藩的家训有哪些主要内容?答:曾国藩的家训主要内容强调了个人品德的修养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倡节俭、勤奋、谦逊等品质,并强调读书和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严格的自我要求和不断的学习,个人可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曾国藩的家训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家庭教育典范。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晚清最后一个儒臣 (曾国藩)

晚清最后一个儒臣 (曾国藩)

原因二:组建湘军的背景,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 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 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 一个机会。
就现在额兵练之而化为有用, 诚为善策,然习气太盛,安能铸 其面目而荡涤其肠胃?恐岳王复 生,半年教成其武艺,三年不能 变革其恶习。故鄙见窃谓现在之 兵不可练之而为劲旅,新募之勇 却可练之使补额发 现其中有不少孩童,不禁大哭, 命人救出数百人,太平军中因此 又有七百多人请降
(3)加强对士兵的控制,强化湘军的内部团结 第一,加强各级军官的权利,坚持下级必须服从上级, 士兵必须服从军官的原则。第二,一军之权全付统领, 大帅不为遥制,一营之权全付营官,统领不为遥制。
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 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 见也
增强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击败了太平天国。但也为并为 将有而不为国家所有的军阀割据局面埋下了伏笔,导致 了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局面
谢谢观看
晚清最后一个儒臣 曾国藩
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作为清朝历史上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那他都有那些贡献呢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第一所兵工学堂
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
为何要建湘军
原因一:针对太平天国独尊上帝的宗教大做文章, 提出了要维护名教,他说“自唐虞三代以来,上下 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而太平军之所为, “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吾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 名教,以“正名分”为中心 的封建礼教。旧时为维护和 加强封建制度而对人们思想 行为而设置的一整套规范。

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人物之曾国藩

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人物之曾国藩

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人物之曾国藩航天学院1102100509 吕广兴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然诵参悟。

关键字:功过功绩近代化湘勇背景:在“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人物研究”的课上得知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很推崇曾国藩。

我个人对曾国藩曲折的为官做人之道也很感兴趣,并且以前也看了很多关于他的书籍有一定的研究。

下面是我对曾国藩为人处世之路的一些看法。

一:天资聪颖,为官谨小慎微。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曾国藩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可见若不是遭遇变故曾国藩的仕途道路可谓一帆风水,当然也不会对中国近现代史有如此大的影响。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分不开的。

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候“长毛”在曾国藩的老家湖南闹得凶,这在《曾国藩》传中有详细的记载,“太平军围攻长沙,攻陷岳州,几天之间,岳州城内城外投靠太平军的人络绎不绝,队伍迅速由五万扩大到十万。

水师也由五军扩为九军,共一万五千人“。

说来奇怪,这时曾国藩本不愿意趟举办团练的浑水,“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使曾国藩深深懂得,当今为官,没有皇上的信任、满蒙亲贵的支持,要办大事是不可能的。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与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与胡林翼合称曾胡,他是湘军的创立者与统帅。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曾国藩生平简介曾国藩,清朝晚期人,字伯涵,号涤生,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他从一介书生到进京赶考,进了进士之后又一直留在京城,短短十年时间,连续升职七次,年仅37岁就已经官至二品,这在清朝历史上也只是独一份的。

后来恰逢太平天国乱世,当时正是因母丧而在家的曾国藩趁势在家乡创建了湘军,并且作为统帅者,曾国藩带领湘军和其他的义军一起历尽艰苦的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挽大厦于将倾,救清朝于乱世,因为这巨大的功绩,被封为了一等勇毅侯,这是清朝以来第一个以文人封武侯的人。

后来又升职至一品大员。

曾国藩的一生为官平稳,可以说是实现了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一生所处的年代,正是国家由盛转衰,动荡不安的年代,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豪杰”,正是这样的乱世造就了曾国藩的一生。

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一度呈现出同治中兴的盛况,险些就力挽狂澜,将清朝从危机之中救回。

作为同治中兴的时期的主力,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让曾国藩成为了近代最具影响力最具争议的人物。

如何正确评价曾国藩对于曾国藩,现在很多人都十分的推崇他,甚至已经在很多人心中被神化成了“圣人”,这样过分高估的评价无疑是不理智的,对于曾国藩,我们应该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来分析。

在文化上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以儒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他的一生是完全按照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来走的,他的一生深受“三纲五常”的影响,对于“君臣、父子”等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纲常部分极为看重。

这一点是深受争议的,不少的人认为“纲常”之说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曾国藩这样作为是不可取的。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篇一: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

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

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

曾国藩晚清时期的改革家和军事家

曾国藩晚清时期的改革家和军事家

曾国藩晚清时期的改革家和军事家曾国藩,字字宣,号楼魁,湖南湘潭人,清代晚期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

他的一生,不仅奋发图强,励志救国,而且为晚清政府所倚重,为翰林学士、两江总督等职,更被誉为“曾文正公”,为后人所敬仰。

一、政治改革家曾国藩对于政治改革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坚定的决心。

在他担任湖南按察使期间,曾国藩倡导实行“大中正治”的政策,提倡打击贪污腐败、推行廉政,加强地方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他还积极推行教育改革,创办了湘潭书院,并推崇以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儒学观念。

曾国藩主张发展农业经济,在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推动国家繁荣。

他在岳州、长沙等地先后推行了水利改革,修筑水闸、堤坝等,提高灌溉效率,解决了旱涝灾害问题,为当地农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条件。

二、军事家曾国藩在战略军事方面也有卓越的才能。

他对军事学有深入研究,将西方军事思想与中国传统兵法相结合,创立了一套独特的战略思想和战术。

他重视军队纪律的建立和军事装备的改进,注重军事训练和战术演练。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起义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他带领湖南的地方军队奋起抵抗太平天国的攻击,成功地守住了湖南的防线,并最终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叛乱。

曾国藩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指挥能力,为他赢得了“东南帅”的称号。

三、改革家曾国藩还是一位积极的改革家,他推动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

他主张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推行科举制度改革,注重选拔人才,为朝廷提供了一流的文武人员。

曾国藩还提出以商养军的理念,通过贸易和商业活动来支持军费,并推动湖南的经济发展。

曾国藩在改革思想和治国理政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他的政绩被后人称颂为“曾氏治国三绝”,即“治军绝伦、兴学无前、奉公无私”。

结语曾国藩是晚清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的贡献不仅限于军事领域,更体现在政治、教育、经济等多个领域。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后世的历史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曾国藩为官治世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祖籍湖南衡阳。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曾国藩奉行一生,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就是“立言,立功,立德”。

用人治吏曾国藩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

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

曾国藩善于察人,识人,常可以观容貌,识人才。

“貌有清,古,奇,秀之别。

”“面部如命,气色如运。

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

”“神有清浊,骨有九起。

”曾国藩认为人的容貌可以预示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显示一个人的才能,一个人的骨骼特征和精神状态对其行为做事的影响是很大的。

同时,他在选才时也是德才并举的,认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

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灌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之用。

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

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

自修之方,观人之术,皆以此为可冲可矣。

”曾国藩“网罗”了大量人才,他认为“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

”“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治事不外四端,曰经分、纶合、深思、约守。

”曾国藩十分重视培养人才,有一套培养人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课练、历练、言传身教。

“天下无可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之。

”希望能够“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

在他的幕府中,有四百多人,在给朋友的信中描述道:“此间尚无军中积习,略似塾师约束,期共纳于规范耳。

”在给丁日昌的信中更是具体:“局中(江南制造局)各员譬犹弟子,阁下及藩譬犹塾师,勖之以学,教之以身,诫之以言,试之以文,考之以事,诱掖如父兄,董督如严师,数者缺一不可,乃不虚设此局。

近代史中的曾国藩

近代史中的曾国藩

2.4作育人才以图自强

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

天下第一巧匠——徐寿
数学家——李善兰、华衡芳

曾国藩对待人才态度

不妄自尊大

切与实际,勇于实践
有着长远的规划

2.5中国第一批留学生

1872年8月11日,经清 朝政府批准,在陈兰彬、 容闳率领下,中国第一 批留学生梁郭彦、詹天 佑等30人从上海启程, 前往美国开始留学生涯。 由曾国藩等人提出。
二、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 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 一人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 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洋务运动的开风气者
2.1领导洋务运动
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 河 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 育 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 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 眼界


⑥走
⑦灭
◆影响:造成天国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危险局面;
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Fra bibliotek天王府模型
天王宝座
天王府花园
天王府西花园—煦园
3.2天国取胜之假设


洪秀全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 农民战争,并把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 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使之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 治的精神支柱。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 到巩固,那么他们将有可能把中国拉回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 时代去。 如果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那么在同一时代将有 可能出现两个政权——清王朝与太平天国。而且,从洪秀全 的享乐行为与崇尚神学行为来看,他未必能比清王朝更适合 统治中国。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感悟心得(精品8篇)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感悟心得(精品8篇)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感悟心得(精品8篇)阅读曾国藩的家书感悟心得篇1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

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

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

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有记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曾国藩的洋务运动

曾国藩的洋务运动

曾国藩的洋务运动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推动的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尝试之一。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背景、曾国藩的贡献以及运动的成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外国列强入侵,使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内部的腐败和落后更加削弱了中国的实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当时曾国藩被任命为湖北巡抚,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和危机。

他积极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外国先进的工业和军事技术,以提升中国的国力和军事实力。

这一思想逐渐得到了清朝政府的支持,洋务运动也因此展开。

二、曾国藩的贡献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在运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曾国藩积极推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他亲自组织了一支学习团队,派遣年轻学子赴英国、法国等国留学,学习西方的科学、军事和工业技术。

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次,曾国藩大力引进外国先进的工业和军事技术。

他在湖北设立了洋务局,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他还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改革了中国的军队,提升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此外,曾国藩还积极推动农业和教育的发展。

他提倡农田水利的建设,改良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同时,他还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三、洋务运动的成果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洋务运动在技术引进方面存在盲目性。

由于对西方科学技术的了解有限,中国引进的技术并不总是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求。

这导致了一些技术的浪费和无效使用。

其次,洋务运动在制度和观念上存在滞后。

尽管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工业和军事技术,但中国的制度和观念并没有相应的改变。

这导致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影响了洋务运动的成果。

《晚晴人物系列之曾国藩》

《晚晴人物系列之曾国藩》

晚晴人物系列之曾国藩》王澧华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

提起晚清,可能很多人都会说,这是一个距离今天最近的变革年代,因为它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变局。

的确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许多的新鲜事物涌入了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而许多有识之士也开始走上了探索求富和求强的道路。

所以我们的《世纪大讲堂》栏目也会从四月的第一周开始,连续五周,为您推出晚清人物系列。

我们将会为您介绍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这些家喻户晓的晚清人物曾经有过怎样痛苦的思考,又有着怎样艰难的抉择。

而今天我们首先要推出的就是晚清重臣曾国藩。

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晚清动荡的政治舞台上,他又曾经起过什么样的作用。

有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澧华先生。

欢迎您。

王:你好。

主持人:请坐。

王:谢谢大家。

主持人:首先我们还是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来了解一下王澧华先生。

王澧华,1961年出生在离曾国藩的家乡湖南省双峰县400公里的华容县,大学毕业后,就在离双峰县只有40公里的湘潭工作学习了24年的时间,学习文学出身的他,整理和研究了3000多万字的曾氏文献,王澧华认为,研究历史人物,要依据历史事实,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还原真实的历史真相。

王先生,从刚才这个短片的介绍当中,我们得知您是学文学的,而且还曾经有过文学博士这样的学位,但是为什么会对曾国藩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感兴趣呢?王:20多年前,我大学刚毕业就进入到《曾国藩全集》这个课题整理组,然后就是说持续了十多年,一直自始自终完成这个工作,所以接触了大量的历史珍贵资料,所以这么一个机会让我走进了曾国藩。

主持人:都接触过哪些有关曾国藩的史料呢?王:上奏给皇帝的奏稿,朋友的书信,他给下级的批牍,以及就是说他的日记还有诗文,有这样等等一些类型。

主持人:在接触这些史料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哪些信件、诗文,或者是日记等等,让您印象特别深的?王:他的早年有两首诗,其中两句我特别有印象,第一个说到的是“男儿未盖棺,进取谁能料”,这是他早年的诗。

论曾国藩的清正治家之道

论曾国藩的清正治家之道

论曾国藩的清正治家之道作者:潘岳风来源:《西部学刊》2024年第01期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曾国藩传统家风治理思想研究”(编号:2022KY0801)阶段性成果摘要: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学者。

和其他身居高位的官员一样,他在为官生涯中遇到了家族成员存在的问题,即政商交易、干预公务、花费奢侈以及道德有污点,不利于家族的延续。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不干预公务的观点,指出干预公务的后果,规劝父亲和弟弟不要干预公务;提出“八败说”,即居官四败和居家四败,深刻剖析了古来为官者身败名裂、家族消亡的原因,警醒自我,教育家人;提出治家的三字诀,即清、慎、勤,经济上要清正清廉;政治上要谦虚谨慎,不骄傲自满;生活上要勤俭持家,保持寒士作风。

曾国藩的治家思想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弟弟私德有亏以及次子曾纪鸿沾染官宦子弟习气等问题。

关键词:曾国藩;治家;不干预公务;八败说;三字诀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1-0112-05On Zeng Guofan’s Way of Managing His Family with IntegrityPan Yuefeng(Library, Guilin Tourism University, Guilin 541006)Abstract: Zeng Guofan was a famous statesman, strategist, thinker and schol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Like other high-ranking officials, he encountered problems with family members during his career as an official, including business dealings, interference in official affairs,extravagant spending and moral tarnishes which were not conducive to the continuity of the family.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he put forward the point of non-interference in official affairs,pointed out the consequences of interference in official affairs, and advised his father and brother not to interfere in official affairs; put forward “the eight-failure theory”, that is, the four failure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four failures of the family, deeply analyzed the reason of the ruin of the official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family in ancient times to alert the self and educate the family; put forward the three words of family management, that is integrity, careful, diligent. Economically, he should be clean and honest; politically, he should be modest and prudent, not complacent; and in life, he should be hardworking and thrifty, maintaining the style of a humble man. Zeng Guofan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his thoughts of family management, but there werealso problems such as his younger brother’s personal morality and his second son, Zeng Jihong,who was tainted with the habits of the officials.Keywords: Zeng Guofan; family management; non-interference in official affairs; the eight-failure theory; three words of family management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双峰)人,是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历史趣谈曾国藩的生平简介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

历史趣谈曾国藩的生平简介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国藩的生平简介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导语:曾国藩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曾国藩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曾国藩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

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

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曾国藩生平简介:1833年(道光十三年)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十四年)24岁春,入岳麓书院。

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始与刘蓉交往。

1835年(道光十五年)25岁 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道光十六年)26岁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

至长沙,与刘蓉、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

试后改名国藩。

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

授翰林院庶吉士。

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十九年)29岁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

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

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与晚清政治

曾国藩与晚清政治

曾国藩与晚清政治曾国藩(1811-1872年),原名子城,字居武,号涤生,考中进士后改名国藩。

湖南湘乡人,出生于一个世代务农的地主家庭。

曾国藩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由庶吉士散馆,二十年(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从此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京官生涯。

他是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讲求程朱理学。

在京城期间,他相继担任过内阁学士、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丁母忧回籍守制,第二年奉旨在家乡帮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度过了长达20年的军旅生涯。

自丁忧侍郎之后,曾国藩相继担任过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大学士等军政要职,被清廷加封太子太保衔、一等侯爵。

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病故在两江总督任上,享年61岁。

曾国藩进入仕途后的发展称得上是一帆风顺。

1838年中进士,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1847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以后4年中又兼任过兵、工、刑、吏部侍郎。

10年七迁,连跃10级,这在当时也是少有的。

因此这对自幼生长在湖南僻远山村、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的曾国藩来说,对清政府的知遇之恩始终没齿难忘;另外他也对当时清廷上下官场腐败风气十分不满,多次上书清帝,希望政局有所更张,但一直不被采纳。

直到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义,曾国藩因丁忧回湖南家乡办团练后,才开始了有实现其政治抱负、挽救晚清政局的转机。

从此以后,曾国藩与晚清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其影响也愈渐突出。

综观曾国藩对晚清政治影响,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改革军制创建湘军清入关以后,八旗兵逐渐没落,基本上丧失战斗力。

康雍以后清廷主要是依靠绿营兵(汉兵)维持统治。

八旗、绿营皆有兵籍,弁兵父子相承,世代为业,是清代国家的主要常备武装。

其经费出自国库,兵权归于中央。

曾国藩在京城作官时,已感到绿营兵惰将骄,日渐腐败,必须大加整顿和严加训练。

《曾国藩家书》:晚清政治与思想的变迁

《曾国藩家书》:晚清政治与思想的变迁

曾国藩家书:晚清政治与思想的变迁简介《曾国藩家书》是晚清时期曾国藩所写给自己家族成员的一系列信件。

这些信件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家庭教育、政治理念、处世原则等等。

通过研究这些信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晚清政治与思想的变迁。

曾国藩的背景和影响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平定太平天国运动而闻名于世。

他在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任教多年,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

他提倡儒学思想,并受到儒学经典的深刻影响。

曾国藩家书中反映的晚清政治变迁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府和统治者的看法,反映出晚清时期政治环境和氛围发生了很大变化。

具体包括:1. 反对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进行西方科学技术引进和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但曾国藩在家书中表达了他对洋务运动的质疑和反对。

他认为西方科学技术并非万能,应该坚守传统文化的精髓。

2. 持保守态度曾国藩强调秉持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拒绝对外来思想的过度妥协。

他主张稳定社会秩序、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才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

3. 儒学思想对政治影响曾国藩在家书中广泛运用儒学思想来教诲自己的子女。

他强调忠诚、孝道、仁爱等儒学核心价值观,并将这些价值观与政治生活紧密结合。

曾国藩家书中反映的晚清思想变迁除了政治变迁外,曾国藩家书还体现了晚清社会思想观念的演变。

具体包括:1. 近代知识启蒙曾国藩鼓励自己的子女学习西方近代知识,并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

这表明晚清社会开始关注外来知识,并试图将其融入传统文化之中。

2. 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曾国藩在家书中对于当时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地方官员贪污等进行了思考和反思。

他呼吁要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加强政府监管,提倡廉洁政治。

3. 科技与道德的关系曾国藩认为科技进步与道德提升应该相辅相成。

只有科技发展与道德觉悟共同进步,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与进步。

结论《曾国藩家书》是晚清时期政治和思想变迁的重要见证。

通过对这些信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晚清时期政治、思想和儒学传统的复杂交织,以及曾国藩所代表的一种价值取向。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吴双江曾国藩(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官居一品。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

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

他写的《讨粤匪檄》文,号召“抱道君子”,“赫然愤怒,以卫吾道”,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

他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使清王朝得以生存。

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

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

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

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

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档案报/2004年/08月/27日/第001版/曾国藩与晚清政治吕坚曾国藩(1811-1872年),原名子城,字居武,号滌生,考中进士后改名国藩。

湖南湘乡人,出生于一个世代务农的地主家庭。

曾国藩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由庶吉士散馆,二十年(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从此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京官生涯。

他是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讲求程朱理学。

在京城期间,他相继担任过内阁学士、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丁母忧回籍守制,第二年奉旨在家乡帮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度过了长达20年的军旅生涯。

自丁忧侍郎之后,曾国藩相继担任过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大学士等军政要职,被清廷加封太子太保衔、一等侯爵。

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病故在两江总督任上,享年61岁。

曾国藩进入仕途后的发展称得上是一帆风顺。

1838年中进士,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1847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以后4年中又兼任过兵、工、刑、吏部侍郎。

10年七迁,连跃10级,这在当时也是少有的。

因此这对自幼生长在湖南僻远山村、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的曾国藩来说,对清政府的知遇之恩始终没齿难忘;另外他也对当时清廷上下官场腐败风气十分不满,多次上书清帝,希望政局有所更张,但一直不被采纳。

直到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义,曾国藩因丁忧回湖南家乡办团练后,才开始了有实现其政治抱负、挽救晚清政局的转机。

从此以后,曾国藩与晚清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其影响也愈渐突出。

综观曾国藩对晚清政治影响,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改革军制创建湘军清入关以后,八旗兵逐渐没落,基本上丧失战斗力。

康雍以后清廷主要是依靠绿营兵(汉兵)维持统治。

八旗、绿营皆有兵籍,弁兵父子相承,世代为业,是清代国家的主要常备武装。

其经费出自国库,兵权归于中央。

曾国藩在京城作官时,已感到绿营兵惰将骄,日渐腐败,必须大加整顿和严加训练。

回到湖南后,曾国藩看到绿营兵与太平军作战节节失利,太平军由广西太湖南,一路/如入无人之境0。

他对绿营兵的种种弊病又有了新的切身体会。

如绿营兵不识将,调遣不灵、官气深重,败不相救,/遇敌以逃避狂奔为计0,习食鸦片者增多,战斗力大减等。

因此他决心改革军制,另建新军即湘军。

其内容为:以募兵制代替世兵制,改兵为国有为兵为将有。

士兵来源主要是招募本省健壮朴实的山乡农民。

军官由招聘绅士、文生担任。

曾国藩再三强调,/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功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0;只要是/忠义血性者0,不论营弁、营兵、书生都可录用。

1853年1月,曾国藩于长沙在练勇基础上开始编练湘军。

由大帅选统领,统领选营官,营官选哨长,哨长选什长,什长选勇丁。

所募兵勇,需填取具保结。

全军由曾国藩统辖,实行垂直领导。

曾国藩十分重视对士兵的军事训练,他说:/不练之兵,断不可用。

0训侧重于思想方面,对士兵灌输封建纲常。

练指军事与技艺方面,同时严禁军中吸食鸦片。

曾国藩还认为绿营兵之所以缺乏训练、战斗力太低,一是兵饷太低,二是差役太重。

曾国藩提高湘军兵饷,为绿营兵的3倍,另外增加长夫以减轻士兵劳役。

1853年1月曾国藩先在长沙编练陆师,后于同年9月在衡阳创立水师。

至1854年湘军初步建成,有陆师13营计6500人(每营500),水师10营计5000人(每营500)。

后来的时局证明,曾国藩创建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军军事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的崩溃是对清政府的沉重打击,从此江南地区绿营武装基本限于瓦解,清廷只好依靠曾国藩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清廷统治者也承认今后非重用汉族官吏不可。

1861年11月清廷任命曾国藩节制四省军事。

1864年湘军攻占南京后,湘军总数已达30万人,曾国藩直接指挥的湘军有12万人,其弟曾国荃所辖湘军有5万人。

湘军的出现,使清朝廷200年的军制产生重大变化。

其一为兵饷合一。

过去清朝兵权、财权皆归中央。

湘军兵饷主要靠自筹,即使户部拨饷也由统兵将帅发放,兵权与饷权统一集中在统兵大员手中。

其二为军政合一。

过去军权、行政权是分散的。

湘军兴起后,一批幕僚有的统兵,有的补授地方实缺,全带有军政合一的性质。

其三为用人权与军权、财权合一。

过去任命官员三品以上,由军机处开列名单供清帝选定。

三品以下官员任命,由清帝、吏部、兵部等分掌。

为了全力镇压太平军,清帝很少干预地方官员保案,造成用人大权下移,地方督抚权力大大加强,集兵、政、财、用人大权于一身,清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大大削弱了。

曾国藩改革军制,创建湘军,虽然一度挽救了清王朝的覆灭,但也使清中央政权失去了军事基础,过去由满洲贵族掌握的军政实权逐渐转移到汉族地方督抚手中,近代军阀体制随之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二、广收人才建立庞大幕府队伍曾国藩对人才问题十分重视。

由于有着12年的京官经历,他认为晚清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败坏,吏治败坏原因在于缺乏人才。

他在1850年给道光皇帝奏疏中指出:/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

0还谈到当前吏治现状:/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

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有此四者,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

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0但是由于清帝昏庸,缺乏远见,曾国藩的多次上奏,总遭冷遇,不被采纳。

1853年曾国藩被任命为湖南团练大臣后,他开始广收人才,建立幕府,逐渐形成了以曾国藩为中心,以湘军为基础,以幕府为羽翼的政治集团。

这一政治集团的出现,对晚清政局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曾国藩建立幕府、广收人才的方法,强调三点,第一不拘一格,第二不限资地,第三互相吸引。

对人才的标准,他强调凡官气重、心窍多、浮滑取巧的人一律不用。

凡乡气多,则有朴实廉介本质,遇事能劳苦忍辱。

这样的人,受到了曾国藩的重视。

幕府制度自古有之。

清代从督抚到州县设立幕府(亦称幕宾、幕客、幕僚、幕友)由来已久。

幕府协助行政官员处理民事刑事案件、征收钱粮田赋以及公私函件,成为地方行政官员的得力助手。

但是,曾国藩的幕府与传统幕府有很多不同。

第一是曾幕规模庞大,人才济济,多达数百人,而传统幕府规模较小,只有几人、几十人。

作为曾幕成员的容闳曾有如下评论:/当时各处军官,聚于曾文正之大营者不下二百人。

大半皆怀其目的而来。

总督幕府中亦百人左右,,。

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于全国之人才精华汇集于此。

0第二是曾幕职能有了很大扩展。

曾幕除兼有传统幕府如地方行政、参赞军务之处,还扩展到盐务、河工、外交、洋务,可以说/囊括世务,无所不该。

0第三曾幕中宾主地位改为主从关系。

传统幕府主宾关系是平等的。

由于曾幕中一些人相继在军营担任一定职务,产生了升迁差秩,形成了彼此之间的不平等地位。

过去幕府不能被官府选调的旧例被打破了,一些才能卓著的幕宾破格被荐任到督抚、布政史等各级官缺上。

曾国藩建立的庞大幕府队伍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这表现在对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中,除有大批湘军在前方为其打仗卖命外,幕僚们为曾国藩在军事上出谋划策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

另外,曾幕中一些成员不乏当时著名学者。

他们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并得到了曾国藩的支持和同意,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自清咸丰末年以后,曾国藩得到清统治者重用,担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重任。

清朝地方实力派也全力维护清统治阶级。

曾国藩大力推荐幕僚到巡抚、布政、提镇等各级职位。

据计曾幕经其举荐以后官至总督者有13人,巡抚者有13人,提镇、布政、道府者有100人。

从此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督抚专政局面大致形成,成为左右清廷的重要政治力量。

三、积极推动洋务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它是清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官僚地主阶级为了对外应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对内镇压人民群众反抗需要而出现的,本质上仍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曾国藩推行洋务时,已是他的晚年,但他是清朝洋务活动的最早倡导者。

早期洋务活动是以兴办近代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培养洋务人才为主要内容。

1860年底,曾国藩就借助洋兵镇压太平军一事上奏清咸丰皇帝,奏折中提到以后可以学习外国技艺、造船制炮,并可收到长久好处。

1862年他又提出购买外国船炮,为今天救时第一要务。

购来之后,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

/不过一二年,必定成为官民通行之物。

0他还提出:/自强之道,,其讲求之术有三:日制器、曰学技、曰操兵。

0曾国藩的主张得到了恭亲王奕訢及李鸿章等人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

1861年湘军攻占安庆后,曾国藩立即设立安庆军械所,试造洋枪、洋炮,并制造出中国第一艘木壳火轮/黄鹄0号。

1863年曾国藩派容闳赴美国采购机器。

1865年容闳回国,将所购机器并入江南制造总局,以后发展为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1868年曾国藩、李鸿章于江南制造局附设新式学堂和翻译馆,培养洋务人才。

1870年曾国藩同意容闳建议,向清廷奏请选派四批留学生赴美。

对出国学习目的、年限、待遇、科目内容、奖惩制度等,曾国藩均一一作了规定。

此外,曾国藩非常注意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搜求。

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著名的科技人才,如李善兰、容闳、华衡芳、徐寿等,并十分注意发挥他们的长处。

洋务活动从19世纪70年代起由军事工业扩大为开办矿业、轮船、电报、铁路、纺织等部门。

虽然曾国藩本人在从事洋务活动时间不长就去世了,但显露了他在洋务问题上善于学习讲求开放求变的思想特点。

他曾说:/易之道,当随时变易,以处中当变。

0这一思想特点大有助于洋务活动的推进。

当然曾国藩积极推行洋务活动,是企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基础上实现清王朝的/自强0。

但是,科学技术,实质上就是引进与封建生产关系不相容的新的社会生产力,它必然要加速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促进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曾国藩倡导的洋务活动,客观上有它的进步意义,即为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在中国出现,提供了一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