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思维模式对比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差异对翻译能力影响的研究
我认为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原文理解和译
文 内容及表 达方式有很大影响作用。
我认为汉语 注重话题 . 在翻译 时. 句子主题/ 速题 40 .6 关 系不能完全与英语的主谓语结构等同起 来。 我认为语篇逻辑连接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高低密 切相关。 4 1 .7 .4 5 3 .0 7 0
思 维 模 式 差异 成 为 影 响 翻 译 能力 、 翻译 方 法 和 质 量 的 重要 因素 。
种 提 高 外语 能力 的手 段 ,导 致 学 生对 自身 翻 译 能力 缺乏 正 确 的
认 识 和 评估 。然 而 , 查 数 据 ( 下 表 ) 调 见
i 问卷题项 平均值 标准差
必须 深 入 研究 与语 言 与 文 化 均 有密 切 关 系 的 思维 方 式 。”1 决 f l 它
定着 人 们 “ 待 问 题 ” 方 式 和方 法 。 翻译 实 践 中 , 为翻 译 的 看 的 在 作
基本 单 位 ,语 篇 所 体 现 的 思 维 特征 对 于 学 习 者 的英 汉 互 译 能 力 往 往 会 产 生 干 扰 和 负 迁 移影 响,如 果 忽 视 两 种 语 言 的 思 维 模 式 差 异 ,会 使译 文 受 众 对 于 译 文 的反 应 无 法 达 到原 文 受 众 对 原 文 的反 应 的对 等 , 阻 碍 了文 化 的传 播 , 影 响 了译 文 的可 读 性 。 这 也
摘 要 : 汉语 篇 在 结 构 上存 在 差 异 , 英 而这 种 差 异 则反 映 了英语 的直 线 性 思 维模 式和 汉 语 的 非 直 线 性 思 维模 式 。 在 翻 译 中 . 如 果 忽视 了这 种 差异 , 会影 响译 文 的 可读 性 。 维模 式 是 影响 翻 译 能 力 的 重要 因素 。 文 对 中 国地 质 大 学英 语 专 业 学 生 则 思 本
中西思维差异与翻译
n e v h i a y 形合) ad ep ae oe cat g e t ( d c sfn n n b u . 33中国人重本体思维 , _ 西方人重客体思维 中国古代推崇 “ 天人合一” 而西方则是“ , 天人相分” 即中国文化 以 ,
人本为本 , 西方 文 化 以 物 本 为 本 。 中国人 这 种 人 本 文化 长期 沉 淀 , 成 形 了汉民族本体型 的思维方式 , 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 、 推理和研究事
1引 言 .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功能 , 使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思维看不见 、 听不 到 、 摸不着 , 以某种方 式体 现出来 , 它 在人类社会 中语 言便 成为了 思 维 的 重 要 载 体 。 言 表 达形 式 上 的差 异 是 不 同 文 化思 维 方 式 的 反 映 。 语 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 的辩证关系 ,思维决定了语言的表达 形式 ,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载体。翻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 , 也是一 种思维活动。“ 翻译是译者将原语 文化信息转化成异语文化信息并求得 两者相似的思维 活动和语言活动。” 思维活动是翻译最根本最 隐蔽的 “ 深层活动。 ( ” 黄仲廉 2 )翻译 的本质是不同的思维形式 的转换 。( 4“ ” 包惠 南 5) 6 。因此 , 在翻译活动中有必要对 比中西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 表现 , 揭示其差异对 翻译活动的影响 , 从而尽量减少或避免 由于对思维 模式缺乏重视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2中西 思 维 方 式 产 生 差异 的原 因 . 文化和哲学是不可分割 的,民族文化和哲学给思维形式和语 言表 达法以极 其深刻 的影响 。 所以研究语言离不开研究思维 。 造成 中西思维 差 异 的 方式 很 多 , 重 要 的 原 因是 两种 文 化 的 哲 学 观不 同 。中国 的 哲学 最 传统主张“ 天人 合一” “ 、万物 皆备 于我” “ 、 悟性” 所 以中国文化求全求 , 和谐 , 重个人感 受和“ 心领神悟 ” 而西方哲学则主张“ ; 人物分立 ”重形 , 式论证 , 崇尚个体思维 , 认为整体只有在个体对立中才能存在 。 中西方民族 的经 济制度 和生活环境也对思维 方式 的差异有影响 。 中国是一个农业 大国,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闭的生活环境 是中国 人的思维局限于本土之 内,靠天吃饭”的耕作方式又促使了人 与 自然 “ 和谐的思想形成 。西方 民族发达的工商业和航海业要求对外扩张和掠 夺 , 于海 洋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善 于与 自 搏斗 , 尚人的力量 , 居 然 崇 主张 征 服 自然 , 维相 对 开 阔 。 思 3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表达上的不同 . 31中国人重形象思维 , . 西方人重抽象思维 早 在十九世纪 中国 “ 尚象 ”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形象的思维方 式, 西方文化 “ 尚思” 的文化传统形成 了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 。 这种思维 方式的差异在汉英两种文字上都有充分的体现。汉字是典型的象形文 字, 绝大多数的汉子都是音 、 、 形 意结合的三维表意文字 , 其特点是由其 形可以知其义 , “ 、 、 。而英语是一维表音文字 , 如 森 打 跑” 读音与意义之 间没有任何联 系, 抽象性极强 , 而且一词多义现象较多。英汉这种不同 的思维方式还 反映在语言结构上 :汉语表达的重要特点是 ‘ ’ ‘ 、 “ 实 、明’ ‘ ’‘ ’‘ ’‘ ”( 直 、显 、形 、象 ’ 连淑能 16 ,即措词具体 , 3 )“ 涵义 明确 , 述直 叙 接, 常常借 助于比喻 和形象。”ii 3 )“ ( d19 ,英语的抽 象表达方法主要见 p 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 , 这类名词涵义概括 , 指称笼统 , 覆盖面广 , 往往有 种 ‘ ’ ‘ ’‘ 、 曲’ ‘ ’ 虚 、泛 、暗’ ‘ 、隐 的魅力 。” ii 2 ) (pd1 8 。所 以, 在翻译过 程 中往往要进 行具体与抽象的转换 。
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翻译时词序及句子结构的影响初探
【 教法研究 】
英 汉思维模 式的差异对翻译 时词序 及句子结构 的影响初探
王 ( 四川 民族学 院 军 康定 6 2 6 0 0 1 ) 英语 系 , 四川
摘要 : 思 维模 式 的差异 是 影响 翻译 质 量的 一 个重要 因素 。英 汉思 维模 式 的 不同反 映在 语 言上 , 就 是英 汉词 序 和 句子的
维 模式 还 表现 在很 多 方 面 , 比如 汉语 注 重形 散 而 神不 散 , 英 语则 逻 辑性 较强 等 差别 , 这里 便不 一 一赘 述 。 三、 英汉 词序 及 句子 结构 的 特点 1 . 英语 词 序及 句 子 的特点 。英语 的词序 有 时是 与汉语 词序是一样 的 , 比如 C h i n a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B a n k , 翻 译 过 来 就 是 中 国建 设 银行 ; b e a u t i f u l g i r l , 翻译过 来是 漂 亮 的女孩 。 这 些 例 子都 是形 容 词在 名 词 的左 边使 用 , 翻译 的 时候 和汉 语 具 有 一致 性 。 但 是事 实上 , 英 语 的语 序远 没 有这 么简 单 , 虽 然 它 与汉 语还 是 存在 一些 相 似 的地 方 。其 实 , 英 语 词序 的 个 最大 特点 就 是 , 词 序不 是 绝对 的固定 。而句 子 的特 点
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被动与主动(⼀)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2、句法的要求。
(1)为了使句⼦承上启下、前后连贯、便于衔接。
(2)为了使句⼦平衡。
(3)修辞的考虑。
(4)⽂体的需要。
(⼆)汉英多主动式原因1、汉语被动式的使⽤受到限制。
2、使⽤受事主语(Receptor subject)导致⼤量的“当然被动句”。
3、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的主动形式。
4、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通称(generic person)或泛称作主语。
5、当不便使⽤被动式时,汉语可采⽤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2)“为……所”式。
(3)“是……的”式。
(4)“……的是”(5)“……加以/予以”式。
⼆、物称与⼈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英语常⽤⾮⼈称,主语汉语常⽤⼈称主语1、⽤抽象名词或⽆⽣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
2⽤⾮⼈称代词“it”作主语。
代词“it”除了⽤来代替除⼈以外的⽣物或事物之外还⼴泛⽤作填补词expletive。
(⼆)英语常⽤被动式,采⽤物称表达法:汉语常⽤主动式,采⽤⼈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三、静态与动态(Static vs. Dynamic)1、名词化倾向是英语的特征之⼀2、名词作为施事者对动词的替代3、名词构成标题式短语对形容词的替代4、名词优势引起的介词优势5、动词的弱化6、形容词副词对动词的替代7、动词连⽤是汉语的常态8、动词可以充当汉语的任何句⼦成份9、汉语句⼦中的动词可重复重叠⼀、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Active) 被动语态在英语⾥是⼀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某些⽂体中,使⽤被动句⼏乎成了⼀种表达习惯。
Baker 指出:“被动句促成了物称倾向,物称倾向也滋长了被动句”。
(⼀)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们表达思想的时候,通常使⽤主动句。
汉英思维模式之差异及对汉英翻译的影响
许 多部 分 , 部分 之 间有 着密 切 的联系 , 各 因而 构成一
个 整体 。要 了解 整体 中的各 部分 , 必须 先 了解整体 。 在 整体 思维 活动 中 , 人们 的认 识 往 往是 从 整 体 到 部
的理 性思 维 定 势 。表 现 在 语 言 上 , 语 句 子 重 “ 汉 意
语 言既 是 人 们 用 来 表 达 对 客 观 事 物 认 识 的工 具 , 是 思维 的主要 载体 和思维 的 主要表 现形式 , 也 从
丰 富多彩 的语 言 的表 层 结构 上 , 我们 可 以看 出汉 英
态手段 ) 现词 语或句 子 的连接 ; 实 所谓 ‘ 合 ’ p r- 意 ( aa
顺 序或逻 辑顺 序 层 层 推进 。因 此 , 人把 汉 语 句子 有 结构 比作 ‘ 浪 形 ’ 构 , 波 结 英语 采 用 主从 关 系 的 ‘ 形
分, 对整 体 了解得 越多 , 对部 分 了解 得 也越 多 。分 析
思 维认 为个体 元 素 决 定 整体 。认 识 从 部 分 开始 , 即 由部分 到整体 , 经 验 人手 经 过 判 断推 理 达 到 对 整 从 体 的认 识 ” ¨。
作 者 简 介 : 孙 文荣 ( 9 1一) 女 , 南 郑 州 人 , 北 水 利水 电 学 院外 语 系 教 授 。 15 , 河 华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具象 思维 也 叫形象 思维 . 是个 体对 其意识 中 的物 象 资料进 行有 目的加工 的操作 活动 象思 维是 人们 抽
在 认识 活动 中运用 概念 、 断 、 判 推理 等 思维形 式 , 客 对 观 现实进 行 间接 、 概括 的反 映的过 程 。具象 思维 和抽
象 思维两 种形 式 的思维 活动 在不 同的 国家 同时存 在 .
一
、
具 象 思维 与抽 象 思维
中国人 喜 欢用 具 体 的形 象 来 描述 抽 象 事物 和 现 象 . 表达 自己的感情 与 思想 下列 成语 就是 很好 的 或 例子 : 哭笑 不得 ” 直译 为 “ o k o h te u h “ , N t n Ww eh r ol g t a
o r” r y 实际 的意思 就是 : n n sli i rsig c t f do ee ads es 0i fn t n o os l su t n ri si e i ai .汉语 成语 的含 义 是 显 而 易 见 mp b t o 的 , 们很 容易 理解 。然 而 , 人 英语 成语 大 多来 自典故 、
中英思维方式 的差异对翻译 的影响
文 锦 4
摘要 : 比较 了 中 西 方 思 维 方 式 的 差异 , 讨 了英 汉 两种 语 言 中的 表 现 对翻 译 的 影响 , 探 以更 好 地 进 行 两种 语 言 的 转 换 , 从
而 提 高 翻译 的质 量 和 效 率
关键词 : 中西 方 思 维 方 式 ; 言 : 维 ; 译 语 思 翻
由于历史 和文 化 的原 因 . 同 的民族在 两种 思维 模式 不
圣经 故 事 、 言或 文 学作 品 . 们 不 能从 字 面上 去 理 寓 人
英汉语篇形合与意合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二 、 汉语篇形合与 意合差异对英汉 互译 的 英 影 响 ’
任何语言都不是独立地使用 一种固定 的表达模式来传递语 言信息的 , 而是两种模式的混合 自由作用 。但是受文化 背景 、 思 维模式的影 响 ,在表达过程 中会表现 出不 同的特点。英 语重形
合, 汉语重意合。英语 行文 注重结构 、 形式 , 注重显性接应 , 以形
一
、
引 不可或缺的。它是如此地不可或
以致 当主语 因修辞原 因而移位 时, 甚至要使用形式主语来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 了与其相应 的文 缺 , 句子的主谓之间没有强制性 的一致关系 , 化 。西方 人重形式分析和逻辑 推理 , 调“ 强 由一到多 ” 的思维传 足空位 。汉语重意合 , 句法地位并不十分重要 , 统 。在处理问题上 , 注意把具体问题从总体 中分离 出来 , 把极复 主语对谓语动词 的形式没有决定作用 , 在语境 ( 包括上下文 、 情景语境 、 常识与背景知识等 ) 中为交际双 杂的问题划分为比较简单 的形式 和部分 , 然后逐一去研究 ; 民 汉 以意承脉 , 因而汉语 中存在大量的无 族讲究 “ 天人合一 ” 重视 整体思维 , , 注重心理 时空 的思 维方式 。 方所共知 的主语常常省去 , 如 译成英语时则 要补 在处理问题上 , 注意从 整体上 , 从一事物与 他事 物的联 系上加以 主句或主语省略句。 以下汉语 中的无主句 ,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作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在翻译中灵活转换,就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其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标签:思维模式;思维差异;英汉互译很多学者认为,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连淑能,2002)。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理性、逻辑、实证等等。
英汉互译中语言转换很大程度上受英汉思维模式的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整体思维VS 分析思维(Synthetic thought VS Analytic thought)一般来看,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会将整体分解成具体的部分,然后分析其特征、功用、关系等。
中国人计算时间一般按照年-月-日-小时-分钟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中则从小到大,分钟-小时-日-月-年;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将姓置于前,名放在后,而英语国家的人名顺序是先名后姓。
二、形象思维VS 抽象思维(Imaging thought VS Abstract thought)中国人往往选择形象思维,西方人选择的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会选择形象思维,例如,“人”、“田”、“山”等;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其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含义。
例1:Now that the merger of “dot and com” has created so many young millionaires,there’s a new topic:venture capital.译文:既然网络公司的兼并造就了如此多的年轻百万富翁,我们面临一个新话题:风险资本。
英语形合与汉语意合的特点及其对翻译的启示[权威资料]
英语形合与汉语意合的特点及其对翻译的启示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有诸多不同之处,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英汉形合意合之分在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到英汉语言“形合”和“意合”的结构差异,根据各自的结构特点,进行句子结构的调整,采用对应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自然晓畅。
关键词:英语形合汉语意合翻译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对比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学者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富有启发性意义的成果。
例如:英语是综合-分析语,汉语是分析语;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句子繁复,汉语句子简短;英语重物称,多用被动,汉语重人称,多用主动;英语多静态,抽象;汉语多动态,具体等。
美国著名翻译家Eugene Nida早在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就谈到,就汉语和英语而言,形合和意合的对比也许是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它甚至可能是两种语言间最根本的差异所在(Nida 1982:12)。
二、形合与意合的概念及特征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的概念首先在我国由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指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王力,1984:310)。
刘宓庆对形合意合作了较完整准确的界定:“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
所谓“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
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刘宓庆,1992:18-19)。
1.英语形合的特点英语是典型的形合语言,它借助明显的形式标记,如曲折变化、介词、连词等,将词组、句子甚至段落连接起来,也可采用其他的语法手段表示话语内部的语义关系。
Eric Partridge认为,英语句子十句有九句按SV或SVO配列。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词汇选择
1、词汇选择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英汉词汇选择产生了影响。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目 标语言的思维方式特点。例如,在英语中常用“it is said”、“there is evidence”等客观描述词汇,而在汉语中则更倾向于使用主观感受的词汇如“我 觉得”、“我认为”等。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适当调整词汇选择,以符合目标语 言的思维方式特点。
2、实证思维与直觉思维
西方文化注重实证和逻辑,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结论。而东方文化则更 倾向于依赖经验和直觉进行判断。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西方语言的客观性和 精确性,以及对东方语言的含蓄和主观性的理解。
3、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
3、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
西方文化注重分析和分解,倾向于将整体分解为部分进行研究。而东方文化 则更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事物之间的和相互作用。这种思维方式在翻译中 表现为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选择。
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 影响
1、词汇层面
1、词汇层面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原文 中的词汇可能难以直接对应到目标语言中。例如,“龙”在中文中是吉祥、权威 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在翻译中需要考虑到这些文化 差异,选择适当的词汇进行表达。
三、如何应对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对英汉语言与翻译的影响
1、提高文化意识
1、提高文化意识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了解 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特点。只有深入了解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特点, 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
2、培养语篇意识
2、培养语篇意识
语篇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也是体现文化差异的重要层面。译者需要具备 语篇分析能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篇特点和结构。通过对目标文化的语篇 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其思维方式特点,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启示【精选】
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启示[摘要]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和英汉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导致了这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英语句法重形合,树形结构;汉语句法重意合,线性结构。
深刻理解两种语言句法结构的不同特点能够为我们在进行两种语言转换时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英汉;句法结构;差异;翻译前言: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我们常说,英语重形合,句子成树形结构,汉语重意合,句子成线形结构。
英汉句法结构到底有何不同?两者为何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只有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对我们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提供指导意义。
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英语的句法结构特点是形合,强调句际之间、句内各成分之间要用形式逻辑关系词连接。
我们知道,英语句子具有严格的句法结构,名词的性、数、格,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以及主从句之间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都是把句子连接起来的纽带,由此英语句子在一定的框架内,就形成了以主谓为主干,其他修饰语或限定语成分为旁支的树形结构。
因此在汉译英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补充必要的限定语或连接词,保证译出的英语句子是完整的,通顺的。
而汉语的句法结构特点是意合,强调意义关联,以语义为中心,句法结构不必完备,而且也不需要使用诸如连接词等衔接手段,正如申小龙先生所指出,汉语句法特点是重意会、重流动、重具象、4 11 201628重虚实。
[3]因而,汉语句子则形成了一种线形结构,没有主谓框架的限制,往往逐步交代,逐层铺开,节奏简洁明快。
因而在英译汉时,不要拘泥于原文的结构,而是要尽量符合汉语的特点。
英汉句法结构差异的原因我们知道,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载体,“没有语言,思维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证其实”[1] ,而思维模式又影响着语言的使用,英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势必会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句法结构。
大体而言,西方人偏向于抽象思维,逻辑性和分析性强,长于精确,因而英语句子有着严格的形式要求,需要在一定的语法框架内表达,力求客观,理性,精确。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一
艾安 向来爱 开 玩笑 .向这 样 的人 提 出正 经八
我 意 关 于英 汉思 维差 异 与 翻译 的关 系 .已有 诸 多 百 的问题 . 真是 自讨没 趣 。( 合 )
2. Bu lo r c l t c t s fb i g pl ke tIa s e a l hee sa y o e n uc d r m b c i y a n t re ntt a c t o n fo o s urt ta o he ve o d n e wih aJ h
te ms a d i we t sls e k n t r 的特点 . 表现 为 “ 合 ” 所 谓 英 语 的“ 合 ” 具 体 sr a , n n iss e e te ss e i g! 形 形 ,
(o nGa s o h : h p l T e)( Jh l w r y T e pe re 形合 ) e t A
维普资讯
第2 8卷 第 2期
VO1 2 NO. .8 2
临 沂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 RNAL F LI Y ITEA CHERS’ O N UN I VERSI TY
20 0 6年 0 4月
ADr 20 . 06
英 汉 思 维 差 异 与 翻 译
T a om lo —l e ( 合 ) rv l kai . 形 o k
、
英语 重 分析 型思 维 。 语重 综合 型思 维 汉
而在 另一 次 聚会 上 .一个 酷 似 约 翰 特拉 瓦 尔 特 的人 把 不 引 人 注 目的我 请 了 出来 与 他 共 舞 . 我
喜 意 英语 受 德谟 克 利 特 、亚 里 士 多德 等 古希 腊 罗 现 在 也还 能 感受 到 当 时那 激 动 、 悦 的心情 。 ( 马哲 学的 影 响,推 崇严 密 的形式 逻 辑, 在思 维形 式 合 ) 上 具 有一 种 重理 性 、 分 析 、 重 重形 式 完 备 的鲜 明特 征 . 而形 成 英 语 结 构 严 谨 、 法 完 整 、 辑 性 强 从 语 逻 说来 . 指 “ 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 、 是 英
简述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及其对汉英语篇翻译的影响
简述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及其对汉英语篇翻译的影响一、引言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长期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
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1981)、《翻译教程》(1988)、《翻译论》(1991)和《翻译短评》(1993)。
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部分就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
在纽马克之前,翻译方法一直处于传统的二分命题法之争,即直译与意译之争,和纽马克同时代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无法摆脱这种二分法模式。
一元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手段,即人与人当面说话的方式;翻译和语言一样,纯粹是一种社会现象。
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和语意翻译就是针对这两个概念而制定的。
纽马克在其1988 年出版的《翻译教程》中提了八种翻译方法:逐字翻译、直译、忠实翻译、语义翻译、改写、自由翻译、习语翻译、交际翻译。
在这八种翻译方法中,纽马克认为,只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符合翻译的两个目标,即准确与简洁。
根据纽马克自己的叙述,对奈达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的反思促成了他的语义与交际翻译理论的建立。
因为他认为仅有“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是不完整的,原作的语义结构和思维过程不能弃之不顾。
但是,纽马克不是抽象地决定采用语意或交际翻译,而是以特定的语篇参照框架决定的。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同时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进而将文本归为三类: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
纽马克认为,根据不同的语篇的显著特征和主要困难,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使翻译方法和语篇类型密切结合,翻译将更贴切原文,传达源语的思想和神韵。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述和定义根据德国心理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布勒和雅各布森论述的三大语言功能,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
他还采纳了弗格茨基关于思维本质的观点区分这两种翻译。
第二章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
这样看来,中西思维方式分别属于整体、 直觉、具象思维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 思维是语言的工具。刘宓庆认为:“思维 支配语言。”可见思维对语言有着决定性 作用,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方式的 差异在语言中得到了反映。 • 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悟 性”,重形象思维。其反映在语言上,则 重意合,不强求语言形式。其反映在语言 上,则重意合,不强求语言形式,少用连 词,多无主句,少被动语态句,形文求全 面,不怕重复,词句求平衡与对称。
例句
• (1)你来了,我走。 • (2)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 (3)小辣椒见是书记,一愣,松开手,跟着就瘫了下来,滚 地皮,大哭大叫。 • 其中例(1)没有连接词,故可作几种解释。如:如果你来, 我就走;既你来了,我可以走了;当你来时,我就走。例 (2)是无主句。例(3)借助动词,按事物发展顺序道来,也没 用连词。 • 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 国人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 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 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 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 塞其中的是“道tao”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 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 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 痛医头,脚疼医脚。
如:SL: 个人主义
TL: individualism
• 亲属称谓 • “张明和李丹是表亲.张明的母亲是 李丹的姑母,李丹的母亲是张明的舅母.” Zhang Ming and Li Dan are cousins. Zhang Ming’s mother is Li Dan’s aunt who is the sister of Li Dan’s father, while Li Dan’s mother is Zhang Ming’s aunt who is the wife of Zhang Ming’s mother’s brother.
英汉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
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把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凝固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一定的模式,进而形成一种思维形态。
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且还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差异。
思维上的差异,反映着操某一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万年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
因此,每一种语言都体现着操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
英汉两种语言也毫不例外。
1、英民族重抽象思维,汉民族重形象思维。
英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却恰恰相反,他们更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这种表达给人一种“虑”“泛”“暗”“曲”“隐”的感觉。
如: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 (= No news is good news .) 句中absence, intelligence 和developments。
而汉语则惯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这种表达给人一种“实”“明”“直”“形”“象”的感觉,如“画饼充饥”(借空想安慰自己)中的“饼”与“饥”。
2、英民族重直线思维,汉民族重曲线思维在表达思想时,英民族的思维更直截了当,他们习惯把要点放在句首先说出,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一补进,而汉民族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
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句式结构多为前重心,头短尾长;而汉语句式结构多后重心,头大尾小。
例如:英文讲“I met with my middle school classmat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entrance of the theatre at 7:30 yesterday evening, whom I haven't seen for years.”而汉语则说“昨天晚上7点半在剧院门口,我遇到了我多年未见面的中学同学。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翻译
2015年9月社科纵横Sep ,2015总第30卷第9期SOCIAL SCIENCES REVIEW VOL.30NO.9一、引言关于思维和语言关系的研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当属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20世纪初,弗兰兹·博厄斯(Franz Boas),爱德华·萨丕尔(EdwardSapir )和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Whorf )三位伟大的美国学者提出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人们进行思维的方式是由母语的结构决定的。
该假说有两种表述,即“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语言决定论”是一强假说,是指语言决定思维;“语言相对论”是一弱假说,它认为思维方式会随着人和语言的不同而不同,这是因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体验和感知不同。
“语言相对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爱斯基摩人对雪的描述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看到雪景只会称它为snow,而爱斯基摩人看到类似的场景,会用七个不同的单词来描述雪景,分别相当于英语的falling snow (正在飘落的雪),snow on the ground(地上的雪),fluffy snow (鹅毛状的雪),wet snow (融化的雪)等等,这是因为爱斯基摩语允许人们对所见到的不同雪景分门别类的描述,他们比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雪的敏感程度更高、对雪的概念更具清晰的认识。
由此可见,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然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如果思维是由语言决定的,那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又是如何进行交流的呢?世界上很多人从小就会说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些人的大脑中存在着多个“思维模块”呢?实际上,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强式说过分地强调了语言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决定和制约作用,而忽视了思维对语言影响。
总之,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思维和语言关系的探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为英汉思维差异的对比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简述英汉翻译中的思维方式与翻译策略
简述英汉翻译中的思维方式与翻译策略严谨与重形式完备等诸多较为鲜明的特征。
其次,在表达上,西方人习惯于先点明作者的观点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来看,英语的思维方式一方与态度,随后再补充相关的证据或事实;而中国人则常面会在语言上得到反映,另一方面也会在语言的影响常先说明事情经过,随后再说明对事情的评价或判断。
下得到反映和固化。
英语属于一种形态型语言,其特最后,在语言上,英语句子结构的重心多居前,属点决定了不管是词汇组织、句法类型,还是语篇结构,于主语显著(subject-prominent)语言,头短尾长;而都须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展现其句法关系,实现词语汉语句子结构的重心则多居后,属于主题显著(topic-或语句的衔接,侧重的是语言形式上的接应――形合prominent)语言,头大尾小。
(Hypotactic)。
(3)As a sports journalist, the Euro 20XX年football2.2 汉语的思维方式及其语言结构概括起来,汉语始终呈现出的是一种重悟性和重感to witness what a rough and popular sport football is.性、重范畴和重整体、重整体思维和重直觉思维、重主译文:作为一名体育新闻记者,20XX年欧洲足球锦标体意识和重具体表现等众多颇为明显的特点。
赛使我有机会能亲眼见证足球是一项多么剧烈并且又是反映到语言结构中,汉语的这一思维方式会在遣词多么令人喜爱的体育运动,而这机会正是我心仪已久的。
造句以及段落谋篇上渐渐形成一种注重模糊关系、隐含分析:此句的英语表达先是直接说明事情的重点关系和内在关系的语言结构特点。
具体表现在造句或连“the Euro 20XX年... the opportunity”,然后再补充其它辅助信篇时,汉语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是依据词语或句子息,而汉语译文则是先进行一些前期的铺垫,最后再进的逻辑关系或语句意义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注重的是入核心的表达内容“which I have long sought”,这充分体行文意义上的连贯――意合(Paratactic)。
思维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
思维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思维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思维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思维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引言自17世纪初英国商人来到中国开始,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历史已有400余年,到今天,中国大约有3亿人在学习英语,这个数量与美国的总人口相当。
随着中国的逐步崛起,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显现出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的差异,尤其是思维层面上彼此固有习惯的差异,使得我们在学习英语时,总是不由自主地用汉语的语法去套英语单词,按照中国话的句式以“字对单词”的方法进行汉英翻译,这种思维习惯在学习英语的国人中非常普遍且很难改掉,以至于外国人用Chinese和English两个单词混合创造了词汇Chinglish来揶揄中国式英语,比如大家熟悉的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给你点颜色看看),Horse horse, tiger tiger(马马虎虎)等等,这些中国式英语无疑给我们生活带来一些小乐趣和玩笑,但找出其问题所在并探索解决的方法,对于提升英语的交流能力还是大有裨益的。
译学前辈们对英汉交流中的翻译工作提出了若干理论和标准,主要观点如表1所示。
这些理论凝聚了译学前辈们对翻译准则的理解。
与上述翻译理论不同之处在于,本文关注的角度是汉英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采取调查取样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汉语思维在现实翻译中的具体表现,力图找出“Chinglish ”(汉式英语)的问题所在,为以后的学者探索和解决汉式英语提供了参考。
表1 不同学者的翻译标准译学前辈翻译的标准严复信达雅鲁迅宁信而不顺赵景深宁错而务顺林语堂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郭沫若好的翻译等于创作奈达动态对等2 汉英思维差异形合思维和意合思维是人类两种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它们之间既有差异又相互关联。
从中西思维差异看英译汉的转换
从中西思维差异看英译汉的转换一、中西思维差异综述 You don’t grow the grain you eat and you don’t make the clothes人类思维的规律大致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渊源, you wear.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差异。
西方思维长于抽象,具有你吃的粮食不是你自己种的,你穿的衣服也不是你自己做的。
开放性、认知性、精确性、分析性和逻辑性的特征。
自古希腊时期主语与话题的差别可以概括如下:形合的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起,就注重自然客观、探索自然奥秘,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富有言(subject一prominent) ,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而意合的汉语是主全球观念和宇宙意识,认为外界是对人有价值的客观存在,崇尚以题显著的语言(topic- prominent)。
其主题往往并非就是句子的主语。
自然为认知对象,认为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把握自然并进而征服自 (二)被动主动然。
因而就导致英语主语具有了逻辑的倾向特点,并建立了抽象形英汉翻译中有关主动与被动用法的差异容易引起表达方式的式逻辑系统,形成了规范化思维模式、抽象时间、空间、因果和其混淆。
几乎每一本讲英汉翻译的著作谈到被动句的问题,认为英语他思维逻辑。
与之相比,东方的特点可以概述为:中国传统思维长爱用被动句,汉语不爱用被动句。
如果我们在往深看一点,就可以于切实、具体和实用,不割裂具体经验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因而不发现这些句子的后面也体现了两种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除了个别善于抽象,思维不拘泥严格逻辑规范,思维概念倾向笼统甚至模棱原因之外,很多英语被动句必须译成汉语的主动句是因为前者反映两可,因而不能产生抽象分类、种差界定、形式分析、归纳演绎、了客观意识而后者必须对应之主体意识(潘文国,1997)。
中国传统假说实证等科学思维因素。
从根本上去了解英汉语言和思维习惯的哲学注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在人和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基本差异,对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论《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矛盾性2 从语境理论角度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词语篇3 姚木兰和郝思嘉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4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5 《动物农场》中隐喻的应用及其政治讽刺作用6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7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95 80 35 6408 中西方婚礼礼服颜色的对比研究9 论《重返巴比伦》中女性的身份的自我建构10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内涵11 从女性主义分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12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13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14 《金色笔记》中女性主义的误读开题报告+论文( )15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16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17 英语外教与中国英语教师写作教学风格对比研究18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19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20 从数字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21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22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23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24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25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26 浅析《等待戈多》“反戏剧”的艺术特色27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28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29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30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31 嘉莉妹妹的人物特征32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33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34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35 抽象名词词义内涵及其翻译策略36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37 《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9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式人物的刻画40 广告翻译策略初探41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42 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以白衣女人为例43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44 从多维视角分析英国下午茶文化45 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46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47 商务信函中模糊语的使用研究48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49 On the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50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51 探寻《呼啸山庄》的道德意义52 商务信函中的介词用法53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54 中医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55 中西文化中的颜色内涵之异同56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57 男权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研究5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9 从《唐老鸭》看赵健秀的男性主义60 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61 生态翻译学视野下《背影》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62 移民影响下的美国文化特点分析63 战争时期坠入凡间的天使——通过《永别了,武器》分析海明威眼中的理想女性64 杰克凯鲁亚克与垮掉的一代65 从跨文化交际层面谈口译译者能力的提高66 消除不良商标翻译的策略67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68 詹姆士•费•库伯《最后的莫希干人》中的殖民主义69 论中美送礼文化差异70 On Stylistic Features of Obama’s Victory Speech71 谁能给苔丝提供一段真正的婚姻?—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婚姻观72 《野性的呼唤》和《老人与海》的对比研究73 浅析欧洲中世纪骑士和中国侠士精神的差异─西欧中世纪初期骑士和中国秦汉游侠74 翻译历史观:新闻发布会口译研究75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76 好莱坞电影中中国人形象变迁的意识形态分析77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78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79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80 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8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82 模糊限制语在求职中的应用研究83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使用策略84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85 爱丽丝•默多克《黑王子》中布莱德•皮尔森艺术观的分析86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美剧《越狱》字幕的翻译87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8889 消费主义视角下看《麦琪的礼物》中的男女主人公90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91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92 从《欢乐合唱团》看美国中学教育93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94 Childhood PTSD in Anne of Green Gables95 论《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96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97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以海尔集团为例浅析售后服务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98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西方商业广告语的差异99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100 论《金色笔记》中的象征手法101 怎样结束诗歌:罗伯特•洛威尔的结尾102 解读海尔奥运营销战略103 中美餐桌文化差异比较研究104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结合105 关于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基于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106 Metaphors in the Themes of Of Mice and Men107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108 论《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109 The Horror Elements in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110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11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112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113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114 爵士乐对美国音乐产业的影响115 从依恋理论看《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悲剧性格的形成(开题报告+论)116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117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118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19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120 小说《珍珠》中象征主义的运用121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122 守望何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困惑123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124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American-Context Chinese Movies125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126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意向分析127 从《红楼梦》及其译本看中英非赞同表达的异同128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新析129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的比较130 从读者接受理论看《达•芬奇密码》的成功131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爱伦•坡的《黑猫》132 浅析托尔金在《魔戒》中的创作特色133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134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135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136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137 英汉饮食习语对比研究138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139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企业简介汉英翻译140 从《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141 英语商务信函中礼貌策略的应用142 由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女性看南方身份没落143 是什么在作祟?—论保罗爱情失败的原因144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Moby Dick145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146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47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48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149 东西方文化中团队意识的差别150 体态语在中美交际中的差异及原因151 从价值观系统角度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152 中法身势语的文化差异研究153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人物性格成因154 马尔福的嫉妒155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156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157 论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158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159 目的论指导下的化妆品品牌翻译160 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及其解读161 英汉谚语特征对比分析162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163 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164 辩证论视域下神似与形似的相互关系研究165 浅谈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地方特色166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167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168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169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冰河世纪》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170 论《红字》中的道德观171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172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173 Resonant Effect of Dialogues in Lolita on Readers174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委婉表达175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76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177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178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179 达芙妮•杜穆里埃《吕蓓卡》中的哥特意象180 浅析希腊罗马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181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182 《魔戒》中的生态元素183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浅谈吉祥语的翻译184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185 出人意料的结局和夸张-基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忙碌经纪人的罗曼史》186 奥巴马演讲辞的话语分析187 缺乏包容性:浅析简爱中女主人公的性格塑造188 论促销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189 从语言角度分析《功夫熊猫》中中西文化的交融190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191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ratitude Expressions192 An Analysis of Femal e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193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194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195 Are Indians Prisoners of Their Race-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and Rise of National Awareness196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197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198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19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 广告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