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公开课课件新人教版8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ppt课件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空”字有何妙处? 【答案】 “空”即空空荡荡,仰望天空,千载以来 只有悠悠飘荡的白云,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 感慨,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3.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 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译文: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12
野望
诗 歌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感触的不仅是 美景,更是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 心。让我们走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重点) 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
【答案】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 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上,只见 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上面绿草如茵,这就是鹦鹉洲了。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4.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答案】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 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 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 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秀课件(28张)

本诗以叙事、绘景、抒情三个环节认识 和理解。
九、作业
1、思考与练习
<<渡荆门送别>>的哪一联最能呼应题目中的 “送别”二字?
诗中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能呼 应题目中的“送别”二字。这一联写悠悠 故乡水,不辞万里送别诗人,暗含了送别 之意。
2、问题探究
对诗中的“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
李白<<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 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 20多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 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 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 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 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结尾,言尽而情 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52021/8/52021/8/52021/8/5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Hale Waihona Puke (俯视) (仰视)绘景(3-6句)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抒情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52021/8/5T hursday, August 05,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2:38:52 AM
3,<<渡荆门送别>>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题中 “送别”其实自别(告别故乡)之意,这在 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表现得极 为明显。
九、作业
1、思考与练习
<<渡荆门送别>>的哪一联最能呼应题目中的 “送别”二字?
诗中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能呼 应题目中的“送别”二字。这一联写悠悠 故乡水,不辞万里送别诗人,暗含了送别 之意。
2、问题探究
对诗中的“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
李白<<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 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 20多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 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 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 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 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结尾,言尽而情 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52021/8/52021/8/52021/8/5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Hale Waihona Puke (俯视) (仰视)绘景(3-6句)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抒情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52021/8/5T hursday, August 05,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2:38:52 AM
3,<<渡荆门送别>>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题中 “送别”其实自别(告别故乡)之意,这在 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表现得极 为明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37张PPT)

(3)《使至塞上》中用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__征__蓬__出__汉__塞__,__归__雁__入__胡__天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 诗句是:___仍__怜__故__乡__水__,__万__里__送__行__舟_____。 (5)《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__乱__花__渐__欲__迷__人__眼__,__浅__草__才__能__没__马__蹄___。
5.下面对《渡荆门送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 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 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 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 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 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 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点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 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
(三)阅读《钱塘湖春行》,然后答题。 13.(襄阳中考)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 (对西湖美景的喜爱)的感情。尤其是“__行__不__足_____”三个字更是直抒胸 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东皋薄.暮望( 接近 )
(2)徙.倚.欲何依( 徘徊 )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课件

3、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 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课பைடு நூலகம்练习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 郁心情的句子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 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 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 的心情。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 一些常识; 3、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 生观。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 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 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 (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天宝十五年 (756)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而被 俘,被迫授伪职。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 乾元二年(759)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 世称王右丞。
写作背景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 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并在 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 诗即王维出塞途中所作。
字词学习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 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课பைடு நூலகம்练习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 郁心情的句子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 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 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 的心情。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 一些常识; 3、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 生观。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 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 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 (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天宝十五年 (756)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而被 俘,被迫授伪职。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 乾元二年(759)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 世称王右丞。
写作背景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 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并在 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 诗即王维出塞途中所作。
字词学习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 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优质课件(30张)

10
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 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 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 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 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 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11
12
七言诗句的节拍: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莲花湖秋行
• 万佛寺畔一中旁,长天秋水波微漾。
• 处处亭台争出彩,时时花木竞郁苍。
• 一桥飞架城乡通,两园相望情谊长。
• 最爱城东行不足,园博园里好风光。
29
30
——西湖春日青翠葱茏,碧丽秀美的景色。
(3)“月点波心一颗珠”,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是千 古佳句,请想象一下此诗所表现的画面。
——天空无云,湖面无风,月亮明丽圆润,湖水澄澈透碧。
(4)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
——从“一半勾留是此湖”中的“勾留”看出作者对西湖的赞美和依恋 之情。
13
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5
16
17
18
我也能找到:
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争:拟人,写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向向阳的枝头唱歌
鸣叫。写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
啄:写出新来的燕子在湖边衔泥筑巢忙碌情
景。表现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
乱花:因为是早春,未到百花盛开的季节,所以
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 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 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 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 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 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11
12
七言诗句的节拍: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莲花湖秋行
• 万佛寺畔一中旁,长天秋水波微漾。
• 处处亭台争出彩,时时花木竞郁苍。
• 一桥飞架城乡通,两园相望情谊长。
• 最爱城东行不足,园博园里好风光。
29
30
——西湖春日青翠葱茏,碧丽秀美的景色。
(3)“月点波心一颗珠”,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是千 古佳句,请想象一下此诗所表现的画面。
——天空无云,湖面无风,月亮明丽圆润,湖水澄澈透碧。
(4)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
——从“一半勾留是此湖”中的“勾留”看出作者对西湖的赞美和依恋 之情。
13
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5
16
17
18
我也能找到:
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争:拟人,写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向向阳的枝头唱歌
鸣叫。写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
啄:写出新来的燕子在湖边衔泥筑巢忙碌情
景。表现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
乱花:因为是早春,未到百花盛开的季节,所以
第12课《唐诗五首-归园田居》PPT课件8-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 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 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 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 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 叹息说:“我岂能为五 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 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 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 首,写作于隐居后第 二年,这是第三首。
烟:烽火,报警 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使至塞上:以边塞为题材 的诗篇。主要以田园山水的 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 的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
神,有独特成就。
找出本诗的对偶句,写景句。 你从诗中的语句看到了什么画面呢?具 体说说。 你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写得好吗?为什么? 诗中有画。有线条、有构图、有色彩。
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 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 么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 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 “愿”具体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 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 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 农 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划
归园田居
分 节
陶渊明
奏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
朗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读 诗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歌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
归 园 田 居(3)
按节奏读: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 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 难言的内心情感。对塞外大漠风光的描 绘,融情于景,表达了自己的孤寂情绪。
河南省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课件 新人教版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到达边 塞后得知将领还在前线督战,这样结束 全诗是否显得突兀?
结尾二句写将官还在燕然前线,可见战事 之急,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 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故事 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是诗歌却在此戛然而 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 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单车”,写
其轻车简从,言慰问使团规模不大。“问 ”,慰问。“边”指边塞。“属国”,典 属国的简称。本为秦汉时官名,这里指代 使臣,是王维自指(一说作附属之国,颜 师古注:“凡言属国者,存其国号而属汉 朝,故曰属国”)。“居延”,城名,汉 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远在西 北边塞 。此二句一本作“衔命辞天阙,单
唐太宗称王维是“天宝 中诗名冠代”人物。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 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 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 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 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扁 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 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 边途中。
sài 五律
dān 使至塞上 yán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féng jì dū yān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王/过维/居延 。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 2,从不同的角度对名句进行赏析。 • 3,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课件_0

渡荆门送别
李白
荆门简介
山名,在今湖 北省宜昌市宜都 西北长江南岸, 其状如门,又与北 岸之虎牙山相对, 水势湍急,十分 险要。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 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 陇西成纪。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 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雄 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 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 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 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 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
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二》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元)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 》 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随”字化静为动,表现出群山与平 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 感和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 的磅礴气势,表现了诗人的万丈豪情、 喜悦、昂扬的激情。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1、颈联 , 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给我 们描绘了怎样 的景象?
2、颈联是怎 样变换视角来 描绘江上的美 景的?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背诵《渡荆门送别》
来渡 从远 楚荆 国门 游外 。,
江山 入随 大平 荒野 流尽 。,
云月 生下 结飞 海天 楼镜 。,
万仍 里怜 送故 行乡 舟水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古诗大意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来从:来到
我驾一叶扁舟,顺流而下, 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 游览。
李白
荆门简介
山名,在今湖 北省宜昌市宜都 西北长江南岸, 其状如门,又与北 岸之虎牙山相对, 水势湍急,十分 险要。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 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 陇西成纪。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 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雄 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 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 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 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 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
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二》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元)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 》 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随”字化静为动,表现出群山与平 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 感和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 的磅礴气势,表现了诗人的万丈豪情、 喜悦、昂扬的激情。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1、颈联 , 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给我 们描绘了怎样 的景象?
2、颈联是怎 样变换视角来 描绘江上的美 景的?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背诵《渡荆门送别》
来渡 从远 楚荆 国门 游外 。,
江山 入随 大平 荒野 流尽 。,
云月 生下 结飞 海天 楼镜 。,
万仍 里怜 送故 行乡 舟水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古诗大意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来从:来到
我驾一叶扁舟,顺流而下, 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 游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共43张PPT)

细节探究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
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
山水画。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 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 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 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 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 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 何而愁?愁什么呢?
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 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 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 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 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
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
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
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 线。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 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 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 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 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 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 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 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 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 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ppt课件

2
课时目标
课件PPT
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 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 领悟其意境。
3
课件PPT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
作者档案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 遍野, 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 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9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课件PPT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 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 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 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指大雁北飞。
25
生难字词
课件PPT
【胡天】指胡地的天空,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孤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燃的烽烟。
【长河】 即黄河。 【萧关】 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都护】 唐代边陲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 里指前线统帅。 【燕然】燕然山, 这里代指边防前线。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通 之弟。常居东皋,号东皋子。仕隋 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 下省。后弃官还乡。放诞纵酒,其 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 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 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不满。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东皋 子集》 (一名《王无功集》)。
39
课时目标
课件PPT
1.了解作者,熟读并背诵。 2.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准确生动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