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府的财政失控与危机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摘要】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主要原因是长期的战争和财政浪费导致财政困境。
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更是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依靠海关税和外债来维持开支。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开始进行财政改革,包括增加税收、削减开支、整顿财政体制等措施。
这些改革带来了财政状况的好转,但也引发了社会矛盾和不满。
财政状况的演变表明,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后经历了艰难的财政发展阶段。
财政改革的重要性也得到了验证,展望未来,清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财政挑战。
【关键词】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状况,财政困境,财政改革,影响,演变,财政发展,财政改革的重要性,未来的财政状况。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引言: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境。
在清代晚期,由于长期战乱和政治腐败,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本来一度繁荣的经济逐渐萎缩,国家财政出现了严重的赤字。
清政府还面临着外部压力的增加,西方列强的入侵引发了对外贸易体制的动摇,更加加剧了清政府财政上的困境。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的财政状况可谓是岌岌可危。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打击了中国的国家财政,导致清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清政府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试图挽救国家财政。
本文将对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当时政府的财政困境以及改革措施,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中国财政的发展历程。
2. 正文2.1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并不稳定。
在清朝初建立时,财政主要依靠土地税和各种货币税,但由于政府对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以及长期的折衷政策导致财政收入不断减少。
清政府在农业发展方面未能有效推动增加税收,同时由于对外贸易受限以及私人借贷系统的存在,使得国库亏空日益严重。
清政府还存在大量的军费开支,在维持庞大的军队以及镇压民变等方面花费巨大,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压力。
清政府虽然多次实行过财政改革,如顺治八年(1651年)实行马额法,但效果并不显著,财政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晚清时期的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
晚清时期的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空前的。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文化的巨大冲突,外国列强的不断侵略,以及中国文化的缺陷和弱点。
经济危机晚清时期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国家财政状况的恶化。
清朝的官员们喜欢经常进行高调的外交活动和战争,这些活动非常昂贵,但收入却很少。
其次是粮食和棉花生产的萎缩。
由于长期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中国的农业生产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其次是商业贸易和手工业商业的萎缩。
清朝的政策非常保护性,不允许外国商人参与中国的内部贸易,这导致了中国内部贸易的萎缩。
同时,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劳动生产率的低下,手工业商业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最后是货币流通和税收收入缺乏透明。
清朝政府缺乏良好的统计方法,也缺乏有效的税收制度。
这导致了货币流通和税收收入的缺乏透明性。
社会动荡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民众的不满和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
由于经济危机,大量的农民失业和饥饿。
加上清朝政府的一系列让人无法容忍的税收和劳役政策,导致了农民的不满和起义。
其次是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分化和冲突。
由于经济危机,缺乏机会的拓展和社会良好的流动方式,导致了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
最后是人民对清朝王朝的不信任和对外国列强的抗议。
清朝政府的无能和对列强的妥协使得普通民众对其日益失去信任。
同时,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晚清时期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个时期的混乱和矛盾使得中国社会变得不稳定,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同时,这个时期也为中国以后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略论晚清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略论晚清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各种内外困境,财政赤字使得政府运转陷入困境。
因此,晚清中央政府开始了致力于财政体制改革的努力,希望能够解决当时的财政问题。
财政改革主要措施晚清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建立中央财政机构为了将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统一起来,晚清政府在1898年成立了中央全权财政统局。
该机构负责中央预算、国债、货币发行以及税收等财政事务,使得国家财政能够更加合理的进行规划和管理。
2. 财政收支平衡在过去,晚清政府通常会采取借债来解决财政赤字的问题,但这种做法并没有解决本质上的问题。
因此,中央政府开始采取了财政收支平衡的措施。
这一措施包括削减政府支出,改革税制以及创造新的财政收入来源等几个方面。
3. 改革税制晚清时期的税收制度十分混乱,地方税制各不相同,缺乏体制化和标准化。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中央政府制定了新的税收制度,包括新的关税和内税等。
4. 开放财政市场晚清政府开始开放财政市场,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市场,从而增加新的资金来源。
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私人投资的政策,例如准许私人发行债券、开放银行业等。
财政改革的影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晚清政府的经济运行和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开放银行业的决定在当时受到了批评,但它确实在改善了财政市场的同时,提高了政府对这个市场的控制能力。
另外,保障了中央财政的统一管理,使得税收制度得以统一,并避免各地方政府滥收税款。
然而,中央财政机构的建立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例如官僚腐败和国家债务等。
尽管中央全权财政统局解决了地方性财政管理的问题,但同时也导致中央政府管理水平下降,这样就会给贪污和腐败提供机会。
再加上当时的借贷贷款制度,使得政府的债务逐渐增加。
晚清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中国的财政体制有了激烈的革命,这一过程本身也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讲 晚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 慈禧貌美
• “我看眼前这位皇太后, 乃是一位极美丽极和善的 妇人,猜度其年龄,至多 不过四十岁,而且其性情 佳丽姣好,使人一见便生 喜悦之情。” • “慈禧太后身体各部分极 为相称,美丽的面容,与 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条的 身材和乌黑光亮的头发, 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相得 益彰……嫣然一笑,姿态 横生,令人自然欣悦。” —卡尔:《慈禧写照记》
• 人物周刊: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重要的标 准是什么? • 杨天石:我的标准是:第一,看他的活动, 是否推动社会生产力前进,有利于国家富 强、经济发展;第二,看他的文化政策, 是不是能推动中国文化走向更高的层次; 第三,看他的行动,他的政策是否对中华 民族和中国老百姓有利。
• 如何评价慈禧太后在近代史上的地位?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参考书
•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三 联书店2006年版 • 焦润明、苏晓轩编著:《晚清生活略影》, 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 • 费正清等:《赫德日记-步入中国清廷仕 途》,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三讲
晚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 一、统治机器失灵 • 二、国内反对力量日益壮大 • 三、出现外部威胁
一、统治机器失灵
表现: • 主板陈旧:皇帝无能 • 硬盘狭小:体制不灵 • 软件过时:人才匮乏 • 防火墙失效:军备废驰
(一)皇帝无能
• 1、“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 (1)皇位继承制局限 • 奕詝、奕訢继位之迷 道光:糊涂顢顸 咸丰:不明情势、量?
• 外部影响仅仅是提供前提,提供条件,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如何发展,归根到底 还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即近代中国人民的 社会革新,和为寻求民族独立与富强而进 行的一系列探索与奋斗,他们才是近代中 国现代化的真正推进力量
晚清历史的发展趋势
晚清历史的发展趋势
晚清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落后: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发展,而是逐渐衰落。
由于西方列强强行开放中国市场,导致大量的中国财富流失,财政收入不足,导致国家财政长期赤字。
同时,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业生产不发达,加上洋务运动带来的大量债务,进一步加重了财政困难。
2. 改良与革命思潮兴起:晚清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也十分明显。
先后兴起了保守、改良、维新和革命等多种思潮。
光绪年间的百日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运动;辛亥革命则是中国共和民主革命的开端,彻底推翻了封建帝制政权。
3. 异乡侨民的涌入:晚清是大规模中国人移民海外的时期。
一些商人、劳工以及难民流落到了世界各地,其后代成为了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
他们对于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4. 满清政府统治危机:晚清时期满清政府内部的各种矛盾冲突逐渐激化,政治上的腐败日益恶化,使得满清政府处于一个极度动荡的局面。
尤其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满清的统治危机逐渐加重,最终被推翻。
总之,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其发展趋势不仅具有历史
价值,也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晚清政府的财政失控与危机
【大历史】晚清政府的财政失控与危机清末各项新政措施的推行,均离不开财政的支撑。
在清末烽烟四起、财政捉襟见肘的状况下,清政府应对财政危机的举措严重失当,财政支出盲目无序、财权分散、允许地方经费自筹使得中央财权的控制力更加削弱。
<盲目无序操之过急>清末新政改革涉及各行各业,各项措施的推行无不是当务之急。
令人遗憾的是,推行新政的清政府却思路混乱、盲目无序。
在财政投向问题上,一方面强调兴学是新政第一要务,另一方面又把练兵视为内政第一位应注意的问题,试图快捷推行全方位新政,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
清政府应对财政危机急躁冒进。
如印花税的试行,清政府责令度支部要“迅速研究”,严词强调“勿得稍涉延宕”。
推行统捐,清政府仍是操之过急。
户部在未作任何系统研究的情况下,就要求各省在一个月之内改办统捐。
半个世纪的积弊却幻想在一个月内革除,充分暴露出清政府在财政方面的无奈及其浮躁心态。
<财权分散政令不通>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清政府财权下移,中央财权的控制力严重削弱。
针对此弊端,清政府企图通过整顿户部、清理财政、实行预决算、清理各省收支奏销、核定外销款项及各部经费等各项措施,以强化中央对财政的控制能力。
但在地方督抚的抵制下,分税制和预算制并未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如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参与清理财政的官员、地方督抚、宪政编查馆官员和资政院议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但因中央与地方意见不统一,最终未能促进问题的解决。
<地方自筹弱干强枝>清末中央政府强干弱枝之所以未能取得明显实效,最为关键的原因还是中央允许地方财政自筹。
同时,地方在自筹经费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采取加重捐税、增加税种以及与地方士绅合作等方式处理解决,这样,不仅仅容易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反抗,而且导致士绅阶层势力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原有的国家权力结构。
可见,一方面是允许地方自筹经费,另一方面是与地方争夺财权,政策的本身是矛盾的。
而且,清政府没有加强调控,避免绅民对立,避免失控。
历史趣谈大清与南京临时政府都覆灭于同个原因:财政崩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清与南京临时政府都覆灭于同个原因:财政崩
溃
导语:一、大清王朝的覆灭与财政崩溃清王朝覆灭原因太多,其中清政府财政的崩溃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同样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攫
一、大清王朝的覆灭与财政崩溃
清王朝覆灭原因太多,其中清政府财政的崩溃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同样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攫取的原因太多,其中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崩溃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甚至可以夸大一点说,大清王朝与南京临时政府都倒台于财政崩溃的危机之中。
基本的常识告诉我们,财政是国家政治的重要基石。
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持,就难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必然危及国家政治的安全。
在和平年代,财政为国家机器的方方面面运转提供物质保障,在战乱年代,则主要体现为为国家机器的最主要部分——军队的运转提供物质保证。
清王朝无力应对辛亥革命,以至于要退位求全,极其重要的原因是财政窘迫,到了无力支付军饷的地步,覆灭已不可避免。
同样地,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之所以搞不过袁世凯,也是因为财政太空虚。
总之一句话,政治玩的就是钱,没有钱,肯定玩不成,玩不好。
何以见得如此,不防细细道来。
武昌起义暴发后,迅速席卷全国,18个省纷纷宣布独立,已然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
清政府惊恐万状,想要镇压革命,保住大清江山。
既想镇压革命,必须调动大量的军队,因此需要大量的饷械,官兵不可能个个都免费地为清政府出生入死,而且打仗绝不同于平时的国家机器维护,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为了取得胜利,尤其是取得关键性
生活常识分享。
晚清“晴雨表”: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与失控
晚清“晴雨表”: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与失控作者:陈思瑜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06期[摘要]在社会大转型的重要时期,政府的财政实力是其主动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实现基础。
在清末烽烟四起、财政捉襟见肘的状况下,政府应对财政危机的举措严重失当,限制了政府国家与社会资源能力,减缓了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主权的丧失,阻碍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关键词]晚清财政厘金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6-0274-01一、晚清财政状况鸦片战争前,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中,田赋一直是支柱性的财源。
在晚清时期,田赋虽然还是很重要的收入来源,但由于一系列的社会原因,它的支配性地位已被关税和厘金所取代。
二、晚清财政措施实施的原因鸦片战争爆发,经济进一步衰竭。
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利用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列强外侵,为了赔款,清政府将关税、盐税、厘金作为担保,使清政府控制了晚清财政。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庞大的财政危机迫使清王朝举借内债、增加税收。
三、晚清财政措施及产生的问题为了推行财政清理,清政府在中央设立了清理财政处,在地方成立了清理财政局,并下派财政监理官,代表中央到地方实施监督,自上而下地推行财政整理。
在这次财政清理中,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实行印花税抵补原有的鸦片税厘;进行币制改革,修改货币本位制、清理大清银行并整顿纸币发行;对盐斤加价以增加财政收入;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明确两税的界限;编订预决算、规范财政运行机制;发行公债、筹措赔款及战时经费等。
开征厘金,铸大钱、官票、宝钞。
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一,盲目无序,操之过急清末新政改革涉及各行各业,如兴学、练兵、宪政等当务之急的问题。
然而,清末政府财力不可能支撑骤然间暴增的新政支出,这里有一个统筹计划、循序渐进的问题,然而推行新政的清政府却思路混乱、盲目无序、操之过急。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摘要】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后的财政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比较稳定,主要依靠传统的土地税和商业税来维持财政收入。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开始恶化。
由于战争带来的巨额开支和国内外贸易受阻,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境。
不得不采取多种措施来筹集资金,如增加税收和发行债券。
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虽有所好转,但长期的战争和社会动荡给清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呈现出财政收入减少、财政赤字增加等趋势。
【关键词】清政府、财政状况、鸦片战争、前后、结论、总结1. 引言1.1 清政府财政状况简介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后的财政状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清政府财政状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相对较为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清政府主要依靠地方贡赋和海关税收来维持国家的运转,但这些收入远远不足以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开支需求。
清政府经常面临财政赤字的困境,不得不通过增加赋税或发行银两等方式来填补预算缺口。
清政府还存在着财政管理混乱、财政审计不严和财政敛财问题,导致财政收支不对称,财政状况不稳定。
鸦片战争前的清政府财政状况虽然相对较为平稳,但也存在不少隐患,为后来的财政危机埋下了伏笔。
2. 正文2.1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状况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主要表现为财政困难和财政不平衡。
在清朝末期,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愈发恶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清政府长期以来对外贸易形成了严重倚赖,主要靠进出口税收来维持财政收入,这导致清政府财政来源单一,对外贸易波动造成财政收入不稳定。
清政府的赋税制度存在问题。
清政府对农民的苛捐杂税严重剥削了农民,造成农民生活困难,产生了农民起义。
而对地主豪绅的豁免使得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财政收入受限。
清政府的金融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管制度,使得财政支出难以控制,大量财政资金被挥霍浪费。
清朝的财政困境财政危机与赋税改革
清朝的财政困境财政危机与赋税改革清朝的财政困境——财政危机与赋税改革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存在时间长达268年,财政在整个朝代中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财政危机成为清朝政府头疼的难题,因此相继进行了多次赋税改革,以解决财政困境。
本文分析了清朝财政困境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赋税改革措施。
清朝的财政困境主要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首先,清朝继承自明朝的财政问题。
明朝后期由于战乱、奢侈浪费以及不当的财政政策,导致财政困窘,清朝建立以后继承了巨额的债务。
此外,清朝通过“伪劣法”充实国库,导致银本位货币大量流出,并引发了通货膨胀问题。
同时,过度封建化的政治制度和压迫性的赋税制度使得农民赋税过重,严重损害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赝品出口导致国际贸易受阻,也加剧了清朝财政困境。
为了解决财政困境,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赋税改革。
首先,康熙朝和雍正朝时期推行了吏治改革,整顿了官员队伍,减少了官员的腐败行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同时,雍正朝继承了康熙朝的政策,加强了土地管理和耕地整备,增加了土地税收的收入。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清朝的财政问题。
乾隆时期,由于战争、善后和探险活动等开支持续增加,清朝财政再度陷入困境。
为了减轻负担,乾隆朝试图推行赋役均调制度,通过平调各地赋税负担来保证财政平衡。
然而,此举并未取得成功,因为地方官员往往滥用权力,将过重赋税转嫁给农民,导致农民的生活更加困难。
道光朝和咸丰朝时期,清朝财政困境进一步恶化。
为了应对英法等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政府不得不增加武备开支,而这加重了财政负担。
此外,长期的战乱使得农民生产活动受到严重破坏,赋税收入锐减。
道光朝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农田水利的整治和加强合理差役制的执行,以期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减轻农民负担。
然而,由于地方腐败和赋役制度的局限,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最终,清朝仍未能解决财政困境,财政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晚清财政困局下的货币思想研究
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流失,关税、盐税等重要 税收来源减少。
晚清财政困局的影响
社会动荡加剧
财政困局导致政府无力解决社 会矛盾,民生问题日益严重,
社会动荡加剧。
阻碍经济发展
财政困局导致国家投资不足,基 础设施建设滞后,阻碍了经济发 展。
对外交往受挫
财政困局使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处于 被动地位,难以维护国家利益。
晚清社会的文化氛围
文化保守与西学东渐
01
晚清时期的文化氛围保守,但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传入,西方
的货币理论和财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儒家思想与经世致用
02
儒家思想在晚清社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强调实用主义的经
世致用思想逐渐兴起,对货币思想和财政思想产生影响。
改革思潮与变法维新
03
晚清时期的改革思潮和变法维新运动对货币思想和财政思想的
传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济体制瓦解
小农经济崩溃,商品经济逐渐兴起,但国家财政 收入仍以农业税为主,财政收入来源单一。
列强侵略加剧
外国列强加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导致关税、盐 税等重要税收来源流失。
晚清财政困局的成因
财政管理混乱
官僚腐败、财政支出失控,加上各级官吏的贪污和浪费,导致国 家财政难以维持。
税收制度不健全
税制未能与时俱进,未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税收来源单 一。
晚清财政困局下的货币思想 研究
2023-11-02
目 录
• 晚清财政困局概述 • 晚清货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晚清货币思想的主要内容 • 晚清货币思想的影响与启示 • 结论与总结
01
晚清财政困局概述
晚清财政困局的背景
清朝晚期社会动荡
清朝的经济崩溃与衰落
清朝的经济崩溃与衰落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统治时间长达268年,走过了自身最辉煌的时期,但是在清朝晚期,由于内外部因素的交错影响下,经济开始崩溃和衰落。
本文将从地方财政与税收、农业经济、商业经济和政府财政四个方面探究清朝的经济崩溃与衰落。
地方财政与税收清朝的地方财政基本上是依靠地税和百姓上交的捐税来维持。
全国各地地方官员实施田赋和关税,逐渐地将全民上下的经济压榨到了顶点。
此时,税收已经达到了比例的失衡和农民的生产基础遭到了破坏,使得清朝的财政转变成了对产品的掠夺和劫掠,这样的财政模式给清朝的经济体制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威胁。
农业经济清朝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全国的经济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干旱、水灾、虫害等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农业经济的不景气危及到了清朝整个社会的生存。
清朝农村人口局面整体上表现出贫困化的趋势,出现了大量的流民和灾民,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商业经济在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外来商品的强有力进入斗争已然对清朝的本土商品形成猛烈冲击,尤其是纺织行业在外来洋货的压制下逐步衰退。
清朝政府急于寻找出口商品去弥补贸易逆差,但是发现中国出口的物品价格过低,完全不具有赚取外汇的可能,此时,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国家财政面临极为严峻的社会财政危机。
政府财政清朝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军事开支是当时国家财政的重中之重,然而,因为长期对内外的过度投资,国家财政中有一大部分是用于军备开支的。
同时,清朝的财政结构不完善,政府缺德对实际的经济资源和明确的市场需求,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清朝财政的崩溃。
同时,适应市场供求关系和国际经济活动的灵活度不足,国家财源逐渐枯竭,经济体制不再具有生命力。
总之,清朝的经济崩溃与衰落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忽视农村经济、破坏商业化财富形成、无能的政府管理和不合理的税制和财政结构等。
长期的混乱与危机,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覆灭,尽管后世可能无法弥补它的损失,但是我们仍能从其中汲取教训,不断完善和改进现代的经济体制。
重读甲午 晚清中央财权的衰落
与之相反,日本的金融近代化远远走在前面。
日本自1873年设立银行以来,到1889年达218家;类似银行的各种会社达695家,共有资本3,189万元。1885年,日本银行开始发行可兑换纸币,开始成为金融政策运行的中心,不可兑换纸币的收兑完全由日本银行的纸币承担。作为唯一的发币银行,日本银行在19世纪80年代下半叶无可置疑地占据了日本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
为何日本能通过公债大规模筹措军费而清朝不能
发行公债的技术条件是要有近代化的金融机关,有全国性的金融市场。
甲午战争时清朝还没有银行,与日本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公债是以国家信用集中社会闲散资金 弥补财政不足
国债是在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由于国家职能的扩展,特别是在对外进行战争和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之际,国家财政支出不断增加,仅靠增加税收已不能满足国家各项开支时,政府往往在信用制度业已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上,以国家信用形式集中部分社会闲散资金,以弥补财政资金不足。
德商满德说:“查汇丰银行从前承借银款,名虽向外洋转借,暗中多有中国富商之银。即以郑工二百万之款,合同载明股票即在上海出售。可见借款实系华商之银。何以华商不敢通借与本国,宁可让洋商剥削?因官商未能融合,不若洋商之足信也。此次中国向各省商民借银千数百万,其能借妥者,迫于官势,非本心也”。事实上,中国商民担心并非多余。比如江苏息借的商款并未按期归还,而被移作商务股份,以致“商民啧有烦言”。
晚清财政制度变革
课题论文财税制度现代化的开端:晚清财政制度变革姓名:院(系)别: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史学号:2014年12月摘要清朝财政到嘉、道年间已因多年来收支失衡,形致拮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战费支出浩大;战败后,英国侵略者借机敲榨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财政困难。
内外交困,财政改革势在必行。
无论财政改革抑或革命,经济实力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的过程中,与经济紧密联系的财政和与改革紧密联系的官吏,二者有机结合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无疑对晚清及后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动态发展影响巨大。
本文试图分析晚清时期财政制度、财政收支状况,探讨晚清中央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势在必行又难行”、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晚清各种势力矛盾的激化,及财政变革深层原因和对其历史教训的思考。
关键词:财政制度;财政收支;财政变革ABSTRACTQing finances to Kerry, said years have been due to years of payments imbalances, shape-induced constraints. 1840 Opium War, fighting huge expenses; after the defeat of the British invaders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blackmail a huge indemnity, increased the Qing government financial difficulties. External and fiscal reforms.Whether fiscal reform or revolution,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ength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the last feudal dynasty fell in the process, and closely linked to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lose contact with officials in China, the two combine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is undoubtedly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later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and society a tremendous imp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financial system, fiscal balances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late Qing to explor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reform "imperative and hard-line", the central and local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of adjustment, the various forc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ontradictions intensification, and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reform and ponder their history lessons.Keywords: Financial institution; financi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financial reform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背景 (1)1.2文献综述 (1)1.2.1国内综述 (1)1.2.2国外综述 (2)1.3主要内容和实现意义 (2)1.3.1主要内容 (2)1.3.2现实意义 (2)第二章内外交困的晚清财政变革 (4)2.1晚清时期财政收支状况 (4)2.2晚清财政结构变革 (4)第三章晚清财政变革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6)结束语 (7)参考文献 (8)第一章绪论1.1背景清朝初年,由于明末王朝四十多年的残酷统治和满洲贵族的屠杀劫掠,中国经济一片萧条。
晚清皇室财政混乱会计瞪着屋顶叹气
晚清皇室财政混乱会计瞪着屋顶叹气光绪天津阅兵花160万两白银李莲英赚70万两在中国历朝历代,财政收支的透明程度与公正程度,往往是考核行政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财政收支敞亮,民心也就敞亮。
十九世纪下半期的清朝,国家景况之所以不敞亮,也和当时的财政操作状况有关系。
俗话说乱自上起,我们且看看晚清皇室成员的开支。
清朝皇室的薪水是由内务府来发,这笔钱,由户部(相当于财政部)下拨。
皇室成员得老老实实等内务府把钱打卡里面去,而不是把财政部当皇家私人银行。
同治光绪年间大内收入情况如下:中央财政拨款:每年户部向内务府拨款三十万两白银,用于皇室开支。
地方财政上缴:广东海关每年拨给皇室白银三十万两;杀虎口、张家口和淮安的关口每年给内务府上缴税收若干。
户部另外给慈禧和光绪皇帝私用钱,即“交进银”:慈禧太后方面,每年端午拨5万两白银(农历四月到账),中秋拨5万两白银(农历八月初到账),年终奖8万两白银(农历十二月初到账);光绪皇帝方面,每年拨款20万两白银,一次性发放,每年农历二月初到账。
制度出问题:清朝财长兼内务府负责人钱够不够用,不太清楚,规矩就是这样的。
晚清皇室却不守规矩,例如同治皇帝,居然写条子问财政部要钱,主管也不能坚持原则,按着条子付现款,半句异议也无。
同治的老娘慈禧太后,也不省油,拿海军经费建颐和园,这个说法有争议,但住在颐和园每日用一万两白银应该不假。
那时候,内务府花钱要钱很嚣张,例如醇亲王的丧事,是内务府主办的,花白银五百万两!光是在照明设施上就花了九万两白银。
内务府的官员拿着采购单去户部要钱,户部简直是内务府的孙子,马上付钱,屁也不放一个。
这么多钱都花到正事上了吗?非也,大把的钱都进了内务府官员的荷包。
例如光绪到天津检阅军演,要造房子,花160万两白银,其中70万两入李莲英腰包。
也有坚持原则的“异类官员”。
某年,慈禧命内务府官员采购几百盏灯。
该官员此次铁了心不吃回扣,不收贿赂,清清白白搞一次采购。
没捞着油水的同僚们自有办法收拾这位青天大人,他们故意将灯盏弄污,提给慈禧看:“老佛爷,您看看,这小子采办的什么货色?”慈禧大怒,命人将灯盏打碎,然后宣采购官员进宫单独收拾残局,一片片捡起来打扫干净。
也谈晚清内务府财政危机根源
也谈晚清内务府财政危机根源清代实行内外廷分离的财政政策,内务府财政独立运行,自成体系。
晚清时期,战端四起、社会经济凋敝,加之巨额的军饷、赔款,以及迅速膨胀的洋务、新政等项支出,清政府财政难以为继。
内务府财政也随之持续恶化,酿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危机。
对此,学者大多关注由借贷、税款分担引发的内务府与户部、税关、银号等的财务纠纷,强调危机发酵过程中的外部因素,而恰恰忽视了对内务府自身因素的探究。
笔者则认为,内务府自身管理制度缺失在危机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关键性影响不容忽视,从中亦可透视晚清皇权与政权之博弈、家与国之纠纷。
制度缺失加剧财政危机学界普遍认为,晚清时局动荡造成内务府财源急剧萎缩,严重影响到财政运转。
这一判断大体合乎历史事实,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主管皇室财务的特殊内廷机构,内务府的收入一直得到优先保障。
同光年间,户部还确立了筹拨内务府经费制度,划拨经费合计110万两,大部分摊派到各税关。
尽管很多税关不能及时足额完成解款,但所欠并不太多,以光绪二十五年(1899)各关从常税项下应解内务府款项来看,完成度达到93%以上。
加之内务府还有皇庄、当铺及其他进项,经费总额波动不大。
那么,为何内务府收支漏洞愈来愈大呢?显然,内耗严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这一点在年财政支出数额上有清晰体现。
咸丰年间,内务府年财政支出仅有40余万两,同治年间约为八九十万两,光绪中后期增至140万两,其后近乎300万两。
财政支出的成倍增长,固然有物价因素,但更多在于消费骤增。
对此,皇室的虚耗难辞其咎。
申学锋《晚清户部与内务府财政关系探微》(《清史研究》2003年第3期)一文指出,皇室消费的不断扩张是造成内务府经费不敷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学者鲜少提及的是,晚清内务府财政危机与其自身的腐败问题相始终,腐败的叠加严重深化了财政危机,究其根源,则在于内务府财务奏销、人事、监察等各项制度的缺失。
奏销制度存在漏洞晚清内务府奏销制度的漏洞,为内务府人员浮冒开销、侵吞公款提供了机会,加重了财政负担。
清朝的经济危机
清朝的经济危机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期间遭遇了多次经济危机。
这些经济危机主要包括财政赤字、商品走私、农业危机等。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清朝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影响,并探讨其中的解决措施。
一、财政赤字清朝时期,财政赤字是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赋税和官员的贡献,然而由于腐败现象严重,征收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了大量的财政收入流失。
此外,清朝时期还需要承担军事和外交开支,而这些支出超过了清朝当时的财政能力,加剧了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不仅导致政府无力应对重大灾害和动荡,还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政府只能通过增加税收或发行债券等方式解决财政赤字,然而这些措施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进一步削弱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二、商品走私另一个导致清朝经济危机的因素是商品走私。
在清朝时期,由于一系列交通、税收和政府监管上的原因,造成了商品流通困难和市场失衡。
借此机会,一些商人和豪绅利用大规模走私来获取巨额利润。
他们将远东贸易商品非法运出国境,从而导致了国内市场的品种匮乏和价格不稳定。
商品走私的存在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也给清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损失。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击商品走私,如加强海关管理、实行禁港政策和提高关税等,但这些措施并未完全解决问题。
三、农业危机农业危机是清朝经济危机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清朝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然而由于天灾、战乱和高额赋税等原因,农民的生活日益困苦,农业生产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特别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天灾频繁发生,连年的旱涝灾害导致农作物收成大幅度减少,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和农业危机的加剧。
农业危机不仅使得农民生活水平下降,也导致了食品短缺和物价上涨。
政府努力通过减免税收、提供灾害救济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措施来缓解农业危机,但效果有限。
解决经济危机的措施为了应对上述的经济危机,政府和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首先,政府进行了一些财政和经济改革,如改善税收征收制度、提高官员的廉政意识和打击走私等。
晚清政府面临的危机课件
水旱灾害
晚清时期,黄河、长江等河流频繁发生水灾,同时北方地区 旱灾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地震、瘟疫等灾害
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给民众生命财产造成重 大损失。
05
晚清政府应对策略及评价
政治改革尝试
戊戌变法
光绪帝推行新政,包括改革政府机构、推行法制、设立新 式学堂等,但因保守势力反对而失败。
科技创新机遇 晚清时期的中国错失了科技革命的机遇,而当代中国正处 于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提升国家竞争力。
社会治理挑战 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提出了警示,如 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是当代中国必须面对的挑 战。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深化改革开放
借鉴晚清历史的教训,我们 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
族矛盾日益激化。
农民起义频发
在民族矛盾的推动下,农民起义 频发,如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 运动等,给晚清政府带来了巨大
的压力和挑战。
民族分裂势力抬头
在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一些 民族分裂势力也趁机抬头,如新 疆、西藏等地的分裂势力活动频
繁,加剧了晚清政府的危机。
02
晚清政府经济危机
财政收支失衡
财政收入减少
工业发展滞后
工业基础薄弱
晚清时期,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以轻工业为 主,重工业发展滞后。
缺乏技术人才
晚清时期,中国缺乏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难以 推动工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外资入侵影响
晚清时期,外资入侵对中国民族工业造成巨大冲 击,使得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03
晚清政府文化危机
传统价值观崩溃
04
晚清政府社会危机
20世纪的晚清财政史研究
20世纪的晚清财政史研究20世纪晚清财政史的研究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晚清时期财政问题是中国清朝政府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也是导致清朝最终灭亡的原因之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晚清财政史的研究成果,分析当时的财政制度、财政政策以及财政危机等问题。
一、晚清财政制度晚清时期的财政制度主要包括户部、礼部、兵部等部门,其中户部为主要财政管理部门,负责征收各种税赋,并进行资金分配等工作。
然而,由于清朝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征税混乱,吏治腐败严重,税收漏洞颇多,财政收入无法保障政府的日常开支,财政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
二、晚清财政政策晚清时期的财政政策主要集中在增加财政收入和削减开支两方面。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财政收入,如提高赋税比例、加强对各地税收的管理等;同时也通过压缩开支来改善财政状况,例如减少宫廷开支、裁减官僚机构等方式。
然而,这些措施并不能根本解决清朝财政困局,很多时候反而加深了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
三、晚清财政危机晚清时期的财政危机在20世纪初达到了顶峰,主要表现在财政收支逆差持续扩大,国库日渐空虚,清政府对外借款频繁,导致国家债务不断增加。
此外,军事军备开支也是造成财政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政府为了对抗列强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导致财政负担越来越重,最终无法为国家的财政支出提供保障。
现代学者对晚清财政史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制度层面分析晚清财政制度的演变和运行情况,探讨其制度性缺陷及其对清政府财政状况的影响;二是从政策层面探讨晚清政府制定的财政政策是否合理及其对当时财政状况的影响。
此外,还有学者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晚清财政史进行研究,探讨当时的财政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的来说,晚清财政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晚清时期政府的财政管理状况,分析当时的财政政策对国家财政状况的影响,为我们认识中国近代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学者对晚清财政史进行深入探讨,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清朝晚期的经济政治状况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晚清灾荒与财政应对
0AIZH ENG JIAN DU专题:历史上的财政危机&对与启#晚清灾荒与财政应对•申学锋【摘要】晚清灾荒频仍,对国计民 生造成严重损害,对政府救灾能力 也提出挑战。
由于清政府未将救灾应急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因此遇 到灾荒只能临时赈济,四处筹款,救灾效果不尽如人意。
丁戌奇荒 等巨灾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政府财 政救济的不力加大了民心离散,成 为清王朝政治风险的导火索。
文章在分析晚清财政防灾的缺陷与财政救灾制度体系基础上,提出了 对现代财政防灾救灾应对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晚清灾荒财政应对同疫情一样,灾荒也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突发事件,需要应急处置。
中国是多灾多难的国家,晚清更是灾荒频发,清政府财政制度设计未将灾荒应急列人预算,逢灾只是仓促应对,四处筹粮筹款,救灾效果很难令人满意,政府信用受损,政治离心力加大,对政权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
一、晚清财政防灾的缺陷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频仍,“灾荒之多,世罕其匹”。
在整个封建王朝发展史中,清朝是典型的多灾期。
据邓拓先生统计,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女真汗国,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共发生灾害112丨次,平均每三个月一次。
前辈学者在清代灾荒史研究领域已有不少贡献,除了奠基性的邓云特《中国救荒史》,还有一些学者的成果值得关注,如:何汉威所著《光绪初年(1876—1879)华北的大旱灾》(1980);李文海等的《中国近代十大灾荒》(1994);郝平的《丁戊奇荒—光绪初年山西灾荒与救济研究》(2012);等等。
前人研究成果为今人继续探究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纵观上述成果,其着重点多在灾荒对社会层面的影响,从财政视角探究者尚属薄弱环节,本文拟对灾荒下的财政应对进行探索,为晚清灾荒史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外来势力侵略不断,国内自然灾害和人民起义交织,原本相对固化的政府财政在对外赔款、偿还外债等数额庞大的预算外开支面前左支右绌,无以应对,陷人严重财政危机,用于备荒防灾的费用也随之逐渐缩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历史】
晚清政府的财政失控与危机
清末各项新政措施的推行,均离不开财政的支撑。
在清末烽烟四起、财政捉襟见肘的状况下,清政府应对财政危机的举措严重失当,财政支出盲目无序、财权分散、允许地方经费自筹使得中央财权的控制力更加削弱。
<盲目无序操之过急>
清末新政改革涉及各行各业,各项措施的推行无不是当务之急。
令人遗憾的是,推行新政的清政府却思路混乱、盲目无序。
在财政投向问题上,一方面强调兴学是新政第一要务,另一方面又把练兵视为内政第一位应注意的问题,试图快捷推行全方位新政,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
清政府应对财政危机急躁冒进。
如印花税的试行,清政府责令度支部要“迅速研究”,严词强调“勿得稍涉延宕”。
推行统捐,清政府仍是操之过急。
户部在未作任何系统研究的情况下,就要求各省在一个月之内改办统捐。
半个世纪的积弊却幻想在一个月内革除,充分暴露出清政府在财政方面的无奈及其浮躁心态。
<财权分散政令不通>
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清政府财权下移,中央财权的控制力严重削弱。
针对此弊端,清政府企图通过整顿户部、清理财政、实行预决算、清理各省收支奏销、核定外销款项及各部经费等各项措施,以
强化中央对财政的控制能力。
但在地方督抚的抵制下,分税制和预算制并未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如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参与清理财政的官员、地方督抚、宪政编查馆官员和资政院议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但因中央与地方意见不统一,最终未能促进问题的解决。
<地方自筹弱干强枝>
清末中央政府强干弱枝之所以未能取得明显实效,最为关键的原因还是中央允许地方财政自筹。
同时,地方在自筹经费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采取加重捐税、增加税种以及与地方士绅合作等方式处理解决,这样,不仅仅容易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反抗,而且导致士绅阶层势力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原有的国家权力结构。
可见,一方面是允许地方自筹经费,另一方面是与地方争夺财权,政策的本身是矛盾的。
而且,清政府没有加强调控,避免绅民对立,避免失控。
此外,清政府在地方筹资及其实施过程中的监管缺位,结果只能是弱干强枝。
(凤凰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