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府的财政失控与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历史】

晚清政府的财政失控与危机

清末各项新政措施的推行,均离不开财政的支撑。在清末烽烟四起、财政捉襟见肘的状况下,清政府应对财政危机的举措严重失当,财政支出盲目无序、财权分散、允许地方经费自筹使得中央财权的控制力更加削弱。

<盲目无序操之过急>

清末新政改革涉及各行各业,各项措施的推行无不是当务之急。令人遗憾的是,推行新政的清政府却思路混乱、盲目无序。在财政投向问题上,一方面强调兴学是新政第一要务,另一方面又把练兵视为内政第一位应注意的问题,试图快捷推行全方位新政,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

清政府应对财政危机急躁冒进。如印花税的试行,清政府责令度支部要“迅速研究”,严词强调“勿得稍涉延宕”。推行统捐,清政府仍是操之过急。户部在未作任何系统研究的情况下,就要求各省在一个月之内改办统捐。半个世纪的积弊却幻想在一个月内革除,充分暴露出清政府在财政方面的无奈及其浮躁心态。

<财权分散政令不通>

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清政府财权下移,中央财权的控制力严重削弱。针对此弊端,清政府企图通过整顿户部、清理财政、实行预决算、清理各省收支奏销、核定外销款项及各部经费等各项措施,以

强化中央对财政的控制能力。

但在地方督抚的抵制下,分税制和预算制并未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如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参与清理财政的官员、地方督抚、宪政编查馆官员和资政院议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但因中央与地方意见不统一,最终未能促进问题的解决。

<地方自筹弱干强枝>

清末中央政府强干弱枝之所以未能取得明显实效,最为关键的原因还是中央允许地方财政自筹。同时,地方在自筹经费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采取加重捐税、增加税种以及与地方士绅合作等方式处理解决,这样,不仅仅容易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反抗,而且导致士绅阶层势力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原有的国家权力结构。

可见,一方面是允许地方自筹经费,另一方面是与地方争夺财权,政策的本身是矛盾的。而且,清政府没有加强调控,避免绅民对立,避免失控。此外,清政府在地方筹资及其实施过程中的监管缺位,结果只能是弱干强枝。

(凤凰网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