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合集下载

第6章 产业结构优化

第6章 产业结构优化
32
2.政府积极干预
采取这种方式的国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选择主导产业和 确定产业发展序列,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 成功例子:日本、韩国、中国大陆
33
(四)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发展
各国经济发展历程表明,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发展经过五个阶段
阶段
第一阶 段
第二阶 段
第三阶 段
第四阶 段
第五阶 段
主导产业部 门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结构性调整以优化产业结构。
6
3.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国际贸易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 进出口比例,以及以这种进出口关系为联结纽带 的产业关联关系。
国际贸易结构包括不同产业间的进口结构和出口 结构,也包括同一产业间的进出口结构(即进口和 出口的比例)。
通过对国际贸易结构进行优化以优化产业结构。
9
前向关联效应 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 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前向关联部门在这 些方面的变化,或导致新技术的出现、新产 业部门的创建等。比如,计算机→互联网→移动
互联网→移动支付。。。
后向关联效应 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 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后向关联部门在这 些方面的变化,例如由于该产业自身对投入 品的需求增加或要求提高而引起提供这些投 入品的供应部门扩大投资、提高产品质量、 完善管理、加快技术进步等变化。比如,汽车
25
(一)禀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
• 从根本上看,企业竞争力不是通过政府扶持获得的,而是来 自于稀缺要素(资本、技术)获取成本的持续下降,这只能通 过提升禀赋结构来实现;
• 拥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大发展是推动禀赋结构升级的关键。这些 企业凭借自身比较优势而获得最大化利润,并最大可能地积累 资本和技术,推动了一国禀赋结构的持续升级,由此带动比较 优势的逐渐提升,同时也使企业获取稀缺要素诸如资本和技术 的成本持续下降;

《宏观经济学》——第六章 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六章 习题答案

第六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2、总需求曲线:描述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产量(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组合。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4、古典总供给曲线: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5、粘性工资模型:即阐述粘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

6、利率效应: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利率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的现象。

7、税收效应: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税收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的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DCAAB DCCBD D1.D.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主要有:实际余额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以及税收效应。

2.C.价格的变化不影响IS曲线的位置,而价格下降会导致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从而收入增加,所以LM曲线向右移。

3.A.在凯恩斯条件下,由于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价格不变但国民收入y将增加。

y增加,则对货币的需求将增加,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提高;当处于古典区域时,由于产量已达到了充分就业时的最大产出,所以y不会变,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会使得价格上涨,从而实际货币余额将减少,利率提高。

4.A.劳动需求函数为Nd=Nd(WP),WP指实际工资,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成反向关系,因此价格水平越低,名义工资不变,则实际工资上升,因而劳动需求下降。

5.B.劳动的供给函数为Ns=Ns(WP),W指名义工资,P为价格水平。

在短期内,实际工资率越高,劳动的供给越多,因此呈现正斜率。

6.D.古典学派假设工资和价格水平可以迅速自行调节,从而使得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而此时古典供给曲线存在。

7.C.8.C.A、B、D三选项均属于潜在产出的短期决定因素,技术是长期决定因素。

产业经济学 第6章 进入壁垒[精]

产业经济学 第6章 进入壁垒[精]
4
结构性进入壁垒
结构性进入壁垒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 点。
构成进入壁垒的结构性因素主要有规模经济、 绝对成本优势、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异、网络 效应和政府管制等。
5
规模经济壁垒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市场容量OM的大小; 最小有效规模产量OB相对于OM的大小。一个产业的 MES越大,且在OM中所占份额越大,则该产业客观上只 能容纳少数企业存在,从而进入壁垒较高; 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大小。产量小于 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产量小于 MES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劣势越大,进入壁垒也就越高。
1984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和司法部了结了针对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反 托拉斯案,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同意将自己分解成几个公司。有一个公司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提供长途电信服务,而其他的公司则提供地方电话 服务。司法部的律师们明显感到,同时提供地方电信服务和长途电信服 务的垂直一体化的电话公司,在生产效率方面没有存在的必要,或者, 解体能够带来与之相抵消的其他收益。根据司法部的说法,一个公司的 垂直结构给其他长途电信服务供应商提供了一个不公平的竞争机会。例 如,通过收取较高的地方电信服务费率,或者向其他长途电信服务(长途 电信需要地方电信服务的配合)供应商提供低质量的地方电信服务,美国 电报电话公司可以损害联网的竞争者。司法部还注意到,很难对美国电 报电话公司在管制业务(电话)和相对未受管制业务(例如电话机和其他设 备的制造)之间展开的成本转移活动进行监管。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解体 被认为可以减轻司法部的这些担忧。
第六章 进入和退出
第一节 进入壁垒 第二节 策略性行为
1
第一节 进入壁垒
进入:是指在某产业内出现新的卖者(企业)。 进入壁垒: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 而使在位者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 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

第六章习题

第六章习题

概念题1.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2.社会总产品3.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4.竞争性行业和非竞争性行业5.幼稚性产业、传统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6.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概念题答案1.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个别资本指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所组成的总和。

2.社会总产品:又称社会总商品资本,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3.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还要取得剩余价值;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是社会总产品再生产运动过程中需要补偿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4.竞争性行业和非竞争性行业:竞争性行业是指供求完全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产业;非竞争性行业是指包括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业和基础产业。

竞争性行业和非竞争性行业是按照市场机制作用程度的不同对全部产业的一种划分。

5.幼稚性产业、传统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幼稚性产业是指发展时间不长,还没有成熟,需要政府扶植的产业;传统性产业是指曾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将逐步弱化或需要用新技术加以改造,或被新兴产业所部分取代的产业;支柱性产业是指支撑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规模和增长的主要经济生产部门,是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向前、向后和旁侧关联效应较大的产业,其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最终需求诱发系数都比较高。

幼稚性产业、传统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是按照产业的成长阶段和竞争力对全部产业的一种划分。

6.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的产品、产值和劳务总量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是指以经济增长为基础,还包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态平衡、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质的变化。

第6章 经济与产业

第6章 经济与产业
➢ (3)城市是专业化分工网络的市 场交易中心。
第1节 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1.2 城市的空间范围
➢ 行政意义上的城市:建制市、建制镇 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渊源文化习俗
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 城市经济辐射能力会随着自身的产业
波动而发生动态调整,现实中对城市 “经济区”十分难界定。
➢ 辨识“经济区”与“行政区”这两个不同概念
➢ 例如,假设汽车销售商最初均匀分布在 城市内部,如果一个销售商迁移后以另 外一个销售商相邻,形成汽车一条街。 这之后会发生什么呢?消费者在购买汽 车之前会对不同品牌进行详细比较,而 在汽车一条街上的两个销售商,为了吸 引更多的购买者,都会积极推出比较购 物模式。在汽车一条街上不断增加的交 易额进一步增加了该地区的购吸引力, 其他地区的销售商也纷纷迁移到这里。 最终的结果是,众多销售企业的集聚形 成了汽车销售产业带;在产业带中,商 家之间形成了共同竞争的态势。
3.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
3.1 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1、配第——克拉克定律(就业结构数据) 2、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3、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4、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
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 5 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要求产业结构国际化)
第2节 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
第3节 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
3.3 择居的竞租模型
➢ 第一种情形:公共交通比较发 达,但小汽车交通却不方便。
远距离出行将由于时间花费 较多,或者需要采用不太舒适的 公共交通。在这种情况下,交通 的机会成本会比较高。为了追求 对城市中心的可达性,高收入家 庭将在城市中心安家,而低收入 家庭则乘坐相对廉价的公共交通, 花费更多时间,分布在城市边缘。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中国古代城市总的特点:①中国古代城市始终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城市有变化和发展,也有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发展方式上没有根本变化。

②中国古代虽然统治力量在更换,但城市始终是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没有出现由于朝代的更换城市衰退、缩小或废弃。

③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中央集权统治,有完整、庞大的官僚机构,封建都城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大,一般城市的规模也不小;而且由于中央集权的控制,许多城市是以加强军事、政治目的而修建起来,由经济发展而完全自发产生发展的城市较少。

④城市中统治阶级是中心,宗教也是封建统治利用的工具,宫殿、官署衙门是城市布局中突出的主要建筑物,与儒家思想结合的封建理制和等级观念支配着城市规划思想。

⑤中国封建社会有两大类型:一是从政治军事统治要求出发而新建的城市,一般多有整体规划意图布局规划方正规则;一是由于经济地位的原因在原地不断发展扩建的城市,布局不太方正规则,有一定的自发性;居住方式为里坊制和街巷制,商业为集中设市和分散的市和商业街。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早期因政治军事需要新建、规则形式的、采用里坊制、集中设市的城市要多一些,后期因经济原因在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不规则的、采用商业街和街巷制的城市要多一些。

1、古代城市具有哪些特征?(1)城市所处位置大都是交通便利之处,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农产品的集散地;(2)手工业匠人在城市的专业化和集中化趋势不断增强,城市对乡村和周围地区的影响逐渐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3)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的吸引能力,总体规模较小、数量很少;(4)城市消费规模超过生产规模,城市的消费主要靠农村的地租和税赋来支撑,这时,城乡关系是对立的。

古代城市的这些特征使城市功能逐步多样化,一些城市管理问题也开始突出,相应的法律条文也开始产生首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分为两个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第六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第六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Chapter6 - 21/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
•产业结构形成理论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 •产业结构效应理论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产业结构分析理论 •产业结构政策理论 •产业结构研究方法论等
Chapter6 - 22/55
Chapter6 - 18/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邓宁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20世纪英国工业的变化与 发展》及其他关于工业经济、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著作。 拉尼斯与费景汉(又称约翰· 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 费) 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二元结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部门存在隐性失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0, 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三阶段,农业中产生剩余,可满 足非农部门消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工业转移;工业开始 为农业提供装备,二部门共同发展。
霍夫曼对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进行了开创 性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和经济增长— —以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为重点》和《马来西亚半 岛的工业增长、就业与外国投资》等。
Chapter6 - 19/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丁伯根(NP19**)的关于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包含有丰富 的产业结构理论。 他把政策分为三种:数量政策、性质政策 和改革,其中性质政策就是要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 些元素。 希金斯描绘了不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认为先 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完全不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 是可替代型的,因资本不足而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而先进 部门采取资本密集型技术,具有固定投入系数的生产函数。主 要论著包括《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稳定与发展》、《经济发展: 原则、问题与政策》。 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有:筱 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 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

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出版社)[40页]

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出版社)[40页]

aLj=Lj/Xj (j=1,2…,n)
各类系数的计算与确定
第六章 第二节
7.完全消耗系数
是直接消耗联系与间接消耗联系的全面反映。其经济
含义是指某产业部门单位产品的生产,对各产业部门产品
的直接消耗量和间接消耗量的总和。用公式表示:
n
bij=aij+
bik akj
(i,j=1,2…,n)
k 1
式中:bij—完全消耗系数,表示生产单位j产品所直接
二、 产业关联类型
(一)根据产业之间依托方式的分类
1.产品、劳务联系 2.生产技术联系
3.价格联系
4.劳动就业联系
5.投资联系
(二)根据产业间供给与需求之间联系的分类
1.前向关联;
2.后向关联
第六章 第一节
二、 产业关联类型
(三)根据产业技术工艺的方向和特点的分类 1. 单向联系 2.双向联系 3. 环向联系
第六章 第一节
单向联系
是指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以供其 生产时直接消耗,但后续产业部门的产品不再返回先行 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
例如:棉花→棉纱→棉布→服装
第六章 第一节
双向联系
是指两个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为对方提供产品。
石油开 采业
双向
电力工 业
环向联系
第六章 第一节
是指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作 为后续产业部门的生产性直接消耗,同时后续部门的 产品也返回相关的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
和间接消耗i 产品数量之和 (i=1,2…,n);aij—直接消耗系
数; n bik akj
—间接消耗系数,其中k为中间产品部门,表
示通过k 1k种中间产品而形成的生产单位 j产品对 i产品的全部

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 进入退出壁垒

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 进入退出壁垒

第一节 进入退出壁垒概述
第一节
进入壁垒概述 退出壁垒概述
进入壁垒概述
进入壁垒的定义
进入:是指在某产业内出现新的卖者(企业)。
进入壁垒:产业经济学理论中对进入壁垒含义的理解存在分歧,许多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 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 ——20世纪40年代梅森(Mason)和贝恩(Bain)等人 :进入壁垒是指在一个产业中在位企业拥 有的相对于进入企业的优势,从而使在位企业可以持续地把价格提高到最小平均生产和销售成 本以上,而又没有引起新企业进入这个产业。 —— 施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 :进入壁垒是新企业寻求进入某一产业时必须承担的、高 于已有企业的生产成本 。
“间接的网络效应”:随着某一产品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该产品的互补品数量增多、价格降低而 产生的价值,这种网络效应主要是由基础产品与辅助产品之间技术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
策略性进入壁垒:即进入阻挠,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 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垄断利润,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 列的有意识的策略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对进入壁垒的这种分类只是为了方便理论分析,现实中的进入壁 垒并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既包 括结构性因素又包括策略性因素 。


规模经济壁垒
成 本
C
D
需求D
LRAC
O
A
B
M
图6-1 规模经济与进入壁垒
产量
规模经济壁垒
规模经济壁垒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①市场容量OM的大小; ②最小有效规模产量OB相对于OM的大小; ③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大小。
一个产业的MES越大,且在OM中所占份额越大,则该产业客观上只能容纳少 数企业存在,从而进入壁垒较高。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越大,表明产量小于MES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劣势越大,进入壁垒也就越高。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l ②发展中国家应通过扩展工业部门来吸收农业中的过剩劳动 动力,从而促进工业的增长与发展,以便消除,工农业之间以 以及工农业内部的各种结构失衡。
l ③工业的工资水平比农业大约高30%左右。 l ④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利用利润进行投资.
(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
l 3、刘易斯定义的经济发展过程 l 第一阶劳动力,因此,无论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 总能在不变的 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的供给。 l 第二阶段: 由于劳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 而 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 因此工资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 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开始在两个部门之间以及资本家和 工人之间分配。
l 他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第一阶段。
l ②地域上的临近
l 地域上的临近便于实现产业转移和传递,易于实现产业结构 构之间的国际性转移和引起连锁型变化及转移。
l ③区域内各国 (地区) 实施外向的发展战略
l 开放经济体制,不仅便于地区内实现产业循环,而且使本,地 地区的产业循环机制呈开放状态。
(二)雁型模式的局限性
l 1、东亚发展中各经济体在资本、技术市场上对于日本与 美国的过度依赖。
人消费,又可做生产要素投入生产。②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 即劳动力与资本。③资本与产量比率固定不变。④不存在技 技术进步或只有中性技术进步。 l (3)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G=s/V l 式中: G表示收入(或产量)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即本期收 入(或产量)增量与上期收入(或产量) 之比(Δy/y);s表示 平均储蓄倾向,即总储蓄与总收入之比(s/y);V表示加速系数, 即投资与产量之比( I/Δy)。
l (5)贡献: ①为经济增长理论向动态化、长期化、定量化、 实 用化方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②该模型因为高度抽象、 简化、便于测算, 已成为经济学家及一些国家用以研究测量 经济增长、制定经济计划的便捷手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产生居民点2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产生城市(城市是生产发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物)3城镇的定义:各国对现在城镇的定义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具体的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4.城镇(市)化的含义: 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 (1)、农村土地的农业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业转移 (2)、分散的农业人口向各种类型的城镇地域空间集聚 (3)、城镇建设促进城镇物质环境的改善和城镇地域的拓展和更新 (4)、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5.城镇化水平定义: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区域人口6.诺瑟姆曲线: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用S 形曲线表示7.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二、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周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城市规划最早形成的时代。

2《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一个重要著作,它的意义是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

3、《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开始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4、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以宫城为中心,中轴对称;规整方格网;里坊制108个坊。

5、北宋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中叶出现街巷制度,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都城布局的重要转折点。

6、元代大都的特点: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7、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反映了哪些思想?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2460 80 时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

使城市建设趋于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与统一的特点,2).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儒家思想影响3).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1章到第18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章到第18章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产业经济学第3版PPT(王俊豪) 第6章.企业并购行为

产业经济学第3版PPT(王俊豪) 第6章.企业并购行为

的减少和集中度的上升,这会产生有利于达成
协同性条款的条件,有利于发现和惩罚背离行
为,因此促进企业之间的合谋。
(二)单边限制竞争效应
• 单边限制竞争效应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可能会使并购企业单 方面的行使市场势力和提高价格。并购能通过消除企业之间 的竞争而使并购企业的市场势力上升,这种市场势力的上升 并不是来源于企业之间协调行动而是并购企业通过并购独享 的效应。 • 当市场中企业数量减少时,市场中的产品价格会上升,产量 会下降。在并购之前,由于市场竞争限制了企业的市场势力, 并购之后,由于并购带来市场竞争者的减少会导致市场竞争 程度下降,这会增强并购企业的市场势力。此时,即使并购 后不存在合谋促进效应,并购企业的市场势力也会增强,可 能会产生高价格和低产量。
第一节 企业并购概述
二、并购的类型
(一)按照被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划分
1、横向并购 横向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的并购活动,即一种竞争者之 间的并购。 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生产相同产品或提供相同服务。 企业间通过实施横向并购,能够充分利用并购后企业的规 模经济效应来扩大市场竞争力,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目的。
1
企业并购概述 横向并购 纵向并购 混合并购
2
3 4
第一节 企业并购概述
本章概览
并购的三种形式:横向并购、纵向并 购、 混合并购。 核心问题:并购是否会导致对市场竞
争的伤害,是否对社会福利产生影响。
第一节 企业并购概述
一、并购的概念
(一)兼并: 狭义的兼并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通过产 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这些企业法人资格丧 失,并获得它们控制权的经济行为。




一、横向并购的效率效应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1 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2 城市的形成: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来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3 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4 城市的发展(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西的区别):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制,各朝代都城规模都很大、布局严整,这些都城都是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以超经济的手段,役使人民在短期内建成的。

除了都城外,府、州、县就是不同行政管辖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直至17世纪建立君权专制国家,都城才有较大的发展。

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5 城镇化(一节)——结合课本看1)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结果。

3)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起步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农业发展(原始动力)、工业化(根本动力)和第三产业崛起(后续动力)三大力量的推动和吸引。

5)中国已经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6)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

正确思想:大城市有一个适度规模问题,积极发展小城镇应尽快使其达到适度规模,而不是遍地开花。

这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城市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逐步形成的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的基本方针。

《经济基础知识》第六章-练习题

《经济基础知识》第六章-练习题

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标准是( )。

A.还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B.收入在不同居民之间分配公平C.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福利减少D.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福利减少2. 具有经济效率特征的资源配置状态是( )。

A.市场处于寡头垄断的状态B.市场处于垄断竞争的状态C.市场存在外部影响的状态D.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状态3. 一般认为,只有在( )市场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来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A.寡头垄断B.垄断竞争C.完全竞争D.不完全竞争4. 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这称为( )。

A.外部经济B.规模经济C.外部不经济D.规模不经济5. 某生产活动存在外部不经济时,其产量水平( )帕累托最优产量。

A.大于B.小于C.等于D.以上都有可能6. 某化肥厂在其生产过程中,向附近的河流排放了大量的污水,并因此导致了附近地区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但该厂却没有对附近种粮农民进行相应的赔偿。

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 )。

A.生产的外部不经济B.生产的外部经济C.消费的外部经济D.消费的外部不经济7. 只能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是( )。

A.社会公共物品B.纯公共物品C.准公共物品D.公益性公共物品8. 在消费或使用上,公共物品的特点是( )。

A.竞争性和排他性B.非竞争性和排他性C.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D.竞争性和非排他性9. 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是指( )。

A.消费者数量不多B.生产成本为零C.消费者对某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D.公共物品可以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其中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被排除在外10. 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原因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的关联效应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并不是孤 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复杂联系, 通过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联,推动和带动其他 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并拉动市场需求, 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产业关联 效应
前向产业关联
指一个产业在生产、 产值、技术等方面 的变化引起吸收它 的部门在这些方面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模式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 品,或者说是,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 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第三节 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
1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
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 集聚经济 自我强化机制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定义: 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 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 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 的经济。
而在现实中,划分行政边界作为城市的空 间边界,也只是为了方便管理和治理。
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 为什么城市能够持续成长?
集聚经济
什么是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定义: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关生产和服务职能在 地域上集中而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 触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 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雁行形态理论提出,在研究产业结构的过 程中,要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 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
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 Ⅰ 进口阶段 Ⅱ 国内替代阶段 Ⅲ 出口阶段
雁行理论又被称之为产 业结构的候鸟效应。
该理论基本结论:落后国家的崛起要先发 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主导产业-是决定城市在区域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和
作用的产业;
辅助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产业; 服务产业-是为保证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发展以及满足
城市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产业。
2基础产业与非基础产业
在城市经济中,基础产业是指以区外市场 为中心进行生产活动的输出产业;非基础产业 则是指以区内市场为中心而进行生产的地方性 产业。
经济活动
工业化
城镇化
现代化
城市的发展与增长
城市规划机制
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 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 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 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 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第2节 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
分类的必要前提是该事物可以分类。 分类之前,必须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分类, 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第六章 经济与产业
本章结构
第1节 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第2节 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 第3节 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 第4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与产业发展 第5节 城市规划中经济与产业的分析方法
第1节 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定义,它包含了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活动,同时 也是这些活动的有机载体。
最小需求法
最小需求法(MRLQ)是将城市或区域的 就业结构与类似规模的其他区域进行相比,而 不是与全国的就业结构相比。
这个方法与区位商分析法在描述上类似, 但是内涵却有所不同。
3就业规模预测
根据基础产业与非基础产业的划分,一个 城市总就业规模等于出口部门的就业和本地部 门的就业之和。
两种类型的就业通过乘数效应相关联。
例如:纺织工厂为扩大再生产,雇佣100 个纺织女工,生产的棉纺产品用于出口;工人 获得报酬之后,会在当地进行消费,从而带动 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本地服务行业的就业,本 地部门的行业又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去增加产 出。
当地的就业结构:
T=B+N
T表示城市总就业; B表示基础性部门的就业; N表示非基础性部门的就业。
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 定义: 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 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 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 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
4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对经济发展和产业机构的解释存在多种不同的理 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赤松雁形态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理
这一定理 是研究经 济发展中 产业结构 演变的一 种学说。
这一定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过 实证研究系统归纳而成的。
区位商分析
区位商分析(LQs)主要用于“基础产业” 和“非基础产业”的分类。
区位商的定义: 在给定的区域r中部门i的区域就业比率E, 相对于在同一部门国家n的就业比率。
区位商分析存在两个隐含假设: (1)不同城市和区域的生产部门的生产效
率是一样的,生产同种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投入 是一样的;
(2)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家庭消费同样种类 和数量的商品。 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两个隐含假设是不成立的。
随着经济中心(点)的增加,点与点之间由 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 水源供应线等来相互连接,从而形成轴线。轴 线一旦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开 始向轴线两侧聚集,会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 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
梯度模式与反梯度模式
梯度是指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 的差距,以及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过渡的
增长极包括了两个明确的内涵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 和马利士提出。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 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 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 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 模式的点。
6 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
增长极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 梯度模式和反梯度模式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模式
增长极模式
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法国 经济学家佩鲁所提出的。
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 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 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 门的增长。
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
此外,罗斯托通过对产业扩散效应的研究,从经 济角度,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 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的阶段、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霍夫曼,针对工业化问题进行大量研究, 提出了工业化阶段理论+霍夫曼指数。
其中,霍夫曼指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 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
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则是比较优势原则、 产业的关联效应以及产业周期与发展波动。
比较优势原则
首先需要了解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概念。
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任何一商品上 都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存在着比较优 势,它就能像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有绝 对优势的国家一样,能从国际贸易中获 得好处。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之间是辩证存 在的:存在绝对优势时,一定有比较 优势;有比较优势时,却不一定就有 绝对优势。
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基本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
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加, 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 业转移。
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部 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 式的转变过程。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在配第和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库兹涅茨 利用现代经济统计体系,分析各国历史资料, 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较彻 底的考察,总结出人均收入影响理论。
根据霍夫曼指数,把工业化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①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资本物品工业不发 达(霍夫曼指数为5左右) ;
②资本物品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指数 约为2.5左右) ;
③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物品工业所占比重大致相同 (霍夫曼指数约为1) ;
④资本物品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指数小 于1) 。
空间演变过程。
梯度发展模式认为,一个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梯度,逐渐的由低产值产业
到高产值产业的发展历程。
反梯度理论认为,在承认和接收高新技术、 资本和产业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梯度转移扩 散的过程中,落后地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 用信息化条件,充分发挥优势,改变被动发展 的态势,形成相对较高的产业分工梯度,成为 新的“次极化”经济核。
进口
国内生产
出口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
产业结构的演变与经济增长,处于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二者联系密切。
一个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演进的 基本趋势如下:
①随着经济总量增长,整个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 ②工业的内部结构逐渐由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
工业为中心演进;
③在重工业转换过程中,逐渐由原材料、初级产品 为中心 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 高、精、尖工 业为中心演进;
1经济视角的城市
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区别于乡村的三个 基本特征是:
(1)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区; (2)城市以农业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 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3)城市是专业化分工网络的市场交易中心.
城市的空间范围
在一个既定的边界内,城市对外的影响力 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一固定的边界,比如对外的 经济活动、文化传播、政治互助等。
2城市和经济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增长,城市的维 持离不开经济的运转。
城市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GDP) (2)城市平均工资或者人均收入 (3)城市总就业人数和福利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