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和保护色
2024年大班科学动物保护色(多场合应用)
大班科学动物保护色(多场合应用)大班科学教育:动物保护色的探究与启示一、引言在自然界中,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进化出了各种各样的适应性特征。
其中,动物的保护色是一种非常有趣且重要的现象。
大班科学教育中,对动物保护色的探究,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还能让他们深入了解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二、动物保护色的定义与类型1.定义:动物保护色是指动物的体色或图案与周围环境相似,从而达到躲避天敌、捕食猎物等生存目的的一种生物适应性特征。
a.拟态:动物体色与环境中某种物体相似,如枯叶蝶的翅膀像枯叶,竹节虫的身体像竹枝。
b.背景拟态:动物体色与生活环境的背景相似,如雪豹的体色与雪山环境相似。
c.伪装:动物体色能够使其在环境中不易被发现,如树蛙的绿色体色。
三、动物保护色的作用1.躲避天敌:动物的保护色能够使其在环境中不易被发现,从而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2.捕食猎物:动物的保护色有助于其隐藏身形,接近猎物,提高捕食成功率。
3.社会交往:在某些动物群体中,保护色还有助于个体间的识别和交流。
四、动物保护色的形成原因1.自然选择:动物保护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后代。
2.遗传与变异:保护色的形成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保护色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3.环境因素:动物的生活环境对其保护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如光照、温度等。
五、动物保护色在大班科学教育中的应用1.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向孩子们介绍动物保护色的概念、类型、作用等。
2.实践活动:组织孩子们进行户外观察、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动物保护色的奇妙之处。
3.思维训练:引导孩子们思考动物保护色的形成原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情感教育:通过动物保护色的学习,让孩子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动物保护色是大自然赋予生物的一种神奇力量,它揭示了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动物的自我保护方式
动物的自我保护方式为适应环境、避免受到威胁和攻击,自然界中动物们的自我保护途径很多,如隐藏、欺骗、威慑、自卫、反击、逃跑等等,方法多种多样,有拟态、保护色、警戒色、硬壳、硬刺、自切、放臭气、喷墨汁、逃跑、装死等。
一、保护色(掩护色)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就是靠保护色避过敌人,在生存竞争当中保存自己的。
沙漠里的动物,大多数都有微黄的“沙漠色”作为它们的特征。
北方雪地上的所有动物,都披上了一层白色,它们在雪的背景上简直看不出来。
还有生活在树皮上的蝶蛾和毛虫,颜色都非常接近树皮的颜色(如毒蛾等)。
昆虫有保护色。
水生动物也是这样。
在褐色藻类里生活的海生动物,都有“保护性”的褐色,使眼睛无法察觉它们。
生长在红色海藻区域里的动物,主要的保护色是红色。
银色的鱼鳞也同样具有保护性,既使它们受不到在空中搜寻它们的猛禽的伤害,又使它们受不到在水下威胁它们的大鱼的袭击。
至于水母和水里的透明动物,像蠕虫、虾类、软体动物等,它们的保护色是完全无色和透明,使敌人在那无色透明的自然环境里看不见它们。
许多动物都能按照周围条件的变动来改变保护色的色调。
变色龙是一种树栖爬行类动物,是自然界中当之无愧的“伪装高手”,为了逃避天敌的侵犯和接近自己的猎物,它善于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然后一动不动地将自己融入周围的环境之中。
变色龙二、拟态竹节虫算得上著名的伪装大师,几乎所有的种类均具极佳的拟态,大部分种类身体细长,模拟植物枝条,少数种类身体宽扁,鲜绿色,模拟普通竹节虫植物叶片。
当它栖息在树枝或竹枝时,活像一支枯枝或枯竹,很难分辨,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有些竹节虫受惊后落在地上,还能装死不动。
竹节虫在亚洲东南部森林里,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木叶蝶,翅膀正面有鲜艳美丽的颜色,反面的颜色却像一片树叶。
这片假的叶子上还可以看到“叶柄”、“叶脉”和类似锈病的斑点,简直真假难分。
枯叶蝶尺蠖停止不动时,样子呈干树枝状;虎天牛从大小、形状、色彩以及其他方面拟态为胡蜂;蝇类和蛾类模仿蜜蜂和黄蜂,可逃避鸟类的捕食。
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3种生物对环境适应方式的辨析
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3种生物对环境适应方式的辨析
保护色:动物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关于保护色要注意一点:保护色并不单纯指生物为了躲避天敌攻击而长着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比如,东北虎的斑纹与环境色彩相近主要是为了迷惑猎物,让自己有更多机会捕捉到食物。
北极熊在冰天雪地里白色体色对悄然靠近猎物,有很大帮助。
拟态:外表形状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
拟态包含2个方面:1)与非生物相似;2)与其他生物相似
1)与非生物相似部分容易与保护色混淆。
比如枯叶蝶和变色龙都是与环境中某些事物(枯叶和绿色植被)很相似。
怎么辨别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枯叶蝶扇动翅膀的时候还象枯叶吗?而变色龙不管是运动还是静止,与环境相似效果基本不受影响。
所以与非生物相似的拟态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静时深藏不露,动则原形必露”。
2)与生物相似部分容易与警戒色混淆。
警戒色是本身具有报复攻击能力的生物长着刺眼的体色,对天敌起警告作用。
比如,有毒的蛇具有剧毒的毒牙和毒液,一旦受攻击就可以用来报复。
有毒的马蜂等也属于同样情形。
而无毒蛇长着有毒蛇相似的刺眼体色就不一样了,因为无毒蛇没有能力发动致命报复攻击行动。
它是借助蛇的天敌对有毒蛇刺眼体色的印象
来逃避天敌的攻击。
这种情形的拟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狐假虎威~
警戒色:具有报复攻击能力的动物长着刺眼体色,对天敌有警戒作用。
警戒色是该种动物本身具有发动致命报复攻击能力。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是流氓我怕谁!”~
小结:。
深圳优质微课件 人教版生物学七上第二章第一节 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
冬天的雷鸟 螽斯
北极狐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典型实例——拟态
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 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竹节虫
枯叶蝶 尺蠖
思考:它属于保护色还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态? 拟态 马达加斯加败叶螳螂
如何区分?
保护色:强调体色与环境相似; 拟 态:强调形状色泽与生物或非生物相似。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典型实例——警戒色
警戒色与保护色、拟态的区别
除色彩外,还应看是否具有恶臭和毒刺。有则为 警戒色,否则为拟态。
黄蜂(有毒) 警戒色
食蚜蝇(无毒) 拟态
总结: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比较
类型
概念
特点
作用
代表 动物
保护色
体色与环境色彩 相似
避敌或 不易识别 捕食
雷鸟 避役
拟态
形状、色泽、斑纹
避敌或
与其他生物或非生 不易识别 捕食
人教版生物学 七上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典型实例——
许多生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 的特征,在这方面有很多生动有趣的现象 ,如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典型实例——保护色
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 相似的体色。
夏天的雷鸟 避役(变色龙)
物相似
竹节虫 尺蠖
警戒色
恶臭、毒刺、鲜艳 色彩、斑纹
易识别
预警、 自我保护
黄蜂
警戒色:某些有恶臭味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 的色彩或斑纹。
毒箭蛙
黄蜂 金环蛇
蛾类幼虫
警戒色与保护色、拟态的区别
保护色和拟态现象都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 识别,从而可以保护自己。
保护色 生物学专业术语
保护色生物学专业术语
一、保护色的分类
(一)形态上的保护色。
例如:1.枝条的向光性生长,树木在阳光下成为绿色;2.花色鲜艳美丽可以吸引昆虫;3.叶片上的斑点和斑纹能反射阳光而减少受到的伤害等。
(二)行为上的保护色。
主要是利用某些动物的天敌来防止捕食者对它们造成伤害。
例如许多鸟类具有明显的警戒色或伪装色。
二、保护色与拟态
(一)拟态:又称仿生。
就是模拟生活环境中不存在的事物来欺骗掠食者。
最典型的就是蛇类。
当然也有很多其他的动物都会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躲避危险。
比如变色龙。
(二)保护色:就是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体。
关于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区分-文档资料
关于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区分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
它们之间既有相似点,又有本质区别。
正确区分生物的体表特征,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依据概念区分。
准确掌握概念及其特点,尤其是概念之间的相互区别,是正确区分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关键。
保护色是指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其特点是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识别。
因此,保护色对于动物躲避敌害或猎捕其它动物都是有利的。
如:避役随环境而改变的体色,生活在绿色草地和池塘中的青蛙,背部是绿色的。
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其特点是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能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而有利于动物的自身保护。
如:瓢虫鞘翅的鲜艳色斑、眼镜蛇体表的斑纹。
拟态是指某些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的状态,其特点是形似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因而不易被发现。
如蜂兰的唇形花瓣与雌黄峰的外表相近,竹节虫的体形和色泽酷似竹子。
三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保护色和拟态现象都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识别,有助于躲避敌害或猎捕其他动物。
警戒色则表现得与环境不同容易被识别,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并且具要警戒色的动物一般都具有潜在的伤害性。
据此可以把警戒色与保护色和拟态区分开。
其次,保护色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这里的环境色彩是指环境中主要的占优势的色彩。
如老虎体表黑黄相间的条纹与其生活环境――山林中的斑驳色彩相似;冬天雷鸟身上的白色羽毛与其生活环境――冰天雪地中的白色相似。
拟态是与环境中某种生物或非生物相似,而这种生物或非生物的颜色等特征并不一定在所处的环境中占优势,并非主要色彩。
而且拟态现象往往与生物所处的运动状态有关。
一般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才相似,一旦运动起来就不相似了。
如枯叶蝶停息在树枝上时其模样像枯叶,一旦飞舞起来就不像了。
而保护色与运动状态基本无关,如夏蝗的绿色体色。
例谈关于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三种不同观点
压力 , 存在密切生 态联 系 的物 种外 观相似 的现 象 。例
如, 无毒的红背箭毒 蛙与有 毒 的厄瓜 多尔箭 毒蛙有 一 定的生态联系 , 前者拟态后者 ; 而绿色的飞虱外 观很像
一
1 . 1 观点一
保 护色 、 警 戒色和拟态这 3个 概念在初
中生物学七 年级 上“ 生 物 与环境 的关 系 ” 和八 年 级下 “ 分析生物 进化 的原 因” 中均 有涉 及 。在 教师 参考 用 书 中是这样描述 的 : 保 护色是 指动物适 应栖 息环境 而
的生物。例 如 , 枯 叶蝶 、 竹 节虫 的 防御 效果 是 隐 蔽 自 己, 故 而不能属于拟态 。
都存 在着 十分 密切 的联 系 , 就单独一种 生物而言 , 很难
判断其是警戒 色还 是拟态 , 只有对 一个 生态系 统 了解
得较 为充分 时才能得 出正确 的结论 。 2 . 2 研 究者关注的角度 不同 上述对 保护色 、 警戒 色
摘 要 研究者因切入问题的角度不 同 , 对保护色 、 警戒色和拟态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 的差别 。本文结 合实例简要介 绍关 于保护 保护色 警戒色 拟态 概念 色、 警戒色与拟态概念的三种不同观点 , 试 图为 中学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1 关 于保护色 、 警戒色和拟态的不 同观点
片叶子 , 但是飞虱和叶子并无 直接的生态学关 联 , 所
以不能算拟态 , 应属 于模 仿 _ 3 J 。按上述 观点 , 保 护色 、
具有 的与环境色彩相似 的体色 。例如 , 昆虫 、 蛙 以及北 极生活 的动物往往具有与环境一致 的体色 。警戒 色指 某些有恶臭 或 毒刺 的动 物所 具有 的鲜艳 的色 彩 和斑
物及 微生物 ) 物种及 其遗传 变异 和生态 系统 复杂性 的
动物的自我保护的分类
动物自我保护的分类保护色(baohuse)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
很多动物有保护色,类似豹子的花纹和青蛙的绿,还有不少会变色,但最高境界是拟态,不只是颜色,连外型都完全变了(颜色、外形都与环境类似的归于拟态)。
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就是靠保护色避过敌人,在生存竞争当中保存自己的。
保护色的形式多种多样:(1)水母、海鞘等水生生物的躯体近乎透明,能巧妙地隐身于水域中。
(2)北极熊的白色皮毛与冰天雪地的环境十分协调,许多鱼类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从上看,与水底的背景相似,向上看却又象天空。
(3)分割色也是一种保护色,如虎、豹、长颈鹿、斑马等身上都有鲜艳的花纹,在光暗而斑驳的周围环境配合下,能使其轮廓变得模糊不清。
(4)某些比目鱼和蜥蜴能随着背景的变化而改变体色,借以保持和环境的协调,安乐蜥的体色改变由内分泌控制,而避役的色素细胞则由神经系统控制。
保护色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经过长期协同进化而逐步形成的。
对螳螂的观察表明,当他们处于与自己体色相似的背景中时,比在与体色不一致的背景中被天敌消灭的机会要小3倍。
警戒色(jingjiese)某些有恶臭、有毒或不可食等特点的动物具有鲜艳夺目的色彩或斑纹,从而对敌害起到“警告”的作用,它是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如毒蛾的幼虫多具鲜明的色彩或斑纹,向这类幼虫进攻的鸟类常被其毒毛刺伤口腔粘膜,因而,这种鲜艳的色彩或斑纹便自然成为鸟类的警戒。
又如,一种欧洲产的蟾蜍能从皮肤腺中分泌出一种使掠食者厌恶的物质,其腹部呈鲜红色。
每当遇到攻击时,它便将其腹部朝上,显露出鲜红的肚皮,由于敌害对红色和特殊的恶臭产生条件反射,只好放弃攻击。
有剧毒的金环蛇和银环蛇身上分别有黄黑相间和黑白相间的花环,这种鲜明的色调使许多动物望而生畏,退避三舍。
蜂类的黄黑或黑白相间的斑纹,瓢虫背上的斑点和色彩都属于警戒色。
但是,警戒色在预防敌害中也只有相对的意义,虽然一般鸟类不敢贸然进攻毒蛾的幼虫,但杜鹃的口腔上皮却有着特殊的保护功能,它们专吃这些幼虫。
区分拟态、保护色和警戒色
区分拟态、保护色和警戒色1.选出下列不属于拟态的项()A.枯叶蝶似枯叶B.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C.南美蚕蛾幼虫的体态、色斑似眼镜蛇D.美洲棕王蝶幼虫有毒,体节有棕色大斑纹2.下列分别属于保护色和警戒色的一组是()A.虎具有斑纹和黄蜂腹部的条纹B.昆虫的体色和北极熊的体色C.枯叶蝶具有的特征和黄刺蛾幼虫的鲜艳色彩D.腹蛇体表的斑纹和比目鱼的体色你做出来了吗?第1题答案应选D,但有的同学却不知B、C两项为何不能选。
第2题答案应选A,而不少同学判断出选A后却感到疑惑不定,有的甚至改选C。
保护色和拟态现象都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识别,而警戒色则表现得与环境不同,容易被发现,且具警戒色的动物一般都具有潜在的伤害性,据此可把警戒色与其他两者区分开。
保护色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这里的“环境色彩”应是环境中主要的占优势的色彩,如春夏的草坪是绿色,冬天的雪地是白色;拟态是与环境中某种生物或非生物相似,而这种生物或非生物的颜色等特征并不一定在环境中占优势,并非主要色彩。
而且拟态现象往往与生物所处的运动状态有关,一般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才相似,一旦运动起来则就不相似了;而保护色则与运动状态基本无关,如枯叶蝶停息在树枝上的模样像枯叶,“停息”状态才像枯叶,一旦飞舞起来就不像了而我们捕捉昆虫也许都有这种体验:有时看到昆虫由这里飞向另一个地方,但马上在另一个地方搜寻,却不能立即找到。
基于以上分析,区别这三种现象就容易多了。
如上面提到的“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南美蚕蛾幼虫的体态、色斑似眼镜蛇”,这两者都是与环境中某种生物相似,故应是拟态现象,而“虎具有的斑纹”是与环境色彩相似,应是保护色。
再如下面几种现象:“A.避役的体色能够随环境色彩的变化而改变并与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
B.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的南美鲈鱼形如败叶,浮在水面。
C.黄蜂腹部具有黄黑相间的条纹。
D.腹蛇体表的斑纹。
E.生活在海藻中的一种鱼,遇到敌害时,身体侧立不动,似一株植物,从而逃避敌害。
动物的保护色中班科学教案
动物的保护色中班科学教案一、引言动物的保护色指的是动物身体或皮肤的颜色适应了周围环境的变化,以此来保护自身的生存。
保护色可以让动物更好地隐藏自己,躲避天敌或者更好地捕食。
本篇文章将介绍动物的保护色及其原理,以及如何在中班科学教案中教授这一内容。
二、动物的保护色类型1. 拟态保护色拟态保护色指的是动物通过身体颜色和形状的改变来模仿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以此来隐藏自己。
常见的例子包括螳螂、树叶蝉等。
在中班的科学教案中,可以通过观察图片或者实物让孩子们体验拟态保护色的效果,让他们感受到动物如何通过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来伪装自己。
2. 伪装保护色伪装保护色指的是动物身体颜色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使得天敌无法察觉到它们的存在。
例如,白天狐狸的毛色变成了白色,可以在雪地中很好地隐藏自己。
在中班的教案中,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的伪装工具或者自由绘画,让孩子们模仿动物的伪装保护色,培养他们对动物身体颜色和周围环境的观察力。
三、保护色的原理动物的保护色主要是通过色素的变化来实现的。
它们的身体可以产生不同的颜色,使得它们能够与环境相匹配。
比如,有些动物可以通过变换皮肤的颜色来适应不同的季节,比如变色龙。
在中班的科学教案中,可以通过展示变色龙的图片或者视频,向孩子们介绍保护色的原理,让他们了解到动物的身体是如何变化的。
四、保护色的意义动物的保护色对它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通过与环境融为一体,它们可以更好地躲避天敌的追捕或者更好地捕食。
在人类活动的世界中,许多动物的保护色变得无效,导致它们易于被发现。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在中班的科学教案中,可以通过趣味的讲解方式或者游戏,让孩子们理解到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五、结语动物的保护色是一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它使动物能够更好地生存于它们所处的环境中。
在中班科学教案中,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和讲解,让孩子们了解到动物的保护色的原理和意义。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培养孩子们对自然世界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分方法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分方法在设计和视觉传达领域中,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是常用的设计概念。
它们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产品。
首先,保护色是指在设计中使用的一种颜色,旨在保护用户的视觉健康和提供舒适的用户体验。
这种颜色通常是柔和、温和的,不会过分刺激人的眼睛或引起不适感。
保护色广泛应用于产品的界面设计、包装设计和室内环境中,以确保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到舒适和放松。
警戒色则具有与保护色相反的作用。
它是一种特别醒目和引人注意的颜色,常常用于警示和提醒用户注意潜在的危险或紧急情况。
火警报警器上常见的红色、交通信号灯中的黄色和红色等颜色都属于警戒色。
警戒色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快速地识别和反应,从而保护自身安全。
而拟态是指界面或设计元素的外观和行为与现实物体或概念相似的特性。
拟态设计的目的是增加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的可理解性。
通过模仿现实物体的形状、材质和动作,拟态设计可以帮助用户更容易地理解和操作产品。
例如,在数字界面上使用按钮的样式和交互方式,就是一种拟态设计。
要区分这些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功能和目的:保护色的目的是保护用户的视觉健康和提供舒适的体验,警戒色的目的是提醒用户注意潜在的危险或紧急情况,而拟态设计的目的是增加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的可理解性。
2. 颜色的特征:保护色通常是柔和、温和的颜色,不会过分刺激人的眼睛;警戒色则是醒目和引人注意的颜色;而拟态设计并没有特定的颜色要求,它更关注形状、材质和动作的模仿。
3. 使用场景:保护色通常应用于需要提供舒适和放松体验的产品或环境中,如医疗设备、舒适家居等;警戒色常见于需要提醒人们注意危险的场景,如交通信号灯、警告标志等;而拟态设计可以应用于各种界面和产品中,以增加用户的可理解性和易用性。
综上所述,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是设计中常用的概念,它们在功能和使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了解这些概念的区别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运用它们,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视觉传达效果。
动物的自我保护方式
动物的自我保护方式动物的自我保护方式为适应环境、避免受到威胁和攻击,自然界中动物们的自我保护途径很多,如隐藏、欺骗、威慑、自卫、反击、逃跑等等,方法多种多样,有拟态、保护色、警戒色、硬壳、硬刺、自切、放臭气、喷墨汁、逃跑、装死等。
一、保护色(掩护色)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就是靠保护色避过敌人,在生存竞争当中保存自己的。
沙漠里的动物,大多数都有微黄的“沙漠色”作为它们的特征。
北方雪地上的所有动物,都披上了一层白色,它们在雪的背景上简直看不出来。
还有生活在树皮上的蝶蛾和毛虫,颜色都非常接近树皮的颜色(如毒蛾等)。
昆虫有保护色。
水生动物也是这样。
在褐色藻类里生活的海生动物,都有“保护性”的褐色,使眼睛无法察觉它们。
生长在红色海藻区域里的动物,主要的保护色是红色。
银色的鱼鳞也同样具有保护性,既使它们受不到在空中搜寻它们的猛禽的伤害,又使它们受不到在水下威胁它们的大鱼的袭击。
至于水母和水里的透明动物,像蠕虫、虾类、软体动物等,它们的保护色是完全无色和透明,使敌人在那无色透明的自然环境里看不见它们。
许多动物都能按照周围条件的变动来改变保护色的色调。
变色龙是一种树栖爬行类动物,是自然界中当之无愧的“伪装高手”,为了逃避天敌的侵犯和接近自己的猎物,它善于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然后一动不动地将自己融入周围的环境之中。
变色龙二、拟态竹节虫算得上著名的伪装大师,几乎所有的种类均具极佳的拟态,大部分种类身体细长,模拟植物枝条,少数种类身体宽扁,鲜绿色,模拟普通竹节虫植物叶片。
当它栖息在树枝或竹枝时,活像一支枯枝或枯竹,很难分辨,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有些竹节虫受惊后落在地上,还能装死不动。
竹节虫在亚洲东南部森林里,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木叶蝶,翅膀正面有鲜艳美丽的颜色,反面的颜色却像一片树叶。
这片假的叶子上还可以看到“叶柄”、“叶脉”和类似锈病的斑点,简直真假难分。
枯叶蝶尺蠖停止不动时,样子呈干树枝状;虎天牛从大小、形状、色彩以及其他方面拟态为胡蜂;蝇类和蛾类模仿蜜蜂和黄蜂,可逃避鸟类的捕食。
小班蜥蜴保护色--有保护色的动物
小班蜥蜴保护色-有保护色的动物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是什么保护色(baohuse)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色彩,它有利于逃避敌害和捕猎食物。
保护色的形式多种多样:(1)水母、海鞘等水生生物的躯体近乎透明,能巧妙地隐身于水域中。
(2)北极熊的白色皮毛与冰天雪地的环境十分协调,许多鱼类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从上看,与水底的背景相似,向上看却又象天空。
(3)分割色也是一种保护色,如虎、豹、长颈鹿、斑马等身上都有鲜艳的花纹,在光暗而斑驳的周围环境配合下,能使其轮廓变得模糊不清。
(4)某些比目鱼和蜥蜴能随着背景的变化而改变体色,借以保持和环境的协调,安乐蜥的体色改变由内分泌控制,而避役的色素细胞则由神经系统控制。
保护色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经过长期协同进化而逐步形成的。
对螳螂的观察表明,当他们处于与自己体色相似的背景中时,比在与体色不一致的背景中被天敌消灭的机会要小3倍。
警戒色(jingjiese)某些有恶臭、有毒或不可食等特点的动物具有鲜艳夺目的色彩或斑纹,从而对敌害起到“警告”的作用,它是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如毒蛾的幼虫多具鲜明的色彩或斑纹,向这类幼虫进攻的鸟类常被其毒毛刺伤口腔粘膜,因而,这种鲜艳的色彩或斑纹便自然成为鸟类的警戒。
又如,一种欧洲产的蟾蜍能从皮肤腺中分泌出一种使掠食者厌恶的物质,其腹部呈鲜红色。
每当遇到攻击时,它便将其腹部朝上,显露出鲜红的肚皮,由于敌害对红色和特殊的恶臭产生条件反射,只好放弃攻击。
有剧毒的金环蛇和银环蛇身上分别有黄黑相间和黑白相间的花环,这种鲜明的色调使许多动物望而生畏,退避三舍。
蜂类的黄黑或黑白相间的斑纹,瓢虫背上的斑点和色彩都属于警戒色。
但是,警戒色在预防敌害中也只有相对的意义,虽然一般鸟类不敢贸然进攻毒蛾的幼虫,但杜鹃的口腔上皮却有着特殊的保护功能,它们专吃这些幼虫。
拟态是指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的生态适应现象。
昆虫学
一、名词解释1.趋性:是指昆虫对刺激源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的定向运动。
趋向运动称为正趋性;负向运动称为负趋性。
2.拟态:指昆虫在外形、姿势、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它种生物或非生物体,以躲避天敌,获得保护自己的好处的现象。
3.脱皮:幼虫(若虫)开始取食后,虫体开始增长,经过一定时期要重新形成新的表皮,而脱去旧表皮的过程,这种现象称脱皮。
4.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暂时停止生长发育现象,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
5.变态:在昆虫胚后发育过程中,同一虫体从幼期的状态改变为成虫状态的现象。
6.脉序:昆虫翅脉在翅面的排列方式。
7.孤雌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8.双名法: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定,昆虫的科学命名先冠以属名,后面写种名,后加定名人.9.雌雄二型: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内、外生殖器官(第1性征)不同外,许多种类在个体大小、体型、构造等(第2性征)方面也常有很大差异。
10.羽化:成虫从其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
11.多型现象:多型现象是指同种昆虫在同一性别的个体中出现不同类型分化的现象。
12.补充营养:有些昆虫,由于在幼虫阶段所获得的营养还不能满足性发育的需要,生殖细胞尚未成熟,故成虫羽化后还要取食,这种取食称补充营养。
13.世代:昆虫自卵产下开始,至成虫性成熟产生后代时为止,称为世代。
14.生活史:是指一种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
15.保护色:指体色断裂成几部分镶嵌在背景中,起躲避捕食性天敌的作用的色彩。
16.纵脉:由翅基部伸到边缘的脉。
脉序:昆虫翅脉在翅面的排列方式。
17.中带:着生于内侧一列弧形且与身体纵轴平行的趾钩,分同形中带、异形中带。
18.异形中带:两端趾钩长度明显较中间小。
同形中带:趾钩长度相同。
19.多胚生殖:相对于单胚生殖。
指昆虫所产的1粒卵中能孵化出2个以上后代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很多小蜂类。
20.世代重叠:二化型和多化型昆虫由于发生期及成虫产卵期较长等原因而使前后世代间表现出明显重叠的现象。
保护色和拟态现象
保护色和拟态现象都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识别,而警戒色则表现得与环境不同,容易被发现,且具警戒色的动物一般都具有潜在的伤害性,据此可把警戒色与其他两者区分开。
保护色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这里的“环境色彩”应是环境中主要的占优势的色彩,如春夏的草坪是绿色,冬天的雪地是白色;拟态是与环境中某种生物或非生物相似,而这种生物或非生物的颜色等特征并不一定在环境中占优势,并非主要色彩。
而且拟态现象往往与生物所处的运动状态有关,一般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才相似,一旦运动起来则就不相似了;而保护色则与运动状态基本无关,如枯叶蝶停息在树枝上的模样像枯叶,“停息”状态才像枯叶,一旦飞舞起来就不像了而我们捕捉昆虫也许都有这种体验:有时看到昆虫由这里飞向另一个地方,但马上在另一个地方搜寻,却不能立即找到。
基于以上分析,区别这三种现象就容易多了。
如上面提到的“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南美蚕蛾幼虫的体态、色斑似眼镜蛇”,这两者都是与环境中某种生物相似,故应是拟态现象,而“虎具有的斑纹”是与环境色彩相似,应是保护色。
再如下面几种现象:“A.避役的体色能够随环境色彩的变化而改变并与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
B.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的南美鲈鱼形如败叶,浮在水面。
C.黄蜂腹部具有黄黑相间的条纹。
D.腹蛇体表的斑纹。
E.生活在海藻中的一种鱼,遇到敌害时,身体侧立不动,似一株植物,从而逃避敌害。
”这里的黄蜂、腹蛇具潜在伤害性,且条纹、斑纹很醒目,故C、D是警戒色;避役始终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发现,故A是保护色;南美鲈鱼和海藻中的那种鱼都是与环境中某种生物相似,而且只有在“侧立不动”或“浮在水面”不动时才似植物、如败叶,一旦游动起来肯定就不像了,故B、E是拟态。
逃遁很多动物当捕食者接近时往往靠跑、跳、游泳或飞翔迅速逃离,有时采取直线运动,有时采取不规则运动。
例如夜蛾和尺蠖蛾在蝙蝠离它们较远时采取直线飞行,以便尽快飞出蝙蝠的搜索区,但当蝙蝠离它们较近时,便采取飘逸不定的不定向飞行,使蝙蝠难以捕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蝉伪装的刺
停错地方的枯叶蝶
为了不引起捕食者注意, 许多昆虫都具有高超的伪装 术——拟态跟保护色 ,几千万 年前的昆虫就会伪装成树叶的 样子求生存了。
昆虫的拟态
拟态是指一种生物在形态、
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 物,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 的生态适应现象。
枯叶蝶模 仿枯叶躲 避天敌
这只纺织娘 翅膀上的花 纹和它藏身 处树叶上的 茎脉一模一 样。
螳螂 和周围的 树叶的颜 色都是绿 色
一只尺蛾利用身上的斑纹 和颜色隐藏在树叶上。
一只毛绒绒 的舟蛾趴在 树干上,与 周围的环境 融为一体。
一只罗纹蛾利 用身上斑纹和 颜色隐藏在岩 石上。
这只蝴蝶的颜色 和周围的枯枝很 像
这只蚱蜢已 经跟泥土融 为一体了!
而这这只则在 绿油油的叶子 丛中,与绿叶 做伴,让人难 以分辨!
昆虫处于食物链末端。
为了保持种族繁衍,在千万年进化
中进化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拟态和保 护色,以减少天敌的掠食。它们凭 本能总能找到和自己外衣最相似的 隐藏环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昆虫的保护色
保护色是指一些昆虫的体色与
其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的现象 如栖居于草地上的绿色蚱蜢, 其体色或翅色与生境极为相似, 不易为敌害发现,利于保护自 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