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合集下载

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第12讲 种群和群落1.下列关于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调查草地上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 × )(2)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所得数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

( √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 )(4)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 × ) (5)某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 × )(6)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 × )[解析] (1)跳蝻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若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大。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集群分布)。

(4)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5)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 /2前逐步增大,K /2后又逐步降低。

(6)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2.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了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 ×)(2)竹林中,竹子高矮参差不齐,体现了竹林的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结构。

( ×)(3)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 ×)(4)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5)退耕还林、退塘还湖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 ×)(6)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一般使用标志重捕法。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师:现在小动物就藏在你面前的土壤中,在动手把它找出来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把它挑出来,注意实验台上的工具,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生:我看到有镊子,还有解剖针和放大镜,可以用解剖针拨找,用镊子夹出来。
师:方案可行,但是要注意保护小动物,对它温柔点,最好在尖尖的镊子上包裹纱布。还有其它方案吗?
。。。。。。。。。。
投影展示分析讨论题目。。。。
总结:1.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针对探究过程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讨论,制定可行性实施方案.
3.学生自主实践,老师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4.分析讨论并交流。

生: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标志重捕法一般用于动物,但是土壤中的身体太小了,而且活动能力比较强。用这两种方法都不合适。
师:分析的很好。那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呢?
生:可以用工具直接取土壤样品进行采集、调查,再来推测这个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师:真聪明,我赞成。其实,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样品了,就在你的面前。同学们观察一下土壤样品,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注意照片(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课前准备:事先将不同地点的土样采集到实验室(用大塑料整理箱盛放),按学生探究小组分装,注明采集地点的环境,并配有照片。
师:(投影展示常见的小动物,比如蜘蛛、蜈蚣、蚯蚓、鼠妇等等)。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小动物吗?知道它们生活在哪吗?想不想动手找找它们啊?
(学生讨论回答)
师:没错,它们生活在土壤中,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有的小动物实在是太小了,所以我们很少注意它们。但是这些小动物对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今天我们就与它们来一次亲密接触——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前面我们学习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同学们考虑一下,针对今天的实验我们能否采用这两种方法呢?(学生讨论回答)

高三生物高考复习专题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高三生物高考复习专题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 A、B两种微藻对磷元素需求较高,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和B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在不同浓度的磷元素下的生长速率曲线。

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为X的环境中,若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那么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可能是【知能定位】本题以磷元素对微藻的生长影响为话题,以曲线的形式,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难度。

【解题关键】通过审图,明确甲乙两图的形成条件,并在特定条件下,如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准确预期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答案解析】D 由甲图可知,微藻A对较低浓度的磷元素环境比微藻B强;由图B知,微藻A在磷元素浓度较高时的生长速率较快。

【易错点击】审题、审图不细致,未明确甲、乙两图的形成条件。

2.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知能定位】本题通过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考查“S”型和“J”型增长曲线的条件及其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

【解题关键】准确把握种间关系、种群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及其准确获取图文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答案解析】C 由图可知:a种群的数量达到K时,b的数量为0,与捕食关系相悖;若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后期a种群的竞争加强是导致b种群灭亡的原因;a种群为“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会受到自身增长而导致的食物、空间等因素的影响;b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在有限条件下进行的,不是“J”型增长。

【易错点击】不能准确获取图文信息及其对能力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的理解不够是导致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

3.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图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C.若此图表示酵母菌生长曲线,则次级代谢产物在ab时期大量积累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知能定位】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及其意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实验题专练-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实验题专练-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实验专练:(10)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调査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査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2、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B.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C.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D.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3、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4、有关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A.该探究活动一般都采用样方法B.该探究主要针对小动物进行,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C.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再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5、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6、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7、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不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C.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鱼类的种群密度D.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8、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较稀薄的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9、为探究废水污染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影响,对污染河流同侧不同距离的农田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2020年高考生物实验突破专题11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含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实验突破专题11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含解析)

专题11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研究步骤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1)诱虫器(A 图):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 图):该装置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考点一: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例一.(2018·永州调研)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装置的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 C【解析】甲装置中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的有氧呼吸,A正确;乙装置较为简易,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正确;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C错误;用乙装置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D正确。

例二.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答案】 B【解析】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实验,A项正确;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项错误;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项正确;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D项正确。

高中生物教师资格《标志重捕法》模拟题

高中生物教师资格《标志重捕法》模拟题

高中生物《标志重捕法》模拟题1.下列有关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等距取样是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取样方法B.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志重捕法D.标志重捕法中,因捕获后的动物难以再次被捕获,故会导致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2.以下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选取蒲公英分布较密集的样方进行调查B.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C.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采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先用滴管吸取培养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3.某兴趣小组在调查麻雀密度时,用捕鸟网捕获了50只鸟,其中麻雀20只,做好标记后放生。

一个月后,在同样的地点又捕获了50只鸟,其中有标记的麻雀5只,没有标记的麻雀10只。

由于麻雀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此地区中麻雀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60只B.大于60只C.小于220只D.大于220只4.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样方法在调查某生物的种群密度时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B.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数量的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C.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昆虫也适用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会导致结果偏高5.研究者对本地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对初次捕获的田鼠进行统计、标记后放归,7日后进行重捕,所得到的调查数据见表。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30只/hm2B.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约为10∶7C.此调查方法也可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D.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再次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低6.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果园中某些害虫及害虫天敌的密度,结果如表。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91169知识分享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91169知识分享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一.实验原理许多土壤动物(如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各种昆虫)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采集罐、吸虫器)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二.方法步骤1.提出问题: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或通过调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2.制定计划3.实施计划(1)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提出安全注意事项。

(2)取样:在野外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采集,并标明样品的取样地点和时间,在实验室进行观察。

(3)采集小动物:使用诱虫器取样比较方便,且效果较好,但时间可能要长一些。

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

发现体三.注意事项1.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①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②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2.尽可能多地采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种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应由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四、典型例题1.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探究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可以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B.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将其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都是相同的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动物较多2.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种群与群落测试题

种群与群落测试题

高二理科生物第四章种群与群落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结构章节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调查方法中不宜采用的是()A.灰喜鹊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B.蚜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C.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进行统计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最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3、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4、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5、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6、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习题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习题

第4章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习题一、判断正误。

(1)池塘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

()(3)一般情况下,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4)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5)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答案:3.(1)×(2)×(3)√ 〔4〕×提示: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5〕×二、选择题1.(2012·某某卷,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表示,正确的答案是()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展采集、调查。

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所以A错。

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所以B错。

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C正确。

土壤表层只有一局部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所以D错。

答案:C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欺〞入手,苗和草不同种,但是会争夺阳光、营养,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

答案:A3.(2013·某某卷,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展移栽,其他实验条件一样,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如下分析合理的是()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 37 260乙不干预8 9 28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析:种植植物与不干预相比,生物数量与种类都明显提高,因此移栽植物会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错误;种植植物后小型土壤动物的明显增多,B 正确;边坡甲实验时没有移栽乔木,但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自然长出乔木,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不会再继续加剧,D错误。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如果作为 标本长时 间保存应 选择哪个?

A
B
4、观察和分类: ⑴、观察
用肉眼观察 借助放大镜、实体镜观察
普通显微镜:四倍的物镜和五倍的目镜 借助有关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进行分类 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记为“待鉴定 “××”
⑵、分类
5、统计和分析:
动物名称 样本1 个体数 样本2 样本3 备注
诱虫器的选择:
土壤小动物的特点: 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根据这个特性,我们应选择怎样的吸虫器呢?

⑵、简易采集法:
、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在瓷盆内(注意防止小动物 逃走),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 现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来。 、体型较小的小动物可用吸虫器采集 如果用于 实验室培 养应选择 哪个?
5cm
⑵、记录: 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注意: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 并事先取得有关部门的同意。
2、取样:
⑴、选择取样点,将表土的落叶轻轻拨开 ⑵、如图:
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平齐。
⑶、用花铲将罐 内的土连同罐子 一起挖出,将罐 子中的土壤倒入 塑料袋中。
如案例潮湿的土壤与干燥的土壤正常土壤与盐碱地土壤光照较弱处的土壤与光照充足处的土壤不同时间或空间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是否有影响呢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初步学会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一.实验目的:
能否用样方法或 标志重捕法,为 什么?
2.能对土壤中部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3.学会设计表格进行观察和统计。
4、探究影响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因素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小题通关练(3)群落的结构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小题通关练(3)群落的结构

(3)群落的结构——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小题通关练【配套新教材】1.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五点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B.若土壤中大多数小动物不知名,则无法统计其丰富度C.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时未开灯,会导致调查的丰富度偏低D.利用吸虫器采集体型较大的土壤动物并置于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2.科研人员对鄱阳湖周围森林不同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见下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土壤动物群落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Ⅰ层Ⅱ层Ⅲ层Ⅰ层Ⅱ层Ⅲ层茶林21 11 8 20 12 7阔叶林17 12 10 17 12 8竹林18 14 9 21 13 9A.土壤动物类群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三种植被类型中,阔叶林中的物种丰富度最小C.常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是因为其具有避光、趋湿的特性D.取样器取样后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某些种群的密度3.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表示的是共生关系,图乙和图丙表示的是竞争关系B. 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C.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D. 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4.某地棉田中发现了棉铃虫,它们取食棉花的花蕾、叶等。

在引入某种蜘蛛后,棉铃虫和蜘蛛的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

下列能合理解释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是( )A.棉田中蜘蛛的种群数量快速增加,则两个种群是共生关系B.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两个种群是捕食关系C.施用杀虫剂后,蜘蛛和棉铃虫的种群数量都减少,则两个种群是竞争关系D.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先减后增,则两个种群是偏利共生关系5.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

冲刺2020高考生物实验突破专题: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附答案及解析)

冲刺2020高考生物实验突破专题: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附答案及解析)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研究步骤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1)诱虫器(A 图):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 图):该装置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考点一: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例一.(2018·永州调研)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装置的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例二.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考点二实验拓展和应用例一.下表为调查不同浓度的甲胺磷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的结果,根据此表分析正确的是()A.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B.在农田害虫的防治过程中,把握农药的科学用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大,污染越严重D.长期过量施用甲胺磷,会导致土壤动物产生相应抗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例二.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2021高二上包头市期末生物试题(2月6~7日)

2020-2021高二上包头市期末生物试题(2月6~7日)

试卷类型∶A 绝密∶ 启用前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生物注意事项∶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

本试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 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右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中可以直接合成大量的血浆蛋白B. 肝脏中∶的葡萄糖浓度一定高于∶C.淋巴细胞与吞噬细胞均可与∶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和细胞内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2.下列过程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A. 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B. 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C.病毒侵入机体后进行DNA 的复制D. 蛋白质的消化过程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中,分别属于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是∶内环境的稳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于体液调节∶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A.∶∶B.∶∶C.∶∶D.∶∶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ATP 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需要消耗ATP5.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AB.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无机物如一氧化氮也可作为神经递质C.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主动运输释放到突触间隙D.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 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或抑制6.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

下列关于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

下列关于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

12.下列关于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物种丰富度也可以使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得到的个体数量越多,丰富度越高
C.采集小动物时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D.用诱虫器采集土壤中小动物时不能开灯
分析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不同的时间,动物的活动习性不同,故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答解:A、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种群密度而不能适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A错误;
B、调查得到的个体数量越多,说明种群密度越大,但与丰富度无关,B错误;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C正确;
D、诱虫器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光、避高温等特性,所以用诱虫器采集土壤中小动物时能开灯,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相关内容,掌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高中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归类分析

【高中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归类分析

【高中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归类分析由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实验有利于学生科学思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近年来各级考试中种群密度调查的实验题出现的频次较高,不仅考查形式新颖,而且趋向于开放性与探究性。

现将种群密度调查的一些方法归类分析如下,供师生参考。

一、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适用范围是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

计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总数/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中所含标志数/重捕个体数。

注意事项:①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不能产生有损其寿命和行为的伤害。

③标志不能过分醒目,防止改变其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结果失真。

④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的混合所需时间需要正确估计。

⑤标志物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⑥调查期间无迁入或迁出、出生或死亡。

例1 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的一种野兔进行了调查,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2 hm2。

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上是某同学对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A.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B.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C.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低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解析: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雌性个体60个,雄性个体40个,故性别比例(♀/♂)约为3∶2;依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50/X=10/50,推导出2 hm2有250个个体,所以每公顷125个;依据计算公式10X=50×50,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那么重捕的10数值偏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X会比实际高;土壤中小动物个体小不适合标志,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

2020届 二轮复习 种群与群落(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作业 (全国通用)

2020届  二轮复习 种群与群落(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作业 (全国通用)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突破:专题十种群与群落(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1、如图示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的兔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志的有2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A.15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3、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A.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C.标志物脱落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注意打开电灯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舞農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只(M×n)÷m 只6、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重捕法研究期间,种群最好没有迁入和迁出B.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两者的样方大小必须一致C.标志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D.进行湖泊中水禽的数量调查时,样方应设置在近岸浅水、水草丰富的区域7、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突破:专题十 种群与群落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含答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突破:专题十 种群与群落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含答案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突破:专题十种群与群落(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1、如图示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的兔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志的有2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A.15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初捕50 50 28 22重捕50 10 32 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3、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A.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C.标志物脱落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注意打开电灯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舞農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只(M×n)÷m 只6、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重捕法研究期间,种群最好没有迁入和迁出B.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两者的样方大小必须一致C.标志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D.进行湖泊中水禽的数量调查时,样方应设置在近岸浅水、水草丰富的区域7、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第一篇:《实验练习》
(1)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
提出安全注意事项。

(2)取样:在野外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采集,
并标明样品的取样地点和时间,在实验室进行观察。

(3)采集小动物:使用诱虫器取样比较方便,且效果较好,
但时间可能要长一些。

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
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

发现体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种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应由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四、典型例题
1.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可以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B.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将其放入
70%的酒精溶液中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都是
相同的
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动物较多
2.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身体
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参考答案
1.D
2.(1)较强微小(2)竞争捕食
3.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50cm×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
数如下表。

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多选)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4. 若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理由
是。

第三篇:《2016年高考生物易错知识点大全》
1、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属于生命系统。

2、将人的胰岛素基因通过基因工程转入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分泌胰岛素时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合成成熟的蛋白质。

3、没有叶绿体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没有线粒体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5、线粒体能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6、细胞膜只含磷脂,不含胆固醇。

7、细胞膜中只含糖蛋白,不含载体蛋白、通道蛋白。

8、只有叶绿体、线粒体能产生ATP,细胞基质不能产生ATP。

9、只有动物细胞才有中心体。

10、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液泡。

11、无氧条件下不能产生ATP、不能进行矿质元素的吸收。

12、测量的CO2量、O2量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

13、氧气浓度越低越有利于食品蔬菜保鲜、种子储存。

14、黑暗中生物不进行细胞呼吸。

15、温度越高农作物产量越高。

16、细胞越大物质交换效率越高。

17、酶只能在细胞内发生催化作用。

18、细胞都能增殖、都能进行DNA复制,都能发生基因突变。

19、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20、细胞分化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21、细胞分化就是指细胞形态、结构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22、病毒能独立生活。

23、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有细胞核或核糖体。

24、精子只要产生就能与卵细胞受精。

25、人和动物、植物的遗传物质中核苷酸种类有8种。

26、基因只位于染色体上。

27、染色体是遗传物质。

28、DNA能通过核孔。

29、人体不再分裂的体细胞中共有46个DNA分子。

30、同一个人的不同细胞所含DNA不同、所含RNA相同。

31、同一个人的肝细胞中不含胰岛素基因。

32、血红蛋白位于内环境中、血浆蛋白位于细胞内。

34、酶都是蛋白质。

33、只有复制过程才有碱基互补配对,转录和翻译中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35、中午叶片气孔关闭是由于光照强度太强的原因。

36、减数分裂也有细胞周期。

37、原核生物能发生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40、有丝分裂能发生基因重组或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

41、用32P和35S能直接标记噬菌体。

42、RNA中A和U、G和C数目相等。

43、RNA中有T、DNA中有U。

44、基因突变一定能遗传。

45、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一定有四种表现型、不一定有9种基因型。

46、肌糖原也能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成为血糖。

48、进化就一定产生新物种。

2016年高考生物易错知识点大全2016年高考生物易错知识点大全
49、喷洒农药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

50、萨顿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51、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2、人体含有44条常染色体和两个同型性染色体的细胞一定是女性的体细胞。

53、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55、环境容纳量即K值、稳态中温度、PH、渗透压、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是固定不变的。

56、突变的有利和不利是绝对的。

57、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

58、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59、可以用H2O2作材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60、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结果。

61、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可以用碘液检测结果。

62、用过氧化氢酶和蒸馏水作为对照实验能证明酶具有高效性。

63、复制、转录、翻译的模板都相同。

64、所有RNA病毒都能进行逆转录过程。

65、在严重缺氧的高原或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的呼吸方式主要是无氧呼吸。

66、变异都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67、非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为基因重组。

68、无子番茄发生了遗传物质改变。

69、无籽西瓜能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

70、无籽西瓜由于不可育,所以无籽西瓜的产生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71、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为家族性疾病都是遗传病。

72、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不属于细胞凋亡。

73、双胞胎都来自同一个受精卵。

74、单倍体育种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75、运载体都是质粒。

2016年高考生物易错知识点大全文章2016年高考生物易错知识点大全出自htt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