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导学案(教师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词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词四首》导学案导学案课题:《词四首》课型:综合课适用对象:初中九年级下册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词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并初步理解古代词的四个重要代表作品;3. 提高学生对于古代词作品的欣赏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打开课件,出示古代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词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于古代词的认识。
2. 讲解古代词的定义:词,是宋代文人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特点是短小精练、意境优美,含蓄而富有韵律感。
古代词包括了唐词、宋词和元曲三个时期的作品。
3. 导入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并告知学生即将学习的是第十二课《词四首》。
学习探究(25分钟)1. 自读教材146页课文,然后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课文中有哪四首词?b. 这四首词分别是哪个时期的词?c. 请简单介绍一下这四首词的内容。
d. 这四首词的作者是谁?2. 学生读课文段落,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找出课文中精彩的句子并分析其用词和表达的特点。
3.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并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
a. 唐词:唐代的词以五代辽宋时期为最盛,以王之涣、杜牧、李煜等为代表。
b. 宋词:宋代的词以北宋为盛,呈现出律呼、以诗入词、境界高逸的风貌,以李清照、辛弃疾等为代表。
c. 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剧种,以元代为盛,融合了叙事、对白和歌唱的元素,以关汉卿、郑欧阳等为代表。
4. 教师出示这四首词的诗词题及其词牌,让学生分别朗读并谈一下对这四首词的感受。
5.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尝试模仿古代词的写作。
拓展延伸(15分钟)1. 教师出示其他的古代词作品,让学生逐个欣赏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评论。
包括《沁园春·长沙》、《长恨歌》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古代词在当今社会中还有什么样的应用和影响?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和感悟,同时让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12课词四首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意。
(1)学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讨论下面问题。
(1)本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雄壮的军营生活、壮烈的战斗场面、豪壮的雄心壮志。
3.“鬓微霜,又何妨”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鬓微霜,又何妨”言外之意是说:我即使年事已高,又有什么关系呢?表达了作者不服老的心境。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著称。“三苏”均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其中以苏轼成就最高。他的散文辨析说理精辟透彻,富有气势,后人有“韩潮苏海”之说。他的诗题材广阔,意境深邃。他对文学最大的贡献是在词的创作上“开豪放一派”,使宋代词坛为之一振。有《苏东坡集》传世。
5.词的下阕运用典故“射天狼”,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射天狼出自《晋书·天文志》,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二、归纳艺术特色,感受结构之美。
1.语言质朴,风格豪放。
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渲染,把词中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满怀豪情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叙事上有点有面,既把纷繁场面叙写得层次分明,又有力地突出了主题。用语刚劲有力,简洁质朴,用典自然,意境浑厚,抒情、议论畅快淋漓。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能反映出古代社会的风貌和词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化,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古词,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掌握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词的背景,学生能够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四首词,学生能够感受词人的情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难点: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把握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背景和词人的创作风格。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词中的难点问题。
3.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四首词的全文、词人的简介、词的注释和译文等。
2.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例如:“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词四首》。
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四首词,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四首词的全文,并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标题、作者、注释等信息。
第12课《词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自主学习原文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描写边塞地区的秋景,用“雁去”“边声”“长烟”“孤城闭”反映边塞广漠荒凉和军中战备不懈的情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
“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走近作者范仲淹见第39页《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主旨情感这首词上片描写边塞肃杀、壮美的秋景,景中有情,下片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
全词既表现了守边将士的爱国和思乡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巩固提升1.理解默写。
(1)词中写夕阳残照空城,描绘出悲凉奇异的景色的句子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运用典故,正面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
2.易错字强化练。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绘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边塞夕照图。
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先从听觉角度落笔,描写四面回荡的边地之声,突出凄厉悲壮的号角之声,暗示战争的存在,营造出肃杀之气。
再从视觉的角度写所见,以千嶂落日、长烟孤城的镜头叠印出阔大雄浑的画面,突出边塞的悲凉壮阔。
4.品析“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和“万里”的妙处。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两个简单的数量词巧妙连在一起,鲜活地勾画出边疆将士想要借一杯酒排解乡愁,可浓重的乡愁实在无法消解的苦闷形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导学案师生版
12《词四首》导学案(师生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渔家傲·秋思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羌管悠悠霜满地(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江城子·密州出猎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
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3.赏析下列词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导学案
12 《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3、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学习重难点:重点: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难点: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学习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范仲淹:(朝代)家、家,他有“”的旷达胸襟和“”的政治抱负。
他的代表作《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4年(1040年),他还在塞外征战。
2、《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我们在初二学过他的一文一词,分别是,。
3、给加点字注音千嶂.里()燕.然未勒()羌.管()擎.苍()貂.()裘.()鬓.微霜()千骑.()酒酣.()何妨.()谴.冯唐()二、理解、赏析(一)《渔家傲》1、词中“”字直接点明了季节,“”四字间接点明了季节,紧扣题目。
2、上阕写景,突出了“异“字。
在词中,风景异的具体表现有:⑴;⑵;⑶;(4)写出了边塞的景色。
3、由“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句,你容易想起王维《使至塞上》的,诗句;从“浊酒一杯家万里”你想起了《苏幕遮》中“明月楼高休独倚, , 句。
所以,从环境描写和内容上看,整首词意境开阔,苍凉悲壮。
4、上阕描绘边塞苍凉又壮阔的景象,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下阕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5、由上题推断,全词的主旨句是:,。
“,”抒发了守边将士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情感。
6、请找出使用典故的句子,并说说典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二)《江城子》1、上阕叙事,记叙了的壮观场面。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3、下阕抒情,抒发的爱国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 词四首(导学案)(教师版)
第12课《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诵读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通的基础上,体会不同时期词人的家国情怀。
3.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理解豪放词的风格。
【重难点】1.熟读成诵,读出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通过抓住词眼、知人论世,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家国情怀。
3.从词的音韵、题材、情感等方面把握豪放词的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过程】预习案1.了解文体知识——词词,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从长度分小令(59字以下)、中调(59-90)和长调(91以上)。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
按其风格,大体将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集》。
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与西夏交兵。
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在写诗方面,他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在写词方面,他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方面,他和欧阳修并称欧苏,同时,他们还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在书画方面,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12《词四首》导学案
12《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意,熟读成诵,体会词音韵和节奏上的美感;3、领会词中运用典故修辞,理解每篇词的情感内涵和感情基调;2、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体会诗与词的不同之处。
【学习重点】:领会词中运用典故修辞,理解每篇词的情感内涵和感情基调【教学难点】: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体会诗与词的不同之处。
【学习课时】四课时学习资料:词: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1)发展词于宋代达到顶峰后,在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后,在清代重新进入发展状态。
词是晚唐民间新兴的一种歌诗,即唱辞。
在晚唐,西域的胡乐,特别是龟兹乐,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家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
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
歌曲的歌辞,就是后来词的鼻祖,当时叫做“曲子词”。
流行于初盛唐期间的民间词,是词的萌芽阶段。
盛唐文人所写的曲子词基本上都是整齐的五言、七言形式,个别为长短句。
到中唐,文人开始认真地倚声填词。
元和年间后,文人填词逐渐增多,词正式成为一体。
温庭筠之后,写词的文人越来越多。
到五代十国时期,倚声填词更蔚然成风。
词入宋,发展到鼎盛状态,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
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
元词上承两宋的余绪,虽成就难以继盛,但出现了许多词人,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
明代词依然处于衰微之中。
不过,词坛上也出现了有一定影响的词人,留下了一些较好的作品。
词经历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新繁荣,这种变化与时代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
(2)种类: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①小令(58 字以内);②中调(59 字~90 字)③长调(91 字以上)。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师版导学案
《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渔家傲·秋思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词四首》导精品导学案(打印版)
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属于比较重要的环节。
除了起到承接上个课时、转接下课时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些重点的计算知识和转化相应的课时。
本单元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具体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在高效课堂的设计和转化过程中,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学习兴趣之于学生,是非常重要而且更加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环节上的应用更加大了不同学生之间互相弥合的意义。
九年级语文科导学案
训
练
案
收获与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书写,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2)诵读四首不同词牌名的词,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理解四首词的内容。
2.教学难点:结合词人的生平和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四首词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请同学们朗诵下面的诗句。
(出示课件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教师:(出示课件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继续领略一下边塞风光和仁人志士的志向。
教师板书课题:12 词四首(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本知识预设:词(出示课件5)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
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导学案【知识目标】1.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能力目标】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德育目标】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1.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走进作者三、研学:《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异寒(霜满地);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典诗词”。
《词四首》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分别是晏殊的《浣溪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些词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情感,通过学习这些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典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然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适当的例子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作品。
2.能够理解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
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赏析。
2.难点:对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词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3.实践法:通过创作自己的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好《词四首》的课文,包括原文和注释。
2.多媒体: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材料,用于辅助教学。
3.作业: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然后导入本课的主题《词四首》。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四首词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和朗读,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教师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学习目标】1.诵读词作,赏析词作语言。
2.了解意象的内涵,品味意境。
3.结合词人背景,把握词作情感。
【重难点】赏析词作语言,把握意象,品味意境,体悟情感。
【学习过程】预习案1.回顾《词四首》的学习,小结阅读古诗词方法与步骤(1)读题目:时间、地点、内容、目的等。
(2)读作者:知人论世(3)读词作:把握词作内容与情感。
①读注释,帮助理解难词的意思、典故、背景等。
②找意象,明意境、想画面,,把握词作内容。
③抓“词眼”,领悟词作主旨及作者情感。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学杜甫,同时也工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他避乱襄汉,转湖湘,饱受流离之苦。
这首词大概是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他回想起青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代初年词人。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其词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学习案第一课时杏花疏影里——赏读《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一小结读词方法导入1.在前面第12课《词四首》的学习中,我们了解豪放词,诵读了六首经典词作。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词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姓名班别:第小组12.《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婉约派、豪放派的风格及代表词人。
2.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3.能结合背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重点4.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词句。
难点知识链接1.简介“花间派”“婉约派”“豪放派”的风格及代表词人。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婉约派继承了晚唐五代花间派词风,主题多写风花雪月,男欢女爱和悲欢离愁,风格则清丽柔媚、委婉含蓄。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内容比较窄狭。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为秦观和李清照。
2.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是题材广阔、风格豪放。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
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
3.花间派诗风绮丽精巧,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丽、精巧,语言工练。
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为“花间派”之鼻祖。
导学问题一生字词过关,熟读课文。
1.在课文中找出下面词语注上拼音。
聊发fà分麾huī挑灯tiǎo貂裘qiú的卢dí莽红尘mǎng千骑jì倾城qīng羌管qiāng鬓微霜bìn2.熟读课文,读读课文下的注释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千障:层峦叠嶂。
黄:指黄犬。
干骑:形容从骑之多。
鬓微霜:鬓角稍白。
会:终将。
八百里:指牛。
炙:烤肉。
翻:演奏。
沙场:战场。
霹雳:响雷,震雷。
拭:擦。
侬:我。
殊:很,甚。
列:属类,范围。
青衫湿:指因感叹无知音而落泪。
天狼:星名。
这里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聊:姑且,暂且。
苍:指苍鹰。
倾城:形容随观者很多。
雕弓:饰以彩绘的弓。
赋:写作。
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
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
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
天下事: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
了却:了结,完成。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也有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感慨。
通过对这些词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这些词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古代词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的全面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掌握四首词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词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词作品,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美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四首词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2.难点:深入理解词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词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词的文学特点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的全面认识。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3.欣赏法:教师通过朗读、播放音乐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词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教案。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词的学习氛围。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对词有什么了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12《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词。
2.体会词的意境之美,赏析词中的名句,品味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3.感悟四首词中展现的人生追求与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难点】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之美,赏析词中的名句,品味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一、激情导入(课件出示烈士陈祥榕的照片)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爱国将士戍守边疆的动人事迹,每一个时代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报国救民的理想抱负,每一个时代都回荡着英烈们抒发的豪情壮志。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四首词,便处处洋溢着古人的豪情壮志。
接下来,我们便开始走进古人在词中所描绘的世界,一起去探索古人豪放壮丽的内心世界吧。
二、学习目标1.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词。
2.体会词的意境之美,赏析词中的名句,品味诗词语言的艺术魅力。
3.感悟四首词中展现的人生追求与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齐读第一课时三、朗读指导1.听读诗词,纠正字音请学生听读诗词朗读,标出重点字音。
2.朗读诗词,恰当停顿请学生朗读,注重诗句的停顿、节奏是否准确。
四、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一)预习展示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号,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仁宗嘉佑(1057)进士,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其许多词作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经南宋辛弃疾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词派。
词集有《东坡乐府》。
2.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又不断袭扰边境。
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第12课《词四首》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自主学习原文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描写边塞地区的秋景,用“雁去”“边声”“长烟”“孤城闭”反映边塞广漠荒凉和军中战备不懈的情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
“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走近作者范仲淹见第39页《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主旨情感这首词上片描写边塞肃杀、壮美的秋景,景中有情,下片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
全词既表现了守边将士的爱国和思乡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巩固提升1.理解默写。
(1)词中写夕阳残照空城,描绘出悲凉奇异的景色的句子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运用典故,正面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
2.易错字强化练。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绘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边塞夕照图。
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先从听觉角度落笔,描写四面回荡的边地之声,突出凄厉悲壮的号角之声,暗示战争的存在,营造出肃杀之气。
再从视觉的角度写所见,以千嶂落日、长烟孤城的镜头叠印出阔大雄浑的画面,突出边塞的悲凉壮阔。
4.品析“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和“万里”的妙处。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两个简单的数量词巧妙连在一起,鲜活地勾画出边疆将士想要借一杯酒排解乡愁,可浓重的乡愁实在无法消解的苦闷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渔家傲·秋思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
“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
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
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
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
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
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
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
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
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
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
因此,“燕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4)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深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4.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
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3.赏析下列词句。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上阕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
上阕: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
(3)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
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
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
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写作背景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三.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一心想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3.赏析下列词句。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用得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虽没有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
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是一场反击战。
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