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_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2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2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2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1主要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分类及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一些基本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三角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仅限于简单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内涵和外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判断各种三角形,并了解三角形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难点: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三角形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三角形的分类,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判断给出的三角形属于哪种类型。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三角形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三角形的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三角形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给出的图形是否为三角形,以及三角形的类型。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2认识三角形教案1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2认识三角形教案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2认识三角形教案1》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为主题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并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三角形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能够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并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
2.教学难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索三角形的性质。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尺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三角形。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的特点。
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利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工具,自己动手画出三角形,并测量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三角形,这是学生在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的学习内容。
通过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形的性质,能正确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为学生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几何图形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对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能正确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和性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和实例,用于导入和讲解。
2.准备三角形的高的测量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等。
3.准备课堂练习题和作业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种三角形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你能总结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吗?”让学生回顾和复习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讲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几何画板或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和计算三角形的高。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1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1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1认识三角形是本册书的第一节内容。
三角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对于学生来说,认识三角形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三角形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大部分学生可能只停留在三角形的直观形象上,对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形象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学会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教学难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让学生感受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3.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几何画板,详细讲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动手操作:让学生利用实物模型或几何画板,自己动手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7.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和应用。
2.教师进行补充和归纳,强调三角形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三角形的奥秘,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品质,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工具,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标注其内角度数。
3.结合本节课所学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有哪些?
(3)如何利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阅读拓展资料,了解三角形在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应用,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三角形应用的小短文。
4.教学拓展:
(1)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寻找身边的三角形,并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进行解释。
(2)开展课外活动,如三角形知识竞赛、手抄报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在网上查阅三角形的相关资料,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自行车三角架、衣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_《4.1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师姓名:【课题】§4.1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课标内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能在生活中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并能给出三角形的简单概念.学生在上学期几何学习过程中,已对图形的概念、线段及角的表示法、线段的测量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为认识三角形概念、表示方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在小学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结论时是通过撕、拼的方法得到的,具备了直观操作的经验,且学生在第二章对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特征进行了探索,为本节课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本节课是在小学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又具体探究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内角和定理及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
它既是上学期所学线段和角的延续,同时也是第二章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又是后续学习全等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础,在知识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内容在本章乃至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地处县城的新建县重点中学,本校教师教学理念相对先进,不仅教学设备先进齐全,而且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课程及教法的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我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好,但是学生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概念、线段及角的表示法、线段的测量、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特征等,这为本节课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另外,我所教的班级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经过初中一个学期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学习主动,兴趣浓厚,求知欲强,具备探索的热情和愿望,这使学生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学会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学生形成几何思维,培养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学会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4.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三角形的图片和几何模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三角形实物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设计一些有关三角形性质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三角形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1.3《认识三角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1.3《认识三角形》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对平面几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三角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本节课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特征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能运用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三角形特征的理解。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几何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建筑结构等。
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通过实物和几何图形,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三角形。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利用三角板、直尺、圆规进行实际操作。
要求每组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并测量其角度和边长。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各自画出的三角形,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性质,如角度和边长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三角形有关的应用问题,如:如何用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分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3认识三角形教案1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3认识三角形教案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3认识三角形教案1》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性质,最后介绍三角形的分类。
整个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线段的性质,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他们对三角形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大多数学生可能只停留在三角形的直观形象上,对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形象中发现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三角形性质和分类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了解三角形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三角形的分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教学课件、教学素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学习热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对三角形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回顾已知的三角形知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本质特征。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3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3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三角形,这是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
在这一节中,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分类。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只停留在直观的认识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的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分类,能够正确识别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分类。
2.难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以及三角形的判定。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直观地了解三角形的特征。
2.采用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3.采用讲解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
4.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三角形实物,如三角板、三角形的图片等。
2.准备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认识三角形。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三角形实物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提问: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是初中学段数学课程的一部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特性以及分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性质,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线段、射线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性以及分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了解三角形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特性以及分类。
2.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线段、射线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1)介绍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三角形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
(2)探讨三角形的高:通过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掌握计算三角形高的方法。
(3)介绍三角形的分类: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形的特性进行分类。
3.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三角形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学的知识。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三角形有更清晰的认识。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4认识三角形教案1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4认识三角形教案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4认识三角形教案1主要讲述了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三角形的基本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示,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线段、射线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判断三角形。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三角形分类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示,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的性质。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的图片和实例。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三角形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尺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图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知识。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解释,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分类。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三角形?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解析):第四章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解析):第四章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和直线、射线、线段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角形进行系统认识。
本章通过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三角形时,可能会对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产生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加深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学会运用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难点:三角形性质的推导和应用,三角形分类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探索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和生活实例,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2.准备三角形性质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准备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练习题,用于操练和巩固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三角形的生活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尺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形状。
–提问:你们对这些三角形有什么认识?三角形有哪些特征?2.呈现(10分钟)–介绍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展示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1.1《认识三角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1.1《认识三角形》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分类。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并能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三角形的分类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具体的图形和例子来进行区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并能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三角形的分类。
2.难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三角形分类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观察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三角形模型和实物,操作三角板,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讨论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练习巩固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2.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3.教学资源:三角形的图片、视频、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房顶等,引导学生对三角形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性质,能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三角形的性质,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思考能力,但对于三角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思考等活动,逐渐形成对三角形的清晰认识,并掌握三角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各种三角形。
2.掌握三角形的性质,能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性质。
2.难点:三角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三角形的性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形成对三角形的清晰认识。
4.练习巩固法:通过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形,如自行车三角架、三角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你想知道关于三角形的哪些知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三角形。
2.呈现(10分钟)(1)教师用三角板、直尺、圆规演示三角形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三角形是如何形成的?(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3)教师展示各种三角形图形,让学生分类讨论,总结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的特性。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几何图形学习的继续和深入,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图形的认知和推理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一几何图形,学生可能只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直观认识,对其性质和特点缺乏系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的分析,从而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2.能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概念和分类。
2.三角形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
2.准备教学PPT。
3.准备三角形的模型或挂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形,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屋脊等,引导学生回顾对三角形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对三角形性质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些三角形模型或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三角形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通过解答问题,学生可以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4《认识三角形》x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4《认识三角形》x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特点,学会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探究三角形的特点,最后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等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认识,他们可能是初次接触,因此需要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三角形的概念。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有所了解,但如何将这些实例与数学中的三角形概念相联系,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特点。
2.培养学生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特点。
2.难点:如何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与数学中的三角形概念相联系。
3.采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三角形的实物模型,如三角形板、三角形图片等。
2.准备一些与三角形相关的练习题。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实物模型,如三角形板、三角形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三角形相关的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塔吊的三角形支架等,引导学生将这些实例与数学中的三角形概念相联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三角形的问题,如“三角形有几个角?”,“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法,探究三角形的特点。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4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4.1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分类。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会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并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知识,对一些基本的几何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个概念,学生可能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中对三角形的直观认识,对于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分类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例中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并通过数学的方式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抽象和数学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三角形的分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三角形。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共同探究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相关的PPT课件,内容包括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三角形实物模型,用于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3.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建筑结构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三角形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角形的特征,为接下来正式学习三角形的定义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正式介绍三角形的定义。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1认识三角形4.1.4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三角形。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对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通过对三角形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能运用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和性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3.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三角形模型或图片。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想知道关于三角形的哪些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如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边的关系。
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三角形,测量其高,并总结三角形高的性质。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三角形的问题,如:等边三角形的高有什么特点?钝角三角形的高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回答,并在回答过程中巩固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三角形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课程标准陈述】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等概念;探索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了解直角三角形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学习目标】1.能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三角形,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并会用符号表示。
2.对三角形的剪拼,借助说理,运用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3.会按三角形内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用符号表示直角三角形,能说明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学习委员朗读学习目标,明确任务)【评价活动方案】1.在创设情境和探究活动1环节中,关注学生能否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三角形,能否明确三角形基本要素,能否运用几何语言正确表示三角形,以评价目标1。
2.让学生通过探究2拼角活动,自主归纳三角形内角和,关注学生表达正确性和条理性,并通过练习巩固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能力,以评价目标2。
3.通过探究活动3、4,关注学生能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能否正确运用直角三角形特性,在探究后设计随堂练习、综合练习,关注学生解答的正确率,以评价目标3。
【教学活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下面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的图形,你能从大屏幕展示的图片中找到哪种图形出现的次数最多?由此可见,大到金字塔小到班级的流动红旗,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三角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吗?(板书课题)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探究活动1:认识三角形根据小学所学知识,动手画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讨论:在画三角形过程中,你对三角形有什么初步认识?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归纳:基本元素: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板书课题)自学1.三角形的定义: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运用反思:1.如图所示组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的是( )A B C D(评价学习目标1)(学生抢答发言,对于错误选项引导学生订正)自学2.三角形的构成要素通常:我们用符号“Δ”表示“三角形”,如图顶点是A ,B ,C 的三角形记做“ΔABC”(提示写法上顺时针、逆时针都可),读做“三角形ABC ”。
(要求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标明字母,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 A 、B 、C (学生填写)三角形的内角:∠A 、 ∠B 、 ∠C (学生填写)三角形的边: BC 、AC 、AB (学生填写)a b c(介绍对边、邻边的概念)边的本质是线段,回忆线段的表示方法?有时也用a,b,c 来表示的三边(讲明角所对应边的小写字母命名的方法)A CB随堂练习1:任意画三角形为顶点表上字母,同位互换写出对方三角形的几何语言表示探究活动2:三角形内角和小学阶段,我们是如何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是多少度?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1)度量三个角(用几何画板演示三角形内角、形状都可以改变,但内角和为180°不会变”,由直观展示,向抽象转变)(学生2)折叠三角形,使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交于一点(学生3)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可以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学生4)将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撕下来,拼于第三角同侧,可以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学生5)将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撕下来,拼于第三角两侧,可以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还学习过哪些180°的知识?平角的定义;平行线性质中,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你还有其他方法说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吗?(小组合作探究)只撕掉一个角,能不能得到这个结论?大家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撕撕看。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教师巡视指导,同时规范学生做辅助线步骤,明确推理依据,独立板书推理过程,而后师生共同点评。
)方法一: 因为 ∠ECH =∠DAH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到 DB ∥EC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到∠3+∠BCE =180°所以∠3+∠2+∠1=180°所以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方法二:因为 ∠ECH =∠DAH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到 DB ∥EC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 ∠ECF =∠3因为 ∠ECF +∠2+∠1=180°所以 ∠3+∠2+∠1=180°所以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FC B A E C B A ED D H H(让学生寻找不同证明方法,小组通论,派代表上台讲解,开拓视野。
)学生结论1:因为a∥b,所以∠1+∠2+∠3=180°,依据是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学生结论2:因为事先不知道a∥b,所以结论不成立。
教师:只要证明了a∥b,那么就能证出∠1+∠2+∠3=180°,怎么来证平行呢?学生讨论:∠1是在空白处撕下来的,它们是相等的,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同位角,所以a∥b,所以∠1+∠2+∠3=180°,所以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几何画板动画展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随堂练习2:(评价学习目标2)(学生独立完成,同学讲解,教师明确解题思路)1.在△ABC中,∠C=55°,∠B=65°则∠A=()2.在△ABC中,∠A:∠B:∠C=1:3:5则∠A=()3.在△ABC中,∠C=140°,∠A= ∠B,则∠A=();∠B=()探究活动3:角的分类猜角游戏(学生主持):请猜图1、图2、图3中的三角形被遮住的两个内角是什么角?试着说明理由。
(评价学习目标3第一次三张只漏相同的锐角猜,第二次转动三个三角形露出第二个锐角猜,第三次转动三个三角形露出最大角推出三角形的类型;以猜角游戏开始,逐步引导学生对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总结特点。
)思考:(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只能有几个直角?几个钝角?(2)任何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几个锐角?至多有几个锐角?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按三角形内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类(只需确定最大角的度数就可确定三角形类型):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随堂练习3:(评价学习目标3,方式一看图、方式二通过三角形内角和求出第三角找到最大角后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1、观察下面三角形,把它们的标号填入相应的圈内。
2、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如下,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1)30°和60°(2)40°和70°(3)50°和20°探究活动4:认识直角三角形自学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直角三角形的表示符号是什么?(2)直角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3)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直角三角形:1、常用符号“Rt∆ABC”来表示直角三角形ABC.(教师讲解)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性质)随堂练习4:(评价学习目标3 学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讲解,师生共同点评)1、如图,已知∠ABC=90°,CD⊥AB,垂足是D(1)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是哪几个?分别说出它们的直角边和斜边。
(2)∠1和∠A有什么关系?∠2和∠A呢?三、综合练习、巩固新知1、在△ABC中,∠A=80°,∠B=∠C,则∠C=()2、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为70°,另一个锐角()度.3、如果△ABC中,∠A∶∠B∶∠C=2∶3∶5,此三角形按角分类应为().4、如图,一艘轮船按箭头所示方向行驶,C处有一灯塔,轮船行驶到哪一点时距离灯塔最近?当轮船从A 点行驶到B 点时,∠ACB 的度数是多少?当轮船行驶到距离灯塔最近点时呢?四、归纳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学生总结,进一步提升)1、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 。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类:(1)锐角三角形 :三个内角都是锐角;(2)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内角为直角;(3)钝角三角形 :有一个内角为钝角 。
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五、当堂检测,反馈新知(评价学习目标3,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1、三角形三个内角中,锐角最多可以是( )A 、0个B 、1个C 、2个D 、3个2、如图,△ABC 中,∠A=60°,∠C=80°,∠B= °;3、如右图,AD ⊥BC ,∠1=40°,∠2=30°,则∠B= °,∠C= °4、已知△ABC 中,∠A ∶∠B ∶∠C=1∶3∶5,求∠A 、∠B 和∠C 的度数,它是什么三角形?六、作业布置课本习题4.1 1-4题(自己独立完成,上交后集中批阅,根据学生反A B C D12馈作业情况)七、板书设计:学情分析从内容方面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感性、直观的认识,为三角形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本保证,但是对三角形的概念及相关的性质、定理缺乏系统理解,实质就是对本质属性理解的缺失。
学生通过第二章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过程,积累了初步的几何语言说理能力,为本节课推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定理奠定了基础。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通过撕、拼、度量等动手操作的方式认识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便于直观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利用动手操作来实现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直观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各方面的能力、思维表达能力还未达到相应水平是较为适宜。
逐步培养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为三角形全等判定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从学生年龄特点七年级学生好奇心、表现欲较强,思维活跃,课堂参与度较高。
但对于概念理解能力较差,缺少抽象逻辑思维。
所以我在讲授本节课时采取分组制作学具,动手剪拼三角形,借助多种验证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培养合作意识,同时引导学生们去发现、去探究、去掌握。
效果分析在当堂检测方面:我设计了四道题:第一题:对于三角形按角分类认识的简单应用。
在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第二题:“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定理应用。
第三题: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这一结论的应用。
第四题:利用了方程的思想,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按角分类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
这种设置是使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掌握本节内容从而扩展自己已有的认知过程。
(二)学生学习效果反思题目设计较为典型、新颖,既保证了能读得懂理解的了又保证不仔细不得分,使得上课时学生思维积极跳跃,老师再引导再讲评,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让学生学好、用好的目标。
(三)实测情况班中四道题目全部做对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80%左右,错一题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90%以上,只有极少数同学由于基础比较差达不到要求,基本达到了课前预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