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高二语文课文

合集下载

说“木叶”简析

说“木叶”简析

说“木叶”简析《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试验修订本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学论文,从各个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及独特风格。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

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文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9《说“木叶”》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说“木叶”》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范围
反驳 理据
现象 本质
讨论交流: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阻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绵绵愁思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历史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闲适悠然的自然风景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世事无常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 — 相思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 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 于凑泊的境界……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 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 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 着说不出来的话。
— —钱钟书《谈中国诗》
活动三:
思考如何周到分析
你认同林庚先生的观点吗? 诗歌里的“木”,都具有这些特征么?
“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欧阳修《醉翁亭记》) “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不包含落叶的因素,也不暗示疏朗、空阔、微黄、 干燥。
字义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 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寒窣 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 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不落言笙 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言笙: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
“他气定神闲从民国走来, 跨过一个喧嚣纷杂的时代。”
密密层层浓阴

木叶
微黄
落叶 繁密

《说木叶》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一、说教材《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5册第3单元,必修五第三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学习本单元,在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参照选文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评论。

同时,因为本单元课文不同与以往学习的文学作品,都是论说性的,一次在阅读方法上应该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重难点)2、积累古诗词句;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说学生高中学生阅读的文艺评论并不多,加上文艺评论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但只是蜻蜓点水,走与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感到难懂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将文章讲透。

三、说教法:整体把握--重点研读--拓展延伸--课堂训练四、说教学过程1、感知文本,把握字词。

目的:积累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2、初步感知课文2、整体把握文本,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

安排以下一些环节 --这些环节意在突出落实重点(一)、速读1-3段,简说下列问题:(略说)1、第1段中心句?(举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2、第2段中心句?(对“木叶”和“树叶”两个词,古诗人多用哪个?)3、第3段,说明“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字。

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五第三单元9说“木叶”精品课件(共34张PPT)

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五第三单元9说“木叶”精品课件(共34张PPT)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 洞庭波”。
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2—6自然段 的内容。
第2段:指出“木叶”就是“树叶”,古 代诗歌多用木叶、落木,而极少用树叶。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 不同,关键在于一个“木”字,虽然两者概 念相同,但在诗歌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会有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 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 术特征。
第三部分(7):说明“木叶”与“树叶” 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 乎是一字千里。
引题
主体
“木叶”成为 诗人笔下钟爱 的形象。
“木”含 有落叶的 因素
“木”有落叶 的微黄与干 燥之感,带 来疏朗的秋 天气息。
明朝未及,我只有过好每一个今天,唯一的今天。
昨日的明天是今天。明天的昨日是今天。为什么要计较于过去呢(先别急着纠正我的错误,你确实可以在评判过去中学到许多)。但是我发现有的人过分地瞻前顾后了。为 何不想想“现在”呢?为何不及时行乐呢?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是时候该重新考虑一下了。成功的最大障碍是惧怕失败。这些句子都教育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如 果你失败了他不会坐下来说:“靠,我真失败,我放弃。”并且不是一个婴儿会如此做,他们都会反反复复,一次一次地尝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走走其他途径,不 断尝试。惧怕失败仅仅是社会导致的一种品质,没有人生来害怕失败,记住这一点。宁愿做事而犯错,也不要为了不犯错而什么都不做。不一定要等到时机完全成熟才动手。 开头也许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渐渐熟悉你的事业。世上往往没有完美的时机,所以当你觉得做某事还不是时候,先做起来再说吧。喜欢追梦的人,切记不要被 梦想主宰;善于谋划的人,切记空想达不到目标;拥有实干精神的人,切记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 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鱼搅不浑大海,雾压不倒高山,雷声叫不倒山岗,扇子驱不散大雾。鹿 的脖子再长,总高不过它的脑袋。人的脚指头再长,也长不过他的脚板。人的行动再快也快不过思想!以前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认 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这是还没住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 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勇气!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 无穷。机遇孕育着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这是千古验证了的定律!种子放在水泥地板上会被晒死,种子放在水里会被淹死,种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发芽结果。选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5)教师用书:第3单元9 说“木叶”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5)教师用书:第3单元9 说“木叶”含解析

9 说“木叶”本课话题--阅读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读诗”不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应该是有见识地深入阅读、欣赏,取得走入诗境的“得受用”,即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

读出表面文字后深藏的内涵,从而进入到艺术形象的领域。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陈景润认真读书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

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

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每个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认真阅读的习惯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攻克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2.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3.现代人对阅读要心存尊敬。

——王安忆4.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别林斯基[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橘.颂( )皎.皎( )灼.灼( )()()冉.冉( )亭皋.() 窸窣..绵.密( )迢.远()无妨.( )【答案】jújiǎo zhuóɡāo xī sūrǎn mián tiáo fánɡ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宁错误!(2)省错误!(3)几错误!(4)泊错误!【答案】(1)nìnɡ/nínɡ(2)shěnɡ/xǐnɡ(3)jǐ/jī(4)bó/pō2.语境辨析法(5)在历史老师的启发.( )下,同学们都了解了过去那段令人发.()指的事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学课件
象差别极大。
梳理文脉
一、(第1、2段)提出问题。 二、(第3~6段)分析问题。 三、(第7段)得出结论。
解析疑难
1、结合文意,辨析“树叶”与“木叶” 意味的不同。
解析疑难
2、结合文意,辨析“落叶”与“落木” 意味的不同。
解析疑难
3、“木叶”的形象既然如此生动美丽, 那么是否可以将“无边落木萧萧下”改为 “无边木叶萧萧下”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学课件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林 庚

认识作者
林庚,福建闽侯(今福州市) 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 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 窗》、《问路集》等新诗集及古典 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 学简史》等。他在楚辞研究和唐诗 研究上成果卓著,著有《诗人屈原 及其作品研究》《唐诗综论》等。 他在唐诗研究方面提出的最著名的 论点是“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 为研究者广泛引用。
文外探究
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而多用“木 叶”,是否还另有原因?
文外探究
“木”总含有落叶的因素吗?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吴处士》
——贾岛《忆江上
听雨寒更尽,开
文外探究
“木”总暗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概括文意
请用尽量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的文意。
1、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 们钟爱的形象。
概括文意
2、古代诗歌中很少见“树叶”而一 再使用“木叶”。
概括文意

人教版必修五高二年级第9课 《说木叶 》课件(29张ppt)

人教版必修五高二年级第9课 《说木叶 》课件(29张ppt)

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思 念
鸿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西洲曲》 雁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
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
《声声慢》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
秋风叶落的季节
精读探究
品味诗句“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比较 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并分析作者引 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精读探究
品味诗句“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比较诗中“高木” 与“高树”的不同意味。并分析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精读探究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 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叶
木叶 落木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初读文章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 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 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 展到了“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 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 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初读文章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9《说“木叶”》 课件 (共4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9《说“木叶”》  课件           (共47张PPT)

(白居易《琵琶行》)
• 4.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反传统,反“套板”,从传统中中翻出新意来。
练习一: 梅
关于“梅”的意象讨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联想
秋脱 (落) 风 尽
木 叶叶
枯 黄

空 阔
离人的叹息
燥 疏 游子的漂泊
(叶) 落 子
朗 清秋的性格
树春
(叶)
夏 之
枝 叶 繁
绿(叶)干) 分 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全文总结
木叶

相去无几 ?示

树叶
疏朗 空阔
一字千里
绵密 饱满
全文思 路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总结全文 (1—3) (4—6) (7)
——王安石《梅花》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 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 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 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 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为什么古代诗歌中很少看见“树叶”呢?
二、细读,思考
1、再次阅读1-3段,思考:
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 文学现象?
1、“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 爱的对象。
2、“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 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 诗句;

《说木叶》说课稿(通用3篇)

《说木叶》说课稿(通用3篇)

《说木叶》说课稿《说木叶》说课稿(通用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木叶》说课稿(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木叶》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说“木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说“木叶”》是人教版高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主要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探讨某种美学现象。

《说“木叶”》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阐述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叶”的不同,从而把握“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和提问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提问法可以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5第9课《说 木叶 》赏析2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5第9课《说 木叶 》赏析2
值得一提的是,后代诗人偏爱“木叶”,恐怕也有音韵上的原因。“树”是一去声字,而“木”是一个入声字,入声字在古典诗词中对声韵和感情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它比“树”来得更沉郁。只是在入派三声之后,今天北方方言区的读者很难有感性的体会了。
林庚先生又称: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天才的杜甫却宁愿”云云,意思似“落木”为杜甫匠心独运。其实,他自己都举庾信《哀江南赋》作为“落木”用于文章之例,而“落木”著于诗篇,不晚于初唐。薛稷《秋朝览镜》“客心惊落木,夜坐听秋风。朝日看容鬓,生涯在镜中。”(薛稷是书法家,魏征外孙,时代早于杜甫)。可见“落木”一词,乃是杜甫对前人的学习和借鉴。
《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为什么不用“树叶”而用“木叶”?因为 “木”代表的是下植于土、上擎树冠的树的具体形象;而“树”是一类事物的通名和总称。那么,他要描摹的是一种形象,还是一种概念呢?无疑是前者。用“木叶”恰当不过。
“树”从“木”中而出,渐渐的两个词可以并用和互换。在现代汉语“树”完全代替“木”成为高大植物的最通用名称之前,古人不会像我们对“木”与“树”的本义产生混淆,有屈原的佳作在前,后代诗人就很自然的袭用了“木叶”这个词汇了。
古典诗歌重在继承中创新,诗人必须在大量模仿消化前人作品、掌握基本规律后,才能上升到自由阶段。可以说,“木叶”一词在古典诗歌中出现的频率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诗骚是后代不可逾越的经典,诗人们自觉接受了屈原的影响的缘故。
林庚先生文章的主体,乃是对“木叶”的微言大义的阐发,可以把这视为诗歌微观赏析的范例,对创作也不无启发,但是他立论的基础,恐怕是靠不住的。为了弄清楚这一点,必须来辨析一下“木”与“树”的辞源。

《说“木叶”》教材深度解读

《说“木叶”》教材深度解读

《说“木叶”》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1.结合文中所用带有“木叶”的诗句,你感受到了“木叶”怎样的艺术魅力?明确:带有“木叶”诗句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

“木叶”“落叶”这些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

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

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3.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4.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那么,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的时候,它所表现的情感一致吗?举例分析体会一下。

明确:不一定,甚至诗人会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说木叶》这篇课文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引用古诗文较多,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说“木叶”》课文解读“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出自《九歌·湘夫人》,全诗抒写湘君追怀湘夫人的情景。

湘君来到湘江边与湘夫人约会,但湘夫人却只降临在江北的沙洲之上,湘君远远望去,却不能相会,心中愁苦万分。

此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湘君“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南朝诗人。

此两句烘托秋月初升之境,营造了一种孤独凄楚的氛围。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南朝诗人。

此诗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

这是诗开篇的景物描写,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下面节士内心的慷慨之情。

浦,水边;歇,在这里是“萦绕”的意思。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原为南朝梁大臣,梁为西魏所灭,王褒被俘北去,途中作《渡河北》一诗。

开头这两句的景物描写,烘托了对南国无限思念的感情。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一段,开门见山,径奔主题。

作者列举读者习见的古代著名诗文为例说明一个现象: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那么,“木叶”有什么诗意,为什么会受到诗人们的钟爱呢?读完本段,读者自然会带着这样的问题,饶有兴致地随着作者继续深入探讨。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学习目的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停止剖析评价,自创吸收其中精髓。

2.留意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感动先生,创设美的情境激起他们的学习兴味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先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沉的文明沉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明的热爱,增强民族自决计和自豪感。

3.使先生掌握经过运用精到的比拟,剖析效果,阐发观念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讨其他文学现象;使先生掌握化笼统的实际效果为笼统的实感的方法。

4.知识积聚文学知识1.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实际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讨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朱光潜信仰〝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且可以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可以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位置、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可以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位置去做。

〞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如今、兢兢业业的治学肉体的表达。

他的座右铭:〝以出生的肉体,做出生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思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2. 林庚,客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在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作为一名自在诗体的古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讨主要触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课件
——王安石《梅花》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 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 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 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 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举头望明月, 对
低头思故乡。 故 乡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亲 人
海上生明月, 的
天涯共此时。
思 念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木叶”为诗人钟爱。
(二)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落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 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 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 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 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练习二:柳
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 特点和诗人寄予的思想情感。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说“木叶”二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说“木叶”二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1年5月1日 星期六2021/5/ 12021/ 5/12021/5/1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5月 2021/5/12021/5/12021/5/15/1/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5/ 12021/ 5/1May 1,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5/12021/5/12021/5/12021/5/1
谢谢大家
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 性的特点的呢?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 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 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 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 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 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 性和启示性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殿堂中,诗歌始终象一颗璀 璨的明珠,放射出经久不衰、灿烂夺目的光彩。在 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 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折 柳”、“蟋蟀”等表示赠别的意象,常可见于赠别 类诗歌中。文中“木叶”如此。本课,我们了解了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领会了诗歌语言的暗示 性。
“木”的艺术特征之一——“木”被钟爱的第一个
原因。
论述为什么诗人钟爱“木叶”这一形象。
赏析第二部分
4.作者除了论述了“木”的质地的暗示性之外,还论述了 “木”的哪一方面的暗示性?
——颜色的暗示性。
5.“木”的颜色到底有哪些暗示性? ——黄色、干燥。
“木”的艺术特征之二——“木”被钟爱的第二个 原因。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9《说“木叶”》课文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9《说“木叶”》课文简析

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
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
中蕴涵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
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
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
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
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一)宏观结构把握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二)整体综合解读 9.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 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
对应考点:探究文章标题的丰富意蕴]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提示: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
《说“木叶”》 课文简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一、阅读第1~3自然段,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二)解读文本精要 1.第1自然段开头引用屈原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
[对应考点:引用的作用] 提示:以屈原的诗句引出文章的话题。这一引用富有 诗意,能激发读者浓厚的兴趣。
[对应考点:理解句子的作用] 提示:由“落木”引出对“木”的思考,这一句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二、阅读第4~6自然段,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二)解读文本精要
4.第4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这正是‘木’的
第一个艺术特征”中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指什
木叶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高二语文课文高二语文《说“木叶”》课文解读“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出自《九歌·湘夫人》,全诗抒写湘君追怀湘夫人的情景。

湘君来到湘江边与湘夫人约会,但湘夫人却只降临在江北的沙洲之上,湘君远远望去,却不能相会,心中愁苦万分。

此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湘君“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南朝诗人。

此两句烘托秋月初升之境,营造了一种孤独凄楚的氛围。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南朝诗人。

此诗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

这是诗开篇的景物描写,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下面节士内心的慷慨之情。

浦,水边;歇,在这里是“萦绕”的意思。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原为南朝梁大臣,梁为西魏所灭,王褒被俘北去,途中作《渡河北》一诗。

开头这两句的景物描写,烘托了对南国无限思念的感情。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一段,开门见山,径奔主题。

作者列举读者习见的古代著名诗文为例说明一个现象: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那么,“木叶”有什么诗意,为什么会受到诗人们的钟爱呢?读完本段,读者自然会带着这样的问题,饶有兴致地随着作者继续深入探讨。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诗句大意是:橘,这天地间美好的树呀,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后皇,皇天后土,这是对天地的尊称。

徕,通“来”,句中助词。

服,习惯、适应。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淮南小山,汉代诗人。

诗通过描写山中的艰苦危险,劝隐士放弃山林隐居生活。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选自汉《古诗十九首》,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

华滋,茂盛的花朵。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作者通过对“木”字的释义引出诗歌语言中又一个奇特的现象:“木”的意义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却大量地运用“木叶”一词,少有“树叶”一词。

这是为什么?由此,作者把探究推进一层。

]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萧纲,即南朝梁简文帝,宫体诗人。

“鸟飞得”,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得,得意,满足。

另说是“鸟飞碍”,指树叶茂密,鸟飞受到阻碍。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后面的句子是:“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意思是,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但不久之后又当如何呢?华,花。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柳恽,南朝诗人。

此诗描写江南女子对远在北国边境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这两句诗写思妇由眼前所见江南秋天之景而遥想塞北寒秋之景。

捣衣,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

亭皋,水边平地。

陇首,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沈佺期,初唐诗人。

此诗写闺妇对远行戍边的丈夫的思念。

所引诗句大意是: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戍守辽阳十年,她日夜怀想思念。

砧,捣衣用的石头。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作者顺着“树叶”“木叶”的思路继续探索,又发现一个语言现象:古代诗人不仅常常单用一个“树”字,而且凡是在该用“树叶”一词之时也常常化繁为简,只单用一个“叶”字,而用“木叶”一词之时却反过来避简就繁,一字不省,于是作者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在古代诗歌中“树”与“叶”竟然不连用呢?]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庾信,南北朝文学家,原为南朝梁臣,奉命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

历仕西魏、北周。

此赋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作者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

所引诗句借景物描写形容梁朝军队溃败的情景。

“涔阳”,江岸名,今湖南澧县有涔阳浦。

极浦:遥远的水边。

涔,cén。

《九歌·湘君》:“望涔阳兮极浦。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

[作者继续探索又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古典诗歌中不仅不用“树叶”,而用“木叶”,而且还不用“落叶”,而用“落木”。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第二段,作者通过对古代大量诗歌语言的分析,发现一条规律,即明明是描写“树叶”,却偏偏用“木叶”,明明是描写“落叶”,却偏偏用“落木”。

作者说这是前人在诗歌语言上的创造。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创造?其中的创意又表现在哪里呢?读到这里,自然又会激起继续探讨的兴致。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由对现象的分析深入到对本质的探讨。

作者分析“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一个“木”字。

诗人为什么钟爱一个“木”字呢?原来诗歌是用形象思维,不用概念思维,“树叶”“落叶”虽然概念准确,合符逻辑,但是无助于形象的创造;“木叶”“落木”虽然从概念上看违背了逻辑,但是却有助于形象的塑造。

那么,这个“木”字是怎样有利于形象的塑造,又塑造了怎样的形象,“岂不大可思索吗?”读者不由又期待阅读下文。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蜀道难》练习试题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庄生晓梦迷蝴蝶蓝田日暖玉生烟B.只是当时已惘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百年多病独登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解析:选C。

C.均为介词,比。

A.名词,对男子的尊称/名词,生成、出现;B.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D.名词,疾病/动词,担心、忧虑。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可以横绝峨眉颠B.铁骑突出刀枪鸣C.老大嫁作商人妇D.只是当时已惘然解析:选D。

D.惘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古今意义相同。

A.可以:古义为“可以凭借”,今义为“可能或能够;许可”。

B.突出:古义为“突然冲出”,今义为“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C.老大:古义为“上了年纪”,今义为“排行第一的人;某些帮会或黑社会团伙对首领的称呼”。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C.转徙于江湖间D.血色罗裙翻酒污解析:选D。

D项为被动句,其余均为状语后置句。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侧身西望长咨嗟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C.闻舟中夜弹琵琶者D.雄飞雌从绕林间解析:选D。

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雄鸟,其余均为名词作状语。

5.名句默写。

(1)尔来四万八千岁,________________。

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

(3)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

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__。

(4)《锦瑟》的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与秦塞通人烟可以横绝峨眉颠(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猿猱欲度愁攀援(3)幽咽泉流冰下难凝绝不通声暂歇(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8题。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甲慢乙丙复丁,初为《霓裳》后《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6.这首诗音调谐美,原因之一是选用了双声叠韵字。

双声,即指________,如________;叠韵,即指________,如________。

答案:两个字声母相同幽咽两个字韵母相同间关7.诗中甲乙丙丁四处,每处应填一个字,以下最恰当的一组是()A.挑拢捻抹B.抹拢挑捻C.拢捻抹挑D.拢抹捻挑解析:选C。

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已有的词语知识作答。

8.下面的诗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无形的音乐描写得非常传神,将下列诗句的标号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