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春天的故事-四大件的变迁3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春天的故事-四大件的变迁2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1.春天的故事《四大件的变迁》《四大件的变迁》是北师大版小学第十册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中的一课,教材中只有简单的几幅图,几句对话。
因此,在课前我加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架起通往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参与课前的采访调查,唤起学生去体验,去实践,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活用教材资源1.认真研读,正确解读教材第一位的课程资源应该是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这是“活用教材”的依据和起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备课前,我总是不断地追问,本课在单元课程标准中处于什么位置?承担什么目标?从教材上的图片或范例思考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在不断的追问下编者的意图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明晰。
本课目标是了解四大件的变迁及其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进一步学习用访问或采访的方法搜集信息;初步形成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
2.利用教材资源扩充文本教材对学生来说,教科书是一个窗口,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提供课题、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因此教科书不是我们的本本,不是学习知识的全部载体,教师要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从课程资源中挖掘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充、组合与创造性加工。
课前我设计了采访表,让学生访问自己的家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被大多数家庭认可的四大件是什么?当时家里用了多长时间,花了多少钱才买齐了四大件?以及当时家庭的收入情况,现在的四大件又是什么?并了解关于“四大件”的一些往事或趣事,整理访谈记录,填好采访表。
课中让学生相互交流、资源共享。
并播放了我们班同学的采访录像,以及体育老师的采访录像。
还让学生看了我们学校几十年变迁的相片,使学生真切感受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巧用生活资源关注学生课前的采访调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采访调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主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爷爷、爸爸这两代人感受更深,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许多故事,家里的照片都有变化留下的痕迹。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春天的故事3_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春天的故事3北师大版一、充分相信学生是教学的前提教学前我认为学生也许不会提出什么像样的科学问题,也许会羞于表达与交流,但事实却出乎我的预料。
教学中,学生不仅提出了“春天为什么是感冒的高发季节”等关于春天的科学问题,甚至还有学生提出今年的春天为什么会有雪?不仅如此,他们还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收获。
他们课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课堂中的表达与交流形式多样,各显神通。
如有的同学采用诗歌的形式表述春天里的事物:春天在哪里?春在草地里……有的同学采用绘画方式展现春天,画面上的青山绿水、大雁北飞无不表示着春天的来临。
有的同学采用观察日记的形式对一粒种子进行跟踪观察描写,还有的同学演起了自编的童话故事,朗诵了自己的散文。
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乐于表达与交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
教师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充分展示每一位学生的研究过程与成果,鼓励他们亮出各自表达与交流的形式特点和风采,又要兼顾表达与交流的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为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是小组打擂台的形式,比一比哪组同学的表达与交流的方式有创意,内容新颖别致。
小组合作效果好,优胜小组被评为“春之使者”的称号。
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小组同学积极配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倾听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但每个同学自己所用的方式方法相对来说却是比较固定单一的,有效的倾听与评价不仅是体验其他形式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人所要具备的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
因为我采用的是小组打擂的活动形式,要想获得优胜就必须全神贯注地倾听,及时地评价,才能找到其他同学的优点与不足,许多同学在倾听与评价他人的同时自己也有了许多新的体验与感受。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春天的故事-小渔村到大都市3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
1.春天的故事《小渔村到大都市》
深圳,一个我们熟悉的城市,它的发展让人惊叹。
这节品德课是要让学生理解深圳发展背后的原因,了解经济特区的含义,明白深圳奇迹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在教学设计中,我首先让学生说说对深圳的感受,借此勾起学生对深圳的印象、回忆。
继而展示学习昔日深圳的资料,让学生将印象中的深圳和昔日深圳作出对比,再引出经济特区这个概念和深圳精神,最后让学生感受现代深圳的繁华热闹,提升对改革开放伟大意义的理解。
在整个感受过程中,我都是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找资料,进行汇报。
希望通过他们亲身查找,对深圳有更深入的了解。
然而,在正式上课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
课文中很直接地写出了经济特区的含义,而在学习这一块时,很多学生似乎对这个定义很不理解,什么“对外开放政策”“发展对外贸易”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一脸茫然。
而教学目标说“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经济特区的含义”,课文中经济特区的定义却如此专业,对小学生来说,要理解确实是有一定困难,因此课上下来,学生是知道了经济特区这个词,但具体有什么作用,恐怕不是人人都知道。
但是如果要解释经济特区的来历,含义,一时三刻不是一下子能说完。
特别是牵涉了国家当时的背景,政策指导。
通过课后反思,加入将定义幻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可能会更凑效。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春天的故事-中国制造1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1.春天的故事《中国制造》《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过程,增进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制造》这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中第一个主题——《春天的故事》中的第七课。
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教育的很好的教材。
旨在通过呈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形成的主要工业基地、中国制造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及我国著名的农业基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民族自豪感。
教学这一课我分开两个课时来上,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课时。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设定了以下的目标:知道我国的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飞速发展的事实。
知道我国的家电产品从依赖进口到大量出口,产品遍布世界市场的变化。
培养和树立对中国制造的“国货”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课前,我发动学生问家长、到网上、图书馆去搜集有关我国原有的工业基地、新建的工业基地的资料,要求知道我国原有及新建的工业基地有哪几个并能说出它们所在的行政区名称、回家调查家电产品哪些是中国制造的,产地是哪里?还要求学生搜集我国工业产品的生产及出口情况然后做成手抄报。
而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也查找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如交易会的视频、“嫦娥一号”奔月视频,目的想借助现今社会热门事件拓宽学生的视野、知识面,让学生在这节课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节在本班上的真实自然班教学的课。
事先没试教过,课后也不重拍。
一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这节课上得不够理想,反复反思自己的得与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素质要加强。
开始上课,面对着摄像头,我与学生都有点紧张,由于老师的紧张,语言较为生硬,不自然,也带给学生怯场感,不能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一开始课堂气氛较为沉闷,不够活跃。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春天的故事4_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春天的故事4_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春天的故事4北师大版本课是课程标准中“我是中国人”部分的内容。
课标要求: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等。
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在本册教材中第二单元所编排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三课是选取了中国近代史上较有代表性的一些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如共产党的诞生、二万五千里长征、经济特区的建立等,就是在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知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由此自发地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书中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且不易理解,所以我在课前指导学生搜集:在我国的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包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在资料搜集的过程当中,学生对这段历史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这些生于零零后的孩子们,根本无法想象祖辈们所经历过的日子,三十多年前,祖国人民还穿着颜色单调、布料粗糙的衣服,人们还吃着不可选择的供应粮,可如今全变了。
以前坑洼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一辆辆“奔驰”“本田”替代了那些破旧的自行车,吸尘器吸走了扫帚,绿色食品割舍了人们对大鱼大肉的眷恋,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生活也在进步。
这些孩子们虽享受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生活日新月异变化的成果,但对祖国为何改革开放?何为改革开放?及改革开放之前的祖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却了解的少之又少。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学中首先出现了《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同时出现了改革开放的一组插图以及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深圳特区时的一些图片。
这样处理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容易使学生对课本发生兴趣;也使课堂结构多样化,不再枯燥、乏味。
第二大部分的教学以非常轻松的形式出现,最多的是和学生在聊天,聊他们自己的变化,聊家庭的变化,聊孩子们对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的不理解,聊孩子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春天的故事-小渔村到大都市4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1.春天的故事《小渔村到大都市》潜入与展开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内容丰富,《从小渔村到大都市》这一课,教材图文并茂,但仔细读一读,我们不难发现它只是引子,甚至只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框架;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意义,需要教师潜心研究教材,需要引领学生一起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寻找和感悟社会的精彩,事实的真相,以及事件背后人物的精神。
因此,教学时我常使用“潜入”与“展开”的方法进行教学。
潜入教材《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教学目标明确指出了:1.知道深圳是我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经济特区的含义。
2.明白深圳奇迹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3.进一步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这三个目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要求我们认识深圳,包括认知、情感和态度。
要学生明白“经济特区”的含义,光靠名词解释和生搬硬套不能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也违背了品德教育的规律。
品德是社会中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总和,只有了解了社会事件的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它的变迁变化和结果;我们才能了解事件的意义,才能了解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精神风貌。
深圳作为我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肯定有自己的丰富内涵,理解它的过去、现在、未来,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现实意义。
这为我的教学设计理出了头绪。
了解历史,了解事件,理解人物就构成了这一课的主要内容。
我把内容定为“贴近生活――话说深圳”、“走向社会――认识深圳”、“走进社会――透视深圳”、“深入社会――感悟特区”。
教学设计旨在沿着一条主线,一点一点地走向深入。
在“认识深圳”的教学环节中,以时间为流,先认识深圳的“昨天”,再认识深圳的“今天”,提供的是图片,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初步感受今昔的巨大变化。
课中从学生熟悉的景点引发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实教材,让内容从“导入”部分就丰富起来。
接着引导学生较全面地认识深圳的变化,把学生的个人认识和个人经验融在大家的认识和经验的,让学生的视线逐渐由片面走向相对全面。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春天的故事-小渔村到大都市2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1.春天的故事《小渔村到大都市》大胆走出教材,让教学更贴近学生接到任务,我马上选定了教学内容,开始钻研教材。
第三单元课题3以一个在深圳长大,已经投身深圳建设的女孩的口吻,引出了我国城市改革开放与深圳的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突显出学校特色、地方特色。
我马上想到了广州最近的社会热点——猎德村即将面临的拆迁改造,在教学过程中这一内容我可以用一用。
根据教材的内容与要求,我定出了“初步了解祖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发奋图强的爱国志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教材内容,在探讨交流深圳的发展变化之后,设计了了解猎德村变化的拓展内容。
教学设计初稿定好之后,我反复思考:这节课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了解深圳,学生们肯定只会注重收集有关深圳的资料,猎德村的资料肯定只能收集到一些皮毛,对猎德村的拆迁改造孩子们不一定能像成年人那样关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一定不能像我预设的那样,感悟出猎德村拆迁的意义,这样,这个拓展内容对实现教学目标就不会产生多大的作用。
再说,仅仅在拓展内容中涉及到猎德村的改造就算是突显了地方特色吗?肯定还不够。
如果将了解深圳和了解猎德村都设为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40分钟肯定完不成教学任务。
我突然有一个设想:能不能在教学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来个“本末倒置”,将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变成了解猎德村呢?猎德村离孩子们的生活区域近,而且是广州的社会热点,孩子们的兴趣应该会更浓,况且他们还有实地考察的机会,收集到的资料也就更直观,更有利于孩子们的体验感悟。
再一次仔细研读了《课程标准》和《教师指导用书》后,我觉得这一设想是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
于是,我将了解猎德村的发展变化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深圳板块的内容仅仅作为拓展内容进行补充。
在第一个班实施了教学后,我发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太多了,因为时间关系,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探究猎德村拆迁意义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考虑再三,我最终决定删掉有关深圳的拓展内容。
《春天的故事》教学反思
《春天的故事》教学反思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
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
我们《春天的故事》团队共三人,从五月报名开始,线上线下积极研讨,为我这堂课花费了很多的心血。
下面我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探讨:(一)团队成员对教学设计的执行情况:一次集体备课的讨论,就是教师间的一次思想碰撞,一次碰撞就会有一次的提升,就会有一次的收获。
大家群策群力,将个人的智慧和特点展现出来,组内人员取人所长、补己之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能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在互动中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更好地熟悉了解本课的内容,深入研究教学目标与方法,我们三个人先各自备课上了这堂课,将教案进行整合,形成了初案。
第二次试课听课,集体研讨发现:导入部分最新采用听歌曲看歌词的形式,发现老师在讲台上无所事事,后来决定用视频代替。
第三次试课听课,决定从孩子们搜集整理材料这块下功夫:在课堂中注重联系家乡实际谈谈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给孩子们课前的搜集整理时间,并能从中有所思考。
第四次试课听课,发现课堂的拓展从关注时事部分的改动最多:雄安新区到一带一路,再到博鳌亚洲论坛。
孩子们兴趣盎然,了解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祖国建设突飞猛进的步伐,从而在内心中拥护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信念。
(二)团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1. 孩子们从本课的学习中获取了知识与能力: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来了“春天”。
了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大致进程。
探究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开放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理解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
2. 注重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图片、表格、资料中获得有效信息,将图片与文字内容有机结合、综合利用,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通过观察身边生活,采集相关资料,比较结婚“几大件”的变化,形成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正确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春天的故事-现代工业产品的诞生1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
1.春天的故事《现代工业产品的诞生》
新课程为德育课堂注入了活力。
教师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使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异”的现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误区,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
新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新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参与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在亲切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开发和道德的陶冶。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想,如果教学能真正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特殊的生活世界,教学实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那么,“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必将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必将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品德与社会是以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德育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儿童意识,效益意识对德育新课程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春天的故事(四大件的变迁)教案北师大版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四大件的变迁过程。
-网络搜索: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丰富学习内容。
-教学软件辅助:运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春天的故事(四大件的变迁)》。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了解四大件的变迁背后的故事,并从中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化。
3.领悟本节课所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难点:
1.学生对于四大件变迁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意义难以理解。
2.学生对于如何将四大件变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感到困惑。
解决办法:
1.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四大件的变迁,从而加深对四大件变迁背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解。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中的变迁故事,引导他们将四大件变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其次,在探究四大件的变迁过程中,我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四大件的变迁。同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家庭中的变迁故事,引导他们将四大件变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四大件变迁背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素养。
然而,在课堂上,我发现在讨论四大件变迁背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存在困惑。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案例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板书示例
```
==============================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春天的故事-四大件的变迁1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
1.春天的故事《四大件的变迁》
《“四大件”的变迁》一课能紧紧围绕通过“四大件”的变迁感悟改革开放30年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感悟人们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中心开展教学活动,针对历史与学生存在距离这一问题,采用播放录像,讲述生活故事,展示老照片、老物件等多种有效的方式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历史的真实性,从而对生活的巨变有真切的感悟。
开头的录像导入,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60年代的生活情景。
在后面的讲讲“我家的故事”环节则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讲述和津津有味的倾听中不知不觉走进了几时年前的生活情景,体味到当年生活的点点滴滴。
虽然故事不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但由于故事都来自自己家或同学家,所以有很强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同时,学生展示从家里带来的粮票等老物件也给同学们以历史的真实感。
在重温岁月环节,学生听着歌曲《走进新时代》,观看从60年代至今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变化的图片,对几十年生活的巨大变迁就有了一次感性的认识,随着一张张黑白老照片逐渐变成一张张色彩斑斓的现代生活图,学生由衷地感受到生活越来越好。
在还原历史真实感的同时,本课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这一课讲述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家庭生活的巨大变迁,虽然主要目标不是认识改革开放,并且后面有专门的课题讲述改革开放,但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也应该涉及一些改革开放的常识,或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引出改革开放主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点拨还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在学生讲述“我家故事”的时候,如果老师能利用点评和引导语抓准某个点引导学舌深挖下去,就能让学生对当年的生活情景有更深的体会。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春天的故事-变化着的人,变化中的家园1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
1.春天的故事《变化着的人,变化中的家园》在学生自己收集、处理信息,以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每位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通过交流,让每个人的思维和智慧被整个整体所共享,达到补充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实现学习目标的目的。
特别是在小小辩论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对外来打工者所从事的职业、劳动的性质、勤劳程度、他们的劳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了解得更加透彻。
对外来打工者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了公正、客观的认识。
正经、严肃的说教不能从内心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让学生融入社会、亲身参与体验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政治等活动,学生自然就能对农民工进城这件事形成积极的态度。
感恩教育不再是单纯的道德的教育,而是发生在多种教育因素影响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产生单因素影响所不可能有的作用了。
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人格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如春风入夜,润物无声的形成了。
春天的故事教学反思(通用6篇)
春天的故事教学反思春天的故事教学反思(通用6篇)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天的故事教学反思(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天的故事教学反思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创造能力的创造教学理念日趋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
音乐课堂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空间。
下面就《春来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谈几点思考: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块完成,重点放在第二块旋律创作上。
1、歌曲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听歌曲的范唱录音,再次感受体验三拍子的节奏特点,体会春天到来时的喜悦心情。
通过听范唱录音轻声跟唱歌词。
让学生讨论、交流“找到了”春天的兴奋心情。
然后引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表达春天到来时的喜悦心情。
2、旋律创作出示所给的旋律,按指定的节奏进行旋律创作(1)自主学习:在哼唱所给旋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按指定的节奏进行旋律创作(2)个性展示:让学生上台在五线谱大黑板上用音符贴出旋律,并用口琴吹奏自己创作的乐曲给全体学生听,使学生充分展示个人不同的创作风格和个性。
(3)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议,通过互帮互学,如:修改个别音符等,使展示学生的作品更流畅、通顺,教师则适当地穿插一些旋律创作知识,如:不使用过宽的音区、前后乐句的风格统一、末尾音的终止结束感等,使学生个体和群体都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然后让学生学唱比较流畅、通顺的作品,并让学生学习用口琴进行吹奏,从而使学生懂得旋律有多种多样的连接,只要流畅、通顺就是一个好的作品。
整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唱和看(谱)、奏,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不仅使有个性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表现,而且使众多有差异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品德与社会《春天的故事四大件”的变迁》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春天的故事----四大件”的变迁》说课稿品德与社会《春天的故事----四大件”的变迁》说课稿教材分析:《"四大件'的变迁》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班级上册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中主题一《春天的故事》的第一个课题.本单元旨在通过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成就,激发同学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民族骄傲感.本主题重点是让同学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变化,知道改革开放对人们及中国的影响.其中四大件的变迁,主要是让同学了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单元的导入,又孕育着腾飞的中国的深刻含义。
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一)同学预备调查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两代人当时家里的"四大件'分别是什么?围绕"四大件'提出感到饶有兴趣的问题,了解好玩的故事。
(二)老师预备适当了解过去现在"四大件'的变迁,特殊是现在的"四大件'看看都有哪些说法。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四大件'的变迁,感受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2、通过详细事例,从中感悟社会的不断进展让我们的生活质素不断提高。
3、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进展感到骄傲,并进一步增加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教学预备:1、同学完成调查表。
2、老师制作课件。
教学流程:活动一:《春天的故事》1、课件:歌曲《春天的故事》,同学思索:这首歌赞颂了谁?赞颂了他什么事?2、简介***及改革开放的状况。
3、板书,并引导同学质疑。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利用《春天的故事》那深情的旋律,把同学带入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中,利用课件使同学初步了解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活动二:《越来越好》1、课件出示:"四大件'变迁的书本插图,引导同学理解"四大件'的含义。
品德与社会《春天的故事----四大件”的变迁》说课稿2、课件出示:(1)60、70年月的四大件并引导同学观赏图片----自行车新娘(2)80年月的四大件并引导同学观赏图片----摩托新娘3、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说说自己家现在的四大件。
《四大件的变迁》教学反思
《四大件的变迁》教学反思
《四大件的变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在这节课上,我能够围绕“四大件”的变迁来使学生明白道理,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说教,让学生打从心里受到感动,初步形成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
但是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没能够注重学生的、、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力,小组活动没安排好。
“不要贪多求全”,这是我上完这节课的'深切体会。
在预设中,我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生活的变化,还准备了83岁“记帐达人”叶滋茎老人的老帐本,结果在第一次试上中,一心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赶场,学生对“变迁”只停留在外表的理解,不能真正领悟知识点。
而本节课,我对教学内容稍作调整,去掉“老帐本”的比拟,而抓住“四大件”在价钱、物品、功用、普及等方面进行比拟,到达预期效果。
立足“品社与生活”的学科特点,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调查和收集资料是必要的学习方法。
但由于城乡差异,学生的家境不同,家长的文化差异,教学中,老师要考虑到生获得的材料的科学性及可信度。
如:调查中,学生得到“我家的大件”有“牛”、“床头”、“橱柜”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在60年代、80年代买齐“四大件”的时间也与事实相差太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
1.春天的故事《四大件的变迁》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
《“四大件”的变迁》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四大件”的变迁及其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让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家庭里发生的巨变,从而知道国家在这半个世纪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课前让学生回家采访长辈的课外活动,并引导他们用多种方法来汇总自己所搜集来的资料。
于是,孩子们各尽所能,各展所长,以求让自己或自己小组的汇报与众不同。
他们有的做了色彩鲜艳的手抄报,有的把自己家现在的“四大件”录了视频,有的把采访家人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有的把相关的图片制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有的听了家长讲的关于“四大件”的故事记下来要讲给大家听,有的还把听来的故事编成生动活泼的小品表演出来,还有的干脆把家长请到课堂上来进行现场采访……这些生动多样的展示形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更使孩子们从多渠道了解历史,仿佛身临其境,回到了那遥远的年代中去。
尤其是当一位小诗人把自己采访时的所闻所思编成一首动人的诗歌《喜看祖国新面貌》时,孩子们和现场的家长更是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因为孩子们在通过采访搜集信息的同时,更通过观察与思考初步形成了透过现象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
但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有不少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从“四大件”身上挖掘当时的社会根源这一方面,做得还是不够深入,效果不够理想。
但由于我所面对的只是才十来岁的孩子,如何才能做既挖掘得又深又透,但又能迎合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深入浅出呢?在备课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