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制名词解释
三公九卿制内容
三公九卿制内容三公九卿制,又称“三公九等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高层社会分类制度,始于商朝,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直到汉代,共存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公九卿制的通行,对于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从古代统治者控制民众的一种重要手段。
自古以来,三公九卿制有着其独特的定义,根据《尚书》,“三公”是指元帅、侯、伯,即大将、小将、大夫三类官职,“九卿”指的是大尹、中尹、下尹、大司马、中司马、下司马等六类官职。
此外,尚书也提到,古代的三公九卿还包括宰相兼礼部尚书、太常兼司徒、大学士兼司空。
三公九卿制在古代政治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明确社会等级关系,构建相对稳定的社会制度。
根据官职分层,三公九卿制将古代政官分为三公九卿,构成了一种社会等级体系。
下属官员需要向上级官员报告,以保证各级官员的行为在法律和伦理的框架内,而且,在此制度下,统治者可以方便地与下属进行督促、监督和控制,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
(2)促进政治体制的繁荣发展。
三公九卿制也促进了古代的政治体制的繁荣发展,这是由官员等级划分构成的社会等级体系,使得统治者获得了一种相对更加有效的管理方式,同时也为官吏们提供了一定的官职地位,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统治者的权威。
(3)推动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与进步。
古代君主政治体制下,政治功能大多由官吏来完成,而三公九卿制则能够更好地满足官吏们的社会职能,从而推动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与进步。
它不仅推动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而且也启发了当时的思想革新,使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发展。
2、三公九卿制期间社会转变由于古代社会极度封闭,政治与社会制度形态也相应变化,从商朝开始,三公九卿制就一直占据着社会的核心地位,直至汉朝时,中央的政权进一步为皇帝确立,从而引发了三公九卿制的改革。
在汉朝皇帝刘邦之后,皇室家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统治的实力也越来越强大,政治中央的权力更加集中,关于三公九卿的分配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三公九卿: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
(1分)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长)、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查),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查),东汉为司马、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但均丧失原有职权)。
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
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4分)2、都察院:明朝中央的监查机构。
(1分)明代监查制改革废传统的御史台,将唐宋御史台下属的台院与察院职能合并而建都察院,行使中央监查机构职能。
其长官为左、右都御史,统领都察院负责对六部及地方的监查,并将全国分为十三道监查区随时派员巡查。
监察御史是都察院人数最多、职责最广的官员,主察中央及地方官员。
(4分)3、枢密院:两宋时期国家中枢组织中主掌兵籍、军令、管理军队的重要机构。
(1分)它在五代时成为常设的国家重要军事乃至政务机构,其长官枢密使由晚唐的官官充任至五代由重要大臣担任。
枢密院获得了与中书门下并为“二府”的称号。
宋代沿袭五代旧制设枢密院主军事,而中书门下政事堂主政,并称“二府”,另有三司主财政,均直接对皇帝负责。
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
(4分)4、国民参政会: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新成立的咨询机关。
(1分)它由议长、副议长和参政员(150至290名)组成。
参政员由国民党规定的机关团体推荐,资格为在机关团体工作三年以上并卓有声望者。
被推候选人交付国民党中执会指定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资格审议会,最后由国民党中执会决定参政员、正副议长。
国民参政会每半年开会一次,会期十天,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向政府提出询问和建议、初步审议国家总预算等权力,但其决议须经国防最高委员会通过方能颁布执行,多少显示出国民政府的开放性。
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设国民参政会驻会委员会。
(4分)5、资政院:清末“预备立宪”中成立的为正式议院的预设机构。
(1分)资政院设总裁2人,副总裁2至4人负责全院工作,由皇帝从卓有勋功的王公大臣及三品以上大员中指派。
名词解释三公九卿制度
名词解释三公九卿制度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官制是文科学生阅读古代典籍必具的四把钥匙之一。
它是为历史系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
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可以使他们掌握阅读古代典籍的基本知识,从而为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矗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要使学生掌握:①中国古代官制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商周内外服官制;秦汉三公九卿官制;隋唐三省六部官制;明清内阁六部官制。
②历代王朝中央到地方的机构与职官的设置,以及职掌权限。
③与职官制度相关的监察制度、法律制度、官吏的选拨、任用,考核、奖惩、俸禄、服饰、致仕等制度,从而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奠实今后独立开展科研的基矗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一)基本要求(1)把握中国古代官制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2)把握历代封建王朝中央和地方官僚机构和职官设置以及他们的职掌权限。
(3)了解历代封建王朝的法律、监察、军事制度。
(4)了解历代官吏的选拔、任用、考核、奖惩、品级、俸禄、服饰、致仕等知识。
(二)教学内容一、绪论中国古代官制的产生二、商周时期的内外服官制三、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的官制四、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官制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过度性官制六、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官制七、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宋代官制八、蒙汉杂糅的元代官制九、明清内阁六部官制四、学时分配序号教学分配学时名称讲课讨论小计1绪论112商周时期内外服官333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官制33秦汉三公九卿官制6285魏晋南北朝过渡性官制336隋唐宋元三省六部官制4147明清内阁六部官制628总计328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一)教材《中国官制通史》张晋藩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主要参考书1、《中国封建官僚制度》王亚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中国古代官制知识讲座》杨志玖中华书局3、《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上海人民出版社4、《历代官制、兵制科举表释》臧云浦江苏古籍出版社六、说明由于本课程为历史系本科高年级学生选修课,每周课时安排2-3学时,本大纲按每周2课时制定教学计划,若安排3学时,可适当增加讨论课。
三公九卿制名词解释
三公九卿制名词解释三公九卿制:指汉代的政治体制,即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为九卿。
东汉以后三公权力渐弱,但职位仍重要,九卿有时也列于三公之下。
三公之下设有尚书台,置尚书令一人,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设尚书仆射一人,为副职,其中曹魏文帝时改称为大尚书,简称为尚书;又置尚书郎若干人,为尚书台的属官。
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副职为尚书仆射。
尚书台主管政令,下分吏、民、礼、兵、刑、工六曹,分别办理不同方面的事务。
东汉以后,尚书台权力日渐增大,与枢机处的地位日益接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组织有了很大变化,尚书台和门下省都失去了实际权力,完全由皇帝总揽大权。
隋唐时期,中央设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由政事堂总揽大权,形成所谓“政事堂——三省六部”的格局,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一般由宰相兼任),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三省长官都由皇帝选用亲信担任,而且长期不换,使得三省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最后集于皇帝一身,所以叫做“执政”。
三省下有中书省,中书省长官是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掌管起草诏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副长官为给事黄门侍郎,负责封驳皇帝的命令;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尚书左右仆射,负责办理本省事务。
三公九卿制:指汉代的政治体制,即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为九卿。
东汉以后三公权力渐弱,但职位仍重要,九卿有时也列于三公之下。
三公之下设有尚书台,置尚书令一人,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设尚书仆射一人,为副职,其中曹魏文帝时改称为大尚书,简称为尚书;又置尚书郎若干人,为尚书台的属官。
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副职为尚书仆射。
尚书台主管政令,下分吏、民、礼、兵、刑、工六曹,分别办理不同方面的事务。
东汉以后,尚书台权力日渐增大,与枢机处的地位日益接近。
三公九卿的内容
三公九卿的内容摘要:一、三公的起源与演变1.古代三公的含义2.秦汉时期三公的设立与废除3.武帝时期三公的恢复与地位提升二、九卿的定义与职能1.秦汉九卿的设立2.九卿的职能分布3.九卿地位的逐渐削弱三、三公九卿在历史上的影响1.政治体制的完善2.官僚制度的成熟3.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影响正文:在中国古代,三公九卿是朝廷中的重要官员体系,其起源可追溯至周朝,发展于秦汉,并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公,又称三公九列,最初指的是太傅、太师、太保,这是周朝时期设立的三位最高官员。
他们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地位尊崇。
然而,在秦朝时期,由于皇帝集权,三公制度被废除。
到了西汉初期,朝廷的主要辅佐官员变为丞相和御史大夫,他们分别负责行政和监察事务。
此外,还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并不常置。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他提倡儒学,受经学影响,重新将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称为三公。
这时,三公的职责更加明确,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事务。
而九卿则是指朝廷中的其他重要官员,他们分工明确,负责各自的政务。
九卿的设立,使得朝廷官员体系更加完善,官僚制度逐渐成熟。
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九卿的地位逐渐削弱。
他们原本负责的政务被三公分割,导致职权渐轻。
到了魏晋时期,九卿几乎已不再具备实权,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官职。
尽管如此,三公九卿制度仍然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存在有利于政治体制的稳定,推动了官僚制度的成熟,并为后世官员选拔和管理提供了借鉴。
同时,三公九卿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权力与地位,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
总的来说,三公九卿是中国古代朝廷的核心官员体系,其演变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官僚文化的成熟。
三公九卿的介绍 -回复
三公九卿的介绍-回复【三公九卿的介绍】三公九卿,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两种重要职位级别。
三公指的是太师、太傅和太保,而九卿则是太尉、司徒、司空、太尉、大司马、大将军、太宰、大宰和大司徒。
这些官职在古代的政治体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了解。
起初,三公九卿这一官制是在战国时期的晋国开始出现的。
由于当时社会秩序混乱,地方势力横行,晋国国君面临着一系列的困扰。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晋国国君创设了三公九卿这一官制,旨在建立一个以国君为核心,将鲜卑人迁移到中国北方,同时与战国其他国家对立两千年的模型。
三公九卿的设立,可以说是古代国家建设的重要突破。
三公九卿的职责和权力是在古代官制中相对明确的。
三公是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他们既是国君的重要参谋,又是军事和行政的最高指挥者。
他们负责决策国家大政方针,管理行政机构,确定战略军事布局等。
而九卿则负责具体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太尉负责兵部的军事工作,司徒负责吏部的管理和组织,司空则是土木工程的负责人。
太傅和太保则是负责皇室后嗣的教育和保护。
与现代政治制度不同的是,三公九卿官职是世袭制的。
这意味着官职的继承权只有在家族内部传承。
这样的制度限制了官员能力的培养和选拔,只有家族中的人才有机会接手国家大权。
此外,三公九卿的官职只有天子才能任命和罢免。
这表明天子在政权中的至高无上地位,同时也决定了三公九卿的权力仰人鼻息的境地。
然而,三公九卿体制的缺陷逐渐显现。
由于官职的世袭制,导致了官员家族的私欲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特权阶层日益腐败,政治腐败盛行,使得国家走向衰败。
此外,三公九卿体制也给了太子等权臣集团过于强大的权力。
他们可以控制三公九卿的任免,从而直接影响国家的政治走向。
在东汉末年,太子的显赫地位导致了政治混乱,最终酿成了著名的黄巾之乱。
尽管三公九卿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三公九卿为国家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机构,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
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
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
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
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盛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
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公九卿制度虽在结构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间,官职的名称及权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结构却一直在变动之中。
并且,制度之外其他中央机构的出现也冲击了三公九卿制。
汉景帝改了大量官名。
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
高中历史之古代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之古代史名词解释1、三公九卿制: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
此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
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④,掌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宗室谱系、名籍;治粟内史⑤,掌财政;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九卿之外,还有列卿,如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修治宫室等。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
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另外各郡每年九月必须定期的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和治安情况,谓之“上计”。
2、郡县制:秦朝在地方上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
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
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
郡下设若干县,主要长官,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和军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
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以下有若干亭,亭以下有若干里,里就是村落。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里的头人为里正。
乡、亭、里官吏要由当地富庶人家充当。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封建国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3、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年),淳于越批评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说如发生大臣篡权之事,无以自救。
丞相李斯当场进行了批驳,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还谴责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三公名词解释
三公名词解释三公:中国古代官制。
“三公”原指三公九卿中的三个官职,即司马、司徒、司空,是辅佐皇帝的最高官员。
后泛指高官显位。
现亦以“三公”指宰相,或指品级较高的官员。
古代皇帝的马厩叫“厩”。
“厩”这个词出自秦汉时期,也就是说,古代没有专门的饲养人员和看守人员,都是把这些马匹全部交给官府来管理,这样,谁有钱谁就可以养马。
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些马厩叫做“厩”了。
可见,马厩就是古代皇帝的马厩。
太祖立《司牧法》,使诸侯王不得畜私马,郡县无畜积者皆输京师,由是马政一新。
太祖虽尚威武,然颇信佛法,尝于宫中立大会,听人讲经。
高祖又为《四分律》,欲与群臣共习之。
太祖践阼之始,高祖及诸将议攻平城,有上书言事者,辄收系狱中。
东牟侯为吏民言,以为不便。
帝怒,召见丞相,问:“何为出此言?”丞相谢罪,对曰:“陛下将兴灭继绝,定天下,安万民,岂欲好狱吏乎?”帝怒少解,乃召入丞相议之,遂收王弘、刁具等系狱中。
顷之,帝又召百僚廷议。
司空张良进曰:“陛下平定天下,天下之所仰望。
宜奉宗庙,传之无穷。
今百姓失望,社稷将危,此宜早计,早定大计。
今议者皆欲先定关中,无所与计,臣窃以为不可。
夫发卒攻关中,兵不能独进,进则三秦折其锋,攻之不能,又不能守,非计之上也。
今陛下入关,则三秦震恐,计不复生,非计之下也。
愿陛下留意关中,以为根本。
臣闻殷汤取夏,以丧其元;周武取商,以丧其名。
今陛下定天下,功无与让,群臣不可以无功。
”另一类是直接建在田间,按照固定的距离列队。
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节省劳力,每条牛道之间的距离为100步左右,约合25里。
牛只走到哪里,牛倌就在那里开道,有点像现在的汽车道路上的红绿灯。
这些牛倌从牛棚里牵着牛出来,每到一个交叉口,就用牛角去顶一下放牛娃的肚子,表示该放牛娃通过了。
如果牛倌顶牛后还不让路,放牛娃可以举手向牛倌请示,同意才可通过。
当地老百姓称这种管理方式为“三公牛”。
其实,这种管理方式比红绿灯早了好多年,早在我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吕刑》里就已经记载了,只不过那时是用“牛道”替代“牛”,后来这种方式慢慢演变为了我们现在的管理方式。
政治制度守则史名词解释
政治制度守则史名词解释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名词解释1、三公九卿: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
(1分)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长)、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查),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查),东汉为司马、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但均丧失原有职权)。
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
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4分)2、都察院:明朝中央的监查机构。
(1分)明代监查制改革废传统的御史台,将唐宋御史台下属的台院与察院职能合并而建都察院,行使中央监查机构职能。
其长官为左、右都御史,统领都察院负责对六部及地方的监查,并将全国分为十三道监查区随时派员巡查。
监察御史是都察院人数最多、职责最广的官员,主察中央及地方官员。
(4分)3、枢密院:两宋时期国家中枢组织中主掌兵籍、军令、管理军队的重要机构。
(1分)它在五代时成为常设的国家重要军事乃至政务机构,其长官枢密使由晚唐的官官充任至五代由重要大臣担任。
枢密院获得了与中书门下并为“二府”的称号。
宋代沿袭五代旧制设枢密院主军事,而中书门下政事堂主政,并称“二府”,另有三司主财政,均直接对皇帝负责。
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
(4分)4、国民参政会: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新成立的咨询机关。
(1分)它由议长、副议长和参政员(150至290名)组成。
参政员由国民党规定的机关团体推荐,资格为在机关团体工作三年以上并卓有声望者。
被推候选人交付国民党中执会指定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资格审议会,最后由国民党中执会决定参政员、正副议长。
国民参政会每半年开会一次,会期十天,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向政府提出询问和建议、初步审议国家总预算等权力,但其决议须经国防最高委员会通过方能颁布执行,多少显示出国民政府的开放性。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做官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做官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
本文导读:
秦朝三公九卿制
商朝的时候,三公指的是三位重要的诸侯,西伯、九侯、鄂侯,其中西伯就是周朝姬姓的封地。
到了周朝,三公成了太师、太傅、太保。
秦统一六国之后,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变成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负责政务、军事和监察。
西汉大司马卫青
两汉的官职比较混乱,变动较大,一开始是沿袭秦制,以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三公,汉武帝时用大司马取代太尉,后来大将军霍光掌权,丞相等地位下降。
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三公成了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光武帝晚年又用太尉替换大司马,以太尉、司空、司徒为三公。
李鸿章
隋唐时期,仍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官居正一品。
宋朝也承袭唐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而太师、太傅和太保被称为三师。
元明清则称太师、太傅、太保,但一般都是官员的虚职,为的是加衔,太师、太傅、太保为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还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
保为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正二品,如总督正职是正二品,加一个少保或者太子太保,就可以称为从一品。
但是三公一般不轻易加衔,如李鸿章死后才被追赠太傅。
历史趣谈秦朝制度简介 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具体职责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秦朝制度简介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具体职责是什么
导语: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据史料记载,三公九卿制最早用于夏朝,《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
言使能也。
”),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
”)。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韩诗外传》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
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三公的职责分别为:
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是皇帝的助手,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御史大夫: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
生活常识分享。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论述)答:(1)三公九卿制:秦汉时期。
三公是指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主持军事)。
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2)三省六部制: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度确立于隋朝一直到清朝末期,六部制一直未作改动,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不同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吏、礼、户、兵、刑、工。
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1.相同点:(1)都是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2)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2.不同点:(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清时六部跟隋唐六部的区别答:唐初定六部名称“吏、户、礼、兵、刑、工”,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明清主要突出内格个宦官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清朝:又设军机处(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2)雍正设立军机处明的政治制度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中国汉代的官职及汉代区域行政划分
中国汉代的官职及汉代区域行政划分汉代是三公九卿制度:一,三公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
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
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
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
“三公九卿”是一种怎样的官制?
“三公九卿”是一种怎样的官制?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
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
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
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名称由来(注意这只是名称的由来,并不是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中央制度的真正建立是在秦朝)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记载:“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韩诗外传》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
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
),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无论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
具体工作总领国家政务者:丞相三公系列:三大最高政府机构1.丞相,总领国政,设左、右丞相为辅助,丞相府下设官署若干;2.太尉,总掌兵政,类似今日国防部长,以原国尉府为基础扩大设置;3.御史大夫,总掌监察系统,监督中央与地方的一切政事;(秦始皇时期三公分别是:丞相王绾,太尉尉缭,御史大夫冯劫。
)九卿系列:分掌政事的九大机构1.廷尉,总掌法治领域,辖左监、右监、狱政三大官署;2.治粟内史,总掌天下农业经济,是当时最主要的经济大臣;3.典客,总掌邦交事务,类似今日外交部长,以原行人署为基础扩大设置;4.郎中令,类似皇帝秘书长,沟通皇帝系统与政府系统;5.奉常,总掌国家与皇室礼仪祭祀等,同时接受皇帝直辖;6.少府,总掌国家工程,以原司空府为基础扩大设置;7.太仆,总掌国家与皇室车马、交通、路政等,同时接受皇帝直辖;8.宗正,总掌皇族事务,接受皇帝直辖;9.卫尉,总掌皇城、皇室及所有京师官署之护卫,接受皇帝直辖。
古代官职“九卿”“三公” (1)
古代官职“九卿”“三公”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
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三公”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
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
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秦、汉时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九个官职各负其责。
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
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为古代中央掌军、政、监察的最高职官。
周代即有“三公”,一说为司马司徒、司空,亦称“三司”;一说为太师、太傅、太保。
秦、西汉时则以丞相(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东汉则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
唐、宋虽沿用此称,却无实际职
务。
明、清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也仅仅是荣誉职衔。
三公九卿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三公九卿制度的内容和作用嘿,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古代中国一个很重要的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名词。
三公呢,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就好比是咱们家里的大管家,管着各种大大小小的事儿,从国家的政策制定到日常的行政事务,都得操心。
你想想,这得多大的责任和权力呀!太尉呢,那可是掌管军事的,就像是战场上的指挥官,保卫国家的安全,责任重大得很呢!御史大夫呢,就像是个监督官,盯着官员们有没有犯错,有没有贪污腐败。
再来说说九卿,这九卿啊,分别掌管着不同的领域。
奉常,管宗庙礼仪,这可是非常重要的事儿,老祖宗的规矩可不能乱了。
郎中令,就像是皇宫里的保安队长,负责宫廷的警卫工作。
卫尉呢,是负责宫门的警卫,这可关系到皇帝和后宫的安全,一点都不能马虎。
太仆,管着皇帝的车马,得保证皇帝出行顺顺利利的。
廷尉,掌管刑法,得保证法律的公正和公平。
典客,负责外交和民族事务,就像咱们现在的外交部一样。
宗正,管理皇族事务,这皇家的事儿可不好办,得处处小心。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的财政税收,这可是国家的钱袋子,得管好了。
少府,负责皇室的财政,皇帝家也得精打细算不是?你说这三公九卿制度有啥作用?这作用可大了去了!它就像是一台精密的机器,各个部件协同运作,让国家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转。
它让权力得到了有效的分配和制衡,就像拔河比赛,两边的力量得差不多,才能保证比赛的公平和顺利进行。
丞相负责政务,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监督,互相牵制,谁也别想一家独大,这样国家才能稳定呀!九卿分管不同领域,就像分工明确的团队成员,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效率能不高吗?国家的礼仪有人管,安全有人负责,财政也有人操心,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国家能不繁荣昌盛?这三公九卿制度还为后世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你看后来的很多制度,不都能从这里找到影子吗?它就像是一颗种子,在历史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和演变。
所以说,三公九卿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那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你说是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公九卿制名词解释
古代官制,三公九卿。
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主席等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据《周礼》记载,夏代已有三公。
周朝始设三公,至秦汉时期沿袭,一直到清末。
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
其中太师和太傅最尊。
东汉以后又在大将军之上设大司马,位列三公,大将军则降为三公之一。
九卿: 1、九卿:《尚书》中称太师、太傅、太保、太史、太祝、太宰、太士、太卜、太均为九卿。
2、九寺:“三公”各置家令一人,秩千石;卿各置家丞一人,秩六百石;寺各置少卿一人,秩四百石。
以上合称“三孤”。
唐代以后各朝代的三孤都是虚职,无定员。
3、九寺:按唐制,三公所属为:太常寺,卿一人;光禄寺,卿一人;卫尉寺,卿一人;宗正寺,卿一人;太仆寺,卿一人;大理寺,卿一人;刑部,卿一人;工部,卿一人。
九寺所属为:国子监,卿一人;
1、九卿:《尚书》中称太师、太傅、太保、太史、太祝、太宰、太士、太卜、太均为九卿。
2、九寺:按唐制,三公所属为:太常寺,卿一人;光禄寺,卿一人;卫尉寺,卿一人;宗正寺,卿一人;太仆寺,卿一人;大理寺,卿一人;刑部,卿一人;工部,卿一人。
九寺所属为:国子监,卿一人;太常寺,卿一人;光禄寺,卿一人;卫尉寺,卿一人;宗正寺,卿一人;太仆寺,卿一人;大理寺,卿一人;刑部,卿一人;工部,卿一人。
3、九寺:按唐制,三公所属为:太常寺,卿一人;光禄寺,卿一人;卫尉寺,卿一人;宗正寺,卿一人;
太仆寺,卿一人;大理寺,卿一人;刑部,卿一人;工部,卿一人。
4、九寺:按唐制,三公所属为:光禄寺,卿一人;卫尉寺,卿一人;宗正寺,卿一人;太仆寺,卿一人;大理寺,卿一人;刑部,卿一人;工部,卿一人。
5、九卿:《礼记·曲礼上》:“天子之三公也,太师、太傅、太保,是也。
”《周礼·夏官·职方氏》:“九州之长曰司徒,其次曰司马。
”郑玄注:“三公,犹三卿也。
”唐·孔颖达疏:“言太师、太傅、太保,是三公也。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夫三公者,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晋书·武帝纪》:“先王建国,官有三公,邦有六卿。
”《旧唐书·柳冲传》:“文昌作宰,何异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