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音简说(金克中)
上古音
上古音常识
二、谐声系列推演法。
诒怡饴贻 治 佁笞 胎苔抬 殆迨怠
三、异文通假声训互证 分韵不同原因 一、对韵脚的认识不同
现存《诗经》的本子从分章断句到训诂讲解都源于汉人的 说经,也没有韵例的标示。某处是韵或非韵,完全靠不同诗章 之间的比较,从经验出发去玩味。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对《诗经》 的韵例就有不同的认识。对韵例的认识不同,所取韵脚字自然 不同,分部也必然受到影响。
上古音常识
存着上古音的一些特点。
七、对音材料
汉王朝与西域诸国来往,史书记载了一些音译词;东汉时 代开始翻译佛经,音译词大量增加;这类可以反映那个时代的 读音情况。 南无,梵文Namo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韵脚字系联法 利用《诗经》求出韵脚字;利用其他韵文进行验证。 1、《诗经》的韵例 2、《诗经》韵脚字归纳 3、其他韵文验证 这是上古韵部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上古音常识
研究利用的资料
一、韵文资料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它是划分先秦韵部的主要根据; 其次则有《楚辞》和群经、诸子里的韵语;两汉时代有汉赋、 乐府民歌。 这是研究上古韵部及声调的主要资料,是我们讲解的重点 内容。 需要说明的问题: 《诗经》当中的十五国风,都是反映当时口语用韵的民歌。 但是,对于这种口语音的押韵系统,历来有两派不同的观点: 一为方言、无系统派,一为雅言、有系统派。但是上古方言情 况究竟怎么样,现在没搞清楚,因此有关上古音系目前的研究 成果只能介绍后一派的成果。
上古音常识
二、对某些特殊的押韵现象认识不同。
对于特殊押韵的,不能机械地运用韵脚系联法。 (解释上节课同学疑问:声母代表字和韵部代表字的发音 问题。比如“见”,拟音为K,不是说“见”在上古时读K, 而是“见”的声母是K,是用“见”代表K这个声母。韵部代 表字同此。)
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1。
上古音: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1)声母:31—32个(喻四(以母)归并还是独立)(2)韵部:30-31部(歌部配月元:歌部独立,分出祭部配月元)(3)声调: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但和中古并不等同2.中古音:隋唐宋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代表韵书韵图:《广韵》、《韵镜》)(1)声母:37个(《广韵》37;《韵镜》38—-喻三(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
此从《广韵》)(2)韵母:《广韵》206韵,292个韵类,不计声调则为92类(平上去入合一),142个韵母中古声调:隋唐宋时代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四声: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韵;隋唐诗人用韵实际也是说明情况如此) 3.近代音: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
(代表韵书: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兰茂《韵略易通》)(1)声母:20个明兰茂“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2)韵母:19韵(每个韵分别用两个代表字表示),46个韵母(3)近代声调: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4个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已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关于中古的入声字,周氏将它们分别附在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之后,而未独立为之立类。
这种情况表明中古的入声到元代官话里已经消失,学术界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入声到元代时仍然存在,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这种看法。
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道:“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
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这句话是“入声存在说”的主要依据。
中古音(平上去入)到近现代音(阴阳上去)的声调变化:一、平分阴阳(“清阴浊阳"):调分阴阳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
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汉语常识部分试题以及答案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1、汉代的注释传笺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3、宋代的注释朱熹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二、旧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5、之言之为言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2)“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春秋左传正义晋.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楚辞注,东汉,王逸,宋洪兴祖补注。
⏹老子注,魏,王弼,河上公;周易注,魏,王弼。
⏹庄子注,晋,郭象,《世说新语》以郭象窃向秀之书。
⏹国语注,吴,韦昭。
⏹论语注,梁,皇侃。
⏹荀子注,唐,杨倞。
⏹管子注,唐,尹知章。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
⏹汉书集注,唐,颜师古。
⏹文选注,唐李善、五臣注。
喻三归匣
五、上古的声调问题
段玉裁:古无去声 江有诰:古有四声 黄 侃:古有平、入二声 王 力: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2、“叶音说”的错误
《诗经·豳风·东山》第四章: 亲结其缡(来母歌部[lǐa]) )?
错误: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造成汉字读音 的混乱
二、语音发展观点的确立
陈第批判“叶音说” : 《屈宋古音义·跋》:“余少受《诗》家庭,
四、上古声母的研究
1、古无轻唇音 2、古无舌上音(钱氏称作“舌音类隔之说不
可信”) 3、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5、“照二歸精”“照三歸端”
1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意思是说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 祗有一组重唇音帮组声母,即读作双唇塞音 的“帮[p]”母、“滂[pá]”母、“并[b]”母和双 唇鼻音的“明[m]”母;轻唇音声母,也就是唇 齿音“非[pf]”母、“敷[pfá]”母、“奉[v]”母、 “微[M]”母在上古是不存在的,直到中古时期 它们才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这个结论主要 是根据上古典籍中大量的通假异文、注音、 声训材料及谐声字现象提出来的。
一、“叶音说”及其错误
1、“叶音说”是怎样产生的? 2、“叶音说”的错误
1、“叶音说”是怎样产生的?
梁末·沈重《诗音义》 《诗经·邶风·燕燕》第三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音义》:“协句,宜乃林反。” 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运了的 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 音”。
5、“照二歸精”“照三歸端”
所谓“照二归精、照三归端”,意思是说,上古时期,中古 的“庄”组(“照二”)与“精”组字关系密切,“章”组 (“照三”)与“端”组的关系密切,他们在读音上很相近。 这个观点主要是由黄侃提出来的,学术界对这个结论尚有不 同的看法。从各种材料分析,上古时期“照二”与“精”组、 “照三”与“端”组的关系确实很密切,“浞”字,徐邈音 “在角反”,“栈”字,徐邈音“在间反”,“浞”“栈” 属于“照二”,“在”属于“精”组;“搜”“溲”用“叟” 作声符,“搜”“溲”属“照二”,“叟”属于“精”组。 “嗔”“瞋”“填”“阗”用“真”字作声符, “嗔”“瞋”“真”属于“照三”,“填”“阗”属于“端” 组;“轸”“诊”“疹”“殄”同声符,“轸”“诊”“疹” 属于“照三”,“殄”字属于“端”组;“雕”“輖”用 “周”字作声符,“雕”“輖”属于“端”组,“周”属 “照三”。
26.上古音简说
(二十六)上古音簡說
一、漢語語音的歷史分期 二、上古的韻部研究 三、上古的聲母研究 四、上古的聲調研究
一、漢語語音的歷史分期
1.上古音 2.中古音 3.近古音 4.現代音(第1057-1058頁)
二、上古的韻部研究
1.陳第批評“協句”、“叶音” 說 2.顧炎武利用韻文研究上古韻部 3.諧聲偏旁在研究上古韻部中的作用 4.上古韻十一類三十部 5.繫聯法與古韻部歸納 (第1058-1060頁)
三、上古的聲母研究
1.錢大昕的古無輕唇音 2.錢大昕的古無舌上音 3.章炳麟的“娘日二母歸泥說” 4.黃侃的古無正齒音 5.曾運乾古無喻母 (喻三歸匣、喻四歸定) 6.上古聲母四類三十二個 (第1061-1064頁)
四、上古的聲調研究
1.上古漢語有聲調 2.有哪些、多少聲調仍待研究 (第1064-1065頁)
古音今音
根据今音辨识中古音方法说略辨识中古音,对于掌握中古的声韵调,了解古今音的差异、演变规律以及从事古体诗词的研究和创作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中古音到今音的变化较大,一种中古音往往会演变成几种不同的今音,或一种今音往往会来自于几种不同的中古音,并且有些变化规律性很差或无规律可寻,所以根据今音所能确定的中古音只是一部分(且往往只能知其部分特点或总体情况),还有一部分字的古音则很难根据今音作出准确的判断,需要查检有关字典才能得知。
一、根据今音辨识中古的声母(一)今音声调为阴平声的字,今音声母不是鼻音、边音、浊擦音(r)的上声字,今音声调为去声、声母为送气音的字,其声母在中古一般为清音。
如果今音属塞音、塞擦音和擦音者,其发音方法基本上都能和中古的清塞音、清塞擦音和清擦音保持一致,即不送气音分别为中古的帮、端、知等母,送气音分别为中古的滂、透、彻等母,擦音为中古的心、审、晓等母。
例如:1.今音声调为阴平声的字:(1)来自中古平声者:巴波班奔(帮)葩坡潘喷(滂)夫飞藩分 (非)孵妃翻芬 (敷) 腮骚三桑 (心)瓜羁甘经 (见)夸欺堪卿 (溪)蛙医鸳膺 (影)(2)来自中古入声者:钵逼掰 (帮)泼劈拍 (滂)激击切 (精) 七漆接 (清)喝歇黑 (晓)鸭约揖一(影)例外:猫捞摸捏捋勒(中古声母为鼻音、边音)2.今音声母不是鼻音、边音、浊擦音的上声字(不包括零声母字):(1)来自中古上声者:洗玺扫嫂 (心) 者旨指帚 (章) 扯侈齿 (昌) 几己感敢 (见)启启坎坷 (溪)注意:今音零声母的上声字,一部分在中古属清音,如“爱要益邑” (影);一部分在中古属次浊音,如“胃 (云)饿 (疑)欲 (以)物” (微)。
(2)来自中古入声者:笔百柏北 (帮)匹癖劈撇 (滂)法幅(非)塔獭铁帖 (透)3.今音声调为去声、声母为送气音的字:(1)来自中古去声者:套跳炭烫(透)虿趁畅怅 (彻)差谶龀衬 (初)炽臭串唱(昌)(2)来自中古入声者:踏榻闼挞(透)彻撤饬黜 (彻)刹恻策龊(初)叱赤斥绰(昌)(二)今音声母为送气音的阳平声字,今音声母为擦音、韵尾为鼻音的阳平声字,其声母中古属全浊音。
上古音
以祈尔爵。” • 祈、求,古群母字,双声。
• (2)以叠韵字相通法。 • 《尔雅· 释言》:“流,求也。” • 流、求,古幽部字。 • 《白虎通义· 五行》:“辰,震也。” • 辰、震,皆属文部。
以双声叠韵字相通 • 以双声叠韵音近字相通 • 《诗·小雅·巧言》:“君子信盗,乱是用暴。” 毛传:盗,逃也。 • 盗、逃均属上古定母宵部。
上古声母的几个论断
• • • • • • • 钱大昕:古无轻唇 古无舌上 章炳麟:娘日归泥 黄 侃:照二归精 照三归端 曾运乾:喻三归匣 喻四归定
• 古无轻唇:谐声材料如,“古读冯为慿,本从 冰得声”,“古读發如撥”,“古读汾如盆”, “敷读如铺”,“方读如旁”,“古音逢如蓬 (薄红切)”。 • 假借如,《左传· 襄公廿四年》:“部娄无松 柏。”《说文》:“附,附娄,小土山也。 《春秋传》曰:‘附娄无松柏。’”据《说 文》,“部娄”是“附娄”的假借字,“附” 是正字。 • 经传异文如,《诗经· 邶风· 谷风》“匍匐救之”, 《礼记· 檀弓》引作“扶服”,《家语》引作 “扶伏”。 • 汉人声训如,《说文》:“方,併船也。” 《风俗通》:“伏者,别也,变也。伏羲始别 八卦,以变天下。”
“陈留封丘县北有桐牢”,是蟲、桐同音之证。)
• “彫雕琱鵰皆从周声,调亦从周声,是古读周亦如 雕也。”“古音竹如笃……笃、竺并从竹得声…… (竺)经典多用笃,以其形声同耳。”
• 娘日归泥
• 谐声如,而声有耐;如字从女,女声又有奴;乃声 有仍,日声有涅,等等。而、仍、如、日今读日母, 女今读娘母,耐、奴、涅读泥母。 • 声训如,郑玄注《易》“宜建侯而不宁”,高诱注 《淮南子》“行柔而刚,用弱而强”,皆读“而” 为能,能字读泥母。 • 同源如,古文以入为内。 《释名》:“入,内 也。”内字读泥母。 • 假借如,《庄子· 逍遥游》:“淖约如处子。”李颐 曰:“淖约,柔弱貌。”明古音弱与淖同。弱,日 纽;淖,泥纽。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中国音韵演变主要有四个阶段:上古音(狭意上来讲,仅限于秦汉时的中原古音,以其为雅言。
)中古音(唐以前的中原语音)注:由于汉至唐的几百年来,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人大量融合,中原音韵发生一定变化,并向南迁西。
近古音(主要形成于宋元阶段)注:原有的洛阳正音与北方的燕京语音发生大融合(历史原因),基本奠定了今日的语音发音。
现代音(民国至今)以上是中国古代雅言(也就是官方语言)的演变过程,方言接下来会详细论述。
一:写在前面的话汉语古音韵以及其发展历史一直是一个比较生僻的研究方向,不太为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所知。
本人不敢称精通古汉语音韵学知识,实际上连粗通都不算。
充其量,不过是比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更多的涉猎这一方面而已。
写作此文,希望能够以通俗的语言将汉语古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历代汉语的音调,声韵母和历史演变介绍给大家。
更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真正的“大家”和“高人”的指导。
二:今古音存在着巨大差异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古汉语语音也不例外。
从古到今,古汉语语音一直都在不停的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
但是,这一点往往被相当多的人忽略。
我曾在某网络帖子上看到有人大言不惭的宣称:“汉语是最优秀的语言,因为其稳定性高,传承性好,现在的小学生还能琅琅上口的朗诵楚辞”。
此论断简直慌天下之大谬!首先不说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直接载体,文化本身便不存在优劣,那么其载体也没有优劣之分了。
其次,此论断混淆了语音和文字的关系,汉语是通过像形,表“义”的文字,而不是西方文明体系的拼音文字,方块文字的读音变化是很难从书面文字上发觉的,于是便往往被人忽略。
从汉语的上古时代到现代,经历三四千年,汉字读音会因内外因素不断的变化,比如原本只是细微差异的读音变成有明显的差异;民族融合带来的外来语言与本地语言融合,或者某地区长期隔绝导致与其他地区的语音差异等。
古代有的音,现代可能已经消亡,现代有的音,可能是外来传入,并非古代原有,即使有某些音古今都有,也未必指同一个字。
第六章 上古音
顧炎武的十部
1、東冬鐘 江; 2、脂之微 齊佳皆灰咍,支半,尤半; 3、魚虞模 侯,麻半; 4、真諄臻文欣元魂痕 寒桓刪山先仙; 5、蕭宵肴豪 幽,尤半; 6、歌戈,麻半,支半; 7、陽唐,庚半; 8、耕清青,庚半; 9、蒸登; 10、侵覃談鹽添咸銜嚴凡。
顧炎武的功績 顧氏的功績在於開始“離析唐韻”,而不再是簡單的歸併。 離析了支韻(第二、六部) 離析了尤韻(第二、五部) 離析了麻韻(第三、六部) 離析了庚韻(第七、八部)
5、谐声字。谐声字即形声字。 童——撞蹱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方法 方法是:通过以上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 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 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声母。 具体来说,以上五种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异文: 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声训: 被释词与训释词
第一节 上古音的声母
一、研究上古声母所依据的材料和方法 依据的材料有: 1、异文。异文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如“伏羲”与“庖羲”。 2、声训。声训指古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所作 的训释,如《释名》:“房,旁也。室之两旁也。” 3、注音。注音指古注释家用同音字或反切为某些字所注的 音,如《经典释文》:“繁,步干反。” 4、重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异体字。 《说文》:“份,文质備也。《论语》曰:文质份份。彬, 古文份。” 彬——份 古今异体字。
根据王力,中古阴声韵大部分去声字在上古 属于长入,小部分属于平上; 中古阳声韵的去声字在上古全部属于平上。 换个角度:根据王力,中古的去声字有两个来源: 上古的长入和平上。阳声韵的去声字全部来自上 古的平上,阴声韵的去声字大部分来自上古的长 入,小部分来自上古的平上。
今人的上古五声说: 從《詩經》用韻的情況來看,上古已經有獨立的 去聲,因此,近來有學者主張在王力聲調系統基 礎上加上一個去聲,即上古有五個聲調。
诗经韵例与上古音(1)
汉语语音发展的几个阶段: 汉语语音发展的几个阶段:
汉语语音的发展, 汉语语音的发展,大致可以 分为上古、中古、 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 四个阶段。 四个阶段。
(一)上古音:先秦两汉时期的 上古音: 语音, 诗经》音系为代表。 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中古音: (二)中古音:六朝到唐宋时期 的语音, 切韵》 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 切韵》 (《切韵》是隋朝陆法言所编的 一部韵书,原书已经失传, 一部韵书,原书已经失传,但它 的音系保存在宋代陈彭年等编的 广韵》 《广韵》里)。
陈风·株林 株林》 《陈风 株林》一章 韵
”“南”“林”“南 “林”“南”“林”“南”为
何人斯》 《小雅·何人斯》四章 小雅 何人斯
“风”“南”“心”为韵 ”“南”“心
小雅·鼓钟 鼓钟》 《小雅 鼓钟》四章 韵
”“琴”“音”“南 “钦”“琴”“音”“南”为
卷阿》 《大雅·卷阿》一章 大雅 卷阿
“南”“音”为韵 ”“音
许瀚《求古音说》: 求古音之道有八: 许瀚《求古音说》: “求古音之道有八:一曰 谐声, 说文》某字某声之类是也。二日重文, 谐声, 《说文》某字某声之类是也。二日重文, 说文》所载古文、籀文、奇字、篆文, 《说文》所载古文、籀文、奇字、篆文,或从某 某是也。三曰异文,经传文同字异,汉儒注某读 某是也。三曰异文,经传文同字异, 为某者是也。四曰音读,汉儒注某读如某, 为某者是也。四曰音读,汉儒注某读如某,某选 若某者是也。五日音训,如仁人、 庠养、 若某者是也。五日音训,如仁人、义、庠养、序 天神引出万物,地抵提出万物者是也。 射、天神引出万物,地抵提出万物者是也。六曰 叠韵,如崔嵬、佝偻、污邪是也。七曰《方言》, 叠韵,如崔嵬、佝偻、污邪是也。七曰《方言》, 子云所录是其专书,故书雅记亦多存者, 子云所录是其专书,故书雅记亦多存者,流变实 繁宜慎择矣。八曰语, 九经》、 楚辞》, 繁宜慎择矣。八曰语, 《九经》、 《楚辞》, 周秦诸子,两汉有韵之文是也。尽此八者, 周秦诸子,两汉有韵之文是也。尽此八者,古韵 之条理秩如也。 之条理秩如也。”
古代汉语读音介绍(完整版)
古代汉语读音介绍(完整版)原创 OnlyNowExists 中古汉语拼音2022-01-26 15:02本介绍主要根据麦耘的《音韵学概论》教材进行讲解,而中古拼音方案是依据潘悟云的论文《汉语中古音》。
首先介绍什么是上古、中古、近代,每个时期又可细分为前后期等,时期之间还有过渡阶段。
我们的中古拼音主要是中古前期的发音,与《切韵》这本书很有关系,后面我会详细说明原因。
学习上古音和中古音,可以从源头上搞清楚为什么一个汉字在汉语各方言及日、韩、越南语汉字中的发音会有这么不同,可以理清它们的关系。
例如现代汉语中“东”是dong和“同”是tong,而现代日语中“东”是tou,“同”是dou,为什么它们的d/t声母好像反过来了呢?后面我会从中古音源头与演变规律来解释,才能让人理解。
例如“风”和“岚”现代的发音很不同,但字形相近。
后面我会从源头上分析原来它们被造出来时是发音相近的。
此外,对古书通假字、甲骨文的研究很有意义。
而且,古音的拼音是重码率极低的拼音输入法。
主要内容分成三部分首先介绍如何确定古代的发音确定古音的最重要的事件是从东汉到隋唐,有大量的佛经从印度梵文翻译成汉文,而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所以导致了两个结果:(1)根据佛经中人名、地名、咒语的音译词,通过梵汉对照,可以推测部分汉字在当时的发音;(2)当时的古代中国人通过梵文知道了拼音,自发地编写了根据当时汉字的声调、韵母、声母排序的字典,也就是韵书。
通过两者结合,就可以确定大部分汉字当时的发音。
第一本韵书是《切韵》,出现在隋末唐初,所以我们的中古拼音主要是指“中古前期”(南北朝至盛唐)这一时间。
但是《切韵》由于是民间作品,没有很完整的版本流传至今。
我们主要根据《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确定汉字的中古音。
因为:(1)《广韵》是第一本官方发布的韵书,有完整的版本流传下来;(2)《广韵》基本是根据《切韵》修订的,还细分了一些音,基本没有合并发音。
后来各朝代都有学者编写韵书和研究古音(称为音韵学),到了民国时期,西方语言比较学与国内的音韵学合流,产生了不少的成果,例如瑞典人高本汉和中国的季羡林等大师都对中国古音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中文系
要求:
了解上古声、韵、调基本情况 掌握诗经押韵情况 掌握上古音声母的分化
复习旧课
指出下列概念的含义及所属字母
唐守温和尚结合梵文拼音原理,制定30字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阴声歆、阳声韵、入声韵
叶音说
一、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
夲: 土刀 切。tǔ +dāo→t+āo→tāo
被切字 切上字 切下字
醢:呼改切。hū+gǎi→h+ǎi→hǎi 晻:乌感切。φū +gǎn→φ+ǎn→ǎn 眷:居倦切。ju+juàn→j+uàn→juàn 悲, 府眉切 fǔ+méi→ f+éi→ bēi 见,古甸切 gǔ+diàn→ g+iàn→ jiàn
《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礼记.·檀弓》引“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孔子家语》引用时,写成“扶伏救之。”
3、古读
汉代注音方法多用直音法,如果要注明一个 汉字的古代读音,术语就是“古读”。如 “古读猪如都”。可判定“猪、都”古代同 音,即声母zh、d同一。又如“古读廛如 坛”。(除-涂)
4、声训
用同音字或音近字解释字义,叫声训。如 “雅,夏也。”“邦,封也”。“法,逼 也。”这些声训,许多情况下声母音应该是 相同的。可以据此考求上古音声母。
(二)上古声母考查中几个比较可靠的结论
上古音到底有多少个声母,是哪些声母,目前学 术界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有几个结论 是可靠的,学术界公认的,必须掌握。
二、 反切
一、反切产生前的注音方法 (一)譬况法 譬况法是用打比方,作比较,以及描写说明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2.研究材料和方法之二:谐声偏旁归类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
段玉裁认为,声符相同的字古代属于同一韵部。提出 “同声必同部”的归字方法。例如: 皮声: 皮 披 疲 陂 波 跛 玻 菠 破 坡 颇 婆 彼 被 者声:者 赭 猪 诸 著 煮 渚 箸 楮 褚 堵 睹 赌 都 嘟 “仪”是歌部字,声符“义”。可以推定,“义、蚁、 议”也是歌部字。
江有诰提出上古有四声。
黄侃主张古有平、入二声。王力主张古有平入二声,但各分长 短,并解释上古到中古的声调演变情况:长平为平,短平后 变为上,长入后变为去,短入为入。
2.研究声调的材料认识问题
四声通押现象是汉语诗歌的普遍现象(格律诗不反映口语)。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鸦家涯:平声。马:上声。下:去声) 卖花声· 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 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岸炭叹:去声。山关:平声)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 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聚:上声。怒路 处:去声。都蹰:平声。土苦:上声) 显然,不能据此得出元代汉语无去声或无上声的结论。 我们倾向于认为:古有四声,与后代的四声基本一致。
王 力:《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三 十部。
罗常培、周祖谟、周法高:三十一部。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四、上古声母的研究
1.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凡轻唇者,古皆读为重唇。” 重唇音:帮滂並明 轻唇音:非敷奉微
材料之一:形声字
悲(帮),非声(非) 板版(帮),反声(非)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目录一上古韵部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二上古韵部(一)概念含义(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三)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0部及其拟音(四)几个与上古韵部有关的概念二上古声母声调一上古声母(一)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二)上古声母系统(三)上古声母小结二上古声调三上古音知识运用一判断古音相同相近的意义二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方法一上古韵部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1 研究上古韵母的材料方法(1)先秦韵文《诗经》、《楚辞》等;系联法归纳(2)《说文》谐声字;通过谐声系统印证《诗经》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2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方法(1)材料更为零散: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异体字)、声训、注音(直音法注音材料)、重文(说文收录的古籀别体)、通假字、联绵字等。
(2)方法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二、上古韵部(一)概念含义两汉以前的语音依照能否在一起押韵的情况而分成的若干组。
(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1 唐宋时代的“叶音”说没有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押韵不和谐处,就临时改读成自认为合适的读音。
盛行于宋代,代表作:吴棫《毛诗补音》(已佚),朱熹《诗集传》注音可窥见其大致情形(一说朱氏《诗集传》叶音完全采自吴氏《毛诗补音》)。
2 陈第的古今语音不同说(1)陈氏学说概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2)陈氏著作:《读诗拙言》——总述古音学见解;《毛诗古音》、《屈宋古音义》——古音学说的实践。
详细考查了《诗经》、《楚辞》的每个押韵字,凡是认为古今读音不同的,都标出古音,并注出证据。
但只是随字注音,没有做古韵分部工作。
3 古音学的奠基者——顾炎武分古韵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
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高度评价陈氏古今语音不同的学说,继续举起批判叶音说的旗帜,进一步廓清叶音说的流毒,同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
上古音简说(金克中)
二、阴阳对转
• 同一横排的三个(或两个)韵部拟音的主要元音相同,仅仅 是韵尾不同。因此而发生的语音转化叫做“对转”,有阴阳 对转、阴入对转、阳入对转三种。 • 同义词中有些往往有语音对转关系。例如: • 才、能(同属“之”部) 财、賄(同属“之”部) 胚、胎 (同属“之”部) 走、趋(同属“侯”部) 爸、父(同属“魚”部) 此、斯、 是(同属“支”部) 改(之):革(职)——阴入对转 • 待(之):等(蒸)——阴阳对转 保(幽):育(觉)——阴入对转 • 死(脂):殪(质)——阴入对转 宽(元):阔(月)——阳入对转 • 侮(侯):辱(屋)——阴入对转 商(阳):贾(魚)——阴阳对转 • 迎(阳):逆(铎)——阴入对转
上古音简说
一、“叶音说”及其错误 1、“叶音说”是怎样产生的?
梁末· 沈重《诗音义》 《诗经· 邶风· 燕燕》第三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音义》:“协句,宜乃林 反。”
叶音:由于语音的发展,前代的押韵的诗文到 了后代有的就不押韵了,但后人误认为作诗的 时候也是不押韵的,诗人为了押韵而把作韵脚 的某字临时改读某音以求和谐。
三、上古韵部的研究
1、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 鄘 风· 相鼠》)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诗经· 召 南· 羔羊》一章)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 邶风· 北门》)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 不淑,云如之何!(《诗经· 鄘风· 君子偕老》一章) 用系联法求诗经的韵部——将互相能押韵的字归类,就得 出《诗经》韵部。 顾炎武:《古音表》,分古韵为十部。 《音学五书》(《音论》《诗本音》《易音》 《唐韵正》《古音表》)
韩国古代汉字为中国上古音说
韩国古代汉字为中国上古音说
严翼相
【期刊名称】《语言研究》
【年(卷),期】1997()1
【摘要】古代韩国汉字音是不分中国上古端系与章(照三)系的,韩国现存最早历史书《三国史记》〈地理志〉能证实这一点。
古代韩国端系汉字音不仅反映“古无舌上音”,而且章系字也不像王力先生说的是舌上音,而是与端系一样,都为舌头音。
根据这种现象以及其他韩语里的中国上古音的痕迹,本文还主张汉字在中国上古音时期已借用于古代韩语中。
【总页数】9页(P140-148)
【关键词】高句丽;上古音;韩国汉字音;中古音;《三国史记》;声母;韩语;轻唇音;历史语言学;舌上音
【作者】严翼相
【作者单位】江原大学校中文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5
【相关文献】
1.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古代宗教崇拜--《说文》汉字民俗文化溯源研究之一 [J], 黄宇鸿
2.让规范汉字成为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有效工具——徐宗才编《古代汉语》文选例
说 [J], 刘塞曦
3.从《说文》服饰类汉字透视中国古代服装面料 [J], 吴晓璞
4.治心说与净化说─—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音乐美学思想比较(上) [J], 孙星群
5.“一”“不一”说与“一”“杂多”说(上)──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音乐美学思想比较 [J], 孙星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同谐声必同部 诸、著、煮、渚、箸、褚、堵、睹、赌、都 儀:歌部,声符“義”。 義 蟻 議 義:声符是“我”。 俄、峨、娥 蛾、饿、鹅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 段玉裁:《六书音韵表》 分古韵十七部
者
3、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江 戴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三、上古韵部的研究
1、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 鄘 风· 相鼠》)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诗经· 召 南· 羔羊》一章)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 邶风· 北门》)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 不淑,云如之何!(《诗经· 鄘风· 君子偕老》一章) 用系联法求诗经的韵部——将互相能押韵的字归类,就得 出《诗经》韵部。 顾炎武:《古音表》,分古韵为十部。 《音学五书》(《音论》《诗本音》《易音》 《唐韵正》《古音表》)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有人说“斜”和“家”押韵,所以“斜”应该 读xia;“野”和“下”押韵,所以“野”应该 读ya。请根据所学的汉语音韵学知识,谈谈你 的看法。 • 这样的读法也是犯了“叶音说”的错误,是不 正确的。这些诗写作的时代“斜”和“家”、 “下”和“野”是押韵的,即韵本来就相同, 无须临时改读“斜”、“野”的语音以求和谐。 至于当时它们的实际语音是什么,只能通过历 史比较等方法来确定其大致的读音。现在“斜” 和“家”、“下”和“野”不押韵了,这是语
二、阴阳对转
• 同一横排的三个(或两个)韵部拟音的主要元音相同,仅仅 是韵尾不同。因此而发生的语音转化叫做“对转”,有阴阳 对转、阴入对转、阳入对转三种。 • 同义词中有些往往有语音对转关系。例如: • 才、能(同属“之”部) 财、賄(同属“之”部) 胚、胎 (同属“之”部) 走、趋(同属“侯”部) 爸、父(同属“魚”部) 此、斯、 是(同属“支”部) 改(之):革(职)——阴入对转 • 待(之):等(蒸)——阴阳对转 保(幽):育(觉)——阴入对转 • 死(脂):殪(质)——阴入对转 宽(元):阔(月)——阳入对转 • 侮(侯):辱(屋)——阴入对转 商(阳):贾(魚)——阴阳对转 • 迎(阳):逆(铎)——阴入对转
三、旁转
• 相邻两横排的主要元音的发音部位接近, 因此而发生的语音转化叫做旁转。 例如: • 头(侯):题(支)——旁转 • 杀(职):戮(觉)——旁转 • 回(微):还(元)——旁对转
四、上古声母的研究 1、上古时期无舌上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古无舌上音》:“凡轻唇者,古
皆
板(帮b) 、反(非f) 《论语》:“子贡方人。” 方(非f)通 谤(帮b) 2、上古时期无舌上音
上古音简说
一、“叶音说”及其错误 1、“叶音说”是怎样产生的?
梁末· 沈重《诗音义》 《诗经· 邶风· 燕燕》第三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音义》:“协句,宜乃林 反。”
叶音:由于语音的发展,前代的押韵的诗文到 了后代有的就不押韵了,但后人误认为作诗的 时候也是不押韵的,诗人为了押韵而把作韵脚 的某字临时改读某音以求和谐。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一、suō。同“蓑”。《说文· 衣部》:衰,草雨衣 • 二、cuī。1,一种丧服,后作“缞”。2,用于 “等衰”,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减。引申为减 退。《广韵· 支韵》:“衰,小也,减也,杀也。” • 三、shuāi 。衰微,衰落,衰弱等。
1、“韵缓说”
认为古诗用后世语音来读不押韵是古人用韵宽泛的造成的,这 种观点被称为“韵缓说”。 陆德明《经典释文》:“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2、陈第批判“叶音说”
《屈宋古音义· 跋》:“余少受《诗》家庭,先人木山公尝曰: 叶音之说吾终不信,以近世律绝之诗叶音者且寡,乃举三百篇尽谓 之叶,岂理也哉!然所从来远,未易遽明尔,竖子他日有悟,毋忘 吾所欲论著矣。余于是默识教言。” 《毛诗古音考· 序》:“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 转移。”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无舌头 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唇。” 悲 (帮b)、非(非f)
店(端d)、占(知zh)
葉[ ap ]
侵[ əm ]
谈[am ]
一、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分
• 左边竖行都是元音结尾,故称“阴声韵”; • 右边竖行都是鼻音结尾,故称“阳声韵”; (以[-m]、[-n]、[- ŋ]结尾) • 中间竖行都是塞音结尾,故称“入声韵” ([-p]、[-t]、[-k]都是塞音,中古的四声中 的入声字就是指以这三种輔音结尾的字。 现在南方不少方言仍保留着入声的声调)。
2、“叶音说”的错误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 《诗经· 关雎》第四章:“参差荇菜,左右采 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朱熹《诗集传》: “采,叶此礼反;友,叶羽已反。”又《匏有 苦叶》第四章:“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 卬否,卬须我友。”朱《诗集传》 :“友, 叶羽轨反。”
二、语音发展观点的确立
冬[ uŋ ]
四
五 六
侯[ っ ]
鱼[ a ] 支[ e ]
屋[っk ]
铎[ ak ] 锡[ ek ]
东[ っŋ ]
阳[ aŋ ] 耕[ eŋ ]
七
八 九
歌[ ai ]
脂[ ei ] 微[ əi ]
月[ at ]
质[et ] 物[ ət ]
元[ an ]
真[ en ] 文[ ən ]
十
十一
缉[ əp ]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上古三十部
阴 声 入 声 阳 声
一
二 三
之[ ə ]
幽[ u ] 宵[ o ]
职[ ək ]
觉[ uk ] 药[ ok ]
蒸[ ə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