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讲稿(13)
细观郦波教授《曾国藩家训》
细观郦波教授《曾国藩家训》“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这是对曾国藩褒贬不一的真实体现。
毛泽东曾说过:“寓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作为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其所作所为,其思想学术无不对我们起着深远的影响。
郦波教授从不同的层面对曾国藩的知人用人、居官之道、勤俭持家、治学论道、为人处世和修身养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知人用人郦波教授讲到“用人必先知人”,通过曾国藩三顾彭玉麟,终于请的彭玉麟出山。
而曾国藩在用人观识人观方面,有一个著名的理论,是四个基本原则:一要才堪治民,二要不怕死,三不计名利,四是要耐受辛苦。
“大抵有忠义血性者,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最重要的是要有忠义血性,这是第一标准。
在“用人四部曲”中,曾国藩的用人方法,成就了神州第一幕府。
一是广收,他常教训弟弟,“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不要觉得没有人才,人才多得是,是你没有看人才的胸襟与眼光,“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
二是慎用,“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之处。
”平生智慧都在怎么用人上,除此没什么。
最大本事是用得准与对。
三是勤教,发现用对之后,这是培训,是人才培训的思路。
不能任意他自己的发展。
得不断引导他们,按你的方向发展前进。
四是严绝。
这就要说到不用王增这样的大才,他有明确的人才认识,要成事,得靠一个队伍,组成人才环境,得有序得稳定。
人才团队才能良性循环,这好理解。
曾国藩认识到,就要做到保证人才环境的稳定。
两种人不用,一是表现欲极强的人,二是虽有大才但是性格极其激烈的人。
像王增是。
左宗棠也是,只是把他当作搭档来对待。
总之,广收,就是发现人才;慎用是用对人才;勤教人才培训;严绝是人才管理。
二、居官之道郦波教授谈到曾国藩的居官之道,也赞叹不已。
“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曾国藩讲到:“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
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篇一:郦波-曾国藩家训篇二: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吾日三省吾身——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三)孔子有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在近两千多年的时光里,在这方面能做到极致的无疑就是曾国藩。
一生反省自律,应该说是曾国藩成就自己人生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曾国藩一生创作的和家书达百万字,而这些日记和就是的主要内容家书史可法一生自我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
他能通过日记与家书把自己的糗事都记录了下来,反省自己的心路历程得失,并以自己的经验子孙来教育后人。
曾国藩资质平常,他身上也有普通人常有的性格手上弱点,甚至一生也做过很多错事,留下很多遗憾。
但是,他有一个常人最难具备的优点,就是对于任何事,对于任何错误与不足,他能够做到勇于反思与反省。
初恋梁启超在评价曾国藩时他认为曾国藩的人生,是一场华丽的转身,而他之所以能成为少有的杰出人物,根本原因最重要的其原因那就是他能够终其一生,不断地深思与学习,不断地在反思、反省和学习中技术革新,即使这个过程终其一生都没停止过,所以曾国藩才能成就他本来应该是极其普通的人生。
现代校园生活像一条匆忙的急流,谁都被这条急流裹着向前,自今有宁静的思考,闲适的享受,潜心的创造。
在时光的流里,我们可否停下匆忙的脚步,反思我们工作中的的得与失,成与败。
面对浮躁的、充斥着功利的伦理,在每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们可否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反思让我们从前面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沉淀智慧,查找不足,有效弥补,吸取教训,及时改正。
认真思考让我们更加清醒,更加睿智,更加科学合理的预处理处理今后的这两项工作,从容从容房顶对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
在反思中我们成长,在反思中我们进步,在反思中我们让自己的工作生活日臻,体味职业带给我们的幸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能够做到“心如明镜台”。
郦波主讲
【郦波主讲】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上、下)部(视频文字全集)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旧属湘乡县)。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中文名:曾国藩别名:曾剃头,曾伯函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南长沙府湘乡县出生日期:公元1811年11月26日逝世日期:公元1872年3月12日职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毕业院校:私塾代表作品:《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主要事迹:镇压太平天国,攻克天京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
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
曾国藩幼从父学。
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
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
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明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
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
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
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
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郦波《曾国藩家训》
郦波《曾国藩家训》第一篇:郦波《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家训郦波曾国藩家训上部上部01谁来拯救笨小孩(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
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
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
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
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
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
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
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
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
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
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
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百家讲坛》郦波评《曾国藩家训(全)》读后感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全)》------看曾国藩的人生境界12年6月22日到7月28日,在上观看了《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全)(共27集,上部14集,下部13集)》深有感触,谨以此文作为第一次观看后的感想,并希望以后能结合人生的经历逐渐提升人生境界。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全)》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每一集,郦波老师都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富有哲理性的解说将曾国藩家训评说的绘声绘色、富有深意。
关于这个节目,郦波老师对整体的框架有自己的解释,整个曾国藩家训的内涵的评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他的修身齐家——自立自达;第二部分讲他的识人用人——立人达人;光有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思想还不行,所以第三和第四部分都是讲他的知行合一的实践。
自我观之,曾国藩家训的内容相当广泛,具有很强的现代教育意义,仅仅观看教育片是不足以深入其中的,希望今后能看到相关方面的更多产品。
郦波老师首先用上部前八集向我们展现了曾国藩的自立自达。
从其中的关系可以看出,自立自达最重要的就是贯穿于自立自达始终的“恒”和“趣”字。
“恒”字讲述了人生的三层境界:一曰自立,即青年阶段信仰、志向、价值观的形成;二曰自信,即在人们具有丰富人生阅历和社会阅历后能处理事情,驾驭环境,驾驭时局的能力,既要有自控能力,也要有控制能力;三曰自省,真正的自省不仅是自我提醒、自我要求,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存要求,这样人生才可以生生不息、永不止步。
“趣”字讲述了三个方面:一曰对个人的意义重大,志向只有在一种积极的、昂扬的、乐观的、向上的、愉悦的情趣下才能塑造有意义的人生;二曰对亲情、家庭意义重大,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对家人的启发和影响,例如赏识教育;三曰对团队有重大意义,领导者应该注意团队的严格的组织性和积极的生机和活力。
可以说没有“恒”字,人生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而没有“趣”字,人生的目标和动力就缺少了积极的、昂扬的、健康的、向上的生机。
而曾国藩的自立自达还着重于人的品性的六大方面。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道德教育的启示中兴名臣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堪称当今时代的道德楷模,通过曾国藩千封家书中的修身养性、教子持家、交友与处世等来约束自身言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重新构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让青年群体树立崇高的个人理想,用精神信仰来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以此提高青年人的道德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
标签:曾国藩家训;大学生;道德素质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百家讲坛》系列中《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曾国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1]。
对于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曾国藩可以作为他们的行为指南,通过曾国藩千封家书中的修身养性、教子持家、交友与处世等来约束自身言行,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以此提高青年群体的道德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一、《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修身的启示(一)读书有志有识有恒《曾国藩家训》中提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对于90后的青年群体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曾国藩是在读书的体验中,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青年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读书,如何通过读书让青年学生树立一个崇高的精神信仰,用这个精神信仰来规范青年人的道德行为?曾国藩的道德教育思想都是来源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前提与根基[2]。
因此,用传统文化来规范青年人的道德素质,既是很现成的也是能够产生良好成效的事情。
人要有志气,才不甘下流,才会不断努力学习;做为青年学生,只有多积累知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恒心,是这一代人最缺乏的品质,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往此一事,首尾不懈。
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正是抱着“有志”“、有识”、“有恒”的态度,曾国藩才能在求学路上孜孜不倦,公务再忙也要按时温书,甚至于在他饱受“癣疾”之苦,仍以“无一日不读书”而感到欣慰不已。
《郦波评曾国藩家书》第一讲到第三讲读书笔记。
《郦波评曾国藩家书》第一讲到第三讲读书笔记。
读书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增长见识,学到新的知识。
郦波老师在书上说的很明确,曾国藩对于读书的认识很深刻。
他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通过读书,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可以改变个人的生活处境,进而改变命运。
但曾国藩对读书改变命运的看法显然更加细致。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这便是曾国藩对于读书最直接的认知。
进德之事,也就是说读书可以立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养成支撑自己人生的信仰与信念。
而“自卫其身”,则是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气质,在侃侃而谈,展露自己胸中的学识时,人的灵魂,真的是会冒香气的。
郦波老师在书中,为我们解读了曾国藩的读书之法,我深以为然,读书,就是应该这样读才是。
首先,读书要读经典的书。
曾国藩便主张,读书就要读经典,例如他当时的《二十三史》,现在来说,加上了清代,也就是《二十四史》了。
所谓经典,就是能让我们学到东西,增长见识的书籍,世界名著,经典电影都可以算进来,曾国藩的家训那么多,要我耐着性子去啃文言文,当然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但若是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把曾国藩经典的思想和理念,以及曾国藩的人生结合起来,用现代人的思维观念呈现在我面前,这不是更好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和看世界,可以事半功倍,可以看得更高,更远。
其次,曾国藩主张读书要专一,“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要是读一部经典,就要沉浸其中去理解,去学习,做好读书的笔记,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对于有疑惑,有不解的位置,也都标注出来,找老师,长辈们请教。
最后,曾国藩认为,读书还需要培养自己的兴趣范围,世界上各类书籍琳琅满目,书山书海之广阔,穷尽人的一生,都是读不完的,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可以粗略的涉猎一番,但还是应该找到属于自己最看重的知识领域和范围,在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加强自己的认知和学识,日积月累,才终会在量变的基础上质变,完成华丽的蜕变。
郦波《曾国藩家训》上部13无愧于兄弟
郦波《曾国藩家训》上部13无愧于兄弟(曾国藩一直非常重视对弟弟们的教育,因为在他看来“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于是在曾国藩的一千多封家信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写给他的四个弟弟的。
在这些家信中,曾国藩或是正言厉色,或是苦口婆心,或是淳淳教导,都无不是费尽心思地在教导弟弟们,希望他们能早日成才,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所以在曾国藩的家训中,他对几个弟弟们的苦心教导,一直被后人所称赞。
曾国藩也自认为一生“无愧于兄弟”。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这几个弟弟和曾国藩相处并不融洽,甚至他们曾经写信指责过曾国藩。
又据史料记载,曾国藩官场得势之后,却曾经一度坚决弃弟不用,这是为什么呢?那么曾国藩究竟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哥?在家训中,他又是如何教导弟弟们的呢?曾氏兄弟的相处之道,到底能给我们现代人哪些有用的启示呢?)与他的家训不同的是,曾国藩的家训独特处在于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独特。
一般家训面对的只是子女,他的家训还面对几个也想建功立业的弟弟。
在对弟弟们培养的过程中,他花了不少心血,本应该很有成果吧,可是几个弟弟与他的关系开始很僵。
他们兄妹总共九个人,他是男孩中的老大,老二是曾国潢,老三是曾国华,老四是有名的曾国荃,老五是曾国葆。
曾国荃号称九帅,他在他们曾家排行老九,这是族兄弟中排行。
他本受大哥器重,曾国藩当翰林时,带了父亲与九弟去北京,要亲自教导,不久,父亲回家,但是弟弟还是留下来,要亲自带。
不久,老九也要走,他就纳闷,为什么想走呀?曾国荃没理由,就只是想回家。
哥哥态度不好?还是什么原因?怎么向父亲交代呀?曾国荃就要走,也不说理由。
曾国藩着急了,写信给父亲,“弟未尝片语违忤,男亦从未加以词色,兄弟极为湛乐,兹忽欲归,男寝食难安,辗转思维,不解何故,男万难辞咎……望父母俯赐惩责。
”弟弟没有对哥哥不礼貌,我也没有指责过他,可是,我觉得我们感情好,不懂为什么非要回家,我实在不敢瞒着,肯定我没做好,父亲要骂就骂我吧。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讲稿(13)(5篇)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讲稿(13)(5篇)第一篇:【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讲稿(13)【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讲稿(1---3)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
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那么,是谁成就了这个笨小孩的非凡人生?曾国藩和他的《曾国藩家书》会给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
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
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
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
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
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
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
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
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
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
郦波:曾国藩家训具有普世性价值
郦波:曾国藩家训具有普世性价值中国家训文化浩如烟海,儒家推崇的是家庭教育,其次是社会教育,最后才是学校教育。
在这么多家庭教育里头,“一门三院士,九子皆龙凤”的梁启超最佩服的是曾国藩的家训。
曾国藩家训在学界被称为千古家训之首。
为什么呢?我个人总结是因为曾国藩的家训教育思想不仅仅有个案的价值,还有普世性的价值。
它之所以被称为千古家训之首,第一他是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具有个案的经验总结;第二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的一代大儒,家训有理性的升华;第三他还带一个团队去改变了一个时代。
曾国藩家训的内容,浩如烟海。
其中就有一个叫“八宝饭”,包含八个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八宝饭是曾国藩从他爷爷创立的家规中总结而成的,非常精彩,非常凝练。
几年后,曾国藩自己也提出另一个家训——“八本堂”。
“八本堂”里的“本”就是孔子说的:“本立而道生”。
“本”是孝悌的意思。
“八本堂”体现了曾国藩人生的八大根本,即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三致祥”之“孝”除了“八本堂”,曾国藩还有一个“三致祥”。
第一是,是孝致祥。
曾国藩认为整个家族最根本的,第一性的东西是孝。
他认为华夏民族文明最根本的也是孝。
中国向来重视孝道文化。
一孝一家皆有生气,只要家里的子孙孝道孝行,则一家皆有生气,一族皆有旺气。
孝还可去戾气,一个人不成熟,或者一个人有缺点,只要让他守孝,就可以将他改变。
中国文化还把孝当成考试的核心,认为看一个人的品行最重要的看他孝还是不孝。
西周的封建制让人们意识到对鬼神的崇拜会导致对生命的漠视。
于是周公开始推崇不祭鬼神,这改变了整个中国的祭祀形式。
不祭鬼神就没有信仰,没有信仰,民族就没有凝聚力。
那怎么办?西周开始祭祖先,祭三皇五帝以及杰出的仁人志士。
从此,中国的鬼神崇拜一下子变成了祖先崇拜。
而就是因为有了祖先崇拜,所以中华民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心得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心得《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心得读了《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使我明白了以下五个道理:一、人之常情: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曾以儒家信仰来挽救中国传统文化,目标崇高,无可厚非,但是,你因此要求所有人都像你一样,做一个不贪名、不求利的彻头彻尾的君子,那就太不切合实际了。
曾自己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但问题是你能做到这么高的境界,别人未必能做得到。
你自己如此做,却也这样要求所有的团队成员,要他们都成为你这样不“急急名利”、不求官求财的君子,就是痴人说梦。
赵文烈说,方今天下大乱,有识之士聚集到您身边来,固然要成就一番事业,但还有更为现实的需求。
这些人不是没有公心,但有公心的同时,也有私心,这也是人之常情。
谁没有父母妻儿?谁没有家眷子息?谁不是要能先生存,才能谈精神?曾大帅,您到好,您是大帅,您当然不“急急名利”,可手下这帮人他远要养家糊口,近要谋个人出身,谋个人前程,这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本来无可厚非。
可现在您一句“做君子”的理想,就断送了这一切。
这样一来,大家跟着您,还混个什么劲儿呢?举荐提拔曾300,胡3000,而且曾大战役,胡小战役,在曾老师您这儿,有理想、有君子,但没前程,没前途,到胡那呢,有理想,有君子,有前程,有前途。
那谁还愿待您这儿。
您不能照顾手下人的私心,也就成就不了您一人的公心。
二、进让:忍让分忍和让,即一个叫忍辱负重,一个叫让利于人,当矛盾爆发、压力增大时,我们说要忍,可矛盾与压力本身不会因为你有没有忍耐而取消,忍耐只是解决了自己这一方面的问题,却并不能解决矛盾与压力那一方面的问题,当然,可能因为你忍耐,矛盾与压力渐渐随时间而淡化了,那时矛盾与压力在时间的过程中被动地、随机地消解了,并不是因为你的忍耐而主动淡化的。
通俗地说,忍耐就是不作为,但压力并不受你这种不作为控制,它有可能随时间淡化,也可能因为你的不作为反而进一步加强,最后的局面就会是不可控的。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与感悟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与感悟听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心得感悟读书笔记,与君一起分享。
曾国藩有一对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听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心得感悟读书笔记,与君一起分享。
曾国藩有一对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撑起两根穷骨头是指人要有骨气,曾国藩一生以穷为荣以穷为本,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他绝不把当官所赚的钱留给后人,这就有疑问了。
自从曾国藩发迹后湘乡出来很多人,因为曾国藩喜欢用乡人。
曾府也成为湘乡第一府第,曾家也一度成为湖南首富。
难道建曾府或是湖南首富的曾家就没有曾国藩一分钱?其实这里面还真没有曾国藩什么事。
曾国藩确实很节俭,但他的几个兄弟却是一个比一个贪。
他自己兄弟五个,最贪的是五弟也就是在家族里排行第九的曾国荃。
曾家兄弟打仗都特别狠,除了曾国藩外打了胜仗后都喜欢屠城,然后把所得的金银财宝据为己有。
老九曾国荃就这样敛财无数。
曾国藩对大家庭的兄弟们无可奈何,但他对自己子女确实很严格。
两个儿子都非常节俭,一直都过得很清贫。
曾国藩是死在两江总督的任上,难道他真没有留一点钱给他两个儿子吗?有个小小的例子可以反证:曾国藩死后他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为官了。
老大曾纪泽比较有名,曾经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
当时国家比较穷,曾纪泽在驻英、法大使期间甚至把自己的薪俸贴补到建使馆或是外事活动中去了,而他节俭得衣服都舍不得买。
老二纪鸿则是北京一名低级的官吏,比他哥哥还穷。
有次纪鸿生了一场大病,看了病后竟然拿不出钱去抓药,想向哥哥借钱,但一是哥哥不在国内,二是想到哥哥也不宽裕。
这时曾国藩才离世不久,如果留了钱的话两个儿子不可能会过得那么的拮据。
在万般无奈之下还是左宗常知道了这件事后出手相助。
当时左宗常热泪盈眶,说平时最不服曾国藩,但现在不服也不行,两个孩子身为名门之后,清廉自省到这个地步,老曾真是教子有方啊!曾国藩平时就穿家里老妻织的布衣。
一生只做过一件高档衣服,那还是他金榜题名时做的一件高档料子的长袍,平时舍不得穿,只有在大场面时才会穿出去,回来就赶紧脱下收好。
郦波《曾国藩家训》上部03撑起两根穷骨头
郦波《曾国藩家训》上部03撑起两根穷骨头(清朝官员的薪俸是不低的,特别是曾国藩最后已经升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收入应该是很可观的。
因此曾国藩虽然不至于过多么奢侈的生活,应该也不会过得很清苦,可是曾国藩和他的家人却一直过得异常清苦,而且曾国藩也在给自己的弟弟和子女的家书中告诫他们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可见在曾国藩看来勤俭节约才是兴旺的根本,而骄奢懒惰就是失败的温床,守得住贫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为什么一个“穷”字会让他坚持了一辈子?)前些年流行一句话,叫什么呢?叫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那么我们就想问了,做官到底要学曾国藩的什么呢?一般人都以为曾国藩在晚晴政坛始终屹立不到,要学应该学他那个左右逢源的做官技巧。
但是,曾国藩的做官技巧到底是什么?说起来有一大堆。
但曾国藩他自己认为,他做官的根本以及做官最大的技巧就一个字,什么字呢?穷。
在给九弟的家书中曾说过,他觉得弟弟们也要当官,先把为官的心得说说。
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食言。
”我向来认为做官发财是羞耻的,做官贫穷为荣,我将来遗产里有做官的钱是违背人生信仰的。
老天可以作证,我绝不食言。
清廉为本,才是好官,但这话里还有三个蹊跷处,一是清廉是应该的,正常的事,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为什么他要发誓呢?二是内容上,将来遗产里有做官的钱,是可羞的,但我们知道他做到了总督,遗产里怎么可能没有做官的钱呢?两江总督工资高呀,怎么没有呢?三是客观事实与这段话的矛盾。
他是湖南湘乡人,清代没出过大官,后来有许多。
因为他喜欢提拔乡人。
所以有许多老乡。
这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成了最大的乡绅富户。
他说不贪财,不是矛盾吗?是不是放空炮呢?我们先放下一三,先看第二,他到底有没有留官银为遗产呢?有多少遗产呢?多少应该有一点。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听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听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曾国藩有一对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撑起两根穷骨头是指人要有骨气,曾国藩一生以穷为荣以穷为本,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他绝不把当官所赚的钱留给后人,这就有疑问了。
自从曾国藩发迹后湘乡出来很多人,因为曾国藩喜欢用乡人。
曾府也成为湘乡第一府第,曾家也一度成为湖南首富。
难道建曾府或是湖南首富的曾家就没有曾国藩一分钱?其实这里面还真没有曾国藩什么事。
曾国藩确实很节俭,但他的几个兄弟却是一个比一个贪。
他自己兄弟五个,最贪的是五弟也就是在家族里排行第九的曾国荃。
曾家兄弟打仗都特别狠,除了曾国藩外打了胜仗后都喜欢屠城,然后把所得的金银财宝据为己有。
老九曾国荃就这样敛财无数。
曾国藩对大家庭的兄弟们无可奈何,但他对自己子女确实很严格。
两个儿子都非常节俭,一直都过得很清贫。
曾国藩是死在两江总督的任上,难道他真没有留一点钱给他两个儿子吗?有个小小的例子可以反证:曾国藩死后他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为官了。
老大曾纪泽比较有名,曾经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
当时国家比较穷,曾纪泽在驻英、法大使期间甚至把自己的薪俸贴补到建使馆或是外事活动中去了,而他节俭得衣服都舍不得买。
老二纪鸿则是北京一名低级的官吏,比他哥哥还穷。
有次纪鸿生了一场大病,看了病后竟然拿不出钱去抓药,想向哥哥借钱,但一是哥哥不在国内,二是想到哥哥也不宽裕。
这时曾国藩才离世不久,如果留了钱的话两个儿子不可能会过得那么的拮据。
在万般无奈之下还是左宗常知道了这件事后出手相助。
当时左宗常热泪盈眶,说平时最不服曾国藩,但现在不服也不行,两个孩子身为名门之后,清廉自省到这个地步,老曾真是教子有方啊!曾国藩平时就穿家里老妻织的布衣。
一生只做过一件高档衣服,那还是他金榜题名时做的一件高档料子的长袍,平时舍不得穿,只有在大场面时才会穿出去,回来就赶紧脱下收好。
这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一直到曾国藩去世时还是崭新崭新的。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作者: 李宁 王新峰
作者机构: 辽宁科技大学 经济与法律学院,辽宁 鞍山114051
出版物刊名: 学理论
页码: 349-35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6期
主题词: 曾国藩家训 大学生 道德素质
摘要:中兴名臣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堪称当今时代的道德楷模,通过曾国藩千封家书中的修身养性、教子持家、交友与处世等来约束自身言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重新构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让青年群体树立崇高的个人理想,用精神信仰来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以此提高青年人的道德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与感悟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与感悟(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与感悟听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心得感悟读书笔记,与君一起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讲稿(1---3)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
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那么,是谁成就了这个笨小孩的非凡人生?曾国藩和他的《曾国藩家书》会给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
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
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
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
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
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
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
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
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
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
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人人都说他事业惊人,小时天纵奇才,要不然没那么大名头,要不然后来那么多人佩服他。
像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
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
不能因此说他小时聪明。
他小时真笨,有史料证明,后人也有评论提到过。
像梁启超说过:“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挫。
”一般人都传他小时聪明,那是胡扯,哪有天才?他比一般人都不如。
当时名人中他最笨。
这不是瞎话,那篇文章叫《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
文章是极力推崇曾国藩的。
这说明是实事求是的。
那么,这么笨的怎么就成就了大业吗?再看他除了笨还有什么缺点?1830年十九岁,父亲觉得他真教不出来,送给朋友汪老师来教。
他也认同太笨了。
一次汪老师指着就骂他,天生的蠢货,将来有出息,我给你背伞。
曾国藩也一点反应也没有。
笨没考上科举,但是发奋,第二次考中了进士。
回乡,去汪老师家,得谢师呀。
大晴天,曾国藩特意带伞。
老师来迎接。
曾国藩把伞放在身边,汪老师送出来,一口一声大人,出了大门了,曾一拍脑门,忘了伞了,赶快去拿,老师说我替你去拿。
出来交给曾国藩,曾笑着说谢谢恩师了,今天你替我背伞了。
汪老师哭笑不得。
这个胸襟不怎么样,不仅对老师对别人对自己气量都不大。
太平军攻下湖北弄昌,林绍璋南下湖南,直逼长沙,当时诏书再来,曾国藩坐不住了,带着湘军出发,准备决一死战。
曾国藩有自信,所以他第一次出战,构想的是直扑林绍璋,有人出主意,说不如分兵去偷袭靖港。
曾听着不错,让塔齐步去攻打湘潭。
他率水师去偷袭靖港。
到了后,水师攻城,曾让陆营搭浮桥。
结果是诱饵,太平军正等着他。
火烧靖港。
一下子水师乱了套。
没经验的湘军乱了,不得了。
这些新兵全往后跑。
曾国藩急了,让亲兵拿着令旗站到浮桥上大喝,过令旗斩。
他斩了一个。
大家愣了。
还接着跑。
他够不着斩了。
气得无可奈何。
手下都急了,叫他跑。
把他拖上战船。
太平军人不多,但跟着掩杀,曾国藩被杀得大败。
曾国藩看着江水,发呆。
手下人不敢说话。
他发了一会呆,往前走,掉到水里了。
春寒时,他情急下,想投水自尽。
当时人回忆说,“文正衣湿衣蓬首跣足,劝之食,不食。
乃移居城南妙高峰。
再草遗属,处分后事,将以翼日自裁。
”好不容易救上来,让换衣服不肯,吃饭不肯吃。
大家劝他想开点,他还想不开,写遗嘱,还想去死。
成大业者不拘小败。
这不过小败,至于寻死吗?后来人家嘲笑他没大将几度。
最后不自杀,说起来也是他实在没眼光,湘潭那儿是主战场。
那边大败林绍璋,大获全胜。
消息传来,他不死了。
靖港之战看,他不算指挥若定吧,不能眼有全局吧?除了愚昧,性格有缺点,还有着人生遗憾,最大的是天津教案。
直隶总督时,当时大案,几十个小孩失踪,当地嫌疑人是王三,是法国一个教堂的教民,当时去要人,天主教堂说没这个人。
对质时,情绪失控了。
市民放火烧了教堂。
天津领事馆许多人死亡。
慈禧下令让曾国藩去处理。
当时他在领导洋务运动,特别不想开战。
他处理时软,没想到百姓情绪办。
天下人都骂他是卖国贼。
后来一再声明,但是临死前也后悔最大遗憾是天津教案。
有人说他影响中国后代历史第一人,有人说是传统儒学得以延续的关键。
谁又知道他是笨小孩,有个性缺陷,甚至有巨大人生遗憾?这么普通的曾国藩怎么就成就了非凡的人生呢?首先是自我教育。
最大的教育正是自我教育。
曾国藩是有这么多问题,但是有一个平常人不具备的优点,正是这个优点成就他,这正是对自己对生活中的点滴对缺陷做到切实的反思与学习。
我们很少有人能做得实在。
一个崇高的信仰要求自己,正是修齐治平的思想与仁爱的精神。
像当年的小偷哪里知道这个笨小孩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笨,所以才通宵地读书。
这对曾国藩是常态呀。
他也反思最多的是小心眼,怎么做到气量不小。
他是越来越胸襟博大。
像天津教案是遗憾,临死前,儿子曾纪泽陪他散步,他还说这事。
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
要不卑不亢。
儿子正是这样成了伟大的外交家。
只身入沙俄,谈回了伊犁。
所以梁启超认为正是这种自我教育让他的一生是华丽的转身。
难得的是这些心得都记下来,在日记在家书里。
更难得了。
包括的内容丰富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
梁启超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别人说的都是空话,他写的都不是空的,比唐宋来许多人说的话,对我来说,对后代人来说都让人终身受益。
不仅是清中兴名臣,也是教育家。
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这个家书的内容。
他和他的家书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标准的家训。
影响大而深远。
这部书大多写在他当官之后,不仅写给儿子,还有家人。
教育家人做人和做事两块。
这是儒家强调的核心。
孔子强调仁,讲人与人的关系。
曾国藩从这个字上获得什么启迪呢?第二集、无一日不读书“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
我们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作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的。
所以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
事实上曾国藩原来也只是一个资质很普通的孩子,当然后来有很多人传说他少年时怎么聪颖、聪慧。
事实上人出了名都这样,名人出名之后,大家就会传说他怎么天资聪颖,怎么小时候就是个天才。
哪儿有那么多天才啊?一般孩子资质差别不大,都不大,但是为什么非常平常的曾国藩就能培养出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来呢?这就要从曾国藩的科举说起了。
我们知道明、清两朝的科举非常难考,所以最有名的范进中举大家都知道,考了多少年一直考到50多岁,都考疯了,才考上了一个举人,最低级的乡试才算过关。
但是有一个人比范进中举还不容易呢,谁呢?就是曾国藩他爹,叫曾麟书。
别看这名字起得很雅,麟书,看上去很有学问,但是这个科举考试可要了他的命。
不说乡试,考秀才这一级他整整考了16次都没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大概17是他的幸运数字,总算考上了。
这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曾国藩都20多岁了。
所以实在是考不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不考了,然后把希望都寄托在他儿子身上,就回家了。
曾国藩比他爹强,为什么他爹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因为他明显比他爹强。
23岁就考中了秀才,比他爹提早了20年。
然后考这个乡试,也不知道他运气怎么那么好,第一次就过关了,一考就考了个举人。
这时候以前学习不好我们说过的笨小孩,以前老被人骂,结果平常考试不咋的,一大考考得特别好。
曾国藩信心大增,背起行囊,入京参加第二年的会试考试。
备足盘缠提前半年就到了北京了。
当时找了特便宜的地方,湖南的驻京办,与现在不一样,是由当地的商会或者在京的名人出资建的。
当时叫会馆,他就住在长沙会馆。
当时重乡谊,但凡有老乡来,收费低。
曾住进长沙会馆,可是没有料到的是,势在必得的会试考试给了他当头一棒,他没考上。
没考上就该回家,因为轮好几年才有一次。
要说曾国藩运气好,第二年皇太后60大寿,为了庆贺照例增加恩科一次,那不得了,多了一次机会了,是不是?曾国藩一看,不回家了,我在北京努力一年、温习一年,我还不相信第二年我还考不上。
所以本来只带了半年的钱住北京,这一下节衣缩食又住了一年半。
要不是勤俭节约的孩子,那真做不到。
曾国藩在北京人生地不熟地又住了一年,第二年的恩科觉得势在必得了,想想自己苦也吃过了,难也受过了,是不是?会试再一开,好事自然来。
要不然老天爷干嘛又把我留在北京一年呢?他觉得这次肯定没问题。
结果这次又跟上次一样落榜了。
那么再次落榜的曾国藩该怎么办呢?又是什么事情让曾国藩下定决心从此坚持无一日不读书的呢?身上没钱了,别人肯定痛苦,但是曾国藩痛并快乐着,收拾行李。
按理应该回家,结果他云游去了,从天津山东顺运河到江浙,再到湖南。
奔着东南去了。
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走了一半,一分钱都没有了。
过了徐州,他到睢宁,借钱。
知县是易作梅,和曾国藩的父亲有交情。
曾国藩到那儿,易作梅留他下来,看出将来有出息,主动借了一百两银子。
当时易作梅只是知县,年薪四十两白银。
这不是小数目。
曾国藩高兴,立刻富了。
心中底气足了,打算好好游历一下,到南京去了。
游山玩水,花完了。
曾国藩一生勤俭,为什么花得那么快呢?唯独一件事上肯花钱,儒生最爱买书,笑称自己是书痴。
读到眼睛读瞎的地步。
左眼瞎了。
准备自杀时还要带着书走。
南京花得快就是因为这个。
有钱就喜欢买书。
二十三史,非常喜欢。
这套精刻本的刚好一百两银子。
这么贵,还是借的,居然就买了。
他回到家,父亲一定生气,应该好好教训他,可是从此养成无一日不读书的好习惯。
到家门口,后悔了。
两次没考上,花光了钱,本来没脸,现在借了一百两,又花完了。
家也不富,借了就要还,怎么说呢?他是近乡情更怯。
硬着头皮回家,把一切都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