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导学案
《认识物体的形状》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 理解什么是物体的形状,掌握常见的几何形状;2. 能够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描述物体,提高形象思维能力;3. 能够用正确的术语描述物体的形状,培养准确观察能力。
二、学习内容:1. 什么是物体的形状?2. 常见的几何形状有哪些?3. 如何用几何形状描述物体的形状?三、学习重点:1. 掌握常见的几何形状;2. 能够用正确的术语描述物体的形状;四、学习难点:1. 如何用几何形状描述复杂的物体形状;五、学习过程:1. 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形状是什么,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2. 学习新知识(25分钟):a. 介绍物体的形状是指物体的外形或外部轮廓,物体的形状可以用几何形状来描述;b. 着重介绍常见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感知这些形状;c. 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几何形状的命名和特点。
3. 拓展练习(20分钟):a. 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用几何形状描述这些物体的形状;b. 出示一些物体图片,让学生用几何形状来描绘这些物体;c.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周围的物体,并用几何形状描述这些物体。
4. 总结反馈(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加深对几何形状描述物体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1. 回家后观察周围的物体,至少用三种几何形状描述一个物体的形状;2. 查找一些与几何形状相关的题目,进行练习。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物体的形状有了更深的认识,能够用几何形状描述物体的形状,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观察、实践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和描述不同物体的形状,掌握相关的形状词汇,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一、导入让学生围绕“形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体,如桌子、球、书等,让他们描述这些物体的形状特征,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你能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它的形状?”二、探究1. 观察实物:老师准备不同形状的实物,如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等,让学生观察实物的形状,询问他们如何用词语来描述这些物体的形状特征。
《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能够辨认和描述常见物体的形状。
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有所不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体形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物体的形状,并能够准确描述。
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差异。
2、教学难点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时占据空间的情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准备1、各种形状的积木,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
2、多个相同的纸盒。
3、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装满各种形状玩具的盒子,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盒子里都有哪些形状的玩具吗?”引发学生对物体形状的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2、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师拿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积木,依次展示给学生,并介绍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让学生观察这些积木,用手摸一摸,感受它们的形状差异。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手中的积木按照形状分类,并说一说分类的依据。
3、探究不同形状物体的平铺教师拿出一个纸盒,提问学生:“如果我们要把这些积木放进纸盒里,怎样放才能装得更多呢?”每个小组分发相同数量的积木和纸盒,让学生尝试将不同形状的积木平铺在纸盒里,记录每种形状积木平铺的数量。
小组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形状物体平铺时占据空间的情况,如正方体和长方体平铺时比较整齐,占据空间较小;球体和平铺时会有缝隙,占据空间较大。
4、巩固练习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形状。
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并举例说一说。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认识了常见物体的形状,还知道了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情况不同。
小朋友认识形状教案中班
小朋友认识形状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基本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矩形等。
2. 能够简单描述这些形状的特征和特点。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识别这些形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小朋友认识基本的几何形状,并能简单描述这些形状的特征。
难点,让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识别这些形状。
三、教学准备。
1. 教具,图形卡片、彩色泥、彩色纸、剪刀、胶水等。
2. 教学环境,教室内的黑板、桌面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老师拿出图形卡片,让小朋友们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矩形等基本形状。
通过图形卡片的展示,让小朋友们观察并认识这些形状。
2. 学习形状的特征。
老师让小朋友们用彩色泥或彩色纸,按照图形卡片上的形状做出相应的图形。
在制作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小朋友们观察图形的特征,如圆形是没有边的,正方形有四条边且四条边长度相等,三角形有三条边等等。
3. 游戏活动。
老师设计一些形状相关的游戏活动,如找出教室里有哪些圆形的物品、找出教室里有哪些正方形的物品等。
通过游戏活动,让小朋友们在实际中观察和识别这些形状。
4. 总结。
老师让小朋友们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简单总结一下各种形状的特征和特点。
并鼓励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多加练习,加深对形状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小朋友们对形状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际活动来加深他们对形状的认识。
下一节课我会增加更多的实际活动,让小朋友们在玩中学,更好地掌握形状的知识。
《认识物体的形状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
《认识物体的形状》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掌握常见物体的形状名称及特征。
2. 能够通过观察分辨物体的形状。
3. 能够描述物体的形状特征。
二、导学内容:
1. 识别物体的形状。
2. 描述物体的形状特征。
3. 比较不同物体的形状。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老师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图片,让学生猜测物体的形状名称。
2. 进修:学生观察老师展示的物体,并进修物体的形状名称及特征。
3. 练习:学生分组,老师给出一些物体图片,让学生用正确的形状名称描述物体。
4. 稳固:学生自行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描述物体的形状特征。
5. 拓展: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物体的形状,让学生发现物体形状的差别。
四、导学活动:
1. 观察物体形状: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不同物体,描述它们的形状特征。
2. 形状游戏:老师给出一些形状卡片,让学生通过卡片组合出不同的物体形状。
3. 形状定名:学生分组,老师出示一些物体图片,让学生用正确的形状名称描述物体。
4. 形状比较:让学生比较不同物体的形状,讨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形状定名练习。
2. 观察家中不同物体的形状,描述它们的形状特征。
3. 背诵常见物体的形状名称。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掌握物体的形状名称及特征,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深入理解物体形状的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得形状》教学设计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郭萌【教材简析】本课就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得物体》单元得第3课,学生在第2课得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得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得不同,体会了物体得一个基本特征——质量。
本课就是借助“摆放”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得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
本课得研究主题就是:“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主要目得就是研究物体得形状就是怎样影响其占据空间得。
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1.哪种物体放得数量最多?2.换一种平铺得方法,能装得更多吗?第一个活动得重点就是通过比较木块与乒乓球得数量,发现不同形状得物体平铺得数量不同;第二个活动得重点就是引导学生用不同得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会出现不同得摆放数量。
通过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得形状对其占据空间得影响。
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得物体有不同得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得方式也不同。
【学生分析】经过前两课得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得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而且也学会了用简单得方法来测量物体得轻重。
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得另一个重要特征——形状。
这节课认识“形状”就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得,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与体积得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固定大小得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
虽然教材对活动得难度做了一定得控制,但就是本课对于一年级得学生来说还就是比较困难。
因此,在进行本课得设计时,要考虑学生得实际情况,进行细致得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得意见。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得形状,形状就是物体得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得形状会影响它得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1.用简单得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得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得物体,会有不同得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得兴趣。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的形状》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形状。
这节课认识“形状”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
虽然教材对活动的难度做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
因此,在进行本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分析】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
整个一年级阶段,学生需要认识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
本课利用物体形状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体积不同,学生对形状这个词并不陌生,他们在一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知道了物体的许多形状,如正方体、长方体、球形等,所以本节课对这些形状的认识不再展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意识到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实验用具一套。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一、聚焦1.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兴趣。
熊妈妈给了小熊一个正方形的购物筐,让小熊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带回家。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物体的形状》优质课 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认识物体的形状》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物体的形状》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和区分不同物体的形状。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的初步认识,他们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但还不能准确地用专业术语来表达。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和区分不同物体的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的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区分不同物体的形状。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的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物体形状。
2.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形状的认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4.采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2.准备教学课件,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
3.准备彩色卡纸,让学生动手制作不同形状的物体。
4.准备小组讨论的表格,用于记录学生的观察和操作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认识物体的形状。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同时讲解这些形状的特点。
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参与,初步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
认识形状小学数学教案
认识形状小学数学教案1.能够认识和描述不同形状(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等);2.能够辨别不同形状的特点;3.能够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和表达不同形状的属性;4.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形状知识。
二、教学重点:1.认识不同形状的名称;2.辨别不同形状的特点;3.用词语描述不同形状的属性。
三、教学难点:1.能够准确地使用适当的词语描述不同形状的属性;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形状知识。
四、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形状的实物和图片;2.准备绘本、教具等教学辅助材料;3.准备板书、彩色笔等教学用品。
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呈现几种不同形状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形状并感受形状的特点。
2.学习新知识:教师介绍各种形状的名称和特点,并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不同形状的属性。
3.巩固训练: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辨别实物、图片等,练习辨别不同形状的特点,并用适当的词语描述。
4.拓展应用:设计相关形状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形状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5.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巩固学习成果。
六、课堂作业:设计一份形状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形状知识,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练习和应用所学内容。
七、板书设计:形状的名称和特点。
(板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象、轻松地掌握形状知识。
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况进行及时观察和调整,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5篇)
小学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5篇)《认得物体和图形》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P32~33页做一做及练习五第2题教学要求:1、通过察看和操作,使同学初步认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育同学动手操作﹑察看本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同学活动,激发学习爱好,培育同学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1、初步认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及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质疑激情:(1)同学们,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见到形状各种各样的物体,今日老师带来了几样。
(牙膏盒﹑肥皂盒﹑牛奶盒、易拉罐、铅笔、乒乓球、魔方、笔筒、茶叶筒、弹球……)你们认得它们吗?(一一说出物体原来的名字)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同学边说老师边摆。
问:同学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呢?(同学可能会说:分成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正正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2)揭示概念:同学们说的特别对。
A:老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长方体:它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像这些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长方体"。
B:直接出示形状是正方本的物体,它是正正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它们叫"正方体"C:出示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它们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有平平的面。
它们叫"圆柱"。
D:出示球状物体,它们是圆圆的。
活动1:1.请你高高举起球,相互看看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显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2.摸感知"长方体"。
(1)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和同学们说一说。
(2)汇报: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知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生1: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教案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目标】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3、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并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并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导入1. 出示乒乓球、螺母、木块、橡皮,都装进小布袋。
2. 不打开布袋,猜猜看你拿到的是什么物体?3. 小朋友伸手入布袋摸,脑子呈现摸到的物体的轮廓。
你是根据物体的什么特征判断的?二、新知1、这些物体形状一样吗?侧面看都是什么形状?(乒乓球)圆形(螺母)六边形(木块)正方形(橡皮)长方形2、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想把这四种形状不同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更多呢?3、演示平铺的方法:将盒外散落的物体拖进盒子里,整齐的铺好。
表格记录数据。
三、新知21、出示四种物体的摆放。
2、还有其他摆放方式吗?(乒乓球和木块没有,橡皮和螺母有。
)3、演示螺母另一种摆法,表格记录数据。
4、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和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不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5、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
6、螺母和橡皮的侧面不同,因此可以躺着放和立着放。
用不同侧面平铺,占据的空间大小不同,所以装的数量不一样。
四、知识总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摆放方式。
幼儿园中班形状认知:图形教学详细教案
幼儿园中班形状认知:图形教学详细教案一、前言在幼儿园教学中,形状认知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图形教学,可以帮助幼儿快速认知和理解不同的形状,培养其观察、比较、分类和概括的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幼儿园中班形状认知的图形教学教案,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并能说出常见的图形名称:圆、方、三角形、矩形、梯形等。
2. 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的能力,能够发现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图形。
3. 训练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提高其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4. 增强幼儿对颜色、形状的敏感性,激发其艺术创造的兴趣和潜能。
三、教学内容1. 初步认识图形通过图书、图片、玩具等教具,让幼儿初步认识圆、方、三角形、矩形等基本图形,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
可以在教室墙壁上贴有不同形状的卡片,让幼儿通过指认的方式来学习。
2. 形状分类让幼儿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将玩具车、饼干盒、书本等物品进行分类,让幼儿发现不同的形状。
3. 制作手工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让幼儿亲自动手,将纸张剪成不同形状,并进行拼贴。
这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手部操作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各种图形。
四、教学活动1. 形状认知游戏设置各种形状的游戏关卡,让幼儿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完成不同形状的任务。
圆形可以用手指在桌上滚动,方形可以用积木搭建等。
2. 观察环境中的图形带领幼儿到校园内,观察并记录环境中各种形状的物品,比如门窗、桌椅、树叶等。
通过观察周围环境,巩固和拓展幼儿所学的图形知识。
3. 创意绘画让幼儿使用不同的颜料和画笔,自由绘制各种形状的图案。
通过绘画,激发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并且让他们对图形有更深的认识。
五、教学评估设立形状认知的小测试,测试幼儿对各种图形的认知情况。
还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中各种形状的反应来评估。
六、总结在形状认知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一年级下册教科版
重点:
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识别和区分常见物体形状,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 学生能够用简单的几何语言描述这些形状,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1. 学生对于一些不规则物体的形状识别和分类。
2. 学生对于几何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解决办法:
1. 对于重难点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模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形状的特点,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图形知识,如圆形、正方形等。本节课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他们对物体形状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状,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在家里或学校里找一找不同形状的物体,用手机或相机拍下来,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2) 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制作形状认知卡片,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形状分类游戏,巩固对形状的认识和分类能力。
(4) 学生可以观察身边的建筑物和家具,尝试用所学的几何语言描述它们的形状。
2. 辅助材料:准备不同形状的实物图片、形状分类卡片、几何模型等,以辅助学生观察和操作。
3. 实验器材: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球体、立方体、圆柱体等,供学生观察和分类。
4. 教室布置:将教室布置成小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区,以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认识物体的形状》。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都有不同的形状,你们能举例说说吗?好的,请同学们踊跃发言。
认识形状目标中班教案
认识形状目标中班教案一、教学目标。
1.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这四种基本形状;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四种形状的特点;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认识这四种形状。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四种形状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四种形状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图片、实物模型等;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在课前准备好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出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论这些形状的特点,比如圆形是不是没有边,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不是一样长等。
2.新知识呈现(15分钟)。
通过PPT或者实物模型,教师向学生展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形状,并给出简单的特点描述,比如圆形是没有边的,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等。
3.操练与巩固(20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比如桌子是不是长方形,篮球是不是圆形等。
4.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更多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物体,并进行观察和描述。
5.总结(5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再次强调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这四种形状的特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这四种基本形状,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
通过图片、实物模型和日常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逐步认识这些形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观察和描述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寻找更多的这四种形状的物体,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这四种基本形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认识各种形状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认识各种形状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识各种基本的二维和三维形状,包括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星形、心形、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等;2. 培养幼儿观察和描述事物形状的能力;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组合和分类形状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力;4. 培养幼儿的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幼儿互相交流和分享。
教学准备:1. 形状卡片:制作一些卡片,上面分别绘制不同形状的图案,包括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星形、心形、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等,每种形状至少制作2-3个卡片;2. 形状拼图:用厚纸板制作一些形状拼图,让幼儿通过拼图认识和描述形状;3. 形状分类盒子:准备一个大纸箱,里面分别放入不同形状的物品,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描述将形状分类;4. 形状感受:准备一些触感不同的材料,如软绵绵的棉花、光滑的石头、粗糙的纸片等,让幼儿通过触摸感受不同形状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唱歌:教唱《认识形状的歌》(歌词:认识形状真有趣,圆、方、三角形)2. 游戏:教师示范,幼儿模仿,利用上唇与下唇的缝隙发出“园” “方” “形” “圆” “角” 等字音。
3. 提问:让幼儿观察教室内的物品形状,提问幼儿找到不同的形状。
二、形状认知与描述(15分钟)1. 形状卡片:依次展示不同形状的卡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该形状有什么特点。
2. 形状拼图:将形状拼图展示给幼儿,让幼儿尝试拼图,并描述拼图中的形状。
三、形状发现与分类(15分钟)1. 形状分类:将准备好的形状分类盒子摆放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每种形状的特点,然后将不同形状的物品放入相应的盒子中。
2. 小组合作: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选择一种形状,利用纸板、纸张等材料进行手工制作,最后展示给其他小组。
四、形状感受与运用(15分钟)1. 形状感受:让幼儿触摸不同形状的材料,让他们感受到不同形状的特点。
2. 形状应用:提供一些形状图案的纸张,让幼儿利用这些纸张进行自由绘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认识物体的形状
认识物体的形状在学习儿童教育和发展心理学中,形状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物体的形状。
认识物体的形状对于孩子们的认知发展和视觉感知都至关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孩子们认识和掌握各种形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的设计应该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旨在帮助幼儿从认知的角度来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接下来,将结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和形状教学的实际需求,设计一份适合3-5岁幼儿的《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认识并掌握基本的形状,如圆、方、三角形、长方形等;2. 能够通过观察识别不同形状的物体;3. 能够简单描述不同形状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1. 圆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形状的认识;2. 不同物体的形状特征;3. 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1. 让幼儿熟悉基本形状的外观和特征;2. 帮助幼儿通过观察识别不同形状的物体。
四、教学过程:1. 游戏活动:通过形状拼图游戏、认知卡片游戏等多种形式培养幼儿对基本形状的认知和掌握能力;2. 观察练习:让幼儿通过观察周围的物体,认识不同形状的特征;3. 制作手工:让幼儿利用纸张、剪刀等材料制作不同形状的手工作品,加深对形状的理解。
五、评估方法:1. 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对基本形状的认知和掌握情况;2. 考察幼儿在观察练习中对不同形状的识别能力;3. 评估幼儿制作手工作品的完成情况和对形状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应该能够初步认识并掌握基本的形状知识,能够辨认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教师在评估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幼儿思维能力和观察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通过这样一堂《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认识和掌握基本形状知识,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认识形状》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认识形状》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辨认基本形状:正方形、三角形、矩形、圆形等;2.学生能够描述基本形状的特点;3.学生能够根据形状的特点,将图形分类。
二、教学重点1.复习课程中学过的形状;2.让学生掌握形状的名称和特征;3.帮助学生提高形状的分类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 各种形状的卡片和图案纸张, 圆规和量角器以及其他相关的教学材料;2.布置教室环境,让环境色彩丰富、温馨。
四、教学过程4.1 复习通过音乐、游戏等方式复习形状,让学生复习正方形、三角形、矩形、圆形等形状。
4.2 引入新知引入新知,通过幻灯片let’s learn shapes,教师介绍“菜单”的形状,如正方形、圆形。
让学生看到菜单的配图,让学生自己找形状特点,然后选择答案,领取糖果。
4.3 形状分类引入“猜猜宝宝”的游戏,让学生看一些形状卡片,然后自行归类。
学生完成后用图案纸张把相同的形状画在纸张的不同空白中。
4.4 计算不同形状的边数教师引导学生可以用之前学习的数学计算词汇数,来比较不同形状的边数。
4.5 形状的制作基于这堂课的主题,教师将引导学生设计形状手工制作,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形状的理解。
4.6 结束语教师总结了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们掌握了正方形、三角形、矩形和圆形等形状的外形特点,然后将它们归类到不同的类别中,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形状的特点,也提高了他们的分类能力。
同时,这堂课还引导学生动手设计形状制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形状的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认识物体的形状》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3课。
学生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的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对“形状”这一物体的基本特征展开研究,形状反映了物体占据空间的状况。
在这节课中,学生关注的重点不是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通过游戏化的研究活动——摆放,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况也可能不同,从而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其占据空间的。
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1.聚焦。
教科书先是点出了本课的研究主题,“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这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方法。
因为本节课的研究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它占据的空间的。
2.探索。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探究活动,主要做法是把4种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入同样的盒子中,分两个探究活动:(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2)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装得更多吗?第一个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
平铺的数量不同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一定会观察到乒乓球平铺时中间有空隙,无法填平盒子的空间,而木块平铺后中间没有空隙,基本填平了盒子的空间。
第二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比如“躺着”或“立着”),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
通过这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
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3.研讨。
主要围绕“同一种物体的两种平铺方法,结果一样吗?”这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物体形状的特殊性会对装入盒子中的数量产生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用记录表中的数据加以说明。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和描述不同物体的形状;2. 能够准确使用形容词描述物体的形状;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形状分类和比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不同物体的形状;2. 难点:学生能够进行形状分类和比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图片、实物模型等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2. 课堂电子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教学辅助工具:形状卡片、形状拼图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识1. 准备多张展示不同形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形状特征;2. 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实物模型,引发学生对物体形状的兴趣;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形状?为什么物体有不同的形状?第二步:学习形容词1.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解释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学习描述形状的形容词;2. 让学生练习使用形容词描述不同形状的物体,并互相交流讨论;3. 教师梳理学生总结的形容词,帮助学生掌握形状描述的规范化用语。
第三步:形状分类和比较1. 使用形状卡片或形状拼图,让学生进行形状分类和比较;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特征,进行分类和比较,并总结规律;3. 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并让其他组同学提出建议或异议,促进学生思维互动。
第四步:拓展延伸1. 在形状分类和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形状变换和组合的探索;2. 提出挑战性问题,让学生设计并制作新奇的形状组合作品;3.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互相交流和评价。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形状分类和比较的练习题;2. 制作一份形状描述表格,描述家中或学校周围物体的形状特征;3. 思考并回答问题:物体的形状对其功能有何影响?举例说明。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需要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引导,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应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丰富课堂互动形式,加强教学目标的实际操作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3课,学生在第2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的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
本课是借助“摆放”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其占据空间的。
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2.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装得更多吗第一个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第二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
通过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
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学生分析】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而且也学会了用简单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轻重。
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形状。
这节课认识“形状”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
虽然教材对活动的难度做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
因此,在进行本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郭萌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3课,学生在第2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的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
本课是借助“摆放”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其占据空间的。
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2.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装得更多吗?第一个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第二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
通过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
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学生分析】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而且也学会了用简单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轻重。
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形状。
这节课认识“形状”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
虽然教材对活动的难度做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
因此,在进行本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器材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
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
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
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续性。
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测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
5.提出问题。
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据。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
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设计意图: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放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状的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
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时,数量肯定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的疑问。
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
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将摆放的方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较。
对于螺母的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一下:物体是立体的,是有很多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以不同的面放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大胆表述他们的想法。
因为通过活动,学生已经意识到平铺的面不同,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是这只是学生心里的感受,还需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够与伙伴分享。
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
设计意图: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比较”放在研讨的第二个层次,是顺应学生认知的需要。
先通过展示、汇总数据,显而易见的是:同样的物体摆的方式不同,数量就不同。
于是,学生很自然就会产生“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
因此,顺应学生的思维,紧接着就分析原因满足了学生好奇心与认知的需要。
而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则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从视觉上,乒乓球比木块要大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块数量少,并不是首先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
当学生发现“乒乓球”与“木块”差不多大的时候,排除了“大小”这个因素,学生将思维再次定位于“形状”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即使大小相同(或差不多)
的物体,形状不同,占据空间的状况也不相同。
)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
【相关表单】
认识物体的形状
将平铺放入盒子的物体数量记录下来。
将物体放在盒子中
乒乓球木块螺母橡皮摆放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