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读懂新闻专业主义
探析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
探析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重要概念。
它所主张的客观、公正和平衡的报道原则成为所有新闻记者崇尚的职业规范和理想。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使得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在网络时代新的媒体格局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力图从媒介观、新闻观、记者观、受众观四个维度来考察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探究新闻专业主义在新时期继续发展的实践操作性。
媒介观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媒介必须摆脱外界干涉,不受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的影响和限制,服务于公众利益。
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独立媒介观。
从现实的角度看,新闻媒介受制于国家和统治集团的利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集团和商业主义的影响。
独立媒介观的悖论在网络时代面临着新的解读。
一方面,互联网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向公众发布信息的传播者。
面对繁杂庞大的信息源和信息渠道,无论政治因素还是商业因素都更难控制和影响传媒。
2008年,一名记者通过博客发表文章揭露了山西煤矿向记者分发“封口费”隐瞒矿难的事实,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
如果是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和商业利益集团对媒体的管控和利诱可能会很成功。
但是,在网络传播的新环境中,任何阻断事实传播的企图都不能确保实现,多元的传播源是公共利益得到保障的新依托。
但另一方面,因为网络信息的数量远比传统媒体能容纳的庞大,一旦控制着网络传播入口的重要门户网站丧失了新闻专业主义操守,和一些利益集团联合起来垄断信息,操纵传播,将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
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中,网民揭露多家门户网站都曾屏蔽过三鹿问题奶粉的相关信息。
这也引起了我们对网络媒体的反思。
一旦信息内容供应商和信息流通系统“把关人”因为利益结为同盟,操控舆论,公众从新媒体中收益的话语权民主权就成了泡沫,公共服务也成了这些利益集团欺骗公众的幌子。
新闻观客观新闻学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客观性意味着脱离任何个人偏见、情感和观点的观察。
从热点新闻报道看新闻专业主义失守
从热点新闻报道看新闻专业主义失守——一种媒介审判视角2015级新闻学楚俊玉2015020091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逐渐兴起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被认为是新闻业最重要的专业理念。
上世纪末开始进入中国,并逐渐在新闻界和业界生根。
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大多数学者是基于威伦斯基提出的职业转变为专业的五个阶段来建构的。
丹尼尔.C.哈林和保罗.曼奇尼在《比较媒介体制》一书中也提到了新闻专业的三个维度,即自治、独特的专业规范以及公共服务取向。
在该书中,作者还提到专业化可能既受到政治工具化,也受到商业化的威胁,而在许多情况下,两者的确同时威胁专业化。
在当下中国,这种情况尤为明显,有偿新闻、恶性炒作、媒介审判、侵犯公民隐私等新闻报道随处可见,新闻专业主义严重失守,新闻业开始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低迷不景气的媒介市场,导致媒体生产低劣的新闻产品,而低劣的新闻产品又反过来损害新闻业声誉,从而进一步导致内体市场低迷。
本文即选取一种媒介审判视角,从最近的热点新闻报道出发来分析新闻专业主义失守行为。
所谓“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抢先对涉案人员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产物,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是一种严重的新闻专业主义失守行为。
2015年12月1日,一篇来自《郑州晚报》关于“大学生掏鸟16只获刑10年半”的新闻报道,经由“新浪河南”转发后迅速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掏鸟这样一项颇具娱乐性的乡村活动,居然不小心变成了重罪”。
随后网友开始质疑法院判决,出现舆论一边倒的现象。
但随着事情的发展我们渐渐发现,案件本身并不像《郑州晚报》那篇通讯稿描述的那样,参考判决书和更多消息来源后发现,该报记者将判决书中的“树林中”换成了“家门口”,将判决书中的“猎捕”换成生活化的“掏鸟窝”。
此外,本案中的同案犯王亚军其身份为农民,而该报记者并没有提及,只是将重点置于闫啸天的大学生身份。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的含义
• 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是一套 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 语,强调的是新闻从业者与新 闻工作的普适性特征;它又是 一种意识形态,是与市场导向 的媒体(及新闻)和作为宣传 工具的媒体相区别的,以公众 服务和公众利益为基石的意识 形态;它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 模式,是与市场控制与政治控 制相抗衡的,以专业知识为基 础的专业社区控制模式。
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参照意义
• 参考的现状分析 (李 岩—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教授) • 1、中国大陆的新闻专业主义只是一种摆脱行政干预的策 略:中国大陆的新闻专业主义一开始就不是纯粹性的专业 要求,它与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以及这种体制下的新闻制 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2、新闻专业人不以承载“社会责任”为己任和没有主义 • 3、商业化使新闻专业变异:市场化是新闻专业去政治-行 政干预的最有效的办法,市场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受到 重大撞击的地方。国家干预和参与管理(主要是高层职务 的任免)日益庞大的新闻媒体,政府却不可能承担养护它 的费用,媒体必须进入市场,玩市场游戏。
媒体举例分析—《新闻调查》
• 二、效果诉求:坚守底线———最大程度地实现 媒介公信力
• 在现有的媒介环境中,“调查”不仅有禁区,更要有底线。这种底线 首先是制度层面或意识形态层面的,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是 法律层面的,比如对公民人身权利、隐私权的尊重,对国家机密、商 业机密的保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等;再次是伦理层面的,即从国情 出发,从社会承受力角度出发,对选题进行选择和控制, • 平衡报道是实现公信力的最大保障,《新闻调查》较好地处理好了各 种关系,如:①感性和理性:冷静的理性融入震撼人心的感性表述之 中;②客观的报道和主观的发现:调查主体的人格的力量、思想的力 量、探究真相的执着精神有机结合;③记录与报道的两极延伸:不干 预地纪录和干预性的报道水乳交融。
浅析新闻专业主义下记者的道德困境
浅析新闻专业主义下记者的道德困境【内容摘要】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经常遇到的困境,是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忠实地记录新闻,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还是尊重良知,把社会道德放在第一位?新闻专业主义下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俨然成为一对矛盾,记者的社会责任——谋求公共利益,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契合点。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公众利益一.新闻专业主义下记者的两难道德抉择社会角色体现着人们对特定社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记者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公众期望记者按照社会、受众的需要履行必须的权利和义务。
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头脑思考现实,用文字、图像记录社会发展进程,这就是记者的工作;做历史的记录者,社会的瞭望哨,这就是记者的职责。
同时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念和特定的功能指向,新闻行业所提倡的新闻专业主义就是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的一种职业理想和职业理念,从职业化的角度讲,记者的基本职责是毫不犹豫的发现新闻,捕捉信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使公众了解所置身的环境,采取正确的思维和行为。
【1】这是记者区别于其它职业工作者的基本职业特征。
但是在具体的现实采访中,面对突发的的事件,尤其是面对弱者和不幸的时候,记者常常陷入一种两难的尴尬困境中,记者的所作所为也往往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历史上就有许多经典的案例案例一:十几年前,南非“自由记者”凯文·卡特以一张《饥饿的小女孩》获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
照片上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
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首发后举世震惊,成为南非儿童苦难的一个标本。
凯文·卡特名声大噪,但同时,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人们不明白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就连凯文·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女孩。
有评论家称他见死不救,是另一只秃鹰,人们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
浅析新闻专业主义..
2014年1月14日在新浪体育视频 官方微博发表的题为“视频-震撼! 日本高中足球决赛 富山神逆转全 市欢庆”的微博,亮冰娜无穷动 (大河报记者)转发并评论“其 实日本才是亚洲的领袖。不管天 朝如何泛酸。”
这些解读经常是脱离新闻文本的内容,按照受众自身所处的 社会和文化背景对新闻进行解读,这样就读出了与原新闻迥 异的意思。——背景化解读
娱乐化解读
逆向解读
放大负面解读
贴标签解读
传播者自身“做法”和“想法”间有距离
实施者和传播者还有距离
受众的接受环境对新闻文本的理解有距离
间距
公众与真相之间的距离
专业新闻传播者理念——形成
——黄旦, 《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 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5年12月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以及围绕职业意识形成的一套 新闻传播专业的理念和操作要求,包括如下方面: 专业(职业)意识:监测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 职业规范意识和对新闻专业行为的评价标准 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传媒的专业培训机制
严格、客观的专业资格认可制度
专业内部自律 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总之,将传媒的责任、使命置于个人利益至上。
第 1 章
新闻传播中的“间距”问题
人们在研究新闻理论的 时候,注重的是具体的 传播要素,从新闻源到 媒介,再到受众的可见 可感的具体存在。忽视 了在新闻传播流程中起 到中介作用的重要因 素——新闻文本,更没 有注意到与新闻文本相 联系的间距的作用。 ———陈力丹
语言表达的困惑
个性化 表达 记者的新闻评论微博呈现出鲜明的个人 情绪化色彩。微博中的新闻评论话语简短 但感情强烈,或插入带有情感色彩的表情 ,鲜明表达自己的社会立场。
浅析邵飘萍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与实践
浅析邵飘萍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与实践作者:王蓁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7期【摘要】邵飘萍自谓“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
他的新闻思想与实践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本文利用新闻专业主义视角对邵飘萍的新闻思想与实践进行分析,阐明其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实践随着西学东渐,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作为“舶来品”,它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并且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反权威精神。
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一批甘愿为新闻事业奋斗终身的报人和记者。
黄远生、徐宝璜、邵飘萍等人成为这一新闻理论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向着专业化迈进。
一、邵飘萍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与实践邵飘萍是民国时期著名记者,在他短暂的40年生涯里,从事了近14年新闻工作,担任过《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笔,创办过“新闻编译社”、《京报》,从事过新闻教育事业,编写过我国早期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他的新闻思想与实践都表现出强烈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笔者将结合黄旦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解读,分析邵飘萍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与实践。
1、重视新闻材料,强调新闻的首要功能是报道新闻邵飘萍在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首先阐明了新闻纸的本质特征:“报纸之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趣味的最有关系之各种消息,故构成报纸之最要原厥惟新闻。
”新闻纸的基本功能是“以为传达消息之利器”,“以为联络感情互通消息之用”,因此,新闻纸是“文明产物中最普通且最贵重之日常生活必需品……世界各国新闻纸出版之种数与其发行之额数必与其国之文明程度为比例。
”他特别指出,被传统报纸特别重视的政论,随着现代意义的新闻纸的实现,将演变成为以新闻消息为事实依据,体现新闻时效性的时评、短评等。
“报纸上所发表之评论,乃依据新闻中之事实而加以批评者,新闻不真确,则评论亦自难期公平与适当。
“万众皆媒”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
2021·1(上)《科技传播》56作者简介:孙艺,本科在读,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广告学。
“万众皆媒”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孙 艺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快速崛起,推动了泛媒体的产生,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在“万众皆媒”的时代将会面对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文章针对新闻专业主义在“万众皆媒”时代的变化,探索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研究重塑“万众皆媒”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专业主义2.0”时代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自媒体;新闻专业主义;“万众皆媒”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4-0056-03互联网浪潮的兴起不仅为新闻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还正不断改变着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形态,人们也由此步入了与以往不同的传播环境。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在淡化传统传媒业的边界的同时也为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强烈且深刻的冲击,在这样一个“万众皆媒”的时代,专业媒体如何能够在这样一个话语权被削弱的时代突破自我以及自媒体人士如何能够尊重新闻生产的专业性,都是我们必须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1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1.1 新闻专业主义的来源新闻专业主义主要来源于西方新闻理论,对于中国是舶来品。
在持有客观态度的报道规范逐渐于“一战”后建立起来,1940年后,西方新闻界大力强调媒体社会责任,与当时时代的政治环境、市场环境息息相关。
此后,越来越多的与新闻专业观念产生、发展的讨论、解读和批评相继出现,并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形成于西方的新闻专业观念逐步进入中国,新闻专业主义获得了众多学者的青睐,这一段时期内大量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学术研究文章不断涌现。
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自有的新闻专业主义也不断加快发展速度,客观性、社会责任、为公众服务以及自律与他律等原则不断深入我国的新闻工作。
1.2 新闻专业主义的作用与功能新闻专业主义在信息告知的基本功能上讲求客观真实,为社会公众提供有理有据的信息时也对新闻工作者也有其专业的指导作用,对于新闻业的规范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第一篇: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目录[隐藏] 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容新闻专业主义的特点新闻专业主义的作用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
了解这些概念、历史及其变化,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也许不无裨益。
[]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
美国建国以来,大众媒介逐步赢得了新闻自由——“报业自由”(也称“出版自由”)、言论批评自由(也称“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也称“人民的获知权”或“知情权”)。
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
美国社会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和个人表达自由的基础上,早期争取新闻自由者对“新闻自由”的理解是——我行我素。
然而,报业的出版自由并非人民的表达自由。
自19世纪以来,思想家们已经发现,人民之间的权利并不平等。
在美国商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那里,私人利益正在侵蚀公共生活。
美国报业从一开始就不是理想的公共精神载体。
最初,为政治偏见所左右。
后来,它们变得越来越关注广告,越来越注重经济利益。
媒介的经济独立和市场运作,产生了另一个权力中心。
公众认为,在民主社会中,媒介被赋予极大的特权;然而它却不承诺,或者在更多的情况下,不履行对社会的义务,这是说不通的。
于是,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应运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RobertM.Hutchins)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在其经典性的《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业》文件中正式号召新闻媒介专业化。
新闻工作者发展出来的追求信息的新闻专业模式,是世纪之交出现的现象。
从《甘柴劣火》看新闻专业主义
2019.5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业界探讨一场演习操作失误最终演变成火灾,报道新闻的记者张永生的经历却最终成了比演习失误更大的新闻。
在市委领导的授意下,坚持真实报道的张永生被羁押,而凡是能在武威有发言权的媒体无一不是“听话”行事,一时之间武威的媒体上一片歌功颂德,几乎根本见不到真实的报道。
此外武威新闻界一片混乱,马顺龙作为一个驻站记者充当官员喉舌以此谋私利,严重违背了新闻人的职业操守。
2019年1月11日,前媒体人黄志杰在公号“呦呦鹿鸣”中发表文章《甘柴劣火》,通过官员落马事件展现媒体与甘肃武威地方官场的对决;从《甘柴劣火》所总结的武威新闻界乱象中,我们不禁要思考新闻专业主义的含义。
一、新闻媒体人面对新闻事件应独立思考新闻媒体在处理信息来源的时候需要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思考,应该尽力挖掘新闻来源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
记者张永生被羁押后,几乎不再有记者想要去收集第一手资料来形成报道,而是根据官方放出的小道消息来进行报道,人云亦云。
值得一提的是,武威很多的媒体人对于事件的报道细节详细、描述绘声绘色,就好像自己在现场亲历一般。
武威记者们这种加工新闻的能力让人反思,在这种能力之下似乎做新闻不再有亲临一线的必要,但恰恰忽略了新闻最重要的要素是真实性和新闻人独立的思考。
当下不少报刊对事件的报道视角统一,观点也统一,很多新闻往往是以首发新闻为素材而进行的再创作,记者本人对于事件发生现场的情况也是一无所知。
在办公室创作、在网上寻找素材如今已经成为了新闻人的一种工作常态,在这种工作方式之下,很难产生对社会有影响、对民众有触动的“好新闻”。
当下不少记者甚至靠搜索过去几年同时期的新闻进行再创作来滥竽充数,这种严重脱离实际的新闻写作方式严重违背了新闻精神本身。
面对新闻线索,新闻人应当根据线索去现场看一看,顺着线索对更深层次的新闻事实进行挖掘,而不是简单地洗稿、进行鹦鹉学舌式的报道。
到现场去感受事件现场的氛围,看一看现场的人们在说什么做什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抒发自身对于新闻事件的看法,这才是当下新闻人生产新闻所应有的方式。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读书笔记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读书笔记版本介绍作者: 黄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05-12-01页数: 351定价: 20.0元装帧: 平装ISBN: 9787309048346作者介绍男,1954年生。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新闻传播学新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新闻与传播思想、大众媒介与社会主要成果:《新闻传播学》、《媒介是谁:对大众传媒社会定位的探寻》、《也论林则徐的新闻观》、《独立战争前后美国报刊思想之演变》、《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等论著三十多篇。
2005年底,黄旦教授代表性著作《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学术界评价我国对西方传播或大众传播研究的了解,基本是从"受众"和"效果"开始。
关于传播者研究虽然也有一些零星介绍,但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的成果尚付阙如。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为作者历经多年而成,不仅弥补了这一空缺,而且堪称是一本力作。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全书文献资料扎实,论证有力,逻辑性强。
吸取众家之长而不乏自己见解,忠实解读原意而又常能给人新的启发。
内容概要我国对西方传播或大众传播研究的了解,基本是从“受众”和“效果”开始。
关于传播者研究虽然也有一些零星介绍,但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的成果尚付阙如。
本书为作者历经多年而成,不仅弥补了这一空缺,而且堪称是一本力作。
该书通过对西方新闻和传播实践以及其研究的深入思考,选择新闻专业主义为一个统一视角,来透视有关传播者的研究及其思想,从而使原本散落在不同层面上的东西,有了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
在纵向上贯通了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揭示了西方传播者研究的基本取向和趋势;在横向上,则展示了传播者研究的多样化维度和广度。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作为传递信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媒介,其地
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然而,随着新闻行业的发展与变革,新闻专业主义变得尤为重要。
新闻专业主义,指的是新闻从业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在新闻报
道中,保持客观、公正、真实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原则。
新闻从业者应该遵循事实真相,不偏不倚地报道新闻事件,绝不能为谋取利益而歪曲事实、篡改报道内容。
此外,新闻从业者应当尊重新闻伦理,避免侵犯他人隐私,尊重新闻报道对象的权利和尊严。
在新闻专业主义的指引下,新闻从业者应当具备扎实的新闻素养和专业技能。
他们需要具备较强的新闻判断能力和敏锐的嗅觉,及时捕捉到重要的新闻线索,并能够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内涵。
同时,新闻从业者还需要具备扎实的新闻写作技能和编辑能力,能够将新闻事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清晰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另外,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从业者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
业水平和素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新闻行业也在不断变化和进步,作为新闻从业者,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新闻行业的发展需求。
总的来说,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行业的灵魂和基石。
只有遵循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行业才能在信息汪洋大海中立于不败之地,传递更加准确、客观、可信的信息,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每位新闻从业者都能牢记新闻专业主义,不忘初心,以更加专业和负责的态度继续从事这一神圣的事业。
新闻专业主义
我关注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它指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是新闻从业人员所持有的一种职业意识形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在其经典性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文件中正式号召新闻媒介专业化。
为什么我会关注新闻专业主义并进行研究呢?其实选择这一个话题进行研究是需要一番勇气的,对大部分同学而言,这个理论听起来就很厉害、也很枯燥的。
并且,因为该理论由西方学者提出,植根于西方传统的标榜“自由”“民主”“公开”的出版自由的土壤,所以有的时候我不免陷入思维跳脱精神混乱的状态。
例如,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规范包括:信息的真实性、信息的准确性、对公众权利的捍卫、对舆论的负责等。
在我国,新闻专业主义规范首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闻宣传、舆论导向等。
但是我们无法忽视,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媒愈加发达,传播愈加迅捷,而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和现象,例如有偿新闻、新闻贿赂;商业化媒体呈现出消费主义倾向,例如新闻报道变异,趋向于泛娱乐化、在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迷失方向等,随之也出现了新闻打假、呼唤媒介工作者道德良知等活动。
由新闻专业主义还可引申出媒介专业主义、新闻媒介独立性、受众媒介素养等话题。
所以我还是会尽力理清思路,思考如何看待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特色新闻土壤上的变化与成长,如何建构我们的新闻专业主义。
在这里,我们可以列举一系列的新闻失范的例子:去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爆发窃听事件,引起了极大地社会关注;国庆假期后有个帖子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称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南京市民在郊区的某梅花鹿养殖场里排队喝鹿血,场面描写血腥,多家媒体对此报道进行转载,后来央视记者现场调查却发现,这是一起严重的造假新闻;今年6月份,有个湖北地质工程师肖友发获任海南省三沙市首位市长的消息在网上热炒,网站不断转载、微博不停转发,但是最后同样验证是假消息;微博加V验证有的时候也只是一件“迷彩服”,是微博运营商出于商业利益进行违规操作……2008年“艳照门”事件发生后,有的媒体为了经济效益,对此大肆宣扬,推波助澜,使其由一件明星之间的私人事件变成了公共事件,部分媒体在此过程中赚得钵满盆满,但是却丧失了媒体专业主义,违背了职业道德;有些媒体则大力呼吁抵制相关相片的传播,做到了行业自律,树立了一个恪守媒介专业主义的典范。
厘清新闻专业主义
厘清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报道中遵循一定的职业道德和伦理原则,秉持
客观、公正、真实、准确的原则,提供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信息。
在现实中,新闻专业主
义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
新闻专业主义需要明确其定位和职责。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为公众提供客观、公正、真实、准确的信息,而不是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或传递意识形态的宣传。
新闻机构和从业
人员应该清楚自己的职责是报道事实,而不是干预和引导公众的思维。
新闻专业主义需要遵循严格的信息审核和报道标准。
在信息时代,虚假新闻的产生和
传播很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和伤害公众利益。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提高对信息源的辨别能力,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核实和验证,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还应该坚守客观
公正的原则,在报道中避免主观偏见和立场倾向。
新闻专业主义需要加强新闻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
和深入的调研能力,以提供客观、全面的报道。
他们还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尊重
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和言论自由等。
新闻机构应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
们的新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新闻专业主义需要与新闻商业化进行平衡。
在新闻商业化的背景下,新闻媒体面临着
来自广告商和投资者的压力,可能影响他们的报道立场和内容选择。
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
应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不受商业利益的影响,维护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浅谈新闻专业主义
灾难报道对于深度化的忽视,是一 种新闻的灾难,媒体在进行灾难性 事件的相关报道时,不能仅停留在 第一时间将信息直接传达给公众, 要学会质疑,呈现、平衡多种观点, 尽力保证新闻的本质真实,而不局 限于“传话筒”的角色属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
谢
观看
4.真正有行动力的记者或学者永远是少数,沈亚川是业界少 数,所以有底气批评学界多数;
5.少数学者举办研讨、公共表达、邀请讲座、调查研究,其 实做的“支援”也不少;
6.真正愿意批评媒介的学者是少数,多是建设性批评,而且 批评和支援并不矛盾。
从新闻理想走向新闻专业主义
A
新闻理想
B
新闻专业主义
人们对新闻职业的想象和希望,
1 2 3
媒体之间的联动与呼应是媒体融合应有 之义
媒体间相互依托,互相依赖(网络媒体 和传统媒体之间合作之路)
人们对媒体掌握舆论导向的不满情绪, 媒体间惺惺相惜,彼此互抬
讲坛类电视节目纷纷涌现,讲坛热在向全国 各地蔓延,由此带来的“电视学术”生态图 景最终成形,并演变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形 态。
布尔迪厄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志安
1.新闻业界和学界的评价体系不同,加之“行业共同体”从 未在各自内部和彼此之间形成,有这种批评很正常; 2.新闻学教育和研究长期处在政治性、工具性框架中,但学 界精英追寻自主的诉求和业界精英是一致的;
3.犬儒主义或功利之心在新闻业界和学界一样都普遍存在;
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
以及对新闻职业成就的向往和
追求。新闻理想决定和制约着 人们对新闻职业的选择意向和 选择结果。 坚持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 生命,以人们为中心
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
20世纪初期,新闻教 育以及设计新闻事业的职 业团体出现,尤其是1908 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 《记者守则》提出了系统 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使 得新闻专业化由实践层面 向个体自觉的理念层面转 化。
学术
从1870年到1900年的30年间,美 国的报纸数量增加了3倍,日销售量 增长了6倍,一些大报已经逐步向复 合型商业性公共机构转化,新闻事业 必须要向专业化过渡才能适应这样的 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公众对于党派新闻和 黄色新闻泛滥的反感,对客观性论调 的欢迎,也成为新闻专业主义出现1、深化媒体市场化改革,走集团化规模化道路,为媒体 经济独立和言论自由提供经济保障经济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 因。 2、找准新闻专业主义与我国新闻价值的契合点,发展中 国式的公共领域 3、健全新闻法治,强化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专业化 水平
五、媒体举例分析—《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的成功正得益于理性、客观地认识自身所 处的媒介现实,从借鉴西方同行的专业技能和制作理念出发, 在此基础上对具体业务层面之上的形而上的价值观念加以本 土化改造,从而创造出一套新的话语体系和影像形态,在政 治、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博弈中生存下来。因此,《新闻调查》 的实践可以视作中国特色的“新闻专业主义”,
(二)新闻业“公共服务” 角色的确立
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得益于一个基本条件的 具备——即在整个行业中发展的“公共服务”的信 念。
经济因素 技术因素 社会因素 学术因素
经 济
经济的发展和经济 结构的转型,为新闻专 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条 件和可能。随着经济的 发展,新闻业进入了商 业化发展的时期。一种 行业在向商业化发展的 进程中,需要对其进行 相应的规范以保证,因 此,商业化发展的行业 就必然向着专业化的方 向发展,其从业人员也 就必然向着职业化的方 向发展。
斯诺新闻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斯诺新闻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摘要斯诺作为首个报道中国的外国记者,他的新闻实践经验是对新闻主义精神的最好诠释,8年的中国记者生涯,给斯诺的新闻实践带来了不可比拟的优势。
斯诺的新闻专业精神主要表现在客观公正的报道、实事求是的采访和敢于冒险的精神。
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是当之无愧的“记者之王”。
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一生是中美两国人民诚挚友谊的一个见证。
关键字:斯诺;新闻专业主义;记者之王;中美关系斯诺新闻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斯诺是20世纪美中两国人民友好事业的开拓者。
他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和他同情帮助中国革命的动人事迹,是中美人民友好关系历史的见证和缩影,为中美人民友好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斯诺作为报道中国长征和红色革命的第一位外国记者,通过游历和采访,他所写的11本著作中有9本都是关于中国的。
斯诺的新闻实践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做了最好的诠释,他以记者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原貌展现在读者面前,一部《西行漫记》不仅是他作为记者的著作,更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渗透与坚守。
一、新闻实践活动1、生平介绍1905年7月19日,埃德加斯诺诞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一个印刷厂主的家里,排行老三。
斯诺认为,他出生在一个革命和动荡的世界中。
他在自传中说:“我父亲和列宁及孙逸仙差不多同时出生,正是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十年光景;为镇压这场起义,四千万人头落地。
多年以后,这三件事都给了我深刻影响。
”[1]父亲经营印刷厂的经历对于斯诺童年和成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不得不承认,父亲的怀疑主义精神,使他对事物大都抱理性主义的态度,厌恶一切形式的教条和专制主义。
他善于比较分析,作出独立的判断,在新闻采访中,认真获取真实的东西。
少年斯诺就接触记者和编辑,上大学后又做过《堪萨斯城明星报》的兼职住校记者。
厘清新闻专业主义
厘清新闻专业主义在当今快节奏的信息爆炸时代,新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多元化,人们对于新闻的可信性和客观性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闻专业主义的含义和重要性,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厘清。
新闻专业主义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采集、编辑和发布新闻报道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职业道德。
这些原则包括客观性、公正性、真实性、全面性和可信性。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为公众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信息,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以便公众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
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之一。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尽量避免个人主观偏见和情感色彩的介入,以确保报道的客观性。
客观性的体现包括不对事实扭曲、不进行无谓的评论和评判、不带有明显的立场和倾向性等。
通过客观性报道,公众可以从中获取独立和客观的信息,自主地进行思考和判断。
公正性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之一。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公正地报道事件和问题。
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还是环境等领域,新闻报道都应该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
新闻从业人员需要确保报道不受利益集团和权力的影响,坚持只为真相服务,不偏袒任何一方。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要求之一。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通过多种信息来源的验证和交叉核实,确保所报道的信息真实可靠。
包括采访当事人、查证相关文件和数据等方法,以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在面对传闻、谣言和不准确的信息时,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果断辨别和处理,避免误导公众。
新闻报道的全面性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原则。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尽可能获取全面的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信息获取渠道。
全面性的报道意味着对事件的多方面解析和深入调查,以便公众能够全面了解事实,作出更加客观和全面的判断。
新闻报道的可信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终极目标。
公众对于新闻的信任是建立在其可信性基础之上的。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经过深入的调查和核实,才能发布可信的新闻报道。
斯诺新闻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斯诺新闻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斯诺新闻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摘要斯诺作为首个报道中国的外国记者,他的新闻实践经验是对新闻主义精神的最好诠释,8年的中国记者生涯,给斯诺的新闻实践带来了不可比拟的优势。
斯诺的新闻专业精神主要表现在客观公正的报道、实事求是的采访和敢于冒险的精神。
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是当之无愧的“记者之王”。
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一生是中美两国人民诚挚友谊的一个见证。
关键字:斯诺;新闻专业主义;记者之王;中美关系斯诺新闻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斯诺是20世纪美中两国人民友好事业的开拓者。
他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和他同情帮助中国革命的动人事迹,是中美人民友好关系历史的见证和缩影,为中美人民友好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斯诺作为报道中国长征和红色革命的第一位外国记者,通过游历和采访,他所写的11本著作中有9本都是关于中国的。
斯诺的新闻实践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做了最好的诠释,他以记者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原貌展现在读者面前,一部《西行漫记》不仅是他作为记者的著作,更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渗透与坚守。
一、新闻实践活动1、生平介绍1905年7月19日,埃德加斯诺诞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一个印刷厂主的家里,排行老三。
斯诺认为,他出生在一个革命和动荡的世界中。
他在自传中说:“我父亲和列宁及孙逸仙差不多同时出生,正是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十年光景;为镇压这场起义,四千万人头落地。
多年以后,这三件事都给了我深刻影响。
”[1]父亲经营印刷厂的经历对于斯诺童年和成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不得不承认,父亲的怀疑主义精神,使他对事物大都抱理性主义的态度,厌恶一切形式的教条和专制主义。
他善于比较分析,作出独立的判断,在新闻采访中,认真获取真实的东西。
少年斯诺就接触记者和编辑,上大学后又做过《堪萨斯城明星报》的兼职住校记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专业主义基础篇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理论。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告服务”的一种理念。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
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的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传统上,新闻不是专业(profession),新闻工作者不被认为是“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
【专业人士是指有专门知识并组成特定行业的人,他们受过专门的教育,有体面的职业,受人尊敬,社会地位较高。
】最初的新闻工作者来自印刷行业的发行人或工人、学徒,是一些东奔西走道听途说的“包打听”,社会形象不好,经济政治地位也不高。
当然,除了专业之外,新闻专业主义“还包括一套定义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以及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
新闻专业主义追寻简单的事实——由此产生新闻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一种使新闻工作者将事实隔离于观点避免个人偏见的规定或机制,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neutral)立场上,以客观的方法报道新闻、反映观点。
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报业是一种自治体系,必须对政府、对政党、对政客采取一种独立的和批判的态度,否则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众中树立的“保护者”形象,便不可能拥有公众的信任。
而良好的形象和高度信任,是媒介赢得市场的重要资本之一。
作为消息的发布者和事实、观点的反映者,归根结底,新闻事业是以它的公信度立足的。
对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也有许多需要破除的“神话”。
客观性被认作“负责的新闻业”的标志。
但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高度选择后的解释,新闻事实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无价值判断的对真实世界的纯客观的反映。
其次,西方学者根据大量证据也指出,某些客观报道本身便是有偏见的,尽管这种偏见往往是隐含着的,不易察觉的。
新闻媒体独立性是西方媒介社会地位的基石。
但西方新闻媒介对政府的“监视”是一种“小骂大帮忙”,本质上是为巩固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服务的。
此外,新闻媒介自身的快速发展、日益膨胀,使得“第四权力”成为了一个无人能够监督或制约的存在。
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原则:1.新闻专业主义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服务于公共利益;2.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从业者是社会观察者、事实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3.新闻专业主义认为新闻从业者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主导社会的价值理念;4.新闻专业主义要求以科学、理性、标准评价事实的真伪,不臣服于政治权威或经济利益;简而言之,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媒体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向公众提供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
新闻专业主义的特点:1.客观性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地、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同时,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把关”时要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而非个人好恶进行选择。
2.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真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不能仅达到部分真实或细节真实,而且必须达到整体真实。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生命线,失去了真实,客观便无从谈起。
3.独立性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所以新闻媒介的运作应该是完全独立的,不应臣服或接受除行业规范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4.自由性新闻自由包括采访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知情权)。
新闻自由是西方新闻理论的基石,西方新闻界也历来以此自诩,在“自由多元”的西方社会,强调新闻自由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强调新闻报道必须“客观”“真实”和“多元”,强调新闻工作者必须恪守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新闻专业主义的局限性:1.记者们不愿指责违反专业标准的同行,职业协会经常会形成封闭式的团体。
2.专业标准可能过度抽象和模糊,难以被贯彻执行。
3.媒介的专业化不包括专业训练和专业执照标准。
4.媒介从业者对自己的工作拥有较少的独立控制权。
5.违反专业标准很少有立即可见的后果。
进阶篇进阶1:新闻专业主义的中国适用性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主要职业规范,但这一理念来到中国却“水土不服”,学界异常兴奋,业界对此嗤之以鼻。
在中国,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要遵循党性原则,要无条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媒体的宣传责任与新闻专业主义的信息传递发生冲突。
新闻学研究大佬李良荣指出,中国的新闻报道是“用事实说话”,就是用事实做宣传、摆事实讲道理,思想性是新闻的核心。
体现的是一种宣传没收、劝服模式,而非新闻模式。
当然,中国社会同样需要信息传递,我们的新闻媒体也有着信息传递的功能存在,所以“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只能够适用于报道层面”。
李良荣大佬还指出了新闻专业主义的适用范围:第一,向社会公开传递信息的媒体才能谈新闻专业主义。
第二,新闻专业主义只适用于专业的新闻机构,即高度组织化的常设机构。
第三,新闻专业主义适用于严肃新闻的传递,不能用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八卦新闻。
进阶2:社会化新闻生产情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常见的考试题目如“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公民新闻的崛起与新闻专业主义”“后真相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境”等等,考察的点在于新闻专业主义在社会化生产情境下的适用性(变化、冲击、挑战等)。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如何,信息传播的形态就三种:一是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新闻机构或平台,二是面向小众传播的个人或组织,三是个体对个体的信息传播。
那可做具体分析:前提: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是大家所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
第一种形态: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新闻机构或平台必须且一定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向社会公众传递客观、真实的信息。
第二种形态:面向小众传播的个人或组织,其信息传播本身就有一定的偏向。
就像《我不是药神》中的假药贩子张长林,在“讲座”上忽悠病人的信息都是严格“把关”筛选之后的;再入某些粉丝群体,都是基于观点认同而聚集在一起,其中要想做到信息传递的客观、公正、全面既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
第三种形态:个人对个人的传播,虽然人与人之间要真诚,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变数较多。
为了不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新闻专业主义也是必须要坚持的。
既然传播形态就这三种,我们来看一看社会化生产情境的新情况,即新媒体发展与新闻专业主义。
新媒体理论上确实给了每个人一个“话筒”,可以传递信息。
以微信、微博来说,微信是基于朋友圈构建的传播体系,朋友圈的信息传播本质上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信息传播,其传播的内容中既有信息、也有情绪,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因此,该不该以及如何坚持新闻专业主义需要因时因事而异。
但是,一旦个人决定创办微信公众号传递信息后,微信就跟微博一样,成为了个人对全域进行信息传播的一个平台,就成为了“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公民新闻)这样一种状况。
其中探讨的既有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但更多的是对公民媒介素养的批判。
再进一步,在后真相时代,尽管公众不断呼唤真相,但他们其实并不在意于是否最终可以得到真相,这给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更大挑战。
专业新闻的一切价值都基于对真相的宣称与公众对真相的需求之上。
当公众不再需要真相,而是宣泄表达情绪之时,新闻专业主义的命运变得不可预期。
进阶3:事实核查(fact-checking)与新闻专业主义西方的“事实核查”(Fact Checking)制度,是指一些媒体为了确保所刊载、发布的事实准确无误,而设立专门的事实核查部门和专业的“事实核查人”(Fact-Checker),以便对媒体的内容生产进行严格的把关与管理。
其包含两种意思:一是在新闻作品发表或发布前,对其中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评估。
二是由博客或媒体组织在新闻已经发表或发布之后对其真实性所进行调查核实,并将结果公布于众。
在如今新闻被碎片化、无逻辑的新闻线索取代,也便有观点认为现在客观性不再是核心问题,而核实真相成了首要问题。
问题在于,对于专业新闻从业者而言,时效性和准确性二者不可兼得,核实真相在同步传播的时代已经变得尤为艰难。
这些原因导致了第二种意义上的事实核查的出现。
就此看来,事实核查成为了保障新闻客观性和新闻专业主义的一把利器,记者“抢新闻”,以及事件自身的复杂性,使得记者在报道刊发之前在一定时间内将事实核查清楚很困难。
当然,报道刊发前的事实核查必不可少,而报道刊发后的事实核查同样重要,通过对已刊发报道内容事实的核查,也能贯彻“发掘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呈献给受众”的新闻工作宗旨。
换言之,事实核查成为了一种保护新闻专业主义的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报道后的事实核查,倘若真的查出有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其冲击的是记者和媒体机构,而对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维护,警醒记者和媒体机构在后续的新闻工作中恪守新闻专业主义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