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历史长河,积淀人文素养
历史教研组特色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历史是一门研究过去人类社会的学科,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还能启迪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我校历史教研组特此策划了一系列特色实践活动——“穿越时空的对话”。
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感受历史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历史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活动内容1. 主题讲座:邀请历史专家、学者进行主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重大事件以及历史人物。
2. 课堂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感受历史的真实与生动。
3. 模拟考古: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考古活动,让学生了解考古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 历史剧本创作:鼓励学生根据历史事件或人物创作剧本,通过排练、演出,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5. 主题展览: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历史资料,举办主题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6. 历史知识竞赛:举办历史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7. 历史人物访谈:邀请历史人物的后人或相关专家进行访谈,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生活,感受他们的精神风貌。
8. 时光穿梭之旅: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感受历史的厚重。
四、活动实施1. 制定活动方案:历史教研组根据活动目标,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安排等。
2. 教师培训:对参与活动的教师进行培训,确保他们具备开展活动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 学生动员:通过班会、宣传栏等形式,向学生宣传活动的意义,动员他们积极参与。
4. 活动实施:按照活动方案,有序开展各项活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尽传统文化之精髓 , 学生若仅满足于翻译 背诵古诗
文, 也定然不能真正领略传统文化之真谛。鉴于此 ,
法谜语 、 中国结 、 竹刻等 ,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 中感受 文化魅力。例如 , 在我校第九届艺术节 中, 学校组织 了“ 剪刻淳朴 民风 , 点染多彩生活” 的现场展示活动。
和积淀 , 才得 以弘扬 、 创造和发展 。我 国民族 文化 学校应极力创设一种大教学环境 ,如成语对联 、 书
民族 精神 , 提高青 少年学 生的道德 素质 和政 治觉
第二 , 拓展课程推进民族文化教育的深度。为 了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开发学生的潜能 ,
学校在 拓展 型课程设置上 既要满足基础型学科知 识的巩 固与拓展的需要 , 又要引导学生将 目光投 向
悟, 增强他 们 的民族 自尊心 、 自信心 和责任心 , 培 养 具有 良好 思想 品质 和道德 修养 的合格 建设 者 和可靠接班 人 , 对于确保我 国在激 烈 的国际竞争 中立于不败 之地 ,确 保实现全 面建设 小康社会 , 主义事 业兴 旺发 达 、 后 继 有人 , 确保 实 现 中华 民 族的伟 大复兴 , 具有重大而深远 的意义 。
命 的意义 , 从而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 。同时 , 通过《 丰 中剪纸》 、 《 陶艺》 、 《 书法》 、 《 图谱春秋》 等造型艺术科
目, 培养学生色彩美 、 线条美 、 构图美 、 空 间美 , 激发
音质美 、 韵律美 和形体美 , 使 他们 在愉悦 中感悟生 科技素养 、 身体 心理 素质 、 劳动技术素 质等也得 到
一
基础型学科之外 的领域 ; 既要满足学校对提高学生
进 而实现现代 化 的宏 伟 目标 , 确保 中国特 色社会 基本素质 的要求 , 又要关注学生的个 『 生 化发展 。 限定性拓展课 程 , 着力 于夯实学科基础 , 培养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塑造学生高尚人格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高尚人格作者:周楠来源:《办公室业务》2009年第05期摘要:语文教育要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
而且,需要长期的不断积累。
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中,落实在课外实践的一点一滴中,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素养;创设环境;挖掘文本;实践活动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深深感受到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意义。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学科负载着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独特功能,《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无疑是一次极具革命性的变革,是我们驾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
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既具有良好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心理品质的人,着眼于培养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兼美的现代文明人。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中努力探究、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我们应该看到,人文素养蕴涵着丰厚的再学习的潜能,是促进人终身学习的强大动力。
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别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它无法通过灌输来达到目的,它必须通过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才能得以提高。
从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来自深厚的文化积淀,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那么语文教师应当怎样结合语文学科的实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孕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呢?1.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为了在语文课堂中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语文教师本身必须具备正确的人文教育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不应该再是“工具”式的教书匠,而应该是一个闪烁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文化传承者。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的策略
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总第360期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的策略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时代的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是加快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文章主要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的意义,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方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应用策略在社会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质量不等的文化碎片充斥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这对正处于学习黄金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
国学经典是历代文人墨客在历史长河的涤荡中留下的对世界问题的看法,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的意义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中国传统经典启蒙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国学读本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能够让学生感受其通俗精练的语言、流畅呼应的韵律、简单深刻的道理。
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辉煌灿烂、源远流长。
小学生正处于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关键时期,渴求学习到文化知识。
国学经典是历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先辈用形象、精确的语言描述了人们在生活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生命、自我、理想和品德等多方面精心阐述,揭示深刻的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文素养。
3.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以伦理道德为本体的国学经典涵盖了历代祖先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并代代相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普及国学经典教育,能有效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和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整体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浅析高考历史中的家国情怀
浅析高考历史中的家国情怀一、家国情怀是民族精神之源家国情怀体现的是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源远流长,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历史长河的沉淀中,逐渐显现出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存在,反映出来的是当时的民族状态和集体意识。
不同时期,不同人物都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家国情怀。
例如,曹操在陆逊接受后,对其能成大事的祝愿就表达了对祖国的爱,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彭真则坚定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
在高考历史中,家国情怀被赋予着精神层面的涵义。
国家的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发展,需要一个强大而有凝聚力的民族精神作为支持。
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许多英雄人物通过舍生忘死的爱国行动,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热爱,树立了家国情怀的榜样,从而激发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推动着民族走向繁荣和强盛。
二、家国情怀是文化传承之道家国情怀具有文化传承之道的深刻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被视为一种德行,与忠诚、孝顺等等同重要。
这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家庭、社会、国家的传统美德,反映了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家国情怀承载了爱国主义、民族荣誉感、责任感、感恩精神等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智慧及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家国情怀被视为一种品质和价值取向,要求历史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文化 qualities。
历史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知,不仅影响他们对祖国发展方向的理解,更促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通过研究历史事件,领略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开阔自己的视野,领悟一个民族文化及其传承的内涵,了解自己的文化传承,从而更好地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家国情怀是社会责任之养家国情怀体现的还有公民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养成。
作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考历史也培养了学生对自我和他人行为的反省和责任意识,从而更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担当精神。
双博馆观后感通用范文参观扬州双博馆的心得感悟合集
双博馆观后感通用范文参观扬州双博馆的心得感悟合集这个暑假去了趟双博馆。
下面就要介绍印象最深的展品了,一定要说的话就是国宝馆的那个瓶子,偌大一个馆中就这一件展品,我认为这个是对当代青少年很有启发意义的,我建议学校带领学生集体去参观,并教育大家:别总觉得自己的地位和教师不平等,你们看,连国宝的待遇都是有差别的,物尤至此,何况人乎?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通体施霁蓝釉,釉质肥厚莹润,釉面匀净稳定,釉色蓝如深海。
腹部刻画“赶珠龙纹”: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
白龙环绕瓶身一周,龙首上仰,颈部细长,长鬣飘拂,双角微微后翘,龙眼突起,张口吐舌,露出利齿,上、下颚唇边卷翘,四肢长而粗壮,呈大步行进状,伸出的四肢,每肢三爪,指尖十分锋利?。
巨龙周边的空间以四朵飘动的火焰形云纹,衬托出巨龙腾飞于万里长空之中的大气磅礴之势。
从整体上看,主体纹饰白龙和火焰宝珠与辅助纹饰四朵火焰形云相映成趣。
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好似威武、雄壮、悍猛的巨龙叱咤于万里蓝天之中,以蓝釉点缀的眼珠,在青白釉的衬托下,尤显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装饰效果极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充分反映元代景德镇窑高超制瓷水准的代表性精品。
进入双博馆大厅,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像,它也是双博馆的馆标。
走上台阶,我们到了二楼,一个古代的大木船,让我们印象很深。
原来这是一条唐代龙舟,船长 13.65 米,宽 0.75 米,内深 0.5 米,是用整根楠木刳成的。
那么,这要用一棵长了多少年的树来制作呢!我仿佛看到了那个赛龙舟的场面,十几个人坐在船里,齐心协力划着桨。
岸上人成千上万的人在加油、呐喊,水里的船千帆竞发,真的气势恢宏啊!接着,我们来到了国宝馆。
这里有唐代、宋代的玉雕,五代时的木雕,真的是精巧绝伦。
我们又看到了国宝级的文物珍品:元代青花瓷,原名为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高 43.5 厘米,口径 5.5 厘米,最大腹径 25.3 厘米,底径为 14 厘米。
参观图书馆的研学报告
近日,太原市杏花岭区巨轮街道营坊街社区组织辖区青少年到山西省图书馆参加“寓教于乐,书香研学”主题活动。
这次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图书馆,感受文化古韵,培养爱读书、爱历史的人文素养。
研学小分队一行到达省图后,领队老师通过举办破冰游戏“谁是指挥官”的方式让孩子们彼此熟识,确定好分组、队名、口号、团队任务后,孩子们就开始图书馆研学之旅了。
分组定点寻书在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小组老师带领下,大家参观了山西省图书馆的自助服务台、阅览室,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办证规则、图书的借还方式以及图书的分类法。
同学们拿着老师的证件“帮”老师办好了读者证,紧接着,孩子们化身图书馆志愿者和调查员的,寻找、借阅、归还图书,三五成群的和老师、同伴们讨论自己喜欢的书,感受着阅读的快乐。
学习拓碑工艺石碑拓印的制作工艺繁杂,老师预先把宣纸敷在碑面上,然后给大家详细讲解了拓碑的步骤,同学们认真聆听碑刻老师的讲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制作拓片,他们两个一组,一个刷墨,一个蘸墨,随后用拓包在宣纸上细心地敲打,小朋友们一板一眼,忙而不乱。
完成后,同学们小心地揭下自己的拓片,开心的展示自己的作品。
“阅读越美”队队长俞同学向老师说:“亲自上手学习拓碑技术,不仅能真正感受到拓碑穿越历史长河的深沉魅力,还培养了我的耐心和细心,我们一定要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线装古书装订在古书装订体验区,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在专业老师的手把手教导下,触摸典籍“脉络”,穿针引线,近距离体验了一次古书制作的乐趣。
现场气氛浓烈,兴致高涨,孩子们在亲身体验古书装订中,学会了古法装订的技巧和方法,体会到了每本书的来之不易,同时也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华古代智慧,滋长了古籍保护意识及浓浓的爱国情操。
行之所见开阔视野,行之所闻启迪智慧,行之所感润泽心灵。
本次研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有效拓展了社区教育事业的广度和深度,同学们在研学中受教育,通过探究体验的方式,收获了知识,培养了社会实践能力,一起感受、探索、学习、成长。
暑假快乐游览名胜古迹
暑假快乐游览名胜古迹暑假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美好时光,对于我这个即将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这个假期更显得格外特殊。
没有了繁重的学习任务,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探索世界,感受历史的厚重与风华。
于是,在这个夏天的早晨,我满怀期待地踏上了前往名胜古迹的旅程。
古迹一:乐山大佛首次踏入古迹之旅,我选择了乐山大佛。
在这座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迹面前,我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
巨大的佛像耸立在山间,宛如沐浴阳光的巨人,给我一种莫名的庄严感。
我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登,顶端的美景让我感叹大自然的伟力。
同时,经历攀爬后的疲惫,更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历史和人类智慧的宝贵。
古迹二:长城暑假期间,我还去登临了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长城。
站在雄伟的长城上,我仰望着屹立千年的城墙,它曾经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曾经有数万苦力耗费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去修建它,也正是因为他们,我才能站在这里享受这美妙的一刻。
长城是我国古代边防工程的典型代表,展示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无尽的创造力。
古迹三:故宫古都北京的故宫是我必游的古迹之一。
走进这座典型的宫殿式建筑,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帝王的时代。
故宫内廊宇连绵,殿宇错落,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彩绘斗拱,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参观故宫的过程中,我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中国古代帝王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古迹四:兵马俑位于西安的兵马俑也是我心心念念的目的地之一。
在那里,我看见了整整数千年前的兵马俑们的泥塑实物。
无论是宏伟的体量还是栩栩如生的表情,都让人惊叹不已。
站在陶俑前,我难以想象这个地方竟然埋藏了如此庞大的秘密,而这项重大发现更为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迹五:泰山在暑假最后的日子里,我登上了中国五岳之首的泰山。
攀爬泰山不仅仅是为了挑战身体的极限,更是为了追寻那片更高的天空。
登上泰山的巅峰,我俯瞰群山,感受到了云雾的静谧和自然之美。
这个古老的山峰,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和人类的追求,与我共同见证了一个完美的日出。
我与语文
(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计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制度大全、好词好句、演讲主持、标语口号、读后感、观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system encyclopedia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lecture hosts, slogans, post-reading impressions, post-viewing impressions, teaching materials ,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我与语文(作文30篇)我与语文作文(一):说到语文,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它除是我们从小就要学习的一门课程,还是只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母语,我们与它有着无比亲密的关系。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如何在单元任务中设置合适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鉴赏与表达的能力是教师设计的重点。
开展单元教学,教师要注意把握文本之间的异同点。
通过研究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我们会发现,这些课文存在一定的共性——通过细节和场景描写表达父母之爱。
在研究文本之间的“共性”时,再探讨各个作品的“个性”,对比分析,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厚的情感,提高共情能力。
(一)设计思路1.确定单元任务群类型。
根据单元主题、学习内容确定任务群类型。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由《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以及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习作我想对您说和“语文园地”组成,语文要素是“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和“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根据文本内容和语文要素,可以确定本单元为“文学阅读与创新表达”学习任务群。
2.确定学习主题及情境。
根据单元导语“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可以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发现父母之爱,反哺舐犊之情”,创设学习情境为“在细节和场景中感受深厚的情感”,举行“舐犊之情,反哺回报”的家校共育主题活动。
3.确定学习任务及活动。
以三项学习任务“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父母之爱”,“体会文章中运用场景和细节描写表达的舐犊之情”,“写一封书信、做一件小事反哺养育之恩”引导学生发现舐犊之情的美、从文章中汲取写作手法、最后在形式丰富的班级主题活动中写出一封信,讲出自己对父母想说的话、自己能为父母做的一件小事,从而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舐犊之情转化为感恩之情落地回报于自己的父母。
(二)教学目标1、会写26个生字,能读准“龟”等多音字,能用楷书书写“连续、广播、铁路、渔船、报考、教训”等词语,并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3、通过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体会母爱的深沉、伟大;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体会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不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导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导写及4篇范文点评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李岚清)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要素。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3.人文底蕴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4.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丢掉了人文精神,就会失去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5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报》)6.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
(巴斯德)。
当代中国学生需要何等素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材料简析】本次作文属于组合材料作文,其中1、6两句是名人名言。
2、3句来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4、5句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名言警句。
第1句是李岚清的讲话,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第2句明确了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素养,这两句谈教育的本质: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发展核心素养,都要培养国民应具备的品格;第3句谈“人文底蕴”包括的基本要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第4句用假设复句强调“人文精神”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的作用,这两句谈人文素养,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第5句揭示科学精神的内涵,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第6句用巴斯德的名言讲科学的重要作用,这两句主要强调科学精神的本质和意义。
材料提供的六句话从不同侧面都强调当代中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实际上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体要求,也是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具体体现。
这六句话具体谈到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大素养,这就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应该双向并举,齐头共进,二者不可偏废。
“以雅言传承文明,用经典浸润心灵”班会案例
“以雅言传承文明,用经典浸润心灵”班会案例学校:龙潭中学年级:高二教师:彭勃一、班会背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公认的经典,我们中华民族,就积累流传下了诸多千年不衰的经史子集。
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展现着人性光芒的经典著作,那些浓缩着丰富情感,蕴含着优美意境的诗词曲赋,就像灿烂的星河,熠熠生辉,令人心驰神往。
作为新时代的文科学生,本应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认识。
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发现,同学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还是颇感兴趣的。
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我,就想利用这次班会将同学们的兴趣全面激发出来。
本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并以积极踊跃的热情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诠释自己心中对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热爱。
二、班会目标:1、熟悉经典,理解经典,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是教室里出现更多的手捧书卷的身影,传出更动听的琅琅书声。
2、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是他们更加具备高中文科生应有的文化素质。
3、培养诵读经典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诵读能力的提高,与高中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班会准备:材料:《品味书香》诗朗诵材料、故宫文化赏鉴及相关音乐、对联基础知识及趣闻,绕口令相关知识及范例,相关个无伴奏音乐等。
节目:1、背诵《孝经》 2、畅游故宫、传承文明——我眼中的故宫文化 3、对联常识及趣闻 4、我国丰富语言文化形式——绕口令 5、现代舞 6、诗朗诵《品味书香》场地:高二(4)班教室设备:多媒体参与人员:全体学生、校长、德育处领导、部分任课教师。
四、班会过程:(一)班会导入内容:云烟漫漫,翠华遥遥,在历史的车轮和马蹄声中,在华夏千年的纵横传奇和隔世遗音中,我们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重铸中国精神之长城。
设计目的:开门见山,引出主题:“以雅言传承文明,用经典浸润心灵”。
(二)活动环节1、名称:背诵《孝经》内容:大部分国人的启蒙教育,都始于一些国学经典,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本次班会以《孝经》为开场,让同学们感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始终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现象及其解决对策
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现象及其解决对策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当前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断层的现象也日益凸现。
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机衔接是初高中历史教师的任务与责任。
那么,作为初中历史教学该如何做好衔接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1.历史课程理念的相同点。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历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2.历史课程目标大致相同,但有差异。
二者都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三者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3.历史课程目标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
初中: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和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
高中: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它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等。
4.历史课程知识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内容,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大都进行了相应的链接与拓展。
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体例。
高中: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
高中选修一到六册(共六个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
二、初高中历史教材的不同特点高中历史教材与初中历史教材相比,一是增加了大量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历史现象的史料及其评价。
二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初高中侧重点不同,高中重理性分析,初中则重感性描述。
三是高中历史是中国近代现代史内容,注重中外历史结合,初中有关中外历史内容学习成为高中历史学习与提高的重要基础。
四是在能力要求上,高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
与初中相比,高中的教学内容、教法与学法、能力要求等均有明显提高。
伴我同行作文[与我同行作文]
伴我同行作文[与我同行作文]同行作文1所谓的“经典”,就是指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冲刷而经久不衰,并积淀下来的文化。
它具有永恒的价值,让我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时常沐浴和体验先人智慧的光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唐诗的瑰丽,宋词的壮阔,《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史名著中,蕴含着诚信、自强、修身、孝顺等民族传统美德,无不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先人的睿智。
这些经典名作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的修身养性需要中华传统文化长时间潜移默化的熏陶。
诵读这些经典,对于我们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世界观的塑造,人格的确立,以及智力的开发,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每一次诵读这些经典佳作,我都被诗歌或名作中蕴含的思想光辉所感染,从而倍加热爱我们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倍加赞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其实,早在幼稚园时,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就开始接触了一些浅显易懂的经典名作,如《刺勒歌》、《春晓》、《咏鹅》等。
尽管我们还无法体会和完全理解其中的丰富的内涵,但朗朗上口的诗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下子就会背诵,并且喜欢上它。
幼稚园毕业时,我和同学们都会背诵多首唐诗、宋词了。
老师鼓励我们说,这是一个美好的开端,要坚持,再坚持!老师的话语回荡在耳边,牢记在心间!上小学时,学校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将“古诗文诵读活动”作为特色,纳入到校本课程之中。
从此,我一有空就背诵经典名作,并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即“与经典同行”。
我已经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了,我会背诵的诗歌、名作也增加了不少,可以说已经有较大的进步。
每每读者,背着,回味着,不断地学习,一遍又一遍。
再加上老师的教导和启迪,我们从这些不朽的诗歌名作中懂得了许多道理,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涵义,等等。
历史教学中的故事化教学法
历史教学中的故事化教学法在当今的教育领域,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其中,故事化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种备受关注且富有成效的教学手段。
故事化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将历史知识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这种教学方法并非简单地讲述历史事件,而是通过构建生动的情节、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营造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首先,故事化教学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往往是一堆枯燥的年代、人物和事件的堆砌,难以引起他们的关注和热情。
然而,当这些知识被融入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比如,在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时,我们可以讲述秦始皇嬴政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他如何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逐一战胜对手,最终实现了天下一统的伟大抱负。
这样的故事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更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秦始皇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和魅力,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历史的欲望。
其次,故事化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相比于单纯的文字叙述和抽象的概念讲解,故事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一个好的历史故事往往包含着起因、经过和结果,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
学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构建起知识框架,将零散的历史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认知。
同时,故事中的情节和细节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他们更容易记住历史事件的关键信息。
例如,在讲述赤壁之战时,通过讲述孙刘联军如何巧妙地运用火攻战术,以及战争过程中的种种惊险情节,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场战役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并且在很长时间后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相关的历史细节。
再者,故事化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在故事中,学生需要思考历史人物的动机和行为,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后果,这有助于他们锻炼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年级红色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我任教四年级两个班的传统文化,学生们比较喜欢这门学科,但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孩子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
但有的孩子不喜欢诵读.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诗词诵读(一)、古城建筑、、文学巨匠(一)、文学巨匠(二)、诗词诵读(二)、文学巨匠(三)、传统工艺、陶瓷艺术共十个单元,34个课时。
(三)教材编排原则: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四、教学重点: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3.欣赏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4.领略几千年的民族艺术五、教学难点: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论文
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摘要】初中语文课文中古典文化精粹篇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民族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她对构筑青少年健康人格,陶冶青少年的情操以及贮蓄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是有其重大意义的。
中学生是学习、吸取、消化传统文化的最好时期,因而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并不断创新的重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挖掘内涵;传承传统【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67-02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而为中断的文化,她既有悠久的历史,又焕发着青春活力。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外来的西方文化汹涌而至,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新形势面前,我们既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也不能崇洋媚外、全盘西化。
面对祖先留着我们丰厚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国家教育部多次在报告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因此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畅游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尽情领略中华五千年的灿烂风光。
一、初中语文课文中蕴育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因子初中语文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2024年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2024年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咱九年级的学生啊,那可是处在一个很关键的阶段。
他们对历史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的了解,但还不够深入。
有些学生可能觉得历史就是背背年代和事件,缺乏对历史事件背后深层次意义的理解。
而且呢,到了九年级,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怎么让历史课既有趣又能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这可是个挑战。
不过呢,咱学生也有优点,他们好奇心强,只要引导得好,就能在历史的长河里畅游。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熟练掌握世界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文明成果等基础知识。
比如说,古埃及金字塔是咋回事,工业革命都有啥重大发明,这些都得让学生门儿清。
2. 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能光死记硬背,得学会像侦探一样从历史的蛛丝马迹里找到真相。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
比如说,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时候,让学生扮演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体验一下当时的氛围,这可比干巴巴地讲课有意思多了。
2. 引导学生学会对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现象,找出异同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就像比较中国的封建王朝和欧洲的封建制度,看看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又有啥相似之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让他们知道历史不只是过去的事儿,还能对现在和未来有很大的启发。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全球视野。
让他们了解自己国家的辉煌历史,同时也能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做一个有胸怀的现代人。
三、教材分析咱们用的教材涵盖了世界历史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
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开始,像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等,到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再到现代的国际关系、科技发展等。
不过教材的内容比较多,有些地方可能比较简略,这就需要我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图片或者视频,让教材内容更加生动鲜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导写及4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导写及4篇范文点评语文月刊03-19 17:0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李岚清)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要素。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3.人文底蕴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4.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丢掉了人文精神,就会失去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5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报》)6.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
(巴斯德)。
当代中国学生需要何等素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材料简析】本次作文属于组合材料作文,其中1、6两句是名人名言。
2、3句来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4、5句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名言警句。
第1句是李岚清的讲话,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第2句明确了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素养,这两句谈教育的本质: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发展核心素养,都要培养国民应具备的品格;第3句谈“人文底蕴”包括的基本要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第4句用假设复句强调“人文精神”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的作用,这两句谈人文素养,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第5句揭示科学精神的内涵,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第6句用巴斯德的名言讲科学的重要作用,这两句主要强调科学精神的本质和意义。
材料提供的六句话从不同侧面都强调当代中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实际上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体要求,也是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具体体现。
关于中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几点建议
[键入文字]关于中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几点建议中学时代是人生含苞待放的美好岁月,也是渊深我们学识内涵的关键时刻。
此学段若能尽览人类历史智慧的宝藏,饱吸人类优秀文明的精髓,一定会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提升我们的心智修养,并使我们受益终生。
但遗憾的是老师经常能看到一些孩子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与今天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的生存发展关联不大,尽管对历史很感兴趣,但却不喜欢上历史课,认为一些需要识记的时间概念史实,会浪费我们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甚至个别同学还轻学、厌学或弃学历史。
历史果真没有现实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吗?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发展进程,其中蕴含着多少聪明才智,积淀过多少经验教训,这些曾滋养过前人也供今人吸纳和借鉴,是前人留给我们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旦拥有了它们,就可以丰厚我们的学识,弥深我们对祖国的情感,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
因此,对初中学段中国历史的学习,我们不应该总是被动地为应付考试而单纯地背诵记忆,而应该在积极主动地博采、探究历史中,广泛涉猎对我们现在、未来及终生发展有价值的历史文化精华为己所用,进而感悟历史的真谛,点醒、践行自己未来的人生。
一、博采厚积,品味畅游历史知识长河的快乐历史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感知到积累并理解历史的过程。
如果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进程是一条长河,那么中华文明就是长河中一股源远流长永不间断的涓涓溪流,她流淌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兴衰、悲欢离合、失落荣辱、艰辛发展、智慧梦想而所有这些对我们未来成长有用的历史知识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历史课程、历史教材、名胜古迹、文物遗存、媒体网络以及历史典籍等来广泛涉猎、博采厚积,可为我们进一步感知历史的本真做好积淀。
而今天我们能有幸畅游于历史知识的长河,从我国古代历史的学习中,我们会为北京人能吃上烧熟的食物而激动不已,为商代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而兴奋莫名,为汉代人们第一次穿上薄如蝉翼的丝衣而快慰,为南朝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而喜悦,为唐时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畅游历史长河,积淀人文素养
发表时间:2018-11-01T11:48:47.50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3期作者:殷永俊[导读] 历史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应该合理渗透人文素养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
山东省昌邑市龙池初级中学261304
摘要: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蕴含着丰富可贵的人文精神,在历史课堂中深入挖掘历史学科中所涵盖的人文精神,不仅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使其受益终身。
因此,历史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应该合理渗透人文素养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人文素养即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公平、正义、健康、法治等社会目标的支撑点,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和谐社会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靠教育培育。
教师要针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知识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引导培养及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要转变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把教学质量的关键转换到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上来,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不是简单的答疑解惑,追求卷面分数。
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历史的欣赏性功能,让学生感悟课本中的历史知识,享受人文主义的熏陶,当课堂变为一种欣赏和享受,学生也会主动加入到学习中来,长此以往,在人文精神的陶冶下,学生的理性思维也慢慢得到成长。
其次,在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教学方案,教师要不断加强和巩固自身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对历史中所涵盖的人文精神有所感悟,对历史现象的人文精神分析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从而真正融入到教学中。
此外,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素质,并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自己为标杆,让学生在历史学科和教师的人文情怀中潜移默化,使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产生最大的效果。
二、更新教学方法,营造课堂人文气息
历史教学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上,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要想取得好的成效,就要在课堂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人文气息。
第一,可通过艺术化的语言来营造。
课堂语言并不是平仄化的生硬讲课方式,而是要将教学语言进行一些艺术化处理,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语调的抑扬顿挫,让课本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能生动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也能使课堂更具人文气息。
第二,丰富课堂形式,淡化知识传递色彩。
可在课堂上开展辩论之类的小活动,让学生讨论与课堂有关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己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和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能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开拓思维,你来我往,相互提升。
此外,还可以开展历史小品、知识抢答等活动,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为他们提供表达平台,既能学习到课本知识,还可提高思维能力和反应力,不但改变传统枯燥的课堂状态,而且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
三、结合教材内容,充分挖掘人文思想
历史教学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材,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历史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忘记,蕴含在历史中的精神却能够让学生长久地记住,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去感悟这些宝贵的人文精神。
首先,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比如,在学习“百家争鸣”的内容时,让学生知晓各家思想的同时,还要使他们明白出现百家争鸣这一局面的原因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通过了解各个学派的主张,了解其形成的背后意义,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及当今社会的影响,以此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其次,还可带学生到教材中所提到的历史古迹进行参观,爱国精神是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可将课本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当地历史相结合,例如,带领学生到历史事件遗址或纪念馆,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历史遗留,感悟历史气韵和人文精神,对历史的认识和意识更为明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教学必然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加深学生的人文情怀
历史教学不单单通过课堂的几十分钟就能做到融会贯通,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地方,真正能够加深学生的人文情怀的来源是课外,将知识和生活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展开一系列关于历史的文化活动,加深对历史故事的理解,通过实践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更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关于历史的课外活动有很多,比如通过一月一次的关于历史主题的黑板报,集体组织观看并讨论历史的电影等途径,都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加强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还可以通过学校组织一系列关于历史的活动,比如历史知识比赛。
学校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能够使学生深入感受历史的重要性,从学校做起,将历史融入学生的生活,使校园充满历史的文化气息,好的氛围就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能踊跃参加历史的一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
总之,历史教学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也是提升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靖其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加强人文素养的研究[J].新课程,2017,(03)。
[2]亢会强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