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升人文素养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中学历史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应通过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评价时应当加上道德维度、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修养以及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发挥历史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文素养历史教学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呢?对于培养的人才什么才是至关重要的呢?
让我们一起回忆2004年那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及之前的浙江学生“徐力弑母事件”,还有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如此种种,不胜枚举。面对如此残忍,泯灭人性的事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正如杨振宁博士曾说,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忽略人文,中国将付出极大的代价”。这句话可谓振聋发聩。
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蔡元培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借用儒家的概念来说,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①我们认为,从现代意义上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人更加和谐和持续地发展,从而更有价值地生活。
为此,“我们必须学会把科技的物质奇迹与人文精神需要平衡起来”。21世纪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的世纪。而我校的领导高瞻远瞩,面对新的世纪,明确提出“全面发展、人文见长”作为二中的办学特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责任,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神圣使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做到“人文见长”,意即我们所培养的学生,除了素质全面发展,具备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具备浓郁的人文素养,懂得“何以为人”、“为何而生”,正如谈校长在本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所说:“能力比知识重要,而做人比能力更重要。”而要想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养成,当然离不
开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历史学科在提高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涵义
什么是人文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素养即人文方面的素质和修养,亦称人文素质。它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即软国力(国民的道德水准、情感、意志、心态、价值观、哲理思维水平、凝聚力等)。现在,教育界一般把人文素养定位于两个层次,一是指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社会学科基础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依靠这些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自觉、批判及超越精神,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和思考,即人文精神。在日益急功近利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极和崇高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地成为当务之急。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②
那么,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就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阐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可以概括为“一观两情三感四态”。“一观”: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形成深厚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两情”: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高尚的爱国之情,关爱人类命运之情。“三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四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尊重、理解多元文明成果的海纳百川的态度;天、地、人之间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自
然态度。
二、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历史课本身就是一门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综合科.历史研究的范围非常之广,它包括了人类已经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学习历史能最好的了解,领悟人文精神。学习历史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是评价历史人物。而杰出的历史人物则以他们自身的经历诉说着人的尊严,人的伟大,人的情感,人的价值。那么学生是否只要上历史课就会拥有以上收获呢答案是否定的.传统历史课内容上的繁,难,偏,旧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兴趣的缺失必然会导致教育的无效.其次,传统的授课模式,评价方式都偏重于知识的简单记忆,这样使历史课的魅力大大降低,它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功能就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才能使历史教育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呢?笔者以为,以下几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1、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职业。国家总督学顾问柳斌同志在首届全国德育教学研讨会上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③“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它纵然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但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不能给学生以情感关爱,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李大钊曾说过,“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极具以情感人的功能。
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情感空间和绝好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怎能对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内容、一代代风流人物的神采举止无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