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服装介绍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多民族地区,有著名的少数民族如满族、朝鲜族、回族等。
这些民
族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下面对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进行分析。
满族是东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服饰文化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
满族服饰以“袄、褂、襦”为主要特点。
满族男子常穿“汉服”,即长袍、白头巾和靴子;而女子则
穿着“汉服”的裙装,有着悬垂的袖口和丰富多彩的图案。
满族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常
用金银线刺绣、花色和蕾丝等,给人以豪华和华丽的感觉。
朝鲜族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
朝鲜族服饰以传统的“韩服”为主。
男子
通常穿着“短褂”和“短裤”,女子则穿着“袄子”和“裙子”。
朝鲜族服饰注重简约和
舒适,采用自然的颜色,常用红、蓝、绿、黄等明亮的色彩,给人以青春和生机的感觉。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满族注重豪华和辉煌,朝鲜族
注重简约和舒适,回族注重庄重和纯洁。
这些服饰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也是东北地区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表现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这些服饰
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但其独特性和代表性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满族服装介绍
满族服装介绍-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满族服饰免费编辑添加义项名B添加义项?所属类别 :生活日用品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上世纪30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
女性旗袍下摆至小腿,有绣花卉纹饰。
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
40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
所谓的京派旗袍,就是我们所说的早期满族妇女穿的旗装。
2007年,满族旗袍制作工艺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满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松峰被列为传承人。
2011年,刘淑芬、陈玉秋被评为满族旗袍制作工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满族服饰批准时间2007年非遗级别省级遗产编号Ⅹ-54•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申报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非遗传承人张滢、刘淑芬、陈玉秋、明松峰目录1平民服饰2贵族服饰3服饰组成4服饰分类5色彩与图案6服饰特点7服饰历史8手工技艺编辑本段平民服饰男子旗装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男子旗装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清初,穿马褂仅限于八旗士兵,至康雍年间满族男子穿用马褂的习俗已盛行,青年喜着马褂以示武勇。
以后,由于清帝提倡骑射,经常以马褂赏赐臣下,竟成为一种"礼服"。
满族服饰
• 清代女鞋称为“旗鞋”,是将木头镶在鞋底中央,
一般三寸多高,多用白布将整个跟身包裹起来, 在鞋帮、鞋面用刺绣或穿珠等方法修饰,形似马 蹄,又叫“马蹄底鞋”。
• 满族男子,以穿靴为主,有绒靴、革靴之分。满
族官员穿便服时多穿鞋,穿朝服是穿靴。后来受 汉人影响,所有满族男人都开始穿鞋,但鞋底较 厚,鞋头多绣云卷纹,鞋脸上镶有皮条制成的单 梁或双梁,俗称“二皮脸”夹鞋。
后发呈燕尾式。
• 满族妇女“辫发盘髻”的
习俗,也是来自女真遗风。
By lan
清朝格格们,和外国公使夫人的合影 (实图)
By lan
By lan
两把头
•将头发分为两把左右
互缠与架子上,法不够 以假发补充,发梢用装 饰物固定
By lan
By lan
男子冠饰
• 顶戴花翎
• 顶戴 又称顶子,是指清朝官吏帽子上所嵌宝石而言,用
乾隆帝 常服
By lan
是
行服
的
By lan
全套盔甲 穿著全套盔甲的乾隆帝相
八旗甲胄
• 满族是一个崇尚骑射、骁勇
尚武的民族,在统一征战过 程中,八旗兵起到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1601年,努尔哈 赤初设黄、红、蓝、白四旗, 到1615年又增加镶黄、镶红、 镶蓝、镶白四旗。清兵入关 后,八旗兵成为大清的主要 军事力量。
清代之前的满族服饰
• 商周时期
• 肃慎(sù shèn)人(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3世纪)肃慎人用猪皮做衣服,
以御风寒,且已懂得用(猪)毛来织布,用经尺余的布来蔽前后。左衽是肃 慎时期服装的特点之一。
• 汉代以后
• 挹娄(yìlóu)(汉、三国、晋)夏天裸体,冬天猪油涂身,出现袍(旗袍的
满族服饰名称
满族服饰名称满族服饰是指满族(Manzu)人在不同地方穿着的服装,在中国历史上,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满族服装的习惯、特色和元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变化,从而反映出满洲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满族服饰的演进主要受到游牧文化、汉族服饰、蒙古族服饰以及蒙古边境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满洲民族融合发展的长期进程中,满族服装也经历了漫长的变迁。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满族服饰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据史料记载,满族服饰最初是由游牧时期的满族老祖先穿着的,最早穿着的衣服叫做“萨赫拉”,它有两个袖子,有时还有长袖,每个袖角处还有荷锡,大腿上面有蝴蝶结装饰,以及腰间有一条腰带,腰带上有各种装饰。
后来,满族服饰在汉族服饰、蒙古族服饰及蒙古边境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发展出“集布头巾”的帽子,用竹编制的腰带,以及羽毛装饰的礼帽等,并且衬衣上有满族传统图案、花纹和缠绕的边缘,带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满族服饰的演变还受到宗教的影响,满族是天主教徒,他们会在宗教节日或节日当天穿着传统服装,如宗教节日服装“可里旗”等,而其它时间则会穿着普通的服饰,配上一些珠宝饰品。
满族服饰不仅是一种服饰,它是满族文化的一部分,象征着满族特殊的历史、传统以及当地文化。
在过去,满族服饰可以表达满族人的身份象征,可以分辨出满族人的社会地位和血统,从而可以分辨出满洲人的家庭出身以及所属的社群。
而在现今的社会,满族服饰已不仅仅是一种服饰,而是用来传承满族文化,表达满族人特有的宗教信仰和历史记忆的一种文化形式。
很多满族服饰有其特定的历史来源,代表着满族历史上重要事件或人们的愿望,而服装也代表着某种特定的历史时期。
例如,满族服装的可里旗,它的图案是一把圆形的双刃剑,代表着满洲人民的自主和自由,是满洲人民抗争日本侵略的见证,可以说是满族革命的一部分。
满族服饰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满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见证了满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前人创造的满族服饰也辉映着满族文化的非凡精神。
满族服饰
满族贵族妇女发式。盛行于光绪、宣统年间。其式,顶发梳成圆髻,脑后发呈燕尾式。另以黑缎、绒或纱制 成“不”字形皂板,曰“头板”,其底部以铁丝制成扣碗状,谓之“头座”,扣于头顶发髻上,并用发缠绕,使 之固定。这种“高如牌楼”之固定装饰,用时套在头上。通常于头板正中戴彩色大绢花,称“头正”或“端正 花”,并加饰珠、翠、玉簪、步摇和鲜花,或于右侧缀一彩色长丝穗。这种发式因头板如两翅张开而得名。
满族人佩带的饰品分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选戴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份,一般说首饰的好坏可 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
服饰分类
0 1
旗装
0 2
女式旗鞋
0 3
马褂
0 4
坎肩
0 6
靰鞡
0 5
大拉翅
旗装头饰旗装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旗装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四面开衩。古旗装有琵琶襟、 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
服饰特点
少女满族服饰清代满族基本都编入八旗,有旗人之称,故这种满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装被人们称为旗装。 式样分男女两种。清初男子旗装为圆领、大襟、箭袖(马蹄袖),四面开衩,系扣袢,腰中束带。四面开衩是为了 骑射自如,箭袖是为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 俗称马褂(满语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马甲(俗称坎肩)者。清末。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箭袖多改为平袖。女 式旗装基本与男袍同,只是在领口、前襟、袖口等处镶饰花边,天寒时则外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民国年间,旗 装多改为胸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这种贴身合体的旗装,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 身段之美。本世纪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装在满族聚居区才逐渐废弃。
满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 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满族服饰调研报告
满族服饰调研报告根据对满族服饰的调研,我得出以下结论:一、满族服饰的历史渊源:满族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受到了历史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满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后期,当时满族建立了辽东王朝,后来又建立了清朝。
满族的服饰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并在清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良。
二、满族男性服饰特点:满族男性服饰以长袍为主要特征,款式上分为直裾和斜裾两种。
直裾是指裙子从领口到下摆都是垂直的直线式样,而斜裾则在左前裾上多一个斜裁。
此外,满族男性还会搭配长袍下摆处露出的内裤和长筒靴子。
在颜色上,满族男性服饰以蓝、灰、绿等深色系为主,且使用的是缎面等高质地的布料。
三、满族女性服饰特点:满族女性服饰的特点是繁复、华丽。
满族女性会穿上锦缎制成的旗袍,袖口和下摆处都有宽大的纹饰。
旗袍的领口上会绣上花纹和图案,背后通常有长长的腰带。
此外,满族女性还会佩戴丰富多彩的饰品,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在发型上,满族女性通常会盘起头发,并插上金属饰物。
四、满族婚礼服饰:满族的婚礼是一个庄重而隆重的仪式,服饰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娘通常会穿着锦缎制成的红色旗袍,配上金色的饰品,如头饰、耳环、项链等。
新郎则会穿上黑色直袖长袍,配以长筒靴。
在婚礼现场,新娘和新郎还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动作,如行三步礼、跪拜礼等,以示对双方家族的尊敬和祝福。
综上所述,满族服饰经历了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满族男性服饰以长袍为主,颜色偏暗,设计简洁;满族女性服饰则注重繁复、华丽的装饰,色彩鲜艳且饰品丰富。
在满族的婚礼仪式中,服饰更是起到了凸显尊贵和祝福的作用。
满族服饰的独特魅力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满族服饰特点
满族服饰特点作为中国的五大民族之一,满族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其中,满族服饰更是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颜色、款式到细节处理,都体现了其独具匠心的设计风格。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满族服饰的特点吧。
一、男装1. 颜色:以黑色为主要基调,配以红、黄等明亮颜色进行点缀。
2. 款式:常见款式包括长袍、马褂和直裤等。
其中长袍较为常见,并且在衣襟处会加上金属钮扣或者龙凤图案刺绣,显得非常华贵。
3. 细节处理:男装通常会在肩头处添加披肩或者斗篷,并且还会搭配带子,在腰间系上一个漂亮的结。
二、女装1. 颜色:与男装相比,女装更加注重颜色搭配。
除了黑白灰之外,还有粉红、浅紫等柔美颜色出现。
2. 款式:女性穿着多样化,既可以穿着类似于汉服的宽松长袍(也称“露胸”),也可以穿着像西方礼服那样束身修身并露出双足(也称“窄裙”);此外还有打底衫+半截裙这种组合方式。
3. 细节处理:女性服饰经常使用花朵图案刺绣来增强视觉效果,并且在衣摆处添加流苏或者彩带等元素来营造优雅氛围。
三、儿童服饰1. 颜色:儿童服饰通常采用深浅相间的对比度高强度明快而活泼的颜料涂染制成,如纯正艳丽而不失清新自然感觉.2. 款式: 儿童版型简单舒适, 无论是小孩子们喝奶时需要侧卧喝奶时所需低开口设计, 还是小孩学走路时需要保持平稳行动所需防止过大限制运动发展空间设计.3 .细节处理: 在儿童衣物上很少使用太多复杂工艺, 取而代之地则采用了极富想象力及趣味性十足的立体剪贴手法 , 如将毛线编成球球挂在前胸位置或小巧玲珑的布做成吊坠挂件等 .四、头鞋配件1 . 头部 : 头冠(即皇冠) 是最具代表性和标志意义的头部附件 , 具备神秘豪华和尊贵感 ; 此外 , 还有盘发 ( 卷曲 ) 和编发 ( 盘起 ) 等不同发型设计 .2 . 足部 : 由于历史原因,满洲人习惯穿靴子,因此靴子已经成为他们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它们通常由牛皮制成,并覆盖整个腓肠肌区域。
满族服饰 满族传统服饰简介
满族服饰满族传统服饰简介>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历史上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影响。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
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
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
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
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
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
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箭或格斗。
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
这种发式曾在清代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
古代,满族先世的服饰,一年四季皆穿袍服,分为光皮和毛皮两种。
其后,“女工所织,只有麻布”。
清初,在宁古塔地方,“满洲富者绩麻为寒衣,捣麻为絮;贫者衣狍皮,不知有布帛”。
直到康熙年间,“今居宁古塔者,衣食粗足,则皆服绸缎,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狲、狼皮大呼。
惟贫者乃服布”。
这与从前衣皮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
到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
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
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
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一直是这样。
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
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可算是清朝的时装。
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样式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
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
满族服饰特点
满族服饰特点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
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
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
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
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
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
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
女子有香囊、荷包等。
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
入关以后,满族旗袍已在中国妇女中通用。
旗袍: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
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
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
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
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
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突出了妇女体形的曲线美。
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
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仪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
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
马褂是满族骑射时穿着的一种褂子,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
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
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坎肩:坎肩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来的。
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
第二课满族特色服饰
满族旗袍
• 传统满族妇女日常穿着长袍,这是旗人 的常服,后世称为“旗袍”。在东北地区, 旗袍最初为男女老少四季可穿的服装,圆 领、箭袖、捻襟、宽腰简式袍服,女上比 男上略小,不束腰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花盆鞋
• 花盆鞋,或称"高底鞋"、"马蹄底"鞋。其木 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它是满 族特有的一种绣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 名。鞋底以木制成,一般用白布包裹,然 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
满族箭衣
• 1.古代射士所穿的一种紧袖服装。袖端上半长可 覆手﹐下半特短﹐便于射箭。2.箭衣:又称箭袖衣, 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帝王、驸马及高级武官的军常 服。它的造型是清代蟒袍的原型,又称龙箭袖(指 马蹄)。满族发源于长白山区,以游牧为主,冬季 寒冷,为防手冻,常用兽皮护于腕部及手背,并 能翻上、放下,久而久之便形成"马蹄"形状的袖 口-一马蹄袖。箭衣是便于射箭的服装。而射箭时 又常常骑马,为方便起见,清代蟒袍下摆四面开 口。在戏曲舞台上,为适应表演的需要,将箭袖 衣作为动作幅度较大的武将军常服。
乌拉鞋
• 乌拉鞋,也称靰鞡鞋,最初曾是东北满族人的冬季用鞋, 上至可汗贝勒,下至农工商贾,几乎都穿这种鞋。由于其 制作及取材都比较方便,且穿用起来轻捷、保暖、耐实, 曾在寒冷的东北各省流行数百年之久。据说,清乾隆年间 的旗人均配装乌拉鞋,不仅兵士的冻伤绝少发生,而且在 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御敌于外时,奔跑起来迅猛异常。传统 的乌拉鞋用牛皮或鹿皮手缝而成,鞋底与鞋帮是一块整皮, 每只鞋长约一尺,宽约六寸,高约三寸,在鞋脸儿近圆口 的边缘,通常要拿捏十来个皱褶,形似纸扇,亦仿佛肉包 的褶皱,看似美观,实为兽皮鞋面折弯收口的必须,到末 了,要沿鞋口的边儿钉几个皮襻,穿细软皮绳代替鞋带。 由于乌拉鞋的保暖主要仰仗絮在鞋坑里的乌拉草,这鞋也 因此而得名——乌拉鞋。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我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融合了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在传统文化和服饰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特色,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
我们来看看满族的服饰。
满族是中国的第四大民族,其服饰深受满文化的影响,主要包括袍服、袜鞋、帽章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满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了。
满族女性的服饰通常由长袍、长裤、头饰、首饰组成,其中长袍是以敞襟的交领袍为主,袜子则是宽松的马面袜,与一般的绣花袜不同,马面袜上什么图案都没有。
满族女性的头饰主要有辫子和发饰,特别是发饰,色彩华丽繁复,其中的红樱桃饰品更是代表了满族女性的美丽和纯洁。
满族服饰的特点是华丽和端庄,展现出了满族人的自信和尊严。
我们来看看朝鲜族的服饰。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其服饰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和服装上。
朝鲜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包括长袍、裙子、长袜等,其中长袜的颜色和纹样是最具代表性的。
朝鲜族的长袜多是鲜艳的彩绣,纹样丰富多彩,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而头饰也是朝鲜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有发饰、发箍、发束等,用以点缀美化发型。
朝鲜族服饰整体上具有鲜艳、优雅的特点,给人一种清新、高雅的感觉。
再来看看蒙古族的服饰。
蒙古族是我国东北地区较为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在服装和头饰上。
蒙古族男性的传统服饰通常包括长袍、短裤、头巾等,其中的长袍是最具代表性的,常被称为“遮蔽袍”,是蒙古族民族服饰中的代表之一。
而蒙古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则主要包括长袍、长裙、长靴等,其中长裙是蒙古族女性服饰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常用明亮的颜色和丰富的装饰来点缀。
蒙古族的头饰也是其服饰特色之一,主要包括发髻、发箍、头巾等,用来点缀和美化发型。
蒙古族服饰的特点是具有威武和豪放的气质,展现出了蒙古族人民的勇敢和英勇。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其中包括满族、韩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
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
以下是对我国东北地
区少数民族服饰的分析。
满族服饰是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
满族服饰男女有别,男子着装主要由长袍、长衫搭配长裤和高帮布靴组成。
袍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有膝盖以下的短袍
和及膝的长袍。
女子的满族服饰则以长袍和长衫为主,多用丝绸和绣花面料制作,配以腰
带和绣花鞋。
韩族服饰也是东北地区的典型代表之一。
韩族服饰以色彩繁多、花纹复杂而著称。
男
子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长袍、衣褶、披肩等,多以红色、黑色为主。
女子的韩族服饰则更
为华丽,常见的有长衫、披肩、长袍等,以花纹绣花为特色,常以紫色、红色等鲜艳的颜
色为主。
蒙古族服饰是东北地区特色之一。
蒙古族服饰以缝制针法和绣花工艺独特,在装饰上
尤为精美。
男子的传统服饰主要由长袍、裤、袜和帽子组成,长袍常用绸缎或羊毛制作,
配以皮制的袜和帽子。
女子的蒙古族服饰则更为鲜艳多样,常见的包括披肩、长裙和腰带等,常以缤纷的彩色图案装饰。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风格各异,但都处于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
特色。
这些服饰不仅展现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服饰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展现出更为多样化的样貌。
满族服饰
图1-4马褂
3、坎肩 满族的坎肩镶有花边,绣有花卉图案,做工很 精致,在清代曾经成为满族的时髦服装,各部官员 见上司及平民节日会朋友都要穿。式样有大襟、对 襟、琵琶襟、一字襟等。曾为八旗子弟喜爱的一字 襟坎肩,在前襟上装有排扣,两边腋下也有纽扣, 套在袍子里穿很方便。脱坎肩时只需要解开前面和 两边的扣子,不需要脱长袍,这种坎肩叫“勇士坎 肩”。后来在袖窿处加了两只袖子,变成了“鹰膀 褂子。” 坎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多套在袍子外 面。由于坎肩美观、轻便、保暖,老少皆宜,因此 至今仍然沿用。
。
图1-7头饰
图1-6两把头
五、鞋饰 满族妇女还擅长刺绣,她们喜欢在衣襟、鞋、荷 包和枕头等物品上绣花卉、芳草、鹤狍、龙凤吉祥等 图案。鞋为木质底,底高达 1 5至 20厘米。其底上宽 而下圆,形似花盆,俗称“花盆鞋”。底的中部琢成 马蹄式,踏地时印痕如马蹄,也称“马蹄底。
。
图1-8花盆鞋
进入
Maker:孙喆
一、前言
满族的服饰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满族服饰 的基本组成有帽饰、服饰、头饰、鞋饰、佩饰。 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 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白色在满族服 饰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 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 如意如图。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 等其他颜色的旗装上镶白色的花边。满族妇女心 灵手巧擅长刺绣,她们在衣襟、鞋面、荷包、枕 头等物品上刺绣花卉、芳草、鹤鹿、龙凤等吉祥 图案。
。
二、帽饰 在满族的服饰中帽饰是丰非重要的,它象 征着满族的一种礼节。在清代朝内朝外部戴帽, 只是样式有所不同,一改历代的冠制。帽又有 礼帽与便帽之分。而礼帽一般指出门、拜客或 遇到重大事情,以表示某种礼节而戴的,礼帽 又称“大帽子,分冬夏二式,冬为暖帽如图1-1, 夏为凉帽如图1-2,只是在每年的三月和八月进 行更换。
满族服饰介绍
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工艺品。
满族人称“旗人”,衣着称“旗装”,妇女之袍谓“旗袍”。
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
旗袍讲究色彩线条,做工精细,穿来婀娜多彩、摇曳生姿。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
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
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
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突出了妇女体形的曲线美。
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
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
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仪态雍容文雅。
女式旗袍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
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
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袍逐渐废弃,女旗袍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女式服装。
坎肩亦称“马甲”、“背心”。
马褂去袖,衣长及腰,两侧开禊,多在领、襟、衣摆外镶饰花边。
女服镶缘于交襟处,对襟下端或在右腋下作如意头式,后镶滚多道边。
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有棉有夹,或丝或布,还有皮的,各惟其时。
清初,坎肩窄小,一般穿在里边,晚清尚宽博,多喜于袍、衫之外,男女皆着。
有一种“巴图鲁”(满语勇士)坎肩在八旗子弟中很流行,后来有的加上两袖,被称为“鹰膀”,更显英武。
由于坎肩美观、轻便、保暖,至今经久不衰,老少皆宜。
长坎肩是满族妇女的时髦服饰,在当今也仍是妇女夏季喜穿的时装。
“顶戴花翎”是有清一代表示官秩的帽子。
顶戴俗称“顶子”,顶子上多用各色宝石与素金组成镶嵌物,以示品位,并用孔誉翎、蓝翎等插在帽顶上与顶子相连,故称“顶戴花翎”。
这种饰俗也是女真人佩石插翎古习的遗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男子旗装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
服装多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女子旗装棉麻衣料制成。
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
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
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
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花饰,命妇朝褂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
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
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清代皇帝的服装基本上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礼服雨服和便服几大类。
其中礼服包括朝袍、端罩(一种外褂)和衮服(既可与朝袍套穿,也可与龙袍和常服袍一起穿的衣服);吉服包括衮服、龙袍;常服则是介于礼服和便服之间的一种服装;外出或打猎穿行服,雨雪天穿雨服。
按清朝《大清会典》规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黄",还用于御殿朝贺及地坛祭地、先农坛和祭太庙等场合。
至于其他颜色朝服的穿用,则在祭天和天坛祈谷时用蓝色,日坛朝日用红色,月坛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3]吉服主要用于吉庆节日、吉服筵宴迎銮等场合,装饰华丽,又称为"彩服"、"花衣"。
[4]常服是在一般性正式场合穿的服装。
命妇常服褂是圆领对襟长褂,穿在袍外。
与礼服的箭袖不同,常服褂为平袖,四面开叉,身长到股,颜色多为石青,花纹也无特别规定。
后妃常服以袍为主,纹饰多样,有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和百蝶等等。
[5]便袍或素,或暗花,或织绣各式花纹,丰富多彩。
便服坎肩中一种名为一字襟,满语称为"巴图鲁",即勇士的意思,朝廷要官多穿此坎,又称"军机坎",俗称"十三太保",因为这种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纽扣,共十三粒。
[6]满族女人无帽,男人有帽,满族服饰分礼帽、便帽、风帽、毡帽、坤秋帽(女子冬季御寒);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装、马褂、坎肩、套裤。
旗装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
马褂则为有身满族女服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
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
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
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
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鞋脸镶嵌双皮条。
冬天穿猪皮或牛皮靴,年迈老人多数穿高腰毡鞋。
女人穿下窄上宽、鞋脸尖端突出上翅、两侧绿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
具体有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头鞋、尖头鞋。
满族人佩带的饰品分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
选戴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份,一般说首饰的好坏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
旗装头饰旗装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
旗装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四面开衩。
古旗装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
妇女旗装的装饰旗装内衣裤性比男性旗装更强。
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
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装外套穿的马甲。
绣有精致图案。
穿旗装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
穿着传统满族旗装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旗装,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它是满族男人喜著的服饰,也叫大衫,长袍.满族男子穿的旗装,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圆领(无领后习惯加一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带扣绊,束带,适于骑马射猎.满族妇女穿的旗装,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有一种女式旗装叫"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里,"挽"出来更显得美观.满族妇女所穿旗装,从样式到做工都十分讲究.在旗装领口,衣襟,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才算是美.旗装的样式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开禊从四面改成了两面;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收敛;袖口也由窄变肥,又由肥变瘦,使其穿起来更加合体.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
旗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花盆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
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
满族妇女高底鞋。
满族妇女皆天足,旧俗喜穿木制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为之,前平后圆、上细下宽,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故名。
底高达三四寸,后京师旗妇有七八寸者。
木底四周包裹白布。
鞋面,富家多以缎为质,贫者布为之,皆彩绣花卉图案,素而无花者,最为禁忌,以其近凶服。
贵族妇女常在鞋面上饰以珠宝翠玉,或于鞋头加缀缨络。
少女至十三四岁始用。
民国以后,已不多见。
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
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
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
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
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
妇女穿的坎肩还要绣花锒边。
坎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
满族贵族妇女发式。
盛行于光绪、宣统年间。
其式,顶发梳成圆髻,脑后发呈燕尾式。
另以黑缎、绒或纱制成"不"字形皂板,曰"头板",其底部以铁丝制成扣碗状,谓之"头座",扣于头顶发髻上,并用发缠绕,使之固定。
这种"高如牌楼"之固定装饰,用时套在头上。
通常于头板正中戴彩色大绢花,称"头正"或"端正花",并加饰珠、翠、玉簪、步摇和鲜花,或于右侧缀一彩色长丝穗。
这种发式因头板如两翅张开而得名。
多为农村下层满族人民冬季穿用的一种皮革制作的鞋。
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跑冰。
它是很有特点的满族服饰之一,至今还在穿用。
满族的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满族旗袍传承人刘淑芬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
白色在满族服饰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装上镶白色的花边。
满族入关以后,服饰图案中也常出现许多汉族的福、寿、万等字的吉祥符号。
虽然满族的服饰有很强的民族传统特色,但也随其历史的发展在不断的演变着,长期与汉族杂居,在服装款式上,服饰色彩与服饰图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
清代满族基本都编入八旗,少女满族服饰有旗人之称,故这种满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装被人们称为旗装。
式样分男女两种。
清初男子旗装为圆领、大襟、箭袖(马蹄袖),四面开衩,系扣袢,腰中束带。
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袖是为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
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俗称马褂(满语鄂多赫)。
亦有外套一马甲(俗称坎肩)者。
清末。
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箭袖多改为平袖。
女式旗装基本与男袍同,只是在领口、前襟、袖口等处镶饰花边,天寒时则外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
民国年间,旗装多改为胸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这种贴身合体的旗装,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
本世纪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装在满族聚居区才逐渐废弃。
乌拉是满族传统的防寒靴鞋之一。
以猪、牛、鹿等兽皮缝制而成。
形状为前尖后圆,鞋帮贯以六个鞋耳,鞋口近脚处垫以衬布,并用一细皮带联结靴耳。
鞋较宽大,穿用时须在鞋中充垫"东北三宝"之一的乌拉草。
由于乌拉质柔量轻,行动自如,既可防寒,又利于军事征战及狩猎生活,故得以沿用下来,至今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一些偏僻山村还可见到。
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满族刺绣传承人张滢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
迨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
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
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
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为常。
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
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为有清一代的时装。
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样式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
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
众多满族服饰技艺涵盖其中,满族旗袍制作工艺传承人明松峰如"扣攀"、"十八禳"、"鞋帮花"、"掐鞋脸"、"打咯吧"、"缝纫"、"裁剪"等工艺;众多满族传统美学因素蕴藏其中,如:剪纸、刺绣、女红等,剪纸是图案创作的前提,女工在创作前往往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随手动,手随心动,作品质朴厚重、浑然天成。
绣花大量用于服饰其中,山水琅琊、瑞兽祥云、传统纹理随处可见,技法有"平绣"、"堆绣"、"打纸绣"、"绒绣"等,针法涉及过百种,错针、纳金丝、网针、乱针、挑花、刮绒等;无数满族传统符号聚集其中,"枕顶"、"云肩"、"挽袖"、"被套"、"鞋帮花"等。
女工包括选料、画衣样、绣花、裁剪、掐缝、镶边、咬牙、缝合、上领、盘扣袢、熨烫、整形等二十个步骤。
[7]2008年满族旗袍制作工艺传承人明松峰,满族刺绣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