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综述分析
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论文
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7-000-01摘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与决策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2000-2010年季度数据,运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实证分析了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结果表明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货币政策在长期表现中性。
关键词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一、引言随着金融危机发生,我国政府为防止危机影响扩大而出台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应政策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面对2009 年出现的新经济问题,我国政府又采取了货币政策的调整策略。
针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物价过快增长,通货膨胀的压力。
央行在2010年先后分别6 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累计上调3个百分点之后。
2011年伊始,又于1月20,2月24,3月25,4月21日分别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调整后将达20.5%。
我国货币当局频繁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整个宏观经济,而这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是否有效达到了预定目标,一直是宏观经济学者和政策决策者关心的重要问题。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综述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在特定的金融环境和制度条件下,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手段,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能否稳定地影响实际产出,从而达到当局预定的政策目标。
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无效。
古典经济学认为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弹性,从而使得劳动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产出也就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
即使总需求发生变动,由于商品价格具有弹性,所以也只能改变价格水平,对产出没有任何影响。
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理论有效。
投资数量取决于利息率与资本边际效率之间的对比关系。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有效需求,进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理论有效。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1998年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以及出现了通货紧缩等突出问题,中央政府持续地适当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扩张性货币政策。
这些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中国经济增长仍然面临着需求不足的约束。
总体来讲,货币政策收效甚微,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货币政策失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央银行层面上的障碍三大政策工具的操作力度虽然很大,货币供应量的增幅也较高,但其实际效果却远远低于预期水平。
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
(二)金融市场层面上的障碍1、货币市场。
总体来讲仍不成熟,缺乏足够的中介机构和市场参与者,交易品种或缺,金融工具和手段创新滞后,货币市场缺乏流动性,地区分割的银行间分隔严重,交易不活跃,货币政策传导缺乏广度,低速低效。
2、股票市场。
中国股市的投机性强,长期没有退出机制,其股指变动与经济走势呈现出明显的异动状态,股市泡沫膨胀,股票价格难以产生财富效应,隔断了相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上种类不多使公开市场缺乏载体,另一方面交易不旺,以调控基础货币为目的的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严重阻碍了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
(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层面上的障碍1、商业银行的垄断性。
2、商业银行有风险约束,而无利润约束。
3、商业银行的集权管理。
4、商业银行发展意识不强,倾向于减少或收回贷款。
(四)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上的传导障碍1、企业方面。
一方面由于供给相对过剩,引起物价下降,宏观经济环境并不乐观,企业对市场前景并不看好,非意愿存货投资增加,投资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缺乏面向市场的研发、营销和管理机制,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盈利条件和偿债条件都难以满足贷款条件。
2、居民个人方面。
从1994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城镇住房制度以及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使居民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预期支出上升。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一)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一)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货币银行学专业的毕业生,了解我国货币政策现状,深入分析其调控特点和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我国货币政策旨在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货币的稳定价值、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随着时代背景、经济周期和市场结构的演变,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采用“利率中立”的调控策略。
这一策略强调“稳健、中性、适度”的调控原则,即货币政策既要避免过度宽松,也要避免过度收紧,使货币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特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稳健中性。
我国货币政策强调保持稳健中性,既要抑制通货膨胀,也不能让经济出现不必要的萎缩。
2.灵活性。
我国货币政策在应对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各种变化时,会根据需求进行适时和灵活的调整。
3.多元化。
我国货币政策采取了多种手段,如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调控、监管手段等。
在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时,根据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4.逐步开放。
我国货币政策逐步放开对外开放,加入国际货币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和监管合作等。
三、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
在经济增长需要的时候,货币政策应该采取货币宽松策略。
当经济发展过快,出现通胀等问题时,货币政策应该采取相应的货币紧缩政策。
2.金融市场。
运用货币政策影响金融市场的利率、货币供给、流动性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
3.国际经济形势。
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十分敏感。
国际贸易、外汇市场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
4.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也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在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时,货币政策应采取相应措施,以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
综上所述,我国货币政策在实践中表现出了灵活性、稳健中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
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控制经济波动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手段。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货币政策一直是宏观调控的核心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货币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本文将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调整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货币政策主要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实施收紧的货币政策,加大银行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手段,限制了货币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这种收紧的货币政策对穷困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的中国来说是必要的,但也限制了经济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以及金融改革的推进,货币政策也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和变化。
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市场化利率和汇率改革,进一步加强了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
2000年,国务院对货币政策进行了调整,强调货币政策要立足于控制通货膨胀,同时注重银行、外汇、金融市场等领域的管理,针对不同阶段经济的变化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目前的货币政策是以维护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为目标,主要的手段是调整利率、信贷、汇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
其中,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国也在探索数字货币的发展,为深化货币政策Lehuan背景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二、货币政策调整的效果货币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资本市场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通常会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从而影响短期内经济的增长速度。
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经济增长也不仅由货币政策决定。
但总的来说,中国实施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仍然是有效的。
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比较显著,通货膨胀中,价格总水平普遍上涨。
而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往往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而货币政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个手段。
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比较稳定,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能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中国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1)
作者简介:吴金友(1979-),男,安徽安庆人,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 16 2011 / 09
货币时论
货币银行 Financial Industry
货币市场: M=M1+M2=L1(Y)+L2(r) 投资市场: D2=D2(r) 商品市场:Φ(N)-X(N)=D2 生产函数:Y=Φ(N)
(1.10)
Δyt=α(yt-1-k0-k1 xt-1)+ β2Δxt+μt
(1.11)
显然,1.5 式与 1.11 式是等价的,但二者却有不同
的解释和含义 ,特别是 1.11 式,也被称为误差 修 正 模
型 (error correction model,ECM)。 当长期平衡关系为
式时,其误差修正项是如(yt-k0-k1 xt)形式,它反映了 yt 关于 xt 在第 t 时点的短期偏离。 一般地,由于 1.5 式中 |β1|<1,所以误差修正项的系数 α=(β1-1)<0,通常称为调 整系数,表示在 t-1 期 yt-1 关于 k0+ k1 xt-1 之间偏差的调 整速度。
阶协整,记为 y~CI(d,b),如果满足:
(1)Y~I(d),要求 Y 的每个分量 yt~I(d);
(2)存在非零向量 β,使得 β' Y~I(d-b),0<b≤d。
简称 Y 是协整的,向量 β 又称为协整向量。
2.误差修正模型(ECM)
传统的经济模型通常表述的是变量之间的一种"
长期均衡关系",而实际经济数据却是由"非均衡过程"
部分实证分析样本确定为 1994 年至 2009 年的季度数
据。 选择 1994 年作为实证分析的起点年份,一方面是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最近几年是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多的时期,尤其以货币政策的使用最为频繁。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变数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是把“双刃剑”,对其使用要特别谨慎。
而在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其政策效应。
文献表明,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有些缺失,分析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行为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存质量;危险因素;调查;对策目录摘要 (I)1. 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 ......................................................................................... I II2. 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行为经济学 ..................................................... I II2.1. 营养和心理因素.......................................................................................... I II2.2. 货币理论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中,对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化................................................................................................ I V2.2.1. 风险态度 ............................................................................................. I V2.2.2. 心理账户 ............................................................................................. I V2.2.3. 过于自信的心理 ................................................................................. I V2.2.4. 人们的后悔心理与奇幻思维以及准奇幻思维 (V)2.3. 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V)2.3.1. 货币政策有效性解释 (V)2.3.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解释 ......................................................... V I2.3.3. 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解释 ..................................................................... V I2.3.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力的解释 ......................................................... V I3. 行为经济学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V II3.1. 央行不能做到减少货币供应量 .................................................................. V II3.2. 随着加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呈递减趋势 .............. V II3.3. 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权改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会更低VII4. 评论总结 ............................................................................................................... V III5. 参考文献................................................................................................................. I X1.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
通胀背景下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引言所谓货币政策有效性,至少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货币政策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即货币政策的理论有效性;第二:是否有能力利用货币政策的影响引导经济以达到既定的宏观目标,即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如果央行能利用货币政策的效力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则货币政策有效;反之无效。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可归结于货币是否中性。
货币中性是指货币存量的变动仅仅导致价格等名义变量,而对真实产出没有影响。
货币非中性是指货币供给变动不仅会影响价格等名义变量,也会影响真实产出。
货币中性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学派的“货币面纱论”现阶段,那么如何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西方经济学家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但是他们认为从以下三面判断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政策能否具体影响实际产出;中央银行能否控制货币;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联系。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发生凯恩斯革命以来,货币非中性已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观点,但是如何实施局欧比政策操作,各学派则争论不休,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理性预期学派则完全蔑视宏观经济政策;供给学派只考虑供给管理,漠视需求管理;新凯恩斯主义对货币主义政策重要性的重新认识等。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
古典经济学的“货币面纱论”是和其所处的自有资本主义阶段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的;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货币非中性论”是基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时代背景;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中性论”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滞涨的时代密切背景相关。
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复杂性和认识上的不一致性,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本杰明·弗里德曼曾有过精辟的描述:“在理论界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所以存在分歧,是因为理论分析通常借助抽象的理论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又不能完全反映复杂的现实,而只能从现实中抽取一些内容来分析,由于模型的假设前提不同,自然就产生了相互对立的学说。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引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通过金融体系和市场渠道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过程。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稳健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传导速度慢、传导效果不稳定等。
本文将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传导速度慢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相对较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1 货币供给传导滞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首先受到货币供给的影响。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较为谨慎,货币供给相对保守,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的速度受到限制。
1.2 利率市场化进程不完善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利率水平受到政策引导和管制,无法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利率工具对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不明显,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
1.3 融资结构不合理我国融资结构呈现出银行贷款占比较高的特点,而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央行对银行的操作来实现。
由于银行贷款的审批和发放过程相对繁琐,导致货币政策流动性传导速度受到限制。
针对传导速度慢的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对策:1.4 加强货币供给适度扩大要加强货币供给,适度扩大在流通中货币的数量,提高货币供应活动的稳定性,以确保货币政策更快、更稳定地传导到实体经济中。
1.5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形成机制,减少政策对利率的干预,使市场利率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从而提高利率工具对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
1.6 优化融资结构要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强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减少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提高货币政策流动性传导的效率。
问题二:传导效果不稳定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存在不稳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2.1 传导路径的复杂性我国金融体系庞大而复杂,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同市场、不同主体之间的联系复杂,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复杂多样,传导效果不稳定。
货币政策有效牲综述
政 策工 具 、货 币政 策 作用 过 程 及 其 效 果 在 内 的 完整 货 币宏 观 调
控体 系 。
二 、 方关 于 货 币政 策 有 效 性 的争 论 西 ( ) 于 货 币政 策 理论 有效 性观 点 一 关 1 恩斯 认 为 , 正 常 条件 下 , 币政 策 是有 效 的 , 以通 过 . 凯 在 货 可
4 新 凯 恩 斯 主义 的信 贷 理论 对 货 币 政策 向实 体 经济 传 导 渠 .
反 之 , 表 示 货 币是 中性 的 , 也 表 明货 币政 策 缺 乏 有 效 性 , 则 这 或
道 进行 扩 展 ,认 为 货 币 政策 通 过 影 响 资 金 需 求 者 的财 务 状 况 和
授 信能 力 以及 资 金 提供 者 的借 款 意 愿 和 借 款 能力 而 影 响 市 场上
理 论 。货 币 政策 有 效 性 包 括 三 个 层 次 : 实 体经 济有 没 有 影 响 ; 对 如 何 影 响 真 实经 济 的 , 即货 币政 策 的传 导 机 制 问题 ; 如何 选 择 和
实 施 货 币政 策 , 即货 币政 策实 践
问题 。
生 活 中总 供 给 与 总需 求 平 衡 等 问题 ,货 币政 策 在 调 节 与控 制 现 代 经 济 活 动 中有 着 较 强 的影 响 力 和极 其 广 泛 的作 用 范 围 。因此 ,
根 据 西 方 货 币 经 济学 理 论 ,货 币 政 策 有效 性 有 以下 三 种 含
义:
改变 利 率 来 刺激 投 资 和 有效 需 求 , 而 影 响产 出和 就业 。 进 2 新 古 典综 合 学 派从 货 币需 求 和货 币供 给 两方 面 发 展 了凯 .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篇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广义货币供给贷款余额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
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
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
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
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失灵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失灵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货币政策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经济政策工具。
该政策手段被普遍认为可以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汇率来控制经济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稳定和增长。
然而,随着货币政策使用的不断增多,以及对其的进一步了解,人们开始意识到它的有效性和失灵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指它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并显著影响经济运行的能力。
有效的货币政策应该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通货膨胀、稳定就业和提高经济增长。
在此过程中,货币政策主要通过监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实现。
当经济处于低迷时,政府通常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实现货币供应量增加和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消费和贷款活动。
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被认为是有效的,因为经济增长并稳定。
然而,在经济运行到高波动性时,货币政策往往失灵。
如果央行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造成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因此,央行必须收紧货币政策,以平衡经济波动和通胀。
尽管货币政策被认为是实现稳定和增长的重要工具,但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货币政策的影响可能受到时间滞后、波动性增强、信贷市场的不稳定性以及经济变动的复杂性影响。
这导致了货币政策在某些情况下失去了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失灵不仅是由它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其他因素,例如政府政策、技术进步和全球化趋势都对货币政策造成了影响和挑战。
例如,政府的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和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高于货币政策。
此外,技术进步也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式。
例如,数字货币和互联网的出现使货币政策的实施变得更加容易和精准。
此外,全球化趋势也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由于市场的全球化和自由化,货币政策的影响不仅受到国内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国际影响。
例如,货币政策的影响可能被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所抵消。
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全球经济因素。
总之,货币政策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工具,旨在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然而,它的有效性和失灵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作为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作为研究货币政策的重要课题,对于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出发,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具体内容及其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调整货币供应,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市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运行的一种机制。
在现代货币政策的框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基础(M0)、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途径来调整货币供应量;改变市场利率或利率期限结构来影响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过影响市场利率来影响信贷市场,具体体现为影响消费、投资和出口三个方面;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银行间市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指标之一。
石油光谱分析了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市场利率对贷款利率的影响,发现市场利率的变动会对贷款利率产生一定的传导效应。
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动会对企业的资金成本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生产成本结构,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与市场预期密切相关。
刘光瀛通过分析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发现市场预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重要影响。
预期货币政策的宽松或收紧将直接影响市场利率和债券价格,进而影响货币供应和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
基于市场预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应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是评价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准。
在实证研究中,有学者通过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评估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张三杰等人通过引入时间序列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发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冲击、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等。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以及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有效性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
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
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
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
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使中国企业背负了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动效应,将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扬。
⑶劳动力市场的紧张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就业刚性增强。
针对CPI过高的现象,央行2007年提出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作为当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到了2008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还在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进入9月份以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从2010年1月12日至2011年6月14日,为了缓解外汇占款持续上升、经济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自2011年12月30日起,为了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以增强经济运行活力,央行又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这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挑战。
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货币政策已成为稳定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货币政策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一、通胀压力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物价也随之上涨,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外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一些重要商品价格上涨,推动了我国经济进入了通胀周期。
通货膨胀将导致投资回报率的下降,企业利润的下降,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科技进步带来的货币创造压力现在,随着我国技术的进步,现代化支付方式的普及,货币供应的增长率将会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这就需要货币政策的调整,以保证货币不会过多地流入金融市场,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
三、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经常会对中国货币市场产生影响,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加速也可能会让国际资本从境外进入中国市场。
在此过程中,中国货币和金融市场的灵活性、透明度和流动性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压力。
一旦发生外部冲击,我国货币市场可能无法完全抵御影响。
对策分析一、加强调控力度,维护价格稳定为了应对通胀压力,货币政策需要加强调控力度。
央行可以采用加息、降息等方式来调整货币政策,通过稳定价格来控制通货膨胀。
二、优化货币政策的管理结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货币供应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
因此,货币政策的管理结构需要不断优化,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货币供应和金融创新。
三、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中国政府应加强监管,制定更严格的规定和措施。
央行可以通过释放流动性和调整货币政策来应对市场波动,从而维护市场的稳定。
四、加速金融市场改革加速金融市场改革,增强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流动性。
中国还应该推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商品化,以提高监管和市场化水平,降低风险。
总结货币政策是中国经济成功发展的基石。
要应对货币政策所面临的挑战,需要央行和政府紧密合作,加强监管,设定更加强有力、灵活的货币政策框架,推动金融市场改革,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流动性和国际化水平,从而使我们的货币政策更加有效,以助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分析
府失灵 引发了对凯恩斯主义 的挑战 ,古典主义 因此而复活 , 以 的巨额经常账户赤字 ,他卸任后 留下 的美 国经济危 机 四伏 , 犹
弗里德 曼(r d n为代表 的货 币主义 在继承传 统货 币数量论 如 一颗 随时可 能爆炸 的炸弹。不幸真 的被言 中, 2 0 Fi ma ) e 自 0 7年底 以
碍 , 中美 关 系 的“ 雨 表 ” 是 晴 。
联合军演 、 军舰互访 以及两军校 际交流等 。但是 , 具体 的军事互
除 以上的论述之 外 , 中美 关系仍 有许 多特点 , 比如合 作 的 信仍局 限在战略层面 的沟通 , 几乎没有实质性 的军 事行动 限制 迫切 性更高 ; 方战略互信严 重不足; 双 斗争的尖锐性更强 ; 双方 措施和行 为规则 , 更缺乏相 互之 间的安全承诺和保证 。 关系空前复杂等 。因为中美两 国的国家 性质、 治制度 以及意 政 有太 大的改变 。
经济观察
对我 国货 币政 策 有 效 性 问题 的分 析
鹿 宁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 湖北 武汉 40 6) 304
【 要】 币 摘 货 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重要的工具变量, 它的实施对宏观经济的走势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其有效性问题有
着重 大的意义。 本文从货 币 策的 内涵开始 , 政 通过分析货 币 政策有效性的 内涵开始 , 国货 币政策的演变过程 进行梳 理, 对我 力图找
出一 个合适 的方法对我 国货 币政 策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 关键词】 币 ; 币 策独 立性 货 化 货 政
理 论 综 述
一
、
咎于政府经济政策 , 尤其是货 币政策 的失误 。虽然 凯恩斯主 义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20 0 8年 第 7期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李世美
内容提 要 : 文从货 币政 策有效 性 定义 的不 同观 点 着手 . 别从 货 币政 策理 论 有效 性 和 实施 有效性 两个 该 分 方 面对 国外和 国 内已有的研 究成果 进行 了梳 理 . 且得 出 了一般 性 结论 : 币政 策理 论 有 效性认 为货 币政 策 并 货 在 长期 内影响 价格 而对真 实产 出没 有 影响 , 短期 内对 经济 具有持 续 的影 响 ; 币政 策 实施 有效 性 案例研 究表 货 明 紧缩的货 币政 策具 有显 著效 果 , 而大量 的模 型 实证 研 究得 出的结论 不一 。最后根 据研 究现状指 出现 有研 究 的缺 陷并提 出进一 步研 究展 望 。 关 键 词 : 币政 策 货
对货币政策有效性 的理解在于货币政策 的最终 目标 是 什么 上 。货 币政策 最终 目标一般 体现在 稳定 物价 、 促进 经济增 长 上 。如货 币 主义认 为 , 通货 膨胀不 是 唯
一
货 币政策 的 有效性 问题从 属 于 短期 宏 观经 济 波动 理
的最终 目标 . 货币政策虽然对长期真实产量没有重
入 .货币政策在 国家宏 观经济调控 中处于越来越
重要 的地位 .我 国货 币政策 的有效性 问题 日益因此 对货币政策有 效
性 的内涵做 出明确界定 ,并对有关货 币政策有 效 性理 论研究 和实 证研究 的观 点进行 区分 和梳 理 .
不 同学者在 研究货 币政 策有效 性 问题 时 . 由于 强
行. 引导社会资金 的合理流动 , 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 性 , 利实现 其预定 的调 控 目标 。这 种对货 币政策 有 顺 效 性 的界定 强调 的是货 币政策 的实施 方面 . 实上 已 事 经假定了货币政策本质上能够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 影响. 关键在于货币政策 当局如何适 时、 适度地选择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现行货币政策在对付通货紧缩、刺激有效需求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效果相对弱化。
究其原因有三: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
2006年,我国仍将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将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
[关键词]货币政策稳健有效性一.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回顾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货币政策的重新定位,《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表明今后货币政策基本目标是“稳定”而不再是“增长”。
从早期的“发展经济、稳定货币”过渡到“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直到今天的“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鲜明地体现了货币政策日益“中性化”的轨迹。
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不再承担“刺激”或“抑制”经济的任务,而只负责经济运行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规则导向”的货币政策。
二.充分认识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必要性近几年,在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过程中,货币政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具体提法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但基本思想却始终是配合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防范金融风险,以金融的稳定来确保经济的稳定。
可将其概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为什么不比照积极的财政政策,明确提出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呢?这是因为:(1)单靠增加货币总量解决不了近年来出现的物价负增长问题。
1997年后出现的物价负增长,根本原因是由于多年来严重重复建设,造成工业部门严重供过于求所酿成的;它是长期来经济结构失调的结果,而不是货币总量不足。
(2)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解决总量问题,货币政策具有优势,而解决结构问题;单纯依靠货币政策总量扩张无济于事。
(3)当前货币存量大量增加,而引起货币失控的一些潜在的因素还未完全消除。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生产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争先贷款,目前企业长期大量负债经营已经给金融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风险,企业和银行自我约束力还比较差。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探讨的核心在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是否能有效影响实体经济,实现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和成果,以期对货币政策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工具及其传导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制约条件,如经济环境、制度背景、金融市场结构等。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货币政策有效性在不同经济周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共性。
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的方式,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
具体来说,文章将首先回顾早期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典理论,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并评述其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随后,文章将重点关注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环境变化而兴起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如预期管理、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评价,本文旨在揭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本文也期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宏观经济学的几个核心领域,包括货币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货币主义等。
这些理论框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持续争议。
货币理论,尤其是数量方程,强调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之间的直接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影响通货膨胀率和经济活动。
然而,货币政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因为它忽略了货币供应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凯恩斯经济学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凯恩斯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危机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的文献综述
陈德伟 (0 3 2 0 )运用预测方差分解法对我 国19 — 0 1 9 3 20 年货 币政策作用 的非对 称性 问题 进行实证 研究 。结果 表明 :我 国货 币冲击的紧缩 效应 大于扩张 效应 ,紧 缩的货 币政策 能够有 效地 抑 制 经 济 增 长 , 而 扩 张 的货 币政 策 却 无 法 显 著 地 摆 脱 经 济 的 恶 性 衰退 。 二 、 危 机 中不 同 货 币 政 策 手 段 的 有 效 性 危机 时国家采取 的措施 同正常 时期的渐进措 施很类似 。一 般国家采取的措施多为利率措 施和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 。 1 、利率 措施 经历危机 的国家在经济 衰退 的条 件下 ,一般 会采取 降低利 率刺激经济发展 。而相反 的例子 出现 在美 国上世 纪大萧条 中,
2 0 、D p r 0 2 o r e R u i i 0 6 ) 。他 们 认 为 0 2 u o ,2 0 、N u i l o b n ,2 0 等
资产价 格反映 了通胀信 息 ,因此 应该对此 作出反应 。货 币政策 不仅 要立足于眼前 ,也要关注 长远 的经济 发展 。他们 还认 为, 市场本身是复杂 的,但是不应 当不作为 。 2 、实 证 分 析 实 证 分 析 的争 论 主 要 在 于 货 币政 策 在 短 期 和 长 期 内的 有 效 性 。弗里德曼和施 瓦茨 ( 9 3 16 )、托 宾 ( 9 0 1 7 )、斯托克和 沃 森 ( 9 9 以及 卡 沃 ( 9 2 18 ) 19 )均 认 为 货 币供 应 量 的 变 化 对 短 期 产 出 的 波 动 会 产 生 影 响 。而 伯 南 克 ( 9 6 18 )运 用 结 构 向量 自回 归V R 型研 究发现贷 款的冲击对于总需求有很大影响 高 云峰 A模 (06 2 0 )运用协整 检验S E M n C 模型对 我国1 9 — 0 5 9 4 2 0 年阶段性货 币需求的稳定性 问题展开研 究,分析 结果显示 ,货 币需求 、国 民收入 、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 间存在协 整关系,基于EM 型的 C模 短 期G a g r r n e 因果检验 ,支持利率和货 币政策最终 目标 之间短期 均 衡关系 的存在 。但伊万斯 ( 9 9 1 9 )指 出,货 币供应量在 短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综述分析
一、引言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多目标体系,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二是单一目标体系,即只盯住通货膨胀。
周小川曾表示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属于多目标体系。
宋国青认为“相对于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CPI仍然偏高,难以期望货币政策显著放松”,所以稳定通胀仍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更加突出价格稳定目标,关注更广泛意义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
因此对于我国的货币政策,其效力是否有效的发挥要着重看其是否能使物价稳定并促进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稳定物价,而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压力还是相当大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的上涨,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加剧了社会紧张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政府一直在用积极的经济政策加以调控,近期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长期通胀形势依然严峻。
从2010年初一直到2011年8月CPI涨幅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中央银行先后5次上调基准利率、1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收效不大,即使之后CPI有所下降,同2010年之前相比仍然较高。
截至2011年7月末,CPI涨幅已达6.5%,为2008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随着物价水平持续攀升,人民自身生活质量下降,也威胁着我国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水平,同时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健的
增长有着不利影响,因此,这一经济现象逐渐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
为抑制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我国在2010至2012年之间大量使用货币政策手段,从2008年底之后,存款准备金率和人民币存款利率有大幅上升调整。
尽管我国不断采取紧缩政策,货币供应量大幅减少,但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和预期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调控经济的效果明显不强。
所以找出问题的根源,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领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本文希望能找到现有货币政策有效性不佳的原因并提出更加合理有效调节宏观经济的方法。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讨论综述
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中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胡艳艳,耿菲(2010)选取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利率、产出以及物价指标为变量,从实证的角度肯定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合理性,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贷款规模已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的运行状况,信贷渠道对产出和价格水平的贡献在逐步削弱。
并得出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内影响物价、长期内影响产出的结论。
张兵(2010)以中国历年统计数据为依据,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水平作为一个系统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具有较强的解释作用,货币供应量依然是中央银行调控通货膨胀的合适目标变量。
宋保庆(2012)采用HP滤波法从物价稳定角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表明货币供应量M1和M2对物价的影响都十分明显,且货币供应量M1对物价的影响程度显著大于货币供应量M2对物价的影响程度。
总体而
言,货币政策是相对有效的,确定货币供给量的目标具有实际意义。
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效果难以显现。
徐爽(2007)认为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调节很难实现物价稳定。
陈新平(2008)阐述了自2007年以来,中央银行多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但通货膨胀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所以说在“新兴”加“转轨”的经济体制特征下,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王智强(2010)用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率水平以及对整体目标的影响,发现财政政策的效率边界水平高于货币政策的效率边界,采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目标更有效,而货币政策更多应当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刘伟(2011)认为现阶段我国的通胀成因较为复杂,加之我国货币政策选择约束条件的特殊性,使得以反通胀为主要目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失效。
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课题组(2012)认为我国现行的CPI指标编制体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缺陷,因此中央银行应当建立合理的CPI先行指标体系并将其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辅助参考指标,以此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白暴力、白瑞雪(2012)认为对于要治理由微观机制导致的价格总水平上涨,货币政策是失效的。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探讨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宝贵的研究成果,为后来人的进一步深入思考该问题拓宽了思路。
但是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大小在学术界还是没有一致的定论,所以还需要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还有,此前
的研究中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因此,本文主要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来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探析,利用历史数据来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而得出结论。
三、测度货币政策效果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的选择
货币政策常用的金融中介指标是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所以要分析和论证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集中在对货币供给量或利率的选择上。
由于我国从1998年以来主要选择货币供给量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有M0、M1、M2 三个层次指标,其中M2代表现实中的流动性,可以全面地反映货币存量的变动状况,因此本文选择M2作为货币供应量。
通货膨胀可以由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测度。
产出一般应采用GDP来度量,但由于我国只公布了GDP季度数据,将其处理转化成月度数据影响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故本文借鉴了以前学者的做法,以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数量来衡量GDP增长率(%)作为产出变动的度量指标。
本文选用了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关于GDP(%)、M2、CPI 的相关月度数据,为去除异方差,分别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得到lngdp,lnm2,lncpi。
(二)变量平稳性检验
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
本文使用Eviews6.0通过ADF检验对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是货币供给量lnm2、国内生产总值lngdp和消费物价指数lncpi测试值在1%、
5%、10%的显著水平下均大于相应的临界值,所以原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在检验二阶差分后序列的ADF 检验值在5%,10% 的显著水平下均小于相应的临界值,拒绝单位根假设,此时说明二阶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
各变量都是二阶单整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