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浅谈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浅谈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浅谈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发布日期:2014-06-09 发布:https://www.360docs.net/doc/347506825.html,

2013年27期目录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浅谈EPON+EOC技术在江宁的应…云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光纤激光器在光通信中的应用铁路通讯网络的组建及合理利用高中生物教学语言魅力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调试管理燃煤电厂烟气脱硫(FGD)与循环经…“无线版Internet”浅谈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试谈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常用继电保护的理论分析河南省汝州市某铁矿矿床地质特征物理化学方法在水处理的地位与发展趋…变电站电气设备状态检修探析机电一体化中的电机控制分析机电安装工程中施工成本管理研究

【摘要】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其实质是通过划分权力从而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使权力有效制衡成为可能,为资产阶级的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同时,由于时代的制约,三权分立学说也具有局限性。

中国论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47506825.html,/1/view-5691951.htm

【关键词】三权分立进步性局限性

在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上,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孟德斯鸠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力、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和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三种。他认为,“依据第一种权力,国王或执政官制定临时或永久的法律并修正或废止已制定的法律;依据第二种权力,他们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依据第三种权力,他们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诉争。”这三种权力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其实质是通过划分权力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一、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进步性

孟德斯鸠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将政治自由作为分权的目的,重新铸造并系统论述了三权分立学说。重新阐述后的三权分立学说,为权力的有效制衡创造了条件,为资产阶级的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一)孟德斯鸠明确并强调了司法独立原则。司法权是执行权之一,这是英国人洛克的主张。根据他的主张和英国的实践,虽然司法机关的行政权是独立的,法院不受国王控制,但高等法院必须执行议会的决议,其行为受议会的监督;另外,贵族院本身同时又是最高裁判机关,这实际上并不是权力的分立;而是“权力的混合”。较洛克的主张,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他认为,立法、行政、司法是三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权力,其中,司法权是惩罚犯罪和裁决私人诉争的权力(这里仅指审判权),应独立于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而专门由法院和陪审官行使,必须保证其完全的独立性。司法独立原则强烈要求结束封建的司法专制局面,这就意味着资产阶级要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意味着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得到国家更多的保护,意味着封建统治阶级要将更多的既得权力和利益让位给资产阶级。司法独立原则是三权分立和“以权制权”的重要支柱,对资产阶级各国的司法制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来它载入了几乎所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二)孟德斯鸠首先提出和论证了“分权制衡”原则。“分权”和“制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因此,权力合理分配受到孟德斯鸠格外的重视,他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与司法三个部分,立法权归议会行使,行政权归

君主掌握,司法权归法院执行,分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而互不干涉,彼此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三)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是许多国家政权组织的依据。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继承和发展了以往的分权学说,一定程度克服了以往分权学说的弊端,更便于实际操作,对许多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三权分立思想在1787年美国宪法和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都有所体现,可以说它不仅深深影响了美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发展,还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产生了广泛影响。另外,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西周,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和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也都受到了孟德斯鸠分权制衡原则的深刻影响。时至今日,三权分立思想仍是许多国家政权组织的普遍原则。

二、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局限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给予他们的限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即使像孟德斯鸠这样伟大的学者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也并非完美无缺。

(一)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忽视公民权利对权力的约束作用。孟德斯鸠试图通过“以权力制约权力”来防止权力的滥用,但是,他却忽视了“以权利制约权力”这另一种至关重要的途径。三权分立学说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保证公民的政治自由,但是,在对权力进行制约时,孟德斯鸠却没有给公民权利留有足够的空间,反而认为“人民是完全不适宜于讨论事情的”,对人民群众抱有极大的偏见。对人民群众的这种偏见使孟德斯鸠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对国家权力来说,人民群众(或说公民)的权利根本无法对其形成制约作用,这也是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的根本缺陷。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与他生活的时代及阶级利益分不开,毕竟当时的社会是资本主义建立初期,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这一根本目的决定了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根本不可能给予人民群众以真正的权利。

(二)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以反对封建专制和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秩序为目的。孟德斯鸠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刚刚发展起来,封建专制势力和封建统治阶级对这一新兴经济形式横征暴敛,大肆摧残,破坏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引起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不满和反抗。同时,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是法国封建专制的顶峰时代,国家拒绝和排斥资产阶级贵族进入管理层,这又破坏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利益。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代表了资产阶级化贵族的利益,理所当然地成为资产阶级化贵族代言人,他提出的“三权分立”的政治纲领,充分表达了正在成长的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要求参与政治的强烈愿望,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公开挑战。此后,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了实践先前的诺言,更重要的是巩固政权的需要,资产阶级将三权分立制度正式纳入宪法,从此,三权分立学说成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尽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本身存在着些许弊端,但不能因此否认这个学说的巨大进步性,更不能因此拒绝借鉴三权分立学说。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通过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存在的局限性来审视我们现今的制度,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347506825.html,/1/view-5691951.htm

解构主义翻译的进步与局限性

第21卷 第4期 2008年8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21 No.4August 2008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3 李晓惠,谷童宇,孙孝文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收稿日期:2008203228 作者简介:李晓惠(1953-),女,河南省驻马店市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谷童宇(1982-),女,湖北省襄樊市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3基金项目:武汉理工大学课题“大学英语阅读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 (2007087)。摘要:通过剖析解构主义反中心和反二元对立的基本哲学主张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的巨大冲击,揭示了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解构主义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其为翻译研究引入了新的思想方法,但是由于其翻译观存在的局限性,它也给翻译行为、译文及读者带来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关键词:解构主义;进步性;局限性;传统翻译理论;冲击 中图分类号:H059;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4-0597-04 在西方翻译界,最具影响力的是结构主义 (st ruct uralism )思想,这一思想有其系统的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结构主义以语言的规律性、整体性和深层结构等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理性思维,使得翻译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主义的翻译理论在经过实践的检验后,渐显其弊端。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在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产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 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2ism ),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 2st ruct uralism )。其 主要代表人物是雅克?德里达(J acques Derri 2 da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罗兰?巴特(Roland Bart hes )等。德里达于1967年发表的三部著作奠定了解构主义的基础 [1] 。 解构主义的特点是反逻格斯中心、反权威、反理性和反结构。它认为语言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文字只是其外在形式,直接否定了意义的确定性,否认了结构的存在。它主张要突破原有的系统,打开封闭的结构,排除中心和本原,消解二元对立[2]。 解构主义文学翻译观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强调解构作者的权威地位,是译者赋予了原作作者作品以新的生命。因此它赋予译者更大的自 由,让译者主动地在阅读中介入作品的再创造。 一、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 解构主义者把自己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引入翻译理论中,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 新的视野。解构学派的反传统观念(反结构主义)无疑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3]。本节通过剖析解构主义翻译观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两方面的冲击来阐明其进步性。 (一)对“忠实”原则的冲击 解构主义首先打击的是结构主义思想的核心———逻格斯中心主义,即语言能够完善地再现和把握思想的存在。由结构主义这样的语言观念形成的翻译观不可能是一种开放型的。逻格斯中心主义认为意义不在语言之内而在语言之先,语言本身无足轻重,它只是表达意义的一种工具。然而解构主义反对在意义和语言之间做出这样的区别,认为语言并不是可以被自由支配的工具,语言所表达的就是文字或者说是语言本身,而不是某种存在于语言之外的先在的意义[4],这一点是其进步性所在。 此外,解构主义主张文字先于语言,攻击结构主义的语言、语音先于文字的观点。在《论文字学》一书中,德里达认为:没有文字就没有语言,文

美国三权分立的分析

中美教育差异 1、摘要:中国和美国由于文化背景、教育传统等的不同,在教育方式,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就两国的教育差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比较,给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2、证明: 2.1中美两国教育传统的不同 中国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几千年的教育传统,造就了中国教育的一个根本特点,以考试论英雄。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死记硬背,紧紧为了考试而学习,与考试无关的东西一律不学,学生沦为了考试的机器。中国的教育,注重对已有的知识的传承和掌握。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手段就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然后用作业和考试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所有考题的设计都是为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美国是一个基本上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及相互包容,使年轻的美国充满生机和活力。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的权力很大。联邦教育部无法统一全国各州的考试标准。由各州自行制定的教育标准,着重于满足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对教育的不同需求。美国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学以致用,美国文盲的标准是能不能读懂美国宪法。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中美两国的教育传统极为不同,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两国教育传统的不同。

狭义广义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狭义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除了比较成本理论的若干假定以外,假定: 1.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 2.两国每单位商品生产投入的要素比例相同,即生产函数相同,不存在要素使用的替代。3.两国要素的禀赋不同,即要素拥有的丰裕程度不同,因此两国的要素价格不同。 理论假定的局限性(后面将看到还有其他假定。除了与比较成本理论一样的假定外,该理论还假定要素生产率相同、消费偏好相同、无政府干预等,影响其实用性。 ) 广义要素禀赋理论: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一、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 (一)基本原理 假定英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生产棉布和亚麻布两种产品,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英国资本要素丰裕,而德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 (二)考虑汇率因素 以上是两个国家并且使用美元定价的假定,但是两个国家就不存在美元,所以两国的货币汇率与进出口直接相关。如果说棉布等于1英镑,麻布等于1马克,但两国不知道货币汇率,还是无法成交的。 1.英镑与马克的汇率: 英国国内的交换比例=1:0.625 (1棉布换0.625亚麻布) 德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1:1.750(1棉布换1.750亚麻布) 英镑与马克的汇率=(1:0.625)-(1:1.750)=1.600-0.571(这是由两国各自的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决定的。假定只有两种产品,以麻布的数量表示棉布的价格)。

即英镑与马克的汇率应在1.600-0.571之间,即在1.600英镑兑0.571马克到0.571英镑兑1.600马克之间。在这种汇率范围内,英德之间的棉布、亚麻布之间的贸易才会发生。 2.更简单地理解: ?人民币与美元汇率8:1 ?中国生产一件衬衫成本10元人民币,在美国(生产成本)市场可以卖2 美元。中国生产衬衫向美国出口。 ?当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变成5:1时,中国生产衬衫的成本仍是10元人 民币,出口到美国仍然卖2美元,中国就停止向美国出口衬衫。 ?当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4:1时,美国衬衫的成本仍为2美元,中国衬 衫的成本为10人民币,美国就会向中国出口衬衫,每件获利2人民币(等于1/2美元)。此时,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由于美元汇率下降,人民币汇率上升,就会转变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 (三)两国互利交换区间 英国 棉布 1.813 1.142 0.571 0.625 …1.250 1.875 麻布德国 英国与德国两国的互利交换区间,即在两种斜线中间的部分。 二、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 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某国具有丰裕的要素,具有比较优势,就会大量使用该要素生产出口,由于国内对该要素的需求增加,该要素的价格就会上涨。相反,另一国由于该要素拥有不丰裕,就减少使用该要素生产,而进口更多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此时,国内对该要素的需求就会减少,该要素的国内价格就会降低,最后两国该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47506825.html,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作者:杨锦娜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6期 【摘要】2018年初,中美贸易差额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局势。两国政府及学者就此发表多种言论,虽众说纷纭,然则不过两派观点:一为呼吁自由贸易,共度难关;一为贸易保护,增加本国就业。本文就此问题回归要素禀赋理论,以赫克谢尔、俄林的H—O模型分析两国贸易发生的根源,并以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和技术差距说阐述中美贸易差额的解决途径为技术合作而非贸易保护。 【关键词】贸易差额;自由贸易;保护贸易;H—O模型;技术差距说 一、贸易摩擦问题现状 2016年的赤字降至3,770亿美元,但在2017年上升至3,750亿美元。过去几年来,美国与中国的商品贸易赤字远远大于其他任何美国贸易伙伴。一些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很大,这表明贸易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平衡的,不公平的,并且会对美国经济造成损害。其他人则认为,这种赤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生产的变化以及广泛而复杂的供应链的出现,中国通常是出口导向型跨国公司的最终装配点。 二、用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中美贸易根源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以及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强调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而不仅仅是劳动力;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认为一国应该出口由本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由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趋于均等。 (二)中美贸易实证分析 由于中美之间的贸易大多以制成品之间的贸易为主,下表为中国和美国的制造业资本~劳动比。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国家从2009-2017年的资本~劳动比,很显然,美国的资本~劳动比大于中国的资本~劳动比,美国的资本要素更丰裕,因此其要素生产的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中国的劳动要素丰裕,其要素生产的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 三、中美贸易发展的长期结果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浅谈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浅谈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发布日期:2014-06-09 发布:https://www.360docs.net/doc/347506825.html, 2013年27期目录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浅谈EPON+EOC技术在江宁的应…云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光纤激光器在光通信中的应用铁路通讯网络的组建及合理利用高中生物教学语言魅力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调试管理燃煤电厂烟气脱硫(FGD)与循环经…“无线版Internet”浅谈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试谈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常用继电保护的理论分析河南省汝州市某铁矿矿床地质特征物理化学方法在水处理的地位与发展趋…变电站电气设备状态检修探析机电一体化中的电机控制分析机电安装工程中施工成本管理研究 【摘要】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其实质是通过划分权力从而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使权力有效制衡成为可能,为资产阶级的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同时,由于时代的制约,三权分立学说也具有局限性。 中国论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47506825.html,/1/view-5691951.htm 【关键词】三权分立进步性局限性 在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上,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孟德斯鸠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力、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和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三种。他认为,“依据第一种权力,国王或执政官制定临时或永久的法律并修正或废止已制定的法律;依据第二种权力,他们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依据第三种权力,他们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诉争。”这三种权力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其实质是通过划分权力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一、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进步性 孟德斯鸠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将政治自由作为分权的目的,重新铸造并系统论述了三权分立学说。重新阐述后的三权分立学说,为权力的有效制衡创造了条件,为资产阶级的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一)孟德斯鸠明确并强调了司法独立原则。司法权是执行权之一,这是英国人洛克的主张。根据他的主张和英国的实践,虽然司法机关的行政权是独立的,法院不受国王控制,但高等法院必须执行议会的决议,其行为受议会的监督;另外,贵族院本身同时又是最高裁判机关,这实际上并不是权力的分立;而是“权力的混合”。较洛克的主张,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他认为,立法、行政、司法是三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权力,其中,司法权是惩罚犯罪和裁决私人诉争的权力(这里仅指审判权),应独立于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而专门由法院和陪审官行使,必须保证其完全的独立性。司法独立原则强烈要求结束封建的司法专制局面,这就意味着资产阶级要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意味着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得到国家更多的保护,意味着封建统治阶级要将更多的既得权力和利益让位给资产阶级。司法独立原则是三权分立和“以权制权”的重要支柱,对资产阶级各国的司法制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来它载入了几乎所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二)孟德斯鸠首先提出和论证了“分权制衡”原则。“分权”和“制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因此,权力合理分配受到孟德斯鸠格外的重视,他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与司法三个部分,立法权归议会行使,行政权归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进步性与局限性)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进步性与局限性) 《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此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进步性——它实质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它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中中“均田”等思想的发展与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局限性——但它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她所描绘的理想天国,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 《资政新篇》: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进步性——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局限性——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对立和统一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颁布的政治纲领;都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都由于当时的形势所迫,没有能够实行。从根本上看,前者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后者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都不能真正实行。 首先,《天朝田亩制度》是以实行平均分配土地为核心,涉及有关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革命纲领。它体现了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所以,它具有一定的革命性。然而,《天朝田亩制度》所体现的是一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平均主义。因为农民是小生产者,其理想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小生产决定了他们的觉悟是自私的,而平均主义可以满足他们的土地愿望。但是“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分配办法又超过了他们的觉悟,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这一制度又有极大的局限性,背离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其次,《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它明确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互利,与西方先进国家建立密切的外交关系,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的发

三权分立是一个政治学说

三权分立是一个政治学说,其主张政府的行政、立法与司法职权范围要分明,以免滥用权力。 此学说起源可追朔至古希腊,而其后被英国与法国的哲学家进一步发展。在美国宪法里,三权分立这词从未出现,但其有着清晰的指示。其指出“所有立法权力皆由美国国会所有”、“行政权力则由美国总统所有”、“司法权力由一个美国最高法院和一些可以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次级法院所有”。其通过将政府权力一分为三,以达至权力制衡,防止权力集中与滥权。 虽然美国宪法并没有规定各州政府也需要将权力三分,而只须为共和政体即可,但是大部份州政府均奉行三权分立,有着州立法会、行政机关与州法院。 [编辑] 历史 查尔斯·佩皮斯,首任科顿哈姆男爵、大法官兼上议院议长 三权分立原则的起源可追朔至亚里士多德时代。而在启蒙时代时,少数哲学家如约翰·洛克与詹姆斯·哈林顿在其著作里提倡这原则,反之,其他哲学家如霍布斯则强烈反对此原则。孟德斯鸠是其中一个三权分立的著名支持者。其著作对美国宪法的制定者影响很大。然而在某程度上美国宪法的制定者曲解了孟德斯鸠的原意。根据以撒·莱斯(Isaac Rice)(一个十九世纪的政治科学家)所言,孟德斯鸠反对权力集中于单一个人,而不是单一来源。因为美国借用了部份孟德斯鸠的哲理思想来建立在现代美国政府里应用的权力制衡的系统,所以莱斯认为并不严格遵从三权分立原则的议会制并不符合孟德斯鸠的哲学。 严格的三权分立并没有在英国施行,而美国宪法在某程度上参考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在英国,国王与议会的联合(英国君主负责通过英国上议院与英国下议院的法令)为终极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以英王的名义行事-“即国王陛下政府”-而司法机关亦类似。英王的大臣通常为两院议员,而政府需要在下议院维持大多数。其中一位大臣,大法官兼上议院议长是平衡法院的惟一仲裁者,同时亦是上议院的议会主席。所以人们可以认为英国政府并没有遵照三权分立原则,虽然政府里具有不同职权的机关经常会有争论。 部份美国州份在十八世纪里并没有严格的遵照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新泽西州,州长同时亦是州最高法院的其中一员与州议会其中一院的议会主席。德拉瓦州州长为上诉法院其中一员;州议会两院的议会主席,并在行政部门里以副主席身分办事。在德拉瓦州与宾夕凡尼亚州,行政会议的成员有时亦是法官。但是在另一方面,很多南方州份则清晰的列明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如马里兰州、维吉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与佐治亚州均坚持三权分立。 [编辑] 美国宪法里的三权分立 [编辑] 立法权 美国国会拥有惟一的立法权力。在不授权原则下,国会不会在其他机关委派任何立法代表。根据此原则,美国最高法院在1998年的克林顿诉纽约市案(Clinton v. City of New York)里指出美国国会不应授予总统“择项否决权”(line-item veto),因为这授权使得总统可以在签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复习总结 1.现代贸易理论之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答: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是现代贸易理论的发端,该理论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已过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因此,一国应生产并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产品。简而言之,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赫-俄模式以一国的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阐明贸易型式的决定,从说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入手建立分析的框架是积极的方面。但要素禀赋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理论分析只假定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实际上,生产要素可以分成许多种类。 其次,该理论强调静态结果,舍弃了技术、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影响了该理论的广泛适用性。 最后,该理论没有考虑需求因素的影响,忽略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的区别,也是该理论的主要缺陷。 2.出口的贫困化增长原理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化启示。 答:贫困化增长就是一个国家由于扩大出口的增长而使其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的恶化,不仅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境况的改善需要扩大出口的投资,而且甚至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境况比根本没有出现增长时更糟。 贫困化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化启示: (1)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更多的资源去扩展它们的现代工业,以较少的资源去扩大初级产品部门的产量和出口; (2)限制国外工业品的输入,而用本国的工业品替代这些进口产品; (3)设法减少工业国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品设置的贸易壁垒。 3.贸易保护的主要依据。 答:1.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论。其主要思想是:保护和发展制造业对维护美国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独立的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业发展就等于失去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发展制造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国家干预。汉密尔顿认为保护和发展制造业有许多的作用:促进及其的使用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提高整个国家的机械化水平;增加社会就业,吸引外国移民,加速美国国土开发;提供更多开始各种事业的机会使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农产品销路和价格稳定,从而刺激农业发展。 2.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论。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基本框架包含四个部分: (1)经济发展阶段论。李斯特认为,斯密的“天赋自由权”和自由贸易的原则是一种“世界主义教条”,他忽视了各国的性质以及它们各自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李斯特建立了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2)生产力论。这一理论包含以下内容: ①自由贸易只是既定财富的再分配,它虽然使一个国家获得了短期的贸易利益, 却丧失了长期的生产利益,即一个国家保持与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②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经济自主而言,财富的生产力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可以使 已有和已经创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灭的财富获得补偿,它还可以使我们的文化得到繁荣、自由得到保障、民族自主和国家统一获得巩固。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思想

第四章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思想 政治教研组安文杰 一、孟德斯鸠简介 孟德斯鸠,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除此包括《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 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1689年1月18日,在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布雷特庄园诞生 孟德斯鸠自幼受过良好教育。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 17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 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院长(他的祖父、伯父一直占有这个职务)职务,并获男爵封号。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 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这部书通过两个波斯人漫游法国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书中还表达了对路易十四的憎恨,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这部书受到了普遍欢迎。 1726年,他出卖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迁居巴黎,专心于写作和研究。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呆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31年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 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1748年,他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表。这是一部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这部书受到极大的欢迎,两年中就印行了22版。孟德斯

洛克的分权理论与孟德斯鸠

洛克的分权理论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之比较(2010-12-27 20:36:46)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政治 摘要: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在权力分立方面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政治思想家是洛克和孟德斯鸠,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限制权力。洛克是第一个提出权力分立理论的人,而孟德斯鸠在洛克的分权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分权的学说。虽然二者在理论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二者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洛克;权力分立;孟德斯鸠;三权分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权力是腐蚀人的,绝对的权力就会造成绝对的腐蚀。”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运用的好会造福一方,反之则会贻害无穷。所以对于权力要设置一定的限制,为它戴上枷锁时刻控制着它,而不能让它被随意的行使。权力的泛滥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权力控制底下的人的苦难、挣扎,最终会造成反抗,而权力的主导者最终也会被迫走下属于他们的神坛。因而对于权力的制约有相当大的必要性。对于权力的控制方面民主和法治是我们最熟悉的,除了这两个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权力的分立理论了。这一理论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对于权力分立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两个政治思想家是英国的洛克和法国的孟德斯鸠。不过他们的理论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洛克分权理论概述 洛克是近代政治思想家中最先明确提出把国家的权力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三个部分的人。洛克将权力划分为这三个部分,一方面是因为三种权力具有不同的性质,但是另一方面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权力的约束。所谓立法权“是指有权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权力来保护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一个国家中最根本的权力是制定法律的权力,这一点是社会契约论当然的一个结论。洛克认为在一个“组织完善的国家”里,“全体的福利受到应得的注意,其立法权属于若干人,他们定期集会,掌握有由他们或者同他人制定法律的权力”。将立法权赋予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这个设计相对于君主制来说,对于立法权来说已经是一种很强的限制了,因为它大大减少了立法者独断专行的可能性,但是他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如果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掌握在同一类手里的话,很难限制他们不会为权力所带来的利益而心动,从而利用权力为自己谋私利。用洛克的话说就是“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极大的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免于服从自己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时候,是法律适合于他们的私人利益,因而他们就与社会的其余成员有不同的利益了,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但是法律的执行是一件日常的工作,所以需要某种机构监督和保证法律的实施,这就是权力的执行机构了,这一机构的权力就是执行权力——“由于那些一时和在短期内制定的法律,具有经常持续的效力,并且需要经常加以执行和注意,因此就需要有一个经常存在的权力,负责执行被指定和继续有效的法律;所以立法权和执行权往往是分立的”。从上面一段话可以看出,洛克强调他们不仅不能掌握在同一个人或者同一批人的手里,而且它们根本就应该属于两个机构。 洛克的分权理论中,除了立法权和执行权之外,第三个被分出去的就是对外权,对外权,即决定“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以及同国外一切人士和社会进行一切事务的权力”。洛克之所以将对外权单列出来,是跟他的社会契约论的逻辑有很大关联的,因为立法权和执行权这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编辑词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内容把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要求三权分别属于议会、国王和法院。 三权分立学说的意义 1)起到防止专制,保障自由的作用。 2)他的理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三权分立制度的理论基础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洛克和法国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提出的分权学说。这一学说基于这样一个理论前提,即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所以,国家权力应该分立,互相制衡。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希望据此建立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以后,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建立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在当代,尽管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三权分立仍然是它的一个根本特点。对于这种制度,西方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非常推崇,认为只有实行三权分立,才是民主和法治的标志;不实行这种制度,就是专制。 学说历史 最早由17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学家洛克提出,用以巩固当时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后来该学说不断传播,并被法国著名人物孟德斯鸠诠释为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形式,解决了在该种政治制度下可能出现的部分问题。该学说在当时被广泛认为是民主制度的有力保证。 分权的目的 分权的目的在于避免独裁者的产生。古代的皇帝以至地方官员均集立法、执法(行政)、司法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即使在现代,立法、运用税款的权力通常掌握在代表人民意愿的议会中,司法权的独立在于防止执法机构滥权。 三权分立的实行 美国的立国者对政府普遍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为了保障公民自由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他们接纳了孟德斯鸠的想法,在美国宪法之内清楚地把行政、司法、立法分开,而且让它们互相制衡。在当时这种宪制是前所未有的崭新尝试。至今美国联邦政府的三权分立,仍然是众多民主政体中最彻底的。而美国大部分的州政府亦有相同的宪制架构。 三权分立常见的问题是如何解决行政及立法机关之间的矛盾。其中一种方法是采用议会制。在议会制之下,行政机关的领导来自立法机关的多数派。行政、立法并不完全分离。现代一般认为,成功和稳定的自由民主政制不一定需要彻底的三权分立。事实上,除了美国以外,所有开始实行民主便使用总统制的国家,它们的首次民主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相反议会制的成功率反而较高。 就算是三权分立最成功的美国,如何解决三个部门之间的矛盾仍然间中出现阻碍。1929年大萧条时期,罗斯福上台颁布一系列法令,并通过国会授权取得美国总统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权力。但美国联邦法院却经常驳回一些法令。结果1935年1月最高法院以8比1的票数,宣布罗斯福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同年一名失业工人试图利用《最低工资法》来取得工资补偿时,被控方律师则直接指出该法案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罗斯福为推行新政,于1936年3月6日进行了“炉边谈话”,将矛头直指司法部门,要求国会让他无限制增加最高法院法官的数目,间接将司法部门置于行政部门管辖下。这就引起了全国范围的激烈讨论。后来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的大法官认为《最低工资法》并无违宪。有人认为当时大法官是为了保证三权分立的政治格局而退让。 三权分立由法国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提出的关于资产阶级政权设置的思想。主要

五权分立与三权分立

内容提要:孙中山提出的“五权分立”思想是为了弥补“三权分立”的弊端和实现“万能政府”的主张,以“权能区分”为基础所提出的政治构想。“五权分立”与“三权分立”只具有表面上的相似性,但在实质上二者具有“质”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分权的目的不同、所分之“权”的性质不同、制度安排不同、权力关系不同、权力作用不同。二者的上述不同表明,“五权分立”并非“三权分立”的扩充版本,而是在融贯中西的基础上的独创构想。 关键词:孙中山;“五权分立”;“五权宪法”;“三权分立”。 “五权分立”思想是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形式上看,“五权分立”与“三权分立”仅仅在于“五”和“三”的差别,所以,多年来,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五权分立”无非是“三权分立”的扩充版本,它与“三权分立”没有本质的区别,无非是“三权”后面又加了“两权”而已。但如果把“五权分立”放到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整个构成体系中去考察,就会发现:“五权分立”与“三权分立”是貌似神异。 一、孙中山关于“五权分立”的制度设计 何谓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简单地说,“五权分立”思想就是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然后分别归五个独立的部门来行使的思想。孙中山在1922 年的《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中说:“三权分立,为立宪政体之精义。盖机关分立,相峙而行,不致流于专制,一也;分立之中,仍相联属,不致孤立,无伤于统一,二也。凡立宪政体莫不由之。吾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更令监察、考试二权亦得独立,合为五权。”[1]这五权的行使 者是五院: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其中立法权由立法院行使,行政权由行政院行使,司法、考试、监察三权分别由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行使。此制度称为五院制。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除了体现在他对“五权分立”本身(即五权或五院之间的关系)的制度 设计以外,还体现在他对“五权分立”的配套设计———“万能政府”、“权能分开”等思想之中。也就是说,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构想,它与“万能政府”、“权能分开”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研究“五权分立”与“权能分开”、“万能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全面正确理解“五权分立”思想的实质和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五权分立”:基于纠正“三权分立”弊端的制度设计 孙中山早年曾崇尚过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即使到了辛亥革命胜利后,他还以美国 的“三权分立”体制为蓝本,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构建了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但 他在长期考察欧美各国政治制度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事实上在辛亥革命前就发现了)西方“三权分立”体制的诸多弊端,其一就是他发现了欧美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或操之于行政机关, 或单纯由选民选举。这两种做法都不可能做到任人唯贤,保证所用之人德才兼备。就选举而言,它常常受到诸如财产状况等的限制,且还往往以口才为衡量标准,“那些略有口才的人,便 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因讷于口才,没有人去物色他。”[2]这样容易埋没具有才能而无口才的人。而委任则难免任人唯亲,而且委任官员常常随着上级官员的 进退而进退。他指出:“美国共和党、民主党向来迭相兴废,遇着换了大统领,由内阁至邮政局 长不下六、七万人,同时俱换,所以美国政治腐败散漫,是各国所没有的。”[3]并且“从英美目前来看”,“英国首先仿考选制,美国也渐取法”,但英、美的考选权都不是独立的。美国“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然在行政部之下,虽少有补救也是不完全的”[4]。有鉴于此,孙中山

《国际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纯文字答案题目)

《国际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纯文字答案题目)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提供曲线:提供曲线反映的是一国为了进口其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二:简答 简述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答:(1)意义: ①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基础; ②解释了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 ③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有益。 (2)缺陷:不具有普遍性。(比如: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或者劣势) 4、对比较优势理论有哪些误解? 答:①劳动生产率和竞争优势。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达到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利; ②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 ③剥削。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工资低,那么贸易就会使得这个国家受到剥削,使其福利恶化; 6、专业化分工会进行的那么彻底吗?为什么? 答:不会。 原因:①多种要素存在会减弱分工的趋势; ②国家保护民族产业; ③运输费用的存在(会导致非贸易品)。 7、试述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答:①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而现实中不存在; ②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分工的影响,并据此认为一个国家始终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③忽略了各国资源不同也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仅认为技术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不同,从而导致比较优势不同) ④忽略了规模经济也可能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 8、简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 答: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的力量共同决定的,市场行情也会自行调整,以使供求相等。因此,

要素禀赋理论局限性

要素禀赋理论的局限 要素禀赋理论模型的条件设定: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 2、两国采用相同的生产技术。 3、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 4、两国的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完全不能 流动。 5、两国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进行生产和交换。 6、在贸易条件上,不考虑运输成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且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条件下,两国 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而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由于生产各种产品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要素禀赋论依据的一系列假设条件都是静态的,忽略了国际国内经济因素的动态变化,使理论难免存在局限性: 1、理论模型的条件限制不符合实际情况。

在实际中,各国的生产技术不完全相同,生产技术对生产效率的形象是巨大的,会对产品的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外,现实是技术不断 进步,而进步能使老产品的成本降低,也能产生新产品。因而会改变一 国的比较利益格局,使比较优势产品升级换代,扩大贸易的基础。 国际间贸易,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的阻碍真实存在,且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是不避免的;许多国家的市场结构不是完全竞争的。 理论模型设定的条件与实际不符,对实际的国际贸易的发生的解释具有局限性。 2、要素禀赋理论的模型中投入产品的是两种生产要素,在实际生产中, 一种产品往往要投入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该理论无法解释投入多种生产要素的产品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 3、不能解释要素密集程度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问题。如果两国 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相同,则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同,进而产品成本相同,价格相同不产生国际间贸易。 4、人力资本即劳动力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是不同质的。由于后天教育 培训的不同,劳动力存在质量上的差异。劳动力要素的不同质会影响产品的成本,也即成本成本差异并不完全是由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决定的。 5、要素禀赋理论是从产品供给的角度去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的。该理 论假设“消费者偏好一致”,实际中如果两国的需求偏好差异超过了要素禀赋上的差异,两国的进口方向就会发生逆转,与模型解释相反。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 贸易问题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国际经济学论文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工商104 姓名:郭守林

学号:3 (期中)课程论文 题目: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104 姓名:郭守林 学号: 03 完成日期: 2012 年 5 月 12 日 二○一二年五月十二日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郭守林 (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中国加入WTO六年后,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如最惠国 待遇、知识产权、入世谈判、市场准入等已经得到了解决或者不再被过多地关注,然而,金融危机以后,中美贸易差额问题却使两国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局势。此贸易摩擦问题却逐渐成为了的新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美贸易摩擦表现,就此问题回归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积极的提出对策和建议,寻求贸易差额的解决途径,以便更好地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关键词:贸易摩擦; H-O模型;贸易对策 一、贸易摩擦问题现状 据,自奥巴马就职以来,奥巴马政府对中国产品开展了至少十余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其重要的贸易摩擦概览如下:2009年6月美国对中国实施“轮胎特保案”,2009年11月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征收“双方”关税,2009年11月对中国产石油钢管征收约10%至16%的关税,2010年1至2月往来反倾销案10多宗,2010年3 月美国对中国人民币升值施压,2010年3月谷歌退出中国事件。由此可见,中美贸易的摩擦正在逐步升级。同时,我们也可以关注一下近年来中美贸易状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 二、用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中美贸易根源 本文在分析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时,在回归贸易事情的基础上,利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H-O模型对此问题进行解释和剖析。 1.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即H-O模型,又称为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其在一系列的假设之下,提出了:一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同时,该模型也显示了以下内容——发生贸易的基础为:相对要素丰裕度差异→相对要素价格差异→相对商品价格差异→比较优势;进行

孟德斯鸠政治思想

论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1、孟德斯鸠所处的时代背景 2、孟德斯鸠的个人经历及主要著作 二、法的精神 1、法律的分类 2、法的精神的含义 三、政体学说 1、政体的分类 2、关于法与政体性质和政体原则的关系 3、“法的精神”与政治自由 四、分权学说 1、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来源 2、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内容 五、对孟德斯鸠政治思想的评价 论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欧美各国特别是美国政治体制的奠基者,理性主义自然法学即古典自然法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德斯鸠生活在法国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前半期,正值法国腐朽的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发展到最高峰正要急剧转向没落的时代。当时法国的统治阶级是封建主阶级,它包括贵族和高级僧侣两大社会集团; 专制的国王政府就是这个阶级的专政机关。长期的战争、饥馑、疫情加上专制政府的苛捐杂税和残酷剥削,民不聊生,伴随而来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治、经济危机已经非常尖锐,但这个时期的农民力量薄弱,资产阶级的发展还要依靠专制主义才能发展。到了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法国逐渐展开,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专制主义愈加势不两立,革命时机才进一步成熟。孟德斯鸠就是在这种历史形势下,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思潮影响下,加之自然法学派的影响,以理性主义为基础,作为启蒙

思想家的一份子,完成了《论法的精神》这部著作,提出了反封建、反暴政、反教会的时代任务和思想主题,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妥协性”、“温和性”、“谨慎性”。其中,学术界公认的孟德斯鸠重要思想是关于法的分类,政体的理论,分权制衡理论,以及政治自由与宪政理论。 二、法的精神 1、法律的分类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第一卷开始就论述了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他说:“有一个根本理性存在着。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且他也认为在法产生之前,就已经有“公道的关系”存在。他所描述的这种“公道的关系”,就是人类的理性,而人类的理性的规律反映就是法,因此法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理性。由人类的理性出发,孟德斯鸠把法分为三种类型,即自然法、人为法、神为法。“在所有这些规律之先存在着的,就是自然法”,自然法源于生命的本质。人为法是处理统治者与公民、公民与公民、一国与他国关系由人制定的法。神为法是处理自身与宗教、与神的关系时遵循的法,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人们对他的信仰。孟德斯鸠认为,在法的三种分类的关系应该是自然法优于神为法,人为法优于神为法; 人为法遵循自然法。 2、法的精神的含义 孟德斯鸠关于法治和法律的观念是以理性为依据的。他讲:“一般地说,法律,在就是人类的理性;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这里所谓的理性,实质就是它所要揭示的规律、原则或一般的法。在法的定义问题上,他疏远了自然法学派,拒绝因袭建构社会和法律的本质理论的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关系中的法”的概念,也就是把法放到与经验事实和真实历史的关系中去研究。通过探讨法与政体、法与自由、法与气候、法与民族精神、法与宗教等方面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法的本质。他在《论法的精神》前言的一开头就写到:“我的原则不是从我的成见,而是从事物的性质推演出来的。”“我首先研究了人;而我思考的结果是,在这样无限多样的法律和风俗之中,人不是单纯地跟着幻想走的。我建立了一些基本原则,并发现个别的事例总是自然地服从于这些原则;所有各国的历史都不过是这些原则推演出来的结果;每一项个别的法律总是和另一项法律联系着,或者依赖于一项更具有一般性的法律。”为此,他指出:“有人说,我们所看见的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盲目的命运所产生出来的,这是极其荒谬的说法。因为如果说一个盲目的命运竟能产生智能的存在物.,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么?由此可见,是有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