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布局

合集下载

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中的行政配套设施布局

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中的行政配套设施布局

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中的行政配套设施布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成为了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中,行政配套设施布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中行政配套设施布局的重要性、原则和实施策略。

一、行政配套设施布局的重要性行政配套设施布局是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可以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如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

合理的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可以确保这些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和质量,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生产效率。

其次,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可以提供公共服务。

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需要配备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通过合理的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可以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

最后,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需要配备商业、金融、物流等经济服务设施。

通过合理的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

二、行政配套设施布局的原则在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中,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应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首先,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应以农村居民的需求为导向。

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需求不同,因此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需求进行合理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投资。

其次,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应注重公平与公正。

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应注重公平原则,确保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相同水平的公共服务和经济机会,避免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再次,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应考虑到长远发展的需要,避免一味追求眼前效益而忽视可持续性。

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辨析_以北京市郊区为例

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辨析_以北京市郊区为例

中国农村经济 2007.3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辨析*——以北京市郊区为例张强内容提要:对村庄的尊重体现了对农民权利的尊重。

简单地批评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简单地拿城市用地方式类比农村,是以“城市偏向”考虑农村问题的表现。

在农村居民点调整中要注意协调好农民需求与城市需求之间的关系。

通过适度调整解决农村居民点布局中存在的生存性、功能性、规模性、体制性、结构性等不合理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新农村建设“布局合理”是各种文献经常用到的说法。

人们往往把“布局合理”作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一种目标或理想状态,把“布局不合理”作为农村居民点的一类缺陷,并以此为由,把撤并村庄、腾出农民的土地供给城市“集约化利用”作为解决“布局不合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笔者认为,泛泛地批评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简单地拿城市用地方式类比农村的方法,是以“城市偏向”来考虑农村问题的表现,在理论上缺乏依据,在观念上有失公允,在实践上非常有害。

为解决这类认识偏差,就需要认真研究何谓“布局合理”,什么是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的判据。

本文试以北京市农村居民点布局为例,探讨农村聚落布局合理性及其判据问题。

这种探讨只是初步的,以期引起规划、土地和农村等工作部门在新农村建设迅速发展时期对这些问题加以关注。

一、农村居民点布局是否合理的判据(一)判断农村居民点合理性的出发点是尊重农村居民的需要以村庄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

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是对村庄的第一位要求;村庄坐落是否能够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也是村庄布局是否合理的首要判据。

在现阶段,农村居民的主体是农民,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农村集体土地既是农民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基本的生活资料,还是农民基本的保障手段。

农民作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和祖祖辈辈的居住者,其权益理应受到保护。

法国乡村社会学者孟德拉斯(1991)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乡村复兴时认为,乡镇的合法性体现了民主精神的根深蒂固,体现了一种尊重地方自治的明智。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
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缓解供地不足的矛盾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居民点布局空间的理论基础
• 区位理论 • 规划理论 • 农村深层结构 原理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分级布置形式,也可以看做 由分散到集中布置的一种过渡形式, 以一个比较大型的居民点如集镇、 中心村为中心,周围带几个小村, 这种布局形式的最大优点是把现状 和远景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从现有 生产水平出发,又可以照顾到生产 发展和生产经营中心布局的现要求。 便于村庄分布逐渐从分散走向集中。
自然条件的制约 传统文化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得推动
国家政策的改革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 • • • • • • 村庄建设选址不太科学 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功能不齐全 居民点用地缺乏统筹规划,无序建设严重 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疏于管理 农村居民点人居环境较差 土地执法力度不够 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 农村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低,浪费严重
目 录
释义居民点、农村居民点 中国居民点分类体系图
农村居民点研究意义、理论基础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现 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农村居民点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释义(一)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 聚定居地点。人类的各种集居地,又称聚落。各
种职能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集镇和村落都是居民 点。

大小居民点分布成条状, 沿交通线而立,如串珠一般, 如沿铁路干线、公路、河流 分布。两条或更多交通干线 上的枢纽,往往形成较大的 经济中心,如形成集镇等。 在农村,有时沿一条山坡、 一条河流、一条公路形成许 多居民点。
同一级居民点集中于一处 的布置形式。平原地区由于地 形平坦,便于集中。在一个村 范围内,人口集中居住,可以 使布局紧凑,用地节约,工程 投资少,也有利于改善居民文 化物质生活。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各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挂钩,作为缓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关键之一,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在于如何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关键词】土地供需矛盾;土地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引言研究综述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空间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一方面,乡镇招商引资及集镇发展无用地指标可用;而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方式粗放”。

乡镇及农村建设用地缺乏规划思想的指导,建设无规划或先行于规划,布局混乱;或与规划思想不相协调,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较低。

时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简称“增减挂钩”)政策的推行,一则使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提高,二则有力地缓解了发展无地可用的僵局,为城镇发展赢得了空间。

但是,土地供需矛盾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能因为城镇发展寻得空间就忽视农民的利益,影响农村的稳定。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农村居民点布局类型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农村居民点或新村规划布局,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1)以公社或场所在地为中心,建立完全集中式居民点(大集中)。

(2)虽有公社或大队所在地的集中式居民点,周围再分布有较小的集中式居民点(大集中+小集中)。

(3)以一个生产队为中心,建立小型集中式居民点(小集中)。

(4)沿用原有村落,就地改建进行改造。

(5)自发形成的小村落。

2 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2.1村庄建设选址不太科学有些村庄位于自然地质灾害多发区,村庄布局隐患多,形成“先天性”不合理。

在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危险区依然有村庄布局,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

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

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发布时间:2023-02-17T00:44:35.716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19期10月作者:刘菲[导读]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也变得势在必行。

刘菲河北正坤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摘要: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也变得势在必行。

本文以某县域为例,对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进行了研究,为加快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居民关系的主要形式之一,承载着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等综合功能,是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我国农村居民点建设长期处于混乱状态,导致居民点用地分布不协调。

近年来,在农村人口大规模外流、定居点无序扩大、布局分散等问题的影响下,日益加剧的现有城乡矛盾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合理优化农村居民点结构,不单单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1、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 1.1 村庄平面布局充分尊重自然本底、原有肌理,按照适度集中原则,统筹安排居住、产业、公共服务、景观绿化等空间布局,满足新时代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传承村落空间基因、延续当地空间特色,整理激活零散用地、闲置空间,合理增补各类功能空间,优化组织内部路网、绿道水系,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田水路林村”空间格局,推动乡村用地集聚、功能提升、有机更新。

统筹村庄“山、水、田、林、路、屋”等村庄风貌要素,从村庄空间的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进行村庄风貌设计引导。

并通过村庄主要交通轴线及上层规划的乡村旅游线路将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进行串联,塑造多层次性的村庄总体风貌格局。

近景设计引导:设计村内公共活动空间,包括公共活动场、村入口空间、集会场、晒场等生产场所。

安乡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初探

安乡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初探

安乡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初探摘要通过了解湖南安乡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优化及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的方案,并提出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问题;对策;湖南安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关心“三农”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受历史习惯和自然条件限制,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布局散乱、建设无序,建房占地面积多、浪费大,基础设施配套难、环境差,严重制约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善。

近年来,安乡县在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推行中心村建设、农村居民点合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2005年全县农村居民点总用地6 849.2hm2,主要分布在安丰、安尤、安全、安福、黄山头、下渔口、安裕、安康、安昌、官垱等10个乡镇,其总用地为4 432.39hm2,占全县农村居民点总用地的64.71%。

1.1 布局基本合理农村居民点布局基本合理的标志主要是农村居民点规模以100-500户、300-1 500人口的规模为主,全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基本上处于大中小规模农村居民点并存,以大中型为主的格局,该格局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保持。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交通条件、富裕水平、区域功能等条件的重大变化,原有农村居民点格局需要适应全县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建设的规划,并应随着经济、社会、生态等发展目标加以适度调整。

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够适应城镇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布局看,随着城镇的发展和功能调整,已逐步出现了功能性不合理、规模性不合理、体制性不合理等多种情况。

二是从微观布局看,许多农村居民点内部原有的结构性不合理的状况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显。

微观上结构性不合理正在上升为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布局问题。

1.2 布局不合理的具体表现1.2.1 功能性不合理。

因功能不合理而有可能需要调整的居民点大致有:位于现状及规划的水源保护区的农村居民点;位于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农村居民点;位于规划城镇绿地、林地内的农村居民点;位于文物、文化保护区内的农村居民点等。

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建设的路径探讨

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建设的路径探讨

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建设的路径探讨摘要:在分析潘塘街镇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村庄空间布局的原则,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路径,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复垦节约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最后,提出近期建设的实施措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推进农村居民点整体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复垦土地,集约配置1.前言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人地关系的表现核心,是农村人口生产和生活等综合功能的承载体,是农村土地利用重要组成部分[1]。

武汉农村居民点规模小,数量多,土地利用率低,集约利用非常迫切。

目前,这种粗放方式土地利用,已对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和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诸多领域产生了不利影响,制约了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2]。

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建设,及时的土地复垦,有利于高效配置城乡土地资源,缓解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综合绩效,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我们在承担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镇域村庄布局规划规划设计中,在城乡统筹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项目概况潘塘街地处武汉市新洲区东北部,距新洲区城关邾城36公里。

东南与徐古镇接壤,西南接三店街,北部与麻城市相连。

潘塘街境内多丘陵岗地,夹杂一些小块平原,地势北高南低。

规划范围是潘塘街的行政管理范围,总面积60.9平方公里,辖潘塘街镇区和28个行政村,共207个自然村。

3.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浪费:农村居民点分布极不均匀,人口规模差异很大,部分基层村不到50人,而有些基层村600-700人。

居民点平均规模小,宅基地占地面积大,各行政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多在110㎡/人以上,农业用地与村庄建设用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仅3亩,土地利用分散、无序,利用率低。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滞:由于村湾布局分散、单个规模较小,不利于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配置和规模化发展;建设村庄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灌溉沟渠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镇域文、教、卫、商等公共设施简易老化,医疗条件不能满足村民基本卫生需要;镇域内缺乏村民体育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镇域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和环卫设施。

居民点的布局

居民点的布局
如长沙市、株洲市、 湘潭市为三角形。
沈阳市、鞍山市、本溪 市和抚顺市为四边形。
5
A
二、居民点布局的原则
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 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6
A
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
服务半径:城镇在组织社会生产和居民 生活方面所产生的经济服务影响的地区范 围。
在农村居民点布局时,纪要考虑到居民便于到工 厂、商店上班,又要便于下地劳动。
9
A
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目前我国的多数居民 点都普片表现为规模 小、布局分散,兴建 住房时求大求宽,多 占耕地。这样就违背 了《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的需求。
10
A
三、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
1、指标比较 法
经济服务半径; 交通运输条件; 居民点占地面积; 原有居民点的利用率; 安全卫生条件。
居民点的布局
L/O/G/O
Aபைடு நூலகம்
1
一、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居民点布局是最重要的规划 项目。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居民点 的性质、规模和类型决定的,随着各地自然、经济 条件、人口密度和生活习惯等不同而变化。
就目前我国现状而言,居民点大致有以下四种布 局形式:
(1)、卫星式
(2)、带状式
在居民点布局时,要结合当地的具体 情况,合理确定居民点的经济服务范围。 并且一个区域的居民点布局,必须从区域 经济建设的远景出发,使全区居民点形成 一个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相互协调的有 机体。
7
A
8
A
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和 农村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乡各种协作关系 得到发展,交流范围不断扩大。

小议居民点规划布局研究分析

小议居民点规划布局研究分析

小议居民点规划布局研究分析摘要以汉川市马口镇为例,选取NP、LPI、PD、MPS、Fi为指标,对该镇农村居民点布局和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居民点布局调整,以实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范村庄建设、提高农村建设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参考。

关键词居民点布局;景观分析法;因素;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纲领文件强调了村镇布局和村庄规划的重要性。

在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下,新农村必须依托城镇发展。

因此,科学编制村镇布局规划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于村镇布局规划原则问题,众多学者有不同的论述。

金其铭认为村庄选址原则应该是节约耕地、尽量利用旧村址、接近耕作区以便于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等。

传统中国乡村的形成和发展,有两大因素至关重要,一是地缘,一是血缘。

前者决定生存条件和环境,后者关系村庄凝聚力和子孙后代的发展。

该文对于村镇规划所要考虑的要素有自然条件、交通、耕作半径、社会文化、基础服务设施等。

通过居民点增减钩挂平衡,使用原有的零散布局转为集中成块布局,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

结合参与的孝感市土地规划、汉川市土地规划,以及各个县级乡镇规划经验,该文以汉川马口镇规划为例,总结乡镇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设置,以期为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提高乡镇生产、生活水平提供参考。

一、研究区域概况马口镇地处汉水下游,位于汉川市东南部,处江汉平原腹地,东邻武汉,北沿汉水,属汉川市襄南重镇,也是汉江平原重要的物质集散和襄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金马”和“小汉口”的美誉,被国家农业部、建设部分别确定为全国乡镇企业东南合作示范工业小区、全国小城镇规划建设试点镇。

马口镇位于江汉平原东部边缘,是汉川的低丘地带,辖区国土面积62.68km2。

全镇范围内小丘、山岗林立,属于陇岗残丘地区,中间有大小不一的湖叉。

二、研究方法以第2次土地更新调查数据库为依据,选取5个重要景观指标,运用景观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马口镇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分析,其指标表述如下。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

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2.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2.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2.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

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

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 几户成一线的现 象比比皆是, 个别地方更是天女散花, 也 不成点, 更不成面。 1.2 形 式 乱 , 缺 乏 统 一 规 划 。 我 国 是 一 个拥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 由于受 传统思想的影响, 农村建房没有统一的 规划, 统一的设计, 统一的标准, 坐落东、 南 、西 、北 、中 都 有 , 朝 向 各 异 , 前 后 错 落 不齐, 小巷弯弯曲曲, 村中道路较差, 建 筑层次差别大, 致使农村居民点内部不 合理, 整 体零 乱 不 堪。比 较 典 型的 是 “马 路 经 济 ”的 出 现 , 公 路 修 到 哪 , 房 子 建 到 哪, 给安全埋下了隐患, 也影响了市容村 貌。虽然房屋的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但是 由于盲目仿效攀比, 造型设计随意, 造成 建筑风格混杂, 整体景观差。 1.3 房 屋 设 计 标 准 差 , 功 能 混 乱 。 从 目 前 农 村 的 居 住 建 设 情 况 分 析 , 90%以 上 的农村住户没有正规的设计模式。一方 面由于村民集居点缺乏科学的功能规 划, 布局结构混乱, 道路网络不合理, 主 房 、辅 房 ( 柴 房 、蓄 舍 、厕 所 ) 基 本 按 联 体 或连片设置和附地相互分割包围, 晒场、 庭院、家 庭 作坊 混 杂 , 造成 了 用 地浪 费 及 环境质量的恶化。另一方面是长期以来 实 行 的 “一 户 一 宅 ”的 私 人 宅 基 地 政 策 , 无形中也造成了浪费。 1.4 农居基础配套设施水平低。由于民
64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6/12
时代视点
庄建设规划搞好了, 就会影响农业人口 向城镇的转移, 影响乡村城镇化进程, 这 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行为上的错误。 2.1.2 农民 认 识 上的 偏 差 。 一 方 面 是 部 分农民的文化素质还很低, 他们只顾眼 前利益。在他们看来, 房子是他们的根 本, 他们没有考虑规划不规划对他们以 后生活的影响, 一般是根据自己的意愿 想往哪建房子就往哪建房子, 才使得农 村居民点又散又乱。另一方面是农民的 土地私有观念强, 超占土地现象严重。我 国实行的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 由于 受封建的私有观念的影响, 不顾法律法 规规定, 建新房同时保留旧房, 旧宅基地 即使无用, 宁让荒废也不肯调让。无论是 基层领导还是农民自身都只重视建设用 地的选址而对村庄规划缺乏考虑。 2.2 发展思路不清, 规划编制滞后 2.2.1 长期 以 来 探索 适 合 我国 国 情 的 农 村现代化 之 路 , 不论 是 “中 心村 ”还 是 “小 城镇大 战略 ”, 都 未 跳出 城 乡 二元 结 构 的 框框, 也未走出“离土不离乡”的模式。 2.2.2 乡镇 规 划 体系 严 重 缺 乏 , 大 部 分 农村都未进行规划编制, 有的村镇即使 进行了规划 , 也 是 仅局 限 于 交通 、水 利 工 程等建设项目, 没有更具体涉及空间管 治的具体内容, 规划的指导性, 可操作性 不强, 规划编制滞后, 严重落后于经济发 展。 2.3 重 视 不 够 , 机 构 不 全 , 管 理 不 严 , 形 式主义严重 2.3.1 部分 领 导 , 特别 是 农 村 基 层 领 导 对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 够, 总是认为经济是大事, 而民居建设属 于社会事务的事, 还没有认识到村庄民 房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 在 具体实施过程中执行规划的严肃性不 强。 2.3.2 机构 不 全 , 体制 不 顺 。目 前 , 有 的 县以下的城乡管理机构仅建设局一个职 能科室( 规划科) , 一般只有 2 ̄3 个人。 2.3.3 在具 体 操 作过 程 中 , 农 民 只 需 要 拿到那个证即可, 但具体程序却不清楚, 村干部有很大的自主权, 有的只需交纳 保险金, 想怎么建就怎么建。 2.3.4 还 有 一 种 是 报 喜 不 报 忧 的 倾 向 ,

关于韶山市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调整的思考

关于韶山市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调整的思考

关于韶山市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调整的思考摘要对韶山市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合理地提出了规模与布局调整的原则、思路、方法与方案,科学地制定了协调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存在问题;调整思路;措施;湖南韶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关心“三农”的又一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受历史习惯和自然条件限制,农村集镇建设落后,农村居民点规模小且布局散乱建设无序,建房占地面积多、浪费大,基础设施配套难、环境差,严重制约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善。

目前,韶山市为了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的进一步优化,按照适度聚集、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不断壮大集镇、发展中心及基础居民点,集并自然村,控制独居户,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农村居民点规模发展,着力建设村情浓郁、人居环境良好、村镇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配套、交通便捷畅达、生产生活便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韶山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1.1总体现状通过对全市农村居民点的规模与布局现状调查来看,总体上基本合理,但也存在局部性不合理,需要通过适当调整实现进一步合理化。

一是基本合理。

农村居民点以50~200住户(200~800人口)的规模为主,基本上处于大中小规模农村居民点并存,以中型规模为主的格局;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较高的聚集程度;由于韶山市生态环境良好,没有地处自然环境恶劣、缺少生活条件的居民点聚集区。

二是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不够适应城镇发展要求。

首先是从宏观布局看,随着城镇的发展和功能调整,出现了功能性不合理、规模性不合理、结构性不合理等多种情况。

其次是从微观布局看,许多农村居民点内部原有的结构性不合理的状况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微观上结构性不合理正在上升到制约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布局问题。

1.2不合理的具体表现一是功能性不合理。

所谓功能性不合理,指主要由于城镇的发展而改变了当地农村原先的功能、环境等条件,使农村居民点位置显得不合理。

农村居民点的整体规划与建设

农村居民点的整体规划与建设

农村居民点的整体规划与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与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乡村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从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必要性、规划原则与方法、建设内容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必要性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农村环境:农村居民点规划能够合理布局农村建设,减少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态效益。

2. 优化农村空间布局:通过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的位置和规模,优化农村空间布局,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3.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规划合理的农村居民点能够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二、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应该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的需求、土地资源、自然环境等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 依据农村居民需求:规划应该以农村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注重解决农村居民的实际问题,提供符合农村居民需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划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农村土地的过度开发,保护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考虑自然环境: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点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4. 综合协调发展:规划应该注重农村居民点与周边乡村的协调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内容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和生活条件。

2.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学校、医院、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3. 居住环境改善:包括居民房屋改造、环境卫生改善等,提高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4. 农村产业发展:通过农村居民点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新农村居民点布局及规划方法研究

新农村居民点布局及规划方法研究
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低,人均居住用地面积普遍超标。现状人均居住用地 150 平方米以
1
上的占 53%,180 平米以上的占 41%,部分村甚至达到了 300 平米以上,只有少数的村人均
居住用地在 100 平米以下。
农村居民点面貌较差,内部结构松散,居住建筑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农村居民住宅楼房
比例不到 40%,空心化现象突出,基础设施缺乏,建设标准低。
3.2 分类比较法
在进行居民点规划的时候,通常会出现对同一个要素有不同的分类,我们会根据这些要 素的不同分类来考虑布局的方式。如村庄的产业职能、地理位置、村庄规模、服务设施的完 善程度等等。下面我们就以村庄产业职能的分类来说明分类比较法的应用。
根据对长沙农村现状的调研和对村庄发展方向的分析,我们按产业职能将村庄分为了农 业型、农工型、农旅型等几类,并根据实际的规划总结了这几种类型村庄的规划布局的侧重 点和模式。
长沙县双江镇山笔村就是典型的农林型村庄,村内林地、耕地分别占总用地的 70.69%, 12.65%。村南北长 4.7km,东西宽 3.2km,农业用地相当分散,现状居住用地分散布置于村 内各处,但基本上是位于山脚田边,其中规模较大的有 4-5 处,而散落于各处的小点达上百 处之多。在用地规划时,我们在满足农业耕作半径的需要同时,继承传统的“山脚田边”的
村域层面的总体规划,是通过调查各居民点的现状建筑质量,村域内地形情况,村域内 用地情况,根据村庄的实际需求选取合适的居民点位置与规模,但总的原则是“相对集中, 少占耕地”。长沙现状居民点用地比较零散,在规划时必然会遇到较大的调整,因此,在调 整时需要树立牢固的全局观念,从整个村庄甚至是整个镇域范围内来考虑居民点的布局。同 时,农村居民点的规划要避免沿公路盲目兴建等缺陷,布局时必须对居民点中各类用地统筹 考虑,处理好生产建筑用地及农业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的关系。此外,要合理预测村庄人口, 并规划合适的居民点规模,针对长沙地区现状人均居住用地较大的特点,适当降低人均用地 指标,实现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化和规模的合理化。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

图 1 盘龙镇村庄空间布局体系 上,综合分析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以及社会生活条件 等因素,选择发展潜力最大的村庄构建中心村。 盘龙镇确定以 大成村、石田村为中心村,这两个村距离镇区的距离较小,现状 条件较好,与镇域内的其他村交流方便,将成为镇区向全镇进 行经济辐射的中转站。 在构建中心村时,考虑到丘陵地区的地 形特点,居民点规划应坚持“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散中有聚”优 化布局原则。 在镇域范围内,应以中心村为核心,将周边布局零 散 、规 模 过 小 、功 能 缺 乏 的 村 落 与 中 心 村 进 行 归 并 整 理 ,优 化 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人口的增长当前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占用大量的耕地资源且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研究引导农村科学用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重庆市荣昌县的盘龙镇为例gis软件的支持下结合荣昌县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和荣昌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探讨如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对重庆市乃至其他丘陵地区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区概况盘龙镇位于重庆市荣昌县西北部介于东经0590005260北纬292705293543之间为邻南与龙集镇四川省隆昌县周兴镇相连西与四川省隆昌县界石镇荣昌县远觉镇为界北与清流镇吴家镇接壤盘公路盘周公路盘仁公路盘远路盘吴路等横贯境内交通条件优越距荣昌县城34km距桑家坡高速公路出口23km镇总面积79956hm个社区2个村庄年底全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西南大学重庆4715要由于历史及地形等方面的原因重庆市农村居民点普遍存在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且利用粗放的问题阻碍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以重庆市荣昌县盘龙镇为例通过对研究区域内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进行分析从宏观层面上提出了农村居民点规划定位的三种类型并从微观层面上设计了优化布局的五种模式关键词农村居民点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各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挂钩,作为缓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关键之一,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在于如何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关键词】土地供需矛盾;土地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引言研究综述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空间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一方面,乡镇招商引资及集镇发展无用地指标可用;而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方式粗放”。

乡镇及农村建设用地缺乏规划思想的指导,建设无规划或先行于规划,布局混乱;或与规划思想不相协调,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较低。

时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简称“增减挂钩”)政策的推行,一则使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提高,二则有力地缓解了发展无地可用的僵局,为城镇发展赢得了空间。

但是,土地供需矛盾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能因为城镇发展寻得空间就忽视农民的利益,影响农村的稳定。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农村居民点布局类型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农村居民点或新村规划布局,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1)以公社或场所在地为中心,建立完全集中式居民点(大集中)。

(2)虽有公社或大队所在地的集中式居民点,周围再分布有较小的集中式居民点(大集中+小集中)。

(3)以一个生产队为中心,建立小型集中式居民点(小集中)。

(4)沿用原有村落,就地改建进行改造。

(5)自发形成的小村落。

2 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2.1村庄建设选址不太科学有些村庄位于自然地质灾害多发区,村庄布局隐患多,形成“先天性”不合理。

在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危险区依然有村庄布局,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市域农村居民点规划

市域农村居民点规划

市域农村居民点规划一、现状情况分析第1条.地理位置江阴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几何中心,交通便捷,历来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天然良港。

第2条.社会经济概述2004年江阴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38.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6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93.10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9.52亿元。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2.45:61.59:35.96。

全年财政收入92.14亿元,增长34.30%,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4.44%。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84.13亿元,增长12.06%。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44万元。

城镇职工年平均收入11502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823元。

第3条.市域空间及产业布局现状特点(一)、市域空间布局1、目前,江阴市的空间布局已经呈现出片区集聚发展的趋势,片区内城镇规模迅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城市化进程处于高速发展期。

2、城镇人口密度增加,片区内土地集约开发模式正逐步摆脱原有各自行政地域的约束,且还在不断的集聚,第二、三产业活动主要向片区中心集中,“一城四区”的构架逐步形成。

(二)、市域产业布局产业布局在全市域内展开,全市已经形成以纺织、服装、冶金、机械为支柱产业,各片区均有一定规模的,相对独立的产业作为支撑。

全市产业的集群度和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城市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农村居民点现状特征1、村庄布局分散。

全市陆域共有自然村落2847个,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3个自然村庄,其中大部分为50户以下的小村庄。

其中人口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自然村有2个,占总的村庄个数的0.1%,它们是华士镇的华西村和夏港镇的普汇苑;人口规模在800-2000人之间的自然村有62个,占总的村庄个数的2.2%,其中城市规划区有20个,其它四片区有42个;人口规模在300-800人之间的自然村有661个,占总的村庄个数的23.2%,其中城中地区有100个,其它四片区有561个;人口规模在300人以下的自然村有2123个,占总的村庄个数的74.5%。

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成果要点

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成果要点

XX县(市)域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说明书主要内容第一章总则一、规划编制背景二、规划目的三、规划原则四、规划依据五、规划期限六、规划范围第二章县(市)域现状概况及发展条件分析第一节县(市)域现状概况一、地理位置二、自然环境三、自然资源四、历史沿革五、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第二节镇村居民点现状概况一、镇村居民点发展建设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发展”侧重于人口劳动力、社会民生、经济等方面,建设侧重于镇村面貌、基础设施等方面)二、镇村居民点布局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布局”强调时间空间层面)第三节发展和建设条件分析一、优势条件分析二、限制条件分析第三章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发展战略一、总体战略二、战略目标第四章县(市)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第一节人口及城镇化现状特征第二节总人口预测第三节农村人口转移及城镇化水平预测第五章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第一节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原则第二节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一、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依据及标准二、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规划第三节镇村居民点布局空间结构规划第四节镇村居民点布局等级规模结构规划第五节镇村居民点布局职能结构规划第六节镇村居民点整治分类管理策略(支持发展型、引导发展型、控制发展型、禁止发展型)第七节土地整理规划及产生效益分析第六章场地共建规划一、规划原则二、规划重点第七章重点城镇发展指引第一节中心城区发展指引第二节重点城镇发展指引第三节典型村屯居民点发展指引第八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一节交通发展规划第二节给水工程规划第三节排水工程规划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第六节广播电视规划第九章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一节教育设施规划第二节文化体育设施规划(含文物)第三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第十章村镇防灾减灾规划第一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第二节防洪规划第三节消防规划第四节抗震工程规划第五节防地质灾害规划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XX县(市)域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主要图纸一、县(市)域部分1.区域位置图2.居民点空间布局现状图3.居民点空间布局现状分析图(标注如现状规模等级,户数、人口,建设用地面积、耕地面积……)(根据各县市具体情况,酌情考虑)4.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图(可以一张图体现,也可以分近、中、远期几张图体现,酌情考虑)5.居民点布局空间结构规划图6.居民点布局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图7.居民点布局职能结构规划图8.居民点分类管理策略规划图(支持发展型、引导发展型、控制发展型、禁止发展型)9.居民点建设用地整理规划图10.场地共建指引规划图(酌情考虑)11.重点镇村发展建设指引规划图12.县(市)域交通发展规划图13.县(市)域基础设施规划图: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电信工程、广播电视(分或合画图,酌情考虑)14.县(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教、文、体、卫15.县(市)域环卫综合防灾规划图二、分乡镇部分(酌情考虑)1.居民点空间布局现状分析图2.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图。

乡村民居规划布局方案

乡村民居规划布局方案

乡村民居规划布局方案前言乡村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乡结合部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乡村地区遭受到乡村空心化、房屋空置等问题的困扰。

为了保护和发扬乡村传统文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本文制定了一份乡村民居规划布局方案,以期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规划思路乡村民居规划布局方案的制定应坚持保护传统文化、注重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保持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环境,为居民提供美好的生活体验。

二、布局原则1. 保护传统风貌:在规划与建设中要确保乡村民居的原汁原味,保留传统建筑风格,尽量不破坏原有房屋结构与形态。

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乡村土地分为居住区、农田区和公共服务区三个功能区,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使其发挥最大价值。

3. 精细规划,人文和谐:注重人居和谐,合理规划道路、绿地、水系等配套设施,营造宜居的人文环境。

4. 建筑与自然融合: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利用山水、湖泊、林地等自然资源。

5. 便利交通,完善设施:合理规划交通线路,配套农村道路,方便农民往来和农产品的运输。

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三、布局方案1. 居住区:将居住区建设在距离农田和自然环境较近的位置,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居住区布局应以传统院落为主,尽量保留院落的封闭性和私密性,增加居民们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2. 农田区:合理划分耕地、林地、畜牧区等功能区,实行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的耕作方式,合理规划农田间的道路网络和休闲空间,增加农村旅游的吸引力。

3. 公共服务区:设立学校、医院、商业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便利生活和较好的教育医疗资源,加强基层治理能力。

4. 环境绿化:合理布局绿地和花坛,增加绿化带和景观区域,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5. 交通规划:设置主干道、支干道和社区小路,交通布局合理,便利居民出行,同时要充分考虑交通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居民点规模及布局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渠霓(硕士)
中国居民点分类体系图
特大城市 人口>100万
城市 大城市 人口50-100万
中等城市 人口20-50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城市居民点
小城市 人口20万以上

县城
民 点
城镇
建制镇 集镇
农村居民点 中心居民点 一般居民点(基层村,自然村)
研究意义
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缓解供地不足的矛盾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的主要措施
• 严格控制用地规模,科学合理进行规划 • 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用地管理 • 加快中心村的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 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大小居民点分布成条状,
沿交通线而立,如串珠一般, 如沿铁路干线、公路、河流 分布。两条或更多交通干线 上的枢纽,往往形成较大的 经济中心,如形成集镇等。 在农村,有时沿一条山坡、 一条河流、一条公路形成许 多居民点。
同一级居民点集中于一处
的布置形式。平原地区由于地 形平坦,便于集中。在一个村 范围内,人口集中居住,可以 使布局紧凑,用地节约,工程 投资少,也有利于改善居民文 化物质生活。
居民点布局空间的理论基础
• 区位理论 • 规划理论 • 农村深层结构
原理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分级布置形式,也可以看做 由分散到集中布置的一种过渡形式, 以一个比较大型的居民点如集镇、 中心村为中心,周围带几个小村, 这种布局形式的最大优点是把现状 和远景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从现有 生产水平出发,又可以照顾到生产 发展和生产经营中心布局的现要求。 便于村庄分布逐渐从分散走向集中。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 和乡村两大类
释义(二)
农村居民点没有固定的定义
从从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角度看,可以定义为: 职能、地域或社会文化特征上与农业直接相关的居住 地。
从村镇规划角度看,可定义为:农民进行生产和 生活的定居场所,是除土地以外各地生产与生活资料, 包括居住用地、生产性用地、服务设施用地、绿化用 地、内部道路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集中配置的地方。
这是我国居民点最常见、 最广泛的布置形式。尤其在山 地、丘陵地区,受到地形的限 制,很难找到面积较大的平地 来建设居民点。有的便于耕作, 在自己耕作田块附近建造房屋, 有的村民根据地形布局,高低 错落,有的是满天星式不规则 分布。
布局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 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人均用地大 • 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无序,结构不紧凑 • 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住宅用地比重偏大
释义居民点、农村居民点


中国居民点分类体系图
农村居民点研究意义、理论基础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现 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农村居民点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释义(一)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
聚定居地点。人类的各种集居地,又称聚落。各
种职能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集镇和村落都是居民 点。
自然条件的制约 传统文化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得推动 国家政策的改革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 村庄建设选址不太科学 • 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功能不齐全 • 居民点用地缺乏统筹规划,无序建设严重 • 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疏于管理 • 农村居民点人居环境较差 • 土地执法力度不够 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 • 农村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低,浪费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