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布局
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
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如下所示: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是指对乡村居住区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以实现乡村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乡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从乡村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现有乡村居住区存在的问题和设计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的原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乡村居住区规划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展望未来乡村居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为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会对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的重要性和目的进行概述,然后将在正文部分分析现有乡村居住区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的原则。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的关键要点,展望未来乡村居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并进行结语。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内容和讨论重点,有助于理解和吸收文章的主要信息。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旨在提出符合乡村实际情况的有效规划方案,以满足乡村居民的居住需求和提高乡村居住环境品质。
通过对现有乡村居住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出设计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的原则,以期为乡村居住区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乡村建设和发展。
同时,通过对乡村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乡村规划建设的重视和关注,推动乡村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营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
2.正文2.1 乡村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乡村居住区规划是指对乡村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建筑设计、公共设施等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乡村居住区规划对于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规划的乡村居住区,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辨析_以北京市郊区为例
中国农村经济 2007.3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辨析*——以北京市郊区为例张强内容提要:对村庄的尊重体现了对农民权利的尊重。
简单地批评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简单地拿城市用地方式类比农村,是以“城市偏向”考虑农村问题的表现。
在农村居民点调整中要注意协调好农民需求与城市需求之间的关系。
通过适度调整解决农村居民点布局中存在的生存性、功能性、规模性、体制性、结构性等不合理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新农村建设“布局合理”是各种文献经常用到的说法。
人们往往把“布局合理”作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一种目标或理想状态,把“布局不合理”作为农村居民点的一类缺陷,并以此为由,把撤并村庄、腾出农民的土地供给城市“集约化利用”作为解决“布局不合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笔者认为,泛泛地批评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简单地拿城市用地方式类比农村的方法,是以“城市偏向”来考虑农村问题的表现,在理论上缺乏依据,在观念上有失公允,在实践上非常有害。
为解决这类认识偏差,就需要认真研究何谓“布局合理”,什么是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的判据。
本文试以北京市农村居民点布局为例,探讨农村聚落布局合理性及其判据问题。
这种探讨只是初步的,以期引起规划、土地和农村等工作部门在新农村建设迅速发展时期对这些问题加以关注。
一、农村居民点布局是否合理的判据(一)判断农村居民点合理性的出发点是尊重农村居民的需要以村庄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
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是对村庄的第一位要求;村庄坐落是否能够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也是村庄布局是否合理的首要判据。
在现阶段,农村居民的主体是农民,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农村集体土地既是农民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基本的生活资料,还是农民基本的保障手段。
农民作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和祖祖辈辈的居住者,其权益理应受到保护。
法国乡村社会学者孟德拉斯(1991)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乡村复兴时认为,乡镇的合法性体现了民主精神的根深蒂固,体现了一种尊重地方自治的明智。
农村居民点详细规划简要说明
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农村集中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简要说明(一)项目概述规划地块位于桃益公路沿线,由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的10个农民集中居住区。
用地交通便捷、配套完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理想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二)设计依据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50096-1999】3. 桃江县城总体规划(优化)4.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总体规划5.桃花江“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6.设计任务书7.相关地形图(1:1000)(三)规划目标按照统筹城乡、“五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部署,以现代花卉苗木产业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发展为重点,坚持以田园城市理念推进农村区域的新型城市化,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城乡全面现代化的综合性示范区。
(四)规划原则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节约集约利用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原则(五)规划设计理念1. 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本地人们的生活方式, 形成一种富含绿意、贴近自然、追求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
2. 以建设高品质的住宅为标准, 并根据规划设计要求, 协调规划区相关内外部环境条件, 规划建设水平高, 功能全, 环境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居住区。
3. 规划设计具有适度的超前性、先导性, 以求达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施工及高标准管理的最大创造性, 具有真正整体居住景观环境意义上的新农村居住区。
4. 人车关系和谐, 住区环境与城市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5. 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以建设生态型居住空间环境为规划目标, 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
创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独具魅力的新型居住区。
6. 规划设计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与效益原则, 力求塑造一个具有优雅环境、文化内涵、经济效益和鲜明个性的湖湘民居式生活居住空间。
农村居民点布局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居民点布局空间的理论基础
• 区位理论 • 规划理论 • 农村深层结构 原理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分级布置形式,也可以看做 由分散到集中布置的一种过渡形式, 以一个比较大型的居民点如集镇、 中心村为中心,周围带几个小村, 这种布局形式的最大优点是把现状 和远景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从现有 生产水平出发,又可以照顾到生产 发展和生产经营中心布局的现要求。 便于村庄分布逐渐从分散走向集中。
自然条件的制约 传统文化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得推动
国家政策的改革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 • • • • • • 村庄建设选址不太科学 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功能不齐全 居民点用地缺乏统筹规划,无序建设严重 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疏于管理 农村居民点人居环境较差 土地执法力度不够 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 农村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低,浪费严重
目 录
释义居民点、农村居民点 中国居民点分类体系图
农村居民点研究意义、理论基础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现 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农村居民点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释义(一)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 聚定居地点。人类的各种集居地,又称聚落。各
种职能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集镇和村落都是居民 点。
大小居民点分布成条状, 沿交通线而立,如串珠一般, 如沿铁路干线、公路、河流 分布。两条或更多交通干线 上的枢纽,往往形成较大的 经济中心,如形成集镇等。 在农村,有时沿一条山坡、 一条河流、一条公路形成许 多居民点。
同一级居民点集中于一处 的布置形式。平原地区由于地 形平坦,便于集中。在一个村 范围内,人口集中居住,可以 使布局紧凑,用地节约,工程 投资少,也有利于改善居民文 化物质生活。
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 村 是 空 间 和 人 口资 源 的 集 中地 . 农 村 的基 本 单 元是 村 庄 .村 庄 的 构 成 细 胞 是 民 居 。 居 民点 布局 虽 是 一 个 具 体 问 题 .但却 是 关 乎 我 国最 大 的 空 间 资 源及
最 大 多数 人 切 身 利 益 的 一 件 大 事 .是 研
前 农 村 的 居 住 建 设 情 况 分 析 .o 以 上 9% 的农 村 住 户 没 有 正 规 的设 计 模 式 。 一 方 面 由 于 村 民 集 居 点 缺 乏 科 学 的 功 能 规
划 。 局 结构混乱 。 路 网络不 合理 , 布 道 主
祖 房 仍 留 着 , 成 “ 心 村 ” 这 种 现 象 在 形 空 ,
山区 尤 为 普 遍 。 2 我 国 农 村 居 民 点 布 局 存 在 问 题 的 原
因
21 认 识 上 的 偏 差 .
房 、 房 ( 房 、 舍 、 所 ) 本 按 联 体 辅 柴 蓄 厕 基 或连片设置 和附地相互分割包围 。 场 、 晒 庭 院 、 庭 作 坊 混 杂 。 成 了用 地 浪 费 及 家 造
环 境 质 量 的 恶 化 。 另 一 方 面是 长 期 以 来
211 一 些 部 门领 导 认 识 上 的偏 差 。 他 .. 们 认 为 乡村 城 镇 化 .更 重 要 的 是 如 何 扩
大 城 镇 规 模 .而 不 重 视 长期 有农 民 留 驻
的一 些措 施
工 程 量 大 、 本 高 、 位 难 、 平 低 , 量 成 到 水 大
农 民 不 能 享 受 基 础 配 套 设 施 .生 活 质量 较 低 .脏 、 、 ” 象 比 较 严 重 。如 : “ 乱 差 现 排 水 不 畅 . 多 村 无 暗沟 。 至 连 明 沟 也 没 许 甚 有 . 者 是 有 排 水 沟 而 不加 以 疏 通 , 遇 或 一 大 雨 .顺 地 蔓 延 ,既 影 响 美 观 又 传 播 疾 病 :另 外 就 是 绝 大 部 分 的农 村 缺 乏 公 共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的主要措施
• 严格控制用地规模,科学合理进行规划 • 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用地管理 • 加快中心村的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 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这是我国居民点最常见、 最广泛的布置形式。尤其在山 地、丘陵地区,受到地形的限 制,很难找到面积较大的平地 来建设居民点。有的便于耕作, 在自己耕作田块附近建造房屋, 有的村民根据地形布局,高低 错落,有的是满天星式不规则 分布。
布局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 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人均用地大 • 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无序,结构不紧凑 • 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住宅用地比重偏大
——《农村居民点规模及布局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渠霓(硕士)
中国居民点分类体系图
特大城市 人口>100万
城市 大城市 人口50-100万
中等城市 人口20-50万
城市居民点
小城市 人口20万以上
居
县城
民 点
城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制镇 集镇
农村居民点 中心居民点 一般居民点(基层村,自然村)
研究意义
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缓解供地不足的矛盾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释义居民点、农村居民点
目
录
中国居民点分类体系图
农村居民点研究意义、理论基础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现 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农村居民点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释义(一)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
聚定居地点。人类的各种集居地,又称聚落。各
种职能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集镇和村落都是居民 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 和乡村两大类
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
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发布时间:2023-02-17T00:44:35.716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19期10月作者:刘菲[导读]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也变得势在必行。
刘菲河北正坤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摘要: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也变得势在必行。
本文以某县域为例,对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进行了研究,为加快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居民关系的主要形式之一,承载着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等综合功能,是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我国农村居民点建设长期处于混乱状态,导致居民点用地分布不协调。
近年来,在农村人口大规模外流、定居点无序扩大、布局分散等问题的影响下,日益加剧的现有城乡矛盾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合理优化农村居民点结构,不单单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1、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 1.1 村庄平面布局充分尊重自然本底、原有肌理,按照适度集中原则,统筹安排居住、产业、公共服务、景观绿化等空间布局,满足新时代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传承村落空间基因、延续当地空间特色,整理激活零散用地、闲置空间,合理增补各类功能空间,优化组织内部路网、绿道水系,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田水路林村”空间格局,推动乡村用地集聚、功能提升、有机更新。
统筹村庄“山、水、田、林、路、屋”等村庄风貌要素,从村庄空间的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进行村庄风貌设计引导。
并通过村庄主要交通轴线及上层规划的乡村旅游线路将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进行串联,塑造多层次性的村庄总体风貌格局。
近景设计引导:设计村内公共活动空间,包括公共活动场、村入口空间、集会场、晒场等生产场所。
乡村聚居点建设模式的建议
乡村聚居点建设模式的建议乡村聚居点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乡村聚居点建设的建议: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乡村聚居点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要根据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确保聚居点的选址、规模、功能等符合当地实际需求。
同时,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乡村聚居点建设应注重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要建立健全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确保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要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注重特色,传承文化在乡村聚居点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特色,传承文化。
要尊重当地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聚居点。
同时,要注重传承和发扬当地的文化传统,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四、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乡村聚居点建设应注重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要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规范土地使用行为,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同时,要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乡村聚居点建设应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民向聚居点集中居住,对于到聚居点居住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
六、培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乡村聚居点建设应注重培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要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要鼓励农民参与产业开发,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建设的路径探讨
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建设的路径探讨摘要:在分析潘塘街镇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村庄空间布局的原则,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路径,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复垦节约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最后,提出近期建设的实施措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推进农村居民点整体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复垦土地,集约配置1.前言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人地关系的表现核心,是农村人口生产和生活等综合功能的承载体,是农村土地利用重要组成部分[1]。
武汉农村居民点规模小,数量多,土地利用率低,集约利用非常迫切。
目前,这种粗放方式土地利用,已对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和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诸多领域产生了不利影响,制约了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2]。
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建设,及时的土地复垦,有利于高效配置城乡土地资源,缓解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综合绩效,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我们在承担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镇域村庄布局规划规划设计中,在城乡统筹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项目概况潘塘街地处武汉市新洲区东北部,距新洲区城关邾城36公里。
东南与徐古镇接壤,西南接三店街,北部与麻城市相连。
潘塘街境内多丘陵岗地,夹杂一些小块平原,地势北高南低。
规划范围是潘塘街的行政管理范围,总面积60.9平方公里,辖潘塘街镇区和28个行政村,共207个自然村。
3.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浪费:农村居民点分布极不均匀,人口规模差异很大,部分基层村不到50人,而有些基层村600-700人。
居民点平均规模小,宅基地占地面积大,各行政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多在110㎡/人以上,农业用地与村庄建设用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仅3亩,土地利用分散、无序,利用率低。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滞:由于村湾布局分散、单个规模较小,不利于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配置和规模化发展;建设村庄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灌溉沟渠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镇域文、教、卫、商等公共设施简易老化,医疗条件不能满足村民基本卫生需要;镇域内缺乏村民体育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镇域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和环卫设施。
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 几户成一线的现 象比比皆是, 个别地方更是天女散花, 也 不成点, 更不成面。 1.2 形 式 乱 , 缺 乏 统 一 规 划 。 我 国 是 一 个拥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 由于受 传统思想的影响, 农村建房没有统一的 规划, 统一的设计, 统一的标准, 坐落东、 南 、西 、北 、中 都 有 , 朝 向 各 异 , 前 后 错 落 不齐, 小巷弯弯曲曲, 村中道路较差, 建 筑层次差别大, 致使农村居民点内部不 合理, 整 体零 乱 不 堪。比 较 典 型的 是 “马 路 经 济 ”的 出 现 , 公 路 修 到 哪 , 房 子 建 到 哪, 给安全埋下了隐患, 也影响了市容村 貌。虽然房屋的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但是 由于盲目仿效攀比, 造型设计随意, 造成 建筑风格混杂, 整体景观差。 1.3 房 屋 设 计 标 准 差 , 功 能 混 乱 。 从 目 前 农 村 的 居 住 建 设 情 况 分 析 , 90%以 上 的农村住户没有正规的设计模式。一方 面由于村民集居点缺乏科学的功能规 划, 布局结构混乱, 道路网络不合理, 主 房 、辅 房 ( 柴 房 、蓄 舍 、厕 所 ) 基 本 按 联 体 或连片设置和附地相互分割包围, 晒场、 庭院、家 庭 作坊 混 杂 , 造成 了 用 地浪 费 及 环境质量的恶化。另一方面是长期以来 实 行 的 “一 户 一 宅 ”的 私 人 宅 基 地 政 策 , 无形中也造成了浪费。 1.4 农居基础配套设施水平低。由于民
64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6/12
时代视点
庄建设规划搞好了, 就会影响农业人口 向城镇的转移, 影响乡村城镇化进程, 这 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行为上的错误。 2.1.2 农民 认 识 上的 偏 差 。 一 方 面 是 部 分农民的文化素质还很低, 他们只顾眼 前利益。在他们看来, 房子是他们的根 本, 他们没有考虑规划不规划对他们以 后生活的影响, 一般是根据自己的意愿 想往哪建房子就往哪建房子, 才使得农 村居民点又散又乱。另一方面是农民的 土地私有观念强, 超占土地现象严重。我 国实行的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 由于 受封建的私有观念的影响, 不顾法律法 规规定, 建新房同时保留旧房, 旧宅基地 即使无用, 宁让荒废也不肯调让。无论是 基层领导还是农民自身都只重视建设用 地的选址而对村庄规划缺乏考虑。 2.2 发展思路不清, 规划编制滞后 2.2.1 长期 以 来 探索 适 合 我国 国 情 的 农 村现代化 之 路 , 不论 是 “中 心村 ”还 是 “小 城镇大 战略 ”, 都 未 跳出 城 乡 二元 结 构 的 框框, 也未走出“离土不离乡”的模式。 2.2.2 乡镇 规 划 体系 严 重 缺 乏 , 大 部 分 农村都未进行规划编制, 有的村镇即使 进行了规划 , 也 是 仅局 限 于 交通 、水 利 工 程等建设项目, 没有更具体涉及空间管 治的具体内容, 规划的指导性, 可操作性 不强, 规划编制滞后, 严重落后于经济发 展。 2.3 重 视 不 够 , 机 构 不 全 , 管 理 不 严 , 形 式主义严重 2.3.1 部分 领 导 , 特别 是 农 村 基 层 领 导 对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 够, 总是认为经济是大事, 而民居建设属 于社会事务的事, 还没有认识到村庄民 房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 在 具体实施过程中执行规划的严肃性不 强。 2.3.2 机构 不 全 , 体制 不 顺 。目 前 , 有 的 县以下的城乡管理机构仅建设局一个职 能科室( 规划科) , 一般只有 2 ̄3 个人。 2.3.3 在具 体 操 作过 程 中 , 农 民 只 需 要 拿到那个证即可, 但具体程序却不清楚, 村干部有很大的自主权, 有的只需交纳 保险金, 想怎么建就怎么建。 2.3.4 还 有 一 种 是 报 喜 不 报 忧 的 倾 向 ,
新农村居民点布局及规划方法研究
2.2 农村居民点规划存在的问题
而当前规划师所做的农村居民点规划也存在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居民点的规划在各个规划层面都有但各层面的规划各自为政,不能成为一个系统,很好 的指导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 在宏观布点时不能抓住主要制约因素,合理布置。现有规划中依农民要求沿村内主要道 路规划居民点的现象比较多见,但并不一定适合这些村庄,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微观布局时千篇一律,较少考虑当地村庄的实际情况,多数不考虑地形地貌,经济情况 等等,而采用统一的规划模式,这样容易造成千村一面的结果,导致村庄特色的丧失。
宁乡县大成桥乡永胜村正是农工型村庄的典型。该村拥有三个小型煤矿,为该村带来了 很多经济收入,另有一些小型的村办企业,第二产业的发展使得该村成为宁乡县经济较为发 达的村庄之一。但由于煤矿资源的日渐枯竭,其他工业逐渐发展。因此,该县和乡镇府拟在 该村发展工业,在其南部兴建了一个工业园,将村内的工业集中至工业园内,既保证了工业 的发展,又减少了工业对村庄其他功能的影响。现状村民居住点分布零散,村民基本在自家 田地上兴建住宅,在规划中采取改建和新建相结合的规划方法,对居民点进行分类,分成村 居式新建点、村居式整治点、社区式新建点三类,将北部一些比较偏远和居住条件不佳的地 方的村居向南部条件较好的地区迁移。在用地的选取时,充分尊重地形,选取山脚田边地势 比较平坦的空地,体现南方丘陵地区特征。同时在整治示范点及新建示范点规划中,考虑以 道路和院落空间两种方式来处理户与户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农民的交流和交往的需要[4]。
农村居民点的整体规划与建设
农村居民点的整体规划与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与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乡村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从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必要性、规划原则与方法、建设内容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必要性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农村环境:农村居民点规划能够合理布局农村建设,减少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态效益。
2. 优化农村空间布局:通过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的位置和规模,优化农村空间布局,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3.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规划合理的农村居民点能够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二、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应该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的需求、土地资源、自然环境等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 依据农村居民需求:规划应该以农村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注重解决农村居民的实际问题,提供符合农村居民需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划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农村土地的过度开发,保护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考虑自然环境: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点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4. 综合协调发展:规划应该注重农村居民点与周边乡村的协调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内容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和生活条件。
2.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学校、医院、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3. 居住环境改善:包括居民房屋改造、环境卫生改善等,提高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4. 农村产业发展:通过农村居民点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布局特点与驱动力分析
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布局特点与驱动力分析摘要: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景观指数模型,从处于三峡库区腹地的涪陵区选取了9个村作为研究区域,从整体空间分布和局部斑块形态两个方面分析了村域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特点,并从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两个方面分析了它们对村域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影响。
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特点差异明显。
其中,空间分布集聚的村落,其居民点内部空间的利用却相对粗放;海拔高度对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影响较明显,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村域平均海拔值附近区域;坡度的影响较弱;过境公路对农村居民点布局影响较强,农村居民点的数量与面积都与其到公路的距离成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GIS空间分析;布局特点;驱动力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主要集中居住的区域,是研究农村人地关系的核心[1]。
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城乡统筹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对农村居民点的相关研究成为热点。
以往,国内学者主要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角度探讨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潜力和整理模式[2],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在多个地区使用RS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变迁规律[3]。
但是,研究范围主要为县域或更大的区域,而小尺度的,特别是村域范围的研究成果鲜见报道。
为此,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利用景观指数模型,以村域为研究范围,分析不同村域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特点及背后的驱动力,以期为即将进行的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4]。
1 研究区概况三峡库区包含了长江流域因修建三峡水电站而被淹没的地区,共约7.9万km2。
研究区包括重庆市核心城区及所辖15个区、县、湖北省所辖4个区、县,共涉及129座城镇、淹没耕地1.94万hm2、产生移民117.15万人。
随着库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用地需求迅速增加,人地矛盾尤为突出。
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是库区仅有的两座中等级城市之一,2007年被划入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
境内横有长江,纵有乌江,有承接东西、辐射两江的战略地位;地貌以丘陵、台地及低山为主,共占区域总面积的85.5%,余下为中山和少量平坝。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各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挂钩,作为缓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关键之一,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在于如何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关键词】土地供需矛盾;土地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引言研究综述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空间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一方面,乡镇招商引资及集镇发展无用地指标可用;而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方式粗放”。
乡镇及农村建设用地缺乏规划思想的指导,建设无规划或先行于规划,布局混乱;或与规划思想不相协调,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较低。
时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简称“增减挂钩”)政策的推行,一则使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提高,二则有力地缓解了发展无地可用的僵局,为城镇发展赢得了空间。
但是,土地供需矛盾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能因为城镇发展寻得空间就忽视农民的利益,影响农村的稳定。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农村居民点布局类型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农村居民点或新村规划布局,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1)以公社或场所在地为中心,建立完全集中式居民点(大集中)。
(2)虽有公社或大队所在地的集中式居民点,周围再分布有较小的集中式居民点(大集中+小集中)。
(3)以一个生产队为中心,建立小型集中式居民点(小集中)。
(4)沿用原有村落,就地改建进行改造。
(5)自发形成的小村落。
2 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2.1村庄建设选址不太科学有些村庄位于自然地质灾害多发区,村庄布局隐患多,形成“先天性”不合理。
在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危险区依然有村庄布局,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乡镇规划调控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
乡镇规划调控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摘要:想要更为合理化的开展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工作,那么就必须要坚持乡镇规划调控的指导,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及实践的工作。
为了能更为深度的探究乡镇规划调控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要点,本文以我国某镇进行分析,以乡镇规划调控为基准,依照该区域农村居民点的演化方向,设定边界的范围,明确农村居民点城镇化以及非城镇化行,分别就各类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的类别进行探究,制定出相对应的优化方案,总结经验,为我国日后所开展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以及整治工作提供帮助,创新路径。
关键词:乡镇规划调控;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分析引言:农村居民点始终是农村区域人际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其还带有一定的承载性能,是土地使用的核心内容。
但是这些年来,我国并没有注重农村居民点的监管,所以这就导致该项工作的规划以及引导科学性较差,农村居民点建设会长时间的处于于一种杂乱不堪的状态,整体用地比例的协调问题较为严峻,并且近些年来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开始不断的减少,人口会逐步过渡到城市当中,宅基地的扩张状态毫无秩序性,这就导致农村地区人地矛盾问题越发的严峻,直接阻碍了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化发展,所以必须要明确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总体体规划的内容及要点,合理的进行结构的布局以及优化,积极性的使用土地资源,进一步得改善当前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小城乡之间的差异。
1研究区概况分析该城镇地形主要是以丘陵、山地为基准,且地区的全年海拔平均1500米至1600米,全镇的镇域面积约为26618公顷,该镇农村居民点面积约为每人137平方米,整体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呈现出一种分散且杂乱的状态,存在较为严重的空心村问题,居住的环境较为恶劣,需要及时的对其进行改善和调整。
2研究思路以及方式分析分析区农村居民点,由总归设定包含允许建设区域以及有条件建设区共同设定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将其划分成为两类,一类是界内,一类是界外。
桂东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初探
Ke o d: udn on ;ua R s et l raI n u a;ao t dut n yw rsG io gcu t R r ei ni e ;a dot y yu js t y l d aA _ l L a me
农 村 居 民 点是 农 民 生产 生 活 的集 聚地 .居 民点 建设 是 农 村
于加 快推 进新 农 村 建设 以及 促进 土地 节 约 集 约 利用 .对 桂 东 县
农 村 居 民 点 布 局进 行 分 析研 究 .指 出 当前 农 村 居 民 点 用 地 布 局 况
都 、 水 、 山等 3乡 和 宋 坪 林 场 , 高 坡 陡 , 镇 化 程 度 低 , 大 青 山 城 1%的 居 民 居 住 在 西 部 中山 区 ; 部 沤 江 流 域 区 , 要 包 括 2镇 3 东 主 ( 关 镇 、 田镇 ) 城 沙 8乡 ( 口乡 、 源 乡 、 前 乡 、 塘 乡 、 溪 增 流 寨 大 贝
420 ) 10 0 (. 南 师 范 大 学 资 源 与 环 境 科 学 学 院 , 南 长 沙 4 0 8 ;. 洲 市 国 土 资 源 局 , 南 株 洲 1湖 湖 10 12株 湖
摘
要 : 分 析 桂 东 县 农 村 居 民点 分布 特 征 的 基 础 上 , 出农 村 居 民 点 布 局 不 合 理 及 设 施 不 完 善 等 相 关 问题 , 舛 农 村 居 民 点 用 地 需 求 在 指 并
进 行 预 测 . 后 提 出农 村 居 民点 布 局 调 整 的 思 路 。 最 关 键 词 : 东县 ; 村 居 民 点 ; 地 布 局 ; 局 调 整 桂 农 用 布
中圈分类 ̄ : 2 .1 ' 33 1 F 2
文献标识码: A
乡村民居规划布局方案
乡村民居规划布局方案前言乡村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乡结合部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乡村地区遭受到乡村空心化、房屋空置等问题的困扰。
为了保护和发扬乡村传统文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本文制定了一份乡村民居规划布局方案,以期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规划思路乡村民居规划布局方案的制定应坚持保护传统文化、注重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保持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环境,为居民提供美好的生活体验。
二、布局原则1. 保护传统风貌:在规划与建设中要确保乡村民居的原汁原味,保留传统建筑风格,尽量不破坏原有房屋结构与形态。
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乡村土地分为居住区、农田区和公共服务区三个功能区,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使其发挥最大价值。
3. 精细规划,人文和谐:注重人居和谐,合理规划道路、绿地、水系等配套设施,营造宜居的人文环境。
4. 建筑与自然融合: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利用山水、湖泊、林地等自然资源。
5. 便利交通,完善设施:合理规划交通线路,配套农村道路,方便农民往来和农产品的运输。
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三、布局方案1. 居住区:将居住区建设在距离农田和自然环境较近的位置,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居住区布局应以传统院落为主,尽量保留院落的封闭性和私密性,增加居民们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2. 农田区:合理划分耕地、林地、畜牧区等功能区,实行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的耕作方式,合理规划农田间的道路网络和休闲空间,增加农村旅游的吸引力。
3. 公共服务区:设立学校、医院、商业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便利生活和较好的教育医疗资源,加强基层治理能力。
4. 环境绿化:合理布局绿地和花坛,增加绿化带和景观区域,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5. 交通规划:设置主干道、支干道和社区小路,交通布局合理,便利居民出行,同时要充分考虑交通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浅谈农村居民点空间规划布局与优化对策
浅谈农村居民点空间规划布局与优化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
但是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依然是未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建设出现代化的村庄,使农村居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我国对农村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但是整体来说,我国农村的空间规划以及布局存在较大的问题,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的思想比较封建,没有及时的改变农业生产模式,所以农村居民居住点并不集中,没有高效的对土地进行利用,很多村庄的建设还比较落后,不利于我国大力倡导的农村现代化建设。
本文基于此,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规划布局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量、布局现状以及居住点构建原则,并基于当前的社会环境,给出了一些优化策略,让我国农村居民点的空间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对策;江口县引言:我国近年来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持续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
对此,我国必须要将农村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虽然近年来工业发展非常迅猛,但是也不能忽略了农业发展,要通过以工促农的发展方式,将农村的经济发展进行提高[1]。
我国一直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主要包括农村发展规划以及居住环境,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目前,农村居民对于改善居住环境,将较分散的传统居住环境集中都持积极态度,这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间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可是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农村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管理人员也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所以部分经济较落后的农村依然是无规划、无秩序的状态[2]。
本文基于此,对江口县的农村居民地空间规划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当前江口县农村居民居住点现状,给出一些优化措施,以此提高江口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相关概念概述(一)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四个理论:①人居环境理论,这个理论是我国学者林志勤等人在上个世纪末研究城市化问题时出现的,主要讲述的是人和环境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
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2.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2.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2.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
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
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居民点布局
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
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
2.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2.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2.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
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
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
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2.5农民住房安置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种住房安置措施。
一是把农民统一安置到建好的居民区,根据城镇用地标准以及原先宅基地房屋情况,给予每户面积不等的住房一套。
二是对原先农民宅基地房屋进行评估,发放补偿费用,由农民自己在政府划定的区域建房。
给予农民补偿款的方法可能导致农民建不到房。
原因有二,一是农民获得的补偿款不足以到市场上买房或者自己建房;二是由于农民储蓄较少,而用钱的地方较多,所以容易导致农民把补偿款挪做它用,最终则无钱建房。
2.6责任田再分配的问题。
农村居民点布局后,农民迁移到中心村或城镇,这就涉及责任田的再分配的问题。
对于居所到田地距离较远的农民则面临交通成本的问题,这些费用由谁承担则是问题之一。
有些地方把整理出的田地由政府统一经营,成立农业生态园区。
园区管委会每年向农民交纳租金或一次性付给农民集体补偿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农民的利益则是问题之二。
2.7耕地复垦数量、质量的问题。
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整理的数量以外,还需特别注重整理为耕地后,耕地质量的高低。
过去,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就因为只注重耕地的数量而没有过多强调复垦后耕地的质量,而造成了“占好地、补劣地”现象时有发生,给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带来了一些影响。
所以,现阶段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整理出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做好与建设用地指标挂钩的工作。
3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模式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要求,以中心村、生态村整治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以下模式和方法进行整理。
3.1 规划调整型
对于城镇建设发展或有关项目的建设以及城镇规划区范围所涉及的村庄,应与城镇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项目的安排密切衔接,相互协调,结合规划布局的要求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置或改造。
3.2 集中合并型
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条件好、限制条件少的村庄,规划长期保留同时接纳其他搬迁村庄;或多个行政村已经自然地聚集成更大规模的聚落;或人口规模不大,但交通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优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村庄,鼓励并引导其他村庄的迁入,增强人口在此类村庄的集聚。
3.3 保留改善型
对于村庄自身发展条件较好,但由于城市发展整体利益的需求对其发展进行限制的村庄;或村庄自身发展条件一般,但由于村庄人口较多或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等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能迁入到其他村庄中去的村庄,进行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为主的整治工作。
3.4 搬迁撤并型
对于现状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条件较差,现有人口规模过小的村庄,原则上予以适当,逐步引导人口向其他人口规模较大、基础设施相对较齐全、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其他村庄转移;对位于矿产品储藏区或者踩空区等禁止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对受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缩减用地规模,逐步进行搬迁撤并。
通过合理布局新农村居民点,进行村庄整治和退宅还耕,使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迁并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和耕地保护相结合,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紧密结合,农村居民点的退宅还耕与农田的整理复垦紧密结合,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4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主要措施
4.1 充分尊重集体土地产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首先,农村居民点布局要充分尊重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不得侵犯农民的产权。
其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居民点布局的重大意义,并保证整理项目的透明和公开,随时接受农民的监督。
第三,在整理过程中,要给予农民实惠,注重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并保证农民生活质量不降低,对于整理过程中对农民造成的损失要给予公平的补偿。
政府在安置农民时应以统一安置到建造好的居民小区为主,这样大规模的安置,一方面能保证农民有房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政府和农民节省房屋建造的开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征求农民的意见,扩大宣传力度,争取大部分农民的认可,并保证农民住房条件不降低。
对于确想自己建房的农户可以发放补偿款,让其自建房屋。
同时,政府只发放房屋的内部必要的装潢费用以及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住房面积减少所带来的补偿费用等。
对于责任田的再分配,地方应该考虑农民田地位置变化做带来的交通成本,并给以必要的补偿。
对于由政府统一经营农业园区的,我们认为政府应该按照租赁农民土地或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让农民获得稳定的补偿,这样既可以获得因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入,也可以避免因通货膨胀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从而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2 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置换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
城镇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
应建立并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耕地质量评价系统,合理运作、科学评价,做到建设用地指标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
地方政府应该对复垦后的质量进行评估,对于高于平均水平或复垦耕地质量很高的,可以给予奖励或赋予“质量系数”,即置换比复垦面积更大的建设用地使用指标。
4.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涉及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精神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保护耕地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重土壤的改良。
土地作为自然的产物,其质量的提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必须充分考虑土地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考虑系统内各生态因素间的相互平衡以及土地生态系统与其他各相关环境系统间的相互关系;②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不适合作物耕种的土地,要做好退耕还林还湖工作,维护农村生态系统;③按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容纳能力的原则实施各项土地整理的生物和工程技术措施。
在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过程的同时要有人文精神,要注意有选择地保留民族、民俗等文化遗产和建筑,做到土地整理与文化建设相统一。
农村居民点布局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一些典型模式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适时创新和探索一些新的模式。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的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应该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不能靠侵害农民的权益来发展经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以后,应充分抓住这个机会,把农民的权益和经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土地可持续利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