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课件

合集下载

苏教版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教学课件(用)

苏教版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教学课件(用)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专长。孔子弟子三千,言其 广大,未必确指,贤人七十二则有名有姓。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门四科教育,颜子等十位 大弟子各以特长分属四科,德行列为第一,足见道德教育最为 重要。孔子为了因材施教,而划分专业,分科教育,这在我国 教育史上有首创之功。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11.3 7.8 5.9 3.8及11.22章节 2、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 和原则。
1、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激发式教学
2、启发式教学 4、讨论式教学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11.3章节 德行:道德修养好的 言语:辞令,善于辞令的 政事:善于政事的 文学:熟悉诗书礼乐等文化典籍 的
【评点】顾鸿安《论语解读》 此章记载了孔门的十位高材生,后人因而称之为“十哲”。
课前准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骞(qiān) 亢(gāng) 不悱不发(fěi) 隅 (yú) 绚(xuàn) 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 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分别从哪几个方面阐述 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 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素养
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弟 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的弟子的出身确实很“杂”。七十二贤人中,
属于贵族出身的只有四人,平民子弟居多,甚至连颜涿 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吕氏春秋·尊师》)也列 入其中。所以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子贡回答说:“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 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之侧多 枉木,是以杂也。”孔子就是这样诚诚恳恳教育前来求 学的人。
明确: 17.2章 性——天性 习——习惯、习性、习染 17.3章 唯——只有 上知——“知”通“智”,上等的智者 下愚——下等的愚人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朱圆PPT课件 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教师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朱圆PPT课件 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教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设计一、直接揭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论语》中《诲人不倦》这一课。

二、检查预习1.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首先来了解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效果。

2.指名读学案里的难读的字。

3.字音没有问题了,句意有没有弄懂呢?哪位同学愿意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给大家听一下?出示:(1)女与回也孰愈。

(2)《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指名翻译。

教师根据学生的翻译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点拨:翻译的时候,注意第一个句子要分析它的虚词,加人名“回”,“与”这个实词要翻译成赞成的意思。

虚词有的要译,有的可以不译,这个“也”是一个句间停顿,可以不翻译。

第二个句子要注意它把引文中的意思要苦读,要注意一下“其师之谓欤”中的“之谓”。

学生自己练习翻译并整理笔记。

三、深入学文。

1.设疑,激发思考:这篇课文主题——“诲人不倦”,一个“诲”字可以说是贯穿全文。

诲,为何诲,诲谁,怎么诲?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读文梳理文章内容。

2.指名发言交流:为何诲,是第一第二章,讲教育的作用,教育可以提升素养。

诲谁,第三章,讲的是教育的对象。

第4-7章是教育的内容,这内容很广,但也只是就孔整个教育内容而言,也只能是以一斑见全豹。

教育的内容,这四章主要是讲德行文理。

第8-10章其实可以概括为教育的方法,孔子这里从这些章节里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教育的方法、原则,14、15既可讲教育的方法,也可以讲教育者的素养。

3.孔子指出,有两类人,哪两类人?(上智者与下愚者。

)4.对于这两类人,教育的作用如何?5.第三章有孔子的理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一是做到通读,全面了解;二是选择自己最为认同或最有意见的,批注自己的观点。

6.联系你自己所接受教育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多对孔子的话的理解。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7.小结:冯友兰先生说,我们学习古代的文化,有时候可以用抽象的辩证法,就是它说的道理是对的,至于内容在现代社会是要换的。

四、总结全文。

十一《诲人不倦》课件50张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十一《诲人不倦》课件50张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者的表现;“诲人不倦” 是仁者的风范。“诲人不 倦”体现的是孔子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 能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 得其所。”(9.15)
反:通“返” 正:形容词作动词,得到整理
《雅》《颂》是直接有关祭祀等重要仪典的诗。 使他们得到正确位置,表示继承了周公制礼作乐 的事业,维护了传统的礼制。
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
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 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 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
“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 ,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 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 习态度都各不相同。
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 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 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 ,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岁的。孔子并未因品 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 最好的学生。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
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 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 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 ”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
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 、晋、楚、秦等国。
作:创造 古:指古代文化
孔子认为西周社会是完美的社会,所以孔子提倡 “复礼”,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阐述 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就是他的 使命。

语文:3.11《诲人不倦》课件(3)(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语文:3.11《诲人不倦》课件(3)(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启发式教学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7.8) 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 用礼仪来约束我的言行,使人想停都停不下来。
谈话式教学法
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 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 “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 物。
; / 资讯
hxh47kyd
为老太太您担心,您这样慈爱,怎么舍得呢?还是停了它,不要再吃罢!”老太太当时叹道:“我那些儿子媳妇们,只要有你一半上心, 我是样样事情都听他们的了。”就罢了再吃醉瓜的心。此时见,哟,味是那股味儿,玉碗里的瓜,怎么热腾腾的?酒味比夏天当季时还 更浓些,闻起来还是老太太颇爱的长春法酒!这一盘瓜,不是直接送到二太太这边桌上,而是小丫头先端到老太太面前,跪下奉给老太 太看,瓜的上半部,连着蒂儿的一块已经削开了,成了个天然的盖子,奉到老太太面前后,主勺的媳妇上前,把瓜盖也已打开,可以看 到瓜身内不但有微红的熟瓤,还有黄澄澄诱人的糯泥果丁。第六十五章 胜负已分看星芒(3) 媳妇笑吟吟禀报作法:“老太太,这里是 糯米、葛仙米淘净蒸熟,与金糕捣在一道,取蕉脯、橘脯、糖桂花,皆滤去渣滓,熬化于米糕中,加药酒,共置瓜内,蒸熟,问过大夫, 已算不得生冷物色了,老太太可略多用些儿。”嘉颜替老太太舀了一盏,老太太尝了一口,又叫来一盏,推给唐家姑奶奶。唐姑奶奶谢 了,细细品鉴。老太太叫给每人都舀些,又笑道:“省着点!别害他们作东的一桌啃瓜壳子。”掌勺媳妇忙道:“老太太您尽用不妨! 先前掏出的瓜瓤,还有好多,是放在其他容器里蒸的,卖相不如这个,反正要吃的话,吃起来是一样的。”老太太佩服道:“哟!原来 还有藏下的私。”嘉颜笑着,果然给老太太这桌各人都只舀了一些些,又给大太太那桌分了一圈,去了大半个瓜。剩下那两桌,就用掏 出的瓜瓤分享了。这一道用毕,午宴算是结束。戏台上的戏,还在一折一折往下唱,有爱听的,便坐着听下去,困乏了的,便回屋去歇 歇。老太太回去歇一会儿,去之前对福珞和玉笙都加以赞赏,字面看来未有偏倚,但人难免猜,她心中已有褒贬。没人发现宝音做的手 脚,瓜的上层那药酒,药放得特别重些,对老太太身体也不太好。她如果先让给子孙们,那边无妨,如果竟先自己取用了,那就要受损。 宝音看着,老太太果然自己先用,剩下的才分给子孙。这就怪不得宝音了。生死大仇,这里又报了一小寸。这些都吃毕,宝音吩咐下人 将桌上狼藉杯盏收拾,换过细洁小杯小盏,依然盛落花生、杏梅等小食,备听戏的太太 们取用,又将椅子也换成软躺椅,叫人好没规 没矩歪在上头,听起戏来更闲适。福珞既想得没这么周全、更没心思弄这些了,宝音索性替她那桌一并办了,福珞倒也服“珞表姊快别这样说。笙儿只是尸位素餐,无功无过,难得珞姐姐远来是客,万般 不凑手,还能办得这样新美,笙儿才敬仰。”福珞听了她这话,心里舒服得多,可也再生不起争竞之意,叹了口气,着丫环扶回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31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31张

学习 理解 赏析
Hale Waihona Puke 原文:【译文】:子曰:“默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
而识之,学而不厌, (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
诲人不倦,何有于 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哉?”
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学习 理解 赏析
【评析】: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 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 这一教育学说。
原文: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 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 ‘闻斯行之’。赤 也感,敢问?”, 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译文】: 公西华问:“冉有和子路都
问同样的问题,我很迷惑为什么 先生的回答不一样。”孔子说: “冉求性格过于谨慎,所以我鼓 励他去做;子路的性格急躁,所 以让他谨慎些,和别人商量之后 再说。”
学习 理解 赏析
原文: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个重点:
文化典籍、德行修养、做事 尽心、做人诚实。
学习 理解 赏析
【评析】: 孔子教学的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本章的文即是文学,行即是德行,忠为尽心竭力 代表政事,信是言而有信代表言语,四教就是四 科,说法不同而已。四是四教内容有三。所谓四 教,其实可分为三个方面:文指书本知识,行指 社会实践,忠信指道德修养。
• 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 为“有教无类”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应 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 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 治、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 孟子 选读》课件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 孟子 选读》课件
——《孟子·尽心上》
38.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的雨 水那样灌溉万物的,有成就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 疑问的,还有闻君子之教,虽不能做弟子,但私下自学的。 这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
——《孟子·尽心上》
39.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的时候,似乎该在以礼 相待之列,可是您却不回答他,为什么呢?”孟子说:“倚 仗着自己的势位来发问,倚仗着自己的贤能来发问,倚仗着 自己年纪大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 是故交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在这五条里面)滕更占 了两条。”
4.孟子在第 36 章和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 36 章:孟子认为,在各种教育方式中, 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者,让他自己去反省觉悟,自我修 省,这与循循善诱可谓殊途同归,也是教诲的一种方式。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 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 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 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 提高了自己。
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 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锐.。
的兵器
清.
24.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论语·为政第二》 25.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 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 呢?” ——《论语·述而第七》
26.孔子说:“自从带着十条干肉的薄礼来求学开始, 我没有不教诲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1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1

广泛的学术影响源自对事业的追求
2007点评南通市优课评比。 2008组织南通市初中物 理优质资源培训
2010江苏省优课评 比点评专家(左为 江苏省物理教材主 编刘炳升教授)
2009年受邀出席江苏 省新教材表彰会
2011在江苏省专家团队培训中作讲座
南通市优秀学科:新桥中学物理学科
江苏省先进个人王雷老师
全国优课比赛一等奖任洪军老师
南通市优课比赛一等 奖钟淑平老师
南通市物理网络团队比赛一等奖 徐海燕、孙晓杰、钟淑平老师
送培进藏
2008年7月,孙德生老师克服了海拨4000米以上恶劣条 件的考验,作为教育部“送教进藏”名师团成员之一赴 西藏支教。受到一致好评!
广泛的学术影响源自对事业的追求
2008年被评为南通 市初中物理学科基地
区教体局周卫军副局长和市 教研员徐卫华老师为我校物 理基地揭牌
2010年再次被评为
南通市初中物理学 科基地
作为南通市物理学科基地,新桥中学对南通市区的初中物理教学产生 过并继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广泛的学术影响源自对事业的追求
省市教研员光临新桥中学进行学科基地研讨活动(2010-11)
现任南通市初中物理中心组组长,崇川区物 理兼职教研员。
◆过硬的业务素养源自对学习的执着 三十多年来,孙老师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引路Leabharlann 广泛的学术影响源自对事业的追求
南通市区初中物理中心组2005年合影
中心组在新桥中学共同研讨物理教学
2002年,南通市区初中物理中心组成立,孙老师一直担任组长。中心组为全市 老师逐章进行“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为市区物理老师全面“会诊” 。
个人资料: 1954年出生,1969年初中毕业后插队如东 县环北公社。 1978年南通市第五中学执教,同年参加扬州 师范大专函授班学习1982年毕业。 1988年调南通市新桥中学任教,1989-2005 担任教导主任16年。 2003年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 获奖:三次记三等功,学术成果获得过教育 部二等奖一次,省一等奖一次,新课程首届 教学比赛南通市一等奖获得者。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诲人不倦()PPT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诲人不倦()PPT教学课件


未来的事。动作名
过去的事;动作名
什么;说。宾语前置句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
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绘画的事在素地之后。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
”子曰:“闻斯行之。”
不复也。” 同汝 再
较好
同…比较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 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
与女,弗如也。” 大概;这;宾语前置的标志;说;同欤
赞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 知十,赐 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 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不论出生贵贱
• 少数贵族子弟:
• 司马牛、南宫敬叔
• 商人子弟:
• 子贡
• 大多数平民:
• 颜回、曾参、子路等
• 家无立锥之地:仲弓
• 出狱犯人:公冶长
• 盗贼:颜涿聚 2020/12/12
7
• 不限地域:鲁、齐、宋、晋、楚、秦等
• 不分智愚 • 接受能力强的:颜回、子贡 • 智力比较差的:曾参、高柴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诲人不倦 (共36张PPT)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诲人不倦 (共36张PPT)
孔子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 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诲”何?
“诲”何人?——教育对象
3子曰:“有教无类。” (15.39)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 无诲焉。”
“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 ”,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 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 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 级。 [评析]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 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 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 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 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诲”何事?——教育内容
“子亦有异闻乎?”
2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 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 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
学1 诗


问一 得四
3无 所

4

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
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
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
人惊奇的。”
人人都有接受教育,
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他的教育普及的思想, 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推行义务教 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 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 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 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 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主题三第十一课诲人不倦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主题三第十一课诲人不倦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7.8)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 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 女,弗如也。”(5.9)
[突破词句]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则不复.也 复:还__复___。__这__里__指__回__过__头__来__加__以__验__证__
[要义探究] 8.选文分类型地叙述了孔子的部分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就,
这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原则? 点拨: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9.孔子既然认为“有教无类”,为什么还要将学生分成几类?
点拨:有教无类的“类”指的是不分贵贱、贫富,都给予教 学。而因材施教,则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教 学,侧重于教学过程。两者并不矛盾。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5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 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 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 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 子之远其子也。”(16.13)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7.3) 子曰:“有教无类。”(15.39)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上知:_上__等__的__智__者__,__“__知__”__通__“__智__”_ 下愚:下__等___的__愚__人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 2019-2020 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学问之道 《诲人不倦》(网课)(共79张PP

苏教版  2019-2020 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学问之道 《诲人不倦》(网课)(共79张PP
之:助词,取独; 远:形容词作动词,离开,保持距离; 其:代词,指代孔子。
教育内容:学《诗》、学礼。
结合《论语》中孔子其他关于“教学内容” 的“言论”,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新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 而》)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阳货》) 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4.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 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 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 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 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 “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做过盗贼 的颜涿聚。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 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 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 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 的,来者不拒。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 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 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 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 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 教育的作用 • 教育的对象 • 教育的内容 • 教育方法和原则 • 教育者的素养
一、教育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 “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 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 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 之小是令人惊奇的。”
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 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 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唯女子与小 人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 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 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 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 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ppt课件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ppt课件

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
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
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
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 钱穆《论语新解》
• 吾与女弗如也:此与字有两解。一谓我与汝均不如。 一谓我赞许汝能自谓弗如。此当从前解。孔子既深喜 颜渊之贤,又喜子贡能自知弗如,故曰:「我与汝俱 不如」,盖亦以慰子贡。或曰:孔子无常师,好古敏 求,集其大成,可谓艰矣。颜渊得之于孔子,不俟旁 求。又其天姿高,过此以往,殆不可测。孔子自言不 如,乃要其将来。此弥见圣人之谦意。 此章不仅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之胸襟,与其 当时心情之欢悦。两千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气象, 与夫其师弟子间一片融和快乐之精神,尽在目前矣。 又按:世视子贡贤于仲尼,而子贡自谓不如颜渊。 孔子亦自谓不如颜渊。然在颜子自视,或将谓不如子 贡。
7-34子曰:“若圣与仁①,则吾岂敢②!抑 为之不厌③,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④。”公西华曰⑤:“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⑥。”
【注释】
①若:如果说,至于,连词。
②岂敢:怎么敢,哪能敢。
③抑:只是,表示转折的连词。 ④云尔已矣:如此罢了,复合语 气词。
⑤公西华:即公西赤。
⑥正唯:正是,正因为。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①:“子亦有异闻乎②?”对曰:“未 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③。曰:‘学《诗》乎?’对曰: ‘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④。’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 也。’‘不学礼,无以立⑤。’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⑥。”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 【远注其释子】也⑦。”
的匾额,这 来源大概也就起于孔子对自己儿子的教
育了吧。
而我们看到,孔子对于儿子学《诗》学礼的要 求,的确也不 是什么与众不同的教育。在《泰伯》 篇中,孔子就曾经说过:“兴 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在《阳货》篇中,孔子又要求学生 们说: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论语和 孟子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论语和 孟子课件

2. 孔子对“礼”的论述
“礼”是孔子用来约束人们的思想 和行为即“修身”的具体途径。 (1)体现在伦理道德层面,如上下有 序,尊卑有别,忠孝节义等等。 (2)体现在制度礼仪层面。 前者属于礼义,后者属于礼仪,孔 子更重视的是前者,也就是重视礼的精 神而非形式。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 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 其羊,我爱其礼。”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 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 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 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 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 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 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 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 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 丧,予及女皆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 池鸟兽,岂能独乐哉?”(2)
分析
1、孔子对“仁”的论述 “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道”的具体体现。 1)核心理念(即“仁”的具体体现): “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追求“仁”的具体修身方法: “恭、宽、信、敏、惠。”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仁者,其言也讱。”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 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 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则陈蔡用 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於野。不 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 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 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 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 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教师用书)高中语文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 孟子 选读》

(教师用书)高中语文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 孟子 选读》

【寓意点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倡导“有教无类”的 教育思想,可是,现在一些教育部门的做法实在是扭曲了教 育的本质。
1.通假举要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 同“智”) (2)有达财者(“财”同“材”) (3)有私淑艾者(“淑”同“叔”,拾;“艾”同“刈”, 取)
2.一词多义 知之为知之动词,知道知晓 君何以知燕王动词,了解 其真不知马也动词,识别 (1)知 有独知之虑者名词,见解 绝宾客之知名词,交情 孰为汝多知乎名词,知识
其三,孟子主张虚心求教,不要自以为是,对求学心不 诚者,不予回答。像滕更这种“挟贵”、“挟贤”的人,不 值得作为学生。 因为求教于老师门下, 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 切磋学问, 教学相长, 因而不能掺杂“贵”、 “贤”、 “长”、 “勋劳”、“故旧”等外在因素。 很明显,孟子在选择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上与孔子是有差 异的。
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 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 法。 诲人不倦。孔子 30 岁左右开始办学,40 多年不间断地 从事教育活动,就是从政的 5 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活动, 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 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 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 他以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树立教师的典范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 生的精力贡献于后代的教育工作, 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 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为后世 的教师树立了五个方面的典范: 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 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 提条件。

诲人不倦ppt8 苏教版

诲人不倦ppt8 苏教版
十一、诲人不倦
【教学目标】 ❖ 1.领悟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 3.背诵重点章句。 ❖ 【学习要求】 ❖ 基本要求 ❖ 1.背诵*、*章。 ❖ 2.掌握“习、趋、愤、与、素”在文中的含义。 ❖ 3. 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
杏坛: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 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 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 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 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 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 树,遂以“杏坛”名之 。杏坛,即教育。
❖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 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 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 子曰:“有教无类。” 类:种类,类别 ❖ 1.对“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
解的? ❖ 【明确】 ❖ “类”的含义: ❖ 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
❖ 思考:孔子“四科”中的高才生的培养反映 了孔子什么教育方法?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 弟子不能学也。” ❖ 抑:不过
❖ 诲:教导
❖ 思考:孔子的教育追求是什么?在实现这一 教育追求,他是怎么做的?
❖ 教育追求:“圣”“仁”
❖ 教育实践: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 2.孔子曾评价宰予“予之不仁也”(《阳货》); 子路“性鄙,好勇力”,在成为孔子学生之 前曾经“陵暴孔子”(司马迁《史记》); 子张秉性邪辟,公冶长坐过牢(《公冶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

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

堂 提条件。


探 究
菜单

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

开 卷
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
助 读


益 法。




诲人不倦。孔子 30 岁左右开始办学,40 多年不间断地

互 动
神。


菜单










2.孟子在第 34、37、39 三章中,谈到的选择教师和学
译 文

前 自
生的标准是什么?

导 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开 卷
【答案】
首先,他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认为这
互 动
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究 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菜单










译 文

前 自
本板块强调了学习态度和教育态度的重要性,提出了启

导 学
发式教学的思想,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有教无类的教育思
想等。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菜单
晨 读
30.颜渊感叹着说:“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
开 卷
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
助 读



去了。(虽然这样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
考 译

课 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拓展我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义


主 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


卷 有
诚者,不予回答。像滕更这种“挟贵”、“挟贤”的人,不
读 参


值得作为学生。因为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
译 文

前 切磋学问,教学相长,因而不能掺杂“贵”、“贤”、“长”、

主 导
“勋劳”、“故旧”等外在因素。

很明显,孟子在选择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上与孔子是有差
课 堂
异的。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读 开
【答案】 第 36 章:孟子认为,在各种教育方式中, 助


有 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者,让他自己去反省觉悟,自我修 参


省,这与循循善诱可谓殊途同归,也是教诲的一种方式。
译 文

前 自
第 38 章:孟子提出了君子的五种教育方式,实际上告

导 诉我们,对学生必因其材质之不同,而给予必要之辅导和教

育,因其材质之不同而授以不同之内容。这是对因材施教的

堂 最好注解。


探 究
菜单






有 益
阅读课文 34~39,完成下面的问题。
参 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文

前 自
A.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导 学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助 读 参 考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起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2)发此病后三期当发动词,发作 使人发书至赵王动词,发送
导 学
发闾左適戍渔阳动词,征发
谋未发而闻于国动词,行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晨 读
3.词类活用
开 卷
(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名词作动词,称王,
堂 互
D.且庸人尚羞.之



菜单
晨 读
【解析】 A 项,王:统治,名词活用作动词。B 项,


卷 有
短:说……的坏话,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C 项,弱:使……
读 参

削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 项,羞:认为……羞耻,形容
考 译

课 前
词的意动用法。

主 导
【答案】 A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卷 我没有不教诲的。”
助 读



——《论语·述而第七》
考 译

课 前
27.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

主 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来的时候,不去启

学 发他。告诉他一边或一角却不能推知其他三条边或三个角,
课 便不再教他了。”

互 动
——《论语·述而第七》


菜单

诲人以规矩,论述学习应当依循规矩。孟子既肯定了人在学

堂 互
习中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学习要遵循客观规律。



菜单










4.孟子在第 36 章和第 38 章中,是怎样对因材施教进
译 文

前 行阐述的?


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的才力,(但老师之道)高峻卓绝,仿佛矗立于眼前。要想再
课 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

互 动
——《论语·子罕第九》


菜单

31.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道:“有父亲哥哥

开 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 助


有 益
道:“听到就做。”
参 考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亲哥哥

自 主
从事教育活动,就是从政的 5 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活动,

学 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
课 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

互 动
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

究 他以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菜单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
菜单






有 益
树立教师的典范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读 开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 助


有 生的精力贡献于后代的教育工作, 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 参


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为后世
译 文

前 的教师树立了五个方面的典范:

菜单

3.孟子在第 35 章中论述求学的方法是什么?他是用什

开 卷
么方法进行阐述的?
助 读


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 译


前 自
【答案】 这一章用类比的方式形象地阐述了求学的方

导 学
法:用羿教人射箭,论述学习应当尽到最大的努力;用大匠
读 参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课 前
——《论语·为政第二》

主 导
25.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

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
课 堂
呢?”

动 探
——《论语·述而第七》

菜单
晨 读
26.孔子说:“自从带着十条干肉的薄礼来求学开始,

译 文
课 前
1.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两章?

主 导
你是怎样认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Hale Waihona Puke 晨【答案】 诲人不倦,主要体现在第 25、26 章。

开 卷
第 25 章:这是孔子追求学问和为人师长的态度。他说:
(4)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状语后置)
课 堂
译文:抬__头__对__天__无__愧___,__低__头__对__人__无__愧__。_

动 探
(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状语后置)

译文:用__文__献__来__拓__展__我__的__知__识__,__用__礼__义__来__约__束__我___的__行__为_ 。
例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