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为百病之源

合集下载

痰证论

痰证论

痰证论第一章痰的概念痰乃是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亦称第二病因。

它既成于“五脏之伤”,而又反馈作用于机体,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证候。

痰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之痰的内涵是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致病因素,其外延甚广,泛指因此所致的某些特殊表现。

由于不易被人们的感官直觉,即看不到排出来或其它实质性的痰,只能从症测知,故名隐形之痰,亦称内痰。

狭义之痰的内函仅指肺部渗出物及呼吸道、口腔分泌物,其外延即指咳咯或呕恶而出之痰。

因其容易被人们的感官所察觉,即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故名显形之痰,亦称外痰。

二者虽有所不同,但在病理变化上是密切相关的,同出一体,皆水湿、津液之变生。

而外痰又是内痰在某些脏腑或局部病理变化的表现。

痰与水、湿、饮均为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病理产物,其性状、发病特点、临床分类截然不同,应加以区别。

水病是体内水湿停留于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的一种疾患,其性状为质清,流动性大的液态,多流积于低下松弛部,临床上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

湿证是由于内外湿邪侵袭人体、困阻脾土、运化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类病症,其性状类似气态,弥漫全身.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根据病因分为内湿证、外湿证。

饮证是水湿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局部的一类病证,其性状较痰浊而清稀,流动性不大,常聚于胸腹肠胃等管腔之中,据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支饮、悬饮、溢饮、痰饮。

痰证泛指因痰而产生的各种病症,痰从性状而言,质稠而呈半凝固状态,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致病范围甚广,其所停部位的不同以及寒热虚实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总之,水、湿、痰、饮虽是四种病理产物,又是不同的致病因素,它们之间还有其内在联系:水化生湿,湿聚生痰,痰为饮之甚,饮为痰之渐。

第二章痰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医痰证理论是贯穿于祖国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痰证学说的先导《黄帝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痰生百病虚为本——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二

痰生百病虚为本——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二

可 以根据 痰 的临床 表 现作 出诊 断 , 则悸 ; 胃则 呕 ; 犯 冲于 上则 为 眩 晕 ; 尔 氏 综 合 症 。 诊 脉 沉 滑 , 胖 苔 舌 也可 以结合 论 治 的结 果进 行 验 证 , 入于 脑络则 为痰 厥 、 痫 、 呆 、 癫 痴 昏 腻 。遂 拟 : 泻 9 g 白术 3 g 党 泽 0、 , 6, 无形 之 痰 确 实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对 迷 ; 子 下 则 为 痿 痹 、 膝 、 疽 参 、 茱 萸 各 3 g 炙 草 1 g 生 半 流 鹤 骨 吴 0, 5,
既看 不 见 , 摸 不 着 , 觉 得 有 点 痛 、 木 、 痪 、 核 ; 于 肌 腠 则 好 , 时又 发作 如前 。天亮 后 请 西 又 总 麻 瘫 结 人 移 “ ” 玄 。但 只要 正确 运用 中 医理论 , 疑滞 成痈 ; 犯肺 为 咳 、 喘 ; 于心 医检查 , 脏 、 为 凌 心 血压 正 常 , 为 美 尼 诊
报 据其 医案 , 理 m以下 内容 : 整
美尼 尔 氏 眩 晕 曹 某 , ,2 2 0 l3/ 时 1次 , 男 6 0 m , J 、 日夜 连 服 2齐 0
l 痰饮 病 验 案
李 可治 痰饮 病理 论 很 少 , 散 仅
岁 。患 者 于昨 晚 l 时许 , 梦 中突 ( 7 睡 2 2页 ) 。 然 剧 烈 心 跳 惊 醒 。随 觉 脐 下 有 气 按 《 匮 》 于痰 饮 病 人 的 金 关
开 窍汤 、 石 滚痰 开窍 丸 、 礞 涤痰 清脑 汤、 英犀 军普 济饮 、 味 消毒 饮 、 银 七 攻癌 夺 命 汤 、 三饮 四石 汤 、 芪五 黄
苓 三妙 散 、 止呕 汤 、 参灵 甲珠散 、 芪物 当耳 芥蛋 汤 、 五桂枝 芥 虫汤 、 甲无敌 散 、 还 麝 妇科 培 元 固本散 。 关键词 痰饮 治疗 思路 常 用方 经验 方 李 可 医案 旋 心 闭 临 床 经 常 会 遇 到 与 中 医痰 饮 再 进行 理 论探讨 。李 可认 为 , 之 似 , 转不 停 , 中恐惧 , 目宁 神 痰 随 0余 分 钟 后 稍 有关 的 西 医 病 , 其是 无 形 之 痰 , 为物 , 气 升 降 。入 于 经 络 则 疼 亦 无 济 于 事 。 约 l 尤

百病多由痰作祟的概念

百病多由痰作祟的概念

百病多由痰作祟的概念痰在中医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被认为是百病的根源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痰是一种影响人体健康的致病因素,它可以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以下是对痰作祟的解释和相关的病症的探讨。

首先,什么是痰作祟?痰作指的是痰湿、痰迷等形式。

痰湿是指体内积聚过多的痰液,而痰迷则是指痰湿阻滞气血运行,从而引起身体不适或疾病的情况。

在中医理论中,痰湿通常被认为是由于饮食不当、生活不规律、情绪不稳定等因素导致的。

饮食过多油腻、甜食、寒凉食物等容易导致湿气滞留,湿气在体内积聚形成痰湿。

生活不规律、情绪不稳定会使气机运行失调,进而形成痰湿。

当痰湿积聚过多时,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运转。

痰湿主要影响到脾胃、肺和肾等脏腑,引起一系列的病症。

常见的有:1. 咳嗽:痰湿阻滞肺腑,导致咳嗽症状,痰液常以黏稠的形式存在。

2. 哮喘:痰湿阻滞肺腑,影响到气流的正常通畅,导致哮喘发作,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3. 慢性鼻窦炎:痰湿阻滞鼻窦,引起鼻塞、流涕等症状。

4. 脂肪肝:长期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健康会导致肝脏功能异常,引起脂肪肝的产生,体内痰湿也会加重肝脏负担。

5. 糖尿病:痰湿阻滞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血糖的异常波动。

6. 湿疹:痰湿外溢于肌肤,引起湿疹的发生。

总而言之,痰湿的存在和积聚会导致这些症状和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治疗这些疾病时,常常会重视去除体内的痰湿。

中医治疗痰湿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药物疗法:中药中有一些草药可以祛痰湿,如苦苣、山楂、茯苓等,它们具有祛湿化痰的功效。

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来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可以通过饮食来改善病情。

避免油腻、甜食、寒凉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尽量选择粗粮等,有助于减少痰湿的产生。

3.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湿气的排出。

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都可以改善痰湿的状况。

4.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改善病情。

痰生百病食生灾

痰生百病食生灾

痰生百病食生灾
俗话说,痰生百病食生灾。

治痰先辨证;痰分为有形之痰(能咳吐出的痰)和无形之痰(咳不出的痰)。

其中有形之痰又分为热痰(黄稠粘痰)、寒痰(白稀痰)、湿痰(寒热之间的灰白痰)。

1、热痰初期可用葛根三仁汤;葛根20克生意仁20克苦杏仁9克冬瓜仁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一小时后两次服。

(薏仁先浸泡30分钟-一小时)
2、热痰后期可用加味二陈汤;陈皮6克半夏9克茯苓15克甘草5克栝蒌皮15克贝母10克。

水煎服。

3、热痰食疗方;海蜇30克鲜荸荠50克煮一小时吃食喝汤。

可用白萝卜代替荸荠。

4、寒痰方;生姜5片橘红6克(小儿减半)水煎20分钟后当茶饮。

5、湿痰;生薏仁10克陈皮10克每日一剂煎水当茶饮。

(薏仁先浸泡再煎)
6、湿痰引起的代谢综合证;(类似三高证)土茯苓30克玉米须20克荷叶10克生山楂15克葛根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7、无形痰,主要体内有积聚肿块或心脏病等。

其主要表现是起床或卧床的瞬间头晕,治须化痰药;藿香10克苏梗12克清半夏9克厚朴花12克苦杏仁9克生薏仁10克白蔻仁6克上药先浸泡30分钟,再用大火煎沸后再用文火煎10分钟。

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丰隆穴是治痰要穴,但实践证明不如天突穴力雄效佳。

但天突穴没有两下子不能轻易扎,所以我没有扎过。

凡是诸如此类向晴明穴等我都是避开或以指真代替。

即用手指间贴胸骨内点按3-5分钟。

点按,有渗透治里之功,柔,有解表散痛之效,(但物极必反量变必质变,当你过量的柔,同样也会有治本之功)。

痰瘀互结,痰是痰湿,瘀是血瘀,湿则凝,瘀则聚,痰瘀互结,症瘕积聚,百病丛生。

痰瘀互结,痰是痰湿,瘀是血瘀,湿则凝,瘀则聚,痰瘀互结,症瘕积聚,百病丛生。

痰瘀互结,痰是痰湿,瘀是血瘀,湿则凝,瘀则聚,痰瘀互结,症瘕积聚,百病丛生。

“怪病多痰”,“顽症多瘀”。

痰是痰湿,瘀是血瘀,湿则凝,瘀则聚,痰瘀互结,症瘕积聚,百病丛生。

而且痰瘀互结导致的病症,轻则成疑难杂症,久治难愈;重则成危症癌症,药石难医。

为什么痰瘀互结后果这么可怕?因为痰瘀水湿,会相互影响转化,两者在人体内作祟,可危害五脏六腑、肢体骨节经络,既会加重旧病,又会增加新病,旧病新邪胶着,就会使病程缠绵,顽固难愈。

痰瘀互结对人体的危害痰瘀壅遏于肺,会引起咳嗽气喘、胸闷刺痛,常见病有肺胀、肺痈、哮喘、肺癌;痰瘀痹阻胸阳,会引起胸闷、心痛、心悸,常见病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痰瘀闭塞脑窍,会导致神昏、癫狂、痴呆、健忘、头痛,常见病有老年痴呆、脑梗、癫痫;痰瘀阻滞肠胃,会引起胃痛、腹胀、纳呆,常见病有慢性胃肠炎、胃肠息肉、皮疹粉刺;痰瘀阻滞肝胆,会引起胁痛、腹胀、纳差、皮肤发黄,常见病有黄疸、肝炎、胆结石;痰瘀阻滞于肾,会引起水肿、癃闭、腰痛、尿浊,常见病有淋证、肾炎、肾衰竭、肠梗阻;痰瘀阻滞肢体,会引起肢体麻木、僵硬、疼痛,常见病有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疾病;痰瘀阻滞经络,会引起淤堵、积聚,常见病有甲状腺结节、肺结节、乳腺结节、肝囊肿、子宫肌瘤、恶性肿瘤……为什么痰瘀互结是医学难题?我们都知道湿为百病之源,黏腻难除,更何况它的升级版——“痰”。

这还不算,现在又加了个凑热闹的百病之源“瘀”,阻塞经络。

痰黏瘀硬,两者结合,简直就成了钢筋水泥,牢牢地驻扎在体内,为祸做害!而且更难缠的是,痰瘀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痰阻则血难行,血凝则痰难化,痰湿内阻,久必生瘀,所以治痰还要兼顾祛瘀。

另外痰瘀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如湿聚为痰,血滞为瘀,痰可碍血,瘀能化水,所以治疗期间还要随着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用药。

《血证论》明言:“痰亦可化为瘀。

”“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

”痰瘀互结最典型的特征面色晦暗无光泽,口唇紫暗,目下发青,喜怒无常,舌质紫暗,舌面有瘀斑或瘀点,舌苔厚腻,舌体胖大有齿痕,舌底两条静脉又粗又大,颜色发紫或发青。

百病皆由痰作祟!治痰论第,古人论痰之治歌诀「建议收藏」

百病皆由痰作祟!治痰论第,古人论痰之治歌诀「建议收藏」

百病皆由痰作祟!治痰论第,古人论痰之治歌诀「建议收藏」川贝降肺经之火痰,杏仁行肺经之寒痰,白附去肺经之风痰,蒌仁涤肺经之结痰。

肺经之虚痰,非阿胶不下;肺经之毒痰,非硝石不除。

若湿痰发于脾经,半夏驱之使不滞;痰气伏于脾经,旋覆推之使不停;血痰结于脾经,冬花开之使不积。

又有湿热在脾胃而成痰者,槐角理之,痰自清豁而弗生;实痰留于胃腑而致胀者,玄明荡之,痰自消归于乌有。

如因痰而胃痛,螺壳止之;宿痰而成囊,苍术除之。

豁痰迷于心窍,远志为功;破心经之痰郁,赖有蕤仁。

礞石滚痰之滞,肺经独爽;铁花开痰之结,地脏自泰。

肾经得肾盐,痰火顿息;肾中入蛤粉,痰热皆除。

至于肾经之虚痰,牡蛎逆之而见功;肾水泛为痰,熟地补这而奏绩。

膈上之痰兼火者,青黛疗之;兼燥者,花粉降之。

惟大黄能下顽痰于肠胃,枳实能散积痰之稠粘。

更有相火逆结之痰,解之者在僵蚕;肋下寒结之痰,豁之者需白芥。

经络中之风痰,南星可祛,有则荆沥导之;结则牵牛散之;热则竹沥行之。

惊风而生痰饮,非攻之不退,全蝎之力也;风热多致痰壅,非吐之不平,白矾之力也。

常山逐痰积,狼毒开恶痰,槟榔坠痰癖,滋姑吐痰痫。

川蓼子决风痰之上壅,马兜铃下梅核之痰丸。

诸药各有专治,诸痰别有分消,不知痰所从来,不审药所职司,动以川、半为治痰之品,一概混施,未有能济者也。

疑难杂症是很多医者倍感头疼的疾病,面对疑难病,那种束手无策的无力感,那种诚惶诚恐的恐惧感,是萦绕众医者心头的困惑。

有人说,怪病多痰,而且很多古籍中也有相关记载。

古今医籍及历代各家对痰与疑难杂症的关系的论述颇多,有“顽疾怪病,均责之于痰”“一切顽疾怪病,皆从痰论治”的说法。

如《寿世保元》曰:“一切怪症,此皆痰实盛也。

”《医学入门》曰:“痰火所以生异证。

”《丹溪心法》影响较大。

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倡导“相火论”,对气、血、痰、郁诸病的成因及治疗均有独到见解。

尤其对于因痰致病有精辟论述,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从-痰之为病-看百病

从-痰之为病-看百病

从”痰之为病”看百病痰之由来,首责正气不足,二责脏腑功能失调。

如脾气不足,不能尽散水精上归于肺,以敷布全身内外,濡养百脉,则肺气不能正常下降,三焦之决渎迟缓,气亦不能下交于肾,肾气不能泌清别浊,以尽涤其水,残留水液,停滞中焦,积液为饮,煎熬成痰。

标签:痰之为病”痰者,津液之别名也。

”阴阳平衡,气机调畅为气血津液,异常者为痰湿水饮,四者为同类异名之物也。

”痰之由来,首责正气不足,二责脏腑功能失调。

如脾气不足,不能尽散水精上归于肺,以敷布全身内外,濡养百脉,则肺气不能正常下降,三焦之决渎迟缓,气亦不能下交于肾,肾气不能泌清别浊,以尽涤其水,残留水液,停滞中焦,积液为饮,煎熬成痰。

《医碥》亦云:”痰吾本身之津液,随气运行,气若和平,津液流布,百骸受其润泽,何致成痰为病。

苟气失其清肃而过于热,则津液受邪火煎熬,转成痰浊;或气失其温和而于寒,则津液而寒积滞渐致凝结,斯成痰矣”。

《内经,经脉别论》云:”夫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如此气化运行何痰之有?可见,正气不衰,气机通调,痰浊自消。

否则,因热、因气、因惊、因寒、因湿、因多食、因伤冷、因嗜酒、因脾虚等,均能应机生痰。

痰质稠浊,其性来去无定,聚散无常,遍及全身,为病多端,怪证百出。

故曰:”百病多由痰作祟”。

痰病缠滞,种类繁多。

概括而论,不外乎无形有形两类。

如皮下瘰疬,皮下结节;咳喘之痰液,皆为有形之痰。

手不能触,眼不能见的一切为害之物,皆为无形之痰。

无形之痰为病,不易察觉,于人危害甚大。

它可以瘀塞经络,停积脏腑,表现出种种不同之证侯;若痰在肺经,脉色面白,气上喘促,其痰涩而难出;痰在脾经,脉缓面黄,肢体沉重,腹胀食滞;痰在肝经,脉弦面青,四肢满悶,时有躁怒;痰在心经,脉洪面赤,烦热心痛,时多喜笑;痰在肾经,脉沉面黑,小便急痛,心多恐怖,痰浊上扰,蒙蔽清阳,脉弦滑,苔腻,则头昏眩胀痛,失眠多梦。

老中医:一剂化痰祛湿的“温胆汤”

老中医:一剂化痰祛湿的“温胆汤”

中医有句老话叫做“百病生于痰”,还有一句话叫做“万病皆因痰而生”,这两句话都表明痰湿是百病的根源。

中医有一句话叫做“怪病皆由痰作怪”。

很多看似很普通的病其实很顽固,怎么治也去不了根,根本原因就是痰作怪,只要用化痰的方法这些病就能很轻松解决。

由此可见,痰湿对人体的危害。

就连我国第一批国医大师路志正也说过,“行医70余年,我接诊过不少病人,我发现很多病人的体内都有湿邪作怪”。

现代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大鱼大肉,习惯了冷饮奶茶,习惯了熬夜不到三四点决不睡觉,习惯了上班七八个小时坐着不动,结果体内痰湿越堆积越多。

痰湿不仅把很多人变成了一个个大腹便便、油光满面的油腻中年,还给很多人带来了一身病痛,关节炎、湿疹、头痛、眩晕、失眠、高脂血症、冠心病、中暑、痛风、腹泻等等,简直不胜枚举。

以下的症状都是痰湿蕴结的表现,看看你中了几招。

1. 经常头晕、头脑不清利、甚至头痛是痰湿蕴结的表现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头脑应该是清爽利落的,因为头为清虚之府,元神所居,只要气血濡养充分,不受邪气干扰,头脑就会清利无比。

但是很多小伙伴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扰,就是整日头昏昏沉沉,跟裹了一层湿布一般,甚至还会头隐隐约约得疼痛,这种情况高血压患者常见。

从中医来讲,这就是体内痰湿郁积,上蒙头部清阳导致的,痰湿为阴邪之物,重浊有形,加之“痰之为患,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的发病特点。

因此痰湿上犯,遏阻清阳,充斥、痹阻于血管内外,亦可导致血管痉挛,失去弹性而使血压升高。

痰湿上犯导致的头晕、头重、头痛,经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与气血虚弱的性质不同,不可用补益之品,从痰湿论治,其病自愈。

2.经常呕恶或者吐痰,口苦、口黏是体内痰湿蕴结的表现很多小伙伴平时也不咳嗽,但是总是吐痰,有的每天早晨起来吐几口,有的严重的一天到晚吐个没完,去医院检查也没什么么问题,可总是没完没了地吐痰太烦人了!一天到晚吐痰的小伙伴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了?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水液由脾胃运化,转运到肺部的一部分,由阳气把水液气化随着呼吸排出体外,这也是我们呼出的气体有水分的原因。

历代医家痰病观之浅析

历代医家痰病观之浅析

历代医家痰病观之浅析赵雨田中医认为痰为诸病之源,有“百病多由痰作祟”,又有“怪病多痰”之说,而历代医家对痰的学术观众说纷纭,在治痰上也各有心得,每使后学眩目。

余谓诸家之论,各有发挥,但必综合观之始全,现就其痰病观作一总括分析:1 仲景之痰病观:当以温药和之痰饮一名,实始于《金匮要略》。

仲景论痰饮基本上继承了《内经》的思想,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不能化气行水,故而“水精”不布、“五经”不行,停积而为痰饮主论,进一步阐述了其病因病机。

如《痰饮咳嗽病》篇中说:“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仲景于痰饮形成之机理独发中焦之论,足见其在痰饮的形成中尤其重视脾胃的运化功能。

又如《水气病》篇指出:“寸口脉弦而紧。

弦则卫气不行,既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总之,仲景认为,痰饮是肺脾肾气化失司,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影响水液的正常敷布与排泄,以致水饮停积而形成的。

而且三脏之中脾胃运化失司首当其要。

在治疗上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大法。

认为痰饮为阴邪,有形而易伤阳气,遇寒则凝,得阳始运始散,但用药当平和,补阳要防其过于燥化而致胃热上冲其面,故投药当用“温“而不用“热”。

痰饮为患,不能速生,亦难以速去,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治疗除非急证一般不急不徐,“和之”以取效。

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饮分而言之有四,合而言之总为痰饮而已,或伏于脑隔,或留于胃肠,或积于两胁,或泛溢于四肢,或影响五脏。

而仲景从一源而立法,示人以规矩:“以温药和之”。

在具体运用中又无不处处体现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根据饮邪之盛衰、标本之缓急,急则治其标,随饮之所处因其势而利导之;缓则治其本,因脾肾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法;标本俱急则同治,或温或和或和而用温,温则振奋阳气,通调水道,化气行水,而重在脾肾以治本,和则“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随证用药,权宜之计以治标,冀其阳气得复,水饮得躅阴阳调和,气体水行。

吕景山:我治疗百病之根痰的各种对药方【468】

吕景山:我治疗百病之根痰的各种对药方【468】

吕景山:我治疗百病之根——痰的各种对药方【468】吕景山第二届国医大师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山西省政协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理事长,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10年被评为首届“山西名医”。

2014年获得第二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2014“感动山西”特别奖。

出版论著十余部,其中《施今墨对药》和《吕景山对穴》,被译为日文、韩文等多个版本,并分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83年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编者按国医大师吕景山指出,”百病皆生于痰“,痰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对于好多现代病的治疗都不要忘了治痰。

文中,吕老公开了多个他治疗”痰“证的对药之方。

本文为吕景山在2015年12月18日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在广东惠州主办的”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的演讲。

本人已审阅。

什么是”痰“?何为痰?痰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如《诸病源侯论》云:“痰者,涎液凝聚”。

一旦产生,即可成为加重病情的因素,又可诱发新的痰病为患,诚如李时珍说:“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成癫痫,入肺则塞为喘咳背冷,入肝则膈痛干呕寒热往来……”故有“百病皆生于痰”、“痰为百病之根”、“怪病责之于痰”之说。

传统中医将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两类,分述如下:1、有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指从呼吸道分泌出的痰液,以及人体内、外所见的肿块、肿物、瘰疬等可触知的病变。

因其见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可及,影像可见,均称有形之痰。

2、无形之痰无形之痰是指停聚于脏腑、经络,易引起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的痰。

因其外无可见,只可以症测知,故称之为无形之痰。

痰的特性1、粘滞性痰是水湿津液凝滞的病理产物,一旦成形就具备了粘滞的特性。

周学海《读书笔记》云:“痰者,稠而极黏”。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治法-祛痰法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治法-祛痰法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治法-祛痰法祛痰法是用具有祛痰作用的方药来祛除或消散体内痰邪的治疗方法。

它是祖国医学中很好而又较为独特的一种治法。

中医历来就有"痰为百病之源"和"怪病皆生于痰"的说法,足见祛痰法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

这里所介绍的仅指与治疗精神病有关的部分内容,并非祛痰法的全部。

痰既是病理过程中的产物,又是致病因子,所以对痰的治疗原则是祛痰而不忘其生成之因。

当痰邪壅盛时则本着急则治标的原则而先祛除其痰,兼顾其因,反之则本着缓则治本的原则而先祛除其生痰之因,兼顾祛痰,或标本同治。

临床实践证实,与精神病密切相关的痰的种类虽多,部位各异,但归纳起来却可用火痰和湿痰两大类来概括。

火痰与热痰虽异而质则同。

由于能导致精神病的火痰多系情志化火,火炼阴液而酿成,与外邪化火而酿成的热痰有异,故以火痰代之,以视区别。

火痰作为一大类,可将老痰、燥痰和顽痰的一部分概括于内。

痰火系指痰与火邪并重。

由火痰引发的精神病以狂症多见。

临床常见患者心烦易怒、兴奋吵闹、打人骂人、毁物自伤、外出乱跑等行为和动作表现诊时可见舌红苔黄或滑或厚腻、脉滑或兼弦数。

治用泻火祛痰法。

可用檬石滚痰汤等方化裁。

其痰如系暴怒而酿成,可按七情辨证怒纲的法则施治,治用镇肝降逆祛痰法,或用新制檬石滚痰汤,或用生铁落饮。

其痰如系气郁化火酿成,简用解郁祛痰法,可用加味温胆汤或丹栀逍遥汤化裁治疗。

具痰如系痰气内郁者,治用理气祛痰法,可用理气化痰安神汤治疗。

凡由火痰引发的精神病而具有吐、下指征者,均可按吐、下法施治。

湿痰系水湿内蕴日久而酿成。

由它引发的精神病以癫证为多见。

临床常见患者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或喃喃独语,出语无序,或时怒时喜、哭笑无常,或不知秽洁,饮食少思,甚则神思迷惘,目瞪不瞬,躯体木僵,苔多白腻。

脉多滑而弦细。

其治法可分为∶①逐水祛痰法,以遂心丹或控涎丸为首选方。

逐水属于祛除湿痰生成之源的釜底抽薪法,适用于邪水有余而痰涎壅盛、上蒙清窍的患者。

人体常见疾病症状之——痰饮

人体常见疾病症状之——痰饮

人体常见疾病症状之——痰饮人体常见疾病症状之——痰饮【【痰的概念】】在人的呼吸道里,许多小纤毛麦浪一样朝向口腔的方向,慢慢将脏东西推出来,推到嗓子眼儿时,人就会咳嗽吐痰。

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健康人也是会有痰的,但如果患有呼吸系疾病,受致病微生物感染后就会产生大量的痰液。

痰中有成千上万的病菌。

痰液可传播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霍乱、麻疹等。

健康人呼吸一些带有病菌的空气,很容易“中招”,如果痰中带有结核杆菌则可能会引起肠结核病。

这些细菌还有可能通过血液传播到肝、肾、脑膜等部位从而引起这些部位的疾病。

痰在呼吸道如不及时排出,导致呼气不畅及呼吸困难,可能发展成肺气肿;咳嗽,反复咳嗽会使肺泡发生变化导致功能低下;有些病人的痰还具有抗原性,可引发过敏性哮喘。

因此,有痰还是要“一吐为快”,但注意不要随地乱吐。

中医讲痰:痰湿为病,随气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上下左右,无所不至,变化多端,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形之痰,壅塞气机,阻滞络道,为病甚杂,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

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而发生各种病变。

古人有“百病多有痰作崇““顽痰出怪病”“痰为百病之母”,“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藏痰之器”之说。

若痰湿阻于脑络,则有神昏癫狂之变;若痰湿流于四肢,则有麻痛痿废之患;若痰湿阻于脉络,络气郁竭,初病在气,久病则入血不通,而有胸痹之痛,中风偏枯,肢端麻痛等。

【【中医论痰多的原因】】中医认为“痰是万病之母”,痰又分为有形之痰(从肺管内咳出来的)和无形之痰(弥漫在身体内的各部位)。

《黄帝内经》中有过论述“脾是生痰之源,肺是贮痰之器”,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脾脏运化功能不佳,摄入进去的食物就不能很好的被吸收,新陈代谢也会出了问题,一些由此而来的废物(痰)就会沉积在身体各处,进而也会导致各种疾病。

痰之吐也,为有形之痰,痰之身中,则为无形之痰。

主要关系到脾肺肾三脏失调,寒、热、气、火等原因,影响津液正常敷布,停聚为痰。

浅谈历代医家论治痰病

浅谈历代医家论治痰病

浅 谈 历 代 医家 论 治 痰 病
宋家欣 ,侯 丽辉 , 吴效科
( 龙江 中医药大 学 , 黑 黑龙 江 哈尔 滨 10 4 ) 5 0 0
摘要 : 中医认为痰可以停留在机体 内外各个部位, 五脏六腑俱有” 内外上下皆到” 有“ “ 之说, 生成各式各样的疑难奇异病
症, 因此又提 出痰为诸病之源 , 百病 多由痰作祟…‘ 有“ 怪病 多痰” 之说 , 而历代 医家对痰的 学术观众说纷 纭, 在治痰上 也各 有心得 。文章认为诸 家之论 , 各有其发挥 , 通过 对诸 家痰病观作一总括分析 , 综合观 之始全。
关 键词 : 痰病; 论治
中图分 类号 :2 5 8 R 5 .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8 ) 5 2 0 ) 2 4 1 2 10 48 ( 0 8 0 4 9 4 0 ) )
从公元前 5世纪 , 《 经 ・ 在 诗 郦风》中就有 “ 彼阿 丘 、 陟 言采 2 巢 元 方 之 痰 病 学 说 其虻” 之言 ,虻 ” “ 就是医家 常用 的化痰 药贝母 , 见 当时古人 就 可 隋代巢元方编撰 的《 诸病源候论》 中医痰病 的学 术发展有 对 认识 到了治疗 “ 的药物 。湖南长 沙马 王堆三号汉 墓 出土 的医 重要 的奠基作用 , 痰” 其体现在 4个方面 : 以张仲景痰饮 为基 础 , ① 进 学帛书《 五十二病方 》 中就有至今治痰仍 常用 的药 物如 : 半夏 、 服 步将痰与饮分别加 以论 述 , 并首创 痰病学 说 ; 本书 是中医学 ② 零( 茯苓) 白付( 、 白附子) 牡蛎 、 、 杏仁 、 皂荚等 十多种 , 并用虻 ( 贝 关于痰病最早 的证候分类 和病 因病机 专论 ; ③揭示 了痰病 “ 其候 母) 和漏芦等配伍治 疗痰 淤之病 症 的记载 。成 书 于秦汉 之 际的 非一 ” 的特点 , 列举 了各种 因痰 而病 的 临床表 现 ; ④指 出了因病 《 神农本草经》 已经有 常山主 “ 中痰 结 吐逆 ” 及 巴豆破 “ 中, 胸 , 留 生痰 、 因痰致 病是痰病错综复杂的主要病 因病机特点 。他对 中医 饮痰癖” 治 法… 。 由于 历 史 和 文 字 的原 因 , 的 《内经 》中 没 有 痰病学术的发展 , 出了创 造性 的贡献 。其 所创立 的痰病学说 , 做 “ 字, 痰” 将痰归属为饮 湿之类 , 描述 为“ 其 有所结 , 归之 , 液 为后世医家研究痰病病 因病 机 , 气 津 以及 临床辨证 论治 , 奠定 了理论 留之 , 邪气 中之 , 结 日 以易 甚 , 以 聚 居 , 昔 瘤 , 凝 连 为 以手 按 之 坚 ” 基础 , 中医痰病学 术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虽然本书没有 是 相 当 于后 世 所 说 得 痰 气 互 结 而 成 肿 瘤 之 说 。 具体 的治疗痰病的方法 , 是对 后世医家针对痰病的治疗有重要 但 在之后的朝代 , 有了痰病 的详 细论述 , 同时不 同时代 的医 家 , 的 指 导 意 义 。 又 分 别 提 出各 自的 痰 病 观 。 3 严 用 和 等 医家 对 痰 的辨 治 1 张仲 景 之痰 病 观 : 以温 药 和 之 当 宋元 时代 , 因病生痰 和因痰致 病 的问题 , 已引起 了医家们 的 痰饮一名 , 实始 于《 匮要 略》 金 。仲景论 痰饮 基本 上继 承 了 普遍 关注。不仅在临床治疗方面积累 了经验 , 而且展开了多方 面 《 内经》 的思想 , 从脾不“ 散精 ” 肺不能“ 调水道 ” 膀胱 ( )不 的 理 论探 讨 。 、 通 、 肾 能化气行水 , 而“ 故 水精 ” 不布 、 五经” “ 不行 , 积而为痰 饮主论 , 停 宋代 严用 和说 :人 之气 道贵乎顺 , 则津液 流通 , “ 顺 决无痰饮 进一步阐述 了其病因病 机。如《 痰饮咳嗽病》 中说 : 夫病人饮 之患 ,若 ) 篇 “ ( 调摄 失宜气道闭塞 , 饮停于胸膈 , 而能痰 , 水 结 其为病 水 多 , 暴 喘满 。凡 食 少 饮 多 , 停 心 下 , 者 则 悸 , 者 短 气 ” 也 ……” 必 水 甚 微 。 他特别提 出治痰 “ 气 为先 ” 顺 的治 疗大 法 , 十分 可贵 是 仲景于痰饮形成之机理 独发 中焦 之论 , 足见其在痰饮 的形成 中尤 的, 又言“ 温利之差 , 以无 害 , 可 汗下 之错 , 为病 不 浅矣 。 则 这又 ” 其重视脾 胃的运化 功能 。又 如 《 气病 》 水 篇指 出: 寸 口脉 弦 而 与《 “ 金匮要略》 病痰饮者 , “ 当以温药和之 ” 相一致 。 紧 。弦则卫气 不行 , 既恶寒 , 水不 沾流 , 于肠 间。 少 阴脉紧而 走 …‘ 张子 和不仅将 痰分 为: 痰 、 风 热痰 、 湿痰 、 沫痰 ( 即食痰 ) 而 ,

吕景山:我治疗百病之根——痰的各种对药方

吕景山:我治疗百病之根——痰的各种对药方

吕景山:我治疗百病之根——痰的各种对药方吕景山第二届国医大师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山西省政协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理事长,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10年被评为首届“山西名医”。

2014年获得第二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2014“感动山西”特别奖。

从医六十年以来,他以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无数的患者,获得了广大患者和业内同行的一致认可和广泛赞誉。

同时,先后培养了包括加拿大、香港等地在内的弟子五十余人。

现已耄耋之年,仍勤耕不辍,服务于临床。

在学术上,他师古不泥,独辟蹊径,形成对药理论、对穴理论和对法理论。

对药理论填补了迄今一千四百多年以来药对配伍专辑的空白。

对穴理论为针灸学和针灸处方学的研究和发展创新了思路。

出版论著十余部,其中《施今墨对药》和《吕景山对穴》,被译为日文、韩文等多个版本,并分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83年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编者按国医大师吕景山指出,”百病皆生于痰“,痰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对于好多现代病的治疗都不要忘了治痰。

文中,吕老公开了多个他治疗”痰“证的对药之方。

本文为吕景山在2015年12月18日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在广东惠州主办的”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的演讲。

本人已审阅。

什么是”痰“?何为痰?痰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如《诸病源侯论》云:“痰者,涎液凝聚”。

一旦产生,即可成为加重病情的因素,又可诱发新的痰病为患,诚如李时珍说:“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成癫痫,入肺则塞为喘咳背冷,入肝则膈痛干呕寒热往来……”故有“百病皆生于痰”、“痰为百病之根”、“怪病责之于痰”之说。

传统中医将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两类,分述如下:1、有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指从呼吸道分泌出的痰液,以及人体内、外所见的肿块、肿物、瘰疬等可触知的病变。

百病皆因“痰”作祟,中医祛“痰”有妙招

百病皆因“痰”作祟,中医祛“痰”有妙招

百病皆因“痰”作祟,中医祛“痰”有妙招痰本来是人体疾病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增多又会引发人更多的疾病,所以,祛痰,从古至今都是让医家和病人头疼的事情,需要仔细挖掘出病根才行。

临床上经常使用的祛痰方法是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然后把甘草捣烂,外敷在此穴上。

【药物】甘草【穴位】丰隆穴【方法】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5分钟,然后把甘草锤扁、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每次贴12个小时,取下休息12个小时再贴。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自古便是各派医家祛痰的大宝穴。

甘草,生长在沙土里,味甜,色黄,从《易经》的角度来解释,恰好就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上之选。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其中又与脾关系最密切,所以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脾不留湿不生痰”之说。

而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走于足太阴脾经,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所以,按摩这个穴位就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

饮食消痰妙招多吃芝麻少吃肉。

痰多的朋友,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

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

”肉吃多了,尤其是猪肉吃多了,是很容易生痰的,所以痰多的朋友应减少自己的食肉量,多吃些清淡的食品才行。

日常饮食之中,芝麻消痰的效果比较好。

您可以把芝麻炒熟了,磨成粉,每天吃点儿。

当然,如果能买到纯正的芝麻油,那就更好了。

把芝麻油当做日常饮食中的食用油,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痰消病灭。

痰湿淤结失眠体内有痰引起的失眠可以用温病名方——温胆汤来治疗。

由痰导致的失眠,通常患者脸上或身上的皮肤会明显泛黄,所以,如果您失眠并伴有皮肤泛黄的症状,最好试试由温胆汤制成的中成药温胆片。

中医上“痰”的分类中医上将痰分成三类:气郁之痰、脾虚之痰和血痰。

★气郁之痰—脂肪瘤气郁之痰是大家平时理解的脂肪瘤,主要由于憋气胸闷而成。

★脾虚之痰—咳嗽之痰我们咳嗽出的痰有时不是来自肺部,而是脾虚生痰,如此则应健脾祛湿。

百病皆因痰作祟

百病皆因痰作祟

百病皆因痰作祟【摘要】“百病皆因痰作祟”,“怪病多痰”一直以来为医家治痰之准则,且一些疑难杂症通过治痰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阐述了痰证形成的病因病机,并通过一个病例证明了“怪病多痰”及其治疗。

【关键词】百病皆因痰作祟;怪病多痰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4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30-011 古代医家对痰证的认识痰,是体内津液停聚所形成的稠浊而粘滞的病理产物。

多因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

对痰的认识,最早见于仲景《金匾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后诸家提出百病兼痰学说。

先贤朱丹溪说“怪疾多属痰,痰火生异证”。

沈全鳌说“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明张介宾说“痰生百病,百病多兼有痰”;古代医家普遍认为“怪病、难证”多药少效时,宜用治痰之法,多会取得较好的疗效。

2 病因病机痰证的形成无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和饮食劳逸。

《景岳全书》:“风寒之痰以邪自皮毛,侵袭于肺,肺气不清乃至成痰”,为外感六淫;《儒门事亲》:“夫愤郁而不得伸,则肝气乘脾,脾气不化,故为留饮”,为内伤七情。

《临证指南医案》:“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症”,为饮食所伤。

《儒门事亲》:“人因劳役远来,乘困饱水,脾胃力衰,因而嗜卧,不能布散于脉,亦为留饮,”为过劳所致。

痰的产生与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脏腑中的肺、脾、肾、肝、三焦、膀胱与痰的代谢联系最为密切。

肺为水之上源,主宣降,输布津液,通条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阳主水液蒸化;肝主疏泄,有利于水液输布;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贮尿和排尿。

故肺,脾,肾,肝,三焦,及膀胱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成痰。

所以,水湿痰饮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劳逸等,使肺、脾、肝、肾、三焦及膀胱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

3 症状痰致病的症状,多为咳嗽咯痰,胸脘痞闷,呕吐痰涎,头晕目眩,形体肥胖,癫、狂、痴、痫等精神错乱症状,或出现瘰疬,瘿瘤,舌苔腻,脉滑等。

百病皆由痰作祟

百病皆由痰作祟

百病皆由痰作祟百病皆由痰作祟中医对痰病、痰证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将痰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

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可吐出,故狭义的痰又称外痰。

广义的痰指内痰,内痰的形成主要是机体内的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的运行途径和规律,逐步停蓄凝结成为一种黏稠状的、有害的液体。

这种液体一般不咯出,而留伏在体内产生病变。

“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因而可产生各种病证。

●某些中青年妇女,形体丰满肥胖,食欲旺盛,妇科检查,没有发现与不孕有关的病理变化。

但婚后长期不孕,这是“痰阻胞宫”不孕,通过以化痰为主进行治疗,可以祛痰而使之孕育。

●有的人周身皮下出现结节或肿块(也有仅仅在颈项和肢体的某些局部发生),经细胞学检查并非恶性肿瘤。

这种病证称为“痰核”或“痰结”。

如常见到的颈淋巴结核、皮下脂肪瘤等。

中医按化痰散结医治可起效。

●有的人肢体某一部位发热,有的人一些部位凉冷如冰,或肢体某些地方麻木不知痛痒,而精神、食欲均好,经检查并无阳性指征,这就是内痰阻遏气血运行而产生的病证,通过化痰,可以收效。

●有的人常年头痛、头重如裹,闷重不适,遇阴冷天病证更为严重,舌苔白腻,厌食油腻和多饮水,这是痰气上注于脑,阻碍头部清气正常运行的病变。

称为“痰厥头痛”或“痰湿头痛”。

这类病人中有的血压较高,但长期服降压药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头重头痛的症状得不到改善。

如按中医化痰的方法治疗症状则可很快消失。

●有的人肝脏或脾脏肿大,胀闷不适,并兼有面色灰暗、食欲不振等证。

肝功能检查可见轻微不正常,所以常按慢性肝炎治疗,但效果并不好,肝脏肿大、胸闷不适的病证中,有一些是痰、瘀交阻,中医称之为“肥气”,如按化痰活血治疗,则肝脏肿大、胀闷等证可逐渐消失。

●有的人皮肤溃疡、糜烂,常年渗流黏稠痰水,但不特别瘙痒、灼热,这就是“流痰”之证。

这种病用抗菌消炎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以化痰为大法,却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有的人咽喉中整天如塞败絮,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者时有时散,而实际上咽喉处并无实物可见,这是痰气阻滞于咽喉,多因情志抑郁不畅所引起。

切莫让“痰”生百病

切莫让“痰”生百病

"S*“亘二■,一.“0.―S一■*>yaw.—<■<»Jw v—«■«w^—健康向导瘁利特稿专鉴適企丄…一一一一一全壘蹙,_卫空匿贺史豊食聖生毎一世金些学生烈违選逹坐爽土塹宠生匚一一一一一生纽L卫_可黄胆對屋跪圭鱼昼匝L型土生曼匝「申一华蚩遊会算土二凰程矍苣灵圭坐委晁会賞退」一虫璽賓昼峑会卑土三屈聖臺会賞■鞋」一虫迺黄匡峑会复三届科学普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切莫it"ft a w生百病♦李赛暄张红记得儿时起爸爸妈妈还有老师就教育我们“不要随地吐痰”。

而且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其他公共场所,随处可以看到“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吐痰可耻”等宣传标语或是一些有关不要随地吐痰的漫画。

但如今在我们的城乡街头还常常看到“随地吐痰的人”或者“痰迹”。

一些人尚未警醒这是“小恶习,大危害”!举个例子,打喷嚏如果用手去挡,然后不洗手的话,病毒可以在手上存活70个小时。

在自然状态下,男性喷嚏中的可见物质能喷射达2~4米,女性为2~3米,肺活量大的人可以喷射得更远。

100微米的小飞沫能够“行走”10米的距离,而50微米以下的飞沫可以在空气中保留很长时间。

在人口密集的区域,一个喷嚏能够在5分钟内把“病毒”传染给150个人!小小的一个喷嚏就有这样大的“威力”,那你对痰了解多少呢?痰是怎么来的呢痰是从人的呼吸道产生。

正常呼吸道里都有着一层黏膜,在黏膜下层中含有能分泌黏液的细胞和腺体,平时分泌少量的黏液以润泽呼吸道并黏附空气中的杂质、灰尘及细菌。

如果把呼吸道分泌的黏液咳出来,那就是痰。

健康人呼吸道分泌的黏液很少,因此平常很少咳痰。

吸烟、煤烟尘或其他气体的刺激,或者吃过量的辛辣食物等也会引起咳痰。

通常只有呼吸道发生病变才可引起咽部或气管发炎而产生痰,如病毒、细菌引起的气管炎、肺炎及肺结核病等。

咳痰常常是机体正常、保护性的生理反应。

人们借助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及咳嗽进的气流冲动,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从口腔排出的动作就是咳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为百病之源
咳痰说到“痰”,不是学中医的人往往会想到从口中吐出的“痰”。

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看得见的痰液。

此外,有些疾病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神昏或癫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

这种看不见的痰,就是我们说的无形之痰。

痰是体内脏腑功能障碍时的病理产物。

主要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成。

湿气凝聚在体内,导致经络不畅,气血阻滞,痰淤互结积聚在身体各处。

上达头面下至脚足,内置脏腑,外渗肌肤,从而诱生百病,如肿瘤、乳腺增生、中风、高血压、肥胖、动脉硬化、肺部疾病、咳嗽等。

人们常说“百病皆由痰作祟”、“顽痰生怪症”,就是这个道理。

痰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把我们吃的食物和水消化成水谷精微,运送营养物质至全身,如果劳倦及饮食不节,平时思虑过度,都能伤脾,使脾失健运,运化功能减退,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湿邪侵犯人体生成多种疾病。

临床上常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困重、食欲减退、大便溏泻、咳喘痰多等,多是由脾虚导致的。

建议脾虚的人用健脾利湿的药品及食品来调理。

如食补可常吃一些苡仁、茯苓、白扁豆、山药、莲
子、芡实、大枣等。

肺脏肺为储痰之器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负责将脾运化的水液从肌肤皮毛散发出去,即通调水道功能。

当邪气侵袭肺时,肺宣发功能失调,津液便停留在肺内,凝聚成痰,引起肺气上逆,就会造成咳嗽、吐痰。

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当脾虚,运化失调,肺宣发功能失常时,痰就会多,造成咳喘。

临床治疗时,除了化痰止咳平喘之外,还应该补益脾气,增强脾运化功能,治疗效果会更好。

防肺生痰的最好办法是防止外邪伤肺或久病损伤肺气而致肺气虚,因此平时要既注意防寒保暖,又要对原有肺、支气管炎疾病等进行积极治疗。

补肺食品可用白色为主食物如:银耳、百合、梨、荸荠、山药、西洋参、冬虫草等,肺喜润误燥,平时要少吃油炸、辣椒等温燥上火食品,以防伤津化燥。

肾肾为生痰之本中医有肾为生痰之本之说,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

也是正气内存的根本,肾主水,有气化水湿功能。

当阳虚衰时,气化水液功能失调,也会出现水湿积聚,甚至出现水肿。

所以痰湿也追根于肾,在临床治疗上,健旺脾阳的同时,而适当配入温补肾阳之品,如附子、肉桂、细辛、淫羊藿、吴茱萸等。

痰的庐山真面目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

1、寒痰:痰呈白色较稀,病人舌苔薄白。

怕冷,喜欢喝热的,这种情况多是由受了风寒邪引起。

2、湿痰:痰为白
色粘稠或白色泡末,病人有身体沉重、容易疲乏或大便稀溏等症状,舌苔薄白或白腻。

3、热痰:痰黄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受风寒发高热入里化热而来,病人怕热喜欢喝凉的,舌红苔黄。

4、燥痰:痰粘少不易咳出,病人感觉口干、咽燥,舌苔薄黄或薄白。

无形之痰无形之痰是由于机体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微,脾肺肾功能失调不能正常运化津液,使体液停留积聚,逐步蕴结而成,往往不被人们所察觉。

有些疾病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神昏乏力或癫狂中风、甚至体内结节肿瘤等,都可能由无形之痰引起的。

所以说痰在体内,是百病之源,因此保持健康就要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健脾护肺养肾,已杜绝生痰之源。

作者:东城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何明,微信公众号:feibing120c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