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筝曲《战台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筝曲《战台风》

作者:张维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2期

摘要:《战台风》是文革筝乐的代表,此曲创新性的使用了扫点、扫摇、扣摇以及柱外刮奏等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它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气息反映了时代的特征,这些都使之成为文革时期筝乐创作的一个样板。

关键词:战台风;文革;创新

中国筝乐发展源远流长,前景和潜力无限,积淀着二千多年的华夏文化审美的精华,体现了华夏文化传流和民族神韵。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筝乐艺术在乐曲和演奏风格上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流派现象,演奏技巧和创作的理念已远远不止是传统筝乐艺术的表现状,此时期的筝乐更着重在技巧的推陈出新,而《战台风》正是这一转折时期的代表作品。

《战台风》创作于1964年,也是文革筝乐的代表,作者王昌元生于1945年,浙派筝乐的代表人物王巽之之女,她的筝乐风格深受其父的影响,王昌元九岁即随其父习浙派筝乐。先后师从父亲王巽之先生和潮州筝派古筝演奏家郭鹰先生,此曲是作者学生时代在上海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而作,表现的是码头工人与台风作搏斗的生动场面,原名《抢险》后改为《战台风》。此曲创新性的使用了扫点、扫摇、扣摇以及左手柱外刮奏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乐曲曲调气势磅礴,音乐形象鲜明,快板段紧张激烈,慢板段柔美抒情,给人一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之感。全曲成功地塑造了码头工人奋战台风的英勇形象,讴歌了码头工人大无畏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它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气息反映了时代的特征,这些都使之成为文革时期筝乐创作的一个样板。就创作时间而言它并非在文革期间而是1964年创作,1965年在上海面世,创作之初也并未受到多大的关注,直到1972年,因江青对国乐的一些“恩抚”而得以获得与样本戏同台的机会,此后《战台风》成为了文革筝曲的代表,也是文革期间在各种演出场合演奏的最多的一首筝曲。

1作品技巧上的创新

乐曲中王昌元女士吸收以其父王巽之为代表的浙派筝乐的技法特点并加以创新,将古筝的演奏技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下面我们具体的分析一下作品中的技法。

(1)扫摇。扫摇的具体演奏方法是中指在八度音程内快速扫弦与大指摇指相结合的技法。王昌元在《战台风》创造性的使用了该技法,此后该技法在筝界广泛应用。

(2)扫点。“扫点”就是双手的食指快速交替轮“抹”琴弦,有时也可以用右手中指“扫”、左手食指“抹”、右手食指“抹”与左手中指“勾”配合的交替指序组合,王昌元在浙派“双抹”技巧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3)扣摇。扣摇为王昌元在本曲中首创,其具体方法为在右手用摇指弹弦同时,左手拇指紧压在发音弦上或用食指和大指将弦轻捏住,并在前梁及码子之间根据乐曲的要求左右移动。扣摇在乐曲中主要用作渲染气氛或模拟风声。

(4)柱外刮奏。柱外刮奏:左手(或右手)在无固定音高的码左侧弦段上,使用历音的手法进行拨弦。这种指法常用左手拨奏,有时也用右手或左右手交替拨奏。作者在此用此技法表现了台风呼啸的场景。

2作品的音乐意境的解析

《战台风》曲调气势磅礴,音乐形象鲜明,快速段落紧张激烈,慢速段落优美抒情。全曲成功地塑造了码头工人与台风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乐曲由5个段落组成。第一段(1——33小节):愉快的劳动。乐曲一开始就表现出繁忙的码头景象,码头工人生气勃勃、热烈欢腾的劳动场景。码头工人们正紧张的劳动着,一点也不知道一场台风即将来临。第二段(散板部分):台风袭击。台风阵阵袭来,威胁着码头上货物的安全,这一乐段形象地描绘了台风袭来时的剧烈,演奏手法采用了左右手在筝码两侧反向刮奏的柱外刮奏来模拟台风的呼啸,通过力度、速度的变化来展现风的无序性。第三段(35——157小节):战台风。这是全曲的中心段落,描写的是码头工人与台风的搏斗场面,本段通过旋律节奏由疏到密、由简至繁的多种变奏手法,表现出了工人与台风激烈搏斗的场面。38——44小节是主题。主题不断地出现,每次都有变化,表现了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精神。93——122小节主题的变奏出现表现了工人与台风搏斗的紧张气氛,此处运用了不同音区的扫摇技巧来进行主题变奏。从122小节主题再次出现开始直到154小节,一气呵成,码头工人在与台风的搏斗中,愈战愈猛。第四段(158——179小节):雨过天晴。台风过后雨过天晴,码头工人们战胜了台风,乐曲以右手摇指为主要技巧通过流畅的旋律,描绘了雨过天晴后工人们胜利的喜悦。第五段(180——最后一小节):欢腾的码头。此段为第一段主题旋律的再现,同时在气氛和速度上比第一段更加热烈、紧张,表现的是雨过天晴后码头工人们又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劳动之中。

《战台风》影响了一个时代,它的出现使得古筝的演奏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当然本曲的影响有利有弊,它在丰富筝乐变现力的同时弱化了古筝的左手特质使得整个文革时期的筝乐创作走向一个“高、快、强”即技术难度高,速度快,力度强。反思一下,如果一个作品如此是特点是创新,一个是时期的作品都是如此则使此时期的作品教条化缺乏个性。

参考文献:

[1] 何笠.古筝曲《战台风》的音乐意境及美学思想简析[J].音乐天地,2009(05).

[2] 杨乐.古筝曲《战台风》[J].琴童,2004(07).

作者简介:张维,女,湖北人,硕士,湖北省长江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古筝演奏及教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