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雷电颂》的教学设计 (1)

合集下载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雷电颂》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分析《雷电颂》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雷电颂》的主题思想。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雷电颂》所传达的对自然、生命、人性的敬畏之情。

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雷电颂》全文2.2 教学重点1. 理解《雷电颂》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雷电颂》的艺术特色,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2.3 教学难点1. 深入解读《雷电颂》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简介《雷电颂》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世界。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雷电颂》,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3 合作探讨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雷电颂》的主题思想。

3.4 课堂小结2. 引导学生思考《雷电颂》的启示,联系现实生活。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1. 熟读《雷电颂》,巩固所学内容。

4.2 作业要求2. 格式:规范、清晰,注重语言表达。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1. 学生对《雷电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析作品、参与讨论的能力。

5.2 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5.3 评价结果处理1.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2.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发其学习兴趣。

3. 对存在问题的学生,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雷电颂》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分析《雷电颂》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解读《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雷电颂》的内容和形式。

2. 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探讨《雷电颂》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雷电颂》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情感的交融。

2.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1. 朗读并背诵《雷电颂》全文。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

2.2 课文解析1. 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2.3 课文讨论1. 讨论《雷电颂》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探讨《雷电颂》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引入《雷电颂》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激发学生对《雷电颂》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朗读与背诵1. 指导学生朗读《雷电颂》全文。

2. 鼓励学生背诵重要段落和诗句。

3.3 课文解析1. 讲解生僻词语和典故的含义。

2. 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4 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和观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4.2 课后作业1.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分析等。

2. 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1. 选用合适的教材,提供课文原文和相关解析。

2. 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和创作意图的介绍。

5.2 多媒体教学1.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资源,辅助教学。

2. 播放相关的音乐和影像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受和理解。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准备1. 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背景资料。

2. 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和素材。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

《雷电颂》的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雷电颂》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雷电颂》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解读《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雷电颂》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雷电颂》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雷电颂》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学习《雷电颂》的文本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表达,探讨其深层含义。

2.2 文学特点探讨《雷电颂》的文学特点,如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

分析《雷电颂》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欣赏其艺术魅力。

2.3 主题思想解读《雷电颂》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态度。

分析《雷电颂》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对主题思想的体现。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自然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雷电的思考。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文学作品,如《呐喊》、《雷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文本阅读与分析分组让学生阅读《雷电颂》,并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表达,探讨其深层含义。

3.3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思考《雷电颂》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意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2 作业与写作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雷电颂》的短文或读后感。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结构和表达等方面。

4.3 综合评估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写作,进行综合评估和反馈。

提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文学鉴赏和思考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与参考书选用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雷电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_雷电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_雷电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_雷电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在班会上,通过多种形式对同学进行“预防雷电”安全学问的宣扬。

为同学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避开自然灾难对同学造成损害、使同学进一步把握了相关的救生与自救学问,更是进一步提高了同学的安全意识和自护力量,使广阔同学更加熟悉到“安全无小事,事事有安全”。

活动目的:1、利用防雷电学问宣扬活动,不断提高同学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2、重视防雷,防溺水安全学问的学习,增加同学的自我爱护意识,提高同学的自我爱护力量。

活动形式:以争论为主班会过程:一、什么是雷电?什么是闪电?雷电(闪电)的发生频率与特点案例叙述:时间:20xx.5.18晚上地点:贵州省贵阳市这天晚上,天气闷热、乌云密布,贵阳市花溪麦坪乡彭关页岩砖厂承包人樊世成和周小平、何灼青等七人围坐于该厂工棚内吃晚饭。

8时10分左右,突然一声炸雷响过,靠在门方一侧的樊世成应声倒地。

见此情景,民工们一边将他抬到床上,一边打电话向医院求救。

两小时后医护人员赶到,樊世成不治身亡。

事后有关部门的现场调查资料显示:民工工棚高仅3米,无防雷装置,电视机室外天线高出屋面5米。

天线安装饰距离灾难点直线距离为2米。

发生雷击事故时樊世成身穿湿衣站于门侧,电视机天线连线正好位于身后上部。

二、雷电的危害雷电对人体的损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

当人患病雷电击的一瞬间,电流快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

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

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消失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裂开等。

三、雷击一般在哪儿?1、缺少避雷设备或避雷设备不合格的高大建筑物、储罐等;2、没有良好接地的金属屋顶;3、潮湿或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树木等;4、由于烟气的导电性,烟囱特殊易遭雷击;5、建筑物上有无线电而又没有避雷器和没有良好接地的地方。

四、怎样防雷1、建筑物上装设避雷装置。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7篇)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7篇)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7篇)课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一、课文分析:《雷电颂》向来被认为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学生无法理解文中语句所蕴含的强烈的情感,不理解抒情的作用。

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在理解文中情感的基础上理解文中一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

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均以朗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希望以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

但是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为文中的情感所打动,那么无论读多少遍,学生也不会真正地朗读出感情,更不能理解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于文中各类象征形象的理解也只能被动地接受。

因此,学习本课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

我结合学生平时的阅读内容和习惯简单分析一下学生不理解的原因。

我将之归纳为三点:一、文章中狂飙突进的语言风格不是现在的学生可以接受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抒情。

二、学生无法理解屈原近乎疯狂的抒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刺激了屈原。

三、学生与郭沫若之间的时代隔阂过深,无法理解文中蕴含的反抗精神。

因此,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才能有效地打动学生。

我们可以从把握诗人最主要的情感入手,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课的情感基调,再通过对局部字句的品读,把握具体语段的情感。

综上所述,教学本课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相关的戏剧内容有所了解,从而了解到屈原在目睹祖国一步步走向黑暗时的痛苦,再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在此过程中以指导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出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诵指导,体味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深沉奔放的情感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2、通过学生朗读,结合老师指导,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结合背景材料,感悟作者通过屈原所传递出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难点:目标1重点:目标2四、教学准备:屈原《怀沙》、《天问》、《渔父》、《离骚》节选,背景材料预习作业:细读全文,归纳一下本文中出现的各种形象,并根据抒情主人公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五、教学过程:1、导入两千多年前,一位诗人面对眼前的世界,一个他既熟悉又陌生的祖国,感到迷惑不解。

2024年《雷电颂》教案设计

2024年《雷电颂》教案设计

一、教案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雷电颂》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

(2)培养学生欣赏、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3)通过《雷电颂》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雷电现象,提高安全意识。

2.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理解。

(2)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

(3)雷电现象的认识。

3.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2)雷电现象的科学解释。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雷电颂》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

(2)了解雷电现象的科学知识。

(3)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图片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雷电颂》。

(2)了解雷电现象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郭沫若及其作品《雷电颂》。

(2)引导学生关注雷电现象,提高安全意识。

2. 诗歌朗读:(1)学生齐读《雷电颂》。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诗歌解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3)探讨诗歌的主题及深层含义。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雷电颂》的理解。

2. 强调雷电现象的安全意识,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防范。

五、课后作业1. 熟读《雷电颂》,体会诗歌的美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雷电现象的认识和防范措施。

3. 收集有关雷电现象的科学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过程4. 雷电现象探讨:(1)教师简要介绍雷电现象的成因、特点。

(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雷电现象资料。

(3)结合诗歌内容,讨论雷电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诗歌创作背景分析:(1)教师讲解《雷电颂》的创作背景。

(2)学生探讨郭沫若创作《雷电颂》的灵感来源。

七、课堂实践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雷电现象的场景。

2. 学生根据诗歌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以雷电现象为主题的诗歌。

3. 各组分享创作成果,全班共同欣赏、讨论。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雷电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雷电现象的科学认识及防范意识。

初中课文雷电颂教案

初中课文雷电颂教案

初中课文雷电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雷电颂》。

(2)理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感受自然界的壮美和威严,培养学生的敬畏之心和对自然的尊重之情。

(2)通过理解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 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和难懂的句子。

2. 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徐志摩的其他诗作,如《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复习其诗歌特点和风格。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雷电现象以及人们对它的态度和情感。

2. 朗读背诵(1)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雷电颂》,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在课堂上背诵《雷电颂》,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文本分析(1)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中的自然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雷霆”、“电火”、“狂风”等,并理解它们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首尾呼应、对仗工整等,并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4. 背景介绍(1)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和时代背景。

(2)让学生思考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谈谈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期许。

(2)让学生思考现代科技对自然界的破坏,引导其关注环保问题。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雷电颂》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象征意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课内外阅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然和人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雷电颂》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3.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的深入分析。

3.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雷电颂》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雷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雷电颂》,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雷电的象征意义。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进行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课文《雷电颂》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2)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

《雷电颂》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雷电颂》;(2)理解《雷电颂》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3)分析《雷电颂》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雷电颂》;(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领悟诗中传递的正能量,激发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雷电颂》;(2)理解《雷电颂》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3)分析《雷电颂》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郭沫若及其作品《女神》;(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雷电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雷电颂》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雷电颂》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深入剖析诗歌主题,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正能量。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雷电颂》的情感体验,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对生活的启示。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雷电颂》;2. 写一篇关于《雷电颂》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分析其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准备课堂上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雷电颂》教案(7篇)

《雷电颂》教案(7篇)

《雷电颂》教案(7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⑴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⑴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⑴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3、情感目标: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1、听──读──赏──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预习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二、导入新课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人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四、研习课文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五、欣赏品味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

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小结通过听一读一赏一读,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解屈原,走近屈原。

七、课后语文实践活动课代表组织安排《雷电颂》片段朗诵会,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

八、教学流程《雷电颂》教案教学设计篇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雷电颂》教案。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7篇】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7篇】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优秀7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创意说明】《雷电颂》是一首诗与剧的融合(即将诗篇融入剧情)的优秀的散文诗,剧中屈原借风、雷、电抒发满腔激愤,借助象征、拟人、呼告等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以及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本设计的意图是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想像、探讨、交流让学生理解屈原的感情和精神感召力。

体会诗篇融入剧情增强剧作诗一般的激情。

一、聊屈原,知背景此前布置预习,学生查阅有关屈原的资料,课堂上交流。

二、读课文,想情景多媒体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命运》。

学生品味课文意境,想象情景,达到入境这一步,进而调控情绪,活化智力因素,提高认知能力。

1、听读感受。

2、学生自由的放声的富有激情的朗读。

3、感知内容:一层呼唤风雷电,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二层借斥神鬼偶像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4、想像情景:狂风怒吼,雷声隆隆,闪电烁烁。

三、说象征,例修辞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要领,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

象征能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象征体并讨论其象征意义。

如: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没有阴谋……的小岛”:象征一方净土。

土偶土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感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还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四、诵课文,察屈原重放《命运》学生调动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并背诵前6段,在朗读中想像剧中情景,洞察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电颂》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

(2)能够分析并欣赏《雷电颂》的艺术特色。

(3)能够解读并理解《雷电颂》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雷电颂》的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雷电颂》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雷电颂》中的画面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1. 《雷电颂》的背景知识及作者简介。

2. 《雷电颂》的艺术特色分析。

3. 《雷电颂》的主题思想解读。

三、教学难点1. 《雷电颂》中复杂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雷电颂》中的哲理思想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雷电颂》的背景知识、作者简介和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雷电颂》的理解和感悟。

3. 比较分析法:分析《雷电颂》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4. 想象和联想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雷电颂》中的画面和情感。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1)导入:《雷电颂》的背景知识介绍,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雷电颂》,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3)讲解:讲解《雷电颂》的艺术特色,如意象、象征意义等。

2. 第二课时:(1)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雷电颂》的理解和感悟。

(2)比较分析:分析《雷电颂》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讲解:讲解《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如哲理、情感等。

3. 第三课时:(1)讲授:讲解《雷电颂》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

(2)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雷电颂》中的画面和情感。

4. 第四课时:(1)作业讲评: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讲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3)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古典文学。

《雷电颂》课堂教案设计

《雷电颂》课堂教案设计

《雷电颂》课堂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雷电颂》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雷电颂》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解读《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运用文学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雷电颂》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性光辉和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概述:介绍《雷电颂》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2 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分析《雷电颂》中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色。

探讨作者运用的象征手法和意象创造,如雷电的象征意义。

2.3 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解读《雷电颂》中所表现的人性探索和对生命的思考。

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创造情境引入《雷电颂》。

3.2 课文阅读与分析: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如诗歌形式、象征手法等。

3.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讨论:教师观察学生的讨论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学生互评,评估彼此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雷电颂》的读后感或分析文章。

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其他文学作品,如作者的其他作品或相关主题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屈原《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7篇

屈原《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7篇

屈原《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7篇教学过程篇一一、导入新课二、感受情感播放《雷电颂》情境朗读视频。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走进屈原的内心,感受屈原的情感。

学生自由谈论感受,明确:屈原此时内心涌动着无比强烈的情绪,极度愤怒,想要摧毁当时的黑暗现实,热烈地追求光明与自由。

三、分析鉴赏1、在文章中,你是不是觉得有些句子情感表现得很强烈,而另外一些句子的情感表现力则较弱一些?(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情感表现力强烈的句子,前后左右交流,然后到班上交流。

尽量让不同的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2、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是这些句子的情感会更强烈、充沛一点?你能否扮演屈原,通过朗读将蕴藏在这些句子中的强烈情感表现出来?明确:因为这些句子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所以其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

⑴展开神奇的想象,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统一的境地。

借助它们的神力,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

这样就使历史中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

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髙昂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⑵特定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使人物情感的抒发更加强烈和直接。

文中大量运用拟人、呼告等修辞方法,或者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或者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情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同时,文中大量运用了反复、排比、反问等方法,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情感。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在上面节选的`第一段文字中,反复出现"炸裂""烧毁"这两个词语,充分地表达了屈原此时想要毁灭黑暗现实的情感。

《雷电颂》的教学教案设计

《雷电颂》的教学教案设计

《雷电颂》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雷电颂》;(2)理解《雷电颂》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3)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雷电颂》;(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敬畏之情;(2)体会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雷电颂》;(2)理解《雷电颂》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3)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深入解读;(2)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雷电颂》的作者及相关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雷电颂》,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2)深入剖析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共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2)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雷电颂》;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中情感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雷电颂》的熟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3. 学生对诗中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4. 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3.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的艺术特色;4.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电颂》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地位。

(2)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能够欣赏并解读现代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增强诗歌语言的感受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阅读诗歌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复杂的意象和抽象的情感表达。

(2)诗歌中独特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3)如何运用诗歌语言,创作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雷电颂》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雷电颂》及相关文学常识。

(2)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3)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雷电颂》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雷电颂》,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课后作业1. 复习《雷电颂》的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雷电颂教案(9篇)

雷电颂教案(9篇)

雷电颂教案(9篇)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这次为您整理了9篇《雷电颂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主旨服务。

(3)理解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同学大声朗读课文,想象自身就是颂雷电、斥苍天的屈原,入情入境地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2)在朗读中思索体味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抒发感情上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同学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1、指导诵读,通过读感受人物的思想和品味本文富有强烈感情的语言。

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过程预习提示:1、记住生字,积累词语。

2、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3、搜集屈原的有关资料。

新授:一、结合背景激情导入小朋友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史上,是谁的智慧谛造了伟大的浪漫主义,开启了多元的中华文化,抚育了一代代文学巨子,是谁的忠烈发源了滚滚的汩罗水,摧动了帆帆龙舟,流淌着后世人永恒的纪念;假如说两千年前的屈原是因为没遇上名君,不忍看自身的同胞生灵涂炭,而选择了壮烈的纵身一跃,那两千年后,他假如看到悲剧重演,看到外族的铁蹄踏碎了我们的半壁河山,看到炎黄子孙却在国难当头发动政变,把枪口对准那些誓死保国的同胞,他心中该涌起怎样的万丈狂澜?今天我们就走近屈原,去聆听他的心声。

二、朗读感悟品析课文(一)听读录音,找动身现1、播放《雷电颂》朗读录音。

请同学们注意听每一个句子的语气、语调、语速。

2、同学们说一说听后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激情澎湃、气势雄浑)(感情充分、高亢激昂)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请大家看看本文的表示形式有什么特别之处?(通篇都是人物的内心独白)(二)自由朗读了解内容1、(承上)好,那我们此时就是屈原,这些文字就是我们的内心独白,我们结合刚才听读的录音,先浏览课文,来揣测一下该怎么处置语调和轻重音才最合适,二分钟后,我们来大声诵读一遍课文(自由朗读)。

《雷电颂》教学教案

《雷电颂》教学教案

《雷电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节奏韵律;(3)能够熟读并背诵《雷电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雷电颂》;(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雷电颂》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2)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热情;(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 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节奏韵律;3. 《雷电颂》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象征手法和节奏韵律的把握;2. 对《雷电颂》深层含义的理解和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雷电颂》的相关背景资料、参考译文、解析文章等;2. 学生准备:预习《雷电颂》,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郭沫若及其文学地位;(2)概述《雷电颂》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雷电颂》,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解析《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析《雷电颂》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实践提升(1)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技巧;(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雷电颂》;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节奏韵律;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雷电颂》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4. 采用朗读、默写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

《雷电颂》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雷电颂》。

(2)理解《雷电颂》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

(3)分析《雷电颂》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雷电颂》。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雷电颂》的诗歌内容及其意义。

2. 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雷电颂》中的抽象意象和寓意。

2. 分析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雷电颂》的原文及其注释。

2. 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雷电颂》的作者屈原及其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对《雷电颂》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雷电颂》,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注释和背景资料,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雷电颂》中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雷电颂》。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雷电颂》。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将《雷电颂》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比较,如《离骚》、《天问》等。

(2)分析不同诗歌的主题、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 创意写作:(1)让学生以《雷电颂》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分享创作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点评。

七、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情况。

雷电颂 教案教学设计 _1

雷电颂 教案教学设计 _1

雷电颂教案教学设计《雷电颂》实用教案创意说明:《雷电颂》是屈原歌颂雷电、怒斥神鬼的内心独白,突现了屈原的伟大情怀。

在说“说——读——议——诵”的教学环节中,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心里、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说——展示收集成果。

1.说作者及写作背景。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2.说主人公。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

传为湖北秭归人。

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二.读——分析人物形象。

1.听课文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

学生谈感受:屈原的独白时而高亢,时而低缓,语言铿锵有力,令听者荡气回肠。

2.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1.跳读精思。

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

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三.议——赏析写作特点。

学生归纳文章写作特点。

1.丰富的象征——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樟市中学房献光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品味散文诗优美精辟的语言。

2.结合背景理解文章引用传说中的深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
1.阅读优美的散文作品,要通过诵读品味来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

2.创设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品味
2.理解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自主预习:
1.搜索有关巴金的资料。

2.会读会写并能解释加线的字。

旸谷姮娥一撮灰皓月
一、通过神话,导入新课
古代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于日、月的神话传说。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巴金的《日》和《月》,看一下作者赋予这些传说哪些深意。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生竭尽所知交流之后,师归结:
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代表作还有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等。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正值日寇铁蹄蹂躏我中华大地,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鲜血浸没。

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千百万的爱国志士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战场,人们也包括巴金都在翘首期待着胜利的到来。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材料(或师范读),生初步体味两首散文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情感的不同特点。

归结明确:《日》激情洋溢,《月》细腻幽静。

2.学生饱含情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生生互评。

教师适时指导。

4.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意,自由发言作归结。

《日》──追求光和热《月》──改变冰冷
四、合作探究,精细研讨
生分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将成果在班上交流。

1.《日》中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太阳,而对“飞蛾扑火”大加赞赏,又对“夸父逐日”异
常怀恋?(他们是追逐光明的使者,他的身上凝聚热情希望!)
2.《月》中,月亮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与《日》中的“冷”一致吗?(死了的星球、冷光、死的光)(同样是冰冷的世界)
3.《月》中作者赋予嫦娥奔月以什么新的内涵?(改变这冰冷的星球)
4.你能结合这两篇散文诗,谈谈你感受到的作者情感吗?
(歌颂了光明,赞美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者,同时表达了改变旧世界的愿望)
五、归结写法,迁移积累
在这两篇散文诗中,对于飞蛾、夸父以及嫦娥,作者不只是把他们当作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的飘渺的人物,而是根据写作的需要,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运用象征的手法,让他们成为追求光明改变世界的使者。

那么根据你的积累和搜集列举出一些借“月”来表达思绪,抒发想象的诗句。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